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艺术?笔者认为:一是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二是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三是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本文主要阐述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对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1:

由名师的课想到的

编者按:听名师展示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展示课和常态课有什么联系?名师展示课怎么听、听什么?如何才能让展示课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本刊选发3位老师、教研员对此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只要是名师上课,我都带着学习的心态去听。名师们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堂教学艺术,更多的是站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名家风采背后的成功之道。平庸的老师都是相似的,卓越的老师各有各的卓越。

很长一段时间我仰视名师的课堂。回来后,我试着模仿,嘿,确实效果好,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但好景不长,这篇课文,名师没有上过,没有了模仿的对象,手足无措;名师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没有示范过,我也束手无策。后来,我渐渐明白,模仿名师课堂的“形”是初步的,但只能是一时的,关键是要吃透名师课堂的“神”,学他们的精髓。这个阶段,我仰视名师课堂的同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名师的日常课堂是怎样的?我听到的名师们执教的班级绝大多数是借用的。借班上课,这对集中起来搞一个活动是必须的。但上课并不就是教学的全部。我想知道,早晨,你走进教室怎样指导学生早读?布置了什么家庭作业,什么时候批改?日常的备课是怎样处理的?教完了一篇课文布置哪些作业,怎样批改、辅导?大小作文一学期多少篇,怎样批改、评讲,有时间吗?如果有学生作业完成不好或上课不遵守纪律是怎样批评教育的?怎样对待学校和上级的调测的?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一学期做多少试卷……我的班级曾经幸运地被某青年教师抽中上评优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她亲自“带”掉了。可是,那一课的作业我还得让学生补做:《补充习题》、钢笔字、默写、《练习与测试》、抄写等,然后批改、订正、辅导,一串无休止的流程。语文课,谁说只有课堂这块阵地?而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很多的时间花在了课堂教学之外的阵地上。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要完成主阵地之外的事务:有些是该做的,有些是没有必要做却不得不做的。名师们,你是怎样周旋于应试教育之中的?我想走近名师,学习他们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治学的方法和对事业的忠诚;我想走近名师,听听他们的苦恼、困惑乃至不平。

我没有机会走近他们,于是我带着问题继续走进他们的课堂。这个问题是大胆的,有点叛逆的——名师的课堂教学不足在哪里?

起初,我听不出问题,实在太完美了,即使有些小问题,那是碧玉上的瑕疵,不足挂齿;名师也是人,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觉得名师们的课是艺术,简直是一种完美的表演。表演?我们的课堂应当是一种表演吗?如果40分钟的课堂是一个演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听课的老师是观众?我隐隐地感觉,名师的课堂里缺少了什么,但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道缺了什么。

最近,连续听了3堂名师的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又听了他(她)们的设想和教后反思,仿佛悟到了一点什么,我的思考开始掀开朦胧的面纱,答案似乎就在前面。

站在课堂里的名师,第一,心中有教材。他(她)们对教材的解读有一种似乎是天然的敏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是知音之间的对话,话不须多,意思都已明了,点到为止,意会胜于言传;能看见一般的老师看不见的难点,能抓住一般老师抓不住的重点,能挖掘一般老师挖掘不到的教学资源。他(她)有深度的解读是建立在日常的有深度和宽度的阅读与思考上的。一名数学特级教师上完6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后的自我解析中,追溯到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和传统的中庸哲学之道。我们可以这样说,站在课堂里的名师,是教材的思想的阐述者、传播者。一位名师执教的6年级英语复习课,在流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是她的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她想告诉学生们,英语和我们的母语的差异,包括文化的差异;她想让学生感受“真英语”、享受“真英语”。要想做到心中有教材,必须大量地阅读、不停地反思以及有效的课堂实践,解读教材才能像庖丁般解牛,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第二,心中有课堂。他(她)把课堂打造成了一个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在这个艺术舞台上,最出色的演员自然是名师本人,其本人各方面的素养和才艺是精彩程度的主要因素:仿佛是天然的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仿佛是天然的吸引学生的良师神态,仿佛一走进课堂、一看见学生就会产生的教学磁场和舞台表演欲,还有加上后天可以努力的各种技艺。名师的课堂,只要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他(她)的苦心经营,看似平凡却崎岖,和学生一起走向一个又一个风景点,而最美的风景总是在最险的地方。名师们总是能举重若轻,不经意间架设一个又一个梯子,巧妙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点,让学生享受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甜果,分享豁然开朗的惊叹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名师们在课堂上的驾轻就熟,是实践的结果。经验告诉他(她)们:怎样的课前谈话能够消除紧张感,让学生轻松活跃起来;怎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怎样的鼓励能够解除学生的表达的障碍,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他(她)们的设计精心到每一分钟的安排,精心到每一个问题学生可能的回答……他(她)们的课堂几乎是完美的,一问一答,你读我讲,学生快乐地跟着老师走。

可是,名师的心中有“常态的课堂”,少了一点“常态的学生”。因为大多数是借班,而且不少研讨、赛课“为了公平”就是要借班。不难发现,不少名师已经没有固定的自己的班级,常常大江南北走进陌生的班级为慕名而来的老师们上示范课。不少名师已经锤炼到进课堂就可以上课,并且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赢来一片赞誉。一名特级教师上完数学课后,对自己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表示满意。他说,这是一个常态的班级,即有十个左右思维活跃、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相当一部分是中等生,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做错了题目是“正常”的。而另一位英语教学名师也有同样的看法:其中一个介词,有部分学生填错了;另一个介词(比较难),大部分学生填错了,这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说,备课还要备学生,原来借班上课的名师们备的是“常态的课堂”,只要这个班级里有一小部分优等生,教学总是能够圆满地完成艺术表演的。至于中等学生,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至于学困生,那是“正常”的。我们不禁想问,名师的课堂究竟为谁而上?为坐在下面的听课老师?没错,因为是示范课,至少也是实验课。为自己上?也没错,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成果。可是,这些都不应是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是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名师的课堂是为了别人上,为了自己上,于是才有了给部分学生上。在最近听的3堂名师课中我做了初步统计,数学课和英语课上,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总在十来个学生里边转圈,有两三个异常活跃的被点到发言的有七八次之多;我还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安静的沉默状态。在名师的课堂里,部分学生处于听众状态、旁观状态是安全的。因为,名师们不可能让他们发言,名师们无须对这堂课的实际效果负责,“打扫课堂”的事还得由那个班级的老师来干,因为是自己的班级。

因为名师们心中只有“常态的课堂”,少有“常态的学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其实质依然是“灌输”,只不过是一种巧妙的灌输、易于接受的灌输——虽然课堂教学该灌输的还得灌输。可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总不能一味地单向灌输,总得要问问学生的感受吧?我们认为的重点就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们觉得的难点就一定是所有学生的难点?——尽管名师们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吃得很准。因此,名师的课堂还缺了让所有的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亮出来。不敢或不能或不愿让学生自己讲——名师们自己讲得多、表演得多,学生讲得少、做得少。把课堂还给学生依然是我们面临的艰难的任务。

让学生多讲,老师少讲,是教学理念的革命、教学惯性的革命和教学思想的革命。让学生多讲,必然遭遇全新的问题。从内容上来看,学生讲错怎么办?学生乱讲没有讲到老师的预设里怎么生成?让学生多讲,考验的是老师各方面的素养、积累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乱讲,不需要过多的技巧,需要的是真诚的态度和发自心底的对学生的热爱。我们常常呼唤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殊不知,这样的课堂首先需要真实的老师、实在的方法、较真的学习,老师要真教,学生要真学。我们不放心学生讲,怕讲不到点子上,其实是怕讲不到考试的类型上;如果真的讲不到点子上,需要老师起主导作用。我们不放心学生讲,怕学生学不会,其实,“兵教兵”,正是蔡林森校长创造的“先学后教”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要自己学,自己思考,才能理解,才会真懂,才能触类旁通。我们现在的模式给学生的是“鱼”,我们应当开创的是给学生以“渔”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当让学生多问、多讨论。很多课堂是以讨论老师的问题开始,以解决老师的问题结束,名师们的课堂往往解决得很顺利、很艺术,颇有出彩的亮点。所以,我们往往感觉名师的课堂结束后,学生没有问题。是的,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又何必上课。应当说,解决老师的问题是重要的,但不能忽略学生的问题,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学和成长服务。可是,让学生多问,我们又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语文课堂,可能问到科学问题;数学课堂,可能问到语言问题;英语课堂,可能问到政治问题。你有时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学生的兴趣在哪里。但一定要让学生问,让优等生问,让中间沉默的一群问,更要让学困生问——敢于问、会问,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这时候,老师要善于梳理,把核心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你说一句,我补充一段;你说得不对的,我更正;你说得对的,我强调一遍。无论如何要让沉默的一群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讨论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在课堂上处于沉默(非思考)状态,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只要有一部分人不会、听不懂,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因为,那不叫“面向全体学生”。我承认差异,那差异正是质疑、讨论的教学资源。一堂课结束了,如果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如果这些问题能一直盘旋在他(她)的脑海里,那么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有时候,课是否成功不是当堂就能显现出来的。

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一些成功的课例,学生听听都懂了,都会了,做做不会了、忽然不懂了。原因何在?因为那是学生听懂的,不是自己思考而懂的,前者是假理解,后者是真理解。让学生多问,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来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学,学一生有用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编辑/赵卓然

作者:薛元荣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2: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摘 要: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艺术?笔者认为:一是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二是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三是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本文主要阐述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对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 “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提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教学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课堂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猜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 “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把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爱好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假如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预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三、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经常是判定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定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假如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假如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重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奇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对要害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作者:李红钧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3:

青年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摘要青年教师要认识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努力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从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等方面下功夫,像诗人、作家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研究锤炼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必须凭借各种手段,尤其是完美的教学语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丝毫没有动摇教学语言的地位,也没有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一名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或妙趣横生,或一语中的,或余音绕梁,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因此,我以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得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外,还要从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几方面下功夫。

1 导入语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合作、探究,这需要老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其中课堂导入非常关键 。导语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导入语要求短小精悍,以境动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一部影片,在影院看非常感动,在家里看影碟却往往找不到感觉。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一种环境氛围,把学生由下课的闲散状态迅速拉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中,让学生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思想脉搏一起跳动。例如,一位语文老师讲阿累的散文《一面》时,他一边播放稍伤感的音乐,一边说:“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举国上下,一片悲恸;爱国青年,失声痛哭。出柩那天,二里多长的群众队伍缓缓而行,上海民众代表抬着一面白色大旗,上面赫然写着:‘民族魂’。他,就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为何如此受人尊重?今天,我们就从‘一面’来了解先生的为人。”这则导入语,短小精悍,却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充分展现了爱国青年和上海市民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悲壮场面,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极大震撼。

其次,导入语要求新颖活泼,以趣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以启动和活跃,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是导入的关键。有新意,形式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平铺直叙,平淡刻板,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生理卫生的老师,在讲“生殖系统”时,他说:“今天我们学习大家预习得最好的一章。(笑声)这说明大家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关心和重视。从本课开始,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关于自身的科学。”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早就偷偷地把“生殖系统”一章看过了,这是情理中的事。教师用“预习得最好”五个字巧妙地抖落这个“秘密”,新颖活泼,恰到好处地消除了学生因腼腆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自然导入新课。

另外,导入语要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沟通情感;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说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应该是有庄有谐,庄谐适度。

课堂导入语使用的好,它既能提高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粒小石子,虽然小,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激起朵朵涟漪,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语的使用。

2 讲授语

首先,讲授语要准确精当。从读音、释词到课文内容的剖析,都必须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些青年教师不注意语言的精炼,本来能一语道破的,却翻来覆去地讲,自己滔滔不绝,学生却倒了胃口;也有些青年教师的讲授语随意性很大,或似是而非,或含混不清、或啰嗦重复,说明他们基本功不扎实,备课不充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这些方面,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在讲授《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时,把巴甫洛夫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误说成了“多次”,被学生纠正后,她在教学笔记上写道:“应牢记:教学用语必须准确。”于漪老师对自己教学语言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

准确的讲授语是吃透教材的体现,精当从透彻的理解中来,只有准确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才能收到“一语中的”的效果,而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应当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次,讲授语要生动幽默。语言的生动形象,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李燕杰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每一位青年教师应以此为座右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另外, 幽默是教学的润滑剂,恰当地将其引入到课堂上,最能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著名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学生在心情愉快时的学习效率最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因此,教师的讲授语要力求幽默风趣。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我们的教材本身,也含有不少幽默成分,像《故乡》中“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孔乙己》中迂腐可笑又让人同情的孔乙己;《阿Q正传》擅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我们要巧用幽默语言,注意挖掘引导,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进一步领略文章的深意。

3 提问语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美国的教育家德加默说:“提问提得好就教得好。”我也认为,一堂课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语言艺术。好的提问语,能够抛砖引玉,起到“一语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不恰当的提问,学生往往绕来绕去说不到点子上。几乎所有提问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教师学识与智慧的结晶。青年教师需要好好学习,细心研究,不断积累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通俗易懂,必有所指。教师的提问语,要简洁明快,让学生听得懂,才可能实现提问的效果;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是信口开河,毫无所指。如果提问语不够恰当,很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校长去听课,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图画导入,他问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学生:“多了校长。”老师:“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不是东西。” 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显而易见,这个问题设计是失败的,学生根本搞不清楚老师的意图,致使回答牛头不对马嘴。

启发激励,巧妙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使提问语生动形象、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回答的热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某位老师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这样提问:“既然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换成‘走两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小困难,最终就会战胜大困难。

另外,提问语要吐字清晰,声音亲切,语调多变,富于感染力;教师提问的时候,多运用有针对性词汇,如“除了”、“还有”等词;应更多运用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词语,如:“我相信……”、“很好,……”等,让学生在激励和肯定中学习,使其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它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提高课堂语言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志公先生也说:“…教师,他不仅用说话来进行工作,而且他的口头语言对他教育过的那些满天下的桃李弟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一个严肃而敬业的青年教师,应该像诗人、作家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作者:刘 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下一篇:河道底质污染修复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