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2022-07-21

第一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求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应着重掌握和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这一点,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扎根人民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这些,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着力掌握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关于阶级、政党、国家的原理,关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等,都科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正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是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而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等观点和方法,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内在矛盾及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

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关系。

始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突出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经验表明,孤立地、静止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离开本国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神圣化,是毫无出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自觉坚持

第二篇: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改变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进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

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重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三、实事求是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新民主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1. 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

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第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

(2)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

和金钱的锁缚。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第二,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第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第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第六,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11

(P311了解)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342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但是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27.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P377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廉洁的要求,以坚持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简答)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面对这一种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要带领人民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思想和作风,自觉顺应时代步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在前进中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党能不能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进在于能不

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改革精神和伟大的改革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第四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对于马克思主义灵魂一般都做如下表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解放思想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禁锢的问题提出的以更好的实现实事求是为目的的要求,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是没有意义的。邓小平理论的实质灵魂也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针对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迅速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以更好的实现实事求是为目的的要求,脱离了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也是没有意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灵魂还是实事求是。严格地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灵魂。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一半。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另一半,也是更关键的一半,是目的论的灵魂,即最大化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实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实现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的全部内容。严格地讲,人类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谋求未来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即发展问题。发展的问题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起作用的领域。人类所面临问题,有的是明显的发展问题、有的是潜在的发展问题,有的是直接贡献于发展的问题、有的是间接贡献于发展的问题,对于明显的发展问题和直接共享于发展的问题,容易被普遍认为是发展的问题,对于潜在的发展问题和间接贡献于发展的问题,其属于发展问题的本质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科学的发展是有特定质量规定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①、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评价标准的历史的主体性的尺度的观点②,以及唯物史观的形成、剩余价值的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和政党建设理论,实际上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应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需要而总结出来的指导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党指挥枪、农村包围城市、两个务必等都是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是应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而总结出来的指导思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遵循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社会,等等都是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科学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性原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初的完整表述。对于这个表述可以分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表达的目的论的内涵,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整体所表达的方法论的内涵,其中具有特别重大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实践证明,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来看,没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没有遵循五个统筹要求的发展,是利益实现成效较低的发展,也可能是利益实现成效为零值的发展,还可能是利益实现成效为负值的发展,不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发展,也不可能是科学的发展。只有目的和方法实现了科学统一的实践活动才可能最大化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作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③江泽民同志也强调过: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难以为人民谋利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的。④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目的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科学统一,可以分解为科学的利益确定观和科学的利益实现观两部分。科学发展观最初的完整表述,以及后来的进一步表述,都是以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为灵魂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此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灵魂一般都做如下表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解放思想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禁锢的问题提出的以更好的实现实事求是为目的的要求,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是没有意义的。邓小平理论的实质灵魂也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针对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迅速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以更好的实现实事求是为目的的要求,脱离了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也是没有意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灵魂还是实事求是。严格地讲,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灵魂。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一半。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另一半,也是更关键的一半,是目的论的灵魂,即最大化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实事求是一道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二元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层次的理论提法,进一步科学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首次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首次在指导思想层次的理论提法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目的论的灵魂和方法论的灵魂的完美结合,因此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科学建设的全部任务依据科学发展观目的论与方法论科学统一的的灵魂,党科学建设的行为可以分为确定科学的建设目标和选择实现建设目标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两部分。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先进性的地方,都是科学地确定了建设目标并采取了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予以实现的领域,都是实现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科学统一的建设行为,都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行为。所有的党的建设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的领域,本质上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不够充分的空间,都可以归结为或分解为具体建设目标确定的科学性不足和建设目标实现方法的科学性不足这两大类问题。导致建设行为科学性不足的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故意导致的科学性不足,这是腐败行为;另一个是非故意导致的科学性不足,一般是干部素质不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反映。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建设的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要坚决的抛弃,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理论空白要集中人力物力予以创新。对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有先进成效的方法性理论,要坚决的予以推广;没有成效的方法性理论,要坚决的予以抛弃;成效的先进性不足的方法性理论,要坚决的予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用熊不用能等为典型表现的自然形成的任人唯私利的机制,其他的腐败现象也是自然形成的这类唯私利的机制作用的结果,是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负面机制,必须建立有效的正面机制予以克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是党内制度改革的依据。效果不好的制度当然要用效果更好的制度取代。没有效果或效果为负的制度当然要取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干部使用的根本依据,是干部培养的根本目标。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的先进性作为决定干部使用层次的根本依据,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的专业性作为决定干部使用方向的根本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对干部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认识科学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认识先进性的能力,是选择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对科学的发展不认识、对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行为不认识,不仅其本身不能够充分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充分地体现党的先进性,更不可能支持、鼓励、带领其他人去充分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充分地体现党的先进性,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其他人充分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体现党的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标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作风要坚决的支持和鼓励,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作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从总体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最大化地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能力,是党科学建设的总目标,总体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措施来科学建设党,是党科学建设的总的方法论,总体上回答了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科学执政的全部任务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执政质量的优劣是党的先进性状况在执政过程中的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就是科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能力。最大化地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党执政的唯一的最终目标。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执政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人才战略、科学应对国际局势和科学处理国际事务等等,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的重要的科学执政方式。依据科学发展观目的论与方法论科学统一的灵魂,党科学执政的行为可以分为确定科学的执政目标和选择实现执政目标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两部分。党为民执政过程中体现出先进性的行为,都是科学的确定了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执政目标并采取了科学的、先进的措施予以实现的执政行为,都是实现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科学统一的执政行为,都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行为。党的执政行为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所有地方,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的所有领域,本质上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不够充分的执政空间,都可以分为执政目标确定的科学性不足的和实现执政目标的方法的科学性不足两大类问题。导致这种执政行为科学性不足的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故意导致的科学性不足,这是腐败行为。形象工程、虚假政绩的实质是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实现私人不正当利益的腐败行为。另一个是非故意导致的科学性不足,一般是干部素质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的反映。

对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的本质联系认识的不清、对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环节抓的不准,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不足,是导致文山会海的根本原因。对上级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情况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的不清,没有抓住落实上级要求和解决本地问题的关键环节,所选择的落实上级要求和解决本地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不足,是产生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的根本原因。食品安全的问题,一方面食品生产开发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方法论方面存在科学性不足的地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是生产中实际得到落实的安全理念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实际得到落实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法体系存在科学性不足的地方;从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角度看,事故相关人员在生产活动中作用得到发挥的素质与安全目标不相适应,是导致隐患转变为事故的共同原因。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从总体上回答了党通过科学执政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通过科学执政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科学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主义,总体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着眼于建设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主义,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措施来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总的方法论,总体上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实现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决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科学建设的灵魂、是党科学执政的灵魂,进而决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先进性的灵魂。

第五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二、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意义问题

对价值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市场化改革20多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从计划和市场的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到积极结合理论再到“十五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价值规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这一切恰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闪耀出的灿烂光芒。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人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结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有利的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矿山人事管理制度下一篇:考试巡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