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分析

2023-02-12

在江南稻区开展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后, 6月中旬-7月下旬褐飞虱迁入, 直接可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 进行连续繁殖。因此, 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 单季中稻中褐飞虱于8月下旬-9月中旬迁出, 在当地扩散迁移, 对双季晚稻造成损害。我们可以看出, 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 褐飞虱

水稻褐飞虱是一种随季风迁移、典型的r-对策型害虫, 主要分布于亚洲水稻生产区, 这种害虫有极高的内禀增长率, 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遇到适宜生长的外部条件时能迅速增长暴发成灾。亚洲不少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推广种植耐肥高产水稻品种, 推广密植栽培措施, 偏施氮肥以及滥用广谱性化学农药, 长久作用下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减弱了自然制约因素的作用, 改变了褐飞虱种群逐年下降的趋势[1]。到2005年, 全国突然发生特大褐飞虱暴发事件, 以江南水稻种植区为主, 全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的粮食生产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第二年开始, 人们吸取教训开始防治褐飞虱, 但有了前期的残留虫量, 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江南水稻种植区及华南水稻种植区依然存在大量褐飞虱成虫的迁入, 褐飞虱暴发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旦再出现大爆发, 对水稻生产的损害将不可估量。

2 褐飞虱的爆发

截至2005年, 褐飞虱已经沉寂了10 a, 但在当年褐飞虱卷土重来, 形势迅猛, 2005-2006年褐飞虱大量迁入长江三角洲稻区, 造成了历史罕见的“飞虱雨”, 严重破坏了水稻生产, 2006-2007年褐飞虱在长江中下游稻区连续暴发成灾。褐飞虱的后期迁入是在6月下旬-8月上旬正常前期迁入结束后开始的, 长江三角洲部分稻区出现了褐飞虱在水稻抽穗后的生育后期的大量迁入, 这种现象非常罕见, 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

3 褐飞虱爆发原因

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气象因素、水稻耕种制度因素以及化学药剂防治因素等, 而褐飞虱猖獗暴发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 也就是种群剧烈增长和控制失效。近年来, 夏季台风使我国迁入的褐飞虱峰次和迁入量都有增长, 积攒了褐飞虱暴发的初始虫源, 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夏凉秋暖的气候为褐飞虱发挥生殖潜能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成为了褐飞虱大发生的关键因素。水稻种植制度及栽培方法的改变、褐飞虱自身抗药性以及种群致害力的增强加上防治技术不完善都是导致褐飞虱暴发种群的主要原因[2]。

3.1 水稻种植制度及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褐飞虱成虫和幼虫的成活率及成虫繁殖力。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水稻品种中的感虫品种受褐飞虱危害程度最重。目前, 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种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不抗褐飞虱的杂交稻, 品种单一, 褐飞虱在向我国迁徙的过程中, 可以以这些国家的水稻作为食物。近年来, 随着生物型的变化, 田间褐飞虱种群致害力都开始提升。目前, 市面上生产的大多数水稻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抵抗褐飞虱。

3.2 大量的境外虫源基数

越南作为我国的境外虫源基地, 近年来, 不仅耕作制度变成了晚春稻比例增加, 水稻品种也变成了77%的中国感虫杂交稻, 继而加上褐飞虱种群致害力和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来, 越南频繁发生褐飞虱种群暴发事件, 且褐飞虱发生的时间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只发生在冬春水稻种植期, 也在近年来出现了向全年扩散的趋势[3]。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境外虫源基数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并已经开始形成大量的初始虫源基数。

3.3 褐飞虱抗药性的提高

不管是我国还是东南亚国家, 在化学农药的使用都存在长期大面积不合理使用单一农药产品的问题。例如, 噻嗪酮的引入及使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由于它在控制褐飞虱方面有显著优势被我国许多水稻种植区大量引进, 甚至成为控制褐飞虱的单一农药, 这就为褐飞虱产生抗药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削弱了农药效果。

4 褐飞虱迁入及爆发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的关系

1) 褐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集中迁入的必要前提为充足的迁入虫源, 褐飞虱危害的农作物只有水稻, 因此褐飞虱后期迁入种群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水稻的种植分布情况。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自然就跟褐飞虱后期迁入的虫源问题有很深的关系[4]。例如, 江南稻区北部水稻种植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变为“压双扩单”,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以及湖北6个省市在内的水稻种植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调整, 比如安庆, 水稻种植制度经历了连续多年的调整后, 单季稻面积由1978年的2.8 hm2扩大为2007年的15.6万hm2, 比例也从8.5%变为40.5%, 截至目前, 安庆稻区已经形成了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单季晚稻以及双季晚稻的四稻混栽种植制度, 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的典型单双混作区, 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 安庆地区的褐飞虱危害也呈逐年上涨趋势, 自2005年以来, 每年都会发生中等以上的褐飞虱暴发灾害。

2) 水稻的混栽制度极大地便利了褐飞虱的栖息和繁殖, 为其提供了不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 影响了褐飞虱的种群发生与发展。为了研究混作稻区褐飞虱的发生, 以高保宗为首的学者们调查了1975-1979年安庆地区的褐飞虱发生消长动态, 发现早稻田里的褐飞虱虫量少, 对水稻基本不构成损害, 主要危害的是单季稻后期和双季晚稻, 在1984年对褐飞虱增值规律的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褐飞虱虫源在7月上中旬迁入安庆地区时在单季稻中比双季晚稻多一个完整世代, 对比同期栽插和分期栽插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 学者们发现同期栽插稻田中第三代褐飞虱的发生量只增加了5~10倍, 分期栽插稻田的褐飞虱虫量增长了52~88倍, 一些研究表明, 水稻混作田与水稻单一种植田相比, 褐飞虱的发生量有明显增长。

5 结语

在褐飞虱的抗药性增加、水稻种植制度变化以及害虫致害力增强的背景下, 我国的水稻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人们必须开始吸取教训防治褐飞虱, 克服前期的残留虫量, 否则褐飞虱一旦出现再暴发, 那么现有的农药及防治技术是否能控制住褐飞虱就很值得怀疑, 而水稻生产受到的损害也将不可估量。

摘要:我国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范围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及湖北6个省份, 水稻种植由双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 为了分析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许多学者采用了田间调查、卵巢解剖等多种办法研究单双季水稻对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影响, 从此出发, 研究两者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水稻种植制度,褐飞虱,爆发种群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叙杆, 赵兴华, 王彦华, 等.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 2010 (1) :73-80.

[2] 齐国君, 肖满开, 吴彩玲, 等.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 :193-200.

[3] 罗守进, 林璐璐.稻飞虱灾变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5) :65-78.

[4] 蒋春先, 武俊杰, 齐会会, 等.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 2012 (6) :523-5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烧结余热锅炉上的PLC自适应控制方法下一篇: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