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问题现状分析

2023-04-30

第一篇:学生学习问题现状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 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 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 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 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1、学生不愿意提问。

学生不愿意提问,其中不仅有主观的原因,而且还有客观上的原因。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生往往对提出与应试教育有关的科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选择的心理倾向,他们提出问题的价值取向往往否定考试范围外的科学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超出考试范围的嫌疑”,于是不愿意提出这些问题,认为只要解答课本、老师练习中的科学问题即可,免得浪费时间。 学生不会提问。 会不会提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

深度和能力,所提问题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从一定角度而言,提出好问题(哪怕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并公诸于众比解决它更重要。

学生不敢提问。

学生的问题来源除了自己提出外,更多的是来源于课本、参考资料、和老师的提问。目前,很多学生对提出问题环节的胆识较为薄弱的是:不敢大胆质疑课本、参考资料和老师的问题,当他们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往往首先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权威 的崇拜心理往往削弱了学生提出质疑的胆识,这也与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模式有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教师权威的慑服。统一的教材权威和公认的教师知识权威已使学生驯服。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 2.教师教学的遏制。教师灌输教材、教案,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奉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与策略。有些教师视提问为干扰,讽刺、挖苦,导致学生不敢、不愿提问。

3.现代课程的迷失。现代课程价值取向倾斜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精神。片面夸大了科学的作用与功能,过于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忽略了作为人的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学生被置身于一个单调、枯燥、冰冷,没有“意义”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人的“终极关怀”。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得不到弘扬和拓展。

4.应试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

5.传统文化的阻扰。其一,“述而不作”的传统儒家文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保守的心理态势;遵从中庸之道,也抑制了个性发展。其二,“官本位”思想要求人们服从权威,不要轻易质疑,束缚了人们问题意识的产生。其三,重视让学生掌握精深的知识,不重视创新和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调查问卷题目设计) 姓名班级时间

在下面每个分析后面,勾选最符合你实际情况的选项

1、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整体规划,不曾思考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算一步混日子。(是、否、)

2、 对于学习与自身前途、未来发展的关联认识不清(是、否、)

3、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关爱缺失等(是、否、)

4、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或其他因素影响到学习(是、否、)

5、 同学、朋友或者邻居家伙伴的不良习性影响(是、否、)

6、 因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苦恼(是、否、)

7、 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寻求解决,长期积累,导致成绩滑坡(是、否、)

8、 只在喜欢的科目上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是、否、)

9、 除了学校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多看书(是、否、)

10、

11、

12、

13、

14、 如果别人不督促,极少主动地学习。(是、否、) 当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是、否、) 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是、否、) 如有不懂的,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是、否、) 花在网吧电脑游戏或者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学业上的时间要

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快点毕业然后去找个工作做。(是、否、) 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是、否、) 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结果常为盲目乐观于学校和班级的成绩排名,不思进取。(是、否、) 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是、否、) 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是、否、)

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是、否、) 多的多。(是、否、)

15、

16、

17、 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是、否、)

18、

19、 20、

21、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分析课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2、检索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3、检索工具:

中国知网

4、检索途径:

主题途径

5、检索方法:

关键词检索

6、查找信息:

输入“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并勾上“在结果中检索”,然后单击“检索”,得到检索结果。

7获取信息:

通过寻找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筛选出符合课题要求的信息,完成全部的检索过程!

8、作者以及发表的刊物名称。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宋楚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杨娜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现状、困境与出路》马美

《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 》石国亮; 赵黎明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陈琳

第四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朱婧

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高校学生 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社会的逐渐接轨,除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外,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普及,以提高国民素质,使之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一辈。调查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我实现,变革创新,以人为本和价值判断上的多元化以及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的增强,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目前,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分制、二级学院等教学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广,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各高等学校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新《规定》对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且大多数高校均采取“l十X”模式,重新构建、修订和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这批学生管理制度对于规范管理行为和提高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这些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自由裁量权的限制不严格,甚至有泛化和扩大的趋势,部分条款的描述和行为性质的确定不准确;条款之间缺乏统一的法理性原则;尤其是对于与之相配套的教职工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等等。

2.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尽管各高等学校在修订新校规和实际的管理行为中提高和增强了管理程序意识,对可能发生重大形响与后果的管理程序,如对违规学生的调查取证,对取消人学资格、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等决定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等,均予以了高度重视和严格遵守。但从当前的情况看,高校学生管理程序违法违规的现象,仍然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为学校及教职工的管理程序违法违规等不正当行为而损害学生的权益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和严重。尤其是管理干部及教职工在日常事务、教学和考试考务等管理中,有章不循、有规不依、随心所欲,甚至滥用学校管理权等现象,十分严重。

3.思想工作体制相对滞后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普遍受到的家庭照顾比较多,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变革,学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明显加大;另外由于学生缴费上学,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加大。加之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较多,各种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冲击较大。学生心理暴露出的问题很突出,因此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4.学生工作干部人心不稳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在进人时大多采用从本科生、研究生中选留的方法,在队伍组成上大部分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暂时解决了学生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但是绝大数学生工作人员在留校后仍然是把学生工作岗位当作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个终身岗位,由于学生工作干部的待遇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与业务人员相比,学生政工人员在评职称时尤其是高级职称时很难,他们也很少能申请到课题。因此他们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在为考研或转行做准备,学生工作队伍显然人心不稳。

三、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所有的一切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和满意度来展开。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社会阅历、文化修养等因素,方法使用上因人而异,既考虑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的共性,又考虑学生不同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差异性,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管理。

2.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较复杂,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指导学生,就难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学生的思想、心理需求不断变化,现有的学生工作专职干部的数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人本化管理的需求,因此,建立一套基础性强、科学性好的“活”制度,用它来规范、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保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学生管理制度。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与学生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教职工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职工,因此,对高校教职工的学生管理管理行为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要实现注重维护和发展学生权利的管理目标,必然是一句空话。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普遍严重缺失,高等学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

3.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4.管理者身体力行提高管理实效性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身教重于言教,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工作。彼得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前言中指出:“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大学生崇尚人格魅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赢得大学生尊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个人品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德高身正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以鲜明的旗帜指引学生,以典型的榜样激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消除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学生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李玉琴,余德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嘉兴学院学报,2005, (11).

[2]叶奏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2).

[3]陈孝彬.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H1990.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

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等城市追求太强烈,是自己找不到工作。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暑假生活指导方案下一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