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

2022-05-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与成熟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篇: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及消费心理状况调查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民办高校数量已达到了640余所,占全国高校总量的24%,各类民办高校在读学生总数达到180余万人,占全国高校在读学生总量的12%。由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研究报告《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中统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上述数据。

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状况,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为更好地研究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状况,笔者采用“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念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从西安市辖区内20余所综合类、高职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别民办高校中抽取500名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55份,经过数据分析后,对民办学校学生消费心理及其状况有了大体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状况与11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做的调查相比,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高出很多,由原来的3.87%增加到21.76%,而月消费在7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9.33%增加到19.34%,月消费在300~500元和500~700元之间的比率分别由44.41%和34.17%下降到38.90%和20.00%。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攀高,同时,正在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

男生消费高于女生

本次调查中,男生交回有效问卷157份,女生交回有效问卷298份。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中男女生的消费水平有较明显差距。男女生在必要的、常规的学习消费上,如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具和学习辅导书等差距不大,消费差额比率为12.4%,在交际消费上,表现出女生略高于男生,消费差额比率为-16.3%,而在生活消费上,男生却远远高于女生,消费差额比率为62.3%。男女生总消费差额比率为56.8%。男生的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显著高于女生,这其中主要是由于男生的伙食和通讯交通费用多于女生造成的。这也表明,男生的交际空间比女生大,交往的范围比女生广,男生更喜欢交友和参与社会活动。

高年级消费高于低年级

本次调查中,大一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32份,大四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23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一与大四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60.4%、-61.9%、-33.8%、-43.7%。大四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大一学生,这是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购买必要的学习资料、上辅导班、日常通讯、必要的就业联络支出等都需要较多费用。

城乡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中,生源地是城市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05份,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50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在交际、生活和总消费三个方面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前者与后者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29.8%、85.1%、30.5%、46.5%。这和他们所处环境、家庭影响和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城市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和从小所受的影响,在消费上比农村的学生要高一些,而且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溺爱的多一些,农村学生很多是多子女家庭,花费会比城市学生谨慎仔细一些。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几个显著特点。

冲动性

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不理智。调查表明,有的学生平均月消费7500元,而有的月消费还不到300元。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异,虽然有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但也有冲动性消费心理的促成影响。在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宏观政策背景中,青年人的消费心理也必定带有冲动性的色彩。

个体差异性

调查显示,当代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爱好不同,消费状况的个体差异增加,消费行为、认知喜好等存在年级差异。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也是造成消费水准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易感性

消费心理的外控性增加,即易受外部影响。处于青春期的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往往是冲动多于理智,加之个人虚荣心及受社会、家庭不良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娱乐消费、社交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盲目性

消费心理的盲目性表现在部分学生在消费上有攀比和追求名牌的心态,认为自己应当永远走在时尚和品牌的前列。他们不顾及商品对自己学习、生活的价值度,也不十分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家庭状况等因素。

教育对策及建议

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会影响他们消费观念的养成和消费行为,需要我们正确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树立科学消费观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前提基础,基于民办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消费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下科学消费观念。

一是理性消费观。如今在校的民办高校学生年龄多在17~22岁之间,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消费方面难免出现因盲目、攀比、赶潮、“面子”而导致的冲动性高消费行为。对此,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高校更要强调理性消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发展性消费观。当代民办高校学生在消费上除基本生活费用外,还有更为可观的交际、娱乐、学习用品和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通讯费、烟酒和化妆品等。对经济不独立的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来说,我们应鼓励提倡其合理的消费行为,帮助他们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他们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用于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发展性消费,即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含量,尽量减少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提升消费的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消费边际效应。

三是适度性消费观。适度消费由家庭或个人的支付能力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适度消费的水平会随之“水涨船高”。但对基本无收入的莘莘学子来说,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为此,应教育引导他们消费以量入为出、节俭节制为原则,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有计划的、合理适度的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四是文明消费观。当前某些民办高校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对此,应坚决批判并杜绝各种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形式。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必要环节。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财商是由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所构成的:一是会计,即财务知识;二是投资,即钱生钱的科学;三是了解市场,即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四是法律,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运营一个会计、投资和市场领域的企业并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问答》《消费心理学》《消费与生活》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能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养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甄别抵制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有力保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等措施,促使学生巩固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财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管、助工岗位,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倍加珍惜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宝贵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更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对于一些综合能力素质和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业,创业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状况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男生比女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学生、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学生的总消费水平高。针对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的冲动性、个体差异性、易感性、盲目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并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探索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郝占辉 田 英 苑芳强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

摘 要: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与成熟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调研了某高校大学学生的消费状况,对大学生消费进行了理性分析,总结出了当今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特征和存在问题,并针对突出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促使当今大学生消费状况向健康、和谐、有序方向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1.大学生消费来源分析

(1)大学生消费来源虽呈多样化趋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以家庭支持为主。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已经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手段来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但消费主来源的单一性还没有改变,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家庭为消费主要来源的大学生占了74.6%,而选择勤工助学、奖学金、兼职、其他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9.4%、1.4%、10.1%、4.3%。

(2)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据调查,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勤工助学、兼职、其他分别占了9.4%、10.1%、4.3%。占生活费总来源的25.4%,多数大学生都有勤工俭学的经历,这些都可以表现出了大学生越来越强的经济独立意识。

(3)大学生消费结构。据调查,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比重最大这方面我们不加讨论。而除此之外有42.9%的学生把钱花在了买衣服上,而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学习资料费用却仅占了总消费的10.0%。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概率上升非常快,在调查中有98%的同学都有手机,用于手机费用占总消费的28.6%,将近1/3的同学,所以在通讯费用方面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从上述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

据调查,74.6%以上的大学生所需的所有费用,都是靠家庭供给。在调查中仅有26.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考虑到父母赚钱艰辛,消费行为较为理性,并且只有28.8%的学生能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消费的商品价格和水平都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1)政治因素。一般而言,在国家政治环境良好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心态会趋于正常,消费行为也会更加稳定。然而,在国家政策变动较大或处于重大改革时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则会受到影响。新时期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国内外政治环境稳定,各国友好交往,国际形势相对稳定,大学生消费心态波动较小。

(2)经济因素。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受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慢不同,以此各高校大学生消费水平高低不同,受其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商品,吃穿用的商品价格、质量等差距也对大学生的消费也有一定影响。

(3)文化因素。文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成为改变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儒家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大多数大学生消费心态是稳定的,保守,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炎黄子孙不会摒弃。然而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渗透,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碰撞,不免有排斥状况,西方的自由,个人利益至上,享乐主义盛行,影响着新一代的大学生。

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大学生要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因为我们还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不必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要学会计划,合理地支配自己有限资金。

2.家长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教育

大学生经济上没有独立,其消费开支主要来源于家庭。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消费教育,对子女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应及时纠正,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

3.学校和社会合力对其做工作

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体谅父母艰辛。另一方面社会媒体要多做正面宣传。过度的宣传高消费会让某些学生头晕目眩起来,形成误导,因此媒体要做好正面引导,搞好典型宣传。充分利用各种监督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献:

[1]张强、张泽南.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3(02)

[2]肖琼.浅析消费主义下的大学生消费观[J].华章,2011(29)

[3]辛振、杨峰.我国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

作者简介:

齐廷廷(1989~),女,黑龙江省大庆市,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

作者:齐廷廷

第三篇: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消费引导

[摘 要]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因此研究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摸清其消费方式、消费误区及经济来源,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科学的消费思想,形成正确的、合适的消费观念,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的消费误区主要体现为盲目性、攀比性、从众性和超前性。应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对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院校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形式 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均发生了很大变化,[1]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模式较以前亦变化比较大。为了能够真实体现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项目组对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等五所农业院校的上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个年级的600名男生和400名女生。除学费和住宿费外,其他消费均列入调查范围。

一、经济来源和消费方式的调查

(一)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父母、亲戚和朋友、勤工助学收入、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及小额贷款等。调查结果统计表见下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院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以一个纯粹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消费的舞台上,家庭供给仍是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人与人的消费额度相差也比较大。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每月消费上千元不等,消费领域涉及通讯、上网、旅游、娱乐、烟酒等高消费领域;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则比较清贫,除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之外,高消费领域则很少涉及,他们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比较纯正,能吃苦,上进心强,所以其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已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消费。

(二)消费方式的调查

消费方式是满足自己物质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消费形式,一般主要是由个人收入水平决定的,同时还受到学生来源、当地习俗及消费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吃饭两项的支出占其总消费的50%左右,个别比较贫穷的学生可以占到80%到90%。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交际聊天、娱乐旅游等支出均占有一定份额,在其他消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达100%,笔记本电脑也占了相当份额。尤其是近年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手机的普及率也已近于饱和,经调查发现,学生购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直接用于学习的很少,大部分用于看电影,玩游戏,交际聊天等。

二、消费存在的误区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学生心理还是比较单纯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如果缺乏正常的引导,就会存在很多的消费误区。[3]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盲目性。一般说来一个学生的消费形式应当与家庭及自身收入水平相适应。由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平时在家都是父母帮着打理一切,离开父母之后,体现出来的则是缺少理财能力,缺少计划开支。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消费更是缺少计划,往往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发生。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上学期间谈恋爱的比率较高,这就更增加了家庭负担以及消费的无计划性和不可预见性。

其次是攀比性。不同来源的学生想聚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带来相互攀比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自卑、自尊、虚荣、好胜等心态都比较强,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但易受到别人的干扰,消费不考虑实际情况,看到别人用手机自己也要勉强拥有;看到别人穿得很潇洒很帅气,自己也勉强去买;看到别人请客下馆子,到酒店,自己也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再者是从众性。农科大学生也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生一样,喜欢追求新奇特,总希望自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商家利用大学生的这些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展开凌厉攻势,很多新上市的消费品和消费手段也极易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如现代通讯工具手机、办公电脑、全新交流工具QQ、聊天视频等在现代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真正将这些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学习上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最后是超前性。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话听之任之,鞭长莫及,管不了自己的孩子的消费。而有些学生则完全是靠借钱或贷款买电脑等奢侈品,这些学生开学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欠款,拆东墙补西墙,往往是不到期末手里就没钱了,重新走上借钱还钱的恶性循环。

三、合理消费的引导

针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政教工作的教师们来说要正确对待,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矫枉过正,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还是好的,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消费理念是健康的,吃苦耐劳、历行节俭仍然是他们恪守的消费准则。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规范其消费行为,消除存在的误区,就很容易将其引到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4]

(一)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由于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创造财富,所以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他们还是个消费者。因此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加以引导,将消费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把这个环节考虑进去,把一些有关消费和理财的学生。要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消费者,要学会尊重父母亲的劳动,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养成“统筹计划、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自觉抵制一些高档物品的诱惑,形成健康心态,不攀比,减少随意性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和平时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加强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的学习,学习一些消费的知识,形成科学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克服消费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自制性和计划性。其次要形成健康的享乐观,正确处理消费和创造、消费和积累以及消费与享乐之间的关系,确保消费首先是满足自我现实需求消费。再次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消费的动机是什么,要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作为前提,与之有益的鼓励,与之无益的要摈弃,合理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这样就养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和消费理念,二者有机结合,既历练了自己,又陶冶了情操;既没有消费压力,又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最后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艰苦朴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和光荣传统,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将来的工作将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何况农业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也深深懂得父母的辛劳和家庭收入来之不易,这样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保持。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基本上都是父母给购买的,父母的消费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消费观,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子女离开父母去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就结束了,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5]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消费需求不加过问,百依百顺,宁可家里借,也不能让孩子在校“受苦”。正是父母的这种纵容,才导致了部分学生消费欲望的膨胀。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把勤俭持家的良好美德传教给子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学会感恩,知道父母供给的钱来之不易。同时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这就要求家庭要多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给钱要有个度,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养成孩子不盲目、不攀比、不透支、不追求名牌的消费理念,引导孩子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愉快地度过四年大学的美好时光,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东梅,雷虹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1,(25):134-135.

[2] 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4):158-159.

[3] 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0-112.

[4] 罗晓锋,李继林,王艳艳等.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之调查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31):108-109.

[5] 孥碧君.浅析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及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4):68-69.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张世敏 徐淑霞 马文瑛 高玉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功源于专注议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