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论

2023-01-09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论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文化教学大纲也即将出台,但针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会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文章试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 文化因素 教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就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达成了共识,目前文化教学大纲也正在酝酿中。纵观目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中高级阶段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化课程教学安排,而在初级阶段,很多人认为学生所学的汉语知识是简单而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语言知识里似乎没有特别的文化需要介绍,如刻意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又会因为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做到。针对上述认识误区,笔者试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来一一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 对“初级”的界定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对“初级”的界定: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于1995年颁布的《汉语水平等级

标准》界定的“五级”的体系来看,初级水平与

一、二级相对应,即完成了

一、二级的学习,学完了“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乙两级词3051个,甲乙级汉字1604个,甲乙两级语法252项”就达到了初级水平。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初级”的界定则是: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5月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界定的“五级”标准来看,初级水平与

一、二级相适应。完成二级的学习,所需要达到的汉语能力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与个人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就常见话题以较简单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基本情况,有时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或其他手段的帮助。

(二) 对“文化因素”的说明

“文化”范围极其宽泛,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而我们平时脑海中文化的概念——经史典籍、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历史地理之类,这些都是所谓的“大文化”,这些大文化对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然而,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大文化”,还有一些诸如行为方式、技巧及民族风俗习惯等蕴藏在语言中的“小文化”,为了与大文化相区分,我们经常称它们为“文化因素”,取用这个文化概念,“那么在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不是‘无文化可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①,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文化

主要是指学习这种“小文化”,“文化因素”。

(三) 教学目标

早在1993年,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谈论会上就指出:“对外汉语的工作重点就是传播汉语,汉语教学要联系中国文化,要围绕汉语教学去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具有行政力度的呼吁其实就给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与沟通与他人、他国的关系,进行跨文化交流。 从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学生初到中国,进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布朗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一书中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新奇兴奋阶段(即“蜜月期”);②文化冲击阶段;③缓慢起伏的恢复阶段;④基本或完全适应阶段。②一般来说,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通常也是一学年。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适应过程。在初到异国的新奇、兴奋之后,处于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下,留学生开始遇到各种困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必须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他们面对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的不同,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语言能力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加之沉重的学习压力,处于文化适应过程第二阶段的留学生极易产生挫折感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反感。在这个阶段,适当的文化教学能够缓和文化冲击,

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少挫折感,从而使他们顺利渡过困难重重的第二阶段。

从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至关重要。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中,他们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第

二、第三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门槛,如果学习者能够顺利过渡,就能够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并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第二语言学习;反之,则会徘徊不前,倍感困惑,很难在语言学习上有所突破。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成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休克的关键时期,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目的语的教学可以减少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而产生的隔阂感;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更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有效、全面的语言知交际文化。因此在初级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的,此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

文化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内容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将什么样的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初级阶段教学中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对外汉语界前辈们在相关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值得借鉴。 胡明扬(1993)专文研究了文化因素问题,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精神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以及认识方式等六个方面受文化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优先考虑。

陈光磊(1992)提出四种文化导入方法,从汉语语言本身角度还提出将文化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文化。

魏春木、卞觉非(1992)采用文化理论跟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方法,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并别细分成114项具体的文化项目。

赵贤州(1992)列举了交际文化的12个方面,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同步进行第二文化导入”。

卢伟(2005)将中国文化分成10个总类,即: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象征观念、健康。再将它们分布为31个子类,共涉及大约190个文化点。

张占一(1992)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上述不同的分类方法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分类适用于教学。根据上文中提到过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目标及留学生实际情况,在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理解的问题最为突出,文化因素主要以交际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少量的知识文化存在),主要反映在有关生活习俗范畴,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就转

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拿最简单的打招呼来说吧。中国人见到熟入打招呼除了说“你好”之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欧美文化中,这些属于个人私事,不属于问候语。诸如此类涉及生活习惯、风俗的说法以及有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现象,这些属于交际文化的方面,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点。

魏春木﹑卞觉非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这种分类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些不谋而合,这里的文化行为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行为现象反映在初级阶段也最为突出。文化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交往介入与否可再细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把学生能够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打招呼,约会之类;而把学生不能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中国家庭消费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也是根据学生实际交际需要,从浅到深的考虑。

综合诸人观点,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依次导入:属于满足生存需要、属于表达时空意义、属于保持人际观点、属于表示感情态度、属于家庭生活、属于娱乐活动、属于情爱婚姻、属于社会责任、属于人生价值观念、属于自然观的。

三、教学原则

前文已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为使学生更有效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一) 交际原则

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文中提到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教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或者可以直接导致无效交际的语言文化知识。鲁健骥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一文中就提到“特别在基础阶段介绍中国文化,有两个侧重点不可不注意,一是要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是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已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第二个侧重点是介绍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例如知识分子层)身上反映的文化习俗。这两点就是指文化教学的交际性,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留学生实际交际中要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③

(二) 对比原则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与中国文化是陌生的,因此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个文化对比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把握好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确立一个中外文化参照体系。如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学汉语的文化,教师首先就要从中

西方相比较的角度来确立对欧美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注重对比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两种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点,避免学生想当然的文化认知错误。

(三) 适度原则

这里说的适度首先是要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明确文化因素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应具体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要导入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或实际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扫清目前或近期遇到文化交流障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丰厚,即使是地道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也是有限的,因此缺乏适度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式地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很可能超出了学生能够授受并理解的范围,反而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感。

(四) 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详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一些文化现象“想当然”的解释。往往我们认为最常见的事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最难,而真正想让他们弄懂给他们解释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准确,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文化的敏感力,并且要善于总结,准确地将中国文化独特之处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2]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3]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4]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7]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8]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9]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10]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11]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2]娄毅.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06,(6)

[1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当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14]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beij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5]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1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 [1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 注释:

①鲁键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38页 1990年第1期

②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p.227. ③鲁健骥(1990)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8-39 作者简介:

陈丽芬:(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

上海电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资助(09c208)

第二篇: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关键词:语言教育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复,外国学生又全然没有语感。至今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未找到高效的词汇教学途径。中国人学汉语都由字及词,经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是,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把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材中只列词义、不列字义,忽论文联盟略了汉字与词的密切关系,结果使得“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起词汇困难很大”⑤。

胡明扬先生曾经指出:语汇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每个词语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不那么多,不便于进行系统的教学⑥。词汇间相互在音、义、形关系上总是处于相互制约、矛盾统一的状态,“教一个学一个”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在起始阶段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后期则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现行的词汇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是汇量编排不均,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课后所列生词编排不均,少的只有51个,多的达135个,生词数量的分布不均让学习者无所适从;二是词语选择失当,《中级汉语教程》选取的课文多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生词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三是词语练习设计单调,现行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练习设计不合理,《中级汉语教程》仅有词语连线、词语搭配、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和选词填空几项,这些练习大多属于语法训练的范畴,没有严格意义的词汇形态变化的特点,难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后真正掌握汉语词汇的具体用法。⑦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好上课的进度和难度,留学生的自身情况也很难通过考试分清,这些也使得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一定程度处于被动。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拓展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用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实现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正确运用。

1、进行语素教学。“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语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⑧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语素拓展成词语和“核心”语素的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因为这些字的基本含义与包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的整体意义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2、注重“语境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所教授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而词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正是语言环境的存在,才使一个词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汇释义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论文联盟编辑。

环境。因此,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应从不同的语境入手,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汇教学。

3、重视“语用色彩”教学。词汇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用色彩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色彩。如“第一次到昆明,我下榻在翠湖宾馆”和“放假回家,我会晤了很多老同学”,这两个句子的错误均是由于“语用色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要用在郑重场合,并且用在大人物身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词的褒贬色彩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近义词、多义词、虚词等,一定要结合句子及上下文进行讲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身体的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得以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拓展了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词汇,通过图像剪辑手段从电视或电影中剪辑某个片段为词汇教学设置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情感交流。在词汇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师生关系模式。要强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双向的,教师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用情来参与学习。情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论文联盟重要的,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将外语在认知结构中内化而产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摆脱词汇课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正如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指出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外,要营造趣味浓厚的课堂气氛。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情感交流更加容易进行,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

2、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一堂课学生能接受多少信息量,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是达不到这个“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所教词汇。所谓“学会”一个词汇,仅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不能算学会,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直接用汉语思维在不同的场景运用这个词汇。此外,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授常用性的词汇。比如:大量很专业的科技词汇,都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科技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可以不必予以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开展基本词汇和最低限度词汇的研究,有了这方面的研究,词汇量的控制才能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3、教学中的词汇讲授技巧。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达到真正掌握呢?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汇及构成该词汇的字的意义,这是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第二,要注重词汇用法的讲解,许多用词不当的病句,不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该词汇的意思,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该词汇的具体用法;第三,要结合教材中课文实例,分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境,对出现的词汇进行透辟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掌握所学的词汇,而且更能让学生懂得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4、在纠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传授知识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责任。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由于语境的不同而常常出错。所以,与当前所学词汇有关的错误,尤其是对所学词汇尚未掌握或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纠正的错误,教师除了直接纠正外,还需要给出一定量的练习供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可以自己纠正的错误,教师可采用重复、提问,或运用体态语,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此外,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熟悉汉语词汇,并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①.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②.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6).

③.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④.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8~101.

⑤.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8).

⑥.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⑦.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⑧.王周炎等.语素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

摘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并且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单词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越强,所以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有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本文则尝试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以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教学法:

一、“结构一情景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法都侧重于语法教学,以建构学生系统的语法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法教学长期处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已有大量的语言学者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提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心论”。暂且不论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语的学习应该贯穿其始终。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各种语法关系,学习词汇也连带学了语音和语法,所以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故词汇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且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词汇教学体系,所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缺乏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汉语的词汇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中国人学习母语都由字开始再到词汇的学习,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中也忽略了汉字和词的密切关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规律,更不了解在不同语境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和搭配习惯,所以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困难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语素教学法”“字本位教学法”等,都试图抓住汉语的特质,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汉字(语素)来进行汉语教学。这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法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庞大复杂的汉语词汇。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缺乏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复杂繁多,各类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褒贬义词数量众多,这不仅是汉语词汇在归类上的特论文联盟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利用,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使用词语。要让学生了解词的本义、语境意义、词的搭配及其使用范围等。在课堂中,注重对各类词汇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解释,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但由于汉语词汇量大也很复杂,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达到预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利用已学旧词,掌握新词含义

利用已学汉语词汇来解释新的汉语词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的词语对新词自己理解,然后老师再纠正和归纳。这样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了,并且使词义较难理解的词也浅显易懂了。例如,新学“死板”一词时,可以解释成“顽固”“固执”;解释“惬意”一词时可以讲成“舒适”“满意”。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意思,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二)近义词比较,分辨词义、用法

近义词教学也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对感情色彩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语无法区分,在使用中也常常发生混淆。区别近义词词义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如“团结”和“勾结”:“团结”一般用于赞赏某个集体,或是群体,含有褒义;但是“勾结”常常是针对某个人与另一个他者的关系而言,含有贬义。二是区分近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如“美丽”“美好”:“美丽”是形容女孩子长得漂亮,或者风景宜人;而“美好”则是指美丽的东西给人舒服的感觉。二者看似相近,但是修饰描述的对象不同,也不能互换。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清晰地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近义词的差别。

(三)反义词对比,加强联想记忆

汉语词语中除了近义词,还有常见的反义词,通过对词语的归纳总结,教给学生反义词,不仅教会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词语,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归纳能力,还能提供学生兴趣,降低畏难清晰。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联想记忆单词,更多更快地掌握词语。例如:

美丽——丑陋 前进——后退

表扬——批评 正义——邪恶

通过反义词的比较,既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凸显了词语问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汉语词汇。

(四)利用语境,教习词语

课本中的词语是静态的,学生对其理解也只是一种描述方式的释义,如词典中的释义、教材中生词的释义。但是学生在交际中使用的词语是动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大多数词语其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所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离不开语境。例如:“不”和“没”这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虽然英语翻译都为not。但是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用法,而学生们也常常混淆。

例句:

(1)他明天不想去图书馆。

(2)我不会做饭。

(3)昨天他没去上班。

(4)她还没洗澡呢。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不”和“没”虽然都表示动作的否定,但是“不”用在句子中,是主观叙述的现在或将来的事实。“没”用在句子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或过去的事实。二者须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这常常是学生们容易忽略了,但也是易错点。

在词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词语的语用色彩,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区别,学生常常容易犯如下错误,如“莅临”“下榻”这样的词,如果没有结合句子或者给出适用的语言环境,学生往往造出这论文联盟样的句子:“第一次莅临成都,我下榻在锦江宾馆。”所以,在教给学生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时,应该告诉学生应该用于正式隆重的场合,学生就不会犯此类错误,对于复杂繁多的汉语词汇就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本文简述了我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以及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技巧。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的意义,掌握在不同语境下恰当使用词语,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汉语词汇,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词汇进行分组归纳,帮助学生记忆,相信这些技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1]仲清:《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3]参见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4]许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参见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9期.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王数财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该学科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的教学渗透着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对外汉语教材和图书在内容的安排上需要适时地导入文化情境,以传播中国文化。教材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而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方向和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文化传播

论文联盟论文联盟编辑。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陆续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兴学科,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习汉语;同时,国家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许多知名高校也都跟外国的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派遣中国教师到外国进行汉语教学,据雷小兰的数据调查,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改革开放3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如火如荼,各大高校也争相效仿,申请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不断地将外国留学生吸引进中国,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底将突破1亿人。如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在新时期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这对于汉语国际推广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承载着文化的主体,对外汉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势必会透露或展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文化的情境中学习汉语具有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换言之,对外汉语教学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也在传播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而在所有的教学工具中,教材的编写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跟外国留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渗透是同时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涉及教材的编写和文化传播的协调关系,如何将不同层次和特点的文化植入教材的内容,将章节的安排跟文化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索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而文化传播架构了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减少了文化冲突所引起的障碍,反过来促进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协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已成为国际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无疑,对外汉语教学首当其冲地承担了文化传播的责任。张幼冬指出,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教学,二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涉及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更为广泛,通过交际活动可以透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情操等等。另外,张幼冬也提到,非语言交际的因素对于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譬如举止、手势、衣着、饮食等等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高级形式,它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上,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文化交际活动便更容易操作与进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而教材与图书是关键的教学材料和工具,课堂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新闻报刊、网络传媒等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文化背景纳入教材之中,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来实现文化的折射,则教材的编写对于如何将不同层级的文化合理地安排在章节内容之中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又要遵照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如何在教材中导入文化背景是进行文化传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的导入与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蕴藏在世代相传的汉语和汉字之中,汉语的口头和书面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在汉语的语境中生活必然会逐步了解汉文化,而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也直接将汉民族文化托现在留学生面前。赵金铭曾经强调,“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书面承担者,教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生动有趣、文化性突出、科学实用的教材能极大地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文化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知识、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以及科学、艺术等在内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剧烈的冲击,势必会跟现代工业文明产生摩擦并逐步融合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糅合西方现代文明在内的新时期文化逐步形成。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导入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阮静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把握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基础和关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族性,应该让留学生的心灵受到三个方面的灌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安排是一项既困难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将主流、健康、民族精神性的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材是编写人员的重要职责。

然而,实际情况是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应该根据汉语水平的不同层级来安排学习内容和文化的导入。笔者对近年来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粗略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中高级水平的教材中所导入的文化比较深刻,主要涉及思维形式、价值观点等方面,属于文化层次的高级形式,教学的难度比较高,而初级水平的教材中主要导入汉民族的饮食、服饰、问候、友情、待客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模拟性和可操作性。可见,文化传播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册)和《汉语会话3叭句》(康玉华、来思平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上册)进行了对比,两本书都是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教学,所导入的文化背景都比较浅显易懂,主要涉及礼貌性的问候、陌生人的自我介绍、身体健康、节日祝福等方面的内容,情境对话的设计都围绕文化特点而展开,既进行了语言教学,又渗透了文化的因素,这是一个快捷有效的传播途径。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论文联盟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具有广泛的宣传渠道和力度,它与文化传播是间接的促进关系,通过教材内容的编排来进行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目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对外汉语教材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文化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对外汉语教材主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类型包括阅读、写作、听力、综合汉语等,一般都由初、中、高级组成,适合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的编排以教学的目的为导向,系统完整地对某一方面的文化进行介绍与传播,使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为文化的传播不能间断式地进行,否则会破坏文化的整体性,也会影响留学生学习和了解的欲望以及积极性。

(二)对外汉语教材进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层级性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对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更应该注意教材的编写不能笼统地进行灌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动机进行内容的编排,做到生动有趣、由简到繁,从初步的礼貌问候、饮食起居到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逐步进行,让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留学生的心灵上烙下痕迹,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传播是交叉互补的

某一本或一套教材总是就某个方面的文化内容进行介绍,它不是全局式的概览,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且传播中华文化中主流、健康的文化,教材之间的文化传播势必具有交叉互补性,通过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内容编排以真正达到汉语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和图书的出版以及宣传是极为重要的手段,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外国留学生的心灵,他们通过交流进一步将文化扩散到更广阔的群体和范围,以此达到间接宣传的目的。

(四)对外汉语教材开放性地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渗透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和谐稳定,对外汉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有关国家利益的事业,教材和图书的出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派遣中国教师出国教学,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发散、类推式的过程,以开放性的战略眼光将教材推向国外,让更过更广的海外群体接触汉语,了解汉文化,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意义。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发展还不完备,教材编写与图书出版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如何有规律地将中华文化导入教材和图书,以正确地引导留学生学习汉语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将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一)教材类型相对单一

市场上所流通的教材大都侧重语言教学,以视听、阅读类教材为主,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文化的意识和思考,导致语言学习脱离文化传播。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跳脱原始外语教学的框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进行策划与编辑,书面上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以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将插图、文字艺术编排等各种形式寓于多种类型的教材之中。无论是视听类还是阅读技能类教材,文化传播都是可以顺利进行的,内容编排要丰富,通过系列教材来合理安排。

(二)文化导入不够系统完整,应结合当下生活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吸收与剔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具西方先进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地、准确地导入当代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与过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一套“新闻听力”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陈旧,以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体,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教材和图书出版质量有待提升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的书面载体,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将中国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对编写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汉语知识,还要能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粹,以适当有效的方式编排在教材内容之中。另外,图书出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编辑的业务素养和文化知识是教材校对的一道门槛,要严格把关,对教材和图书的出版进行周密的策划,以确保高质量的图书流通。某些出版社争相出版对外汉语教材,但内容不够丰富,编排陈旧,文化特点不突出,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净化图书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让市场上流通健康、主流文化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材是编辑校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系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在语言深处引起不小的涟漪。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新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

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

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

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

314、3X、8

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他们交际范围。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使之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因此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扩大交际范围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新词新语的引入,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追随时代前沿。我们相信,新词新语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发相关问题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冰.《今日财富》.2009年11月

[2]汤志祥.汉语新词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3]何彦杰.对外汉语新词教学.《汉语文教学》.2008第2期

[4]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问题.《德州学院学报》.2007.1

第三篇: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方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这却与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很多国家所产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的文化保守、古老而又神秘。而文化上的差异更是让很多想学汉语的外国人望而却步。

虽然文化上的差异让很多人很难去学汉语,可是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以及蓬勃的对外贸易已经让中国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焦点。现在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外国人而言,汉语相当重要,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中国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并且召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考试也从1992年就开始了。而且现在全世界已经有数百家孔子学院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也同样有很多中国的大学编辑汉语教学的教材。中国人一直在为汉语走向世界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整个过程学生应该是作为中心,教师则是起到一个主导地位,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更要让学生多说多练。毕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与人交流。只有交流的多才能达到将汉语的结构、功能以及文化融合在一起。

目前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通常是根据学生的母语或者是按照目前的汉语水平来将学生分班教学。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能让学生们在一起促进交流,进而使得不同程度上的学生相互促进提高。系统性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短期汉语有很高的提升。但是这同样有局限性,例如不能课堂时间太短,而且无法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而且学生间的交流并不是真实的交际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重中之重。在教师教学前应该对不同国家、程度的学生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但是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并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说多练,将教材中的各种语法成语变成真实的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话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场合说,真实的应用才是学习汉语的目的。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精讲。所谓精讲就是抓住关键点,讲出最精华的东西。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教师所归纳的精华中。不是重要的东西可以一笔带过。例如很多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总是喜欢经常讲一些让人很难听懂的东西,而且很多东西连中国人都捉摸不透,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出现的。对外汉语一定要讲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抓住根本,让学生一听就懂,不会茫然。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听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听得少,就无法找到汉语的感觉,反之听得多,怎么都可以慢慢学会。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多说,然后再在课件中也要有很多汉语的对话,让学生有汉语的感觉。下来就是读。教师要由浅入深,找到合适的文章,找到学生有兴趣的文章,让学生读出来,朗读、齐读不管怎么读都可以,就是一定要大声,因为汉语就是读出来的。再下来就是说了,让学生至少要在学校的时间尽量用汉语交流,在课堂中,也尽量找机会让学生用汉语与其他学生交流,说是最难的,也是我们的目的,读和说不同,能读不一定能说。在这方面还要看教师的经验。最后就是写了,对于母语文字是字母组成的国家的学生来说,识字就已经很困难了,毕竟中国的字是方块的而且太大了,对他们来说似乎太难了,所以,一定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多练多写,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字只能靠练。这点对日本或者韩国的学生可能有很大的优势。

在最初让学生听的时候,不光是要培养对汉语的感觉,还要对学生培养一种汉语说话的方式。因为很多国家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说话方式会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光是要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慢慢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说汉语的时候也能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让学生说话活一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

汉字的教学也是难点。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而且很多字在不同的话语中或者不同的时间场景中可能褒义都会变成贬义。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这些不同区分开来。不然今后在汉语交流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还有很多同义词,但是所用的地方却不一样,教师也要想办法让学生去了解。例如“小姐”这个词。

在学生在学习汉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会借助于母语。所以身为一个对外汉语的教师,一定要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有所了解,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达才兼备,将自己全副武装。如果对别动国家一无所知,又怎能交他们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演中国的话剧或者历史剧,观看中国的电影纪录片,讲一些中国故事,或者是一些发生在中国但是学生们无法想象的事,好比中国的硬气功、风水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总而言之,文化的差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阻碍,但是也并不是无法克服。这需要国家、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但是经过无数的努力后,相信一定会让汉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第四篇: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参见教材第

二、

五、七章)

第一节:教学设计(参见教材第二章)

一、相关概念

1.课程设计与大纲制定

这两个概念都属于语言教学法理论中教学设计层次上的概念,是第二语言教学实施的前期基础工程。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都要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描述和规定,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既有交叉部分又各有侧重。 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简单地说,“课程设计”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课程设计就是教学设计。

大纲制定:指对语言教学大纲的一种设计,主要任务集中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归纳和细化处理。

教学计划:属于教学管理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机构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制定的重要文件之一。偏重于行政管理。

2.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应该属于教学设计。(饶:其实就是一回事)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根据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法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科学的整体。”(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见《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总体设计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什么特点?对各类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教学要求上应如何区别对待?各类教学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应分别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应该教给学生多少和哪些语言内容和文化知识?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和教完规定的内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应该开设那几门课程或哪几种课型?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必须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各门课程或各种课型之间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行分工合作?等等。”(同上)

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1、分析教学对象

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汉语水平、汉语与母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学习期限等。

2、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适应。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有三类: 职业目的——打算成为翻译、汉语教师、研究工作者。 专业工具目的——打算借助汉语学习和研究其他专业。

临时目的——旅游、短期旅居、在一定范围内用汉语社交、利用汉语提高文化素养、好奇心等。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3、确定教学要求——指实践汉语的要求

对听、说、读、写、译这几项语言技能的要求。

4、确定教学内容

指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和文化知识。

5、选择教学途径

① 划分专业类型。至少可分为文科类、理工类、农医类。当然还有短训类、进修类等。 ② 划分教学阶段。根据HSK的成绩等级作为分班的依据,可分为: 预备班或汉语业 进修班或短期班 理工、西医 文史、中医

基础汉语(

一、二)

1级 一年级上

初级班(

一、二)

2级 一年级下

中级班

(一) 3级 二年级

中级班

(二) 4级 入学标准

高级班

(一) 5级

高级班

(二) 6级 三年级上

入学标准

7级

8级 三年级下

(见《汉语水平考试研究》P.107)

分教学阶段,主要是依据汉语交际能力的水平。 ③ 课程设置

语言实践课(综合课、听力、说话(口语)、阅读、写作、翻译;报刊阅读、商业会话、历史阅读等)

语言理论课 文化知识课

6、决定教学法原则

以上这些都应服从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实践汉语能力这个总要求。

总体设计主要规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合成及测试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目的是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保持一致。总体设计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言语要素、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法在处理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能力三者关系时,侧重点不一样。 结构语言学的“听说法”,它是以语法结构作为大纲来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来组织语言材料。

三、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1)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

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受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制约, 同时它也受到教学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各种矛盾,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

②第二语言教学又具有它的普遍性,即所有第二语言教学共同的特点,同时各种不同语言的教学 ( 例如英语和汉语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 ( 例如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群体教学和个别授课等 ) 又有其特殊性。处理这些共性和特殊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原则、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来进行,但是其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运用同一种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对 A 种语言效果可能好,对B 种语言效果可能就差。或者同时教 A 种语言,在某种条件下效果好,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效果就差。可见语言教学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③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就是进行总体设计。通过总体设计把教和学统一起来, 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 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 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 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 (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环节,又是互相衔接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要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 总体设计则能从根本上实现上述四者之间的一致和统一。

(3) 使全体教学人员能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协调行动

语言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是一种群体的协调活动。一项教学工作,往往由多个教师共同承担,这就有分工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就纵向而言,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工作一般由多个教师分别承担;就横向而言,每项具体的工作例如教材编写, 也往往由数个教师合作。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全体教学人员既要分工,也要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在总体设计的一些相关栏目中,把:教材41-65页的相关内容放进去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材评估和选用

一、历史回顾与展望(刘345)

二、教材编写原则(刘351)

三、教材编写经验(刘362)

四、速成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同上)

杨教授讲演的第一个部份是关于教材编写.杨教授首先提出了编写教材必须有总体设计,并且说明

如何进行设计,然后才能按照总体设计来编写. 甚么是总体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

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 编写(包括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

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的行动,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 如何进行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 (2) 确定教学目标——包括:使用目的语的范围,目的语水平等级.

(3)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例如词汇,哪些领域内的,词的数量. (4) 确定教学原则——怎么样处理语言要素,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

的关系?怎么样进行技能训练?怎么样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5) 规定教学途径——划分教学阶段,进行课程设计. (6) 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杨教授还强调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指导教材编写,强化词语教学, 淡化句法教学,要让练习成为教材的主体.

杨教授还介绍了北语正在编写的对外汉语短期速成系列.

其教材体例为 : 每课包括听力训练,会话训练和读写训练三个部份.听力训练打头,首先给学生输入大量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练习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练习读写,提高阅读和笔头表达的能力. 每课体例为 :

第一部分:听力训练:(1)复习(2)理解练习(3)记忆练习

第二部分:会话训练:(1)复习(2)4-6段未完成式会话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1)复习(2)读写(3)总结归纳语法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1)评估当天的学习(2)复习生词,会话,短文等

十一月十七日,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很荣幸邀请到杨惠元教授为本所主持讲座,讲题为「对外汉语短期速成课程的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杨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提出的论点及意见,对本所老师在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方面有莫大的裨益. 以下为杨教授讲演摘要. 杨惠元教授 10

该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为

(1) 贯彻「输入大于输出」,「先口头后笔头」, 「先认读后书写」的原则,使学生「轻松学习 自然学习」.

(2) 教材内容力求具有时代感,语言鲜活,生动有 趣.本教材不仅教语言而且教学习方法,提高 学生自学的能力.

(3) 练习追求多样化,实用有效;练习分为课堂练 习和课后练习,增加课后练习量,使课后练习 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 每一课都安排大量,充份,有效的学生的活动, 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5) 教材以功能为主,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法讲解采用归纳法,只讲解最基本的句式和汉语里特殊的句式.

(6) 编写课文时先选定生词.教材中的词汇分为理解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表达词汇均包含在理解性词汇之中.选词的原则一是实用,二是词汇本身的规律. (7) 每课理解性词汇50-60个,总共3000个左右.表达性词汇每课20个,总共1000个左右.词语练习以七比特和记忆——遗忘理论为指导.

(8) 汉字教学尽量考虑汉字的规律,从易到难,先识后写,先教笔划,笔顺,独体字的偏旁,再教合体字.每课汉字20-24个,总共1100个左右.

(9) 教材充份考虑短期学生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和双向文化背景. (10) 教材增加插图量,力争制作动画和多媒体课件.

五、文学作品与中高级汉语教材

六、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原则:

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教授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趣味性

七、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

交际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交际化,便于交际活动的开展。 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应该选用便于交际的语言情景。 针对性: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类型、课程类型选用教材。

系统性:语言要素、语言技能之间的平衡协调;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图片、幻灯、声像等辅助手段,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要考虑初中高级别的衔接。

教材编写、评估和选用(把教材150放进去)

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教材:278

师资培养与评估(略讲)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是不是重复?) 在谈到教师应该注意些甚么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时,杨教授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意识和行为

1. 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课堂教学意识,除了「感觉,思维,想法」的意思以外,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的认识」,「应当时刻清醒,不要忘记」的意思.「意识」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在教师头脑中内化的结果.

2. 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定教学意识的反映.「行为」是教师头脑中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外在的表现. 3. 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跟教学质量有直接的相关

在课堂上,教师有甚么样的课堂教学意识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与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相关.

(二) 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指的是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指的是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追求和发扬有效教学行为,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防止和克服无效教学行为.

对外汉语教学法与课型论(教材:1

12、349)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

一、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言要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142)

三、言语技能教学

四、多媒体语言教学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陈昌来2

22、

教材20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78-33)

现代科技的研究

第七章

总结

第五篇:小议英语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媒介语作用和方法

彭杰

(红河学院,云南省蒙自市,661199)

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些国家在传授自己母语的同时,将汉语也列为国家中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想要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解,文字自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需要被学习。但是,并不是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是顺利的,在初级的学习阶段,需要通过媒介语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本文试从英语作为一种媒介语的作用出发,分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英语;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作用;方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欧美英语国家学习者所学习,这也就决定了对外教学的初级阶段中教学媒介语的重要作用。而在现代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国家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的有效媒介语。

一、对外汉语教学

简单而言,对外汉语就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学习者为对象的汉语教学。其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型、发展及其教学的过程,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在教学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起到现在经历了较大变化。在50和60年代的初期,虽然当时已经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讲理论,但是教学方法上仍然受到传统方法的约束,对初学者依旧是通过翻译讲解语音和语法等知识与理论。60年代发展成以精讲多练为核心的强调培养语言技能的方法,之后受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逐步走向了分析法教学以及七十年代的句型教学。八十年代后,我国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研究,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外语教学方法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与系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引导学习者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同时,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规律,以实践性原则为指导,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对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使其能够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者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以语言学习为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然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学习者需要对汉语和其母语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与转换,于是,学习者的母语也就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首选媒介语。

二、英语作为媒介语的作用

此处的媒介语指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汉语初学者的学习使用的一种师生双方都能够理解的辅助教学语言。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媒介语可以是学习者的母语,也可以是教学方与教学对象之间一种或几种通用的语言。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媒介语使用,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学习者的班级,或者由不同国别学习者组成的班级里,英语往往充当了教学媒介语的角色。其使用作用与必要性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有助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般情况下,外语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使用媒介语,然而,由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特点,适时恰当的运用对媒介语有利于课堂的效率提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阶段也存在一些力图避免媒介语的教学方法,如“听说法”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使用媒介语,但事实上很难绕过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对外汉语教材均使用媒介语进行词义注释,学习者无法完全避免进行目的语与往往为其母语的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再如,“直接法”提倡完全杜绝媒介语,借助于图片等视觉材料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这种做法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避免的造成教学难度的上升,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性较强的内容时,学习者容易倾向于从自己母语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材料。此时,媒介语的介入有助于学习者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避免其在文化差异方面产生的疑惑。

实践证明,对于入门学习者来说,在初级阶段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完全放弃媒介语基本上来说是不现实的。将英语作为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的媒介语,可以保证学习者对汉语教学内容及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这样,也就避免了在课堂答疑的过程中消耗太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课堂节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在特定的情景下也可以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增色不少,从而更好的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困难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的学习者往往都来自于不同国家,这些学习者的母语并不相同,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沟通上的障碍。而且,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学习者们对汉语并没有多少的了解,很多方面都需要去解决,去交流。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一种被普遍通用的语言,则能够在汉语的对外教学中充当起很好的媒介语的作用。学习者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学习者们就可以通过英语这个媒介语来向老师表达,然后让老师替他们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汉语和英语做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国语言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样才便于老师更好地、更形象地将汉语讲述清楚,让学习者们的学习更加的轻松。

3、有助于有效树立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课堂中的威信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要素之一。对外汉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如果具备双语教学能力,能够将英语作为其教学中的媒介语向学习者准确解释教学内容,不但可以避免教学中的讲授不清晰,师生沟通受阻等现象,还可以通过教师本身的较好语言能力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师产生崇敬心理,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课堂威信。教师的威信得以树立,才能够真正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明显效果。

4、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习者的良好互动关系对于对外教学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但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多方面的营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媒介语进行讲解,有利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英语充当媒介语,可以使学习者在下课的时候与老师更好的交流沟通,学习者之间也可以打成一片,不存在地域语言沟通的障碍。这样老师在学习者中就会更加的受观迎,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的密切。

三、英语作为媒介语的使用方法

以上分析表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媒介语的作用不可或缺。只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方法,媒介语往往可以在很大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将英语作为媒介语使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内容:

1、要把握好使用媒介语的时机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我好媒介语的使用时机,不可以每一句都需要使用媒介语来进行翻译,要注意好使用的度,不然就不能够把握住教学的质量,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故而,媒介语的使用也要讲究一定的时机。举例来说,在汉语的对外教学初级阶段中,对于刚起步的学习者进行自我介绍以及课堂介绍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媒介语进行讲述,这样不仅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树立老师在学习者心目中的威信。又比如说,在课堂气氛比较紧张,学习者情绪不够高涨的时候,教师应当恰当的插入一些媒介语来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使其得到缓解。

2、要掌握好使用媒介语的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允许使用媒介语,有些老师可能会使用媒介语对一些内容大谈特谈,一节课热热闹闹地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其实根本没有讲到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学习者们也没有得到什么锻炼,课堂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而老师的口才却或许得到了锻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使用媒介语的度,要讲的精炼。在教学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的用适当的媒介语对其内容进行精简的概括。掌握好了媒介语使用的度,才能更好的推动汉语的对外教学。

3、要清楚媒介语和目的语的差别

如前所述,假如媒介语使用不正确,有可能会使得学习者的“负迁徙”,为了使得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课堂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精心的布置。对于媒介语和目的语一定要区分好,不可以主次不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适量的插入媒介语进行阐述,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围绕媒介语进行讲解,要以汉语的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4、要随时调整使用媒介语的方法

最后,对于不同国别、不同性格和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来说,教师不能够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要随时调整媒介语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学习者,伴随着学习程度的变化,学习状态同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当随机应变,采用灵活的方式,不能够单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媒介语使用的方法应适时地调整,以期能够使学习者们更好的适应学习,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了解中国文化。

总结:通过对英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媒介语的作用与方法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英语作为媒介语的使用要讲究适量、适度、适时,只有在保证媒介语的合理有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汉卫.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2) [2]凌德祥.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3]彭玉兰,张玲. 外国学习者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4]王汉卫.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2) [5]姚晓波,陈方方.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理论[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作者简介:彭杰(1980年—),男,云南屏边人,硕士,讲师。云南省蒙自市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地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邮编661199,电话13624474387,电子邮箱304220150@qq.co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端午节福利通知怎么写下一篇:电梯使用单位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