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技术质量工作总结

2023-03-03

时针滴滴答答,流逝的是光阴,在季节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留下了成绩证明。每周、每月、每个季度的我们,在工作方面都有着独特表现,获得成绩的同时,也有着众多的难忘时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我们,是该写一份工作报告,记录我们的工作之路。为便于大家更好的编写工作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炼钢技术质量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炼钢技术质量工作总结

炼钢厂炼钢工个人技术总结

在xx京唐项目部冷轧作业区工作半年多以来,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多次大的专项检修。对冷轧连退线的机械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结合多次机械专项检修的具体项目,总结了几个常见要素,即间隙、同轴度、水平等。处理好这几个要素,对于我们所检修的设备质量好坏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结合具体项目总结各要

素在设备检修中的意义。 (1) 间隙,也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一项。看起虽小,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或者没有调整到误差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有可能影响正常生产,甚至造成事故。譬如入口段双切剪剪刃(上剪刃与下剪刃)间隙是根据带钢不同厚度来调整其间隙大小的。一般情况,带钢厚度在0.50mm以上,剪刃间隙一般应该调整在0.20~0.30mm左右。间隙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因为间隙过大,容易导致带钢不能顺利的被剪切断。间隙过小,上下剪刃易产生摩擦,使剪刃损坏。另外清洗段上面的刷辊轴承座间隙,也很重要。例如在5月专项检修中,对清洗段1#刷机2#刷辊轴承座间隙的调整。由于轴承座垫板厚度不均匀,造成刷辊轴承座在运转过程中振动过大以及生产过程中因热胀冷缩的缘故使得间隙发生变化。其具体调整方法即是在停机后待温度降下来后,用塞尺测量刷辊轴承座间隙,然后根据间隙值大小,在偏大操作侧加入0.2mm垫片调整间隙。使其能够正常升降,满足生产要求。一般情况,刷辊轴承座要求两边间隙之和在0.35~0.45mm即属于误差范围之内。轴承座间隙如果太大,刷辊工作时振动过大,由于刷辊的转速高、负荷大,长时间振动大,有可能导致刷辊断裂。由此可见,刷辊轴承座间隙调整到标准状态是很重要的。最后还包括张力辊与之减速箱间的齿形联轴器两端面间的间隙。活套底辊的驱动电机与减速箱齿形联轴器两端面间的间隙。一般情况,小型电机与齿形接手之间的间隙保证在6mm,误差允许范围是±0.05mm。大型电机与齿形接手之间的间隙保证在10mm,误差允许范围是±0.05mm。出口活套1#塔1#底辊电机更换后,电机与减速箱之间的齿接手间隙调整。以减速箱为基准来调整电机,用百分表打两接手的同轴度,按照百分表读数算出误差值,确定垫片的厚度。将电机整体上调。即径向误差调整至0.3~0.5mm。然后用塞尺和量块测量两接手端面之间的间隙。控制其间隙值在5.5~6.5mm之间即可。如果其间隙过大,传递扭矩不稳定,影响减速箱的正常工作。如果其间隙过小,在高速旋转时,产生振动,两接手端面容易碰撞。因此齿接手端面间隙调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参数。 (2) 同轴度,也即径向误差。这个要素在调整炉辊的时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更换炉辊后,装好轴承座以后,要对炉辊的水平,同轴度进行调整,以保证炉辊装上轴承以后其中心线与轴承座中心重合,即两心同轴。在调整同轴度之前,应该先用水平仪调整辊子的水平。保证辊子水平度大概差不多时候,开始调整轴向误差,在轴承座端面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选择四个互相对应的点a,b,c,d.理论情况下,当百分表转过一周,这四个点的读数应该满足a+c=b+d(其中a、c是垂直方向,b、d是水平方向).只要读出其中一组相应的数值,就可以知道另一组数值。这是轴向误差调整中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很强,方便快捷,而且准确。可以减少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确定出轴承座偏离方向及地脚垫片的厚度。首先垂直方向,如果把a点作为测量的零点,转动炉辊,百分表转动到c点时, 读数为正的s,则轴承座地脚前高后低。需要往后地脚加垫片或者减少前地脚的垫片(其中垫片的厚度应为s/2),

这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相反如果读数为负,则轴承座地脚前低后高,调整方法与前者相反。同理水平方向,则通过调整轴承座地脚上对角的顶丝来实现水平方向平衡。顶丝的调整量仍然是s/2。总之,通过这种方法用百分表来测量轴承座端面的误差,根据测量数据确定调整方向及垫片厚度,从而达到调整同轴度

的目的。 (3) 水平度或平行度。这个要素对带钢是否跑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辊子在运行过程中不平行,势必会影响带钢行走的趋势。倘若带钢跑偏错位太大,会影响焊接效果。甩尾严重时,带尾和带头根本无法对接。如在6月份冷轧连退线设备专项检修项目中,对入口区域的1#辅助夹送辊平行度的调整。因夹送辊轴承座紧固螺栓较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产生振动,导致其上压辊轴承座松动,位移发生变化,当上压辊压下时,两辊不平行。造成驱动侧液压缸压紧力比操作侧大,带钢向驱动侧跑偏。其调整方法是,将上压辊拆下,用水平仪测量出底辊的水平度,根据数值算出误差大小,确定垫片厚度。将轴承座垫平,直至其水平误差达到0.03~0.08mm。然后用钢丝线拉出与底辊相平行的一条直线,将上压辊装上,调整轴承座直至上压辊与钢丝线平行。紧固轴承座顶丝,防止再次松动。 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虽然对冷轧连退线设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包括设备上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问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问就跟着我们在一起。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给我们以无限的智慧;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向师傅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只争朝夕,发奋学习,才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根本之道,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

需要。

第二篇:年度炼钢技术科工作总结

2009年技术科工作总结 (2009.1~2009.10)

继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2009年炼钢厂“高产量、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方针。在铸坯实物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部分技术经济指标出现下滑,直至10月份炼钢厂降成本工作的激励措施出台后,才开始出现好转。

截止到10月份,全年累计综合质量合格率99.78%,比去年的99.42%提高0.36%,但比计划的99.8%还差0.02%。10个月中有6个月完成计划。全年冶炼19706炉,钢种命中率98.127%。其中化废11炉,化废率0.056%,改判358炉,改判率1.817%。

全年累计合金消耗(不含脱氧剂、硅钙线、钒铁等)18.16kg/t,比计划指标18.45kg/t节约0.29kg/t,10个月中有6个月能完成合金消耗计划,这得益于螺纹钢内控成分命中率竞赛。

全年累计钢铁料消耗1097.18kg/t,比计划1090.99kg/t超出6.19kg/t,比08年全年钢铁料消耗1097.55kg/t下降0.36kg/t。10月中只有3月、10月两个月度完成公司计划指标,如果10月份公司不上调钢铁料消耗计划,则10月份也未能完成公司计划指标。

全年累计石灰消耗71.575kg/t,比08年的60.39kg/t上升11.185kg/t。08年完成得较好的留渣操作基本上停止,直至11月才全面恢复。

技术经济指标下滑,一是炼钢车间部分主要岗位人员流失或换岗,整体操作技能下滑,二是小指标竞赛的激励机制停止后,职工降成本积极性下滑。针对实际情况,技术科围绕生产经营计划,展开一系列工作,年度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工作,为减少事故、提高操作技能打基础。 新年开始,炼钢车间就有3名炉长辞职,全年共5位炉长辞职,主操岗位先后有6名新手上岗。致使转炉操作水平急剧下降,同样连

第 1 页 共 4 页

铸浇钢工人员变动频繁,操作水平下降。为纽转这种被动局面,迅速提高员工操作技术,技术质量科先后有3人组织了36场次培训,其中炼钢车间20场,连铸车间16场。炼钢车间培训内容以主操、合金工为重点培训对象,对看火、转炉能量平衡与脱氧合金化为重点内容,连铸则以控制漏钢、减少塞棒失控、分坯为重点内容。

二、 加大工艺纪律检查,有针对性纠正不良操作和自由化操作。 因自由化及不规范操作的影响,极易扩大生产事故。为促进工艺纪律检查工作,科室制定了、《技术质量科执行“工艺纪律”专项考核办法》,对检查频次作出规定,同时对检查内容制定了《工艺纪律检查项目表》,并张贴在主体生产车间墙上。

通过检查,先后发现了一些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如中包尾期温降大、塞棒失控时间提前、生产节奏乱等严重干扰生产的现象。通过现场教育、跟踪值班等措施,及时纠正一些不良现象,为生产顺行打下基础。

二、修改管理制度、完善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规范、适应新情况变化。

针对今年出现的实际情况,先后修改、制定了《工艺纪律管理制度》、《过程温度控制管理制度》、《连铸分坯管理办法》等,进一步细化规范作业要求。针对今年环保要求高,厂房不许冒黄烟的硬性规定,重新制定了《主操工艺技术规程》,指导职工适应高温、高硅铁水条件下减少喷溅。

三、细化原材料管理,严把质量关,减少浪费。

在《原材料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物资管理的措施与规定》,规范原材料领用程序,明确原材料保管职责,对现场堆放混乱、浪费现象依制度进行考核。同时与供应部、物管部等单位保持联系,对不合格品及时进行反馈。

通过与技术质量部、炼铁厂联系,铁水带渣量有明显改善。通过

第 2 页 共 4 页

与供应部协调,对每天石灰的进货时间、每批石灰的进货量达成共识,减少了石灰落地量,减少了粉化率。

为保证原材料供应正常,通过网络查看物管部库存清单共享文件,对库存量不足的物质向供应部及时反映情况,并电话跟踪货物采购进展情况。

四、以降低连铸漏钢率为目标,展开攻关。

今年2月以后,三台连铸机的漏钢率直线上升,中包寿命下降,严重影响生产。漏钢率最高时,1#机达到1.16%,2%机超过2.01%。通过攻关,至10月份时,1#机漏钢率下降到0.66%,2#机降到0.57%。

降低漏钢率的主要措施有:

(1)规范中浇工捞渣与加渣操作,减少润滑不良造成的漏钢。 (2)检查振动台工作状况,减少偏振大造成的漏钢。督促操作工检查、清理振动臂与板簧间夹废钢;经常紧固板簧螺栓;给板簧盖上防护罩;检查振动偏心轮处磨损情况等。

为降低漏钢率,还制定了《结晶器维修检验标准》、《结晶器使用管理规定》。

五、落实公司“三整合”贯标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贯标工作的联系、落实。七月以前,坚持每周检查一次。在公司贯标检查中,未发现不合格项。

2009年未达成目标的工作

(1)为降低钢铁料消耗,科室制定了《降钢铁料消耗措施》,提出加大矿石用量、一次倒炉率竞赛、提高出钢碳工作实际未进行。

(2)提高供氧强度,缩短冶炼周期至31分钟,扩大转炉生产能力的计划未得到落实。一是大流量氧枪公司未进货,二是主操岗位人员流动,操作技能跟不上。

第 3 页 共 4 页

2010年工作计划

一、 冶炼周期缩短到31分钟,为日产5800吨提供条件。 (1) 转炉供氧强度提高到3.55m3/t.min,每炉钢纯供氧时间缩短到840秒以内,平均每炉钢缩短2分钟。

(2) 第二次扩大出钢口内径,平均每炉钢出钢时间缩短1分钟左右。

二、 继续加大工艺纪律检查,规范操作与生产节奏控制,减少各种操作事故与质量事故,月回炉钢水控制在300吨以内。

三、 进一步开展降低漏钢率工作,争取年内达到0.3 %以内。

四、 继续展开培训工作,整体上提高主体生产车间的操作水平,配合车间培养一批主要岗位储备操作人员。

五、 充分利用厂现行的激励机制,开展小指标竞赛,进一步降低各种物料消耗,促进降成本工作。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三篇:炼钢技术发展

转炉、电炉、平炉炼钢各有什么优缺点?炼钢技术有哪些新

发展?

炼钢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冶炼过程中需要的氧和热能来源不同,所用的设备和操作方法不同。目前各国采用的炼钢方法有转炉炼钢、电炉炼钢和平炉炼钢等,而主要发展趋势为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至1976年,转炉钢已占世界钢总产量的70%。

(1)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

这种方法是1952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目前世界上采用较多也是较先进的一种方法。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有以下优点:

(i)生产速度快 由于用纯氧吹炼,就会高速降碳,快速提温,大大缩短冶炼时间。一座300t转炉吹炼时间不到20min,包括辅助工作时间在内,一共不超过1h。

(ii)品种多、质量好纯氧顶吹转炉既能炼普通钢,也能炼普通低碳钢。如首都钢厂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试炼了一百多种钢材。由于用纯氧吹炼,钢中氮、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较低。

(iii)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低 纯氧顶吹转炉的基建投资相当于同样生产量的平炉车间的60~70%,生产费用也低于平炉。

目前纯氧顶吹转炉随着氧枪的多孔喷头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并由于操作技术上的革新(例如,用电子计算技术来调节、控制冶炼过程),不论转炉容量的大小,吹炼时间基本上相差不多,即使300t转炉,净吹氧时时也可缩短到12min左右。在一定限度内,炉容量越大,经济效果越好,因此顶吹转炉迅速走向大型化。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转炉为350t,并且正在研究建造400~450t转炉。

(2)电炉炼钢法

电炉炼钢法主要利用电弧热,在电弧作用区,温度高达4000℃。冶炼过程一般分为熔化期、氧化期和还原期,在炉内不仅能造成氧化气氛,还能造成还原气氛,因此脱磷、脱硫的效率很高。

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炼钢,比之高炉转炉法基建投资少,同时由于直接还原的发展,为电炉提供金属化球团代替大部分废钢,因此就大大地推动了电炉炼钢。世界上现有较大型的电炉约1400座,目前电炉正在向大型、超高功率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发展,最大电炉容量为400t。

国外150t以上的电炉几乎都用于冶炼普通钢,许多国家电炉钢产量的60~80%均为低碳钢。我国由于电力和废钢不足,目前主要用于冶炼优质钢和合金钢。

(3)平炉炼钢法

五十年代以前,平炉钢占世界钢产量的85%。近年来,除浇铸大型铸件或供水压机等成材的大钢锭,平炉炼钢仍在发挥其作用外,由于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转炉钢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世界各国平炉钢产量才逐年下降。平炉炼钢法的最大缺点是冶炼时间长(一般需要6~8h),燃料耗损大(热能的利用只有20~25%),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高。一个年产1200万吨钢的钢厂,只要建成六个250~300t的纯氧顶吹转炉就够了,如果修建平炉却需要500t的大型平炉30~40座。虽然目前世界上仍在生产的平炉已普遍采用氧气炼钢,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但除尘系统复杂,投资高昂,因此平炉炼钢不再发展,甚至有拆除改建为顶吹或底吹转炉的趋势。

第四篇:新炼钢技术的传播

新炼钢技术的传播 Paul Crompton

西澳大利亚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

当前世界上粗钢生产领域电弧炉炼钢技术的占有量已经从1970年的15%上升到1997年的34%。自从电弧炉首次使用碎钢作为进料,区别于更传统的以铁矿和炼焦煤为进料的碱性炼钢法,此种趋势已经永久的改变了炼钢过程中的进料金属成分。此种趋势的继续推进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对铁矿和炼焦煤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技术采用问题用传播曲线方法建立模型并预测在美国和日本两国用该种电弧炉法炼制粗钢的占有量的增长量。在传播模式体系里包含的整个时期内动态(新技术采用)最大值在这个领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些模型适用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全球最大的钢铁出产国。采用电弧炉技术进行钢生产的市场份额在日本预计在2010年将由1997年的32.8%上升到36.5%,而同样时期内在美国则将从43.8%上升至50.1%。2001 Elsevier科技有限公司保持所有权利。 关键词:钢;传播曲线;炼钢技术 正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已得到广泛应用的EAF炼钢技术对整个世界钢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1970年,世界粗钢产量是574百万吨,这其中的15%是使用EAF炼钢工序生产的。到1997年,世界粗钢产量已经增至730百万吨,同时其中EAT的生产占有量也已上升至34%。此种趋势对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铁矿出产国有很重要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以铁矿石和炼焦煤为进料的碱性吹氧炼钢法,EAF炼钢法首次使用了碎钢作为进料。因此,此种趋势的继续推进将在较长时间内对铁矿石和炼焦煤的消耗量产生重要影响。

炼钢技术采用率的决定因素得到了几位科学家的关注。Meyer和Herregat(1974)调查了19世纪60年代11种在工业经济结构下碱性吹氧炼钢法最大生产量改变的决定因素。Oster(1982)调查了在微观经济水平上美国钢生产商之间碱性吹氧炼钢法技术的传播情况。Kwasnicki和Kwasnicka(1996)用一种演化模型解释了自1860年以来美国的5种炼钢技术的传播。Labson和Gooday(1994)利用传播曲线去模仿在日本、美国以及西欧EAF技术的采用率。在这项工作的外延领域,Labson et al.(1994)用Chow(1967)的方法——S型传播曲线法去预测EAF的采用率。

本文用传播曲线方法去模仿并预测在美日两国用EAF法炼制的总粗钢产量的增长。Labson et al.的作品通过使用更具灵活性的模型而得到拓展,允许当EAF工艺得到持续改进时,新技术潜在采用者数量或者说采用者最大值和钢的质量能够在预测期的任何时候改变。动态的(新技术)采用者人数最大值基于过去EAF占有量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更合理的预测。在日本,EAF的钢产量占有量预计从1997年的32.8%上升至2010年的36.5%。美国同时期内则由43.8%上升至50.1% 炼钢技术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铁矿石以及炼焦煤为进料的碱性吹氧炼钢法就已因为EAF使用者的增加而被逐渐减少使用。这种新工艺比碱性吹氧炼钢法更简单,它避开了使用鼓风炉将铁矿石熔铸成钢铁的这一过程。在EAF工艺中,直接用碎钢生产新钢。电弧炉的容量从1T到400T不等,大部分采用的是70-120T的容量。它的直径从1.5米至8米不等。碎钢和少量的弱钢从熔炉顶部投入,被削弱电极的电弧使炉内温度升至1600摄氏度以融化进料。熔解的钢接着用铸勺从炉内转移至钢水包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入其他物质以获得满足专门需求的钢产品。熔化的钢接下来要通过一个持续铸造机,产生的钢胚被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以利于在碾磨机中进行进一步加工。

为进一步提高EAF工艺的生产力,科学家们做出了很大努力。这些努力主要集中在发展交流电源以抵消电力的高消耗。改进方法包括使用更廉价的能源如氧气和煤之类,然而此举收效甚微。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节省下来的费用被增加的设备费用所抵消了。

一些重要的改变伴随着氧气和氧化炉膛使用的增加而出现,熔炉顶部和周围的水冷板的发展使熔炉可承受更高的炉内温度,以及用废气对持续进料的碎钢进行了预热。结合这些改进,EAF技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使生产时间减少至原来的1/3。此外,能源消耗也从过去的约650Kwh/t减至350Kwh/t. 电弧炉炼钢技术的采用

电弧炉炼钢技术最多被用于小钢铁厂,基本设施包括一至两个电弧炉,一个持续切割机和一个滚动碾磨机。如今,这个技术主要用于生产低质量的长钢,比如那些用于工业建造的钢。小钢铁厂大部分不能生产高质量的平钢,部分是出于技术水平限制,部分是因为缺乏足够可用的低残留杂质的碎钢。然而,最近铸造技术的提高和低残留杂质的钢的获取,使得一些小钢铁厂将它们的产品扩大至生产高质量的钢产品。被大量用作碎钢代替物的原钢包括弱钢和非纯钢。这些进料的使用,比仅使用碎钢需要更多的电力,这影响了这种技术在高质量市场终端的竞争力。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发展,平钢生产市场仍然大部分采用碱性吹氧炼钢法。 小钢铁厂相对大型碱性吹氧炼钢厂规模较小,且更不受环境影响,这使得小炼钢厂在轻量消费和个人使用领域更接近具体的直接用户。小钢铁厂处于更易取得廉价电力和大量碎钢供应的理想位置。如果这些都被考虑,小钢铁厂极具低成本竞争力。根据McManus(1999)合并的钢厂可以以US$1000/t的成本年产2百万碳钢板。而小钢铁厂,虽然年产1百万,成本却在约US$500/t。在小钢铁厂也已经实现了长钢产品的大量生产,如铁棒,电线杆和强力杆。虽然碎钢以低价有一个可靠的供应,但却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占了总成本的75%。电力作为次要因素,进站了总成本的10%。

如前所述,小钢铁厂的两个主要优势是高水平的生产力和小规模的有效生产能力。它们同样可以被设计用来制作有特殊用途的特殊形状的钢产品。可以便捷的依据需求量改变生产力,并且可享受大量低交通费带来的好处。相反,碱性吹氧炼钢厂通常位于远离终端市场使用者,接近大港口或者铁路设施的位置,它们有大量的原钢需求。此外,小炼钢厂的资金成本可以低至碱性吹氧炼钢厂的一半。一个年产量为3MT的现代碱性炼钢厂,需要高至US$50亿的投资。BHP的悉尼小炼钢厂,年产15万吨,1992年需要的资金费用大约US$22千万。 本文集中论述了从1970年起EAT技术在日本和美国的采用情况。选择这两个国家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者。其次,由于已有大量的碱性吹氧炼钢厂,EAT技术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成体系的。相反,在东南亚,大量的钢铁生产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新行业出现。因此,该技术的传播模型是不适用于这些国家的。

在1970-97年间,日本和美国大多数新钢制造都是采用的EAF技术,这同时反映了该技术的低资金消耗和在产品质量上及生产过程中的不断改进。EAF产品占有量和总钢产量的历史发展趋势见表1。这两个国家的EAF占有量最初在1970年仅为15%,然而,在美国,它的采用率增长很快。19世纪70和80年代,采用率达到了最大值。最大的EAF占有量将有赖于于EAF生产产品的范围扩大以及消费者终端需求类型。目前,EAF技术局限于小额的市场,反过来,这也限制了它的市场份额。表示采用过程的上部渐近线只有在EAF和碱性吹氧炼钢法被很好的替代时才能达到100%。目前在美国EAF占有量较大的原因是它有更广的碎钢供应来源和更低的耗电量。

基本传播模型

尽管新技术有着极具竞争力的又是,新工艺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采用。实际上,根据Mansfield1987年提出的,在一个行业里,需要5到10年才有约一半的公司采用某个重要的发明。大量依据实际经验进行的研究(比如说,Griliches,1957; Blackman,1972)发现在采用者数量增长之前的传播过程早期新技术的采用率很低。Mansfield1961年针对此现象提出了一些解释。当更多的公司采用新发明时,其他公司考虑到在进行新技术投资时风险相应较小。竞争压力同样有可能促使采用率提高。此外,当投资额减小并且新技术增值有望时,新技术被采用的速度将会反向变更。用S型传播曲线成功的制作出了此种传播过程的模型,传播率可用以下微分方程式表示:

(1)(赖昕没有给我电子稿,打不出方程式来。以下的方程式都空着,还有有些字母也打不出来,你最好用英文版的对照一下,给你带来不便,很抱歉。) 此处At是在时间t内表示采用者数量的增量,A*是表示潜在采用者(或者说最大值)的总数,gt是传播系数。方程式1表示出在时间t内新技术的传播率是一个关于采用者的最大值和当前值的差分函数,用【A*-At】表示。这种方法用简单的数学函数再现了从新技术被引用开始的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率。

需要对这个模型进行说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增量)采用者数量增加到最大值时,传播率是逐渐减小的。传播的大体路线源于最初新技术的采用率是受限于各时期总体不确定的水平以及采用的风险的。当接受新技术的潜在采用者不断增加时,传播过程也在增加直到随着这数值渐渐达到新技术采用最大值,传播曲线的常角轨道开始变得平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播曲线的常规形状不断的得到改善,需依据个别具体情况实施的更精确的模型可能仍需要更为审慎的修改。

常用对数传播曲线可通过在方程式(1)设gt=Bat获得: (2)

这个模型同样是对固有影响曲线的模仿,采用者数量At与潜在采用者数量做差[A*-At]得出传播路线。恒值B计量出传播速度,实用性最广的几个对数曲线有Mansfield(1961)调查几种工业发明的传播得出的,比如,内燃机车,连续采矿机和活塞装弹机,以及Griliches(1957)研究混合玉米在美国31个州的传播过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对数曲线如图1所示。 对数模型中增量采用水平的时间路线如下所示: (3)

P是一个恒值,其他的变量如前所述。从方程式(3)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当t上升时,分母趋近于1并且At趋近于最大值A*。大致的形状反应了在新技术采用过程中的行为间隔。垂直轴线表示新技术采用的增量At,水平线表示从新技术引进开始的这段时间。对竖曲线在采用增量达到50%时,以此为回折点对称。内部、外部以及其他的混合影响传播模型的伸延集与传播系数的时间变差及新技术采用最大值A*的时间变差有关。这些伸延集的第一部分要求传播系数与可观察的、可变的、以及易使用且有感染力。在EAF技术传播案例中,早先Labsonhe 和Gooday(1994)曾试图对此进行研究,但未取得成功。第二个伸延集将在随后的动力传播模型的框架中进行调研。 灵活传播模型

虽然基本传播模型被运用于大量文本中,它作为预测工具的实用性却越来越多的被质疑。Bernhardt和Mackenzie(1972)报告说,在很多实例中,基本传播模型提供了不理想的结果,使人联想到这种模型的成功依靠的是可供使用的特殊操作法。而佐证此种说法的是,在这些模型中,预先确定的回折点和对称次数对很多具体情况来说及具有约束性。

Labson et al.(1994)用基本对数传播模型预测了1991-2000年在日本和美国EAF技术在炼钢总产量中的占有量。表2将Labson的预测和从国际炼钢机构取得的EAF在此期间的实际占有量进行了比较。

在对美国进行的预测上,这个模型的表现令人失望。持续到1997之前,Labson et al.一直对EAF的实际占有量预计过低。对此做出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传播模型一直采用一个固定的(新技术采用)最大值,甚至在实际的最大值上升超过样本预测时期时。在这种情况下,当增量超出预测水平范围时,采用基本传播模型将低估实际的EAF占有量。

在日本,高出实际EAF占有量的预测表明固定的最大值,至少在被Labson et al.采用的样本期,是被质疑的。这两个国家总钢产量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用来解释预测错误,见表2。在日本的案例中,钢产量在1997年上升之前,从1991年的109.6MT下降到1996年的98.8MT。在这个时期,EAF的占有量低于Labson et al.的预期。假设在小钢铁厂降低产量比在碱性吹氧炼钢厂更廉价,这种情况就不足以令人过于惊讶。因此,钢产量的下降很可能和现存的EAF短期关闭或EAF新的生产力出现的延迟同时发生。

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粗钢产量从1991年的79.7MT急剧上升至1997年的98.5MT,而伴随着EAF占有量的上升的是Labson并未通过基本传播模型预测出这一结果。与此同时,伴随的是90年代在美国EAF新的生产力的大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钢产量的变化影响这EAF的占有量,并且,对未来产量的有关信息能改进预测水平。虽然对钢产量缺乏精确的预报,但是,对EAF占有量的预测大部分还是可从传播模型中获得的。

在大体情况下,基本传播模式因使用固定回折点和对称次数来过度限制实际可运用情景和在试图复制实际传播过程时不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而被指责。灵活传播模型在处理这些相关问题上同时照顾到对称的和非对称的传播情景,允许回折点在传播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出现。最近被提出的一个灵活传播模型是Easingwood et al.的NSKL模型。该模型的微分形式是:

(4)

方程4中包含的参数8使复制比前文介绍的基本传播模型更广范围的传播过程成为可能。灵活传播模型将作为更优先的工具提供改进的拟合传播曲线,并且增强预测能力。表3对比了用基本传播模型得出的方程式2和用灵活传播模型得出的方程式3作出的对1970-97年期间的日本和美国的预测情况。灵活传播模型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做预测。几种初始参数值的集合经测试确保通过叠代预计程序汇集得出一个唯一的全面的解法。据R2和SBC,灵活传播模型对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更可取的预测预测模型。基于剩余数值的二次幂(表3未列出),在两个案例中的改进都相对较小,这是由预先设定的特定树枝造成的。低的R2值是将隶属可变性作为增量采用率基准的首次差分造成的。

对比基本传播模型和灵活传播模型中的新技术采用最大值也很有意义。基本传播模型中,日本的预计最大值是35.1%,而灵活传播模型中是32.6%。而1997年日本实际的EAF占有量是32.8%,略高于灵活传播模型做出的预计。而在美国,基本传播模型和灵活传播模型做出的预计分别是47.5%和45.2%。美国1997年的实际EAF占有量是43.8%,并且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这再一次表明灵活传播模型将新技术采用最大值低估了。这些结果表明灵活传播模型不适合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 动态传播模型

这个模型提出一个假定,到目前为止存在一个潜在采用者数量的最大值A*,并且这个最大值被设定为超出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值。从理论角度看,存在这么一个固定采用者人数是不合逻辑的,相反,这个数值应该时时变动,实际上,一个共有的目的是新发明的潜在采用者的“集”的持续增加。

如果带有固定新技术采用最大值的传播模型被应用到一个使用动态最大值的传播过程,结果将会形成有偏向的预测参数或者对未来采用路线持续过低的预测。动态传播模型,首次被Mahajan和Peterson(1978)提出,允许新技术采用最大值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改变。实际上,这个最大值适用于任何时候,根据以下对此做出的常规说明:

(5)

此处Ct是一个受外源向量和内源向量以及各种可变因素影响的新技术采用最大值。在这种情况下,动态传播模型可依靠这些变量的有效性和可识别性解释传播过程。如果动态调整最大值的基本原因需要被识别,这一点就至关重要。

Labson和Gooday(1994)为识别在研究框架内有可能造成EAF占有量最大值改变的因素做出了最好的努力。可给出的影响因素有与铁矿石相比的碎钢的相对价格和电力价格以及生产合成函数。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结果显示出作者给出的市场因素并未对EAF的市场占有量最大值造成长期影响,在随后的研究中,Labson et al (1994)(见表2)用固定最大值的基本传播模型预测了1991-2000年在日本和美国的EAF市场占有量。一个二选一的方法是模型中易变的时间趋势改变了新技术采用最大值。这个方法适用于复制时而非解释时。预测的时候这个方法具有优先权。在这个部分,我们把基本传播模式方程式(2)与动态新技术采用最大值结合起来。被用于此部分的动态最大值用时间方程式的方式写出:

(6)

此处t表示时间趋势,A0,a和人是需被预测的系数。为便于理解A0被解释为初始最大值,a是采用最大值调节装置的速度,人则是决定动态最大值曲率的灵活参数。方程式(6)被代入方程式(2)中,这个模型用OLS评估。带有动态新技术采用最大值的基本传播模式的结果见表4。针对日本和美国的案例,动态最大值的引入提高了R2值,据SBC介绍这是较好的模型。表5表明动态模型进行产量预测时比那些基本模型的使用速率增加得更快。美国的EAF占有量被预计将由1997年的43.8%持续增长至2010年的50.1%。EAF的增长在19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一直广泛存在。在日本,预计EAF增长缓慢,从1997年的32.8%至2010年的36.5%。这个增长速率再一次地域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再起EAF的增长速率。 表5的预测假定采用者人数在预测期持续增长,这暗示着EAF需要更加深入市场中那些传统上由碱性吹氧炼钢法提供钢铁的部门。反过来,EAF技术也需要在产品的延伸和质量的改进上作出努力。在短中期,可以通过增加碎钢替代物获得含少量剩余杂质的原料,例如弱钢和非纯钢矿石。此外,持续改进电力能源和化学能源的效能将减少能源消耗。当然,很难精确的决定最终EAF技术在长期内讲占有多大比例的市场。如此,本文中使用的动态模型最适合短中期预测。 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用动态模型做出的到2010年日本和美国的EAF产出占有量的预测的95%的可靠范围。要解释这些可靠范围的获得,我们首先讲(6)代入(2)得到方程式(7):

(7)

此处方程式7中的

均由OLS预测得出。随机选取带有均值零和不等同 的正常分布的值,然后和从方程式(7)中预测出的向量系数一起用于建立一个新的样本。接着再通过方程式(7)用新得出的值和新的被预测出的EAF占有量重新预测。将这个过程重复1000次,获得1000个分开的钢消耗预测的集。在1998-2010的各个时期,将这1000个预测结果按升位排序,去除各时期最高和最低的2.5%的值。保留下的最高和最低的值代表了95%可靠范围的高低边界。 在日本,用带有动态最大值的基本传播模式预测其EAF占有量在2010年将升至36.5%。预测结果的可靠变动范围是32.4%至40.0%。在美国,预计其2010年EAF占有量将达到50.1%,它的可靠变动范围是44.0%至54.0%。 总结

过去的三十年电弧炉炼钢技术在粗钢产量里占领了相当多的市场份额。这是由此种工艺的低单位消耗和炼钢质量的不断改进共同造就的。在本文中,用几种不同的传播模型以电弧炉炼钢技术在日本和美国的传播为例来使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的重要间隔的概念更为具体化。新技术采用最大值不断增长的基本传播模式缜密的复制了电弧炉炼钢技术的采用的真实路线。利用这些模型,EAF在日本的钢产量中的占有量被预计将从1997年的32.8%上升至2010年的36.5%。在美国,EAF同时期的占有量将由43.8%上升至50.1%。这些预测都是建立在新技术潜在采用者人数在观测器内保持持续增长的假定基础上的。本文通过调查EAF工艺在总钢产量的占有量,集中论述采用EAF工艺的长期熔铸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被用于本文的传播曲线技术在预测过程中没有加入具体的市场信息。相反,这些技术采用EAF占有量的历史变动趋势为依据,这个结果在采用定性的市场信息时可能会得到改善,但是无疑的,在这个领域采用这种定性研究的技术是不可能的。本领域的主题是,进一步拓展经改进的对短期内EAF时常占有量的决定因素的认识。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存在大量的未能被解释的EAF占有量对铁矿石供应商来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非常重要波动。

因为我在家没有联网,所以把U盘给我表哥让他发给你,赖昕说你最晚六月要,五月底我就赶出了了,但是一直在家没有网都发不了,耽误你的时间真的很抱歉。

另外,英语水平有限,有翻译不当之处还请见谅。祝一切顺利。2011-6-6

第五篇:炼钢主要技术指标问答

炼钢技术经济指标

发表日期:2007-5-16 阅读次数:20

1 技术经济指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炼钢和连铸应遵循哪些技术经济准则?

技术经济指标以反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为主要内容,炼钢和连铸的技术经济准则是:高效、优质、多品种、低消耗、综合利用资源、环境保护。

2 什么是转炉日历利用系数?

转炉在日历时间内每公称吨每日所生产的合格钢产量。

转炉日历利用系数(吨/公称吨·日)=(合格钢产量(吨))/(转炉公称吨×日历日数)

3 什么是转炉日历作业率?

转炉炼钢作业时间与日历时间的百分比。

转炉日历作业率(%)=[炼钢作业时间(h)/(炉座数×日历时间(h))]×100%

式中,炼钢作业时间=日历时间一大于l0min的停工时间

4 什么是转炉每炉炼钢时间?

转炉平均每炼一炉钢所需要的时间。

转炉每炉炼钢时间(min)=炼钢作业时间(min)/出钢炉数

5 什么是钢铁料消耗?

每吨合格钢消耗的钢铁料量。

钢铁料消耗(㎏/t)=[生铁量(㎏)+废钢铁量(㎏)]/合格钢产量(t)

注:废钢中锈蚀薄钢板按实物量×60%折算,未加工的渣钢按实物量70%计,砸碎加工的渣钢按90%折算。

6 什么是铁水消耗?

每吨合格钢消耗的铁水量。

铁水消耗(㎏/t)=铁水量(kg)/合格钢产量(t)

7 什么是转炉炼钢某种物料消耗?

转炉炼钢某种物料消耗(kg/t)=某种物料用量(kg)/合格钢产量(t)

8 什么是转炉炉龄?

自转炉炉衬投入使用起到更换炉衬止,一个炉役期内所炼钢的炉数。

转炉平均炉龄(炉)=出钢炉数(炉)/更换炉衬次数

9 什么是转炉吹损率?

转炉在炼钢过程中喷溅掉和烧、熔损掉的金属量占入炉金属料量的百分比。

转炉吹损率(%)=[(入炉金属料(t)-出炉钢水量(t))/入炉金属料(t)]×100%

式中,金属料量=钢铁料量+其他原料含铁量+合金料量+铁矿石铁含量

铁矿石铁含量=铁矿石用量×矿石品位×80%

10 什么是转炉钢金属料消耗?

每吨合格钢消耗的金属料。

金属料消耗(kg/t)=入炉金属料量(kg)/合格钢产量(t)

11 什么是转炉优质钢比?

优质钢产量占合格钢产量的百分比。

转炉优质钢比(%)=(合格优质钢产量(t)/合格钢总产量(t))×100%

12 什么是铁水预处理比?

预处理铁水量占入转炉铁水量的百分比。

铁水预处理比(%)=(预处理铁水量(t)/入转炉铁水量(t))×100%

13 什么是转炉钢炉外精炼比?

转炉钢炉外精炼合格钢量占转炉合格钢量的比。

转炉钢炉外精炼比(%)=(转炉钢炉外精炼合格钢量(t)/转炉合格钢量(t))×100%

14 什么是连铸比?

合格连铸坯产量占总钢产量的百分比。

连铸比(%)=(合格连铸坯产量(t)/(合格连铸坯产量(t)+合格钢锭产量(t)))×100%

15 什么是连铸机日历作业率?

连铸机实际作业时间占H历时间的百分比。

连铸机日历作业率(%)=[连铸机实际作业时间(h)/(台数×日历时间(h))]×100%

式中,连铸机实际作业时间为浇注时间+准备时间。

16 什么是连铸坯合格率?

合格连铸坯占连铸坯总检验量的百分比。

连铸坯合格率(%)=(连铸坯检验合格量(t)/连铸坯总检验量(t))×100%

17 什么是合格坯收得率?

合格连铸坯占浇铸坯钢水量的百分比。

合格坯收得率(%)=(连铸合格产量(t)/浇连铸坯钢水量(t))×100%

18 什么是连浇炉数?

一个浇次浇钢的炉数。

平均连浇炉数(炉/次)=钢包开浇炉数(炉)/铸机开浇次数(次)

19 什么是断流率?

断流数占浇注流数的百分比。

断流率(%)=断流数(流)/浇注流数(流)×100%

20 什么是溢漏率?

溢钢流数与漏钢流数之和占浇注流数的百分比。

溢漏率(%)=(溢钢流数+漏钢流数)/浇注流数×100%

21 什么是转炉钢工序单位能耗?

包括从铁水进厂至连铸坯(锭)出厂全部工艺过程所消耗的一次和二次能源。

转炉钢工序单位能耗(㎏标准煤/t)=[(炼钢燃料消耗量+动力消耗-煤气、余热回收外供量)(㎏标煤)]/合格钢产量(t)

22 什么是成本?

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总和就是这些产品的成本。

冶金企业有大批量、多工序生产的特点。通常上一工序半成品的成本(或价格)随半成品实物转移,计入下一工序相应产品的原料费用中,炼钢厂(车间)的成品是连铸坯或钢锭。

单位连铸坯成本(元/t)=[(原料费+辅助材料费+燃料动力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元)]/ 合格连铸坯产量(t)

注:制造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辅助生产人员工资、设备折旧、修理及物料费、劳动保护费用、检验费和其他费用。

成本的降低幅度用可比成本的降低率来表示。

可比成本降低率(%)=[1-(∑(每种品种本期单位成本×本期产量))/(∑(每种品种上期单位成本×本期产量))]×100%

23 什么是流动资金占用额?

流动资金占用额(万元)=(报告期末贮存原料+辅助原料+各种备件+成品+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总额

24 什么是利润?

利润(元)=销售价格-成本-税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干部迎春座谈会发言下一篇:领导者组织力修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