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江门市新会中心景观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2022-09-11

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 南海之滨, 今被称为“南粤”, 悠悠的岁月长河孕育了其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特质。岭南特色街区是指广东省省建制镇以上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岭南特色传统街市格局和历史人文风貌并具备文化、商业、娱乐等功能的街区。岭南特色街区是岭南民间繁荣生活场景的再现, 是现代人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

新会, 古称冈州, 因盛产蒲葵而别称葵乡, 地处中国大陆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州湖畔,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著名侨乡,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中心景观街区位于新会中心旧城区北部, 城市旅游主轴线上, 面积约为17.1公顷, 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5.6公顷。街区的历史滥觞于隋朝, 历史遗存丰富, 街区内有文物点有15个,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 市 (县) 级保护单位4个, 是江门市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1 街区风貌特征与历史价值

1.1 典型的山水城市

新会中心景观街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街区内有犀山、马山两座山峰, 北面与著名的圭峰山景区相望, 构成了本街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区内山体形态玲珑剔透, 水体连接成片显自然之美, 山因水而清, 水因山而秀, 充分展示本街区独有的山水特色。犀山与马山鼎足而立, 立体地貌明显, 市民能感受“山地”空间丰富的高差变化。而水脉体系结合场地地形及周边自然山体环境, 进一步凸显岭南园林景观特色, 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山水格局, 自然婉蜓的城市亲水空间, 显自然形态之美, 为人们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1.2 历史悠久的岭南建筑

中心景观街区的岭南建筑兴起于明代, 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街区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 由于修建年代、历史功能不同, 其建筑风貌也大不相同。学宫片区—马山东西两侧, 主要建筑有隋朝的龙兴石塔, 北宋的马山古城墙遗址, 明代的新会学宫、马山钟楼、石戏台、平安商业步行街, 清代的东关基督教堂;书院片区—公园西路以南, 惠民西路以北, 主要建筑有新会书院、风采堂、平山小学旧址等民国建筑;会堂片区—公园路的两侧, 建筑以近现代为主, 分别有人民会堂、迎宾馆贵宾楼、冈州画院和梁启超研究会等。街区内的建筑群的建筑风格明显受到岭南建筑文化的熏陶, 西方建筑样式也浸润其间, 体现了岭南建筑贯通古今, 融汇中外的兼容性特点, 使街区成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3 深厚底蕴的文化传统

中心景观街区蕴涵了过去岁月的丰富信息,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是葵乡新会民间工艺传承的展示舞台, 人民会堂侧长期举办的鲤鱼灯展;冈州画院内收藏有古今中外著名书画家作品, 并汇集与展示茅龙笔制作工艺及茅龙笔书法文化;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的新会, 艇仔湖、新天利广场、盆趣园等宜人的滨水休闲空间成为群众体育锻炼、曲艺活动的重要场所。

2存在问题

(1) 水系开放空间受损

长期以来对街区内建筑密度、体量、高度控制不够, 使滨水建筑紧逼水面, 滨水绿地被侵占, 水系原有的视廊和空间轴线受到了损坏。

(2) 居住环境不佳

由于街区是城市的核心, 区位适中, 居住人口与建筑密度过高, 建筑密集混杂, 居民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老化, 部分地段消防通道不够畅通, 存在安全隐患, 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及旧城更新的需要。

(3) 交通矛盾日益严重

街区内对外交通道路主要为公园路、城北路、平安路, 道路路面宽度不超过30米, 仅可通行小型汽车, 停车场缺乏。道路网络的局限性和静态交通设施的缺乏致使城市交通矛盾日益严重。

(4) 景点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发展。如学宫是广东仅有保存完好的两所孔庙之一, 文化历史价值好旅游价值巨大, 但目前面积偏小, 配套服务设施不全, 停车场缺乏, 接待能力明显不足。

3 规划思路

中心景观街区是江门市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需更好维护城市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规划整体上始终贯穿着承传文脉.将中心景观街区建设为“凸显山水格局的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使街区内有形的遗产与无形的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共同反映其历史文化积淀。

充分发掘中心景观街区的文化特质与形态特色, 传承岭南文化的内涵, 坚持历史文化保护、整治、修复——“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的思想方法, 提高街区的历史文化品位;坚持中心景观街区保护“山、水、园、筑”四大生态文化资源元素的整体保护思想方法;保护、整治、修复中心景观街区历史文化空间品质与整体风貌;突出街区历史肌理整体空间及其外部空间环境, 与地方传统民俗人文风情文化的展示, 打造五邑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公园, 建设城市旅游新亮点。

4 保护与利用规划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构建详细可行保护更新体系

对岭南特色街区, 旧建筑的多手段保护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多次场地调研, 和深入的研究对比, 中心景观街区规划将整个中心景观街区按照一个完整的历史地段的要求实施整体保护, 根据街区现存的历史风貌特色, 以人文历史为中心主题、学宫—动物园为主轴线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和建筑保护更新策略, 通过资源整合, 改善周边环境, 实现街区内功能置换与优化, 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满足现代城市生活休闲游憩的需要。

4.2 推进土地利用性质变更, 构建优化的街区用地布局

根据《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 》, 中心景观街区位于江门市景观主轴线上, 并以开放式城市活动空间为形态, 承担了区级和市级公共服务功能。

规划调整街区土地使用功能, 弱化居住用地比重, 充实服务、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功能设施, 规划从长远着想, 加大疏解力度, 控制人口总量与降低人口密度, 控制公共设施集聚总量规模与开发强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用地布局来维系中心景观街区文化生态的主要功能, 重视各相关土地用途的合理交织, 充分利用城市山水自然空间资源。采用结合自然的设计手法, 强化用地中的自然基地特征, 如山水、植被、地形的变化, 以突出街区风貌特色。街区分为文化古迹、园林酒店、会展教育、体育休闲四个区域, 构成山水相依的生态化大格局, 促进街区的保护。

4.3 疏解街区交通, 构建完善的街区道路系统

规划从整体层次上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组织, 完善街区道路系统, 增设交通设施, 形成街区内人车分离的交通系统。首先, 结合现有城市支路, 强化公园路、城北路、平安路、惠民路, 形成“三纵三横”的道路格局, 分解穿越街区的交通流量。将公园东路及公园西路设置为单向行车, 并在人民会堂与人民运动场设置地下停车场, 避免交通流量在街区的过度集中。第二, 在主要的绿地和开放空间规划布置步行景观路、步行商业街区, 把散落在街区中各处的历史和近现代的文化胜迹、园林美景、体育场馆等串联成线, 达到保护、延续和凸现街区整体格局的目的。完善的步行系统, 明确通畅, 形成立体而富有趣味的城市空间, 梳理出流畅的交通线路, 方便参观者和游人使用, 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基础设施的改造是街区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街区内空间有限, 市政管线布置必需结合街区特点, 不允许拓宽的街道, 管线敷设应选用壁厚较大的管材或高强度材料制造的管材、加设套管等工程措施, 或采用综合管沟。

4.4 延续街区传统肌理, 构建宜人的山水空间格局

街区空间是人们传统的公共交流空间,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人文相结合、景观主题导向的原则, 充分利用街区内掺水自然空间资源, 强化用地中的滨水、临山、地形与植被的变化。在彰显“仁山智水”的山水城市格局上, 扩大延续新会学宫 (博物馆) 周边的水系, 突出“碧水红墙”的意境, 并增加相应的水上设施。街区内马山公园、犀山、艇仔湖、盆趣园与公园路的生态园林绿化带, 构建四季游赏景观, 并努力扩展、着力营造小桥流水、广场公园等人文和自然景观, 营造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避免对山体风貌和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并通过开发, 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山体林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打开山体面向主要城市道路的视线通道。增加风景林、生态保育林、构造四季游赏景观, 从而丰富山体生物多样性。保持街区各特色建筑间的宜人尺度, 并使之贯通、联结, 开辟步行街;保持街区景点内的路网格局, 延续街区的传统街道肌理好空间层次。

4.5 重视街区历史文脉传承, 构建岭南特色的景观系统

规划继承和维护街区内山、水、园、筑一体的良好生态系统, 通过在街区保护和整治中处理好传统特色承继与现代特色创造的关系, 使街区既包蕴近代意义的商业文化的勃兴, 又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特征。首先, 对于岭南特色历史文物建筑应当极力保护其原貌, 修缮时做到“整旧如旧”, 在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小型绿地或小广场, 形成观赏区域, 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仿古历史文化街, 保留现有的岭南骑楼风格, 带骑楼的临街建筑, 在保护和再开发过程中, 以“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骑楼街进行修缮和补充, 街区内部环境主要沿街巷空间展开并均匀设置集中活动空间, 通过栽种传统树木, 突出岭南风貌特色的重要性。根据现状以犀山、马山、新会酒店为制高点, 规划出3条景观视线廊道, 同时, 规划还对这些通视廊道区域范围内的建筑限制高度, 拆除周边遮挡景点的建筑。

其次, 规划加强对街区自身特色的宣传和影响, 加大对传统特色活动、民俗文化等的策划、组织及宣传, 增加公众参与的力度与广度, 构建公共活动领域圈, 并在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活动区域内开展广泛多样的特色活动, 发扬街区特有的葵乡文化、水乡文化、侨乡文化, 并赋予其新意而加以发展, 以延续历史文化传统, 丰富人民生活, 提升街区的城市特色与人文情趣。设计游览路线, 统一规划小品、服务设施、指引标识等, 保证旅游过程的顺畅与舒适。

5 结论

新会中心景观街区保护规划重视延续岭南文化的传承, 注重保护街区的整体风貌, 保留了完整的岭南建筑、深厚民间文化、浓郁岭南风情, 使中街区成为人们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规划采用以保护为主, 更新为辅的手法, 对体现岭南特色文化意味的传统建筑要素进行改造和组合处理, 在延续传统山水格局和空间层次的基础上, 推动岭南特色街区景观的复兴, 实现岭南文化弘扬, 带动城市整体风貌提升, 为改善人居环境、繁荣街区经济, 创建宜居城乡,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贡献。

摘要:新会中心景观街区历史遗存丰富, 环境风貌完整, 是充分展现岭南传统文化精华的载体。规划以保护街区的历史信息和传统风貌为前提, 构建详细可行的保护更新体系, 调整现有交通体系, 延续街区传统肌理, 充分发掘街区独特的魅力, 为今后传统岭南街区的保护更新、延续利用以及岭南地区城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岭南特色街区,风貌保护,延续,新会

参考文献

[1] 岭南特色街区规划设计奖评审细则和标准.广东省住房与建设厅, 2011.

[2] 沈建华等.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J].规划师, 2011, 8 (27) :59-66.

[3] 张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思考-以宁波秀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城市景观特色的整治与创新[J].城乡规划, 2011, 2:34-35.

[4] 萧乐.基于文脉恢复与更新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1, 3:89-93.

[5] 段进.广义文脉与规划设计教育[J].规划师, 2005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政治课堂中的作用下一篇:实施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措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