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纺织服装产业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二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 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第三篇: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现状

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现状(2011.5.30)

一边是高喊着优势明显、优惠多多的纺织服装产业园,一边是服装企业仍然向着都市村庄迁徙,两个鲜明的表情让人们看到了郑州服装产业遭遇的尴尬与无奈。 政府之手向左,市场动能向右;园区里寂寥,村庄里热闹;先锋队成长遇门槛,小作坊发育尤不足;外来和尚未如约而至,本土企业不得其门而入;曾经的“二七”单兵闯出点名气,如今的“五园”竞争尚未握指成拳„„郑州服装产业的错位拼图,既需要“缝”,也需要“补”。

记者历时一周调查了郑州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发现号称拥有20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的郑州,入驻产业园企业寥寥无几,除了几大龙头企业之外,进驻产业园的小服装企业屈指可数。特别是在二七区,随着大规模都市村庄拆迁,潜伏在这里的小服装企业再次选择向着都市更外围的村庄搬迁。

是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缺乏吸引力,还是小服装加工企业缺失成长的动力?热情招商的纺织服装产业园为何遭遇服装加工企业的冷脸?纺织服装产业园如何降低小服装企业入驻的门槛?中小服装加工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成长方式? 这些疑问,不仅是抛给企业,更应该引发政府的思考。

A顺势而为的苦恼

郑州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在政府做大郑州服装产业的雄心下应时而生,只是招商进驻的服装企业少得可怜

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应时而生,是郑州近年来强力做大服装产业的产物。这一观点,在采访时,多位专家与市场人士均有相似看法。

“顺势而为建立纺织服装产业园是政府招商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纺织服装产业的需要。”5月20日,一位郑州知名服装界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查找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的成立时间节点,发现最早的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发轫于2005年6月,号称“中国中西部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纺织品物流中心”––中国元通纺织城的成立;2006年12月,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动工建设;2007年7月,郑州二七服装工业园正式开建,并打出“河南省建设的第一个专业服装工业园区”的旗号;2009年8月,新郑龙湖纺织服装产业园借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授牌仪式之时成立;2010年1月,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荥阳)基地开工奠基,且以一个10亿投资的项目入驻,标志着荥阳服装产业基地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 记者调查了解得知,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中,除了新郑龙湖纺织服装产业园有两家纺织企业布局之外,其他名曰纺织服装产业园,其实均为服装企业入驻。 2005年成为郑州服装产业发展的节点,缘于当时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视。“当时,郑州市工商联服装商会主办‘中国女裤看郑州’新闻发布会,推介郑州女裤的消息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服装产业迎来了政府强力支持的局面。”郑州市服装协会副会长胡昱起回忆说。

其实,从市场的角度看,郑州服装,特别是女裤在郑州服装贸易的带动下,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临界点。服装产业园应时成立,抓住了郑州服装产业亟待升级与扩张的市场契机。

那么,6个年头以来,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服装企业入驻情况如何?记者走访了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看到了让人惊讶的现状。

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记者看到娅丽达、纽伦、梦舒雅、逸阳等18家服装企业入驻,除了渡森等男装及童装品牌之外,这里就是郑州女裤的专业产业园了。

在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号称1100亩的服装园内,仅有麟派服饰、雅鹿女裤、忆梦达、晶亿梦等几家服装企业入驻生产。

新郑龙湖纺织服装产业园内,仅有一家富喜鸟服装有限公司,不仅代工红豆服饰,还自己生产九狮龙与富喜鸟两个牌子。

作为“承接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基地”的荥阳服装产业园内,记者看到的仅是五六家从郑州转移而来的小服装企业入驻,还有当地服装企业盖起的服装加工车间。

最为尴尬的是二七服装工业园,记者按图索骥找到南三环与大学路交会处的服装工业园,看到的是“锦荣轻纺城”的服装辅料贸易中心,在一座贸易大厦的四楼,记者看到仅有的一家服装加工企业––河南三帅制衣有限公司。轻纺城的东侧,几幢服装加工企业厂房正在施工中。

“招不进来服装企业,是服装产业园共同的苦恼。”一位产业园政府人士大倒苦水。

B二七服装“裂变”

原本“郑州女裤在二七”的嘹亮口号,现在哑然失声了,大企业向着中原区进驻,随着大规模拆迁,小企业向着更远的农村进驻了

从最具服装产业园形态的郑州纺织产业园来看,中原区取代二七区成为郑州服装生产大区。传统服装生产大区二七区服装产业已经发生了“裂变”。 二七区是传统服装生产大区,在郑州女裤创立品牌走向全国之时,正是二七区女裤企业扛起了旗帜。二七区也叫响了“中国女裤看郑州,郑州女裤在二七”的口号,只是现在这一口号快速变换了主角。“现在应该叫‘中国女裤看郑州,郑州女裤在中原’。”河南女裤界一位企业家如是表态。

二七区服装企业怎么迁移到了中原区? 记者在位于中原区的郑州纺织产业园内看到,原本二七区叫得响的女裤品牌娅丽达、纽伦、逸阳等大都搬迁到这里。可以说,这里是原二七区女裤企业的集聚区。

“不仅大企业来了,小企业也跟着来了。现在产业园附近的都市村庄里,有绣花厂、印花厂、水洗厂二三百家,它们大都从二七区搬迁而来。”产业园一位企业家向记者介绍。

一位企业老总介绍,当初他们不愿意搬迁到这里,“可是在二七区,企业想扩张一点土地都拿不到,只有一条路,走”。而从二七区来中原区的服装企业都遇到和他相似的难题。从2007年起,一批在二七区做大的企业陆续搬到了中原区郑州纺织产业园。

这仅是二七区服装企业“裂变”出走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企业。

而在荥阳服装产业园内,有极少的一部分二七区小服装企业来到这里。一位王姓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五六家服装企业也是来自二七区,因为二七区搞拆迁才来到这里。”记者走访这几家企业发现,这五六家企业均在这里买下了一二十亩土地,自建厂房后把自己的企业平移到了荥阳。

事实上,以上两个服装产业园内来自二七区的服装企业仅是个别企业。可是,号称拥有700家服装加工企业、年产8000万件(套)的二七区,在二七服装工业园仅有一家名为三帅的服装企业,且系二七区招商而来的巩义市企业。在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以及新郑龙湖纺织服装产业园,记者调查发现也均没有二七区的服装企业,那么,二七区的绝大部分服装企业在哪里呢? 二七区一位服装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原来在(二七区)黄岗寺(音)附近的众多都市村庄里,现在,黄岗寺附近的都市村庄大都拆迁了,这些企业又都迁跑了。”

这些企业迁到哪些都市村庄里了呢?“你到西四环附近的贾寨、贾嘴、铁三观庙、岗刘村去找。”上述老总表示。

记者在贾寨这个都市村庄一条逼仄的小巷内看到,三家服装企业对面而立。记者以代做工装的名义想与他们做一单生意,想不到得到的答复是“你这100套工装活太少了,做这一点划不来”。而另一位服装老板倒乐意加工,还解释道:“这些仅是半天的活儿。”足见其产能。记者询问何时开始在这里做服装时,均表示:“从二七区搬来不久。” 铁三观庙村、岗刘村这里已算不得都市村庄,完全在农村了,可是二七区的服装加工企业还是愿意把企业搬到这里来。

C强者的逻辑VS弱者的心态

大块头有大智慧,大企业找到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理由,而小企业仍然徘徊在原始积累的状态不思进取

企业迁徙理应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郑州服装企业的迁徙为何出现分化的局面?个别实现了升级,绝大多数仍在平移?当然,实践永远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企业的提升永远不会是一套理论能够解决的。

不过,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认识,随着企业原始积累的增加,按照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来考察,企业应该在规模上取得扩张、技术上取得提升、管理上取得进步之外,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路径之一。

“而搬迁往往是企业提升的一个突破点,娅丽达就是在搬迁中实现企业提升的公司。”娅丽达董事长助理王普如是解释。

娅丽达应该是郑州服装产业搬迁升级的典型代表企业。

王普介绍,从二七区搬到中原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首先是企业工艺的提升,原来是国产设备,搬迁后是进口设备,因为大规模生产就是要提升效率,那么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第一步。

企业规模扩张了,员工增多了,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一定要跟上,提升管理水准又成为一门重要的功课,管理升级之后,就要求企业成长的路径必须是个性化的,必须走产品研发之路,“以往走抄袭与跟踪的发展路径肯定不行了”。而这时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就成为必修课。

有了自己独到的产品,就要用心经营,这需要经营产品的品牌,企业的品牌化运作又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可以说,企业只有走这样一条自我创新之路,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条道路就是郑州女裤企业所探索的成长道路,“特别是在针织女裤这一产品上”。现在,进入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女裤、男裤企业已进入到一个以研发带动销售的良性成长阶段。

可是,那些勉强进入服装产业园的企业,也未必在提升竞争力上取得进步。比如在荥阳服装产业园内,入驻的五六家服装企业均是靠原始积累买了一二十亩土地后,再也无力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只能仍然在原有生产条件之下,持续着原有的成长方式。 而对安身于都市村庄,并在历次搬迁中仍然坚守作坊式生产模式的小企业主来说,其成长路径大都雷同。“产品上紧跟市场流行趋势,一旦有新款上市,第二天就有抄袭产品大规模上市,而且在都市村庄内信息共享。”河南省一位服装界人士介绍。

这是这些作坊式服装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因素是企业主挥之不去安身立命的创业心态,“小富则安,不求闻达”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当然,怕承担大的风险也是小服装企业不愿意升级的原因。”

D服装产业园为何失去吸引力? 进驻服装产业园的高门槛、高成本,让小服装企业“望园兴叹”

对郑州五大纺织产业园来说,为什么大多数产业园栽下梧桐树,却不能引来金凤凰?甚至出现了凤凰择枝而栖的现象呢? 记者在调查走访五大服装产业园时,对各个服装产业园的生产要素成本进行了了解,发现服装产业园高企的入驻成本,让小服装企业不敢问津。

在郑州纺织产业园,郑州纺织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招商处副处长朱玲兰告诉记者,产业园招拍挂的价格为每亩26.5万元,而要求企业入驻后的投资强度,则为服装企业每亩200万元,纺织企业为每亩150万元。“一般进驻企业投资要达到5000万元”,“而且我们还在选商”。

这样的标准只能让一般小服装加工企业“望园兴叹”。

朱玲兰介绍,一期3600亩土地上进驻了18家大型服装企业,二期规划面积还会有这么大规模,而“招商的目标将是国内的大型服装企业,并且要建设园中园”。招商标准与企业入驻规模将再上台阶。

作为一家市级服装产业园,高标准也许有其合理性。与郑州纺织产业园比邻的荥阳服装产业园,每亩土地价格为20万元,让一部分小服装企业还能够“跳一跳摘个桃子”,进驻了产业园区。

可是,据记者了解,荥阳服装产业园一开始也想走高端路线,由郑州一家投资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再通过投资商吸引服装企业入驻,但是,没有成功。“荥阳服装产业园没有那么多土地,现在服装产业园政府招商指挥部就撤掉了。”当地一位服装企业老板向记者介绍。

而郑州曲梁服装工业园,今年又更名升格为郑州裤都新区,应该肯定,这一发展目标与当初建设定位仍然是一致的。因为新密曲梁是郑州男裤集中生产区,占据了郑州男裤80%左右的产能,因此,早在2006年,投资商郑州裤都置业有限公司抓住了这一雄厚的产业基础,投资曲梁,建设曲梁服装工业园。然而,当初要“入驻一万名员工的服装工业园,现在仅四家企业在生产服装,有600名员工就不错了”。

记者从招商材料中看到,服装工业园的商铺价格达每平方米6000元,住宅达每平方米3500元。“要租这里的厂房,4000平方米免租金,不过,一年要交装修费10万元。”招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以买地建厂的名义,询问土地价格,那名工作人员表示:“每亩地100万元。”接待中心主任孙朝阳则表示:“园区没有工业用地了。”

事实上,在这1100亩园区内,并不是只有郑州裤都置业一家公司进行开发,一家名为郑州腾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也在进行商住一体化地产开发,工作人员介绍:“一期仅有一套房了,每平方米为3280元。”

在新郑纺织服装产业园,其规划目标也是无比的宏伟,要建设“总体设计纺纱规模100万锭,服装加工4000万件,集纺织、服装、鞋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知情人士透露,招商门槛高让新郑纺织服装产业园难有作为。而位于南三环与大学路交会处的二七服装工业园,在一个商贸繁华之地,不难想像其建园成本之高。

E如何留住“候鸟”?

在土地、资金、人才三大短板面前,小服装企业并没有找到克服短板的门路,政府能不能俯下身子关注其成长,关系着郑州服装产业做大与做强的根基

二七区服装产业陷入“空心化”,留存下来的低端服装加工企业在大规模拆迁之下到处迁徙,这不仅是二七服装产业的问题,而是郑州市在高调打造豫派服装时,必须思考的课题。

河南省服装界一位人士表示,郑州市五大纺织服装产业园是为招大商而准备的,这一点,从荥阳服装产业园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其打出的是中国承接服装转移基地。其他的服装产业园也不例外。

但是这位专家也质疑,虽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也低,甚至不会出现沿海地区的技工荒,但是,为何我们的优势没有转化为招商成果,鲜有大的服装企业入驻呢? “事实上,政府不要忘记,在招商的同时,把本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先培育好本土的优势企业,才会有更多的外地商家进驻。”

郑州市服装协会副会长胡昱起也有同感。提升本土服装企业的素质,培育本土优势服装企业,做大服装加工业基数,是郑州服装产业发展的大命题。 他们与河南省服装协会,还有工商联服装商会每年在培育本土服装企业成长上不遗余力。比如,今年,他们将搞服装企业“十大设计师大赛”、“百家技工大赛”等。眼下,他们正与河南省纤维检验局联合对郑州市服装企业进行“服装产品质量知识讲座”,加强服装企业质量体系建设。

“现在,注意力更应该放到低端服装企业的提升上,虽然他们思想保守,虽然他们不思进取,虽然他们小富即安,但是,只有他们当中有一大批企业做大,郑州服装加工集聚优势才能保持下去,才能发挥出来,郑州服装产业的雄心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胡昱起介绍,过去郑州服装产业遭遇了三大短板:土地、资金与人才,多年来,通过政府的努力,这三大短板对于成长起来的服装企业来说,已经解决了,比如土地问题,大个头的企业在二七区没有找到土地,在中原区解决了;资金问题,以前是企业找银行,现在是银行找企业,比如前不久,还有银行人士要他帮忙联系大型服装企业;人才问题,现在成熟的技工很受欢迎,大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也愿意留在本地了,这里的待遇与沿海不相上下。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到处迁徙的小服装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的短板仍然突出。这需要政府思考解决之道。

“政府能不能成立一个服装产业基金,用市场的手段对服装企业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技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激励,对于有做大需求的企业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等。”郑州市服装界一位人士建议。

不过,他认为,对于一个产业发展,人们往往知易行难,培育中小服装企业也是如此。

第四篇: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产业在一个地区内高度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以带动区域特点凸显的贸易大市场,继而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和纺织服装的贸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成都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的整合,发挥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集聚、拉动作用,将成都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尽快形成以成都淮口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和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是加快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成都工业新跨越、保持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当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西移契机,发挥成都市作为西部纺织服装贸易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劳动力、能源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效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西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交易市场集中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推进成都市纺织印染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化建设,营造“西部纺织服装之都”。从而将纺织产业打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载产业,形成“一地筑基础、城乡共发展”的千家万户共同致富的富民工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建立以原料为基础、纺纱为龙头、织布为纽带、印染为核心、服装为先导、市场为目标、服务为保障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产业集群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

商贸流通畅达的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达80%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以内销为主、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通过链条式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效运营模式。建立总规模100万锭纺纱能力、3万台织布机、3亿米印染能力、3亿件(套 )服装加工能力和两个纺织品贸易区的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目标:到2010年,园区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贸易额23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55%以上;培育1-3户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12户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出口创汇达到2.2亿美元。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成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成都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成都市及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成都市纺织产业布局结构在空间上要形成“一县两地三集中”的123发展格局。即:形成以金堂县为基地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中心;建立金堂和成都荷花池纺织城市场的两地贸易联动基地;推进由知名纺织印染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淮口纺织印染制造基地”、以服装品牌企业相对集中的“金堂服装加工生产基地”、以纺织品贸易市场和配套服务业为跟进的“成都荷花池—金堂贸易集中区”的三个中心基地。通过合理布局,使功能定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到位,区域经济互动自给充分,实现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成片地集群式发展。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

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关键在于,成都市现有纺织服装加工生产能力的集聚,建立标志性的纺织和印染企业,树立纺织服装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建立有竞争力的纺织产业发展的区域小环境;通过园区内服务市场化,建立积极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体系和市场联动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因此,必须有步骤的重点建设好几项工程。

(一)纺纱能力的建设

现状:纺纱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对纺织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市现有纺纱企业13个,纺纱能力40余万锭,但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目标:纺纱生产总能力设计为100万锭,建立1-3个20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树立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产能100万锭后,可实现年产纱线13万吨,工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总额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2万个。其中高档精梳纱生产能力设计为40万锭,出口产量4.2万吨,年创外汇10000万美元。

同时为带动承接东部纺织生产能力的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

(二)印染能力的建设

现状:印染作为纺织丝绸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关键环节,对织造起拉动作用,为服装、装饰和产业用布起推动作用。成都市现有印染企业32家,印染能力2.5万米,日排污2.6万吨。但企业分散,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目标:印染是一个污染行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环评结论淮口仅有2万吨污水处理容量。因此,印染能力规划布局与建设必须以环保容量为前提。

现已入驻园区的川棉和民康两公司建成投产后,年印染加工能力为1亿米,日排污1万吨。若两家企业分别实施污染物减排、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等技术改造,在不增加排污的情况下其印染年加工能力将达1.5亿米。

关闭我市现有不符合工业布局规划和排污不达标的印染企业,我市印染行业按年产3亿米,日污水排量2万吨进行规划布局。达产后可实现印染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2.

5亿元,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安置2500人就业。

(三)带动织布的发展

现状:织布作为连接纺纱和印染的中间环节,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我市现有布机3200台,其中无梭布机仅420台占总台量的13%。

目标:织布的发展将依托纺纱的支持和印染的拉动,建成5-6亿米坯布生产能力。利用成都现有纺织企业的建设发展的带动,可在当地逐步形成2-3万台织布机的生产能力。织布的建设、经营可采用“(重庆)回龙坝+荷花池” 模式 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集中的工业园式厂房建设和分片分户的“万户工厂”经营,形成规划先进、建设规范、服务配套、集中发展的织造基地。建成后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1.5亿元,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推进城乡充分就业,以解决金堂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吸引外出劳工返乡建业发展。

(四)促进服装产业的集聚

现状: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前端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配套产业的不发达。我市现有服装企业270多户和从事服装加工的个体户27000多家,主要集中在荷花池和大丰一带,但规模小、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在形成100万锭纺纱、3万台布机、3亿米印染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出台政策引导服装企业在金堂集中建设,必将形成服装产业的集聚。

目标:以金堂县城工业区为发展基地,建立服装生产集聚地,通过成金快速通道的建立,吸引3000家大中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家的进入,形成年产服装3亿件(套)的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

(五)园区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建立原料、产品的联供联销机制

现状:成都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前期由于企业分散、规划缺失、总量不足,造成纺织产业的配套服务也严重缺乏。产业的上下游联动互补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

经营的成本居高,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成本大大高于产业集聚的地区;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的功能性互补不足、快速发应能力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标:以集中发展区为基地,大力扶持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企业分工协同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市场化建设和产业链之间的配套市场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生产服务保障体系和互动交易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强园区的市场功能;支持建立原料、辅料和产品交易行业自律的联供联销机制,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和快节奏的生产保证服务。关联产业的贸易增加额达到10亿元。

(六)加强环境配套污染治理,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十一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目标中制定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用于前处理;涂料印花替代活性染料印花技术;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新技术;高效活性染料替代普通活性染料和高效水洗工艺等,达到污染物减排提高吨水印染加工能力。

实行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粉煤灰制建筑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金堂种菌后产生的可燃废弃污染物利用起来,将园区建成绿色生态园区。

(七)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建立园区技术、产品研发中心。

纺织产业集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创品牌、创名牌。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园区研发中心,提高园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论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项目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带动成都纺织企业的发展和集团化整合的加快,必将对东部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可以预见,建设规划期内,将形成纺织原料(蚕丝、粘胶、涤纶)、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年产值、利税可达210亿元和22.2亿元,极大地带动金堂县及成都东北区域商贸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10万个。将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成都市西部经济中心的建立,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第五篇:棉花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帮包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2115”产业提升工程,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产业提升帮包团队,作为棉花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帮包团队,坚持服务为本、项目为重,合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确保“2115”产业提升工程顺利实施。

一、棉花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帮包情况

本产业帮包团队帮包产业确定了10个重点项目。 帮包领导:聂磊(牵头人)、王亚男、于殿勇、贾金坤 成员单位:中小企业发展局(牵头单位)、经信局、经合局、粮食局、商务局、服务业办、工业办、县联社、人行

产业涉及10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05亿元, 2012年计划投资7.75亿元。其中6个项目列入重点观摩项目:德营纺织10万纱锭项目、润泽家纺提花地毯项目、锦泰纺织5万纱锭扩建项目、三十里铺镇棉花加工集中区、泰昌纺织5万纱锭项目、永恒棉业3万纱锭扩建项 - 1 -

目,截止2012年2月底,1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300万元。

二、推进情况

一是创新机制,凝聚合力。为做好团队帮包产业推进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聂磊为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亚男、县人大副主任于殿勇、县检察院检察长贾金坤为副组长,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项目帮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帮包工作的统筹指导、督促和协调,确保帮包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各成员单位明确一名联络员,负责协调联络和部门帮包情况的上报汇总。将产业10个重点项目分包到每个具体帮包部门,每月组织成员单位实地观摩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建设进度,每月定期通报项目帮包情况。同时,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帮包调度会,由各成员单位汇报项目帮包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集中解决。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特事特办,及时协调解决。

二是深入调研,疏理问题。当前阶段主要工作就是力促项目

尽快开工建设,3月9日帮包团队由纪委书记聂磊带队由对产业10个项目逐个进行现场调研,详细了解新建项目备案、环评、土地等手续办理情况,续建、扩建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开工时间,项目开工及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调研的10个项目中,新建项目2个(棉花加工集中区、尚德纺织),续建项目3个(德营纺织、润泽家纺、泰昌纺织),扩建项目5个(超越纺织、利泰纺织、锦泰纺织、永恒棉业、田园工贸),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3个(超越纺织、润泽家纺、棉花集中区),未开工的项目还有7个。当前制约项目开工的关键因素是土地、资金和市场问题,有土地需求的项目2个,急需解决土地面积100亩。有资金需求的项目7个,急需解决资金额度2亿元,棉纺织产业市场不稳定也是项目不敢开工的主要因素。结合调研情况,对帮包项目逐一会诊,专题研究解决存在土地、资金和市场等问题,对有土地需求的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资金问题开展银行与企业“面对面、一对一”对接,确保项目3月份顺利开工建设。

三是精准帮包,对接落实。各成员单位明确专人对10个帮包

项目进行对接,认真梳理项目帮包过程中各自担负的职责,对所帮包项目逐个对接,并对疏理出的土地和资金问题结合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各部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团队帮包产业建言献策,确保圆满完成阶段帮包任务。

三、重点观摩项目情况

1、德营纺织公司:该项目为续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5万纱锭车间及新上设备,今年1-2月份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订购部分设备,目前该项目22000平米车间、8600平米宿舍楼及食堂主体基本完工。

2、锦泰纺织有限公司:该项目为扩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1.8亿元,主要建设新建5万纱锭车间及新上设备,一期在现有厂区东边建设,二期在厂区南边建设,1-2月份已投入资金100万元,正在进行土地平整,该项目在城建联系会后即可开工建设。

3、润泽家纺有限公司:该项目为续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主要建设年产机制提花地毯108万平米,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8200平米车间主体封顶,3000平米宿舍楼正在

建设,部分设备已订购,预计10月份可投产,1-2月份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

4、棉花产业集中区:该项目为新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新上纺纱项目3个,棉花加工项目10个,目前该项目1个纺纱(明顺纺织)、1个棉花加工项目(海瑞纺织)正在建设中,1-2月份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5、泰昌纺织有限公司:该项目为续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设5万纱锭环定纺1.5万平米车间、办公楼及年产5000吨皮棉生产线,目前该项目纺纱车间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整理,400型皮棉生产线已投产,1-2月份完成投资800万元。

6、永恒棉业有限公司:该项目为扩建项目,2012年计划投资1.6亿元,主要建设3万纱锭1万平米车间及气流纺设备,目前该项目车间正在进行场地平整,4500平米仓库已完工,1-2月份完成投资600万元。

2012年3月13日 中小企业发展局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服装品牌建设范文下一篇:干部任职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