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模式,开辟就业新渠道——山东科技大学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实证

2022-09-11

大学生就业问题, 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然而,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的定性研究及政府对策方面, 结合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研究还很少。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山东科大近年来在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成功做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 对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作了探讨。

1 服务外包与就业新机遇

服务外包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业务。客户将原在本机构内完成的某些服务性工作, 以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外包给机构外的服务供应商去完成, 以便降低成本。美国营销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有一段著名预言:“在10年至15年之内, 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据国际权威机构数据, 2007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潜在规模达5000亿美元, 当年实现600亿美元, 尚有88%的市场空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 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服务外包业务也带来了冲击, 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以现代服务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下, 预计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业务外包计划。[1]

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 中国正处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关键时期,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 但中国独有的优势决定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 有望成为全球重要的服务外包目的地。尽管我国的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但与其相匹配的服务外包业人才却十分缺乏。最近教育部、商务部出台文件, 提出将采取八大措施, 解决制约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按照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目标, 力争未来5年内 (2009~2013年) 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促进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2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培训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实用人才;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家服务外包战略的实施, 为大学生就业,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

2 服务外包与人才培养

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但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又缺少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毛在外包浪潮的冲击下, 高等教育理应认真思考自身的新定位, 及时调整教育培养的方向和内容, 使我们国家在这场全球性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比拼中占据有利的位置。[3]

根据服务外包人才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差异, 服务外包人才应该形成由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对于处在“金字塔”不同位置的人才, 因其能力要求不同, 采用不相同的培养方式。[4]

高端人才是外包企业的领军人物, 目前主要采用“引进”的方式, 通过聘请“精英”来快速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企业“内部培养”也是满足外包高端人才需求的一种方法。

技术人才是外包企业的基础, 他们是外包业务真正的实施者。由于服务外包产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 这使得外包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因为所处行业不同而各不相同。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外包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目前高等院校输送的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技术人才十分有限, 主要症结在于培养与市场脱节, 具体体现在课程更新速度慢、知识老化, 缺少实践环节, 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反思现状, 高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人才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面对我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 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针对外包企业的需求特点, 高校应在软件、金融等外包相关专业开设外包基础知识课程, 进行复合型人才试点培养;通过学科融合 (如在软件学院同时开设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 或对非软件专业学生开展软件教育) 或双学位学制的设立来满足外包企业对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扩大工程硕士的培养规模;加大与外包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 通过联合开发培训课程教材、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座谈、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培养符合外包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在新的形势下, 为适应服务外包发展, 推进毕业生就业, 高校应坚持校企合作, 与国内外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不断积累校企合作和培养外包服务人才的经验, 改善实训条件, 锻炼师资队伍。从这点来讲, 高校建立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不仅可能的, 而且是可行的。

3 服务外包与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 山东科技大学抓住服务外包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大力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 形成了一条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良好的培训依托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外包培训机构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等8个系和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应用技术、计算模型与算法研究、图像工程、智能工程、集成电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研究所, 以及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等机构。

学院现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应用数学两个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并拥有省设学科带头人岗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是山东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 山东省首批确定的“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可以说具有开展高质量服务外包人员培养的优良条件。

3.2 培训机构的建设

学院积极推动青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参与制订青岛市及开发区、保税区组织的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利用自身良好的师资和教学实训环境, 早在2005年, 就与东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在此基础上, 又先后与青岛软件园、大连华信、烟台创迹、浪潮软件、达内、中软、软通动力、新东方、海尔软件等外包软件服务企业或培训机构开展合作, 形成了外包人才“联合培养”、“定制培养”的培养模式。学校、学院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全力支持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及服务外包项目的承包等工作, 山东科技大学成为山东省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山东科大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重点开设了三个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嵌入式软件方向、“.net”方向和Java方向。在硬件建设上, 购置了150台计算机用于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改造了1间多媒体教室、3个实验室, 共计投入经费100万元。目前已拥有独立多媒体教室6间, 面积1000平方米, 上机实验与项目实训实验室6间, 面积640平方米, 2008年下半年, 在我校科技园租用240平方米的房间, 用于服务外包培训及项目开发场所, 形成了培训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3.3 培训的实施

以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目标, 围绕服务外包产业, 构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非学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拓展, 外语强化, 创业实用人才培训、储备、评估、孵化、交流, 服务外包承接与转移的公共服务与培训的平台建设, 构建山东半岛的服务外包人才的源泉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 以“创新、专业、实用”为理念, 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构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该计划旨在资助大学生通过专业培训, 成为软件与服务外包实用人才。经过课程学习和实训, 毕业后可获得相应的证书。通过学校向企业推荐和企业面试, 优秀学员将进入企业工作。

本着“来源于产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理念, 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践资源, 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建立联合实验室, 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多元化的培训服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设置合理的培训教学体系, 将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划分为5个平台, 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 分别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由于计算机领域的广泛性和学生的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共设置四个专业方向:“.net”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系统应用, 多媒体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在这个全新的体系中, 综合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培训的方式以学校老师和企业主管授课为主, 穿插职业介绍、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拓展等内容, 把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融入到培训中来。考核方式包括笔试、上机操作、面试等。对于通过考核的学员, 将有机会去企业实习, 部分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学习获得相应学分和证书。

3.4 若干具体做法

摒弃传统培养方案片面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做法。新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总量及课时分配上, 做到以能力为中心的按需分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等, 突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原有的验证型实验为主改为设计型实验为主, 加大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把行业知识纳入培养方案, 从为整个行业培养人才的高度看待“订单式”培养, 使学生对整个行业现状、发展趋势、行业规则与潜规则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较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 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至为重要。

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在充分考虑“订单式”培养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后, 明确“订单式”培养教育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要求。制定一系列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的确立来规范和监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

加强监控队伍建设。由于企业深度参与了“订单式”培养整个过程, 因此需将企业纳入学院的教学监控队伍中来, 建立院企联合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队伍。

4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成果

自2005年以来, 山东科技大学共计完成服务外包人员培训800余人。其中, 2008年1月~6月, 完成服务外包人才培训270余人学员培训全部免费, 培训费用由学院经费支付。2008年下半年, 共开设嵌入式软件方向、“.net”方向和Java方向服务外包培训班6个, 参加培训的人员共计300多人。培训学员以信息学院的大三学生为主, 也有部分其它年级的学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培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假期间和每学年的第2学期。2年来, 已有200多名学生通过培训进入了服务外包企业工作, 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已被许多知名企业所认同。

5 结语与展望

服务外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地,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要发展, 必须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专业化人才。高等教育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目前, 山东科技大学正在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新规划。 (1) 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和设施, 加大实训强度和实验室投入, 争取建成专业性比较强的实验室群, 设置相应的专项实验, 同时争取境外的带项目培训订单。 (2) 拓展培训途径, 主动与国内、境外的人才需求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关系, 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培训与就业渠道, 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定制培训和入职培训。 (3) 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交流、储备、考评、推荐等网络平台, 提升培训水平和效能, 加强宣传力度。争取在2~3年内, 形成年培训2000人以上规模, 以此带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为大学生就业, 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摘要: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而服务外包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这对大学生就业既带来了机遇, 又带来了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形成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培养服务外包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服务外包,高等教育,就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立明, 刘丽文.外包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51~156.

[2] 李志群, 朱晓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 魏秀敏.浅谈天津服务外包与人才培养.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 2008, 10 (4) :13~17.

[4] 邱启红, 许晓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型物流人才[J].中国水运, 2007 (5) :184~1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合焊接技术在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下一篇: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