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2022-04-2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或观点。从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1: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时代论析

[摘要]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高度凝结。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理路的梳理、理论内涵的总结、多元特征的归纳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新时代探求与回应。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多阐述,凝炼出了颇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的基本认知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的实际践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认识。我们黨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发挥了引领作用。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进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挖掘,深刻把握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精度。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理路

习近平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基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如何认识、对待与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与根本方法,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曲解、质疑马克思主义之声的有力回应。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新阶段以及新方位下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特殊的生成理路。

(一)理论渊源与理论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当代诠释

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它的精神旗帜,更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精神给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迸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就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沃土的丰富给养,充分领悟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根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那么习近平系列讲话就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输出路径。此外,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与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逻辑、理论场域、理论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科学的总结,形成了科学认识与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必定要建立在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之上,前者是其得以产生与形成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借鉴。

(二)实践基础与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源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化总结与时代性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及其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境遇奠定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与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主要矛盾,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与实践指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更好的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导,是新时代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责任与担当,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三)独特情怀与前途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不懈追求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不仅源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更与其独特情怀、个人追求等主观要素有着很大关联。不可否认,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与不懈追求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情怀和个人追求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优良的教育素养密切相关。父亲的“红色情怀”、多年的基层工作阅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其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成长背景,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如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能如此成熟。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前人理论的当代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其个人追求与独特情怀的时代凝练与成果,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与科学论述,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认知与诠释: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立场、方法。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中国共产党人要志矢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理论联系实践的固有品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的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完整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二是习近平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与解答,习近平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宣传、继承与坚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五个方面做了阐释。当前,我国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诚,做到知行合一;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继续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学观点和学术方法上下足功夫,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继承与创新: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维度

習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其关于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的思想和新的论断,包涵了联系观、发展观、学习观、实践观、社会治理观等各个方面。联系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部分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发展观所倡导的新发展观是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一体的新发展理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思想和战略方针,必须积极运用于实践之中,必须经过现实的考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及其时代发展脉络,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与实践性基本特征上进一步拓展视野、深化认识。通过对如何学习、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的科学回答,彰显了习近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转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和伟大决心。

(三)战略与改革: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化场域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离不开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对错的根本标准,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谬误之处、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束缚的教条式藩篱,必须始终以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领域的伟大改革,也是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阐释和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外化表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引领性、精准度和有效力,习近平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客观实际问题为指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革命性与现实性,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外化的实践场域。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紧扣新时代中国的阶段特征,是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是以现实为导向的科学的、创新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现实性: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时代命题蕴含了其马克思主义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在特质,是对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哲学式把握和顶层概括,彰显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独到理解与精准施用,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逻辑的现实衔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性特质。

(二)科学性:强调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具有方法论上的唯物辩证性和创新科学性。习近平在分析和解决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将宏观部署解决问题的任务和微观指导如何具体实施的方法巧妙结合,极大提高了各项工作规设的科学性、发展的可预性和开展的创造性,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

(三)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4]258因此,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自身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努力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争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强调了人的“根本”地位,是一种极具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创新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和与时偕行,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横向发展与纵向深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灵活运用,充分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理解与运用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价值蕴含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时代呼吁,基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认识,是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具有的重要的价值蕴含,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安身之基础、立命之根本。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和拓展了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强大生命力等一贯思想,同时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将诚“学”、弄“懂”、真“信”、实“用”四个方面辩证地结合,肯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理论底色,积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突出民族底色、凸显实践本色、彰显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外化和现实回应,使党对治国理政有了新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中国梦”、“四个全面”等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有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关键步骤,也是习近平对以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超越,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思想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凸显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内涵丰富而新颖、论述深刻而独到、结构全面而严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信、懂和用。其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而科学地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关课题的理论空间,是当代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范本。努力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彰显当代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次,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创新与发展。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旨要,在实践中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學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5]34习近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转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供给和力量之源,保证了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理论供给的引导力和精准度。

五、结语

通过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探究和论述,基本理清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构架、点明了主要观点、确立了基本方向。对于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管是基于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深化,还是因理论须结合现实而做的价值发掘,都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财富。

当前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如何使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国际大环境中占据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让其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何在新阶段青年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力,既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价值的探求,也是对其实践指向的新时代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930.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陈加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

[7]曾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

[8]陈加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思维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3.

[责任编辑]王立国

作者:许春玲 刘东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2:

论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摘要: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或观点。从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用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做好教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 大学生; 教育; 科学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与这一工作相关的几点看法略陈如下。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

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观、宣传观、解释观、研究观、运用观、捍卫观、坚持观和发展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应“怎样做”、“不怎样做”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科学的、错误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般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当前,对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多万人。”[1]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其次,这是由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的状况决定的。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及其相互联系认识不够;对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二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的认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学习马克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学习、研究上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必要的“灌输”,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强调坚持时,忽略发展,有教条主义倾向,并把必要的发展视为“自由化”,在强调发展时,忽略坚持,有“自由化”倾向,并把正常的坚持视为思想僵化,如此等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都存在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确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前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在认识上对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没有完全到位,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内容加以强调。二是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只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尤其缺乏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和集中的阐述;即使有些阐述,在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全科学的地方。三是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也不是完全科学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另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在许多单位和教师那里还没有作为自觉的行为。这些不足,必须克服。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不容易做好的工作。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比如,马克思关于否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关于反对对自己的学说采取“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的思想、关于“正确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思想等等;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等等思想,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3]又如,列宁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等著作,直接论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代表作。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等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创造性贡献。再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系列论述,都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添了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研究,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够的,现在是到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

第二,用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学生。在邓小平之后,我们党在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思想、新观点。具体地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产党人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比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4];“两个毫不含糊”、“三个思想解放”[5]等等。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等等[6]。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三,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我们的一切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成功,我们创造了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宝贵经验;伴随着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又获得了不能很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误的教训,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注意用这些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四,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注意在破中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斗争中发展。毛泽东曾经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规律。列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两个凡是”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注意教育他们学会同一切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斗争,在批判中建设、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使他们在各种马克主义观的比较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五,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充分利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调整和教材建设的契机,在教材编写中,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特别的阐述,并放在首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编写、修改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编写、修改中,也要结合其特点,加以适当的说明。

第六,做好教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水平和科学性程度。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形式,帮助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特别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七,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以往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滞后分不开。吸取这一教训,现在,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以便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笔者曾经提出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的建议,并一直在为此努力。所谓马克思主义学,简单地说,就是以马克主义本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特别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科学说明。过去,我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内容的研究,而且侧重分门别类地研究,但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而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尤其薄弱,这恐怕是人们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上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说,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与对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准备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弥补这一缺陷,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为我们开展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主义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真正开展起来,力求早出多出精品或力作,为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学理上的支撑。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2-14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2009.

[3]周向平.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J].理论学刊,2006(8):4-7.

[4]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59-378.

[责任编辑:杨淑珍]

作者:周向军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3: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内容·特色·价值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套系统完备、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而且还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從理论价值来看,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实践价值来看,其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样性文化生态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15YJC7100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18ZDA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文化向度研究”(18CKS044)

〔作者〕武文豪,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问题所持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有正确与错误、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理论上正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首先明确和解决的元问题,也是在实践中真正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逻辑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元问题进行深刻睿智的分析与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入研究、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更坚定、更自觉、更自信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一)包含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

习近平从多个维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和人类精神的精华

习近平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逻辑,主要从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主观凭借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何以创立”的问题。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立足于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任何思想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①,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马克思在准确把脉资本主义社会病因、正确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科学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科学理论。它深刻回答了资本主义应走向何处、人类社会应走向何方的时代之问,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扎根于深厚的理论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②。马克思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这三大理论,而且还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包容的文化胸襟充分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精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其三,马克思个人的优秀品质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主观凭借。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和“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③等优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主观成因。正是在上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马克思、恩格斯才创造出解答时代之问的“真正的哲学”④。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习近平主要从理论构成和理论形态两个维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

其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来看,它“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①,其理论辐射范围极其广阔,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②。这三大组成部分有机汇融、涵化一体,共同熔铸成马克思主义的“一整块钢”③。

其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元多样的理论形态,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也包括由列宁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历史进程中创立的列宁主义;还包括由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这三大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独立、毫无关联的,而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④,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鲜明理论特征

其一,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理论魅力。马克思立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高地,对人类历史进行深刻的理性省思、对资本主义弊病进行彻底的理论追问,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⑤,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够经得起历史和现实反复检验的、无可辩驳的科学真理。

其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耀眼理论真谛。相较于以往其他学说,马克思主义首次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公然申明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归宿。

其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属性。马克思主义彻底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藩篱,成功摆脱了以往哲学家于书斋之中纯粹地“解释世界”的理论局限,不仅注重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致力于指导人民正确地“改造世界”。

其四,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在研析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始终以开放包容的理论胸襟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精华为己用,从而使其理论之树万古长青。

4.马克思主义具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⑥的功能

习近平赋予马克思主义“伟大的认识工具”⑦的功能定位,并主要從马克思主义之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共产党强党兴国的重要价值方面展开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的具体论述。

其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①。回望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武装下,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运而生,无产阶级获得了寻求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和政治保证,资本主义独揽天下的单一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伟大飞跃。这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敏锐洞察力、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造力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其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②,“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③,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中国人民的圆梦征程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伴而随,一旦放弃或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梦就将化作海市蜃楼,彻底破碎。

其三,从中国共产党强党兴国的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一路向前的“精神旗帜”④,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⑤,是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⑥,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⑦,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党在前进征程中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5.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⑧

习近平主要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力量保障、时代契机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现实明证三个维度揭示出其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景。

其一,从理论创新的力量保障来看,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和强大理论创造力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⑨。

其二,从理论创新的时代契机来看,新时代是一个能够让理论创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中包含着诸多有待于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做出回答的时代课题,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契机。正如习近平所言:“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①

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现实明证来看,一方面,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旧奏效,这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持以坚定信心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40余年的发展,并迈人了新的历史,几经沉浮的科学社会主义再度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雄辩地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二)包含着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

习近平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③,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1.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度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④

习近平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重要”以及“何以确立”两个维度揭示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重要”。习近平把共产党人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升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反复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将其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⑤,以此来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他还多次通过剖析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绝不能数典忘祖、忘记初心。

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何以确立”。习近平从理论学习和实践体悟两个方面指明了确立信仰的基本路径。在理论学习方面,习近平指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⑥。为此,他号召全党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⑦的过程中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①。在实践体悟方面,习近平注重发挥教育实践之于信仰确立的重要作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多项党性教育活动,引导全党同志在教育实践中深刻体悟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主要从“为何坚持”“坚持什么”以及“如何坚持”三个维度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做出明确回答。

其一,“为何坚持”。习近平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②,是历史和人民于曲折反复的“主义”比较和实践验证中做出的郑重抉择,是面向未来、面对挑战继而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其二,“坚持什么”。习近平在准确研判时代大势、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灵魂和精髓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③他还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④

其三,“如何坚持”。习近平鲜明指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应当秉承的基本原则和应当达到的理想效果,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⑤。是否坚持人民至上,是评判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要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同时,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⑥。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⑦

习近平在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⑧这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基础上,从“学精悟透用好”①、“学懂弄通做实”②等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其一,“学精悟透”是“用好”的必要前提。习近平认为,只有在理论上“学精悟透”、“学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实践中“用好”和“做实”马克思主义。他为全党“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法论遵循,强调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认真对待,下一番苦功夫、深功夫、真功夫,杜绝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坐而论道、凌空蹈虚等错误学习态度;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③。

其二,“用好”是“学精悟透”的理论归宿。“用好”马克思主义,要杜绝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态度,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⑤。此外,习近平还赓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努力培养、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等,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4.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⑥

习近平从依靠人民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和敞开理论胸襟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行阐释。

其一,依靠人民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进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理论升华。基于此,习近平指出,置身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中国人民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⑦;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⑧,“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⑨,不断依靠人民力量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其二,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多次援引马克思的名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聚焦时代课题、倾听时代呼声、回应时代关切,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②的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③。

其三,敞开理论胸襟。马克思主义始终葆有旺盛生命力的秘诀,就在于其始终以开阔的理论胸襟于广阔的文化场域中不断汲取各种思想文化精华为己所用。故而,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继续彰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质,充分敞开理论胸襟、博采人类文明优长。正如习近平所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④。

5.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⑤

习近平主要从“为何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如何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维度展开其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党内存在的一些诸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难以根治、极易反弹的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⑥,而要想解决好思想根源上的问题,必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既是思想建党的必然要求,也是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另一方面,“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⑦,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理论武装、实现理论强党的必要举措。“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应为之举。“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⑧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⑨,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理论有效掌握群众,继而有力巩固和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关于“如何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主要从教育原则、教育形式和教育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说明。一是在教育原则方面要坚持“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相结合,“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在教育形式方面要坚持“集中性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结合”②,“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③,不断丰富拓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三是在教育保障方面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切厚植和光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④等理论阵地的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扎实培养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大中小学开办好思想政治课程,等等。

二、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彰显的鲜明特色

通过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系列重要论述不难发现,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研判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彰显其马克思主义观的鲜明特色。

(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守正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最终归宿。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是任何一项科学理论创新必须依循的基本理路,也是任何一种科学思想理论的显著特色。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不是另起炉灶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对业已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科学承继的基础上,在充分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坚实理论根基的科学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组成部分以及鲜明特征等诸多内容的研判中,习近平多次援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并未固守经典、故步自封,而是在充分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在努力开展各种正本清源的坚决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洋溢鲜活时代气息的科学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能、未来命运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等问题的分析中,习近平更加注重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现实境遇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继而作出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回答。

(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同属哲学范畴的认识论。所谓事实判断,主要是指针对判断对象已然发生、业已存在的现象、状态和性质等实然方面所进行的认知与确证;所谓价值判断,主要是指立足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判断对象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与评估,进而对其作出相应的价值定位。其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而难以取信于人;而价值判断则是对事实判断的价值升华,是基于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深度逻辑演绎。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研判时就恰当地做到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一方面,习近平尤为注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进行系统回顾与科学总结,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科学概括、深人阐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已被历史证实了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历史分析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等作出一系列科学的事实判断。另一方面,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诸如“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精神之钙”和“立身之本”等一系列的价值定位,为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价值依据。

(三)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

坚持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是科学考察事物的重要思维方式。只有在立足事物现实的基础上,深入追问事物的历史、科学预测事物的未来,我们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对象进行考察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方式。其一,历史考察。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置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 170年的中国近代史、近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7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这一邃远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考察、审视,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了精确划分、精准概括,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进行了精辟阐释。譬如,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性考察中,他以大历史观的思维将其科学划分为“六个时间段’,①;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梳理中,他以中华民族实现“三个伟大飞跃”①的铁一般的历史事实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这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厚历史底蕴。其二,现实分析。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习近平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对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现实境遇进行鞭辟人里的分析,特别是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以及“失语”“失踪”“失声”②的问题进行严正批驳和有力校正,并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终结论”等奇谈怪论进行了正本清源的坚决斗争,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宝贵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三,未来预测。基于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预测,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绽放,并为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科学的逻辑进路。这深刻折射出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深邃理论视野。

三、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内蕴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和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光辉典范,其所内蕴的时代价值必将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彰显。从理论价值维度看,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实践价值维度看,它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弥足珍贵的重要构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根本理论依循。在恢弘灿烂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发展史上,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都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思想印迹,在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永世流芳的绚烂篇章。进人新时代,习近平将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创新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在承继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代语境下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深邃考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在此基础上,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付之艰辛的理论探索,进一步作出一系列富有新的时代蕴含的理论诠释,开拓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新境界。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既以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基础,又以一系列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航船不断地驶向胜利的彼岸,其真谛在于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实现其中国化,“运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实践”①,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鲜明理论属性和理论特点决定的,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所深刻明证。回溯这部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每当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沿着正确的历史轨道不断前进,党的各项事业就能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取得胜利;每当背离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时,党的各项事业就会因受错误思想理论的引导而遭受挫折、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树立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思想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历史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迈进了蓬勃兴隆的新时代。在此时代境遇下,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征程中面临着诸多急需破解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正是在新时代境遇下生成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响应时代呼唤的科学理论产物,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标示了光辉典范。因而,只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的自觉学习、研究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才能在新时代拥有强大的思想保障、获得科学的理论遵循,继而始终沿着正确的历史航道勇往直前,不断开辟其发展新境界,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也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 梁灏)

作者:武文豪 周向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填石路基地基处理论文下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