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风光专题片解说词

2023-01-08

第一篇:电视风光专题片解说词

梅山赋 风光电视宣传片 解说词

电视系列风光展示片 《潇湘神韵》之──

远 古 梅 山

——解说词——

字幕: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州,南接邵州,西邻辰州,北连鼎州,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宋史·梅山蛮传》

湖南娄底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 在夏商周时为荆州辖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的范围。湘中曾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姓,居住地为芈山。由于芈音恰好与当地梅音吻合,人们便把芈人所据之地称之为梅山。秦统一中国后,娄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权制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国土,隶属长沙郡,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饶有兴味的是,境内是两种行政管理状态并存,在东南较平坦的地方大部分为秦所归化,而在西北一带,居民依然过着“椎髻徒跣,断发纹身,耕田有邑”(字幕)的生活,人称“梅山蛮”。其建制和隶属也一直随以后历史的风雨而反复变化,颇具传奇色彩。

第 1 页 现在人们所说的“梅山”,主要指湖南娄底的新化县一带。传说娄底是南方少数民族始祖蚩尤的故里,蚩尤骁勇善战,率梅山瑶苗山民与中原炎帝所属共工部族打仗, 得胜之后。继而北上与黄帝交战,在涿鹿血战中被黄帝擒杀。蚩尤身虽战死,但却留下“战神”的美誉。至今在娄底境内的大熊山还保存着蚩尤坪、蚩尤屋场、蚩尤点兵台等历史遗址。

大熊山,一道天然屏障。从东汉,三国、晋、隋、唐、到北宋的900年间,历代王朝都曾在此多次征伐,但梅蛮民至死不降。宋神宗屡战不可胜,于是停息干戈改以怀柔之策,于宋熙宁五年使梅蛮归服,置县“新化”,取“新归王化”之意。

娄底人的抗争精神光耀九州,习武尚武的精神更是代代相传,从“战神”的涿鹿血战、南宋抗元,明朝反暴,到南明和清代支援李自成、唐洪山农民起义,娄底人无一不冲锋陷阵。到近代,更是英雄辈出,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著名爱国将领、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抗战名将陈正湘,教育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

第 2 页 罗盛教……无一不是梅山儿女,她不仅孕育了许多历史名流,而且培育了世代操习、闻名遐迩的梅山武术。新中国成立时期,梅山拳术被做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得到发展。1984年,娄底的新化县还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

梅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个神奇综合体,梅山的山、水、洞、泉更是别具一格。

先看山,雪峰山脉逶迤南来,在境内构成长约84公里、宽约18公里的弧形带,由大熊山,古台山,奉家山等组成。另有龙山山脉拢近县境,由龙山,苍溪山等组成。两路山脉均山势巍峨陡峭,悬崖壁立。

再说水,资江由南至北流经县境中部,长92公里.江水清碧,烟波浩淼;苏溪湖水面万亩,湖中山峦百十座,形成群山抱水、水抱群山的水乡泽国;油溪河全长12公里,有24道湾,36险滩,景致无限。

娄底多溶洞,其中以梅山龙宫、莲花洞、麒麟洞群最大。

梅山龙宫是一个由九层洞穴、上万个溶洞组成的地

第 3 页 下溶洞群。整个洞府分为龙宫迎宾,碧水连宫,龙宫大厅,龙宫仙苑,龙宫风情,龙凤呈祥六大部分。其中峡谷云天,哪吒出世,玉皇天宫,水中金山,远古河床被誉为世界五大溶洞景观之绝。

峡谷云天镶嵌在高达40m的峡谷中,洞顶钟乳石吊垂如林,如若厚厚的云层盖顶。

哪吒出世由巨大的“莲花瓣”状石笋皮壳组成,其成因为;石笋受地下河水冲蚀,导致基脚掏空而断裂坠塌,加自身重力顶托,层状石笋皮壳二度分裂,造成多层“莲花瓣”

玉皇天宫洞底平坦,石田层层,洞口两侧立有巨型石柱,恰似玉皇大帝之天宫。

水中金山洞低平坦,砂层沉积,钟乳石类沉积丰富。其中天宫瑶池、海边红树林、后花园、灵霄殿均属国内洞穴中少有的胜景佳境。

远古河床高出现代地下河36m,大面积古河床沙层沉积层分布于洞底,残留于壁上。形成大片 “雾凇”。洞底断面有砂层表层的钙板,新生钟乳、鹅管,记录了

第 4 页 逾百万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沉积规律。

在欣赏了梅山的山水与溶洞之后我们再来看梅山的泉。仅以大熊山为例,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个,最大的高达80多米,宽3米,飞瀑处,水声轰鸣如雷,水花飞溅如玉。

古梅山属地的上梅,曾活跃着瑶人。他们刀耕火种,世代生息繁衍。娄底新化的奉家山至今还保留着瑶人冲、瑶人凼、瑶人村、瑶人屋场、瑶人街等地名。在救崽界三面环山的瑶人寨遗址还清晰的地刻画着瑶民在清末民初的生活。

古代称梯田为“高田”,宋时在湖南就已普遍。但梅山紫鹊界梯田却让人感到震撼。以风车巷为基点,梯田呈扇形展开,面积达2万多亩。如果包括紫鹊界周边区域,梯田总面积有56996亩。梯田如同曲折柔软的纬线堆叠,稻田面积最大的不到一亩,最小的仅能插十几蔸禾苗。于是形成了春不见耕牛,秋不见打稻机的景观。

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兴于宋明。如今此地村民均为汉族,但最早在古梅山地域活动的却是苗瑶先民。土

第 5 页 著文化与历代移民带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

梅山分为上中下峒三部分∶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体现各自特色。峒民们有自己的婚嫁和丧葬习俗∶在治病、驱魔、婚丧时以鼓锣相击;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

梅山人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都用歌谣表现,而梅山诗歌则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期)

梅山文化载体是古老的巫文化,口头文学丰富。不少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被视为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中的奇葩。

说到梅山,似乎有必要涉及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它坐落在双峰县鳌鱼山脚,当年正门悬挂“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之上飘扬大清龙凤旗、湘

第 6 页 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颇为壮观。

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晚清社会特别是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他在治身、治家、治学等方面独树一帜,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在曾国潘身上也体现出梅山文化的根基。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但梅山文化却融入了湖湘文化之中并与之同步发展,她是湖湘文化在娄底区域的具体表现,它蕴藏的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山水景观,古代建筑等等,都是梅山文化的标志性实体。今天远古梅山文化经过薪火传承、发展,虽已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精神,但仍然保持着她鲜明的文化传统和个性……

第 7 页

第二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开篇——

一叶扁舟,载着百越先民,沿着西江、北江顺流而下,来到东平河畔,繁衍生息。往来的舟船,引来八方商贾云集。佛山禅城,逐渐崛起为四大名镇之一,古灶圣火不息,英雄辈出不穷。我们的先人,因了“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一个荣耀千年的商贸名城得以熠熠闪耀在岭南大地。

弹指一挥间,佛山禅城跨入了新的岁月,人们脸上无不洋溢着解放的光辉。一切也在悄然变化。一天,人们新鲜地发现,街道上多了公交车陌生的身影。国营公交时代无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禅城公交也在历史的风霜雨雪中默默发展前行。1996年,承包制的推行将人们带入了初时的惊喜以及后来的失望。2001年,新一轮的私营化浪潮亦曾把人们托向兴奋的波峰,然而,渐渐地,人们感觉到掉入谷底的丝丝寒意。禅城公交,你该往何处去?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

——态度决定高度——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以往的公交体制问题也开始日益浮现,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出行的需要。禅城公交发展的困局亦是如此:前期的改革因不能以“公益”为核心、以“服务”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手段,其“趋利性”的特征必将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 如分担率低下、线路不合理、候车时间长、服务质量差、票价高、飞站多等等,统而言之,便是在定位、管理、公益、营运四大方面出现了弊端。

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发展的核心,是要拥有科学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面对发展的困境,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看到,佛山市委市政府、禅城区委区政府决策层为了深化公交改革,为了迎接广佛同城新趋势的到来,站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秉持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决定对以往的公交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大改革,以佛山市中心区域——地域面积15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8万的禅城区为试点,实施全国首创的“交通共同体”管理运营模式,迎接“新时代公交”的到来。

正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说,思想有多远,行程就有多远。

公共交通共同体,英文叫transport community,简称TC。这套全新的管理运营模式的诞生,充分展现了禅城区委区政府决策层在面对压力与荣誉、困境与责任、机遇和挑战时所拥有的眼光、魄力和胆识,也全面凝聚了禅城区交通局领导实施发展战略、落实发展战术、制定发展措施所饱含的激情、力度和速度。

TC模式是新思路,也是新出路,更是制高点,其起因也许是偶然的,但因其浓缩了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内核,具备国际与禅城接轨的要素,加之敢于“先行先试”的禅城人将其结合实际进行本土化改良、丰富和完善,因此,其在禅城的率先培植、开花与结果无疑是必然的。

TC模式的核心是票运分离,其方法是国际化、标准化的契约式管理,由政府购买服务。

TC模式由政府行政层、公交管理层和企业运营层三个层次组成, 行政层负责制定政策、购买服务,管理层负责收取票款、监督服务、核定费用、调整线路等,运营层则按合同进行优质服务。简言之便是,政府主导、专业管理、市场参与,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各负其责。

TC,犹如一只浴火的凤凰,终将完成一次伟大而辉煌的涅盘。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格局决定结局——

古人有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洛阳与长安。”

安心,方可安家;家安,则天下安,而提供日益便捷、日趋公益化的出行方式,无疑是真正利民的善举。

TC模式使禅城公共交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格局。正如禅城区交通局局长徐航所言:“TC就像是一副药,它不仅治标,更加治本。”

新格局必然出现新局面。TC模式,因其“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目标特征,为禅城交通人深刻领会、执着践行。施行半年来,变化喜人,如客流量明显增加、IC卡使用率大幅提升、投诉大为减少、运营企业收入得以保障,整个禅城公交面貌焕然一新。

TC改革是一个新传奇,更是一个大创意,她卓尔不群的成就是新时代禅城交通人对“传奇古镇 创意禅城”之内涵最好的诠释。

然而,禅城交通人在改革初见成效面前并未驻足,他们想的更多,想的更远,想的更深,如何最终达到市民、企业、政府三方互赢的结局,如何全面实现“新公交、新体制、新服务、新形象”目标,如何预防和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在激励着他们在深化改革的大路上继续前行。

踏歌行,人未停。

——展望——

生命流转,无法驻足,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无阻。 TC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为民、利民、惠民。

始终用世界的眼光谋划未来,喝“头啖汤”,行“TC路”,这就是禅城人。

我们彷佛看到,未来TC模式多位一体、成熟而丰富的面貌: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渡轮、索道等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换乘便利,价格实惠、乘坐舒适、服务完善……

我们彷佛看到,在“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商埠”的佛山禅城,在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中,东南西北遍布生命的悠扬,春夏秋冬充满幸福的欢畅。

让我们与TC同行,行者无疆!

第三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蓬勃的时代气息。

这是一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演奏着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恢弘乐章,书写着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优美诗篇。 (推出片名)

高歌 腾飞 新华龙

(华龙腾飞天地新、华龙腾飞展新姿)

2012年7月23日,濮阳市“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以拆促建”嘹亮的号角。“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

华龙区是濮阳市辖惟一的行政区和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作为濮阳市的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承担着绿城路、大庆路、胜利东路、石化路、玉门路、滨河路等十五条主次干道两侧及入市口拆迁,盘锦路西黄河路北大杂院、登月新村东侧大杂院、文化路东五一路北大杂院等八个大杂院拆迁,马颊河、濮水河两侧拆迁,戚城、赵村、尧当、波头集、子路坟、东白仓等十四个城中村改造安臵房用地拆迁。同时,我区自我加压推进了金宇市场、戚城屯市场、天龙市场等五个集贸市场,中心公园、四季花城、海斯顿、物华国际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拆迁。

【同期声】华龙区委书记张宏义:

2012年“以拆促建”集中行动规模之大,涉及拆迁群众之多,推进战线之长、时间之短、任务之重为华龙区拆迁历史之最,前所未有。华龙区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以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决心,迅速行动、果断出击,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坚决打赢“以拆促建”集中行动这场攻坚战!

思路明,则事业兴。转眼间,华龙大地已是处处春潮涌动。 (字幕1): 组织到位,领导亲临一线 ---- 区委、区政府强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区委书记为政委、区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以拆促建”指挥部,成立了全区主要县级领导干部为组长的推进工作组,建立了任务清晰、节点严格、责任明确的工作台账,明确了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内设机构及职责。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印发了《濮阳市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指挥部关于加强房屋拆迁安全管理的通知》、《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奖补办法》。绿城路拆迁工作推进组组建了综合协调组、土地规划组、拆迁执法组、资金保障组、建设绿化组、环境保障组、项目推进组、宣传报道组,坚持把最精干的力量放在拆迁第一线,乡(办)、区直机关抽调三十多名科级干部为主力等280余名机关干部包村、包路段、包拆迁户,在拆迁一线开展工作。

县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分包拆迁任务的领导同志深入一线, (区委书记张宏义、区长刘洪浩等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的镜头)。

拆迁现场搭设帐篷,建起大锅灶,包路的区、乡干部和村组干部集中就餐,现场办公,利用早餐会安排工作,午餐会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晚餐碰头会听取汇报进行小结,(现场系列镜头画面-----)在短时间内打开了拆迁工作局面,各项工作快速和谐推进。

(字幕2):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拆迁工作涉及被拆迁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信访矛盾。拆迁项目启动之前,区、乡(办)、村组层层召开宣传发动会,利用张贴公告,悬挂横幅,发放告知书、倡议书,出动宣传车不间断巡回宣传,在有线电视台开设宣传专栏,利用手机报、华龙区网、手机短信平台等形式广泛宣传“以拆促建”的重大意义,积极营造围绕拆迁、支持拆迁、服务拆迁的浓厚氛围。为着力提高居民群众对“以拆促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工作透明度,开好各个层面的拆迁动员会、协调会、政策讲解会、入户恳谈会,集中听取被拆迁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村民群众对“以拆促建”工作的政策法律质询,让各项政策和补偿标准明明白白、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坚持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工作组成员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个拆迁户的思想动员工作,把拆迁的重要性宣传到位,把拆迁的政策宣传到位,把党委政府的坚定决心宣传到位,进一步把拆迁群众的思想凝聚到“以拆促建”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以拆促建”上来,玉门路北延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迅速拆迁完毕。

(字幕3):优化作风,化解矛盾难题

面对繁重的拆迁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用“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开展工作。针对那些问题比较多、拆迁难度大、局面一时难以打开的拆迁项目,分管领导亲自蹲点,走在一线,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钉子户”,区推进组领导、乡(办)主要负责同志主动跟进、主动分包,亲历亲为,把道理讲在前,把关心放在前,把疏导教育做在前,争取他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工作中,各级分包干部紧盯在拆迁现场,坚持一户一户落实,一户一户推进,提高了拆迁效率,缩短了拆迁工期。针对冬季严寒季节拆迁户租房困难的具体情况,工作组主动帮助拆迁户联系安臵处所,对于个别无劳力户,工作组联系协调机械车辆和专业拆迁队伍免费搬迁、协助拆迁,在2012年11月底、12月初绿城路拆迁的紧张时期,每天组织搬迁、拆迁队伍200余人,机械20余台,开展集中搬迁、同步拆迁,加快了拆迁进度。

(字幕4):模范带动,推进拆迁进度 (注:先进事迹、感人事例------)

村看村、户看户,广大群众看党员、看干部。在拆迁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拆迁工作启动之前,在做好被拆迁户的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点列出党员干部拆迁基本情况,作为第一批拆迁目标,引导他们做拆迁带头人、示范户,形成比、学、干、超的工作局面。在绿城路、南海路东延、滨河西路、盘锦路西侧大杂院的拆迁工作中,孟轲乡政府、华龙区畜牧局、地税所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在市直、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十几名同志、中孟轲、皮胶拐、王庄等村组干部带头配合清点、带头签协议、带头拆迁。党员干部在做好自身拆迁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做好其亲属邻居的思想工作,逐步缓解群众对抗情绪,加快推进拆迁工作。 工作组的诚心和干劲打动了许多群众的心:西孟轲75岁的村民常青举开了一间中药铺,在了解拆迁情况后,老人不仅积极配合拆迁,还主动提出把3280元的补偿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说起这么做的原因,常青举表示:“十八大提出要让群众生活的更美好。这次拆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我这也算是为市里的发展做点儿贡献,值得。” (字幕5):创新机制,依法推进工作

为加快附属物清点工作进度,区财政局评审中心、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将监督关口前移,全程参与附属物清点,实行区国土局、财政局、监察局集中审查审批附属物安臵补偿方案,建立了“一站式”审批工作机制,邀请著名拆迁专家、法学专家王达博士为全区干部职工做了一台“阳光拆迁、和谐征收”法律讲座,同时聘请王达博士等20名律师作为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中,始终坚持“三拆、三不拆”的工作标准,自觉做到“三个带头”,严格工作程序,公开安臵补偿标准和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多方筹措安臵补偿资金,坚持“以拆促建”附属物补偿款足额到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推进工作。中原办在“以拆促建”工作之初,实行“以拆促建”项目机关干部摘牌制度,有力的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字幕6):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我区“以拆促建”项目涉及众多城乡结合部、大杂院的村民自建房和企事业单位,随着2012年冬季的来临,集中大面积拆迁必将影响到拆迁村民的安臵过冬问题。为有效解决村民过渡安臵和被拆迁企事业单位的生存空间问题,我区成立了绿城路拆迁过渡安臵房建设推进工作组和企业拆迁土地臵换工作组,及早筹划建设村民过渡安臵房和被拆迁企业异地安臵问题,积极申请解决廉租房,帮助解决被拆迁对象冬季过渡安臵等后顾之忧,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协调,主动调高被拆迁村民过渡安臵费。

全区上下精诚团结,勇于担当,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圆满完成了“以拆促建”工作任务,至目前,共投资10.2亿元,完成拆迁面积626万平方米。实现了快速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 巨大变化:旧貌换新颜

今天的华龙区,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城市更美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条条宽阔亮丽的街道,一幢幢风格别致的高楼,一处处春意盎然的园林、一个个生意火爆的超市酒店,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夜幕初降,小区文化广场早已汇成欢乐的海洋。你看吧,这边跳的是健身舞,那边打得是太极拳,爱好戏曲的则凑到一块,吹拉弹唱过把瘾——-

濮清快速通道,过去是“ ”而今的 ,路面宽阔通畅,花草绿树成行--- 赵村城中村, 马颊河, 文化路大杂院,

金宇市场,

《美好前景的展望》

2013年的“以拆促建”工作任务,时间更紧,任务更重,标准更高,

(区委书记张宏义:

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成绩,弘扬担当,抓住重点,加大力度,确保完成2013年度“以拆促建”工作任务,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城镇化、为全面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率先发展!) 结束语: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今天的华龙区,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民富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天的华龙区,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仰首高歌,朝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苍穹跃腾!!

3596字

第四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文明的土地,“经始灵台”,《诗经》记录了它灿烂的文化,留芳后世。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文王伐密,《史记》记载了它光辉的历史,炳照史册。

这里山清水秀,古迹名胜,不胜枚举;这里人杰地灵,贤能之士,数不胜数。

这就是地处陕、甘接壤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灵台。 沿泾灵公路驱车南下,映入眼帘的是离山如缎,溪河似练。灵台一中背靠离山之绵延,面临溪河之浩荡。高耸入云的楼房、宽阔平坦的大道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既蕴藉着古朴典雅的学府风范,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名校气息。

(一)风风雨雨六十年

尚德启智,造福桑梓,白云苍狗。一九四零年,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兴学育人,时势所迫。从北平华北大学毕业的灵台人张国栋先生怀着造福子孙之雄心,振兴民族之壮志,与诸多仁人志士创办了甘肃省立灵台初级中学(灵台一中前身)。张国栋校长克服困难,历尽艰辛,为灵台教育事业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几经磨难,曲折前行。灵台一中继续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1964年、1965年灵台一中连续三年高考

1 成绩突出,有57人被高校录取,成绩的背后饱含了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为灵台教育事业又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步履匆匆,岁月如歌。灵台一中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的灵台一中,已是一所拥有二百多名教师,50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的市级示范性高中、市级重点中学。锐意进取,豪情满怀,灵台一中将继续为全县教育事业书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有过白手起家的艰难,有过美名远扬的辉煌,有过栉风沐雨的历炼,有着光辉灿烂的今天。六十七年,灵台一中从步履蹒跚到步伐稳健,再到昂首阔步,现在已经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谋求发展搞搬迁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形成共识,科教兴国战略已明确提出。新时代,新要求,灵台一中必须做出选择。2003年,校园仅有二十几亩,设备仅有三栋楼房,这既不符合县级重点中学办学的要求,也不适应全市大办教育的形势。灵台一中不能作茧自缚,不能固步自封 。群策群力订宏图,同心同德求发展。县上主要领导深入调研,英明决策,决定扩建灵台一中。从03年到05年的三年时间,灵台一中抢抓机遇,扩大办学规模,

2 占地面积已达到45亩,新建了宽敞明亮的2号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楼,绿化、硬化、美化了校园。2004年8月灵台一中在全市率先过渡为独立高中,随之被确定为市级示范性高中。这期间,王耀东、马学军等市上领导多次来一中检查改扩建工作。“风物长宜放眼亮”,为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的需要,灵台县党政领导雄才伟略,高瞻远瞩,决定新建搬迁灵台一中。 2006年4月25日,城南高中建设工程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历时仅一年四个月,一个占地130亩、投资3700万元,规模宏大、规格高档、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新学校已于2007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聚一流资金、集一流教师、创一流管理、造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的理想已逐步实现,为争取五年内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溪河有声抒深情,灵台巍峨铭党恩。

灵台一中能够实现按期搬迁,正是“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具体体现。多年来,省、市、县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悉心关怀。灵台一中不会忘记,2006年11月,县委书记毛文平、县长苏克俭亲临工地,视察工程建设情况。灵台一中也不会忘记,2007年5月,县委书记苏克俭、县长吕鹏举走进教室,视查教学工作,慰问全体师生。白雪皑皑,工地上有他们坚实的脚印;赤日炎炎,校园里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灵台人民也不会忘记上海范氏集团总裁范臻出巨资成立范臻奖学金和助学金,惠及一中学子的行

3 为。

(三)以人为本抓管理

2004年3月,张士才同志在国旗下发表《让校园充满爱》的演讲,热情洋溢,饱含爱心。会场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从此,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德育教育拉开了序幕。

坚持因材施教,突出目标育人。

新一届班子成员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确立了各年级的德育目标,高一级突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高二级突出“法制在我心中”,加强法规法纪教育;高三级突出“一切为了祖国”,加强前途理想教育。

提倡生命教育,突出活动育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新生入学前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场面壮观,收效明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多次邀请校友给学生做报告。李拴科的娓娓道来,冯忠科的谆谆教诲,杨双红的鞭策激励,郭文霞的现身说法,使一中学生眼界大开,感触良深。他们是指路的明灯,引领学生朝着良性轨道健康成长。

“事实胜于雄辩。”法制讲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法制副校长和德育辅导员分析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讲述的一件件振聋发聩的故事,让学生心灵震撼。

4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提倡真善美,贬抑假恶丑,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建设和谐校园,突出文化育人。

多年来,灵台一中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顺应时代,推陈出新,费尽心血,要求师生举止文明,力求教室窗明几净,力争创设师生身心愉悦的育人环境;在楼道张贴名人字画,用以陶冶学生情操;在广场建造音乐喷泉,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减轻学习压力;一年一次的书法、绘画、奇石、根雕展览,提升了学生文化品位和思想品位;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增加学生文化素养;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沙龙活动: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热情洋溢的演讲比赛、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自由奔放的卡拉OK大奖赛,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2006年2月,我校编导的大型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选送赴深圳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并获二等奖,取得了轰动效应。

坚持每年举办好元旦期间的文艺节、五一期间的科技节、十一期间的体育节。全校师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活动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灵台一中创办的校报、校刊、社刊,以展示学校风采,提升教育理念,活跃校园文化,发展兴趣特长为宗旨,影响广大,均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评为校园报刊一等奖。立足本校,联系实际,由校长张士才主编的

5 《读书〃作文〃做人》和《二十四孝故事》两本校本读物,受到全校师生的青睐,也赢得了校外人士的好评。

目前灵台一中已经营造了一种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四)加快改革上质量

更新理念,改革制度,是新一届领导的共识。从2004年暑假开始,学校开始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06年5月27日,灵台一中一届一次教代会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标志着一中民主化管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同时还修订完善了《灵台一中教职工聘任办法》等二十多项制度,使学校管理向精细、全面、科学迈进了一大步。

科学地管理,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里有师德高尚、勤奋踏实,教艺精湛的全国优秀教师4人;有经验丰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省园丁奖获得者10人;有兢兢业业,满怀激情与爱心的甘肃省优秀教师3人。

辛勤地耕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杨双红、郭文霞、王蓓……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学校争了光,为灵台添了彩。艰辛之旅沐甘霖,风雨之后见彩虹。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学校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平凉市高考先进单位、平

6 凉市普通高校(中专)招生考试优秀考点、灵台县文明标兵单位、灵台县高考质量先进单位,灵台县诚信单位……

为盘活用人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学校积极实行“三项工程”,即继续教育工程、名师锻造工程和青年成才工程。出台了《灵台一中青年教师培养办法》,连续四年培养青年教师260多人次。并多次举办青年教师赛教活动,卓有成效。

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教研兴校的新路子。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项目校。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老年教师老当益壮,勤耕不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年教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青年教师意气奋发,热情澎湃。天未明,你们已经伏案疾书;夜已深,你们仍然步履匆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你们是灵台一中的精英,你们是灵台一中的脊梁。

“人梯巧搭攀登路,心血勤浇栋梁才。”连续几年,灵台一中的高考是上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2005年二本以上上线178人,2006年二本以上上线214人,2007年二本以上上线253人。灵台一中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段”。多少饱学之士,朝气蓬勃,他们的人生从这里起航,驶向五湖四海;多少栋梁之才,意气奋发,他们的理想从这儿放飞,翱翔天南地北。

回首过去,沧海桑田,灵台一中桃李芬芳。

7 放眼现在,国泰民安,灵台一中灿烂辉煌。 展望未来,形势喜人,灵台一中豪情万丈。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精神之花姹紫嫣红,永开不败;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栋梁之才茁壮成长,层出不穷。

第五篇:“两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引子

黔中郡地,五溪苗疆。麻阳,这是湘西一块文化枳缇丰厚的土地。中国现代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滕代远、陈佑鬼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盘瓠文化遥远的传说,锦江书院不绝的书声,诉说着这里教育昔日的辉煌,更诉说世世代代麻阳人都一脉相承尊师重教的浓浓情愫。

锦江东流,历史如烟。当时代的车轮转到本世纪初,麻阳人民不负共和国理托,用赤诚与智慧,现次谱写麻阳教育新的篇章。

片名:为了苗乡的 天

——麻阳苗族自治县“两基”工作纪实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纪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共和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十四大的春风吹指了苗乡的山山水水,“两基”为麻阳教育又带来了新的契机。1997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普九”评估验收合格。

为确保“两基”工作的顺利开展,麻阳县委、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教育的领导任副组长,其它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立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

1 子。同时实行了“两基”工作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双线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关。2005年9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暨“两基”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统文件,并提出了“抓住机遇,上下一心,扎实苦干,打好“两基”巩固提高攻坚战,实现麻阳教育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采访 字幕: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干太] 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强化全民兴教意识,形成“两基”工作合力,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基”宣传活动。县、乡两级政府充分调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做到电视入眼,广播入耳,标语进村入组,宣传专栏到校。2006年,县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下发到全县每个村组。有的乡镇设立了“两基”咨询台,组织了“两基”文艺宣传队,有的乡镇开动了“两基”宣传车,制作了“两基”工作影碟光盘。据统计,全县共书写固定性“两基”标语,字条,翻印宣传资料 余份,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两基”工作氛围。

[采访 字幕:石羊哨乡人民政府干部] 麻阳是一个 少边穷县,穷县要办大教育,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经费问题。提襟见肘的财力与急与急待上马的学校建设工程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

2 的挑战。面对挑战麻阳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冷静地思考,由四大家分管领导牵头对周边县市的“普九”工作作了认真考察,毅然作出了决策。经费再难,困难再大,也要依法畅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确保“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基本到位。1996年,全县共投入建校资金1815万元,超过前十年的总和。为了为了确保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1998年,县委、县政府克服重重阴力,理顺了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硬是把教师工资收归县管,2000年9月份,一次性兑现了历年拖欠的教师工资。

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不是艰难跋涉者。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麻阳县委、政府一方面紧紧抓住了“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建设”机遇、“八七扶贫定点初中建设”机遇、“义教工程”机遇、“希望工程”和“建整扶贫”机遇。另一方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县乡两级政府实施了“百千万”改危大行动,筹措资金1100万元,新建、改建、维修工程项目106处,面积达4.5万m。

在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进程中,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扮演了重要角色。部署工作,调解予盾、参与建设、筹集资金,处处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建设、国土、税务等相关部门积极为教育献计献策,大开绿灯,政策从优,手续从简,减免相关税费。

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麻阳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

2开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老百姓说:“自已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他们有的还刚刚走出贫困的阴影,有的还依然在贫困中煎熬,但为了圆就孩子的读书梦,他们毅然伸出热情的双手,出钱出力出主意,献工献料修学堂,蔚然成风。

锦和镇是麻阳的老县城,是一座依山环水的古老重镇。由于人文的变迁,这里的教育落伍于时代,落伍于外面的世界。镇党委政府反握了“普九”契机,大办教育,大兴学校。几年来,新建教学楼5栋,投入资金148万元。眼前这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为古老的学府增添了新的色彩,给昔日的古镇装扮得更加妖娆。

板栗树乡是麻阳特困乡。贫困的寨民在与命运搞争,贫困的山寨在沉重的呼唤。“普九”唤醒了这片古朴的土地,勤劳的山寨人民立即以火热的情怀投入了“普九”这一千秋伟业中来。近年来,全乡投入资金 万元,修建学校 所。今天,虽然板栗树山寨的教育还刚刚起步,但那一幢幢巍然耸立的教学楼已经顽强地撑起了他们的希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风光如画的河畔,在绿林苍山的旁边,国旗招展,书声琅琅,一座座希望大厦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装扮出麻阳教育生机盎然的春天!

如果说麻阳“普九”的难点在经费,那么普及程度无疑是麻阳“普九”工作的重点。由于经济贫困,加之“读书无

4 用论”思潮的影响,麻阳中小学生流失现象曾一度十分突出。正值读书妙龄,有的沦为放牛娃,有的卷入南下打工潮。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重担。麻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劝学控流作为政府行为,仅今年就召开了两次劝学攻坚大会,对乡镇和联乡单位下达了劝学的硬指标和铁任务。劝学工作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把劝学对象确定到人,将劝学任务与干部工资挂钩,实施奖征兑现。县委、县政府督察室对全县的劝学工作进行了定期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及时予以通报。县有线电视台还将乡镇的劝学进度进行排位。劝学工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乡镇干部和教师们劝学忙碌的身影。

一颗颗爱心铺就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路。岩门镇个体户张福生致富不忘教育,他捐资2万元,创立了“福生教育基金”,先后救助了失学儿童二十余人。板栗树乡中心小学“春蕾女童班”自1993年开办以来,先后得到洁冰女士、武警部队的捐助。爱心续了106名失学女童的读书梦。锦江小学、高村镇小学、民族小学先后与隆家堡小学、栗坪小学、石羊哨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对子,为贫困的学生送上了学习用品。像这样爱心助学的故事在麻阳真是举不胜举。无论相距多远,无论相识与否,他们毅然伸出友谊之手,因为他们深信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字莫:2006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 %,中学入学率为 %,小学辍学率为 %,中学辍

5 学率为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 %,

15、17周岁完成率分别为 %, %,中小学合格率分别为 %和 %。]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实现“普九”,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自九十年代来,麻阳狠抓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了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以脱产、函授、自考为形成的培训网络。九年来,全县共有 名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了学历证书。目前,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 %、 %;全面中小学校长岗培合格率分别为 % %,全县中小学校长岗培合格率达到100%。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崭露出一批国优、省优教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涌现了一大批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璀璨的重教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在实施“普九”过程中,麻阳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1997年至1999年,麻阳小学、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中小学生参加各项文化知识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的 人次,获市级以上类的 人次。其中有两名学生制作的科技小发明获省一等奖。湖南新闻观察栏目专题报道了该校创新教育开展情况。

艰辛而漫长的“普九”历程,给苗寨人民留下了一串串

6 理性的思考,只有选择教育,发展教育,才能走上强县之路,实现兴县之梦。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自强不息的麻阳人民决心高举教育的利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普九”目标的实现,将会为麻阳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衷心祝愿,苗乡明天会更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总结下一篇:董事长分享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