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

2022-04-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出现了院校发展综合化、专业设置雷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以及课程体系大众化的问题,造成办学特色不鲜明、偏离产业发展需求、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和人才职业能力不强等后果。对此,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校本发展策略,从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特色化规划,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 篇1:

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旅游产业的概念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阐述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将为我国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旅游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依托相关旅游设备,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的行业,它又被称为绿色产业、自然贸易。旅游产业的业务主要有三部分:旅游业、旅游运输业和以酒店为代表提供服务的旅游服务业,它们也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即将超过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消费和增加了社会就业。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产业模式很单一,主要以接待国外游客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国内游客的数量和消费水平更是很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旅游业才开始真正的起步。中国旅游产业属性正在转型中不断升级,产业体系培育日趋多元,旅游市场开拓逐渐有序深化。

二、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 对社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对社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它能提高社会产值,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它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时候会刺激消费规模,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这样就会提高社会产值;它能增加国民收入,使财富向社会底层流动,旅游产业在提供服务时,消费者付出的是金钱,服务者付出的是服务,通过服务换取财富,这就会加快社会财富的流动,使财富向下聚集,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在一些环境资源较好且工商业不太发达的地方,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对就业的影响

旅游就业的类型比较多,所需要的人才来自不同层次,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吸引能力层次不同的劳动者,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旅游就业要求低,可以为普通群众提供更大的就业机会。旅游就业层次非常多,岗位门槛高低各有不同,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有极大的需求。事实证明,旅游业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短周期等特点,是许多景区人民的不二选择。由于许多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具有季节性,游客在特定的季节前往观光,因此这些地方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具有波动性;另外,旅游就业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行业中存在许多临時工、兼职人员。旅游业是以旅游消费为基础的服务业,同其它行业的关联性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其它行业的就业,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这种促进效应在许多风景区特别明显。

3. 对其它行业的影响

旅游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其它行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显示,旅游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影响比例高达一比七,这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另外,旅游消费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促进了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使运输行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为当地财政带来了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与此同时,旅客的大量增加也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业的发展,这又要求酒店住宿设施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就需要住宿业和建筑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建筑业相似,旅游也间接地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很多城市都是靠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的,这在中西部城市尤为明显,在这些城市中由于旅游业的带动,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这也要求当地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设施,提高了当地的发展水平。

4. 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的影响

旅游产业可以平衡国际收支,这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明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产业都是以接待入境旅游为目的的,这个过程旅游业就充当了一个换取外汇的媒介,这是一种无形的媒介。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鼓励入境旅游,由于本国经济较落后,本国居民外出旅游的特别少,这样旅游外汇收入就大于旅游外汇支出,进而平衡本国由于其它行业造成的外汇逆差。另外,旅游还可以回笼国内资金,这主要是通过引导国内民众进行旅游消费,从而聚集资金。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很多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的旅游产业,不惜破坏当地旅游资源,超负荷接待游客,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有的自然保护区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接待游客,超出了景区的承载力,同时人类的大量活动干扰了当地的动植物活动,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栖息地,使它们濒临灭绝的边缘,致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旅游产业带来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千疮百孔;这样地方政府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又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治理环境问题,因此,度开发旅游资源不仅会为环境带来灾难,也会使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2. 造成通货膨胀

旅游产业还会导致旅游目的地通货膨胀和房价的升高,由于大量的外来高消费者的进入,会推高旅游地的物价和房价,而当地民众收入的增加无法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这就会严重损害当地群众的利益。比如海南三亚,一个靠旅游出名的城市,由于大量的高消费人群聚集,三亚的房价一路高升,从原来的几千一平米到现在的几万一平米,甚至十几万一平米,这样高的房价无疑只有富豪才能负担得起,而当地老百姓只能望之不及,这样的情况在我国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存在。物价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给当地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大困扰。

三、我国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超常规发展

我国旅游业超常规发展也是由国情所决定的,其他产业获得的外汇较少,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只能靠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来弥补。超常规发展模式使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并让我国旅游业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快速提升,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旅游中心在入境旅游上,就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导致国内旅游市场并没有充分开发。

(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是东部同中西部的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大,在开发原有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还具有丰厚的现代城市旅游资源,这对国内外的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导致我国旅游客源主要向东部集中;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更加方便快捷,而中西部虽有许多天然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网,无法有效的开发这些资源;东部地区改革程度高,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具有旅游的经济优势。我国旅游东部地区主要有北京、天津、江浙一带、福建、珠江三角洲等,比如北京,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很多,还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像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都是人们旅游的热门景点;而西部如云南,虽然拥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其旅游业的开发程度远比不上东部地区。

(三)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旅游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缺乏相关的立法法规,对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地方层面上缺少地方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开发规划旅游景区没有详细的规定,对旅游开发中的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许多开发商为了多挣钱不惜破坏环境,超负荷接待,有的在经营旅游项目的时候私下交易、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四、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满足游客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尽量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保护好旅游资源的生命力,确保其不被过度开发,最终达到产业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一)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我国的旅游产业目前急缺专业性人才,包括规划、运营、维护等方面的人才。旅游产业是一个对专业要求比较高的产业,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具体方法有:第一,对已经在旅游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对新时期旅游业的看法;第二,提高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在本行业的从业率,现在有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因此加大他们的从业率既可缓解就业压力又可有效的利用人才资源;第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旅游市场规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现在的旅游市场鱼龙混杂,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旅游业的工作人员,这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培养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国家层面上加快国家级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我国今后的旅游发展进行一个长远规划,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发展,引导地方立法,细化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措施和旅游市场建立;其次,地方上,应该以国家规划为蓝图,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操作性强、详细的地方法规和政策,规范本地旅游市场,明确旅游市场监管制度,严惩破坏环境和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良性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旅游规划是整个旅游项目的核心,它贯穿旅游项目发展的始终,从最开始的开发规划到后来的运营规划以及后期的保护规划,规划的意义非同凡响。旅游规划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中心,从整个旅游项目大局出发,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方法。另外,国家应该整体规划全国旅游资源,加大发展西部旅游产业的开发,打破原来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科学合理开发全国旅游资源。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对全国的旅游资源统筹兼顾,这样既可以平衡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态势,使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又避免了各地各自为政的浪费性开发,对国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所谓生态旅游,就是指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协调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以保护环境为直接目的,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最好的途径之一。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主要在于开发商和游客的意识不足;生态旅游需要开发商与旅游一起努力。开发商应该科学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不过度开发,不超负荷运转,在开发时尽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游客同样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游客是旅游自然的直接消费者,有的游客在旅游时随意扔垃圾、伤害动物等,这些都不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要求游客爱护环境不随意伤害动植物。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潮流,这需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

[1]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明庆忠.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科学[N].光明日报,2007-05-16.

[3]郭来喜,刘锋.21世紀的中国旅游业[J].科技导报,1999(10).

[4]旅游研究院. 201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2-12-11.

[5]谷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6]明庆忠.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8).

[7]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03).

[8]潘贤君,刘旺.旅游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04).

[9]刘锋.让旅游、经济、文化和谐共舞[N].中国旅游报,2005-05-22.

[10]彭青.旅游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广瑞.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12]胡芬.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作者:罗菲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 篇2: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校本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出现了院校发展综合化、专业设置雷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以及课程体系大众化的问题,造成办学特色不鲜明、偏离产业发展需求、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和人才职业能力不强等后果。对此,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校本发展策略,从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特色化规划,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发展;特色

作者简介:李勇齐(1974-),男,广西富川人,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林国健,男,广东新令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周龙军,男,广西北流市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一、 校本发展的概念

1. 校本发展

校本发展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模式,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学校以更大的管理权力,主张在政府宏观管理和指导帮助下,学校通过自身力量实现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

2.高职院校校本发展的内涵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本发展的内涵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培养优质人才,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二、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国90%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办学特色不鲜明

一是对应第一、第二产业的院校偏少,对应第三产业的院校偏多,尤其是财经类院校过多。二是综合化倾向严重,行业特色逐步削弱,以“一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院校数量在下降,绝大多数院校“跨行”发展趋势明显,行业院校的特色正逐步丧失。

2.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 297个专业点,覆盖了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有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0%,有3 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0%,有5 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0%;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0%,有27 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103%和463%,第三产业占43.4%。

从上面的数据可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我国产业发展状态是不一致的,服务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及布点过多,加上设置专业方向的乱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急需梳理整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也开设了许多财经、文化教育等类别的专业,甚至其财经类专业在校生比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生还要多得多。

以广西为例,高职教育布点最多的专业前10名如下表,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1所,其中超过65%的院校都开设了这些专业。

表1广西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列表(截至2011年)

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布点数量1590102计算机网络技术362620505物流管理363590101计算机应用技术344660112文秘325620401市场营销316660108商务英语317640101旅游管理308590202应用电子技术299620405电子商务2910590110动漫设计与制作27  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

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和“智联招聘”发起的“就业力——200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曾经遭遇就业陷阱,专业对口情况不容乐观,只有17%的人选择了“完全对口”。在对2006年度确立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的分析中发现,其专业基本对口率都在80%以上,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

麦可思公司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其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与2008届的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就业市场上的对口岗位需求不匹配,一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表2 2010年度高职高专专业失业量排行榜

序号高职高专专业名称毕业半年后失业量(万人)1计算机应用技术1.682商务英语1.423计算机网络技术1.404物流管理1.375机电一体化技术1.366数控技术1.317电子商务1.138会计电算化1.009会计0.9610模具设计与制造0.87三、 实施校本发展的策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和形成品牌,才有生命力。

1. 立足区域发展,确定校本发展定位

在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时,许多学校存在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倾向。“高”——不管自身条件与基础,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为“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大”——不管生源情况如何,要将学校办成“万人大学”;“全”——不管师资等办学条件怎样,要将学校办成涵盖文、理、工多学科的“综合院校”。这种定位严重脱离了其自身实际。

高等职业教育应立足本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离开了地方经济依托,高职院校的发展将没有落脚点,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到本地行业企业的资源支持,培养的学生也找不到去处。高职院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将学校放在本地经济格局中,放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正确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及服务面向,不一定要发展成为“大而全”的综合院校,也不一定非要成为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不可,但一定要立足本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办出特色,具有社会吸引力。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的资源。”在当今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必须依托行业背景,建设特色专业群,再进而使这些专业成为学校的标志,成为社会认知本校的符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特色专业群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培养特色人才,就必须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院校要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开发以下这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一是体现岗位特色的课程。通过岗位工作分析,明确岗位工作典型任务,确定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然后开发学习领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二是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根据岗位群的需要,确定类型职业的通用技能与素质,开发相应的拓展课程。三是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设置选修课程,构建与众不同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群。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特色培育需要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来推进,学生素质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也需要一整套管理规章规范。因此,只有根据本校的条件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才能使校本课程真正有实效。

3. 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除派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种培训进修之外,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目前在校本培训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培训缺乏计划性,没有对师资进行培训的整体规划;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本校教师的真正需求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在实施校本培训时,必须针对师资队伍的现状、发展需求及专业建设需要等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要多元化,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满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教师队伍。

4. 组织校本教研

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教研重点在于应用性,教研又侧重于解决本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要查找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本校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通过校本立项,组织团队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5. 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怎样的校园文化就有怎样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一般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不一样的,它应该融学校文化、专业文化、职教文化和企业文化于一体。高职院校在实施校本发展时,应依托行业背景,结合自身优势,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凸显校本特色。例如:农业院校应结合“服务三农”背景,开展与农林有关的校园活动,设计与农林有关的物化环境;财经商贸院校应突出商贸特色,培育诚信精神,组织商贸活动;外语类院校应体现“外”字特色,举办与外语有关的活动,建设外语氛围的校园环境;等等。

四、 实施校本发展策略要注意的问题

1. 处理好校本发展中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自主性是校本发展的主要特点,它强调的是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减少行政部门的干预,自己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一方面要求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院校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社会、行业和企业服务。

自主性与开放性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自主办学,坚定自身发展目标,培育独特办学特色,但不是闭门造车、封闭办学,相反,一定要开放办学,引入社会力量,贴近社会需求,在自主中开放,在开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2. 处理好校本发展中自身潜力与利用各方资源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进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建立“政企校所”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使之内化为服务人才培养的动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俭.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J].中华职教社网站.2008-08-07.www.jyw.gov.cn.

[2]闵德铃.校本发展——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J].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07-18.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c/20070718093329.htm

[3]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邰学群〕

作者:李勇齐 林国健 周龙军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 篇3:

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与该国在国际旅游发展中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本文以人才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探讨《新旅游法》颁布对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认为新法目的在于抑制我国旅行社低价竞争态势,引导建立以质量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体系,这将重构适合导游竞争发展的良性人才生态环境,推动我国导游人才竞争力的培育,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培养策略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产业,国际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万上升到2012年的10.35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以3.3%的速度递增达18亿人次。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12年世界旅游收入达1.3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9%。中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2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国,仅次于法国和美国,其入境游客人数达5770万,旅游收入达500亿美元[1]。世界各国为了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优秀国际导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各国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导游能让游客享有更美好的体验,创造旅游地优质品牌和形象。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成为旅游业发展最紧迫任务。

一、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分析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核心,学者们非常重视对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这里的技术差别也是拥有劳动技能的差别。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者技术,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也是独具技能人才的贡献。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将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分为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与结构四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重要的构成因素,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

世界经济论坛在其《2013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将各国旅游竞争力分为旅游监管构架、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人力及文化和自然资源三组一级指标,旅游人才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包括教育、培训和可用的合格劳动力,我国的旅游人力资源竞争力世界排名为第38位[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旅游竞争力衡量指标》报告中提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指对区域内外旅游者展示其最大吸引力,并能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创新、有吸引力的旅游服务,从而在国内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份额,保证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地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旅游竞争力包括旅游治理、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价格竞争力、交通便利性、旅游地品牌、自然与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3]。

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如何有效评测旅游业人力资本的优势,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人力资本就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具备的的技能和能力,是决定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人力资本的衡量包括四支柱,即: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劳动力和就业状况;环境支持状况 [4]。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在论及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时,强调要考察工作量和技术能力、人力成本,同时也要考虑标准工时和劳动伦理的表现。人力资源可以做金字塔形的分类,包括工匠、电子工程博士、电脑程序员等不同的劳动层次[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倪鹏飞、潘晨光提出,人才国际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国家拥有较多人力资本的群体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和宏观环境条件下的财富与创新能力,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包括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四个方面[6]。

根据以上学者们对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作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导游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长环境等各类因素有机综合的高度凝聚,因此,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既是导游人才这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比较,又是其作用效果和产出的国际比较。从本质上看,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系统竞争力,包含了导游人才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素质及价值创造能力,是构成因素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导游作为国际旅游活动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担负起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旅游体验的直接引导者。导游服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国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要素包括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财富创造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导游人才主体是人才竞争力的主导核心,包括导游人才的存量和增量水平;导游人才环境是人才竞争力的综合保障,包括导游成长的生活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和宏观环境;导游人才财富创造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基本支撑,包括导游人才的劳动所创造的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导游人才创新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跨越引擎,包括导游人才对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能力的借鉴和创新。

二、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目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我国201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2.59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上升15.2%,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支柱型产业[7]。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导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看,我国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优势远不能适应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

(一)我国导游人才本体优势不明显

人才本体包括现实人才和潜在人才。从我国导游的现实人才看,根据国家旅游局2012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公报,我国到2012年年底共有旅行社24944家,但从我国现有导游人数看,2012年全国各大旅行社直接就业人数仅为31.8万人,远不能满足旅行社游客接待的需要。从导游的学历结构看,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22.3万人,占70%以上[8] 。以昆明市导游人员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30.5%,大专层次42.3%,本科26.3%,硕士以上为0.9%。从导游的发展空间看,初中高导游等级对导游就业和收入联系并不紧密,并且不能纳入职称体系,导游考级的积极性并不高,我国持IC卡导游近60万人,但中级导游仅2.4万,高级导游1400人,特级仅27人[9]。

从我国潜在人才的供给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对高等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到2012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开设旅游系(专业)1097所,在校生57.62万人,2012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达15万人以上[7],但旅游企业普遍反映招聘困难,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旅游教育毕业生则普遍存在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现象,潜在人才转化为现实人才的比例较低。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针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调查显示,2012年超过半数的受访高校行业就业率平均在50%以下,行业稳定就业率平均在30%以下[10];低行业就业率和低行业稳定就业率成为旅游院校潜在人才难以转化为现实人才的主要表现,这也体现了社会对导游工作的预期较低的现状,一是对导游工作社会地位的预期,人们认为旅游业是伺候人的行业,社会地位低,其社会地位很难有上升的空间;二是对导游薪酬的预期,近年来旅游企业有意识地降低导游薪水,甚至不给导游薪水,以维持旅行社竞争优势,这形成了社会对导游工作的一种观念,认为导游工作就是低薪水、不稳定的工作;三是对导游工作状况的预期,很多家长担心做导游工作日晒雨淋,工作很辛苦,只能是年轻人干的活,年龄大了要转行,又要面临职业挑战。

(二)市场竞争状态难以形成有利的导游人才环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数量不断增加,到2012年年底已达到近2.5万家,年增长率为5%。旅行社的快速扩张,导致区域内旅行社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有效争夺客源,旅行社纷纷采取降低价格手段,旅行社营业利润的下降,难以有效支撑稳定的导游队伍,很多旅行社少养或者不养导游,从而降低旅行社运营成本。大多数导游成为自由职业者,行业内的相互介绍成为导游寻找工作机会的主要途径,旅游旺季带团任务多,导游收入就高,旅游淡季任务少,导游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以弥补收入的下降。

旅行社以价格竞争为手段的发展战略,影响了导游人才环境,一是导游的收入不稳定,尤其是兼职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收入仅为按天计算的导游服务费用,需要安排游客购物或增加观光景点以增加收入,淡旺两季的收入相差甚大;二是导游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带团期间奔波于各地,家庭工作很难两全;三是宏观的社会环境对导游工作造成较大压力,社会舆论对导游的负面评价,导致游客对导游工作的不尊重。

相对不利的导游人才环境形成流动性强的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和低学历化特点。昆明学院针对昆明市的导游人才的调查报告显示,40岁以上导游人数仅占导游队伍的0.6%,20-30岁年龄段导游人数占72%,大专以下学历占73%;年轻人在选择未来职业规划时,仅14%的人选择继续做导游,47%的人选择放弃导游工作,准备转行[9]。不利的导游人才环境导致导游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吸引高素质导游人才加入或坚守导游工作。

(三)导游人才创富能力增强

人才创富是指财富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个体或整体创造国民财富的水平。从2012年我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看,该年度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9.57亿人次,收入2.27万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00.2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8318.27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52万亿人民币数据,旅游业收入占GDP总值为5%,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7]。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2年度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2012年度全国旅行社旅游营业收入为3374.75亿元,同比增长17.51%;旅游业务营业收入3096.75亿元,同比增长17.9%;旅游业务利润148.28亿元,同比增长11.82%。其中国内旅游营业收入1878亿元,出境旅游营业收入936亿元,入境旅游营业收入282亿元,分别占整个旅游营业收入比重为61%,30%和9%[8]。

按照旅行社年度统计所提供的31.8万直接从业人员计算,人均旅游业务营业收入达97万元人民币,这体现了我国导游人才创富能力不断增强,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远少于实际从业人员的现实,大量兼职导游和学生导游队伍的存在,对稳定我国导游队伍、保证我国导游服务质量是一个严重挑战。

(四)我国导游人才创新质量不高

天津商业大学苑春鸣、葛亚军提出,国际化旅游发展的背景是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旅游市场、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形成了人力资源市场的两极分化,即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的分野。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端人力资源市场难以走向国际化,而高端人才总量短缺,争夺激烈,并且在国际范围内流动,高端人才在服务创新和发展战略创新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11]。

作为高端导游人才,需要具备全球视野,能够具有国际对接、交流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成熟,并落后于旅游者的特征和需求变化,旅游业在批量生产“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化的程序化产品,旅游者不能经历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神圣的“高点”,不能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中介获得一种“超然的情绪和感受”,就难以感受旅游过程的“物有所值”,因此,创新不仅是旅游者的需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旅游要求将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放到全球旅游环境中接受游客的考验和评价,对于旅游接待的创新要求更为迫切。

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等过程,是一种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专业素质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看,我国高端导游人才日渐稀缺,从昆明学院的调查结果看,本科以上导游人才为26%,硕士以上为0.6%,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导游人才为27%,留学归国人才更为稀缺[9],旅行社很难吸引创新型人才加入导游队伍,也很难挽留优秀人才继续服务于旅游业,这也导致我国旅行社服务低端化、价格竞争激烈化、旅游产品同质化,很难走出旅游创新的发展之路。

三、《旅游法》颁布对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发展态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时,强调政府角色的作用,“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它对钻石体系的影响。它的意义也要根据公共政策的表现加以观察”[12]。2013年10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随着新法的实施和旅行社竞争方式的逐步调整,建立适于导游生存和竞争的良性生态环境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旅游法》的实施对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产生以下影响。

(一)通过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导游人才环境

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滞后的根源在于旅行社无序竞争,主要表现为重视价格竞争忽略人才培育,重视客源数量忽略游客体验。这种重利润轻服务的旅行社发展已成为恶化导游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新《旅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政府以法律方式约束旅行社的低价无序的竞争态势,引导企业走向质量竞争的轨道。

随着新法的实施,政府对旅行社购物活动进行限制,旅行社过去依赖低价团、“零团费团”的竞争策略已经难以为继,旅行社运营成本上升,导致旅行社不得不提高了游客参团门槛,东南亚游、韩国游、丽江游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费用出现了大幅上涨,游客支付高价旅游费用同时,对导游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旅行社的未来竞争将逐步转向以质量求生存、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道路。

旅游服务质量成为旅行社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优质的导游人才成为旅行社争夺的对象,导游人才环境将逐步得以改善。新旅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行社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为了获得稳定的优质导游人才,不断提高导游收入水平,并将导游人才纳入旅行社正式员工编制,树立旅行社服务品牌,形成适合导游生存和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二)旅行社竞争战略的改变将形成人才的有序竞争

目前旅行社导游人员等级差别和服务水平还难以形成收入差异,初级导游、中级导游、高级导游和特级导游的收入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兼职导游的服务费用几乎相同,这也影响了导游人员考取导游等级的热情。导游等级的差异跟导游服务水平高低有直接联系,导游等级越高,导游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将逐步改善,其带团经验也更加丰富,因此,改革导游队伍的等级制度,将导游等级直接和劳动部职称体系挂钩,与导游的工资收入挂钩,将对导游的业务水平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导游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旅行社内部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导游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没有将导游的服务水平和导游的奖金制度挂钩,导致导游队伍“干好干坏一个样”,旅行社的游客电话跟踪回访虽然形成了企业制度,但游客满意度的高低并没有影响导游人员的收入水平,更难形成对兼职导游队伍的约束和激励。随着旅行社竞争策略的转变,企业内部将更加重视对导游服务水平和职业态度的评测,这也将形成导游队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酬薪不等的收入体系,保证旅行社导游人才的有效激励和服务能力提升。

(三)服务品质竞争会使导游的创富和创新能力提升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将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作为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因素,新颁布的旅游法影响了旅行社未来的发展战略,同业竞争内容的转变和竞争策略的调整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差异的导游人才薪酬机制,将极大发挥导游的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能力。

导游的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不仅影响旅游者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更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客源质量,优质的导游队伍本身就成为旅行社不断增值的品牌,从而赢得更多客源。导游的人才创富水平得到提高,旅行社的业务收入和利润将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导游人员不断吸纳国外的导游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创新导游服务技能,为旅游者安排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旅游活动,最终形成导游人才个人服务口碑。未来旅行社的竞争将更加重视对人才的竞争,形成有差异的薪酬体系也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导游队伍,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

(四)旅行社转型将影响导游人才本体竞争优势

目前导游现实人才和潜在人才竞争实力的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导游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不高,尤其是导游个人收益、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的前景预期影响优秀人才选择导游工作。旅游企业竞争战略的转型,企业内部建立起以导游等级和服务水平为标准的有差异的薪酬体系,将会不断充实导游人才本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导游工作。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我国目前建立了完善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旅游教育,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导游人才本体的潜在人才竞争优势明显,但转为现实导游人才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旅行社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在于旅行社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区域内旅行社竞争态势的转变。只有当导游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导游队伍,才能不断优化导游人才的选拨机制、培训机制、薪酬机制、创新机制。因此,形成导游队伍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建立导游队伍学历、级别、服务水准与工资奖金挂钩的薪酬体制,形成导游人才内部培训和学历提升常态激励机制,建设导游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构建导游队伍晋升奖励、有序竞争和流动的人力资本发展策略,才能真正形成导游人才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结论

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着力打造旅游强省、强市战略,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但却忽略了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西方国家包括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旅游业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拥有十分完善的旅游和导游人才发展战略,拥有十分成熟的导游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不断提升导游服务质量,能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温馨的关怀和周到的导游服务。增强我国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多旅游市场份额的依托。导游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旅游院校甚至社会的积极参与,重构我国导游良性人力资本生态竞争环境,建立以人才竞争为本的旅行社发展战略,保证我国旅游发展的人性化、科学化和可持续性,这也是我国未来旅游发展应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EB/OL](2013-10-12)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3_en_hr_0.pdf.

[2]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 [EB/OL](2013-04-10)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TT_Competitiveness_Report_2013.pdf.

[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competitiveness in Tourism, [EB/OL] (2013-2-1) pp.14-16.

http://www.oecd.org/cfe/tourism/Indicators%20for%20Measuring%20Competitiveness%20in%20Tourism.pdf.

[4]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Human Capital Report 2013, [EB/OL] pp.12-16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HumanCapitalReport_2013.pdf.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p68.

[6] 倪鹏飞、潘晨光,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35.

[7] 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2013-09-12)

http://www.cnta.gov.cn/html/2013-9/2013-9-12-%7B@hur%7D-39-08306.html.

[8] 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关于2012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的公报》 [EB/OL](2013-07-05)http://www.cnta.gov.cn/html/2013-7/2013-7-5-16-3-20291.html.

[9]中国青年报.《导游学历低,小语种导游少影响国际竞争力》[EB/DL](2013-08-30)

http://travel.people.com.cn/n/2013/0830/c41570-22747471.html.

[10]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编写,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p67.

[11] 苑春鸣、葛亚军主编,国际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p11.

[1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p115.

作者:胡爱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情景教学法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下的机电一体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