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2022-04-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悖于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象,提出“结果转化为过程、理论转化为实践、显性转化为隐性”三种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关键词理性思维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转化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范式,指为获取知识而进行有目的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是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1:

基于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成效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改革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文章首先就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进而明确教师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创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强化和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逆向思维;算数方法;互逆训练;对比训练

一、引言

数学课堂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通过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提升。逆向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而顺向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顺逆两种思维高质高效地解答各类数学问题,并通过逆向解题实践来切实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逆向思维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固化不变的思维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多元思维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教师应抓住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优势和时机,通过有侧重的良好的逆向思维训练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改变学生运用顺向思维的习惯。经过长期适时地应用逆向思维进行数学解题实践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从另一角度、另一面来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走出了顺向思维的桎梏,促使思维更加敏捷、灵活。

(二)学生深入地促进理解数学知识和高效地解题

每一阶段的学生都会感觉数学知识抽象难学,尤其是对思维多变、解题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学习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若长期处于思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态,极不利于顺利理解、内化数学知识,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为学生顺利而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较好的助力,能够引导学生从对立面思考问题。适时地开展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较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答问题时,可以较好地找到解答烦琐数学问题的捷径,进而有效地简化解题步骤。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侧重逆向叙述和由果析因训练

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多是通过顺向表述的,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重难点知识展开逆向叙述训练,让学生判断自己反过来的表述是否正确,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运用。

例如,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小数的大小就会相应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背诵表达的正向的表述较为流畅。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叙述“小数的值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小数点就应该向()移动()位”。通过顺逆双向叙述训练,学生对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同样,数学问题的解答可以从结果出发,由“果”向“因”进行剖析。这种逆向解题的策略对学生顺利找到解题思路,进而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十分有帮助。例如,开展“机场原有26架飞机,飞走8架,还有多少架?”這一简单习题的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变换问题形式,侧重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训练:“机场飞走了8架飞机,还剩16架,原有多少架?”并让学生合作探究:“欲知机场原有飞机架数,需要知道哪两个必要条件?”这样,学生能逆向探究、思考问题,对题干中的必要条件进行剖析,从而较好地培养逆向思维与综合素养。

(二)侧重从列方程过渡到算术方法解题训练

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往往是根据其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已知的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导的。这样做尽管能够保证解答步骤的连贯性,但是也会使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直接影响对各类数学习题的理解能力和解答能力,易出现错误。而且学生逐步推导还易导致自己在学习各项数学知识以及解答习题时遇到诸多困难,难以满足新课标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运用正向思维列方程解答问题过渡到运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过程中的逆向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逆向思维的支持下顺利地解答各类数学习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掌握各种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幼儿园2019年大班学生数量为36人,比2018年少了1/7,问该幼儿园2018年大班有多少人?在解答该数学问题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问题中的变量关系,以促使学生根据变量关系列方程:x-x/7=36。这就可以得出幼儿园2018年大班学生的人数。而在逆向思维支持下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方程解答模式转化成原始算术解答方式,即36(1-1/7)=?从而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该问题的具体答案。这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了解列方程解答模式与算术解答模式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有效打破固有思维的僵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侧重开展知识互逆训练

数学科目涉及的知识错综复杂,如果单纯地采用传统模式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各项数学知识时遇到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应在新课标改革的支持下对小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互逆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联想与之相对的数学实例,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的教学情景当中,确保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情景中展开有效思考,继而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供便利支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各类数学问题,严防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①2的倒数是( );②( )的倒数是1/7;③20是( )倍数;④( )的( )倍数是12;⑤36千克的1/3是( )千克;⑥30米比( )多1/5等。对这些小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各种数学知识之间的互逆性,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互逆思维,进而全面地提升解题能力。

(四)侧重数学多类型习题的对比训练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很难较快转变的数学习题类型所蕴含的规律,所以在解答同类数学习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而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薄弱和知识储量不足,另一个原因是教师对各类习题对比训练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同类习题关联性的了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结合数学科目固有特点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各类习题对比训练,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找出同类数学习题之间的关联性,并依照类似思维解答同类型数学习题,继而提高数学习题的解题能力。在对学生开展数学习题对比训练时,教师应对具有代表性的数学习题进行相应改编,要求学生区分新题型与固有题型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变换原始解题方法,避免学生因固有思维影响其数学习题解答能力的提升。

例如:①一篇论文有3600字,张老师录入了这篇论文的4/9,还剩多少字没有录入?②张老师录入一篇论文,录入了5/7后还剩800字,这篇论文共有多少字?由于这两个问题的数据关系和所求的答案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互逆思维找准以上两个问题的关系,并在掌握习题关系的基础上解答相应数学习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综合解题能力的同时,确保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解题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侧重数学公式的互逆性训练

为提高学生解答各类数学习题的效率,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数学公式,同时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数学公式制订数学习题解答方案,继而提高学生解答各类数学习题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关数学公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猜测去验证分析数学公式之间的互逆性,继而促进学生对各种数学公式的掌握。在数学公式互逆性的支持下也能加大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力度,确保学生的逆向思维水平能够满足数学习题的解答要求,进而保障学生日常解题的准确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数学公式举一反三,制定更为合理的数学解题模式,严防学生在解答各类数学习题时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并让学生有效地发揮数学公式在数学习题解答中的作用,充分地彰显自身逆向思维的应用价值。

例如,一个底面积是12m2、高是6dm的圆柱体铁桶装满水,把这些水倒进长24dm、宽8dm、高5dm的长方体容器中,水会溢出吗?这一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公式,之后,教师要利用相关公式的可逆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在逆向思维的支持下来解答相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问题的解答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公式可逆性掌握程度的条件下,要保证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数学公式来解答问题,不断降低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思维,从而促使学生顺利地开展小学数学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涉及诸多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凭借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以此提高问题解答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开阔学生的解题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有效地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仁银.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特性培养[J].新教师,2019(2):63-64.

[2]孙 云,王 程.小学双语教学中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8(31):18-21.

[3]陆海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9(11):87-88.

作者简介:邓剑清(1977—),女,福建清流人,福建省清流县嵩口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作者:邓剑清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2:

例谈理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 要 分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悖于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象,提出“结果转化为过程、理论转化为实践、显性转化为隐性”三种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培养。

关键词 理性思维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转化

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范式,指为获取知识而进行有目的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是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理性思维在高中生物实验学习中体现为:① 依据相关知识,将单独的实验现象结合成整体,形成基本认知规律(归纳和概括能力)。② 通过已有信息对未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推断(演绎和推理能力)。③ 结合实验现象或结论理解相关知识,构建模型并阐明原理(建模和论证能力)。鉴于此,通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建模论证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遵循教学逻辑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但仍会出现有悖于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象。

1 有悖于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分析

学生思维数量、思维质量、思维容量的发展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前提。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重心在于单一的知识传授,把传递知识做为教学主导,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形成,忽视学生认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思维逻辑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完成自身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的建立,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从实验目的确立、实验材料选择、变量控制、实验步骤设计到实验结论得出,有些教师利用自己习惯性思维牵制学生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学习兴趣低,还会出现疏于思考和依赖教师灌输的思维习惯。

学生思维意识、思维观念、思维行为的统一和连贯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教学任务聚焦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偏重于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体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不能形成统一的思维整体,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缺少鼓励、引导或直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少针对性。例如,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对于如何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很多学生依然模糊。“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学习过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知识,但依然选择西瓜汁、西红柿汁等做为实验材料。

学生探究动机、探究意识、探究维度的承接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途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强调借助问题驱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忽视为学生构建探究活动所需背景知识,或者不能发挥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向导作用。学生无法把驱动问题转化为可探究体验,导致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思路和探究方法被割裂,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完善和提升。例如“探究2,4-D对插枝生根作用”活动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枝条生根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应用。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出现困难。如不清楚如何在合理区间内设置2,4-D溶液浓度梯度才能使实验结果准确;在教师提供实验数据之后,不能正确利用实验数据反映实验结果......

2 转化教学模式促进理性思维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師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发展。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建模论证能力着手,依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质转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

2.1 “结果”转化为“过程”,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知识结果教学”强调将传授知识做为教学主导。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灌输知识联结。“知识过程教学”注重将知识产生和发展路径融入教学活动,在掌握知识结构中完善学习技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由“知识结果教学”转化为“知识过程教学”模式,一方面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调控学生理解思维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探究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例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碘液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龙胆紫溶液染色的蚕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大肠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引导学生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再说出四种细胞结构的主要差异。通过进一步观察细胞切片活动,学生归纳概括并认同“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结论。

将“知识结果教学”转化为“知识过程教学”模式,教师可运用“执果索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结果出发探究产生结果的一种或者多种原因,帮助学生领悟多角度思维加工和分类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数量、思维质量、思维容量都得到发展和提升。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聚焦生物实验学习中出现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思维的特质,可在归纳概括思维的形成阶段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概括归纳思维的生成。例如在“观察叶绿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黑暗条件下培养的黑藻叶片、成熟的黑藻叶片、干燥的黑藻叶片,三种材料中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细胞中胞质环流现象。再组织学生归纳概括出哪些条件下培养的黑藻叶片适宜做为“观察叶绿体”活动材料,进而引导学生认同光照、水分、温度、叶片生长情况会影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胞质环流这一结论。

2.2 “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理论知识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识别知识的思维技能,把完善认知作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思维训练,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证思维水平较低。例如在“光合色素提取分离”教学活动中,受“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桎梏,学生逻辑思维封闭,实验操作中将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使色素无法成功提取,加之实证思维固化,不能找到实验失败原因。

“实践活动教学”把解决问题做为教学主线,强调利用真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借鉴已有知识解决未知过程的思维能力,聚焦学生思维由浅表认知向深层应用的转变。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教学活动,如果运用“理论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只能认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必要条件,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行为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转化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教师除提供蔗糖溶液做试剂外,还为学生提供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渗透作用知识,演绎、推理洋葱细胞浸泡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中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推理:无机盐被吸收后会进入植物细胞的液泡中,使植物细胞液浓度增大。进而学生会演绎出:洋葱细胞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在学生演绎推理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此种教学模式除了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发生条件的认知,更让学生认同“植物细胞保持活性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必要条件”重要结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由片断式拼接知识向连贯式应用知识方向发展,防止学生实证思维出现固化。

“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问题情境引导下,培养学生借鉴已有知识或实验现象,探讨或者预测未知实验过程,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思维素养。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体系逐渐具体、完善和成熟。思维意识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方向提升,思维行为由模式化向创新化方向改变,思维观念由断层式向连贯式方向发展,推动学生演绎推理思维的提升。

2.3 “显性”转化为“隐性”,培养建模论证能力

“显性问题教学”模式凸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资源,以问题素材和问题设置做为教学范式,强调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对问题的组合、叠加和变式推进实验教学发展。“显性问题教学”模式把教学结构规划在教师设置的问题范围之内,将问题驱动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分割,割裂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思路、探究方法与问题资源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探究活动无法融入问题学习。一方面,教师对学科问题的过度挖掘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引入“怪、难、偏”的方向;另一方面,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行为、探究思维无法建立和完善。

“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将问题资源弱化,突出以探究方式达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通过“精、短、少”的问题设置,激活学生探究兴趣,驱动学生探究行为,发展学生探究思维。“隐性探究教学”模式遵循“问题—探究—实践”教学范式。问题设置做为促进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导向,通过探究实践发展学生问题思维,以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任务。

“任务前置”是“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课前理解相关问题及开展初步探究活动。学生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后,开展探究学习,在提升学生探究兴趣和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开展做好充足准备。教师与学生课前进行交流,在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再组织教学,从而提高“隐性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难在于学生缺乏相关探究体验,无法形成建模论证能力。由“显性问题教学”转化为“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教师将学生探究问题涉及的原理、方法、步骤及背景知识等提前发布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路径,促进学生在课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初步讨论。学生课前便可形成理解问题、探究思考的思维习惯。这样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内容阐明相关生命原理的思维意识创造条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论证水平。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设置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学中便于组织学生有序探究,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或经历探究思维发展,体验正确运用文字图示、分析实验现象或者结合实验结论及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的研究路径,发展学生的建模能力。如“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活动中,教师利用“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提供以下资料:① 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化学家富兰克林得到DNA晶体衍射图像。②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认识到,DNA是一个“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碱基在内侧的分子,碱基间以氢键相连。③ 美国卡伽夫等人在研究DNA分子组成时发现,A和T数量相等,G和C数量相等,但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A和T通过2个氢键相连,G和C通过3个氢键相连。教师提前向学生发放资料,引导学生从“四种脱氧核苷酸、基本骨架、双螺旋结构、反向平行”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放教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探究成果合作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再对搭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论证。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之后开展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路找到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过程中,学生的建模论证能力得到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傳承和保持实证意识、清晰逻辑、严谨求知;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做为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复杂而且多元,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作者:翟德栓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3:

利用教育信息化来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近年来,教育发展很快,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最为关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小学,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与领会生活、能够理解与表达自己.下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之一.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他们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教育信息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使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1.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点,设计好就可以吸引住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图形的变化、生活常识、一些小游戏和应用等入手,一定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物、动植物、工具、服装饰品、广告设计、窗花、剪纸等等,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对轴对称图形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求知欲.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能将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情境的创设.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学生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把车轮制成圆形的呢?学生一时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三维动画逐一演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轮胎的汽车行驶时的情境.学生在有趣的动画中真切感受到了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车轮转动不灵活不平稳的特点,发现了圆形车轮的优点.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了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的质数和合数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可给每名学生起了一个数字名字,按顺序开火车从1起,“我的名字是1,我的名字是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高啦,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准确,而且能够举一反三,也能够判断其他同学名字上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不但对概念的掌握准确,而且能够说出为什么,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关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从细节处加强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著力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难度,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例如,二年级教材中“8的乘法口诀”的知识点,就蕴含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时先以螃蟹的谜语导入,引出数字“8”,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一只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以此类推八只螃蟹64条腿,启发学生思考螃蟹个数和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学生就会得出1×8=8,2×8=16……8×8=64这样的算式,得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可以接着完成这样的练习:( )×( )=24,( )×( )=16,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五年级上册方程的学习,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知识的正向思维,找到相关联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实质上就是找到相关联的量.在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能够列出方程,准确进行计算.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让思考成为小学生进步的阶梯

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如学习平行线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制作课件可以使演示更加直观,利用闪烁、变幻等一系列动画过程,不但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而且锻炼学生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对称轴时,“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圆的对称轴.”这句话对吗?这时候会有两种判断,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不对.认为对的同学会说,因为沿着直径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重合;认为不对的同学会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直径所在的直线才是圆的对称轴.通过课件演示,同学们就会恍然大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准确.学生在争执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学中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轻松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合理设计闯关小游戏,让学生知道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组合.设置题目:有三种纸币,分别是一元、五元和十元.你有几种取钱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会出现3种、4种和7种取钱方法的答案.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分别说出各自的想法,认为3种的同学说:“我认为是3种:一元和五元一种,一元和十元一种,五元和十元一种,所以3种.”;认为4种的同学赶紧举手:“你说得不对,还可以三种一起取,所以是4种取钱的方法.”认为7种的同学会笑着站起来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还可以一次取一张纸币,还会有三种取法,所以一共是7种取钱方法.”这时候大家会相视一笑,一致认可了7种取法.

四、利用微课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三大环节,所以在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需要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微视频的制作.老师需要先做好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重难点、三维目标及学生学情,将此作为微视频制作的重要前提.如果网络中有和教学重难点、三维目标及学生学情相符合的视频,可以直接下載使用,或者剪辑后使用.另外,所制作的微视频,时间需控制在10分钟内,并且要能给学生带来视觉效果,以此来保持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其次,提供学习单.学习单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思考.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任务单:①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②为什么“0”除外? ③能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请用自己的话举例.④提供对应的练习题.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能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理解与应用.最后,老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和电子任务单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根据任务单来进行预习.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能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也能为课堂师生更好的配合奠基.

通过课中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为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生间存在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既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又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比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利用微视频向学生讲解“圆”,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在大脑中构建图像.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探讨圆的特征以及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每组必须要列举出8个例子.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与相互启发背景下,学生能对“圆”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感知合作学习的价值,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理想教学效果.

课后更要注重复习与强化.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部分内容时,课中老师已经对此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但课后发现较多学生仍不能够快速而又准确的辨别时间,所以,老师可以制作“生活表”微视频,视频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即时钟和生活表,如时钟显示8:00时,学生已经在上学的路上等.之后辅以“生活表”制作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所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渗透提供了可能.老师需要利用微课来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让学生感知自主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学科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使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更流畅.当然,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严谨的过程,需要多加努力才能够实现,只要小数数学科任教师长期坚持,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

作者:王文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探讨论文下一篇:建筑结构墙体节能技术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