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

第一篇:本科学生论文范文

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对近三届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状况,提出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双赢就业平台;调整期望值,注重能力培养等促进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药学 大学生 就业 去向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有所放缓。从大企业的裁员到小企业的倒闭,从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些因素都促使企业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导致用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断扩招,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99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从1906年开始创办,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接近300所本科院校开设药学专业,无论是药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扩招,都对药学本科生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对该校药学院近三届本科生就业去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该校药学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提出促进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1 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

广州医科大学设有本科专业20个,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五个学科门类。其中,药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2008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经对近三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广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和考研,没有到科研单位就业,也没有自主创业,就业率为100%。

(1)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占35% ~40%左右,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到企业就业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3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考研或出国深造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20%~3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到机关工作越来越难:最近两年都没有毕业生到机关(药检所、公安系统)就业,显示药学本科毕业生到机关(药检所、公安系统)工作越来越难。

(5)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最近三年都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科研单位就业,也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马上自主创业。

2 就业状况分析

虽然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为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机遇,这也是近几年药学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 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原因分析

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医科院校,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第一志愿都是填报临床医学或其他医学专业的,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到医院工作,同时大多数女生也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医疗卫生单位也就成为了相当部分药学专业同学的第一选择。

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11号),规定明确了卫生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同时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另行增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因此,这也增加了药学专业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拥有8所直属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近几年医院也迎来了高速发展,床位数不断增加,这也解决了部分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2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许多学生已抛弃了“铁饭碗”的传统思想,自谋出路,寻找一个能够赚更多钱的职业成为部分学生理想的择业方式。作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医院药房发药,似乎不太符合当初他们每个人填报高考志愿时的远大理想,所以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认为,与其在医院默默无闻地工作,不如到公司去闯一闯,等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后再选择创业,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方面,企业的岗位一般有销售、物流、管理和质检等,能够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所以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3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中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药学本科毕业生也不例外。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面比本科生广,层次高;另一方面,他们不想毕业后只是从事医院或社会药房的简单工作,因而,他们希望通过考研,提高学历,提升素质,将来找到一份更好更体面的工作,所以,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

2.4 到机关、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药监系统的工作比较稳定、待遇较高,因而成为了大部分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药监系统的编制也越来越紧张,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另外,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也比较少,一般只限于公安系统的个别岗位。公务员考试是中国一大热考,竞争非常激烈,难度非常大,而且公务员考试往往还需要强大的社会关系资源,因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科研单位要求的学历比较高,因而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部分同学也因此选择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

创业是近几年国家提倡的就业方式,但对于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后马上创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近几年也有学生认为创业是最好的就业方式,虽然不能毕业后马上实现创业的梦想,但他们也愿意通过几年的打拼与闯荡,积累经验和资源,实现创业。

3 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解决药学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的共同努力。

3.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是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同时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使得医院对临床药师的需求增加,因而学校可考虑调整专业设置,设置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等方向。

3.2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学校解决学生实训及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企业吸纳优秀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落实到课程体系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者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实训上,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实际工作中,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3 调整期望值,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择业过程中,存在择业观的误区,往往过多考虑工作地点、工作报酬以及工作稳定性等实际利益因素,或者过于追求自己毕业后马上要找到一份舒服、稳定、待遇高的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经验不足,学历不高,动手能力差,与同人单位以及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届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与职业需要,在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学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 谢玉诚,诸晨笛,闫璐颖.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新西部,2012(11).

[2] 刘晓萍.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之我见[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6(3).

作者:刘波涛

第二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有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作者:王霞 石东伟

第三篇:地方高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探讨

[摘 要] 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会影响学生终身发展。本科四年也许是多数大学生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然而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大学学习。阐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重要性和特点,指出了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学习现状,最后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问题

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与“985”“211”等国家重点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方面没有可比性。地方高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掌握程度、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都与重点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学习型社会对高校、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重要性

中外很多学者都开展过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自主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后相关理论开始出现。诺尔斯(M.Knowles)的《自主学习》和塔夫(A.Tough)的《成人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假设,促进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

1981年,Holec在著作中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效果。Dam et al.则认为,自主学习还与学习者的态度有关,表现为“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责”[1]。

我国学者结合本国国情及国内高校学生学习现状,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如徐锦芬(2004)在研究中增加了对“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方面的探讨;张殿玉 (2005)则把自主学习的要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的态度、学习者的能力和外部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设备和语料)。

后来,还有许多学者把自主学习的概念与自我指导式学习、自我导向式学习及自我资源式学习等概念进行区别讨论。本文所讨论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传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计划、实施、自我评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是自我提升的需要。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更关乎学习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课上不专心听讲;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敷衍应付;沉迷于网络和电子游戏;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能主动上自习和晚自习的学生不是很多;临近考试,搞提前突击,抱有及格万岁的心理。然而,现在大学普遍实行学分绩点制,每学年结束都会有一些学生因为绩点不够被学业警示、被劝退或大四不能正常毕业,延长学时一至两年。以上种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刚上大学时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足,对全新的学习生活需要心理调试的准备不足造成的。

(二)原因分析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都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计划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接受学习就够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于中小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计划,每门课程都有既定的授课学时,很多课程学时都比较紧张,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讲细,只能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更多的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去预习、复习及梳理,学科内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花費时间去领悟。况且,专业培养计划制订时由于受学时所限,很多课程并没有被安排进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之下,多数学生往往不能适应,除了上课时间去听课,课下大部分时间不知道做什么,虽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但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能及早树立,自觉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最后,大学四年浑浑噩噩度过,不仅虚度了光阴,更为毕业后工作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一)学生要转变角色,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切都向高考看齐,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进入大学以后,虽然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但专业之外,还有很多资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时,学生就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既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好课程内的知识,专业内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修各种感兴趣的课程。校内各种学术讲座、公共选修课、百家讲坛及学校请国内外、校内外知名企業人士、专家学者做的报告等,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资源和条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往往是信息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监督者。课上知识讲授只是一个引领和兴趣的激发,重要的是课下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由被动变主动,遇到问题,教师能解惑答疑。大学教师不仅要教课程内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要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对学习进展和方法进行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等。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共享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种视频公开课及在校学习跨校修讀学分的实现,让学生有条件接触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负责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资源库,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资源等,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满足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前提。

(四)设立自主学习学分,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自主学习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按规定获得的学分。

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语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学术讲座等,学校有权威的比赛(考试)成绩;学生自主参加的由校外其他权威机构组织或认定的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从业资格认证、网络课程学习获得的成绩;网络课程学习学分认定即本科生通过网络平台(学堂在线、育网开放教育平台、爱课程、过来人公开课)学习课程,完成开课学校规定的作业、考试、研讨、观看视频等,取得有效成绩并获得开课学校的修读证书,按一定标准记载自主学习学分。

自主学习学分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最终通过目标的实现达到获取学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完全是自主的,目标的实现也会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绩感。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有益的。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还能够继续学习,在学校和社会中都能学会求知,使人的一生都能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长足发展,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2]朱红梅,韩文堂.现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李向阳,张兴涛.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本科学生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

[4]刘丽梅,赵玉芬.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6(2).

[5]张诚.自主学习及其培養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

[7]翁波,周清明.学分制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制约要素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

[8]袁红.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9]肖庚生,徐锦芬,张再红.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班级归属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J].外语界,2011(4).

作者:于秀芝 赵丽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动检测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与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