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学校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教育任务。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要想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既要坚持顺应流变与时俱进,更应该坚守德育教育工作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几点看法。

学校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11年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战略举措。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基础工作,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如何认识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进而在学校科学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涵。

礼仪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礼仪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尊和敬人,是关怀、体谅和帮助。所有的礼仪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确立的。

1 礼仪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活动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它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动作方面相互表示谦虚、敬重和友善的行为规范;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慰问或哀悼等方面的惯用形式;仪表,是指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风度,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个人卫生等;仪式,是指在较大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2 礼仪的内容和形式是变化发展的。

礼仪与本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民族风俗习惯、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密切相关。随着时迁世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礼仪的内容及形式也随之而变化和发展,以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之向着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因此,一些能够表达真实情感并被大众领悟和接受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就可能成为新的礼仪内容和形式。

3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教育。

礼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因此,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还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人格教育。

礼仪是道德的示范。礼仪是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调整最明显的方式和最直接的手段。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以礼仪为规则,礼仪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在公共场合待人以礼,与人为善,时时事事不忘礼节,用礼仪调节社会生活,和谐人际关系。

礼仪是行为的准则。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交往中,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知道这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因为举手投足是人的道德修养的表达。

礼仪是交往的枢纽。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礼仪是文明的标志。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4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基本礼仪规范教育。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个人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律己方面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交往礼仪的基础。交往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领域与各种特定对象交往时应注意的行为准则、礼节和交际语言。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应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使学生做到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行为讲文明。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礼仪规范,具有简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当然,礼仪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只有从最简单的日常礼仪习惯做起,推而广之,中小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蕴探寻。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学校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文明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曾指出:“不学礼,无以立。”随后,荀子又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蒙学教材,里面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可见,重视礼仪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

良好的民族礼仪与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讲文明礼貌、缺乏礼仪修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损我们的国际形象,有辱“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2 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小学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文明礼仪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

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到课堂、校园、集会、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外宾、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 文明礼仪教育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但“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现在的中小学生大

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更是备受关注。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在行为习惯上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叛逆、厌学、自私、行为散慢、依赖性强等。这些问题虽为少数,但如不及早教育,必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明礼仪教育是奠定基础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让人懂得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懂得对别人尊重,懂得谦恭礼让,懂得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这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日常礼仪习惯、文明行为抓起,抓得具体,抓得实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这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从不同侧面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教育战略层面。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民族素质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但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首先要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的感性认识。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来实现。而礼仪文化中虔诚敬畏的心情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仪式均蕴含着大量的道德价值、审美特性,文明礼仪教育所开发出来的秩序感、敬畏感、尊严感、责任感对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价值。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只重学习、不重做人,只评价分数、不评价人格的现象,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并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尊重他人,完善自己”为旨归,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坚持有机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做到有机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言语、行为、姿态、仪表等均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心里想着育人,观察不忘礼仪,讲课适时指正。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内容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礼仪教育作为贯彻《规范》、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

2 坚持知行统一:文明礼仪教育的根本。

坚持知行统一是我国古代德育的优良传统。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总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 坚持以身立教:文明礼仪教育的保证。

教师以身立教,引领文明礼仪。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教师总是被当作其他社会成员的楷模。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当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从而以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人人做楷模,处处讲礼仪,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4 坚持内化自律: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内化是关键。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相信新的观点和思想,这就意味着把这些新观点、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成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时已不是表面和行为上的服从,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上的认同,而是认识上的改变,是理智的辨认,是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学生的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成为去从事各种活动的源泉和动因。这就是“内驱性”,由此而产生的力量就是“内驱力”。内驱力的产生和强化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知礼懂礼人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理、激情、导行,引发其“内驱力”的产生,进而促使“内化”。在此基础上,狠抓礼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形成行为自觉。只有这样,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才是真实的、牢固的、持久的、稳定的,从而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生活和幸福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白宏太)

作者:黄正平

学校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探析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教育任务。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要想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既要坚持顺应流变与时俱进,更应该坚守德育教育工作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几点看法。

关键词:学校教育;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制度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培养他们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个是母爱,一个是师爱。师爱是情感与灵魂的融合,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自觉地、积极地遵循我们指出的正确方向。在学校,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配合,课堂教学不能盲目进行。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找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此外,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学校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老化,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定位把握不够“前卫意识”;许多学校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片面地把成绩作为学校的生命线,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道德教育,应该只因上述检查而开放,而不是真正落实。德育课程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抵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预设多,效果差;外在情感和内涵不够;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认知与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导致学校工作的被动局面。

特别是基层学校,特别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教育水平不高。他们生活在一个令人不满意的环境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就是农村基层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比如,农村很少有学生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但城市不同。文明礼仪是第一堂课,特别是礼貌。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思想品德教育課堂中,教师要引导要获得社会的肯定,提高社会价值,就必须根据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衡量其行为,使其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相协调。所以在学校里,老师必须加强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德建设。学校绩效评估不能再追求文化成果。要把道德教育放进去,而且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智能化犯罪必将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有严格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成长,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的微笑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几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即将放弃奋斗的学生焕发青春。尊重是相互的。比如在教育管理上,肯定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听话。对于纪律性差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们,不要对着骂,而要尊重他们,不要打骂他们,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他身上寻找亮点,肯定他的长处,让他们也看到自己值得称赞的一面,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然后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缺点,让他们知道错误的作风,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尊重就会激发他们对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让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他们的心理,这样的教育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才能建设一个好的班级。

三、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应采取的对策

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的伟大工程。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德”、“智”、“体”、“美”、“劳”之中,“德”是第一位的,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如果“道德”做得不好,其他的事情就谈不上了。面对严峻的德育形势,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变,现代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分数不再是学生的生命线,必须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把一份满意的答卷交给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要积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我们的成长环境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学生家长大多是农民工,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相处。何况教育和指导呢。尤其是学生离开学校回家的时候是一个真空。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不良群体。因此,必须以学校为阵地,开展多功能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群体和行为的诱惑,加强与学校的建设,有效地监控青少年。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行动中理性,在实践中锻炼,在参与中成长,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尤其是我们基层的学生,因为上一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在第一任教师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未来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面前不会无所适从。

四、结语

学校德育实践表明,学生的许多违纪违法行为都是由心理素质低下、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造成的。如果不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而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不仅难以解决,而且适得其反,不利于人格、认知、思维等的多元化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只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发动心理攻势,端正青少年的心理,让他们对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识别,培养良好的道德。然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如“春风潜入夜幕,润物细无声”一样,思想道德教育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美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0

[2]马可可.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培养[J].德育教育刊,2013.11

[3]林穗思.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4]杨小路.试论小学生的育人教育[J].小学教育教学论,2014.12

[5]杨晓.小学生教育的发展问题[J].第二课堂,2012.05

作者:杨雪

学校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实践浅谈

文明礼仪教育历来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和文明礼仪教育新内涵和新要求,也给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

一、真诚面对文明礼仪教育遭遇的尴尬

剖析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现状,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还是班主任老师,都有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校园内仍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现象:学生践踏草坪,摘花折枝;在食堂用餐时边吃饭边说话;吃完课间餐随手乱扔牛奶袋或点心包装袋;用脚踢着垃圾玩;放学后买零食,乱扔瓜皮果壳……

结合学校所在镇实情分析,学生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教育的弱化或无力。大多数新市民家庭中,家长疲于工作,无暇去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而本地学生家庭,普遍把学生交给爷爷奶奶看管,“隔代亲”及老年人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容易使学生养成任性自我、随性自私的性格。二是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园外,经常会看到一些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有些家长送学生上学时无视近在一步之外的垃圾桶,将早餐包装袋随手丢弃;随意闯红灯;乱扔烟头果壳;随地吐痰,甚至有人在花坛小便……

一方面学校天天教育学生要做文明人,另一方面学生眼中日日能见校园外的不文明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陷入一种认知的困惑,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一种教育无力的尴尬。

然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田里长了杂草就荒废了种植的庄稼,只有虔诚地面对这块“德育田地”,精心培育、管理,才能使庄稼茁壮生长,使杂草无容身之地。

二、找准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学生对做个文明人认知的尴尬,即是内心的困惑,什么行为才是文明的行为?相信学生在见到不文明行为时,幼小的心灵会有困惑,会有此一问。困惑起,若不明辨则困惑深,则是非不明或误“非”为“是”;若及时助之明辨“是”与“非”,则解开纠结,心清意正,明辨事理,知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恰恰可以作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知晓文明礼仪是什么,哪些行为是我们不能做的。而“八礼四仪”教育,有目标、有内容、有达成度和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育有血有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完善机制,为文明礼仪教育保驾护航

1.制订实施计划。以“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先期落实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扎实推进“五小行动”系列活动,明确文明礼仪,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2.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分年级分层次,开发富有年级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校本化的规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各班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班级公约》,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理解、践行“八礼四仪”。

3.营造浓郁氛围。学校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正确把握礼仪教育理念;利用国旗下讲话、校讯通、校园网等多种平台,通过制作、悬挂、张贴文明礼仪教育标语、宣传画以及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宣传单等方式,让文明礼仪规范图文并茂、声图结合,随处能见、随时可学,实现学生、老师、家长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在校园内外绷紧“文明礼仪教育”这根弦。

(二)体验感悟,让文明礼仪教育生根发芽

1.重视活动设计实施。

学校层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竞赛实践活动,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天天赛”等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自觉性。

班级层面,分年级段开展“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主题班队活动,开展“人人争当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故事会”等活动。

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特别强调不仅要重视传授礼仪知识,还要注重训练行为方式,让学生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既明了“理”又训练了“仪”。

2.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礼仪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不应是一次性一过性的,而是连贯、持续、深入且深刻的。比如一年级定位于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建立文明礼仪观,为此重点开展“我的这些做法和行为文明吗?”班内交流讨论活动,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文明。在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开展“我也做个文明好少年”活动,引导学生将思考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践行上。二年级的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在自检反省的基础上,提升对“八礼四仪”的认识,为此开展“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等活动,初步体验、感悟文明礼仪的内在涵义。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则定位于从榜样中吸取力量,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开展“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活动。五、六年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发挥我的力量,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引导学生将“八礼四仪”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责任意识,为此开展如“‘五小行动’周周报”、“我是文明好榜样”、“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等活动。

3.推动活动校外延伸。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内教育,还应向校外、向成年人延伸。所以,可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节日主题教育或活动相结合,将文明礼仪教育的阵地拓展延伸到社区、敬老院、商场、马路等公共场所。

比如三月是学校的文明礼仪月,又是学雷锋活动月,各中队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给居民和敬老院的老人表演以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小品、相声、快板等节目,将社会常见不文明行为和文明行为规范融入节目,让学生和成年人,都从节目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又如学校艺术节,师生、有条件的家长创作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漫画、书画作品,走进社区展览,使师生、家长、居民共受教育。再如敬老节,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洗头、修剪指甲、整理桌上物品、聊天、表演节目,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或提醒学生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与老人的聊天和服务活动中。点点滴滴,时时处处,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外更多的人有这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校外共融互通,破除“负能量”的相互影响,达到“正能量”的相互传递,从而走近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践行,让自主弘扬文明礼仪成为可能

按照心理学观点,当体验感悟达到一定的程度,便走到了内化践行的阶段。但从感悟到落实在具体行为上有很长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持久坚持。比如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和“八礼四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部分同学意识到平时的一些习惯,如随手丢牛奶包装袋、边吃饭边讲话等是不文明行为,这些不文明行为有所改善,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需要经常提醒。

为帮助学生从体验感悟走向内化践行,学校改革德育工作举措,开展“班级自主设岗制”,各班根据实情设置学生执勤岗位,成立“校园卫士班”,让学生参与德育和管理,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队员的能动性,通过宣传阵地、竞赛评比、升旗仪式、队干部的培养等常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活跃学生身心,不断巩固文明礼仪意识,使体验感悟与内化践行渐行渐近,互为促进,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队员主动进入内化践行的队伍,自主弘扬文明礼仪,在人生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作者:吴雪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放射防护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