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考

2022-10-23

第一篇: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学校

管奋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

1、怎样备好课(1)备好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师生契合点,真正把教育与结合起来;(3)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今天着眼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4、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

5、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 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一句话,开展“行动研究”。从一个一个的教学课例开始,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实践新课程,老师是主体。因此,实践新课程需要老师们创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须全心全意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依靠老师。 教育需要三个东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经验积累。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温总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精讲多练 本学期我们理科组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

的意识有所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学科的要求,确定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实用性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

2、优化练习 我们结合洋思经验及杜郎口中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上的“精英”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预习内容、学案及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掌握,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率。所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之间互相研究、探讨,写出心得。最后,由各年级主备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各学科不同课型分层设计练习的模式,并根据各学科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围绕本节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

3、生命课堂 开学初,我们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出台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要求》,分学科制定出了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结合改革内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如数学课堂上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们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堂测试等,让学生感到“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改变课堂拖拉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激励性评价传统的教育在于局限,僵化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师、学生、家长一古脑儿围着学生的成绩转,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特长的发展。我校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设立了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学习、劳动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发给“小孔雀奖”、“金画笔奖”;学习刻苦,作业认真的学生发给“好学奖”,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发给“形象奖”,我们还设置了十星级评选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 究。只要我们本着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改革就能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校 王元明

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深深撼动了传统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教师一时都很难接受和适应,这是两种教学思想的碰撞;这是两种教学观念的冲突。课堂教学应该以什么方式和模式进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更需要我们尝试和实践,逐步向课改精神靠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 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在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要体现于“六改变”: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选拔功能的趋向;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课堂教学作为体现课程改革的载体,特别要改变偏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显而易见,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用了。注重“结果”的机械训练不能用了„„。该怎么育人?该怎么教书?该怎么上课?我们需要作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思考之一:谁是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独霸讲台,照本宣科,滔滔讲解,讲多练少,作业逼迫。学生只有痛苦地听讲,麻木地完成

作业,提心吊胆地应试。即使是上升到“主体”的地位后,也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在听讲、练题。这种现状源于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传道、授业、解惑”舍我其谁!教师把学生学习的责任系于自身,以教师辛苦的劳动代替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实践。学生是被驱使的奴才,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学习无兴趣、无乐趣、无热情。听懂、记牢、练熟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改要求改变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方式,倡导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学会学习;这就淡化了教师“教”的作用,凸现学生“学”的主人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中,学生真正确定了主体地位,教师领着学生走向教材,从预习教材——尝试实践——讨论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研究探讨的权利,互助合作讨论、争论的权利。主动自觉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探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将甩开老师这支“拐杖”,自如地汲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模式才可能有根本性变革。

思考之二 :教师的功能定位

放手让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机械的训练者。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而明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引领每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向知识技能目标推进。在学生自学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组织讨论,解决问题,要善于启发、寻找解困突破的门经,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和方法,最终实现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围绕目标的突破,层层设疑。引领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当学生真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一语点醒梦中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规律、技能规律、学法规律。使学生练一题知一类,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学习,体验成功,在有所发现中有所创造。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中指导学习,他要注重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讨论、争论、竞争的氛围,要有激励意识。通过期待、移情、信任激励的效应,通过指导、启发、激励,通过给自信、给方法、给情感。使学生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积极的进取心,有了充沛的自信心,有了持续学习热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在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在上课中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知识传授为智能训练。扮演组织、辅导、激励学生的角色,只有实现这一转换,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思考之三:合作学习的功能增强

离开老师传统的“讲解”,学生要自主学习、自我钻研,感悟体验获取知识。

但以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确有一定的困难。个体的劳动实践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不同,在合作讨论中交流,生生互动,正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自学中兼以合作讨论,既可解决知识问题,又可培养互助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各个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探索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共同的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培养团队精神。

思考之四: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三块自然整合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思考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

师生共同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提供自学提要,学生自学教材——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讨论——实践练习——总结知识规律、学法规律——检测评价、激励讲评。

这种课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的,以师生交流为主导,以生生互动实践为主线。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自学体验、学法指导、探寻规律、激励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做到“五让”。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着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主动性,鼓动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思维。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相联系,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主体突现、过程开放、教学民主、注重实践、

发展自学能力。较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

思考之五:教育是教学之本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磨砺和激发,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个性发展需要科学的导向。教师务必要确定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把教师“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发挥出来。

教师的工作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教师:

1、确立教育是教学之本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积极的内因动力对学习的决定意义。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健康心理指导、人生指导。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懂得未来。解决好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两大问题,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2、教育最需要的是感情。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爱心,投入情感。只有爱才会主动承担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只有爱教师才会以慈母般的心肠,如子如女、如弟如妹般地关心学生的发展成长。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感情,体会其心灵疾苦,了解其思想困惑,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才会药到病除,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耐心细致的说教指导,朋友式的激励指导,感情的真正到位。才会赢得学生的心灵转化。有情才能有责任,有情才能有艺术。

3、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教师作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的思想情绪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可以在教师身上找到影子,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修养,注意处理好做人处事的细节。教师要用良好的形象,伟

大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起到潜移默化的传帮带作用。

4、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形成能力,更要重视挖掘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智力因素中,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都要被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所左右。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的培养比学习知识、能力培养更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个性发展。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因动力之一,是成才的决定因素。教师确定这样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有机去挖掘非智力因素、发展非智力因素,才能达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健康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坚决改变过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观念和恶习。

确立教育是教学之本的思想,注重挖掘思想教学的基本要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才会有不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生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格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积极地学习、探讨、研究。

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理念,复杂的各种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正是要理出清晰的教学思想,明确的教学观念,才能整合出符合课程改革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决定着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改纲要,深思课堂教学的要素,不断尝试实践,整合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才会顺利向课改过渡,才会实现课改的目标。思考和实践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校 管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过去的一年中,我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教学理论学习,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

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都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习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真正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我上的每一节课。几年下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上升,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过去的一年,我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采

取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操作:指导读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创设探究环境,全员质凝研讨;补充遗缺遗漏,归纳知识要点。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也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学生宿舍、清洁区、教室的卫生工作没有做好;班级也还存在学生辍学现象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

1、潍坊市经济学校 山东 潍坊 262200;

2、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 山东 潍坊 262200)

摘 要: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目标偏颇、模式化、缺乏育心育美等问题,要从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创新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研究,以此推动中职体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改 体育素养 锻炼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新时期下中职体育教学要全面贯彻这个纲要,加大改革研究力度;同时,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研究也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中职的体育教学改革好了,才能有效推动整个中职教学的发展提高。

一、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偏颇

表现在:有的教师认为中职体育就是随便领着学生玩玩,没有深刻认识体育的育人作用;有的教师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健康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有的教师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跑教学大纲,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增加些新的学生喜欢的东西。

2、教学方法过分模式化,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教师的体育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致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一上体育课不是打打篮球就是跑跑步,显得陈旧单一,缺乏生动活泼。

3、缺乏对学生进行育心育美的培养

大部分教师只是为了上体育而上体育,重育体,轻育心,不重视学生对体育美好感情的培养,让学生觉得体育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事情;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二、新时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大力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中职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学、校内教研、外出观摩和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修养,正确认识中职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中职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中职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的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新时期的中职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要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中职体育教学的变化所带来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2、要大力重视中职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职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天天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学生只有自发自主自动地天天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会锻炼,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3、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体育不但是一种力量的提升,更是一种社会生活审美性的主观反映。体育审美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进行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人们在体育审美过程中,时常会激起一种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要选择美好的体育,用美好的体育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人类蕴含于体育中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其次,要在充满赞许与鼓励的体育氛围中有效激发中学生的成就感。快乐的体育活动是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是体育审美功能以及认知、教育功能发生作用的前提。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艺术表现的动机,通过感知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发现于生活、探索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引发中学生的外在体育兴趣向内在体育兴趣转化,使学生逐步了解并热爱各民族的体育文化。

4、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

面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中职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来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深度改革。

第三篇: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但由于教师理解偏差,致使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进入了很多的误区。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建议加大培训力度,提倡反思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涵义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多重功能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世纪的更迭而被动摇。语文如此之重要,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语文是母语教育,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是需要人们在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完善发展的。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为对话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基础。也决定了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对话本身又促进了这些教学任务更出色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综合学习。这些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培养都为对话的可能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切对话无论是可言说的还是不可言说的,话语的或文字的。最终都需要一种符号系统作为意义表达的承载体,否则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切可以用绘画,公式,音乐或舞蹈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这些形式只能在某个有着“共同语言”的领域内才有事实上的意义。否则超出这个群体。就可能会成为毫无意义的静态存在。一种表达方式要有意义,应是被他人所能理解的。对于中国人而言. 共同的语言即汉语言文字。

其次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语文学科不像其它数理学科那样表达精确,分类明晰,逻辑性强,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语文中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褒义和贬义的巨大差别:又如许多词语、表达方式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多次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体味,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不断地体验才能真正被理解应用。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高度主体化的文学作品中。蕴涵了作者的个性气质、独特情愫和特有的人生价值观. 并赋予了词语个人独特的意涵和韵味。这就需要作为读者的师生去理解,体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才能获得个人文化和思想的积累。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保障。而真正的对话教学也发展提升了语文教学,增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无限魅力。

再次,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语文不仅是交变流情感思想的工具,也照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语义教学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己的心灵对话。从而“透过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去把握其中展现的生命的意义”(狄尔泰语),完成对人心灵的塑造。这样既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了语文生活的教教意义,让学生在对话中实践了“语言不是已完成了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一科学断言,使语文教学和对话在互惠关系中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1. 对话主体单一。

教师以自己的问题统治着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师生在一问一答,进行着对话,但实质上仍是教师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主动”地沿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向教师期盼的结论。教师的话语霸权、行为控制、知识垄断,使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不敢对话,也不会对话。这样的对话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

2. 对话内容脱离文本。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就容易走题,如果任其继续,都不一定会随意的拉到那里,对话教学成了拉家常。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应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向着自己设想的方向思维,但一定要制止学生的过分思维,适时的引导对话方向,不能任学生天马行空。

3. 培训缺失。

现阶段对话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论探索大多是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广大一线的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研究热情不高,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整日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忙碌于应付每天的教学以及日常的各种检查评比等,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精力去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市、区进修学校几乎没有针对一线教师对话教学的培训和讲座;市、区语文教研员也没有收集整理出一些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与一线教师分享;更没有那种实用性强的、编印成集的对话课堂教学设计样板供教师们参考学习。

四、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改革建议

1. 加大培训力度。

教研培训部门、学校领导等应加强对对话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一线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专门培训和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力量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学习。

2. 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是思索自己教学的失误,并加以改正的教学方式。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改进型教学,强调在失误上寻求进步,强调教师的不断的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对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否则,就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肯定学生

从形式上来看,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 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

从内涵上来说,课堂教学应有以下指标:

1.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如:《小足球赛》的教学目标:A 指导看图和学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等。规范的教学目标,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

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像“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就不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显得虚而抽象。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尤其是情感目标,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一种磨合过程,具有评价的不可定性。确定情感目标时,应把握好他的层次,更多的应定位在认知层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最重要的是归还学生的学习时间,归还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老师的讲过多的占用了学生的学和练的时间,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时也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学习的时间,如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学习展开讨论等,而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过场,一种摆设,更多的是大部分学生没读完、问题没讨论清楚就打断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效果也就不明显。我们再看自然课“鱼鳍”,要按传统教法,告诉学生鱼鳍有胸鳍、背鳍、尾鳍,鱼鳍有哪些作用,再做一个练习就可以了。但如果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教法是不合时宜的。

2. 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从历史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道”和“业”都是静态的理念或知识,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结论, “惑”也是也是教师问的多。学生纯粹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继承,很少有发展。由此,造成了学生思维单

一、观念正统,唯书唯上,不敢怀疑、习惯被动,缺少求知欲、滋长厌学情绪等弊端。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变为主动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处理教材,要突破以往的教学传统。研究性学习法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性学习,教师满足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问题都得到解决,反过来我们试想,如果经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走出课堂,头脑里的问题都解决了,都轻轻松松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吗?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近期的危机是没有产品。从飞机到数码相机,从制成品到流水线,我们都依赖的是进口。我们远期的危机是孩子没有好奇心。”就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在学科教学中,国际学习组织推存三句话:听来的忘的快,看来的记得住,动手做学的会,以此来推动人们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按照以前大纲的要求,只要学生能用旋转法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它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但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来审视它,就会发现他的不足,它是一种被动接受,思维单一,没有发展。我们既要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学生主动获取结果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研究讨论,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3. 教学要有创新

创新教学,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师方面,它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1)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倾向,不唯书是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2)教学环节创新,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它们主动的探究新知识。如上“新型玻璃”一课,就可设计“新型玻璃的自述”这个环节或“新型玻璃产品推介会”,学生在积极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3)教学方法创新。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教师要突破固

定的思维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4)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最优的教学手段 ,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最优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制作带有视听效果的课件,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手段的束缚,在传统中求创新。(5)课堂练习的创新。课堂练习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要有思考价值,要具有开放性。在学生方面,我们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呵护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火花。现在学校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提到创新,就觉得高不可攀,其实,在一堂课中,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称得上创新。不管是教还是学,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拔高要求而一味追求创新,求新但要务实。

4. 知识向生活贴近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基础工程,以后学生更多的是走向社会的普通人,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生学会生存,具备生活生存的能力是关键。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向生活贴近。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使它们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融合起来,另一方面,也能给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5. 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静态的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和要求来塑造人,特别是不能像生产产品那样培养统一模式的人。各位老师可能对此存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如此,我们强调因材施教。我并不是认为因材施教不好,但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因材施教到底实行了多少?这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讲一样的教材,作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题目。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接受性的,学生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课堂要成为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和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要培养出鲜活灵动的、充满个性的人,这样的学生也才会更具有创造力。像作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都比较讲究行文格式的规范、选材的统一要求、划一的作文技巧等等,当然必要的基本功是要练的,但如果过于苛求,就会产生新的八股文,束缚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有个性。我以前教一个毕业班语文的时候,就做个一个尝试,作文课以及平时的作文,我并不要求学生都写成文,我只出题,更多的是半命题,只要求学生写出作文提纲,讲评时,就评谁审题思路新、切题的角度新、谁立意新、谁选材和别人不一样、谁组材的方法新等,倡导个性的发展。双休日就只要求学生从一星期的2---3个提纲中选择一个成篇,至于怎么行文,用什么语言则更加自由,不加限制。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可行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的。

6. 多肯定,善引导

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肯定,多一份表扬鼓励,就等于多给了孩子一分自信,也就等于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路上多注入了一份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要简单的否定,要善于引导。记得有一次听湖南教育理科版主编申建春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很有感触。有一次他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商是小数的除法,有一个学习稍微有点困难的学生在单独讲一个题的计算时,将商的小数点漏了。 按照我们一般的方法,可能是对他说:“请坐下再想一想,有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也可能是对他说:“怎么想

的,这么简单都计算不对,坐下来。”前一种做法还好一点,后一种做法就比较武断。试想,这个学生以后还会不会有勇气举手发言。这位老师是这样对那个学生说的:“今天你可真不错,能当着这么多同学发言,解题的思路也完全正确,只是结果离成功只差„一点‟了,你想获得成功吗?”那个学生点了点头。老师接着对他说:“那请你再想一想,告诉大家。”一会那个学生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又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从这个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肯定是多么重要,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本着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改革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信心教育学》

2、《陶行知名篇精选》

第五篇:教学反思+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过程理性认识之后的提升。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求知探索。导语设计是否起到了引领课堂的的作用要进行反思,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否在课改理念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反思,师生互动,是否体现了教育公平性要反思,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要反思。

教学反思已经成为精彩课堂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机械的几句话了事,大有应付公事之嫌,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过程理性认识之后的提升,它需要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并且反思者要有明确的目的,平和的心境,诚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与认真反思的角度很多,下面就教学反思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导语设计是否起到了引领课堂的的作用要进行反思

一堂课开始了,导语成了进入教学的引子,分量不重,但是不可缺少。精彩的导语可以恰如其分地营造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在一堂课结束后,导语就是我们首先要反思的内容。有时候老师过分地注重了语言的精美和华丽,却忽视了导语必需的简洁、明快;有时过分简洁,却又让学生无法把握老师的教学意图,疑惑不解;我们的导语是否完成了完成了肩负布置教学任务的使命? 是否真正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很合理的构思,以便确定最恰当的导语。

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导入,课堂中使用了大量时间来导入,往往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如我在上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时,用三国故事来引入,结果学生讲了一个又一个三国故事,化了大半节课时间,虽然强行结束了学生的三国故事,但学生的心还在桃园结义,不仅课的主题没完成,而且教学效果很差。 而我在《劫难中的抗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天,两个强盗出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手拉手荣归欧洲,你们知道这两个强盗是谁吗?这两个强盗究竟在中国干了些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板书课题《劫难中的抗争》,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否在课改理念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反思

目前流行的公开课,动辄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好像不讨论,不合作就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了,就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了,就陈旧老套了。其实过多的讨论,会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一味地合作,会让少数学生养成懒惰的陋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合作来完成的。如果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的学习任务,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只有在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让他们讨论;在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协作完成。学生才会有讨论的激情,才会体味到合作的乐趣。因此合作学习一定要在水到渠成的条件下进行,而不要为了追求形式盲目的开展。

互动式体验是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学习的内容。所以,这种体验的教学形式多为在学生有一定的准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要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要引导恰当的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引导学生提出。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误解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无准备思考、无秩序讨论,自己则站在讲台不参与、不引导,最后随便总结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繁荣。

三、师生互动,是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要反思

在很多课堂里,老师都喜欢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展开师生双边活动。频频地提问,踊跃的回答,课堂确实很活跃。但是老师是否注意到,每次被叫起来答问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他们观点新颖,答题准确。让老师和同学都很满意,但是更多的同学却没有答题的机会,特别是距离讲台比较远的后排,他们几乎成了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思想,没有人注意他们的沉默,老师已经沉浸在由几个优生营造起来的无比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去了,而沉默学生在课堂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毫不关心。这样的互动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互动,是不公平的互动,没有面向全体,没有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互动的乐趣,是不完美的。因此在设计互动环节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

如果,教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如采用开放性问题、学生质疑发问策略,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课堂便会充满生成的活力。

四、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要反思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美观,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兼备,操作简便等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应用。它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可以有效地创设情景,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有些老师走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老师讲解的很少,学生思考的也少,教学目标被淡化,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却失去了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深入学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只有在需要的时候用到它,才可以达到让它为我们教学服务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多研究,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没有反思的教学是永远得不到提高的,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会让我们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教育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求知探索。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新课程的教育改革?这是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改革 作业设计 创新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试用期工作总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