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2023-03-27

第一篇: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意象研讨

黄昏杨柳;万种风情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意象研讨

[内容概要]:从淡淡黄昏,丝丝杨柳中找寻宋朝婉约派词风,在宋词的凄美中领略万种风情, 品读词人那时那刻的心情。

[关键字]:黄昏 杨柳 不舍 愁怅 惜别 万种风情 借景抒情

拾起一本宋词,总能看见作者的泪光朦胧,总落得丝丝惆怅,字里行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读完宋词,直叹“怎一个愁字了得!”愁苦遍地横生,尤其在那冷落清秋节,离别时候,相思时分,作者借万千景象,将内心的忧愁一泻而出。

宋词词人最会借景抒情,把内心的愁赋予世间万物,这也正是宋词婉约词风的体现。正如“黄昏“一词,它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甚高,将作者的的思绪娓娓道来,也将婉约之风推向高潮。如蔡伸的《苏武慢》中的一句:“楼上黄昏,片帆潜力归程,年华将晚。”“黄昏”一词带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淡淡哀伤。李甲 帝台春 中的“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 又偷滴,漫倚遍危阑,尽黄昏也是暮云凝碧。“作者对自己的漂泊无依,佳人归去的孤独,全部写在黄昏的晚景中。再到李重元的《忆王孙》中“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黄昏”带出一女子对伊人的深切思念,由天明到黄昏,黄昏把她的企盼一点点磨灭。又如秦观 满庭欢 中“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所有的想念都沉浸在这无言的黄昏时刻,此时只有黄昏最懂他的忧伤。

一片片的哀伤都释放在这无边的黄昏中,借“黄昏”的落日西沉,宋朝词人在片片斜晖下,含泪写下内心的忧伤,不论是离别,还是相思,黄昏将忧伤泼洒得淋漓尽致,翻开宋词,“黄昏”一现,哀伤一片。

宋词的婉约词风不仅在黄昏之中,更表现在枝条摇曳的柳树上。

柳絮飘飘,思绪飘飞,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情怀,柳条,柳絮的身影在宋词中也层出不穷。如晏几道《清平乐》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处的杨柳饱含着作者恋恋比、不舍的离情。

刘辰翁《摸鱼儿 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中“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他将一腔天涯漂泊的悠悠怨恨,结在西湖烟柳,似一串剪不断的的愁绪,让它在西湖边上,任尔东西南北风。

秦观《八六子》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 ”此处柳树,结愁千绪作者与一女子离别后,作下此诗,柳条风中摇曳,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离别场景。作者望着女子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知何时是归年,那时佳人一去不知何时归的落寞,柳条将秦观的内心搅得天昏地暗。

宋词词风就是在一景一物中逐步走向婉约,词人将内心的爱恨情仇,缠绵悱恻都寄予万物,所提到的“黄昏”、“杨柳”只是万千景物的中的沧海一粟,宋词借助婉约词风成为一枝独秀的文化,作者对大自然敏锐的情感铸就了宋词的婉约词风的辉煌。一叶一景都能吐露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无需对天长啸以示内心伤痛难忍。宋朝的婉约词风是如此的忍俊不禁,能在词中平静的环境中,读出作者的万种风情。读一首首的宋词,总能从飘渺的的环境中体会到真真切切的情感,语出必惊人,婉约之中,让读者与作者同伤。宋朝的婉约词风给一个世界带来一丝浪漫,词人将借景抒情的写法运用得游刃有余,情感的捕捉,如此细腻,惟有宋朝婉约词派词人能够做到!

[参考资料]:宋词

[点评]:作者从婉约派的特点和地位阐述了宋朝婉约派词风,从个别词眼来写出词派特征,以小见大,富有新意。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

第二篇: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众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其中,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词始于南朝,形成于唐而盛于宋。宋词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简述研究对象

豪放词与婉约词是宋词的两大派别。豪放词表现出豪壮,恢弘的语言风格。

(1) 形成与发展

苏轼一扫花间词派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他的词不拘一格,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南宋刘辰翁曾言:“辞职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可见,苏轼作为豪放派的奠基者,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之后,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了高潮。他的词,多以爱国题材为主,慷慨悲壮。大大开拓了豪放词的思想意境与表现力,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特点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2、研究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朝豪放派的形成过程和词风特点。

(2)有助于深入了解豪放派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3)有助于学习豪放词中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4)有助于品位赏析豪放派词作语言,积累古诗文。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豪放词的出现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及在此之前其他派别的发展。

(2)研究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的生平经历。

(3)研究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如 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

2、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书籍,查找典籍等方法,具体分析豪放词,以更完整理性的认识宋词豪放派的特征。写作时可引用的更合理恰当。

3、预期成果

论文,撰写有关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的论文。

三、人员及安排

指导老师:课题组组长:

组员:

安排:

1、查阅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

2、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

3、写论文,进行润饰修改。

宋朝豪放词风的研讨

说到宋朝,就不得不说宋词,说道宋词,就不得不提词风。词,她萌芽于神话传说,从诗经中诞生,又经历了楚辞,诸子散文。历经了两汉文学的陶冶,又接受了魏晋南北朝四言,五言,七言,小说等的洗礼。最后到隋唐,少女初长成。最后到了宋,达到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这期间,词逐渐演变成了众多的词风,形成了各种风格特色,各个派别。但是说道宋朝的词风,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一种风格————豪放派。

豪放是一种写作风格,它体现着作者的性格,思想,胸怀等等。之所以把一些作品综合称之为豪放派,是因为它们词体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为代表。前两者是豪放派的两个大文豪,合成“苏辛”。现在我们以苏轼为典型来分析豪放派的风格特点。苏轼执着于豪放,旷达的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首先在苏轼生平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中,词风不尽一样,有豪放,旷达,婉约。可以看出苏轼并不是一味只追求豪放的词风。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翻开《东坡乐府》,雄健豪放一类的词在他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但这类词在词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影响力,是苏轼对唐五代以来“绮罗香泽之态”词风的最有震撼力的变革,也是苏轼艺术创新精神的最有力展现,它拓宽了词路、词境、词风。接着来看苏词的内容,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当别人正在有心忡忡,担忧自己未来的征途时,他们一定没有心情去欣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苏轼却不然,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下片是写,天转晴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反,有豪放必然就有婉约。豪放派和婉约派组成了大半个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有柳永、晏殊等。其中属柳永最有代表性。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因此柳永词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不同于苏轼的因政治因素主导,柳永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豪放于婉约的区别,可用《历代诗余》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牙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豪放词)。可见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

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这样豪放派就给人以“冲口而出”的感觉。

这样,豪放派之于宋词的地位与特点已经昭然若揭了。豪放派以它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等特点与婉约派一起组成了灿烂的宋词文化。

第三篇:从《声声慢》看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南宋人,号易安居士。她工诗能文,词风婉约,为宋朝一大家。她早期生活优裕,婚姻幸福,情趣高雅,因此词作多反映她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作品感情细腻真挚,笔调轻灵秀逸,风格明快,抒情曲折幽深。早期代表作有《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都是名篇。如《醉花阴》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贴切巧妙,用语通俗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写出了独处的愁苦和思样的深切,词风婉约。但南渡之后,国破、夫亡、流浪,饱经忧患和战乱的孤苦生活,使她从幸福的峰巅跌落到痛苦的深渊。于是在她后期的词作中,不再有浪漫的情怀,诗意的画面,代之而起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失落伤感与“万千心事难寄”的痛苦悲哀。如《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都是后期词作的代表。其中《声声慢》是其晚年代表名篇之一,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特别赞赏。现就《声声慢》一词,来谈谈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婉约词风。

以“愁”字为中心,通过描写表情、动作、生活细节,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声声慢》一词中,通篇表现出作者因夫亡、家破、流浪而产生的对故国、故乡、故事、故人、故情的深切追忆中,饱含着沉痛悲愁之感。开篇“寻寻觅觅”两组叠字,表现出其内心世界的空虚。词作者流亡在外,国破家亡,郁闷之情难以排遣,心有所失,引发外部动作“寻”“觅”,想找回来一些什么。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所反映出词人内心愁情是何等的深刻!词人强烈的内心郁闷之感,远非一个“愁”字所能表达,所能概括!

以“景”寄情、赋“情”于景,直抒胸臆。《声声慢》中,词作者用使用人伤感的残秋景物触发愁结、寄托相思,情与景密不可分,曲折尽意。晚风、雁阵、黄花、梧桐、细雨等残秋凄清的景物,寄托着作者多么凝重的感情,倾诉着作者饱经忧患和乱离流浪的生活哀愁,其中沉郁苍凉之情,感人至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旧时大雁传书寄情;“旧时相识”究竟何时相识呢?在词作者早期寄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月满西楼》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故称大雁为旧时相识。而此时作者流寓江南,丈夫赵明诚已逝,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感到十分伤心,真是“物是人非”,令人愁肠难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中的“黄花”与作者《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一样,表现作者因极度的相思之苦,而形容憔悴,身体虚弱。“梧桐”“细雨”“点点滴滴”,秋雨常常勾起人的愁思。而愁思和雨丝一样,真是割不断,理还乱!而秋雨缠绵、黄昏时分,点点滴滴,所反映出的作者千丝万缕的愁情,真是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孤寂之苦,难于排遣的愁情,通过残秋景物,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新颖奇巧,巧用叠字,加强感情渲染,更能表达难以排遣的愁闷。李清照善于熔铸口语,以平易之语描写日常生活和极度的愁苦,有语浅情深之妙。看似简单浅显的语言,实则凝聚了生离死别和亡国亡家之痛。另外巧用叠字,词的开篇,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反映出作者内心十分空虚,郁闷难排。“冷冷清清”既写秋天环境气氛,又写作者内心感受。残秋黄昏自然冷清。但作者夫亡家破、流离他乡,内心世界的冷清是不得而知的。“凄凄惨惨戚戚”由轻入重,突出地描写了填塞于作者内心的愁情。这几处叠字,将动作行为、环境感受与作者心理神态融为一体,而声韵渐冷、涩滞、形象地展示出作者感情流程,而下片“点点滴滴”以声状哀,照应前面七组叠字,有巧夺天工之妙。

总之,李清照词作激越凄苦之情往往出于缠绵委婉之笔,怆凉沉郁,感人至深。不愧为两宋词坛上婉约派的名家。她的非凡的艺术成就和过人的才学奠定了自己“直令须眉俯首”的崇高地位,对后世词作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四篇: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前 言 ................................................. 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 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 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 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 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 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 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 8

总 结 ................................................ 9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前 言

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

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①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③ 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

④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 ①②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家”的烙印。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神子②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南乡子 集句

寒玉细凝肤(吴融)。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冶叶倡条遍相识(李 ①②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商隐),净如。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在密州的这段时间中,一共创作了五首关于春天的词作,它们分别是《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春已老)、《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但是对于第一首的话,其实确切的说是在赏秋色:

雨中花

初至密州,以累岁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在这首词作的序里面交代了苏轼刚到密州时,所面对多年的旱灾蝗灾的困境,苏轼作为全城百姓的父母官,斋戒几个月求雨,这份关心百姓的情意和责任感,让人觉得高兴。但也有遗憾就是错过了赏春的时机,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天有情,居然到晚秋时节,有一支牡丹独自开放,乐煞词人,“雨中特为置酒”。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不获一赏”的缺憾。尽管时间不对,但是这并不妨碍到词人赏春的兴致,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爱恋之情,对那朵珍贵的牡丹不禁发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为我留连”。

①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后集卷三十九。 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不过,写得好的应该是《望江南》(春未老):

望江南 暮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刚到晚春,还未春残,登上超然台遥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视野开阔,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即使酒劲过去,叹息思乡,也不忘用“新火试新茶”,珍惜年华。“远近交错,时空转移,色泽变幻,明暗相衬,无愧丹青高手。思乡情切之际,却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扫忧思,心境超然”。①而相比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不难发现,第一层是写描写美好春光,第二层是写劝告珍惜春色。也明显地看到“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是化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时整首词的风格境界也比《望江南》(春未老)要低,没有一种开阔释怀的感觉。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除了赏春游玩,也有祈雨归途中,绕道出猎,而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神子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如长江大河,瞬息千里,词中表现自己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和理想,姿态横出,‘狂’态毕露。以壮词述壮志,表现了东坡乐府的豪迈风格”。②同时,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相较于词创作的初期,总是缠绵于儿女情长,歌舞妓女之中,而这首词完全冲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的狭窄题材,而抒发了厚重的爱国之情。苏轼自称“老夫”,颇有三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狂态毕露。

不过,这一时期也有显露退隐之情的词,如《减字木兰花》(闲哉令尹):

减字木兰花 送东武令赵晦之

①②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58页。 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58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闲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词的第二层,表示想要辞官,归退田园。这首词也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过,却反映了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方面在词人苏轼身上的矛盾。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有很大的变化,综上所述,变化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花间词风的突破,有悼亡词、出猎词等;第二,豪放词风的创立;第三,脱离模仿,自是一家。从而,为黄州时期的巅峰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是哪些原因促使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变化的呢?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词的热衷之情。对于词,很多文人都只把它当做吟咏风月的工具,即使文学家欧阳修,也曾创作了一系列的艳词。而苏轼虽然也会时不时陷入这个窠臼,但是最终却走出来了。从亦步亦趋地模仿“柳七郎风韵”到自己的独立开辟词的世界。这一过程都是对词的喜爱而大力促成的。同时,“以诗为词”理念,使词的地位上升。尽管女词人李清照曾批评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①但是正因为如此,苏词才可以如此地自由抒发真性情,遇到触动情感的事,便下笔成词篇。

其次是苏轼本人的政治遭遇和生活遭遇。在积贫积弱的宋朝,苏东坡作为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并身为君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当然,定要为国效忠,为民谋福。官场上甚是失意,同时众多亲人早早地离开了自己,而又身处异乡。并且总是看到深受自然灾害迫害而困难重重的百姓,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甚是凄凉。因而,在妻子王弗死后的第十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时,与弟弟子由虽然在密州时期为官之地相距不远,但还是在中秋团圆佳节之际,不能相聚,感触颇多,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再次是在密州时期时,苏轼本人的儒释道交杂的哲学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让苏轼本人虽屡遭打击,却还是意气风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道家的超脱思想,又让他不如归去。佛家的随遇而安,也总能让他不管自然环境多恶劣,也总能和邻居好友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而在黄州时期的词创作中,被林语堂称为“流浪汉狂想曲”的《楚词·黄泥坂词》,其中有一段是“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②显出了苏轼经过儒释道的矛盾融合而后变成了一个老顽童了!

最后也是作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的基本原因,那就是苏轼本人的文学才能。如果苏轼没有饱读诗书,从小做好文学素材的储备,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初期的模仿之作,也更不可能走得更远。又如果没有苏轼的主动去探索词创作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家的风格,“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 ①②李清照:《词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八女郎按红牙枟板歌之。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①但是也有瑕疵,“苏轼把词‘诗化’乃至‘散文化’也有一定的流弊,带来议论过多、句子太散或粗率浅陋等缺点,这是他为词的革新付出的代价”。②不管怎么样,苏轼的个人文学才能,能把自己所遇到的事大都能够转化成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并融入个人真挚的情感,使得苏词散发着永久的光芒。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期词作品和词理论不仅对自己的后期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还对后来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得后人创作的素材选择更自由。与此同时,苏轼把创作手法和其它文学创作融合在一起,使词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虽然也有人论说“虽然密州、徐州词题材较为广泛,从此词多为长调,豪放特色渐趋显现,可谓初露锋芒。但思想较多体现儒家思想,风格主要为豪放之风,比起黄州时期的词的内容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佳篇的层出性来讲,则远远不如,密州似乎仅有密州三曲可谓佳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而黄州时期,佳篇可谓俯拾皆是”。③但是密州时期作为苏轼词创作的变化时期,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这一时期,能有这样的词风变化则是更难得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④苏轼正是如此,从格调不高的花间词和杭州交友宴饮词到密州时期的悼亡词、出猎词等,苏词在这一时期的词境得到很大提升。不再是局限于追求浓艳以及个人欢娱,而是提高到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忠君报国的抱负。

正如王闿运《湘绮楼词评》所道:“大开大阖之笔,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胜诗文字多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由穿梭于天上人间,境界开阔。”⑤

而对于后人的影响来说,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苏词创作中日益体现的豁达向上的情怀,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以及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都让同时期的人以及后来的人敬佩和崇尚;另一方面是对于词创作和词理论方面的,苏轼的优秀的词创作,开一代风气之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后来的人争相模仿,影响后来的人的词创作,而至于苏轼的词理论方面,给后来的人的词创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作用,尽管苏轼的文学才能不可以被他人复制, ①②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5页。 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0页。 ③赵伟:《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学术交流》,2009年第11 期。 ④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卷上。 ⑤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卷。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但是至少让后人对词创作的眼界开阔点,不拘泥原有的词形式,激起词创作的热情,更自由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总 结

综上所述,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有了众多的主要表现,最终对同时期以及后来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主要表现方面:第一,扩大词的题材、开拓新的词境;第二,内容丰富, 涵蕴深刻;第三,“自是一家”的风格与以诗为词的探索。①这些都已经被前面研究的人归纳以及总结了,而我在此基础上,对苏轼前后时期的作品与密州时期的作品做了一个比较,以此来开拓。但因本人学识有限,未能作更广阔的阐释。同时,对于词学理论方面的薄弱,未能详细阐释密州时期的词理论的开创以及运用,为本文另一不足之处。因此,有待于个人学识的增加,以更好地解读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年版。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集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7、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曾枣庄:《苏词汇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0、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

12、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

13、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薛祥生:《略论苏轼的密州词》,《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第五篇: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周 薇 发布时间:2008-11-25 10:21:09

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

(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

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 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

(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

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往事浮现,黯然惆怅。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那时纳兰笔下的月被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这在纳兰的友情词中有很多体现,月明如水,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纯洁与高贵。

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李煜和纳兰都写男女相思的词,而这些男女相思的词中又必不可少的是对月而起。这不仅是纳兰对李煜的继承,而应该是这两位词人对于传统月意象象征系统的一个继承。纳兰写“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李煜写“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都表现的男女之间相思苦楚,对月落泪。词风真挚自然,寓情景以生命,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羁旅月中最愁思。纳兰的词中包含很多边塞词,其中的月意象又包含浓厚的思乡情谊。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跟随康熙出巡,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羁旅天涯的生活。他的边塞生活虽壮丽奢华,但对于生性追求自由纯性的纳兰来说,个中的酸楚自是无法言说。纳兰边塞词中多用“寒月”“冷月”来抒发自己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无奈以及对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这是李煜的词所没有的,作为亡国君的李煜自然没有羁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过去,怀念故国的伤情。

五,以月自伤,悲情无限。纳兰的词哀感顽艳,千古伤心。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性德此词的重点却在„缺‟,在„离‟,认为会少离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他写得悲凉凄恻。他„怜月‟实是自伤。”纳兰借月亮的盈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妻早亡的无奈与悲伤,他希望妻子永远健康如月亮那般。然而自己的命运和月亮一样,是一夜月圆,却夜夜月缺。这是纳兰性德对月意象的发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将自身比为圆少缺多的月亮,这种用法出李煜之上。

六,赋月以灵性,月能体味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苦痛。李煜词中的月是一种寄托情思的景物,没有生命。人只能对月怀思,月却不能体味人的心思。而容若笔下的月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是纳兰性德对李煜在月意象运用方面最大的发展。纳兰说“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月有灵性,它能知道人类那些卑微的怀念和愁思;纳兰说“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月能爱人,懂得怜惜;纳兰说“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鹧鸪天》),月是镜子,空照离愁。难怪张草纫先生说他“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后主的词风,缠绵凄婉,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从心灵深处弹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纳兰性德则是哀感顽艳,婉转凄清直追后主。他们的词都“温婉中流露出哀伤,掩卷后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所以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然而后主在抒情时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没有怨恨,没有反抗,没有忏悔,有的只是呻吟和无限的伤春悲秋。在这一点上,纳兰对后主却有新的发展。他词的题材内容明显更加丰富,边塞词,悼亡词,爱情词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当然仍然保持着不变的伤痛。另一方面,纳兰在艺术手法上较之后主,更加多元化,就好像月的含义在纳兰词中被拓展,并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再次纳兰的词风较之后主,更加有一种侠骨柔情,刚柔并兼。

(三)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继承并有所发展的原因初探 其一,悲剧命运造就了一样的天才词人

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从人间极乐到百事堪哀,从九五之尊到凌辱践踏,李煜苦到了极致,愁到了极致,也绝望到了极致。他的字里行间饱含了凭栏对月深厚的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沉痛的亡国之恨。所以他的词风固定在一个绝望者的发泄与投注上。

纳兰的人生际遇虽与后主不尽相同,但也充满了苦难。先辈的仇恨,爱妻的早夭,与爱人的别离,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侍从的无奈,与父亲的矛盾,羁旅的寂寞……所有都加在秉性纯洁,细致纤弱的容若身上。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词中充满了怀妻之痛,爱情之思,羁旅思乡之苦,痛彻心扉之伤,因而他的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复合性的。他的词不仅仅是绝望者的呻吟,同时也是绝望者的呼喊。

其二,个人偏好与性格差异

纳兰自幼聪颖,喜好诗词,追求纯真自然。尤其词,成就极高。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纳兰学词,始于《花间》,宗于后主。个人偏好使得容若对李煜的词作欣赏有加。 李煜的情感虽然真挚但懦弱,贪生怕死。做了阶下囚的李煜又时时刻刻被死亡所威胁,于是哀莫大于心死。他不渴求有生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只能一味的唉声叹气,对月思怀。

纳兰则截然不同,纳兰才学卓越,志向高远,性情清高、通脱,又纤弱善感,细腻多情,是翩翩浊世里的佳公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深情,也是容若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是多愁善感的,是细腻的,他的词风哀婉动人,格调高秀,对李后主又有所超脱。张任政曰::“先生弱冠时,已赋悼亡,缱绻哀感之作。居词集之半,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其三,时代的发展与诗词艺术的成熟。

词产生在晚唐五代,李后主的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

而词在经过了宋代的繁荣,元明两代的沉寂,在清初时已出现了中兴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纳兰不仅吸收了李后主真切自然,凄凉哀婉的词风。同时也借鉴了晏小山、李清照、秦观等人的独特之处,自成一派。“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因而,纳兰得已继承并且发展了李后主的词风。

(四)余论

纳兰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溶入了自己的灵魂。月意象是这种继承和嬗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仅有的一个方面。相信一个如此聪颖的佳公子,若不是早逝,一定能让李后主的绝响再现人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诵读国学经典读书笔记下一篇:山东单招考试试题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