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年度重点图书《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解放牌卡车、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华生牌电风扇、海鸥牌照相机、向阳牌热水瓶、上海牌手表……100年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同时写下了一部精彩纷呈又与众不同的历史。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 篇1:

关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先进性姿态”的思考

摘要: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引入中国40年来,我国的设计教育面貌一直是“跟随式发展”的。时至今日,工业设计教育需要研究从“跟随式发展”如何转型“先进性发展”的问题,这也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工业设计教育界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一是设计前沿理论的认知研究,二是基础性问题的设计研究,三是全球性问题的设计研究。只有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我国工业设计教育才能够构建起“先进性姿态”。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育 先进性姿态

一、国家高度重视下的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情况

200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做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中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全面启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实施示范工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建设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设计企业和知名品牌。”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通知》中提到“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支持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培育高素质工业设计和研发人才。推动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国家工业设计奖励制度。”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丰富产品品种、提高附加价值、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支持研发体现中国文化要素的设计产品。”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提到“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2010年,国家工信部颁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工业设计业界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下属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就有近四十家。到2015年底,以全国设计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园区已近千家,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汇在当地‘工业园区’范围之中的。2016年中国各省主要经济活跃地区,甚至部分区县,都已开始筹划和建立自己的‘工业设计园’或‘设计创新、创意产业园’。”[1]业界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专业设计公司不计其数;全国开设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922所,开设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有338所,开设产品设计本科教育的有552所,加上差不多数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业态显现出来的状态是振奋人心的。

二、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跟随式发展”分析

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先行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代1903年的“癸卯学制”所创立的“图稿绘画科”。“‘癸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得以实施的学制,第一次从国家法定的专业设置角度,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工艺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该学制规定的专业大致有染织、窑业、建筑、土木、金工、木工、漆工、机器、电器、造船以及图稿绘画等科目。从所开设的专业名称看,此类教育事实上涵盖了整个工业部门。从今天的角度看,也都包含工业设计的因素。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该学制中创设了一个崭新的专业——图稿绘画科,这表明此类工艺教育已突破了传统的生产行业分工的局限,创造性地反映出现代大生产中设计与制作相分离这一新特征,因而就其对专业设计师的培养这一创举而言,它可以看作是设计教育的发轫”。[2]

陈之佛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出国留学设计的学者。他1 9 1 9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1923年4月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毕业回国,后在上海东方艺术专门学校任教兼图案科主任,同时在上海创办“尚美图案馆”,专门从事工业产品的图案设计,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设计事务所。陈之佛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机械与艺术的接近,可说是现代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最初出现于建筑,至近来已广及于一切造型的制作物了。”“艺术以最实在的意味与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关切,艺术化的制品,亦在最大价值之下而成为一般民众生命之粮。”[3]

俞剑华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在文字上写出了英文Design的学者,他在其专著《最新图案法》中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與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4]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对设计的认知已经比较接近包豪斯的认知。但是,中国没有搭上工业革命的列车,工业设计失去了发展的环境,中国的设计业逐步走上了以特种手工艺为中心的工艺美术道路,加上当时的中国与国际交流甚少,在现代设计领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发现在国际商品竞争中,中国商品的品质不错,但由于设计不行,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1956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0年,国家轻工业部为了改进工业产品的造型和包装,发展经济和扩大对外贸易,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建立了“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1972年扩建为独立建制的轻工业产品造型美术系,专业名称调整为“轻工业产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这是我国最早的接近工业设计概念的专业系科。这一校一专业的建设,表明了中国设计教育终于在中国高等教育序列中有了一席地位,尽管非常弱小,但是它扎根了,并逐步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國家派出第一批大学老师赴国外学习工业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王明旨先生、柳冠中先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原无锡轻工业学院轻工业产品造型美术设计系)的张福昌先生、吴静芳先生(女)。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回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包括广州美术学院的王受之先生、尹定邦先生等一批早期认知现代设计理念的学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撬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运动。紧接着,一批新的力量也在加入这个队伍,比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鲁晓波、蔡军等,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吴翔、何晓佑等,广州美术学院的童慧明等,深圳大学的李亦文等,湖南大学的何人可、赵江洪等,他们当时都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逐步落实现代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0年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一直以“跟随式发展”的姿态,不断地向国际先进学习,不断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认知的不断提升、企业认知的不断觉悟、业界认知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融入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三、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如何“先进性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问题的存在,又在不断地克服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十年前,笔者曾在一篇论文《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研究》中列举了九大教育问题和三大行业问题,10年过去了,当年所列举的问题有些依然存在。虽然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加以改变,但是当下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如何从“断不了奶的婴儿”到自我成长?中国的工业设计业态如何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如何以先进性的姿态来与世界交流?

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在世界上“发声”,你凭什么有话语权?你的先进性在什么地方?也许有人说,我们已经挺先进的了,在很多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的前列。是的,我们在一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的前列,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层面我们已经具有国际的领先地位。但是,在认知层面,我们仍然是“跟随式”的。

笔者以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要“先进性发展”,除了在术科层面不断探索先进性,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先进性研究。

1.对设计理论问题要有认知研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也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是跟在国外理论后面前行的。虽然我们高校有那么多的博士点,但是大家热衷于史论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历史研究固然重要,但现代前沿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是作为一个先进性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和推进国际设计理论的发展。中国工业设计的先进性理论研究,当属柳冠中先生提出的“设计事理学”。2003年,柳冠中先生在“第六届亚洲国际设计大会”上发表了“生活形态模型——从事理学的角度阐述工业设计”的演讲,并在国内的各种会议上,柳先生广泛地论述了他总结的这一现代设计理念。柳先生认为,这一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三个方面的研究上:实事求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研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及由此影响人的使用状态、使用过程的特征。这个规律就是搜寻需求目标的限制因素以确立目标系统——实“事”的研究,然后选择“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因——求“是”的研究。“产品、商品、用品、废品”是工业设计本质,制造、流通、使用、利用之间矛盾协调统一的系统方法。“以人为本”是将这一观念落实于人的本质需求“人性、人情、人道”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人群行为的状态变化,对不同外因导致的需求进行“人理与事理”的定位,达到“人事”的要求。“事”是认识、研究人的需求、行为规律的平台,通过行为对象、行为环境、行为目的、行为条件、行为的语义与寓意、行为时间的研究,寻找不合理行为状态点、行为过程交接点和行为程序结构点,最终达到准确的需求分类定位。[5]柳冠中先生提出的“设计事理学”代表了中国工业设计界理论研究的成果,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也正在开展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系列研究,如《互补设计思维与方法》《健康设计思维与方法》《方式设计思维与方法》《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动力设计思维与方法》《传薪设计思维与方法》《联接性设计思维与方法》《全适性设计思维与方法》《新概念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这些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有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在构建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的“先进性姿态”方面有所贡献。

2.对基础性问题要有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是一个应用学科,所以大家非常关心“当下性”问题的解决,恨不得今天引入了工业设计,明天就得到经济的回报。对基础问题研究的投入程度严重不足,因而就形成一种现象:对每一个新发生的问题,研究不深入,浅尝辄止。其实“当下性”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每一次出现了新问题都浅尝辄止,结果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比如,工业设计需要根据人的使用能力创造产品的新功能、新使用方式,那么就需要研究人的肢体还有什么可以延伸的可能,或者加入某些技术以后人的肢体得以怎样的延伸。它不是开发什么具体的产品,而是研究人的肢体延伸的各种可能性,这样的设计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不会马上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其研究的成果,会为我们开发新产品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设计发展到今天,或是教育、或是企业、或是公司,发展的速度都很快,但几乎没有一家真正的“设计研究院”,所以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只能由大学来承担。问题是我们的大学也在“当下性”的裹胁下,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旗号下,没有兴趣和热情来做基础研究。对本质问题缺乏研究的设计,往往是就事论事,或许对“当下”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国际社会面前,只能使用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不可能取得世界的先进性地位。

3.对全球性问题要有设计研究

全球性的问题,是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世界性的、综合性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比如环境问题、生态系统问题、能源问题、安全问题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性的合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能只关注本国问题,只关注企业的“当下”问题,不关注人类共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怎么可能引领整个世界?比如: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缺水缺电,工业设计如何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节水节电设计具有优良使用品质的产品,这些都是我们设计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设计的角度研究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发出中国的声音,中国的设计就不可能在全球构建起先进性的姿态。

上述三项研究,既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界的事情,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的事情。中国有一千多所高校设置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各个高校环境不同,或是以科技为先导的工业设计教育,或是以文化为先导的工业设计教育,或是以商业为先导的工业设计教育,或是以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研究为先导的工业设计教育,凡此种种,各有各的特色。但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要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就需要承担起设计前沿理论的认知研究、基础性问题的设计研究、全球性问题的设计研究的责任。

我们需要与世界融合,以中国的“先进性姿态”来构建全球设计领域的“社会关系”,为人类高品质生活贡献中国的智慧。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蒋红斌.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6年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3]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01.

[4]俞剑华.最新图案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1.

[5]柳冠中.生活形态模型——从事理学的角度阐述工业设计[J].设计,2004(1).

作者:何晓佑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 篇2:

《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展示中国人生活变迁

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年度重点图书《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

解放牌卡车、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华生牌电风扇、海鸥牌照相机、向阳牌热水瓶、上海牌手表……100年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同时写下了一部精彩纷呈又与众不同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既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与近百年来国际工业设计及其流行思潮之间的联系,又可以看到完全属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近百年特殊历史条件与背景下的“中国特色”。事实上,中国近百年来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都可以从工业设计历史中找到其风格鲜明、符号性和时代感极强的回应和印证。

正如一部没有中国历史的世界历史不完整一样,一部没有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的世界工业设计史也是不可能完整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工业设计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世界所知。《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呈现的仅仅是中国工业设计历史及其研究的冰山一角,在其背后隐藏的却是一座真正的金山。

《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以中国近现代工业文化发展为背景,选择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曾经出现的代表性本土产品和品牌,梳理了这些产品和品牌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产业背景。本书基于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和十多个不同品类产品民间收藏博物馆的庞大实物和史料,包括民国期间大量的珍贵手绘设计稿和史料照片,以及撰稿人对中国几代设计师所进行的珍贵的口述采访资料进行撰写,呈现了中国100年来工业设计发展的脉络。这是一部中国产业建设和时代文化的变迁史,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专业设计师可以从中得到创作的启迪,普通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所以,这是一本跨越专家和大众的,既有学术性又有欣赏性、趣味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奇书。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主旋律下,人民美术出版社经过数年策划,推出“百年民族”品牌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 ,其目的如同为本书著序的中国工业设计的教育家、先行者柳冠中先生所言:“历史离我们远去,旧技术、旧产品必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替代,但设计文化却可以沉淀,可以被再开发。在全球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新审视中国工业设计,注重的是中国设计文化的新内容,而不是传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发现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曙光,研究中国工业百年设计的宗旨就是: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不仅为怀旧,更期待超越”。

研究介绍:

《中国民族工业设计百年》是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国工业设计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近百年特殊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发生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历史过程。工业设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交通工具到家具、生活用品、电子仪器产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市场大量充斥着国外的各种产品,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奋发自强,从各个领域开始了中国民族工业现代产品的产业探索和实践。如解放牌汽车、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华生牌电风扇、海鸥牌照相机、向阳牌热水瓶等,并最终赢得国内市场,甚至远销东南亚地区。新中国诞生以来,国民经济相关的各个产业全面重建,国内市场对工业产品有着极大的需求,工业设计就在实践中参与到各个类别的产品生产中。无论是历次的产业升级还是产品更新换代,工业设计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工业设计的实践先行的特征,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设计在艰难的条件下呈现为“草根”式生长方式。由于国内工业设计和产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大量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流失,研究者往往没有研究材料,无法系统展开。在国内,近现代设计史研究领域,美术、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电影等其他设计和艺术领域近年来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而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设计的研究不仅滞后于工业设计本身,也滞后于其他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近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际上,过去几十年来对工业设计史的研究侧重于以欧洲、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亚洲的设计史中只有日本和台湾有所提及,对近现代中国工业设计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但从构建全球设计史地图来说,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不仅是本国设计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构建完整的全球设计史地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国际设计史研究开始走向全球化,更多的学者和国际组织开始把目光投向南美、亚洲等非欧美地区。而任何类似于“中国的工业设计开始于80年代” 这种论调,都是在没有充分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历史和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设计的错误定论,都是缺乏依据的。

华东师范大学自“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开始以来,首先注重于建立基本资料库的建设,包括实物、文献、口述资料等基本史料,和各行业志、地区志中的历史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和梳理等等,为工业设计史专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设计史和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整理出中国工业设计史的纲要和脉络,并联合更多的专家研究人员,对具体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门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学院集中了中青年骨干力量,给予了大量的研究投入,除了专业教师以外,以耿文瑞、魏芳、陈敏、张兴强、崔新华等为代表,诸多研究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奉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鼓励和支持,特别是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和社会上广大的民间收藏为本课题的启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础。整个研究工作得到了学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持,也得到我国工业设计界的前辈们的极大鼓励。

研究价值:发现中国工业设计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秉持独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模式,而应当是立足未来、审视现在、反思过去的互动模式,循着这种观点去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产生了更多的交互、碰撞。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清政府所谓 “新政”的推动下,1876年左右,西方机械制图学传入中国。以后的50余年中,中国民族资本以轻工业产品为突破口,兴办实业,移植西方工业设计思想,并依托当时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依托热爱国货的民族情绪和市场创立了自己的一系列民族品牌,如:钟表有山东烟台“宝牌”、上海“美利华”,火柴产品有 “燮昌”、“渭河水”、 “双球”、“中华”等,医药产品有“龙虎”牌清凉油……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部分生产资源落入敌手,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中国民间资本还是拼命搏杀,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没有与国际发展同步,但也没有完全隔绝和背离。自1949年后,新中国的工业设计开始于学习前苏联的设计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倡导以“自力更生”方式建设工业体系;70年代后期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再到国家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到新近倡导以工业设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一直回应着时代的需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决定国家命运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这些产品都是在参考资料极为稀少的情况下,凭着所有参与者的热情、胆量、智慧和无数次的失败后创造的奇迹。得益于苏联的技术援助,1958年 “解放牌 CA10”型载重货车问世,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车曾为国防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车的诞生大大激发了国人的造车热情,国车“红旗”呼之欲出。1958年8月中央向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达了研制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次年5月制造出样车,定型为 “红旗牌CA72”型,后经多次调试,确定为 “CA770”型,这是中国第一辆有正式型号的轿车。同年上海开始试制 “凤凰牌”轿车,“凤凰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上海牌”轿车的前身,是中国量产最大的民用小轿车。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的生活中对各种民用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日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以 “上海58-I”型相机设计制造成功为标志,1961年3月诞生的 “上海58-”型双镜头反光相机、1962年诞生的 “海鸥牌203”型相机、 1966年 “海鸥牌DF”……这些产品伴随着中国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设计开始走向美化与理性并重,着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文革”时期,只维持人们生活、生产的基本必需产品的生产,并一再降低成本,工业产品基本没有设计可言。随着 “文革”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轻工业产品更受青睐,设计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一次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以适应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同时各工厂组织技术攻关,克服了一大批产品制造中的难点,也发现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产品与当时人民的生活要求已产生很大差距。这一时期设计具有浪漫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装饰、美化风格。

在轻工业产品方面,以上海华生电扇厂为代表的老品牌产品率先进行了工业设计对产品的改良,以企业或行业技术骨干结合学院的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工作。上海牌轿车以行业研究所为骨干力量配合企业升级旧产品,对产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良设计,并定型为SH760A型,通过重新设计的模具及建立配套企业体系,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大幅提升。70年代末,海鸥系列照相机产品经过多轮设计已趋成熟,海鸥4B型双镜头反光相机成为老百姓最熟悉的 “全民相机”,累计生产百万余台,并成为日后中国所有同类相机的设计母本。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自主品牌产品产销黄金期,产能扩大和利润增加,使得扩大再生产有了保障。这个时期,以家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新家电产品来临,这些产品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同类产品基础上的开发设计,使人们从传统的生活形态中解放出来。企业逐步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以工程师、工艺师身份“客串”工业设计的局面有所改善。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设计开始全面和国际接轨,中国开始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大国的新的转型,在培育民族创新力和塑造民族品牌的道路上,工业设计将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目前还只是重峦叠嶂中的涓涓细流,百川归海,随着社会的重视,学界的努力和多方资源的汇集和支持,伴随着中国设计的崛起“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研究”终将汇集到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的洪流中,最终走向宽广的世界。

现实意义:面对当下,如何再创新

季羡林曾引用摩尼教中的一段话: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时至今日,古希腊的那一只眼睛也不再明亮,欧洲国家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辉煌的文化,使欧洲文化光照寰宇。工业革命以后,在工业设计方面,历经英国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的“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结构”、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确立,一直到20世纪长达50余年以欧洲为主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洗礼,在今天欧洲学者的设计论著中明白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中国没有工业设计。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工业设计概念是自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不可否认当时中国是“恶补”了一下国际工业设计的理念,但并不能作为否定近百年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的依据。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国际设计”,实际上都是游学、工作于海外的那些人选择之后带回来的,或是外国学者的“传道”,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并不能代表其完整的文化,因为“根”和“土壤”带不到中国来。面对中国工业设计的遗产,我们将它认定为 “包袱”还是 “财富”?如何从中国百年工业设计中汲取灵感再创新,创造中国工业设计的“甲壳虫”神话?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认真仔细地研究、整理中国的工业设计实践和思想,可以在分享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想和成果的同时,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工业设计文化。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这个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其含意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一面,还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它是传统——即在它之前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的必然延续。继承传统是顺乎“自然”,然而为明天创造新的传统又是历史的必然。改变旧价值观念后形成的新价值观念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是改革“自然”。这两个方面的人类文化活动促进了历史的延续、进步,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作为设计师,必须认清这个历史使命,只沉溺于过去,消极地继承传统,就会被历史淘汰。

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些越来越多地依据技术标准、功能需求和商业性质制造出来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一般日常生活环境。它们屈服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严谨的逻辑与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人所制造的物的结构和形态,只能从它那个时代来理解。反过来,这些产品也帮助我们去理解它那个时代的方式、它的愿望、态度和失望以及它的形式烙印。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工业制造,不仅仅是作为技术造型发展的表面特征,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非常综合的、常常也是极其矛盾的文化现象。

“昨天”对“今天”来说是“历史”,“今天”对“明天”来说也是“历史”。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由器物、社会组织、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统一体。设计是以人类总体文明对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资本文化的修正,也是平衡人类社会可持发展和人类欲望的桅杆。传统工业设计正在悄然发生“转型”,这将使得设计在更多领域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梳理,不但是记录和纪念,更是为了创新的铺陈和蓄能。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 篇3:

关于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思考

摘 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以及科技水平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经济消费水平也随之变化,逐渐展开了新的模式。艺术文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百花齐放,繁荣上升。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他们的跨界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工业设计兼具艺术性与经济性,经济性原则贯穿工业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息息相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败准则就是用工业设计发展社会经济。

关键词:设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一、工业设计对于各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工业设计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经济创新理念,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形象、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工业设计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方法,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都有其展现的舞台。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个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工业设计。即使在经历金融海啸后,美国经济严重萎缩的社会环境中,工业设计仍然可以通过实用性设计、以人为本、绿色设计和其他设计应用理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他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提高国家实力,不论其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形式追随市场”,不论他们与欧洲设计的差别有多大,工业设计最终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设计史中,德国的 “包豪斯运动”是最出名的以工业设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后来这个运动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也都及时认识到了工业设计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牢牢把握设计,促进工业的发展,复兴国家经济。工业设计对两国的经济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1]。北欧特有的现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北欧四国不同于中欧和南欧,他们在设计上首先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在北欧就是一种高端的文化时尚。作为丹麦的一大发明,享誉世界的积木玩具“乐高”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火爆全球,从经济的角度看,设计就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2]。

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和设计公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工业设计,并拥有强大而独立的工业设计部门,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占尽发展工业设计的有利因素,工业设计的引入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设计在各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依靠设计带来的效益在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竞争力,已成为东南沿海企业竞争制胜的有利法宝。既然工业设计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必然也会在西部地区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并不过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向一部分产业基地、一系列国家支持的政策、引进其他先进国家的宝贵经验、对设计越来越重视等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1]。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工业设计是实现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设计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价值大放异彩,是中西部地区工业设计发展的宝贵财富。不论何时何地,设计都将以强大的动力和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工业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以Niek  Roozen公司在城市边缘修建公园的景观设计——大治河生态廊道项目为例。作为上海第一个生态廊道示范区,公司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开发现有的村落、农田、池塘,打造农业+文旅+休闲的全新发展模式,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了使景观更有生机和活力,沿途岸边设有果林,岛上配置果蔬超市,还有村里的鱼塘。这样,公园的设施配置又为游客带来了更多的兴趣,就能生产更多的产品,以多种方式使这座示范区受益。另一湖州明珠之脉项目,把森林建设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创造一个自然的休闲缓冲区。在新的绿色结构中,水和堤坝的作用至关重要。湿地作为清洁和储存城市水体的重要部分,堤坝作为社区和公园的连接区域,成为城市生态的框架。这个项目的设计点能够发挥作用,改善当地的经济,创造新的旅游切入点。最重要的是恢复人与景观之间的平衡[3]。这些项目不仅通过工业设计改善了城市周边乡村的生活质量,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振宁曾说“21世纪将是工業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毋庸置疑的是工业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首先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对各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制定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设计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开展产品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工业设计方面的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能力不均衡,可以依托高校和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将设计与工业企业创新战略融合,把推动生产制造业应用工业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将重点推动与应用工业设计纳入工作计划,并加以落实。通过工业设计带动区域产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4]。

三、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工业设计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经济进步的发展条件,它同时也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从战后的德国、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到21世纪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从中国的经济特区建设到中西部大开发初步成功都离不开工业设计的身影。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世界各国都希望加速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业设计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经济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对设计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也能够确定各个时期设计的产物形态。复杂的社会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物质层面的要求相比之下高于以往。工业设计的出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使生活更具艺术气息。工业设计从设计开始到设计完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经济的呈现形式与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5]。之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纵观人类设计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设计结合起来的。当人们物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工业设计的功能则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此时它不仅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设计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具有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后,还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且可以展示不同人群的个性和爱好[6]。经济信息化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将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共发展。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反映国家的实力,同样道理,一个国家工业设计水平的发展同样会反映国家的整体实力,工业设计的发展必将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比经济实力提升更重要的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这比单方面追求经济实力提升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四、结语

当今工业设计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跟风模仿。仿造产品在国内是很多产品扩大销路的杀手锏,但在很多其他国家却是侵权行为的大力打击对象。在国外,工业设计追求的发展趋势是能够在引领产业转型中起主导作用的创新发展,而在我国,跟风模仿,生产单一无异的产品不但导致产品的积压和滞销,这一恶性循环反而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国内对设计的立法和认识不够。要想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工业设计的繁榮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找到适合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亨渊.浅析工业设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06(08):75+74.

[2]忻启蒙.用设计去改变生活[J].上海包装,2013(06):34.

[3]朱迪丝·范德普尔.改变城市和周边乡村生活质量的景观设计[J].中国花卉园艺,2019(19):19.

[4]宋强,高喜银.工业设计促进保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55.

[5]骆佳.浅谈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40-41.

[6]惠娜.工业设计是经济发展的新生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195-196.

作者简介:

吴雪(1996-),女,汉族,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工程应用及其理论研究。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作者:吴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心理词库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