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学习论文

2022-05-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心理课程学习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伴随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问题正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现。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问题,目的是在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篇:心理课程学习论文

谈中专生心理弱点和心理课程教学

[摘要]中职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各方面的个性人才,培养教育好中专生是国家发展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促进人才培养、社会就业大发展的积极体现。中专生的心理课程教育不容忽视,把握中专生现阶段发展规律,科学管理、有效指导、明确目标、促进全体中专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中专生弱点心理个性

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专生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前职业中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学校学习和生活,不仅给教育者、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道路的顺利程度。因此,面对中专生存在的种种陋习、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习生活引导、学会分析学生问题存在的关键,进而因材施教,悬崖勒马,科学指导,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专生的状态弱点

1.学习上进心不足

中专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高中,与心目中的学习环境失之交臂而被迫选择的,觉得努力了那么久还是进不了高中,对学习产生了失望感,个性变得软弱而多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家长送读不了高中,但是他们又有心继续学习,不想早早就混入社会为柴米油盐而奔波,最后被迫进中专学校,尽管还是读书学习,但心理产生的失落感与卑微感使他们放不开心情,陷入自己脆弱且矛盾重重的思想负担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经济基础有限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又不想工作,恰巧家里有点钱,希望能在中专学校里混个毕业证;有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无法看照孩子,所以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放羊政策等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都无心学习,反正家长也不怎么管,结果一旦脱离了初中高中的封闭式学习、教师们层层压制的管理后得到释放,更加表现得放纵,没有规矩。

3.自身底子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职学校为了扩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都招有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历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学习安排不合理不规范,造成个性发展混乱,相互影响,生活方式差异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

二、中专心理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心里有落差,开始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在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开始放任自己,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开始在外在的环境中麻痹自己。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充分结合现实的情景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感同身受,由此一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得心应手。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逐一分析,耐心、详细透彻地向学生讲述这些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既学到心理知识,又能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

2.着重以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为主来开展心理教学

针对中专生的具体特点,作为心理学教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中专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前行。现在的中专生心理失调、偏常,各种心理障碍都非常明显,成为学习上不小的阻碍,表现在:年龄的参差不齐,学生年龄在14至20岁,处于青少年时期,各生理心理方面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造就了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意志

尽管教育上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但中职学校的地位还是没有提高。在世俗的眼光里,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小混混、不学无术、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极易给学生在意识里形成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就算毕业后也是干最苦最累的活替别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书籍杂志、电视电影传播的错误观点,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错误引导,贬低中职学校的形象,诋毁中专生的学习活动等等,潜移默化传播消极的思想,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中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教育得当必是改变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力军。面对中职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要积极面对,从问题源头上把关分析,进而给予正确的方法改正,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家长和广大群众也要持积极的观点看待,支持中职教育。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教育,科学实践,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开拓心理教育新境界,把职校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心理学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2]李西彩,陈兰萍.心理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教师,2008(S1).

[3]徐晓虹,徐方.运用心理学规律 加强学法指导[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责任编辑斯陌)

作者:刘宇华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伴随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问题正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现。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问题,目的是在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课程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挖掘小学生心理潜能的研究”作品之一,课题编号135XK071。

心理教育学最先在西方兴起,设立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会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厌学、逃学等。如何利用课程教育的形式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门尤为关注的问题。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心理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实践,可以促使小学生心灵向着更加纯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过程。

一、在课程框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校本课程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主题为“心灵阳光”。“心灵阳光”课程主要以“爱”为主题,将传统的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心理咨询课程模式打破,采取心理社团服务到各个学校的课程模式。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校本课程指导。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关爱自己、爱护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和学校”的心理品质。此外,心理教育主题和教育目标确定好后,还需要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本次教学实践中采用“三全课堂模式”,分别是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课程以微剧本的形式展开,微剧本形式的心理剧设计在10分钟内。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心理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采用评比的方式选出表现优异的微剧本,并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这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指导有重要意义[1]。

二、优化师生关系下,提高校本课程的有效性

1.心理校本课程的学生要带有孩子味

本次实践以“心灵阳光”为主题的心理校本课程,主要是倡导学生在心灵上的和谐,促使学生与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上充满着童真。因此“心灵阳光”课程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体现孩子的童真性。微剧本内容要以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做的事情开展。比如可以以“小孩子过家家”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让小学生的天性得到回归。充满孩子味的心理校本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幸福感。本次“心灵阳光”课程的开展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将“好”与“坏”剔除。在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如唱歌、跳舞、涂鸦画画等。此外,学生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编造的故事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具有孩子味的“心灵阳光”课程,即使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小学生也很实用,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自己成长的故事[2]。

2.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要带有孩子味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设计的“心灵阳光”活动模式,要求课程教育中的老师要带有一定的孩子味。具有孩子味的老师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被关爱、被理解等感受。而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小学生,他们普遍存在体验爱、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缺失的问题。而具有孩子味的老师可以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让小学生找到心灵上的玩伴。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具备绘画能力的老师,让该老师与小学生们一起涂鸦,促使老师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世界。此外,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有耐心听取孩子们的故事,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点头示意。举例来说,当小学生在演绎小怪兽生气的片段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小怪兽也需要关爱:你来扮演小怪兽,让我们来守护你好不好?这样富有孩子味的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本次“心灵阳光”课程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性有重要意义[3]。

三、促进“智”“心”“德”三维一体化发展

1.引导学生向“知行合一”方向发展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心灵阳光”主题活动中,所倡导的发展体系是“智育”“心育”以及“德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因此,心理校本课程围绕的内容除基本的课堂内容外,还需要将课外知识以及老师具备的生活经验告知给学生。这样与生活更贴近的课程内容更容易引发小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向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发展。本次课程中所指的“知”为心动、灵动等内容。而“行”是指在心动的基础上产生行动。每次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都需要注意时刻围绕学生,制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引发学生内心向善的动力,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性的作用。“心灵阳光”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实际生活贴合。此种模式可以摒弃传统说教性教学模式的不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学校要积极完善心理校本课程体系

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学校积极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将本次以“心灵阳光”为主题的活动发展成为网络性的共享资源。此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心理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显著提高。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学习和指导。此外,除积极促进心理校本课程的网络化发展外,还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评价模式。针对心理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积分形式的评价方式。比如,在德育工作中将学生的具体表现赋予不同的积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并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再者,心理校本课程在开展的同时,各科教师需要保持步调一致。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为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这样协同发展的模式可以将心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得到全面体现[4]。

3.采取全科育人的心理校本课程模式

全科育人的心理校本课程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精巧性的课程设计。本次心理校本课程以“心灵阳光”为主题,所采取的活动有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同学科的老师需要根据自身能力特点,主动参与其中。举例来说,心理教研组的老师可以利用戏剧的形式为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种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也可以采用心理教研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舞台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某篇戏剧性较强的文章。这样小学生们可以在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省去了中间老师讲的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再分享的方式,可以将原有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校本课程采取的某些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在其他学科上。(2)全员育人方法的简单可靠性。心理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色,需要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学校需要加强对心理教研组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可以利用晨会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短期的培训,保障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掌握心理校本教育基本的方法。举例来说,心理学科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老师擅长的教学内容积极地与心理校本课程相联系。如电教老师喜欢画画,可以将多媒体的内容渗入其中。这样相互分享的教学模式在操作上更简单有效。(3)全程育人的连贯性。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将学生作為活动的中心,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困惑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这样全程性的陪伴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小学生拥有纯净健康的心灵[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模式下尤为重要的学科。以上就是笔者分析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的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 创新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1):77-80.

[2]陈铮.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考[J].文存阅刊,2018(23):134.

[3]吕经纬.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D].沈阳:沈阳大学,2018.

[4]严晓丽.基于音乐活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上海市P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5]林列如.农村小学地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8):40-41.

作者:阮惠英

第三篇:康复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摘 要]康复心理学是康复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对学生康复技能的实施有重要作用。该文以两个康复类专业班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3)学生康复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4)新办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学习适应性不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关注,而传统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认同度、学习适应性更高,但课程学习效果反而较差,需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增强课程的认同度和学习动力。

[关键词]康复心理学;专业认同;学习适应;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郭 敏(1981—),女,湖北宜城人,心理学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

康复心理学是系统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技能以帮助康复患者和慢性躯体疾病、重大应激、心身疾病人群,及一些特定人群(如儿童康复患者、老年康复患者、女性康复患者等)最大程度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和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学科。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我国迈开实践的第一步。199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推动了我国的康复心理工作。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政府、机构和志愿组织从各个层面开展了大量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康复,这一年被中国心理咨询界称为元年,即开创了中国心理咨询工作发展新局面。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即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对康复心理的科学研究,对心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发展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一、研究目的

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多数普通医科类高校开办年限不长,大概在5年左右。但由于其涉及与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课时量较少、重难点相对分散等特征,导致学生和教师在学和教上都存在一定的难点,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还与学生的个人特质相关。以笔者所在医科院校为例,目前开设该门课程的有两个专业:康复治疗专业、运动康复专业。两个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但在近四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运动康复学生一般優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通过在日常教学与学生访谈及查阅相关文献综述,笔者认为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有关。本文尝试从医科生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方面探讨其与学生康复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7级运动康复专业和2018级康复治疗专业学生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专业认同度问卷。使用齐丙春、李志等编制的《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量表》,量表共34个题项,包括5个维度,即认知度维度、匹配度维度、美誉度维度、喜好度维度和投入度维度。认知度维度表示对于本专业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匹配度维度表示自身与专业学习对学习者要求的匹配程度;美誉度维度表示认可本专业学习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喜好度维度表示对本专业的兴趣、喜好程度以及忠诚于本专业学习和发展的程度;投入度维度表示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或者消极的行为和倾向。量表采用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计1分维度,完全符合计5分维度,其中有7道题目采取反向计分,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93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

2.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使用冯廷勇,李红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量表共29题,包括5个维度: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学习动机表示学习上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和趋势;教学模式表示对学校管理方式和学校具体生活的态度;学习能力表示与大学学习相对应的认识和态度的改变;学习态度表示对大学学习的具体看法;环境因素表示一些学习之外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条件,生活条件,就业状况和人际关系等。量表采用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计1分维度,完全符合计5分维度,其中有17道题目采取反向计分。该量表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75以上,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结果良好[2]。

3.学生考试成绩。使用该年度学生康复心理学考试成绩,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三)研究方法、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和方法相结合,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

三、结果

(一)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上的差异分析

表2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均显著高于运动康复专业学生。

(二)专业认同度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分析

表3显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专业认同度越高,学习适应性越好。

(三)不同专业学生康复心理学考试成绩差异分析

表4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康复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康复专业考试平均分为73.4,康复治疗专业的考试平均分为67.1,经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差异检验发现,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平均分显著高于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

四、讨论

1.专业认同感是指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上的了解程度、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并伴随的积极的内在行为倾向和外在行为效果的强弱程度。这种专业认同感既是一种即时状态,也是一种长远过程。本研究表明,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两个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都不是很高,这与一些对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不管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不是很高[3]。但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运动康复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度上康复治疗作为一个相对来说比运动康复开办年限更久、学生更了解的专业,学生的接受度还是有所不同,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显然更高。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依据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自身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使之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4]。本研究发现,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高于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这一结果基本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如徐小军对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良好,在性别上基本不存在差异,在年级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同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还受到个人自身、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4]。但学者研究结果不一致,例如张宏如、李伟明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偏低[5];孙雪梅等研究发现女生学习适应性较男生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较汉族学生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好[6]。

3.本文同时对专业认同度、学习适应性和医学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学习适应性存在相关,医学生越了解、越认可自己的专业,越能主动学习,越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假设在本文中得到部分验证,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学习适应性确实存在显著相关。这与一些对其他医护专业学生调查结果类似,如戴慧珊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年级、就读原因、班主任、每学期学习成绩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存在差异;专业认同及其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维度对中职护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7]。两个专业学生学期考试成绩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成绩,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均与学生学期学习效果存在相关。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通过对学生访谈了解到,运动康复专业属于较新的专业,仅有四五年历史,学生对自己专业不够了解,缺乏归属感,对未来从事工作、深造方向迷茫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本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上均低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但正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本门课程,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具备更多实质性优势。

五、建议

对于多数普通医科类院校来说,康复心理学课程设置年限都不长,学生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特别是传统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对康复医学专业本身认同度高,但对康复心理学课程认同度不高。以康复治疗专业为例,该专业是学校开办年限较长的一个专业,学生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更重视机体的康复而轻视心理的康复,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康复治疗是团队工作模式,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新办康复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更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师则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意义、学习作用,提高对本门课程的认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为康复专业各层次培养人才,完成“十三五”期间“人人享有康复”的和谐社会建设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02):131-136.

[2]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1):44-48.

[3]左文康,朱康琦.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6-28.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宏如,李伟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6-68.

[6]孙雪梅,葛华,纪文,張琬琪,陈玲娟,陈生宝.医学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03):425- 428+459.

[7]戴慧珊.上海市某中职学校护理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作者:郭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咨询毕业论文下一篇:园林绿化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