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2022-08-09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 1 转引自肖健兴 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师: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

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齐)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不是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齐)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齐)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齐)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极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齐)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齐)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到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起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齐)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齐)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2郑桂华 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生:(齐)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学生齐读。)……

这个案例说明黄老师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厚积薄发,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段话、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如果一个教师备课时能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那么他本人一定理解了文本,教学时就能胸有成竹,担当起平等中的首席之责。在这一个课堂教学中,黄老师并不把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而是运用他的教学机智,留有悬念,“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以此引导学生走向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只能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1、 在对话中思考与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新教材中选文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文本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认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自身的思维与文本进行碰撞,这样教师才能把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

例如于2007年5月在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举行的江苏省“五四杯”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颁奖典礼上,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执教了《老王》一文,郭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把文本概括为“不幸、正义、愧怍、善良”四个词语,印发材料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领学生走进《老王》这篇文章。在谈到“善良”时,郭老师这样深情地认为:“老王的善良体现在他三次“送”的行为:他送的冰比他前任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他送钱钟书去医院,不愿要钱;弥留之际,他还送来香油和鸡蛋,来作朋友的最后的道别。

杨绛及她家人的善良,掩藏在文中的细处:她与老王平等的交往,平日里的记挂;她关心老王的住处;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那次,她怕老王蹬不动两个乘客而自己挤公共汽车;她女儿钱瑗还给老王送过两大瓶的鱼肝油……

《老王》的文字,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作了见证,而且温和内敛,写出同在底层的人与人之间的暖老温贫,感人至深。”

这段文字,郭老师充分挖掘了《老王》一文的思想人文内涵,学生在这样饱含深情的解读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时,先用自己概括的一段话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见文中实录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他并没有抛弃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他讲到了赋的铺陈、夸张的特点;讲到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讲到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词类的活用;最后把一篇文章再归纳为三个字:奢、亡、鉴,并且指导学生读书要厚积薄发。最精彩的是在文章最后一段,他写了一段总结性的话与原文最后一段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阿房宫赋》的思想内涵。在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他一直强调要注重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2、 在对话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称之为“备课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第一,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看作者,寻求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文本基点;第二,它具有重构性──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因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又如一位老师教学《宝玉挨打》,抓住一个“哭”字展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分析众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接着想象迎春、探春和惜春来了会不会哭,赵姨娘、贾环来了会有什么反映。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的途径、解读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课堂无疑是生动有趣的,而这样的生动有趣是在于教师在课前与文本对话时着重于怎样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明在教材文本中,蕴涵着学生学习语文时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一篇教材文本所具有的,教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重视这些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3、在对话中找到文本的拓展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句话点明在文本对话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这样可以把课文拓展,进行知识迁移。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中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反复阅读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这是其他老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所没有读到的“盲点”,对于学生来说则完全是全新的解读。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则要求学生先将全文缩写为300字左右的短文,通过比较认识文章引述诗文和资料对于说明的作用和效果,再要求学生利用文章的素材写一个以荔枝为主题的MTV脚本,这位老师找到了文本的拓展的一个空白点,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对文本解读就更深刻了。

又如笔者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充分挖掘本校的课程资源,本校校内有历史悠久的“王右军洗砚池”古迹,笔者不仅讲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也讲到了此文的书法特色、形成原因等等,同时还编辑了《洗砚池——洛中的故事》一书该学生看,内容为王羲之的生平故事、历届校友师长感人的故事,这样拓展了《兰亭集序》的文本内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学习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深入的感悟,而书圣王羲之的风流韵致、文脉精神也感染着学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教师想拥有精彩的课堂,首先要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读出自己的发现,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对文本对话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要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第二篇:对话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的过程

曲阜市尼山中学 田玉梅 2012年7月16日 11:22

学习语文的过程首先是学生与文字、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心灵上的碰撞。 “对话式”读教学给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在阅读中是这样创设对话的。

一、 营造“对话”的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与学生探索、研究、讨论,用商量的、研究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些散文,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去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说“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愿意说给老师听听吗?”或“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感触很深,能与学习伙伴交流交流吗?”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创设“对话”的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可播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点影片段激情导入,然后设计问题:“看了片段,你们想说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请你们认真读课文,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发现。”这样就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 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三 注重“对话”的实效

1、对话文本,获取信息。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够体会的,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引导学生怀着浓郁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记

2、生生对话,相互启发。

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人的感受各不同,这时,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对话:“读了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愿意与伙伴交流吗?”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的回答会丰富多彩。

3、师生对话,触发感悟。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大量信息背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如教学《背影》一文,教师可说:“如此感人的文章,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 毋庸置疑,对话教学会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更为真诚。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说,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既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与文本的对话。现在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置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直接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管家式要从阅读者如商铺,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新课标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引发兴趣,实现对话。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情境,提供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自由交流,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课堂呈现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

二、课内外结合,实现对话。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以课外积累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以单元形式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童话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等形式更广泛的积累,受益无穷。

三、结合文本,实现对话。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之前,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画报、图片等多种途径去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特点,同时,了解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的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过程中,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用总分总的构文方法联系写话,学生热情很高。再如:学习《雨中的树林》这首儿歌时,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走进文本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你眼中的雨中的树林会是什么样的?

四、启发想象补白,实现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情境为依托,进行想象。例如:《鱼游到了纸上》看青年画鱼的人会说什么?学生结合公园的人群纷纷想到老人、孩子、大人等。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走到文字背后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语文课本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是更高水平的文本对话。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适时灵活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不断变化吸引学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检阅》为例,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文本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重要性在于,文本解读到何种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空间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文本阅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本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教师若是自己对文本未曾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检阅》一课中,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大家的。文本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教学《检阅》引号的应用时,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1)“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2)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3)“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三个句子,三种不同用法:第一句,因为队里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在当时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怕说这个事,一说就是得罪人的事,队员说这事是显得很是犹豫,既然犹豫,所以说话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顺畅,理所当然就把说话的人放在了中间了。第二句,队长显然是对博莱克的肯定,是对博莱克的信任,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所以把说话人放在了前面了。第三句,是观众从心底对儿童队员们的认同,赞美,因此把引号放在前面。这样一剖析,引号的使用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让课堂更加鲜活,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武凤霞《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福建教育》(小学版)2010.1.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验证明:教师应重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在情境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动感雪景图”,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浪,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地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多美呀!”“此时,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 ,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 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妈妈的爱》这首诗歌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么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摇扇、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经历过。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写出来,诗歌感情深沉、细腻,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由此让学体味到母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在此基础上感悟“责备、亲切”等词饱含的意蕴。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话”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像。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知,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探究,让学生由“悟”到“感”,由促动到能动;并在教学中,体现合作,让学生的学既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下一篇:医德医风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