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视角下漆桥村整体保护探究

2022-12-15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 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其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 凝结了无数中华文化的光辉。然而城镇化等多方因素使得传统村落渐渐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统村落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迅速没落。作为“金陵第一古村落”, 漆桥村是独具孔家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 在近代也遭受了战火与城市化的多重摧残, 村内文化遗产遭受重创, 而保护的道路也曲折颇多, 相较江苏省保护较好的传统村落, 其保护进程缓慢, 保护规划仍有许多问题, 探索出因地制宜的保护方法迫在眉睫。

生态博物馆理念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法国, 是1971年由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在国际博协第九次大会期间与当时法国环境部长的助手共进午餐时偶然说出的一个新词[1], 给全球博物馆事业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博物馆运动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模式。近年来,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领域被引鉴, 为其提供了一种原生、整体、活态的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86年我国开始有关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以来, 贵州、广西、内蒙古、云南等地纷纷借鉴国外生态博物馆模式结合当地特点对当地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整体保护的探索, 有多地保护成效显著, 为漆桥村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本文将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探讨传统村落漆桥村的整体保护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为该村落的整体保护提出建议。

1 漆桥村的文化遗产资源与现状

漆桥村隶属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 东与溧水交界, 北距南京70 km。村落距今已经有1 000多年的历史, 史前就有人类活动, 西汉宰相平当为避王莽之乱迁居于此并在漆桥河建丹漆木桥, 漆桥因此建村得名, 至南宋一直是南京地区的驿冲之路。元代孔氏迁入并逐渐成为主要姓氏, 明代成为高淳七市之一, 清代升格为镇, 此后一直是高淳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心。1980年后, 漆桥镇中心镇区迁往双牌石村, 但村庄完好保存了砚池状整体形态、鱼骨状街巷格局、大量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南京市著名古村落和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之一。历史和生活给予了古老的漆桥村厚重的文化积淀, 但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和城市化发展的变革, 漆桥村的文化遗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当地独特的孔氏文化大观如今已支零破碎, 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 但保护现状堪忧。

1.1 漆桥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现状

漆桥村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 分别是平丞相造漆桥传说和脱尾龙传说, 另外与漆桥村相关的文学作品南宋杨万里诗《发孔镇, 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等5项;家谱家训类遗产有漆桥《孔氏宗谱》、孔氏家训、孔氏祭祖仪式;传统体育与竞技类民俗有石锁、盘杠子;漆桥老字号有福昌五洋商店、谦泰染坊、永昌五洋商店、震秦商社;传统岁时节有令正月十五跳马灯, 六月初六漆桥河划龙船;传统戏曲曲艺有小戏玲玲 (木偶戏) 、高腔剧;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有地方建筑技艺, 墙面水墨画技艺都是漆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要素。

孔氏家谱家训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孔氏家训也流传至今, 是维系着整个家族的文化精神纽带, 许多教化历经百年而仍具时代意义, 是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今, 新城区的临街商铺, 有许多孔氏后代所开店中摆有孔子画像, 但问起孔氏家训, 大多数孔氏后裔早已淡忘, 孔氏家谱也已经断写, 维系孔氏家族的精神。孔氏家族的孔庙祭祀活动也延续百年, 然而1944年孔祠被毁之后, 孔家年纪较长的后裔只能选择在村落周边游子山上举办祭祖仪式。孔家民间故事朴实生动, 是教化的典范。而如今这些故事不为大多数漆桥人所知, 尤其是年轻一代漆桥人, 现代文学伴随着他们长大, 他们少有机会听到自己祖先的传奇经历。

除了孔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漆桥村还有着与古商业驿道、传统民俗、传统技艺有关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如今大多数文学作品不被当地村民所知, 传统的节庆活动、体育活动也停办或无人参与, 传统的技艺只有个别人继承, 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现代化的生活使得当地村民抛弃了原来的生活习俗, 不仅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落消逝, 也使得村民对本村的文化认同感下降, 同时整个村落的文化生态空间也遭受到了破坏。

1.2 漆桥村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现状

漆桥村拥有文物保护单位5处, 分别是孔德秋民宅、孔来金民宅、孔氏迎六公祠、漆桥和保平井。并且拥有孔新华民居等29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漆桥村的历史水系有漆桥河、平家池、娘娘塘、查家塘、新连塘、三角池和陈家池;历史街巷有南街、北街等26条历史街巷;古井有保安井、保平井;碑刻有民国重修漆桥碑记、桥南粮管所围墙内各功德碑;古树名木有银杏、榆树等31棵大树;埠头、码头16处都是漆桥村物质文化遗产组成要素。

在漆桥村的老城区中, 有一条漆桥老街, 街两旁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孔氏民居林立, 以老街为中轴呈鱼骨式排列。老式住宅是江南明代建筑的代表, 不仅体现着中国南方古建筑的精髓, 更展现着中国特有的宗族群居的生活状态与习俗。在漆桥村的漆桥旁, 有一口宋时源掘的水井, 称“保平井”, 井上刻有“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的大字, 阙里孔氏即指孔氏家族, 可见此井是孔氏家族在此居住时所掘之井。如今孔德秋民居、孔来金民居和漆桥村260号民居均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但除了临漆桥老街的民居被修整外其他民居仍是沧桑磨损之状, 列为文保单位的民居也并未见修整的痕迹, 孔氏民居整体的保护状态不佳。

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 曲阜衍圣公委员会在漆桥建设阙里分祠, 即漆桥孔氏宗祠, 规模庞大[2], 孔祠内建筑布局讲究, 内藏孔家家谱、儒教书籍、书法绘画作品, 是孔氏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地, 也是漆桥孔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漆桥村的孔庙在昔日的战火中被摧毁, 遗存的建筑后被改为一所小学, 如今小学也被废弃, 孔家祠堂不复存在。漆桥政府在保护规划中曾将孔庙复建列入其中, 但至今还未动工。

历史悠久的漆桥古村落的一街一木、一砖一瓦都保留着历史的痕迹, 漆桥村的古街巷、古井、古木、水系、码头都是村落的原真组成部分, 各种碑刻石记都记载着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 然而如今的保护行动却仅仅涉及一小部分文化遗存, 古木、水系等自然遗存和构成村落格局的骨架的小街巷却没有被重视, 除了高淳老街外的街巷路面凹凸不平, 有的泥泞难走, 古木水系也被放任自然, 没有集中圈围保护或定期维护, 漆桥村落的部分物质文化遗存仍旧面临着被损坏甚至消亡的危险。

2 生态博物馆视角下漆桥村整体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范围局限, 整体性欠缺

生态博物馆理念注重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开发, 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而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非物化的元素纳入展示和保护的范畴[3]。

然而在漆桥村, 实际看得到成效的保护仅有漆桥老街沿街的建筑遗产, 其余大部分的明清建筑仍旧坍塌破败。政府着手治理的漆桥新城区的自然环境优美整洁, 但老城区和新老城区的过度地带生态环境并未改善, 大量农田被闲置, 土地荒芜, 更有部分现代建筑废弃无用, 使得村落整体的风貌环境受到损害。面对村落中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与消逝, 政府也并未采取相关行动进行挖掘与保护。如今村落中的孔庙祭祀活动已基本无人参与, 孔家年轻一代后裔对孔家文化知之甚少。同样, 传统的龙等表演、龙灯手艺制作等也逐渐退出村落的舞台, 政府忽略了村落精神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使得漆桥村的民族特色被埋没。保护范围局限、无整体性定无法使漆桥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村落原真性保护与村民利益矛盾凸显

项目科学顾问达格·梅克勒布斯特先生和中国学者, 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创造的经验作了总结, 并提出了《六枝原则》[4], 原则中提到“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 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 然而漆桥村的保护仅是政府独行, 当地的保护措施与规划使得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与村民自身利益产生了矛盾, 民众保护意识淡薄, 参与感弱, 甚至并不支持保护规划, 使得漆桥村的保护更加艰难。

如今漆桥村的大部分村民生活在漆桥村的新城区“双牌石”, 漆桥古村落中仅剩几十户年迈的村民, 古城区中大部分的古建筑如今已成为危房。老城区内生活基础设施十分缺乏, 没有医疗卫生场所, 文化娱乐场所也仅有一间内部设施简陋的老年活动中心, 村民在这里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也因此大都搬离了老城区。

漆桥村政府期望的原真性, 不拆除、不大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与村民渴望更高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矛盾, 漆桥落后的经济水平也让当地村民宁愿背井离乡。生活在双牌石的居民, 有一半以上是外地来此经商或打工之人, 这也冲淡了当地孔氏宗族的凝聚力和历史记忆。生态博物馆《六支原则》之一说到保护应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 漆桥古村落的保护也正因为忽视基础民生, 忽视保护与村民经济利益间的矛盾, 所以很少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

2.3 规划碎片化问题严重、无重点无特色

漆桥村作为江南最大的孔氏聚集地, 其孔氏相关的文化生态空间作为该村落的特色本应是当地优先或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对象。然而如今的漆桥村, 除了保平井上孔氏的字刻, 几乎看不到孔氏家族的其他痕迹, 孔庙所在地还是一座废弃的小学, 政府“看到什么修什么”的保护方法使得孔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规划, 没有挖掘出本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漆桥村政府制定的村落保护计划中包括将漆桥老街打造成文化慢食街区的规划, 但漆桥老街后半段的临街建筑迟迟修不好, 打造慢食街区的计划也只能搁置, 如今漆桥老街前半段仅几家食品铺子还不能达到吸引众多游客的效果。再者, 漆桥村独特的孔氏文化没有得到率先开发, 而是慢食街区这种千篇一律的规划率先动工, 其规划的轻重缓急安排不当, 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并未区分, 使得漆桥村政府试图开发的古村落旅游项目成效甚微。

3 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借鉴——漆桥村整体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

漆桥村是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落, 其独特的孔氏文化生态空间也让其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 其先天条件符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条件, 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也恰能够用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加以解决。

3.1 确立整体保护原则

针对政府在漆桥古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保护范围小、忽视文化空间的保护等问题, 首先应确立整体保护的原则是漆桥村保护。保护原则首先该注意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生态共同保护, 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重, 同时兼顾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然而整体保护原则并不是指当地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必须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力度保护, 而是在整体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不同时间段的规划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漆桥村的保护中短长期的规划也应各有侧重, 但在整体上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内容。其次, 原则的确立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和支持, 因此当地政府应当率先结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条例制定出符合当地实情的整体保护规定, 在出台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出台配套的规划管理条例、以及监督机制, 以确保整体保护规划能够顺利执行。

3.2 古村落保护规划重视村民宜居宜业

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应由村民与政府共同参与创建, 由住民参与管理运营。然而保护规划与民众利益的冲突使漆桥村的整体保护缺乏民众参与。缓解村落原真性保护与当地居民要求生活环境改善的冲突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可以通过建立宜居宜业的村落保护规划来解决。宜居宜业的村落保护规划是在不破换原有功能结构的基础上, 对旧的村落形态结构形态进行基于原有社会和经济基础上的整合, 保持和完善其中不断形成的合理成分, 同时引进新的机制进而使其内在功能合理调整, 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更新措施, 使得传统村落的整体功能上能够适应并支持新的生活需求[5]。

对于漆桥村来说, 政府首先应该明确古村落建筑产权, 让村民不仅仅获得居住上的使用权, 也使其明确需要履行的房屋维护和修缮的义务。其次, 对于古城区的明清建筑, 政府部门应该提供主要的修缮补偿资金和技术指导, 在修缮房屋时注意房屋外观应该按原貌复原, 房屋内部可以进行合理改造, 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同时要完善古城区的起初设施建设, 家家通电通水、建设垃圾处理站, 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让村民愿意在古城区居住, 吸引村民共同保护古建筑。

另外, 政府要打破新旧城区文化交流隔膜就应该合理发展古村落旅游业, 让当地村民看到古村落保护不仅能够保留其历史记忆、村落文化, 还能够为当地人带来经济上的实际利益。

3.3 建立孔家文化生态博物馆

孔氏文化是漆桥村的第一名片, 漆桥村作为“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其祖先留下来的各种与孔氏有关的文化遗产使得漆桥村具有独特的发展资源。

3.3.1 修复孔家文化生态空间

修复孔氏文化生态空间是漆桥村建立生态博物馆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针对孔氏文化空间的修复制定完整规划。首先, 应重点复建孔庙并修复孔氏大户住宅, 尽可能复原孔庙及孔氏大户住宅原始风貌, 突出孔氏文化在物质上的体现。其次, 应该复兴当地孔氏相关礼仪民俗, 聘请研究孔子家族的史学专家修复、继续编纂孔氏家谱, 记录孔氏故事。孔庙复建完成后应该恢复当地的孔庙祭祀传统, 政府应该注重对孔庙祭祀知识的宣传, 呼吁当地民众率先参与到传统祭祀活动中去, 唤起孔家文化与孔氏后裔的回归。同时应该注重当地生态保护, 不能因为重建等活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当地还应该将废弃建筑与废弃用地集中处理, 种植绿化, 美化村落环境。

3.3.2 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博物馆的发展

漆桥村落的整体保护需要孔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存在, 这就要求当地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相协调。漆桥村应该利用孔氏文化资源打造出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在此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建立的旅游模式可以供漆桥村借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国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是融合纪念先哲、学术交流、文化旅游、科技经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 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漆桥村身为中国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 村内孔氏相关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再加上漆桥村地处经济文化强省江苏的省会南京市, 打造孔子文化节定能够吸引众多目光,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当地保护的可持续性。漆桥村可以以当地孔庙为核心地, 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孔子文化活动, 如古祭乐舞演出、儒学讲堂活动、江南孔子学院院长论坛、儒家文化书画展等特色活动来吸引外地乃至世界孔氏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来漆桥进行文化交流与旅游。漆桥村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当地孔家文化的带动,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使当地孔氏文化更加丰富。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也能够使当地拥有更多传统村落保护的资本, 促进村落的持续保护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在发展漆桥村旅游业的同时不能轻视旅游对古村落可能造成的破坏与影响, 当地应该合理估计当地生态、文化承载量, 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轻重。若漆桥村能够利用好资源优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规划, 政府与村民齐心协力定能让整个村落重新焕发出生机, 也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李明) 。

摘要:传统村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是农耕文明的优秀成果。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大批消亡, 许多文化与文明随之隐没消逝, 生态博物馆建立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地紧密联系的基础上, 对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实行整体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态的保护模式。江南最大的孔氏家族聚集地传统村落漆桥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因近代战火和城市化的侵蚀逐渐走向衰败。基于此, 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漆桥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探讨漆桥村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探寻一条适合当地整体保护与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保护,漆桥村

参考文献

[1] 阿兰·茹贝尔.法国的生态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 2005 (3) :52-53.

[2] 李新建, 姚迪, 海啸.驿路要冲, 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桥村历史文化价值研究[J].乡村规划建设, 2015 (2) :26-37.

[3] 刘海静.“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 2015.

[4] 黎森.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04) :37-38.

[5] 吴桢楠.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情感下一篇: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实践——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