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案例论文

2022-05-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管理沟通案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管理沟通是指沟通者为了获取沟通对象的反应和反馈而向对方传递信息的全部过程。管理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所谓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达方式,它是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非正式沟通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正式沟通系统的不足,是正式沟通的有机补充。

第一篇:管理沟通案例论文

案例教学在《管理沟通》中的应用

〔摘 要〕恰当的案例挑选、精心地课堂设计、有效地案例讨论、精彩地案例点评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文对案例教学在《管理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理沟通》课程中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教师精心地课前准备;2.有效地课上实施;3.课后沟通与练习。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案例教学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寻找方法;2.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多角色、多技能的挑战;3.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管理沟通

一、导 言

20多年来,《管理沟通》作为一门经典的MBA管理课程,以其突出的实用性、实践性,倍受国际教育界、管理界的重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真实性、综合性、实践性迅速渗透到MBA教学的每一课堂。为了使案例教学更好地应用于MBA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作者5年多在MBA《管理沟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经验研究,总结出实施案例教学的三个条件:1.教师精心地课前准备;2.有效地课上实施;3.课后沟通与练习。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案例教学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寻找方法;2.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多角色、多技能的挑战;3.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

二、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先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间,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第一本成文的案例书籍由哈佛工商学院科普兰(Copelend,D.)博士在其新任院长多汉姆(B.Donham)的推动下于1921年出版。案例教学在教育界中得到广泛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陈柏良,2004)。在我国,“案例教学”一词在教育领域中出现较晚,不过发展却异常迅速,特别是在MBA这类实用性学科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此词用在商业或企业管理教学中译成“个案”、“实例”、“案例”等,目前国内以译作“案例”居多(张家军和靳玉乐,2004)。所谓案例,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它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的特点(张家军和靳玉乐,2004)。

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为中心,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世界通过案例描述出来,将学生引导到实际事件中,让他们去感受这个事件,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参与教学,最终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并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方法。

在MBA《管理沟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原因:案例教学的客观真实性、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取材于实际工作与生活,它不是教师凭借个人的想象在摇椅中杜撰出来的作品。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有学院里的教授与企业合作共同创作案例的传统。这样不仅丰富了案例的素材,而且确保了案例的真实性。案例的真实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客观真实性。《管理沟通》是一门针对MBA教学及MBA学员特点的应用课程,在课堂上学员们面对从真实事件中截取的案例,如同面对企业中的真实事件一样,学员会通过对客观真实的案例分析,拥有在商业环境中解决沟通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环境间的距离。

案例教学的综合启发性、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创设案例情境,让学生充当角色、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及学员间的交往与合作、支持与配合,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员能力。案例教学侧重的不是枯燥的理论或单一的结论,而是学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启发与训练。学员们在完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教学后,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独特思维方式。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内涵相对复杂,因此,要求学员在分析解决案例的过程不仅要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做到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果断决策,使学生达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案例教学的这种综合启发性正适合《管理沟通》课程轻知识灌输,重沟通技能培养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管理沟通》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等特征。在《管理沟通》课程上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实施分析工商管理案例、情景模拟练习、实战观摩等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技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员能够掌握在商业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计划的能力,掌握预测和适应组织环境变化的能力,掌握整合资源的能力。

案例教学结果的开放性。

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开放性。案例教学不刻意寻找标准答案,对同一案例、同样的情境和信息,学员们可根据自身工作环境、工作经历、性格、世界观及各自沟通方式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正如查尔斯•格拉格所讲,人们之所以采取案例法,是因为智慧是不可以言传的。案例教学的过程使得学员们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处理问题,并且通过讨论、争辩、比较来深化对管理沟通所涉及的各种概念与原理及技能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真正心得。因此,在《管理沟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沟通》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管理沟通》课程中的应用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课前教学准备”与“课前工作准备”两项内容。

(一)课前教学准备

课前教学准备包括:

1.选择恰当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恰当的案例应具备四方面特性:

(1)案例要符合教学重点且具有典型性。首先,案例要符合教学重点。《管理沟通》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教学重点,精心挑选的案例一定要符合教学重点。教师在挑选案例前,对于通过案例教学要使学员达到何种知识的传授、何种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心中有数。案例专家雷诺兹指出,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具备相关特点的案例。其次,案例要有典型性。《管理沟通》培养的是学员沟通技能与技巧,只有具备典型性特征的案例才能使学员在现实环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案例要难易适度、有挖掘的潜力。在案例选择方面,有些教师认为,选择越复杂、越难以捉摸的案例越好。笔者不敢苟同。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是由浅入深、分不同阶段的。案例的选择应适合教学的深浅及学员的特点。不要让学员因知识储备不够而丧失了参与的兴趣并消极等待教师的课堂灌输。所选案例应具有可挖掘的潜力,具体标准为:学员通过阅读所选案例能获得30%—70%的信息即可。不要选择阅读后一目了然的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达不到促进动脑思考的目的,会降低学员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及参与度(金明华,2004)。

(3)案例要真实。一方面,案例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从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案例,使学员感觉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讨论的兴趣。另一方面,案例的表述要准确,选编的案例尤其是自编的案例,要从社会经济实际中进行精心提炼,反复推敲,使案例表述有血有肉,事实清楚,数据确切,真实可信,不能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否则学员将不以为然,或以假对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4)案例要新。西方国家的高校每年要对管理课程中的案例进行淘汰,删除一批旧的案例,增加新的案例,以确保案例的时效性。《管理沟通》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课程,在案例选择上一定要与时俱进。

2.设计教案

案例教学的教案与其它教案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和细致性。在教学环节、时间安排、问题设计等方面要粗框设计,并且要准备备选方案,以便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但在教学内容上又要细致全面。设计教案应包括:①对每节案例分析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及讨论顺序进行设计。一般以3—4个问题为宜(李为民,2004)。②对讨论时间进行设计。其中包括讨论开始、高潮和结束各阶段的时间分配及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与点评时间。③对学员激励方式的设计。案例教学的课堂主角应该是学员而不是教师(李为民,2004)。为防止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冷场”现象,教师对课堂案例讨论中学员激励方式的课前设计是十分必要的。④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案例教学的方法有许多,如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分组辩论式的案例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式的案例教学;利用视听材料、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等进行的案例教学(金明华,2004)。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真实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及学员特点设计恰当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前工作准备

课前工作准备包括:

1.熟悉案例内容。了解案例编写者对案例设计的意图,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2.熟悉学员并划分讨论小组。教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背景信息,知道“目标观众”是谁。课前应精心划分讨论小组。讨论小组的划分应视为团队划分,一般每组成员在5—9人为宜(小组人数为奇数,便于产生结果)。教师应记住每个学员的姓名。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叫出学生的姓名,学生会感到亲切友好,会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

3.熟悉教学设备。教师应了解案例教学中配备的辅助电教设备,并熟悉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第二阶段:课上实施

根据案例教学的一般原理,结合《管理沟通》课程特点,我们将案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情景中回顾案例

《管理沟通》是培养学员实际沟通技能的课程。其课上的案例教学要有一个真实的氛围,以便引起学员关注并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案例学员可能会对其内容有所淡忘,情景中回顾会生动再现案例。这一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由案例的类型而定。视听型案例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案例;表演型案例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展现案例;接近生活型案例可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只适合于阅读的案例,教师也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员们在精心营造的氛围中阅读案例,感受案例。

(二)组织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在良好的氛围中有效地组织学员进行案例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派代表将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沟通技能的训练,更是对沟通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不能对学员的讨论轻易地下结论或做出判断,而应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员按照一定的思路探究问题,直到找到答案为止。通过与学员共同讨论,不时插入简短的讲解,深化澄清学员们的认识,将是教师在案例讨论中充当的角色,即案例讨论的组织者与控制者。(三)高潮中总结

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束后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如何在案例教学高潮中进行总结并点评,对实例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它既是对本节课程知识点的总结,又是对本节案例讨论效果的总结。其作用是画龙点睛,其标准是言简意赅。

第三阶段:课后沟通与练习

课堂讨论结束并不意味着管理沟通的结束,而只是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与学员的沟通与交流达到应用管理沟通原理与技能的目的。课上的案例教学只是对沟通理论的一种模拟应用。而大量的沟通原理与技能需要在管理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运用与发挥。通过课后的沟通与练习,可以更好地将管理沟通原理溶于实践。

四、结 论

(一)案例教学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寻找方法

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决不是惟一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可能会是一个中间产物,最后总会留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案例课上每个小组采用的沟通方式都可能是不同的,而且在沟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深知案例教学的原则:案例教学不是要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答案根本就不是绝对的),它是要寻找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多角色、多技能的挑战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首先,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充分了解管理实践,最好有企业管理实战经验,这样他才能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对学员的讨论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其次,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控制者等多种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积极引导、适当参与,并对进度做有效控制,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促进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及与学员们的交流都是沟通技能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从文字写作、口头表达、非语言行为举止的表现、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以及沟通策略和策划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

(三)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局限性。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讲,讲授法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案例教学不可以取而代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只是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事实再现。它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及多样性等特征。案例教学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如果知识储备不足,则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那些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的初学者,可能更适合使用讲授法教学,最好的方法是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案例教学更适合于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并所有一定管理实践的学员。建议在教学中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这两种教学法结合使用,协调配合、互相补充。

(责任编辑:王秀中)

作者:徐雪梅

第二篇:非正式沟通在管理沟通中的利弊分析

管理沟通是指沟通者为了获取沟通对象的反应和反馈而向对方传递信息的全部过程。管理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所谓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达方式,它是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非正式沟通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正式沟通系统的不足,是正式沟通的有机补充。

任何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非正式沟通途径。对于这种沟通方式,管理者既不能完全依赖用以获得必需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加以忽视,而是应当密切注意错误或不实信息发生的原因,设法提供组织人员正确而清晰的事实,加以防止。在非正式沟通中,小道消息属于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如下特点:不受管理层控制;被大多数听众视为可信;传播迅速;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小道消息的源头,有可能是官方的,也有可能是非官方的;或者是组织的,也或个体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件事情:

某公司班子调整已酝酿了整整一年,这一年干部们一直在等待和观望中工作和生活,小道消息时时传出,而且越传越神,连常委会议谁怎么发言都清楚。最近几来年也邪乎,某些领导干部也不讲什么组织纪律了,把人事消息当做感情送,常常向心腹透露,透露得越快,说明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深。最近听说又研究了一次人事问题,这次人事会议之后小道消息传得很具体。李某在组织部当科长的同学打电话告诉他,说他有可能被提拔。这个消息在职工当中也不胫而走,议论纷纷,甚至于有人举报李某,人们一片哗然。过了一段,人事变动也未发生,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非正式沟通传播小道消息的例子,可以看出,它对李某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他的提升很不利。

小道消息传播的目的,既有可能是官方故意传出来,主要是想得到对大道消息的补充、验证和说明;又有可能是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传播,或者毫无目的地传播。

小道消息所造成的结果是:引起公众反应,或者得到认同支持;或者无所谓;或者反对。总之,它的出发点不一定是最后的结果。有时候会发生这种现象,若干消息汇总在一起,使人们不得不信。但应切记,任何消息在未得到验证或未形成事实之前,都可能是小道消息。作为管理者,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小道消息,但小道消息却禁止不了。因此,管理沟通中所能做的是尽量合理控制小道消息,并正确使用或利用它,来达到组织所要的最终目的。通常,人们一提到非正式沟通,总会将其与小道消息联系起来。同时,对通过这一渠道散布的消息,人们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持有怀疑态度。确实,不能否认,正式沟通的优点显而易见,它沟通效果好,信息准确,比较严肃而且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但也应看到,它也存在着沟通速度慢,很刻板,有时也可能会使信息失真。因此,组织为顺利进行工作,还要依赖非正式沟通来补充正式沟通的不足。

而事实上,我们也发现,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并非总是造成信息的完全失真。据调查表明,非正式渠道传达信息的准确率一般在80%左右,其通常的变化范围也在75%~95%之间,这大大出乎一般的意料。由此,可以引伸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改变传统上对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偏见,进而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组织内有意地培养这一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合理有效地利用它的作用,来达到组织的目标。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优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首先,它具有及时性。通常组织内部信息都是通过组织内部的正式沟通渠道,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地进行书面或口头传播。因为层级较多,需要层层传达,势必造成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由此会导致一个时间差,即人们需要适当的信息的时刻和信息最终到达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而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缺,由于它是一种多方位的信息传递方式,即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是垂直的,还可以是横向的、斜向的甚至是跳跃的,信息通道全方位发散,使信息的传递更迅速。此外,这种信息由于是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流,所以信息传递也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24小时内全天进行有效传播,这无疑也加快了它的传递速度。

其次,它还使信息的传递者具有更大的参与欲望。一般来说,在一项正式的信息发布之前,人们总是最先从其它非正式渠道获得一定的信息。尤其是当它与个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时,如公司将裁员、迁址、被兼并等消息,人们会更加关注事态的变化,期待着更进一步消息的传达,甚至是主动向上级部门询问消息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最终影响或改变决策。所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人们会有更强的参与意识,而不是以往的(正式渠道)的被动接受命令或向上级报告工作结果。它使员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有权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第三,非正式的沟通也有助于增进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道听途说,在多数情况下,非正式的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非正式交流,当人们在一种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这种交流时,更容易表达个人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缓解平时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情状态,从而更有效投入工作。试想一下,当一位部门经理在保龄球馆或酒吧与其它部门经理、上级或下属相遇时,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天,喝杯酒,通过这种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和进行的感情交流可能远比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进行的沟通要好得多,不是吗?

第四,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获得许多从正式渠道所无法获得的信息。因为尽管有许多关于公司的目标、宗旨、程序等已经以公司章程等形式规定下来,但仍有一些信息,如公司的背景、内部明争暗斗的人际关系、上司的喜好、或公司内部一些未成文的约定俗成的做法等等,是根本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得的,而这些有时却是员工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所必须了解的。所以,需要从这种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获得这一补充信息。

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缺点也很明显,并且一旦发生作用,其破坏力是巨大的。因此,管理者在决定利用组织内部的非正式沟通渠道时,需重视以下三点:一是非正式沟通自发地存在于组织内部,我们无法规定它是否应该存在,同时也无法将它从组织内部彻底根除,那么,作为高层领导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加以合理利用。二是非正式沟通可以作为正式沟通的一个有益补充。虽然非正式沟通渠道有着以上的种种好处,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明白,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远远不能替代组织内部的规范的、权威性的正式沟通渠道。它的作用只能是作为一种有效沟通的补充手段,来促成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畅通的传递。所以说,一个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绝不能完全依赖予非正式渠道。如果这样的话,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第三,建立通畅的正式沟通渠道,尽量消除非正式沟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非正式沟通往往是由于缺乏正式的信息沟通才产生的,并且由于非正式沟通的不规范性和不权威性,经常会引起信息的失真。当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渠道所传递的信息严重失真,并引起组织内部的人心涣散、惶恐时,它就会对组织造成极大的危害。为此,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致力于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当组织内的员工对组织的任何情况产生疑问时,有一个合法的渠道获取真实的信息,这样就能把非正式沟通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应该承认,在传统的管理及组织理论中,并不承认这种非正式沟通的存在;即使发现有这现象,也认为要将其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当代的管理学者知道,非正式沟通现象的存在是根深蒂固,无法加以消除的。应该加以了解、适应和整合,使其有效担负起沟通的重要作用。例如,管理者可以设法去发现在非正式沟通的网状模式中,谁居中处于核心和“转播站”的地位,也许通过这种沟通网可以使信息更迅速传达。也可以设法从非正式沟通中去发现所流传的信息内容。不过,这些做法也有其危险或代价:过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结果,会冷落或破坏正式沟通系统,甚至组织结构。而设法自非正式沟通中探听消息,其结果会造成组织背后的一套“谍报网”和打“小报告”者,从而带来管理上的问题。随着人际沟通的日趋成熟,人们会逐渐改变对非正式沟通渠道作用的片面看法,既然无法从根本上消灭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不如通过一些有效的合理手段对非正式沟通方式加以利用,以便充分完成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作者单位: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

作者:史云波

第三篇:企业管理沟通研究

摘 要:随着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发展,沟通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在对管理沟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造成企业中沟通不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沟通技能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管理沟通 沟通问题 相应对策

1 管理沟通的含义及重要性

沟通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是管理的本质,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之一。目前学术界对管理沟通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是功能学派,主要观点是管理沟通作为企业组织管理的一部分而存在,主要偏向于对沟通与组织效率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二是社会文化学派,该学派认为企业组织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细胞,而沟通将组织连接成整体,因而研究重点是沟通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功能学派理论将管理沟通这一概念界定为:为达到企业组织的管理目标而在企业人员间进行的交流沟通。管理沟通不仅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垂直方向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等水平方向上的沟通,除了组织之间正式的信息传递,还有人员、群体间的情感互访,但沟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完成组织目标。

如今许多企业管理过程中沟通问题频发与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意识缺乏、不能给予沟通足够的重视密切相关。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作用,忽视沟通的必要性,不主动与企业中的其他人员进行交流。而企业内的员工由于缺乏相应的概念或困于组织地位的局限,沟通观念更是缺乏。因此要想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沟通方面的问题,首先就需要让企业人员清晰的认识到管理沟通的重要性,树立有效沟通的意识。

管理沟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员工在企业目标的确定和任务的完成方面达成共识。管理者通过与员工交流完善工作目标与确定任务,可以提高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感,帮助员工清晰界定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2)良好的管理沟通能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管理者通过和员工主动进行交流可以帶给员工企业认同感,振奋员工士气,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目标完成。(3)能够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及时友好的沟通可以增进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树立管理者在员工心中的良好形象,帮助管理者获得有益的人际关系。(4)增强员工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还是组织成员间交流想法,增进联系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工作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员工凝聚力,产生友好合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 企业中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沟通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篡改甚至丢失,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甚至还会对企业造成一定损失。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沟通现状不容乐观,管理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沟通主体本身对沟通缺乏认识

管理者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对沟通重视不足。部分企业管理者由于受到个人观念以及地位等级的影响,实行独裁式领导。这些管理者认为与员工沟通没有必要,下属只要需要服从命令。在这种观念下管理者极少与员工进行交流,更不会通过讨论向组织成员征求决策意见。员工向上级所反映的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有时甚至会遭到批评。此时下级为了配合管理者,或由于害怕反映真实问题后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于是便采取消极配合。在这种领导下员工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组织内弥漫充斥着消极或对抗情绪,必定有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放任自流式的领导方式虽然鼓励内部的成员间的沟通,但由于管理者太过随意也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员工在认识上存在问题,抗拒主动沟通。沟通是双向的,员工作为被领导者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企业中,员工的评价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这种实际地位的差异会造成员工心理上的不平等关系。员工在从属关系下不愿意与领导进行沟通交流,或由于传统中庸观念的影响选择安于本分,跟随大多数员工逃避沟通。这就会造成管理者与员工沟通困难,对企业基层现状缺乏获知渠道等问题。

2.2 缺乏完善的沟通渠道

沟通中信息传递渠道受阻必然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企业现有的沟通渠道能否满足管理者或员工的沟通需求是企业管理沟通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部分。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沟通渠道存在以下问题:下多上少,上级与下级沟通渠道多,而下级向上级沟通困难;纵多横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广泛而同级人员之间沟通渠道单一;传统沟通渠道多,缺乏创新性沟通渠道。管理沟通中多采用开会、邮件、电话等传统的渠道沟通而缺乏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或通信工具的创新性渠道;部分沟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复杂导致信息失去真实性;沟通渠道选择存在问题,不同成员之间由于性格习惯或者素质背景不同导致对沟通渠道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上述沟通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上下级关系疏远,管理者无法及时全面的了解下情;沟通时间变长,产生消极情绪;企业氛围变差,缺乏团队精神,横向合作有困难;员工满意度降低,产生离职倾向等一系列问题。

2.3 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

沟通作为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应该同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一样设立与之对应的部门机构并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促进企业沟通职能的有效完成。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沟通管理战略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只有等出现了问题才临时想办法解决,更不用说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沟通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要想成功的完成企业的沟通,需要管理者设立相应的部门来负责企业沟通战略层面的任务和信息收集、整理等基本工作。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采用长远的视角来制定一整套战略目标和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沟通管理的良性循环。

2.4 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随意性较大

目前许多企业在管理 过程中进行的沟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管理者与员工凭借自身的喜恶、习惯来选择沟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沟通对象在情感和方式上存在意见,因而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公司只有制定完整的沟通系统,将沟通管理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促进企业沟通管理。

3 解决沟通问题的对策

要想促进企业内人员的沟通,提高管理中的沟通效率,企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人员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塑造主动沟通的企业文化。通过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树立管理者和员工主动沟通的意识。管理者主动沟通的行为将会带动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的友善平等的交流。其次,沟通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沟通前应有明确的沟通意图和目标,分析沟通环境,设计沟通步骤。在沟通中应当观察溝通对象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明确沟通对象的态度。注意沟通对象的反馈,分析沟通对象是否清晰理解沟通的内容。

(2)加强高效沟通渠道的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保证沟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的沟通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正式的上下级日常工作中的正常沟通渠道,正式沟通渠道的实名制、面对面制不利于中下层员工发表个人意见。因此,企业也要注重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建设,开通匿名提议、举报等全员邮箱,由公司安排专员负责,保护建议者的个人隐私;其次,可以通过公司聚餐、年末庆功会等特殊的场合,向全公司成员匿名征集对公司的建设性意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渠道相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3)设立专门的沟通部门,制定沟通管理战略,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沟通部门提高企业管理沟通的能力,解决企业管理沟通主体缺位、沟通事务不落实等问题;根据既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指出沟通管理的方向,突出沟通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形成企业各级之间能够直接交流沟通的多层次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给予每个员工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古琦.浅析企业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7(01).

[2] 药七一.现代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5).

[3] 宋占新.组织内部管理沟通的障碍及消除[J].领导科学, 2015(24).

[4] 陈康敏,李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9(07).

作者:李珊珊 唐远军 王若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级中学数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文化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