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的艺术

2022-09-10

“品茶, 焚香, 挂画, 插花”为古代文人风雅的艺事, 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便是插花的忠实爱好者, 不仅写有“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亦有“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等众多诗句来展现日常插花的生活。尽管如今的插花形式大过于内容, 但在摆弄花枝时那份闲适安然与自赏自乐的情愫无异于古人的诗意风情, 借由花草抚平心中的繁绪, 在花香氤氲里获得一丝恬淡雅静的空隙, 在这小小的营造出的空间里, 激荡每一个细胞以美的体验。

一、佛放光明, 彻照花瓶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佛教。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 而据考古发现, 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的壁画上, 画有一件陶质卷沿盆, 内插等长、等距、同形的6枝红花枝, 酷似人为插作而成。这可以说明早在1900年前的东汉时期便有了插花的雏形。

佛陀从出生到涅槃, 与花有着密切关系, 佛陀之母梦见白象衔着一朵白莲花从她的右胁钻进胎中安住, 不久有了身孕。在中国最早的佛经之一《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 知童子心, 时有一女持瓶盛花, 佛放光明, 彻照花瓶, 变为琉璃。”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也有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 渍其茎, 欲华不萎。”经由供佛促使产生下的插花艺术, 在后世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艺术表现空间, 流传至今。以盆盘象征大地的器物观念沿袭至六朝, 与佛教供花结合而成的插花艺术, 也是其初始阶段。隋、唐、五代则为插花普及、发展的阶段, 其形式不仅有瓶插、盘插, 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插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像, 足见插花在宫廷的风气。

二、家家为习俗, 人人迷不悟

白居易的《买花》诗一语道破唐宋年间的插花盛景。宋代科举制全面铺展, 由贵族社会过渡向平民社会, 经济、文化艺术迅速发展, 插花艺术也迎来了“全盛时期”, 成为“生活四艺”之一。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汴京熟食店, 张挂名画, 所以勾引观者, 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 挂名人画, 装点门面。”表现的便是插花这项活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日常习惯。

宋代对插花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研究, 《洞天清录》中载:“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 以之养花, 花色鲜明, 如枝头开速而谢迟, 或谢则就瓶结实。”《山家清事》亦言:“插梅每旦当刺以汤;插芙蓉当以沸汤, 闭以叶少顷;插莲当先花而后水;插栀子花当削枝而捶破;插牡丹、芍药及蜀葵、萱草之类, 皆当烧枝则尽开。”这些对插花地记载详细到了对器物的挑选、对不同花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法, 表现出非常严格的专业细致。

唐宋室内格局的变化是插花艺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宋代室内家具以桌椅为中心, 文人书房中一定有书案, 书案上布有毛笔、墨砚、镇纸、香炉……文人骨子里的“风雅”进到书斋便成为“小情趣”, 将四时之花供于案上, 寄托的是文人的林泉之心。在这个时代关于瓶花的诗句亦是俯拾皆是:“小瓶雪水无多子, 只篸横斜一两枝。”“床头酒瓮寒难热, 瓶里梅花夜更香。”“留花一住春当归, 不如折插瓶中看。”“一年春色已平开, 始见芳香傍砚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插花的普及度是如此的广泛, 它的艺术成本只需一只瓶子, 在制瓷业发达的宋朝获得各式瓶子应是相当便利的, 而所插之花则取之大地, 纵然是普通百姓也可在家中插花欣赏, 成为重要的室内摆设之一。宋画《胆瓶秋卉图》为团扇的扇面, 镂空的方形瓶架上摆放了一只深色青瓷胆瓶, 瓶内插有数枝盛开的菊花, 高低错落, 上三朵, 下三朵, 阴阳背向各不相同, 可令观者从各个角度均可观看到姿态不同的花朵。《盥手观花图》描绘的是宋朝庭院小景, 长案上放置了一个高颈瓶, 瓶身花纹繁复精美, 瓶口插着三支绽放的大枝菊花, 花叶相互遮掩, 红色紫色白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格外娇嫩鲜艳, 显得美好动人。而李嵩的《花篮图》则是在编制极其精美的花篮中插放各色花朵, 以蜀葵、萱草、栀子花、石榴花、夜白合等夏季花朵为主, 花朵有的肆意绽放, 也有的半开半放, 高低均有不同, 花团锦簇, 展现了每个生命的不同姿态, 仿佛它们仍然在生长, 盛开的明艳, 待放的娇羞, 充满了勃勃的生命力。

三、纸窗竹屋清如许, 也供人间富贵花

明至清末, 插花艺术从娱乐性走向了学术性, 出现了理论与艺术相互渗透的代表作, 如备受推崇的袁宏道的《瓶史》, 张德谦的《瓶花谱》, 何仙郎的《花案》等等。这些理论一经问世便名扬四海, 其阐明的插花及至生活美学、器物道法, 时至今日仍是花艺的重要理论指导。

明清人插花以瓶花为主, 在时人看来, 瓶不仅可作贮花养水之用, 更重要的是它与花连结而成的审美整体。在诸如陈洪绶、金廷标等画家的画作中多处可见。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瓶花美感的呈现, 对时令、地点、花瓶器材等条件更加敏感。花瓶开始普遍使用单口或多口内胆锡套管来固定、支撑花枝。这些技巧的使用不仅可以延长花朵和花器的生命, 更令插花者有了自由发挥的创作空间。《红楼梦》中有对插花的多处描写。第三回黛玉进荣府, 看到“觚内插着时鲜花卉”,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 “鼎焚百合之香, 瓶插长春之蕊”,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探春房中“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宝钗房中“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第五十回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折红梅插瓶……随着贾府的衰败, 插花的描述也随之减少。

“岁朝清供图”是一个应时应景的文人画题材, 有着比较固定的图式, 在扬州画派与海派中尤为兴盛, 代表人物诸如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绘画由清供之品入画, 兼工带写, 加以诗词, 成为图文并茂的文人画。画中多有瓶花、蔬果等, 带有祈愿福寿康宁、富足平安的寓意, 充满吉祥喜庆的氛围, 保有文人画的图式与古雅情调, 又加之传统民俗题材, 已期“雅俗共赏”。

四、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纵然自清之后, 插花艺术没落下去。提起插花, 大多数人立即会想到日本的花道, 但日本花道是由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发展起来的。佛前供花的传入归功于圣德太子与小野妹子, 他们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 引进佛教与中国文化。小野妹子三次前往中国, 将所见的中国佛教礼法与佛前供花及花器不断引入日本。15世纪中期, 最早的花道流派即池坊流成立, 标志日本花道的正式形成。1696年, 《瓶史》在日本出版, 被奉之经典, 还出现“宏道流”一派。20世纪, 日本逐渐形成稳定的三大流派:池坊流、草月流、小原流, 日本花道作为东方插花的代表, 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在世界插花界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中国, 插花艺术有着不容乐观的经历。2007年3月, 传统插花被列入北京市海淀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 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届插花花艺论坛》一书收录了全国50多位专家学者撰写的65篇论文, 涉及教学、理论、花材及保鲜等各方面理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版的插花花艺专题论著。2014年6月,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保护中心。

细观当下, 古代瓶花深刻的影响着近当代中国瓶花、花鸟画的图式规律, 如潘玉良、林风眠、常沙娜等。“筠香承雅事, 醒花对尔言”, 插花这桩雅事逐渐的被我们熟悉, 不仅许多高校开设有插花艺术相关课程, 社会上也有许多机构开发了商业化的兴趣课程。自古人花两相合, 在这场与花草诗意的对话中, 感受传统的传承, 又能结合中西精华, 师古而不泥古, 体会插花文化的博大精深。

摘要:“人看花, 花看人;人看花, 人销陨到花里边去;花看人, 花销陨到人里边来。”人寄托于花, 花依附于人, 我们将盛衰荣辱、喜怒哀乐倾注于对花的欣赏、供奉, 拥簇出灿烂丰富的花文化。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其气味芬芳空气, 其姿态愉悦观赏, 哪怕干枯都有着别样脆弱的美感。

关键词:插花,古代,艺术,美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外钻完井技术进展研究下一篇:互联网经济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