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2022-09-05

第一篇: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课题组研究方向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课题组研究方向——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的研究

当前页面:首页--科研动态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客货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高等级公路交通量普遍较大,且采用了大吨位重型汽车及汽车列车。另外,随着矿山、林区、油田建设土地的需要,扩大了重型汽车的使用范围,使各部门使用的重型汽车数量迅猛增加。由于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运输车辆正在向大型化、拖挂化和集装箱化发展。同时,公路上超载超限车辆普遍存在,并有增长趋势。在上述情况下,现行的路面设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情况。

重载交通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当今路面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发达国家,因为有比较健全的轴载管理体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计算分析方法上,对重载条件下与常规条件下影响路面性能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重载路面结构分析所需要的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

我国在重载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性能方面已经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采用了过多的假设简化处理,众多的影响因素未能考虑和充分考虑,因而理论结果和工程实际相距甚远。

针对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基础,在本方向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方法,采用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测试室内路面足尺结构和实际路面结构的动载响应。重点研究不同结构组合形式下,路面的破坏机理和设计技术指标。

第二篇:“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范文格式

一、引 言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因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即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2。农户是乡村旅游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之一,但是,这一群体通常会被忽视:他们出让自己的土地,提供自己的房屋,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得到的却是微薄的利益分配。台湾乡村旅游的教训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充斥着“以客为尊”的商业性经营思维,以往居民与游客的社会性的主客(host-guest)关系转变为商业性的仆主(servant-master)关系3。这一切都导致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的消失。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农民的利益必将不容忽视,而学者也正在更多地关注农户,从不同角度阐述乡村旅游地农户如何适应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邱云美(2004)在“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指出,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等,是保证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措施4。但是农户的定位却未被提及,缺乏明确角色定位的农户想要在现实中融入到这股发展大潮中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有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只是它的阶段性产业,但对于那些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占据重要地位的乡村,长期保持乡村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旅游学刊》,2006年第3期。 2

3黄昭瑾:“休闲农业园区之理念与营造”,《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2002年。

4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但什么力量能够鼓励乡村居民维持乡村性呢?那就是村民必须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保证当地居民受益的机制是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与经营者的共生化(Sharpley,2003)。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

第三篇: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一、 志愿者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就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在香港,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在一定意义上志愿者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活力的体现,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力量。由于“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世界各地,在有战争、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出现的地方,便可见到志愿者的身影,见到志愿者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为无数有困难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其中不少志愿者更为志愿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二、 青年志愿者

现时,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群体中的主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第一线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青年志愿者。他们带动着整个志愿者事业快速向前,所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青年志愿者,发挥青年志愿者们的聪明才智,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志愿者事业。

何谓青年志愿者?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参照外国对于义务工作者所下的概念而制定出来的,而狭义的概念则是根据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总体情况而总结出来。广义上来说:是泛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社会服务的青年人。狭义上讲,则是指志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青年人。青年志愿者是一个新生的社会角色,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种族、宗教及政治背景所影响。故有其自身与其他社会角色不同的概念,理解好青年志愿者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尺度,更好的开展和设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合理的安排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弥补现时社会的不足,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主要有热心于志愿服务的青年人组成,青年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目前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成员有中学生、大学生、在职人士或无职人士。各类青年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的特点,故在志愿者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新生而暂时性的社会角色,只有在发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这个社会角色才得到真正的落实,它的实质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因而他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可变性、不稳定性、有限性、可持续发展性几个特点。

三、 青年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动一般是指由青年志愿者组织或参与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体现青年志愿者精神的,为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的改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必须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概念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方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石油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青年志愿组织机构的组建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活动,青年志愿者的培训活动,青年志愿者的交流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推广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大部分类容,是需要青年志愿者认真参与,并在活动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自身的能力、专长、为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贡献力量。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时代性、自愿性、无偿性、群众性、实践性、社会性、事业性几个鲜明的基本特征,另外还有专业性、有限性、目的性、组织性、长期性等几个特点。

四、国外志愿者活动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五、青年志愿者活动领域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把中国的志愿者分为四类;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草亘组织”即NGO志愿者。丁教授说,中国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各有特色,如北京的国际组织、NGO组织较多,各大志愿组织的总部都在北京,上海则以社区志愿者多,而广州“草根”组织活跃。

中国的志愿者活动领域多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治安、慈善、国际援助、国际合作、扶贫等方面。从趋势上来看,中国今后在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六、社区志愿者服务

(一)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

2001年9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胡春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说,全国社区青年志愿者从事经常性志愿服务的达到500多万人。他介绍说,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1)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这项计划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特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牵线搭桥,在青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2)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自1994年以来,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3)为城市困难居民提供服务。根据最近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初步统计,北京、上海及河北唐山市、江苏南京市、辽宁大连市、山东济南市、广东深圳市等城市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已经覆盖了民政部门优抚对象的50%以上。

(4)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等场所,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唐山市团组织针对全市1100多名重点残疾人和520多户孤寡老人的具体服务需求,组织青年志愿者专业服务队,坚持为他们每年提供至少120小时的志愿服务。浙江省从1994年开始实施“敬老工程”,动员了30多万青年志愿者与6万名孤寡老人认亲结队,进行长期包户服务。广东省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总队,组织3000多名青年志愿者经常性地开展助残服务。

(5)下岗职工或待业职工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培训、择业介绍及子女义务家教等服务,开展为离退休困难职工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等服务。煤炭行业的青年志愿者实施了“阳光工程”,全行业有27万多青年志愿者为7万多名离退休职工提供了结对服务。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三个青年再就业免费培训基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举办培训班,为下岗、待业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

(6)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纷纷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维护权益,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7)在大型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第三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财富》论坛年会等国际、苏州28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等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青年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全国通行的做法。同时,在几次大的洪涝和地震灾害面前,几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发挥了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面前,广大青年志愿者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独立开来成为一个特殊领域,事实上又与其他领域的志愿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说,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抢险救灾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种类在内。自1993年以来,我过各部门志愿者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如共青团维权部门开展的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服务、“保护明天”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学校战线开展的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工战线开展的为下岗青年再就业服务,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植绿护绿”活动,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活动,以及北京的“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浙江的“天天青年志愿者行动”、吉林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房屋的“温暖工程”,湖北的为三峡工程综合志愿服务,河南的为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志愿服务,江苏江阴、福建漳州的青年志愿者“110联动”,青岛的“周日志愿者行动”,铁道系统的青年职员者“清除白色垃圾”行动等等,都是从战线、地方和行业实际出发,选择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项目,持之以恒,创造性的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是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社区领域实施的长期重点项目。它以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为基本形式,通过多种模式普遍创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推动青年志愿者成为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根据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为残疾人、孤寡老人、部分离退休人员等提供长期结对服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为全职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小区创造优美的环境等。通过开展“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等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通过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设立服务广场、服务基地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为创建文明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贡献。迄今为止。全国已经建立了一万多个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已达250多万对。

今后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以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为统揽,努力在主要城市城区5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委会中创建规范的服务站,初步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力争涵盖城区中50%的孤老病残等重点困难群众,初步形成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项目体系;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建设一支多层次、大规模、相对稳定的青年志愿大军。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少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套科学的沟通方法切合实际、可行又与时俱进的沟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良好有效的沟通的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拥护,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又随着学生对象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以往的沟通方式在张扬个性、独立性差的90后身上已逐渐失效。本项目在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沟通过程所使用的一些沟通方式方法及碰到的困难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沟通方法展开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朝着专家型、职业化的道路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已经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梯度,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和国外先进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助性、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其管理制度是基于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在具体操作上,管理高度专业化,分工精致明确。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日常事务管理近似于我国目前的宿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资助管理等,学生服务主要等同于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2、 国内研究

建立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邮电大学在建立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有效沟通, 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 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 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国内很多高校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帮助辅导员比较清晰、有条理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QQ、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找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善于做倾听者;辅导员用真心,诚心,良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反思在工作上的长处、短处,反思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反思是否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等等。尽管研究的方法很多,也很适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针对性比较广泛,但在90后身上并不一定适用。因此,本项目将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研究一套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在全院范围内试运行,满足辅导员需要且又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方法,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1] 蒋易展, 张静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

1、L

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试验员工作总结下一篇:给女友的一封分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