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2023-02-02

第一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着眼发展,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当前,教育强县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育系统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建设教育强县的有关决定,立足长远,加快发展,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一)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不懈

全面推进教育强县,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继续把提高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努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率先垂范、民主团结、敢于负责、勇于创新、政令畅通的校长队伍。要坚持围绕“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和“享受职业、奉献事业”职业境界,以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依靠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建克服困难迈向成功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工会等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教师安居乐业,创造业绩。

(二)质量中心意识要始终坚定不移

质量兴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从教育局到学校直至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升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全县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明确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加强荣辱观和责任心,理直气壮地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的系统观念,做到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抓起;要牢固树立质量的全体观念,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让全体学生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权利;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精英教育,关注和培养优秀学生群体,为高校多输送一些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源。

(三)安全维稳工作要始终严阵以待

学校遍城乡,学生系万家。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始终保持严阵以待的态度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维稳工作。要继续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校园。要持续稳步地推行校舍安全工程,搞好各项安全监督和安全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及时研究解决一些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给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增加压力。要继续重视和抓好教师利益关系和思想情绪的理顺,妥善化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四)政策规定执行要始终不折不扣

要继续把落实教育政策规定作为打造教育形象工程来抓。进一步规范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打半点折扣。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自始至终保护好家长和学生的合法利益,严肃查处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对少数教师有偿家教家养,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坚决制止借贷负新债进行办学,严格财务依法依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始终整体推进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具体体现。立足我县实际,学前教育重点是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力争在每个乡镇办一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一所村级幼儿园。义务教育重点是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不同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高中教育重点是要狠抓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要下死决心,出狠招硬招,确保质量稳步提升,力争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职业教育重点是要积极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县职业中专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工学结合、产业对接路子,开拓创新,力争三年内将县职业中专建设成为省示范性职业中专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六)整洁文明校园建设要始终持之以恒

校园整洁文明与否,是反映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整洁文明校园建设推向深入。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中树立起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典范。要突出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范,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要高标准治理好学校的环境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因地制宜搞好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让读书声、歌唱声、欢笑声回荡校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建设教育强县任重而道远,全县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和全县推进教育强县会议精神,把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强县目标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就一定会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决定

中共宜宾县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

宜县委发„2012‟30 号

为实现我县教育长效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宜宾市贯彻纲要实施意见精神作出本决定。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打造教育强县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县教育事业长效均衡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县教育力争实现“三全面三基本”目标,即全面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建成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建成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县;基本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初步建成数字校园;基本建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基本建成西南教育强县,教育软实力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

(三)加大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的“三个明显”(财政教育预算明显增加,财

-1-

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重明显增加),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和2%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县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照10% 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严格按规定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保证县级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各镇(乡)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乡镇基金收入的10%用于本乡镇教育发展。落实残疾人事业基金每年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并逐步增长。严格执行并落实教育工程建设和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各项减免优惠政策。全力向中央、省、市争取教育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切实加强学生救助体系建设。

二、健全长效机制,做强四大支柱,确保教育优质发展

(一)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1.积极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工程。科学制定全县学校布局规划,建立与“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教育新格局,优先在城镇建设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化的公民办学校。积极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积极稳妥撤并不合理校点,动态消除学校危房。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

2.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 -2-

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县中小学建设规划,统一编制校园建设详规,争取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县规划保留学校达到四川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3.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采用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分步付款的方式,在2014年前建成覆盖全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和应用,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定期检测。

4.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全方位培育良好教育环境。

(二)全力实施“四大计划”,努力实现队伍素质优良化 1.全力实施师德提升计划。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考核、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惩处有背师德的行为,坚决把师德丧失的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

2.全力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健全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总编制内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两年一定。严禁超编配置老师,严禁缺编乡镇存在超编学校。建立高中学科教师蓄水池,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优秀人才超常规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县外在职

-3-

名优教师,保留原职称待遇,重新建档,续接工龄。引进的特级教师或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或享受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县内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达到相应条件的享受同等待遇。在现有教师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中高级特设岗位,用于解决中青年优秀教师职称问题。对于工龄满30年且距离退休不足2年、仍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岗位者可用特设岗位对应职称。进一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全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历培训,到2020年全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9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100%、硕士研究生学历达20%。中小学大部分主干学科力争有1名以上在岗特级教师。实施“火种计划”,五年内安排100名优秀教师(校长)到知名高校进修或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动态保持100名校级后备干部。建立优秀教育干部跨行业聘用制度。实施“群星计划”,五年内培养2000名各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春苗计划”,对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轮训。

4.全力实施优秀人才激励计划。大力实施“三名一优工程”,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从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将奖励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县级财力逐年增加。加强“三名一优工程”评选、培养和管理,大力实施多元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安心从教。对每年评选出的名师、名校、名校长、优秀学生给予表彰 -4-

奖励,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训、考核和管理。明确高考奖励目标,设立高考专项奖励。积极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健全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的人事聘用机制,创新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建立县城学校和高中学校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县城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从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教师中公开择优遴选。建立边远学校教师轮换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要在任教学校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调动。鼓励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走教。

(三)切实深化“四项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 1.切实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分配县乡(镇)发展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行科学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校级干部公开选拔、民主评议、多元考核的制度,增大师生评议在干部选拔、评议、考核中的权重,积极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逗硬目标考核,及时调整不称职或业绩差的校长。切实加强校长离任审计。

2.切实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把各乡镇、部门履行教育发展职能的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

-5-

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以充分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为目标,深化学校目标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从具体行政管理向依法监管的转变;细化普通高中出口套入口跟踪评价制度,严格逗硬奖惩;积极探索建立“合格+特长”的学生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实行分层教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加强高考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认真搞好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教研员原则上要到学校兼课。深入开展“德育三化”和“五小活动”,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稳步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推进“121”艺体教育行动,积极发展学生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为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深化民办教育发展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积极建立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办学新体制。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对民办教育在土地、融资、税费、师资、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引进4至5所高质量民办学校。加快普安新区教育园区建设,配套一定比例土地用于解决教职工住宿,土地按教育用地价格执行。可根据办学规模、按其教师需求数的一定比例核定人员编制,设置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民办学校引进师资可按引进县外或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以上人才的奖励办法,由财 -6-

政给予奖励。积极与省内外知名教育品牌开展合作办学或托管办学,加快引进办学新理念、新模式。

(四)扎实推进“四个建设”,努力促进质量形象优质化 1.扎实开展示范学校建设。制定名校发展规划,积极创建各类示范学校,5年内全县创建3所普通高中、10所初中、30所小学成为省市级示范学校。确保县二中创省一级示范高中、县一中创省二级示范高中成功。建立偿债基金,优先化解高中学校债务。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示范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2.扎实开展特色学校建设。鼓励自主办学,提倡一校一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支持柳嘉职中创建国家级特色职高,强化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扎实开展联合学校建设。建立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联合学校(集团),实行“一校多点”,并逐步实现人、财、物、事的“四统一”。积极开展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活动,力争到2017年全县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4.扎实开展实验学校建设。建立实验学校制度,挑选办学规模适中、教师队伍精干、教改能力较强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实验任务,总结教改经验,推广教改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实验学校管理,可实行县直属直管。

通过扎实工作,力争全县教育质量领跑全市,名冠西南,

-7-

一大批名校脱颖而出,教育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三、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保障,确保教育优势发展

(一)加强领导。县上成立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县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乡镇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明确责任。县政府负责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和配置师资等工作;公办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县级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发挥村“两委”在组织动员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等方面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县建设工作职责,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8-

(四)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决定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中共宜宾 县 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2012 年月日

-9-

10 30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山区经济强县

一、充分认识现代林业发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多种效益,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它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生态服务、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对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湖北省山区经济强县及和谐文明幸福新竹山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要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漫山遍野的林竹,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绿色资源是竹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必须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作

用。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增加降水的巨大作用,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当前,我县堵河流域潘口、小漩电站首台机组即将投产发电,龙背湾水电站已实现截流,全县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近40座,总装机100万千瓦。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环,将造成降水减少,水流量减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淤积会大大降低这些电站的使用效率和年限,对工程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只有加快林业发展,保护好森林资源,建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生态水电大县的战略目标。

第三.加强扶贫开发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林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县是山区林业大县,林地是我县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林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对我县来讲,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精根细作,将我县437.1万亩林地亩均产由目前的100多元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1000元(2011年我县实现林业总产值5.38亿元),产值就可提高达40多亿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将加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

利。

第四,建设生态文化大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既是一座循环再生的资源宝库,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始终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委“两圈一带”,市委“一统三分”,县委“文旅一体”等发展战略,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政策支撑。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知名的文化品牌,是我县最大的优势。建设、保护、利用好生态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是立县之本,也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根基。

二、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加强竹山现代林业发展,既是确保一江清水送首都的政治任务,又符合竹山县情,也符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更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1、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竹山为核心,以生态立县、产业富民为战略,以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快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湖北山区经济强县。

2、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目标: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将人口聚集区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将“一城两带”建设为生态恢复区,将25度以上坡耕地建设为产业开发区,将竹房城镇带建设为生态景观区,实现山上治本,身边增绿,林业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3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全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富民强县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文化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生态优良、资源充裕、产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竹山现代林业建设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项目,打造国家生态山水名片。要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加强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等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全力创建和打造以堵河源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圣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龙头,以武陵峡桃花源、女娲山、县城到坝区景观林建设等景点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网络,把堵河源核心景区与神龙架自然保护区有效对接,把山水资源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使我县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竹山生态文化大县建设。

(二)推进三大工程,构建秦巴山区生态屏障。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按照《竹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要求,对全县已纳入政策兑现的29.8万亩和因政策原因未能纳入国家计划的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全面完成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任务。同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使我县已退耕未纳入计划5万亩和未退耕的坡耕地面积在国家重新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时能够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二是管好护好天然林。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要求,科学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森林抚育,加快推进公益林建设,抓好后备森林资源培育,严格执行天然林禁伐政策,把每一棵该保的林木坚决保住、把每一寸该守的林地坚决守住。使全县300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大力实施全民义务植物绿化工程。积极争取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在竹山实施,争取过多的低产林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项目计划。以这些工程项目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物活动,加速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绿化的重点区域为荒山、

鲍竹路(236省道)、305省道可视范围内的山场地块、城乡道路、县城四周山体、农村房前屋后后、路边河旁等,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到户,努力形成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的现代生态系统,实现城乡绿色全覆盖。

(三)发展三大产业,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目标。现代林业发展难点在产业,潜力也在产业。一是要在肚倍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按照“树、虫、藓”三位一体要求建设肚倍基地,大力推广肚倍高产稳产技术,提高肚倍单位亩产,力争到2020年,使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亩平产值达到1000元,实现肚倍产业综合产值3亿元。二是要在林果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按照适地适树适生原则,着力推进以核桃为主导品种的林特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万亩,嫁接改良1万亩,力争到2020年,使全县高产高效优质核桃基地达到20万亩;另一方面,以湖北强生园油脂公司、古牛泉酒业公司为龙头,以嫁接改良为主,以新建为辅,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加强现有油菜、板栗、木瓜等林果基地的抚育管理、嫁接改良、提升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县高产高效林果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0万亩。三是在森林蔬菜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森林蔬菜,亦称山野菜、长寿菜,是目前风行世界的五类健康食品之一,是难得的绿色食品。森林蔬菜不仅野味诱人,而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

素等营养成份,尤其是维生素、胡萝卜素的含量普遍高于一般蔬菜。我县森林蔬菜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每年可采摘竹笋、香椿、蕨菜、薇菜、葛花、蘑菇、藓耳等各类森林蔬菜50万吨,发展森林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以耳菇林、笋竹两用林为主导品种,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方式,以兆华山野菜公司为龙头,力争到2020年,全县耳菇林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笋竹两用林10万亩,努力把森林蔬菜产业培养成全县的支柱产业,打造出全国的知名森林蔬菜品牌。

(四)抓好三个保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森林生长周期长,破环容易恢复难。一是突出抓好林地保护。科学编制《竹山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严格保护林地,坚决遏制杜绝林地非法流失。二是切实加强林木保护。坚持和完善凭证采伐林木和采伐限额全额控制、分类管理制度,严格禁止采伐天然林,人工商品林和农民自用材也坚决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采伐限额内,坚决遏制超限额采伐林木;坚决实行木材经营加工、木材运输凭证制度,打击乱收滥购、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木材流通秩序。三是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种群是构成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最重要、活力最强的因子,没有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就没有良好的森林、湿地、荒漠

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强化依法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的保护建设,着力搞好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着力抓好森林病虫害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与防治,积极开展大鲵、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努力促进竹山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争取三大政策,夯实林业发展外部环境。一是争取受水区对口扶持项目。要结合我县地域特点,就水源地保护、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工业点源治理等内容,积极向上汇报争取,研究对口协作的形式、方式和方法,加大宣传,及时汇报,制定方案,储备项目,争取对口扶持第一时间启动。二是争取林业碳汇功能。碳汇林业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而且可以有条件地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多以履行社会职责的公益事业为主,林业碳汇交易少,碳汇造林项目相应也少。但我们要及时捕捉信息、看准趋势、把握机遇,争取有林业碳汇造林项目落户我县。三是争取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积极向上汇报争取,首先力争我县区划界定的87.96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国家级51.81万亩,省级36.15万亩)全部纳入国家、省级补偿范畴。对没有纳入国家、省级补偿范畴的市、县级生态公益林,争取市、县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提

高广大林农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三、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林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林业建设要做到认识上有高度,工作上有目标,行动上有措施,投入上有保障,机制上有创新,做到加强林业建设的决心不动摇,扶持林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强化林业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切实把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林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着眼实际,从长计议,抛弃功利,避免急躁,埋头苦干,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林业工作责任制,县、乡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县、乡(镇)长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具体抓。把森林覆盖率、森林保有量、采伐限额执行、林地保护利用等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监督考核。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超限额采伐等破环森林资源行为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在完成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在经营方式上,推行森林经营新理念,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种类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植林业大户和林业科技示范户,加大对林业专业组织和造林大户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

他们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在林权流转上,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将集体林地规范流转到大户、能人手中,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在林木采伐上,抓好森林采伐制度改革,对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对人工商品林和农民自用材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在林权抵押贷款上,从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入手,打通银行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资金大规模进入林业建设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构建保障体系。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和林业基础性建设、公益林业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公安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大对林业产业构建的投入力度,对自选项目、自购苗木、自主造林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企业个人给予每亩300元的资金补助,对改造改良现有肚倍、油茶、干鲜果低产低效林且没有切入林业项目资金的企业个人,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200元的资金补助,通过加大投入,促进林特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强化科技支撑。根据我县林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

重点、加强与大专院校和林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就挨打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万名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努力实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目标。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控制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产品保护,促进林特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与大专院校和林业科研院所的全面科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构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先进、及时、管用、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第四篇: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提出了突破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旬阳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作为旬阳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能否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现工业突破发展,对于确保旬阳实施率先突破发展至关重要。

一、旬阳工业经济

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

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

(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不断总结完善工业经济建设经验,创新思维,丰富载体,找准抓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科学严明的奖惩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一是坚持以实干苦干促落实。大力发扬“三苦”、“三创”精神,坚持深入工业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特别是要深入困难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抓铁留痕的狠劲,踩石成印的韧劲,埋头苦干,克难攻坚,一门心思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坚持以督促检查促落实。三是坚持以考核奖惩促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以奖优罚劣激发各部门和工业企业抓落实、促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在全县上下掀起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建设的新高潮。

第五篇: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工业是立县之本、崛起之基、富民之源。为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按照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人大、政协“两会”的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业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加速枞阳率先崛起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工业是县域经济实力的“晴雨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是加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是增加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我县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枞阳海螺水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六大支柱”的工业主体框架初步形成,已实现了从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各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全县上下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思想,切实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脊梁,实现工业高速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枞阳打造成一个动力强劲、实力雄厚、活力迸发的工业强县,奋力推动枞阳在全省率先崛起的进程。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展思路: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围绕“两点(县城、横埠)两线(沿江产业带、沿路工业走廊)”,实施“产业东接、企业集群、双沿双围、改革创新”四大战略,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加快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倾力打造七大板块:一是打造建材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50亿,税收达5-7亿;二是打造汽车零部件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以上;三是打造纺织服装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20亿,税收2亿元左右;四是打造采掘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五是打造循环经济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30亿,税收2亿元;六是打造造船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1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七是打造农副产品加工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1亿元以上。

(三)目标任务: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七大产业板块规模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0%;招商引资引进90个以上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及其引资额均占70%以上,“一区六园”全年新增千万元以上入园工业企业50-60家,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不含海螺)。到“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50家以上,产值230亿元以上;枞阳经济开发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落户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以上,力争超额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工业发展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落实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措施

(一)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发挥工业园区(含乡镇功能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引导重点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大项目支撑工业大发展。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额控制,按季结算,先报先贴”。

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基地。聚集配套产业,形成集群结构,重点扶持工业增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产品,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及省以上品牌产品3-5家,85%以上的工业企业落户县开发区和乡镇功能区。

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工业企业建成投产见效奖励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税收达5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企业,县政府按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一次性奖励,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鼓励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实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

区(含乡镇功能区)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以奖代补,按各园区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投资的建设资金5%补助给产权单位。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要求或不具备安置条件的,可按全县工业布局推荐到县开发区或其他乡镇功能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进乡镇全额计算,由此而实现的产值

和税收由引进乡镇和落户县开发区(乡镇)按7:3的比例分享。

(二)激励投资工业项目。凡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的工业项目,投产后项目前期费用由县财政全额补助。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境外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奖励给企业。

获得国家或省无偿补助的工业项目,按国家或省实际到位资金的5%给予配套或奖励,专项用于企业发展。

设立大企业上台阶奖。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当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年销售收入1-10亿元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0万元,奖励管理层4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设立发展工业企业特别贡献奖。对支持、帮助枞阳发展且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家、能人和友好人士,给予重奖,每年奖励一人,奖金20万元。

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新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合一标准认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安徽省出口名牌商品”的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年度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县经贸委会同县财政局、招商局、开发区、工商局等单位组织实施。

(三)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新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30万元。

(四)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本地和外来工业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个政策,一视同仁。建立县工业经济人才库和交流中心,加快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培养建设。聘请有关经济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担任县委、县政府工业经济顾问,借智谋工,引智兴工。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转业干部、复退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领办或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熟悉工业经济的干部职工离岗扶持规模企业,享受县直机关干部下派到村挂职同等待遇。

(五)加大工业投融资力度。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由县财政按工业企业上年实际入库税收的2%-3%安排,并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的招商方式不动摇,坚持严格招商考核不动摇,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外来资本和项目,突出工业项目的引进,特别是在大企业、大集团和世界500强、境外资金上求突破。

搭建银行融资平台。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对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及授信活动,鼓励中小企业横向联合,走互助担保之路。积极引导企业直接融资,逐步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实现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各商业银行每年要重点扶持10家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县联社和徽商银行要重点扶持20家以上。

大力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激发资本活力,放大资本功能。

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广泛争取国债资金、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其他资金,扩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增长。

(六)创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方式。进一步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坚持走整体出售或先破后售之路,通过资产盘活一点、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拿出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多方筹措改革改制资金。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置土地资源应依法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在企业改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优先用于安置原企业职工。

(七)加强对工业企业的保护。完善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政务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依法行政、集中管理、阳光审批、限时服务”的政务管理制度。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开发区设置创办工业企业“绿色通道”,提供办证、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对在县内创办工业企业的,创业初期边发展边规范,对履行审批、证照办理义务的,热情服务,倾心扶持,不得随意处罚。

涉及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除必须上解的部分外,原则上免收。尽快制定“一区六园”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和中介机构按成本价收费的具体办法。县监察局、县效能办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分规模企业召开评议座谈会,对涉及收费和审批的有关部门开展综合评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劝诫,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属垂直管理部门的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四、进一步强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工业主体意识,做到工业发展的计划优先考虑、工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制定、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工业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配强班子抓工业,充实力量抓工业,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工业强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结构调整、产业定位、科技进步、环境整治、改革改制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及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对全县工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考核。

(二)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块经费”的工作机制,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和年入库税金2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明确一名县干联系。成立县工业经济调研小组,对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明确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及经济综合部门,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规模升级、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成立工业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成立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解决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环境不优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作为评优评模的重点推荐对象,并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加强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培训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个私业主、科研人员,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

(五)提高各级干部抓工业的能力。各级干部要学习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外地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形成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工业企业调研指导,积极探索工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抓工业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发展配班子,为发展选干部,把抓工业的绩效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抓工业有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警示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关于加快工程进度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