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2022-04-2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萌芽、确立、完善、破坏、发展五个阶段的历程,即:1943-1952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时期;1952-1961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定阶段;1961-1976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破坏阶段;1976年至今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这些历程证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1:

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中的哲学、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多样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及多样化的趋势,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则主要选取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一些总结,力图对章太炎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脉络做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章太炎先生,原名炳鱗,字枚叔。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民族危亡之时,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社会的进步潮流中,将自己的一生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主要通过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具体政治思想的内容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评价研究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来完成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综述。

一、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

1949年以前,专门研究章太炎的文章可謂凤毛麟角,而这些不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章太炎的学术成就,一般是在研究其他专题的过程中兼及于此,并没有深入和全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因此这一阶段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几乎没有。

1949年以后,学术界开始陆续发表对章太炎的研究文章。5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集中在讨论他的政治思想及阶级属性。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争论达到一个高峰,学者们表达了不同观点。金冲及、胡绳武根据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剖析,认为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的立场上的;以蔡尚思、罗耀九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章太炎是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的;而冯友兰、赵金钰等人则认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例如:《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等。在这其中,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丰硕。例如:《章太炎政论选集》,所录以章太炎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936年逝世前的政论为主,兼及带有政治主张的演说辞、宣言、通电、启事、书札、诗文、传记等,为研究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提供了基本资料;除此之外还有《章太炎政论选集》、《改良与革命的中国情怀:康有为与章太炎》等等。到90年代,学界对于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其政治思想的具体侧面,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这期间学术类专著的出版比较多,内容集中在哲学、佛学、国学三方面。例如:《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学思想研究》、《章太炎讲国学》、《章太炎个性道德哲学研究》等。相对于上一阶段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本阶段对其革命经历及思想提得很少。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由重点放在对其生平轶事与学术论著的收集和整理转变为对章氏思想的理解性论述;

2.由侧重于章氏的民主政治思想、经学以及史学方面的研究转变为对其史学、国学、佛学、哲学的研究;

3.由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转变为专门性的论著。

二、章太炎政治思想具体内容研究综述

针对第一部分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的整理,可以得出:建国后到九十年代末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为: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争论的主要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80年代后,有学者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90年代,学界集中于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具体侧面,比如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以及国家、地方政权的学说、民族主义思想。

(一)对章太炎政治思想阶级属性问题的研究

1.章太炎是农村小生产者的政治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至六十年代中期,史学界集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探讨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及其阶级属性,特别是在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章太炎被作为重点,不同看法之间展开了争鸣。以金冲及、胡绳武为代表,认为章太炎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从剖析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入手,论证其阶级属性,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突出的政治主张是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代议制度,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平民应享的权益,因而只能说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农民群众的立场上,成为他们的政治代表。

2.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除了认为章太炎是农村小生产者的政治代表外,史学界还认为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对此,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理想这三方面。政治上,章太炎对中国实行议会制持偏激的否定态度,称议会是‘高货兼并之家”所控制的机构;主张宪法由通晓法律的知识分子制定,以避免国家大权为大资产阶级所把持。在经济上,章太炎着眼于保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限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在社会理想上,章太炎在《社会通诊商兑》一文中将幸福社会描绘为一个工作自由、经商自亩、耕种自由、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资产者的社会。

3.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

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界一直认为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有的学者甚至武断地认为,章太炎从事革命活动专门提倡单调的“种族革命论,而极少宣传民主革命的理论”。文革之后,学术界对章太炎的反满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李时岳认为章太炎的“种族革命论”虽然反满,但倾向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性质。陶绪和沈雨梧对章太炎的反满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一致认为他的反满言论有一个逐渐纠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能以他早期的一些反满言论来定性为种族复仇主义者,他在后期能从排满出发,逐步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联合斗争之中,反映了他民族主义思想认识的提高。

4.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章太炎很少有民主主义思想,常以保守“国粹”自居,反对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以冯友兰、赵金饪为代表,认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冯友兰在《章太炎在<民报>时期的哲学思想》一文中指出,章炳麟在当时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开始向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寻找自己的理想,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和政治需要服务。赵金钮在《论章炳麟的政治思想》一文中提出,章炳麟在辛亥革命酝酿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思想体系中虽然也包含封建主义因素,但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所占的比重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显著。

(二)对章太炎具体政治思想的研究

1.变法思想

长期以来,史学界把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李泽厚在《剖析章太炎》中就有所体现,后来朱琳、韩伟利还专门撰文,认为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在戊戌时期基本上是从属于康、梁等改革派的。王玉华针对这种情况,在《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章太炎变法思想的特点:认为章在戊戌时期的变法思想是介于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独具特色,而且章氏在这一时期的变法思想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对中国政治进行思考的思路,章太炎在辛亥时期的政治思想是直接承继他在戊戌时期的思想而来,其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2.民主共和思想

关于章太炎的实现民主共和、建立国家政权的思想,学者们的观点基本相同,大都认为他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自身的特点,反对照搬西方的代议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有争议。王瑞、田立认为章太炎在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政治体制方面,设想了四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而王玉华认为,章太炎主张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的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是以五权分立与制衡为其运作形式,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尹正萍在《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论》中认为章太炎首先提出的是建立四权分立的政体,后来是受孙中山的影响,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原则。

3.国家学说和地方政治思想

针对这一点,姜义华和王玉华对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和地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研究。二者共同认为章氏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有很大的起伏性,姜义华认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倾向于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学说,而王玉华认为章太炎在援引西方宪政思想的同时,注重对传统的因袭,强调政治运作的效率与政治秩序的稳定,所以他的思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徘徊,有浓厚的多变色彩。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章太炎国家学说以否定代议制为起点,以消灭国家进入“五无”境界作为终极目标,以民选总统、四权分立、临时集议为创建国家的现实方向,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它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以其爱国性和创造性奠定了章太炎作为近代国家学说史上杰出思想家的地位。

4.民族主义之“排满”思想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过去一般认定,其内涵是“排满复汉”,目标是颠覆清政府,带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尽管在辛亥前后有所变化,但终未跳出“种族主义”的框框。有的论者对此提出商榷,认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虽具“排满”的倾向,但这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夷夏之辨”,而是出于对清军入关的屠城掠地的痛恨,形为“反满’,实为反封;辛亥革命后,他的民族主义由反满转为反对投降卖国,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民族压迫,这些不尽相同的内涵联系起来,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至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有的论者认为:1897—1900年间,章氏虽有变法改制言论,但已提出“光复”、“逐满”,其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于《春秋》“夷夏之辨严于君臣”的大义,萌发于对亡明痛史的潜研过程,至第二次东渡日本前已完成反清立场转变。有的论者则认为:在1897—1900年间章的民族主义尚未具“排满”的内容,只是在变法失败的刺激和义和团运动的推动下,并经历1899年至1901年两次东渡日本才逐步确立了其排满的立场。

三、章太炎政治思想评价研究概述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经学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学界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思想评价到总体综合分析的过程。迄今为止,这一研究过程仍在继续发展。由于章太炎本身及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更由于论者所持的评价尺度和探源溯流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对章太炎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褒贬不一,臧否相悖。现将研究结果做以下论述。

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晚年政治思想的评价上,而其晚年的政治思想,学术界一向忽视,甚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针对章太炎在晚年时所主张的“联省自治”,参与反共。鲁迅先生说他这是政治上倒退,思想上颓唐,学术上僵化的表现。对于这一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鲁迅先生称章氏是“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即便在当今这种认识还是可取的;另一种意见则不同意这种长久以来流行的关于章太炎晚年思想“倒退颓唐”说,提出“经世济民”说。他们认为:“联省自治”是当时众多学者的公意,并非章氏首倡,由个人性格和处境决定,受赤俄搞外蒙“独立”的刺激,在军阀包围和拉拢下,章屡言“反赤”,但他并不反对把共产主义作为学理加以研究;其晚年论学基于中国病因和对道德文化的认识,并未偏离早期救治时弊的学术宗旨,他关心国家政治,憎恨蒋介石,探求经世济民之道。

总之,这些学者认为晚年章太炎虽不如辛亥革命时生气勃勃,但也决不是个“退居于宁静的学者”,鲁迅回忆太炎先生的文章,是鲁迅逝世前一周写的,有些评语可能缺乏斟酌。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读经治史,保存国性”说 ,认为章太炎晚年未必陷入思想上颓唐,学术上僵化的境地;他主张读经,是由于相信中国的病因在于道德文化,希望通过读经治史,保存国粹;他晚年所论述的唐代为何轻经学又用经学的矛盾,宋儒重礼教而明儒不讲礼教的差异,以及从学派和学说的角度对国学发展历史的考察,都是他中年以前没有说过或语焉不详的新见解。

综上所述,这些年来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仅成果数量多,而且在多个领域都出现不少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使章太炎的历史面目得以越来越清晰。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尚待发展充实的环节,虽然对他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了,但对这些思想侧面的研究深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对章太炎晚期政治思想的特征、表现及定性定位问题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我们期待着对章太炎的研究能够获得突破,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庆元.章太炎是小資产阶级[ J].历史研究, 1985,(4).

[2]朱琳,韩伟利.略论章太炎1900-1908年这一时期的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 2003, (2).

[3]王玉华.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J].江苏社会科学, 1997, (1).

[4]王瑞,田立.试论章太炎民主共和的直接民权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报, 1995, (2).

[5]王玉华.章太炎共和思想论[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 (3).

[6]尹正萍.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论[ J].浙江学刊, 2002,(5).

[7]姜义华.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J].天津社会科学, 1994, (5).

[8]王玉华.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J].历史档案, 1999,(2).

[9]陶绪.章太炎的早期民族观[ J].湘潭大学学报, 1995,(6).

[10]陶绪.论章太炎在同盟会成立后的民族主义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6, (1).

[11]沈雨梧.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J].浙江师大学报,2001, (6).

作者简介:姚梦(1995.3- ),女,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

作者:姚梦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2: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

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萌芽、确立、完善、破坏、发展五个阶段的历程,即:1943-1952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时期;1952-1961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定阶段;1961-1976年期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破坏阶段;1976年至今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这些历程证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制度; 历史演进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1937-1952年)

新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继承了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优良传统。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对军事干部的迫切需要,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军事技术和指挥艺术,以及模范的铁的纪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顽强制胜的战斗作风”[1]的军事干部为目标。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至陕北瓦窑堡,改名为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抗日红军大学再迁至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的组织机构基本上仿照部队编制,对学生生活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部设有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训育、秘书四个科,负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2]学员编成若干大队,大队下设若干支队,支队下设若干中队。各大队配备政治委员,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这就是最早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学校领导对学员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高等学校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指示,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各地文教机关和学校,必须彻底认识:对旧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细腻的工作,拖延改革固然是不对的,性急、粗暴草率从事也是不对的,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而且谨慎地进行;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着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切勿以斗争、孤立、强迫反省或单纯清洗的办法来处理。”[3]为了加强全国工学院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1951年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华北、华东、中南三个地区的工学院为重点,拟定调整方案。调整方案中指出:“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4]1952年4月,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立(1952-1961年)

1951-1952年,全国高校经过“三反”运动和思想改造、组织清理以后,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整顿了教师队伍,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均空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导,亟需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为全国高等教育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1952年9月2日,在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其任务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社会活动;掌握教职员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管理教职员和学生的历史、政治教材等。此外还规定了政治辅导员的人数比例、挑选条件以及主要任务,指出:“政治辅导处设主任一人,辅导员若干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政治辅导员应挑选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党员、团员充任,平均每三百名左右的学生设政治辅导员一人”,“在政治辅导处主任领导下辅导一系或几系的学生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组织推动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政治辅导员应尽可能参加学校党、团支部的领导工作,兼任政治理论课助教,以便逐渐培养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骨干和政治理论教员。”[5]当时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团委具体指导下进行的,政治辅导处的政治辅导员便是学校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

1953年4月3日,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率先在高校实施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即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半脱产”做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了保证辅导员学习上的模范作用,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清华大学把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社会工作时间减少至政务院规定的每周6小时的限度,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清华大学这种“双肩挑”制度,即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是对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创新发展,为兼职政治辅导员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几十年来,从清华大学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中,走出了党的国家领导人和各行各业的骨干。

三、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完善(1961-1966年)

全国解放十二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央就高等学校的工作情况,提出了需着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6]为了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6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中规定:“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7]从而使辅导员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1964年6月,中共中央又批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建议“在二、三年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平均每一百个学生至少配备一个人”。[8]1965年3月,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等学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9]同年又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使政治辅导员作为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性质和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从而也使政治辅导员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破坏(1966-1976年)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文革”开始于高等学校。“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方面利用党的错误进行猖狂的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其中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破坏尤为严重。“四人帮”一伙大肆批判《高教六十条》,炮制反动的“两个估计”,以否定建国十七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就,诬蔑十七年来的教育工作。在此期间,高校党的正确领导被推翻,教育制度被摧毁,正常的教育秩序被破坏。高校的领导干部被戴上“走资派”的帽子遭到撤职和批斗;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进牛棚”和“劳动改造”等非人的对待;许多政治辅导员也成为了斗争的重要对象被批斗、游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这段时期,政治辅导员制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尽管“文革”后期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也有政治辅导员,但总体来说政治辅导员制度很不规范。

五、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1976年至今)

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得到恢复。1978年4月22日至5月1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高等学校恢复统一高考以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性问题。教育部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一支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恢复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精干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根据具体条件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10]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指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并提出要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政治工作能力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干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3年,教育部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后继乏人、思想和业务水平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采取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措施,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用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规定聘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列入教师编制。这是政治辅导员第一次被正式认同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努力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1999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关心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其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从2001年起各高校开始较大规模的留用或招聘应届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随着每年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的学生马家爵杀死四名同窗的事件,凸显了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方面的咨询成为了各高校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文件全面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并且把过去称呼的“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校辅导员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1]此外,还提出了辅导员选聘、培养训练以及发展等政策。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于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同时制定与实施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一系列规定、制度和培养措施的出台,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展方向、工作性质、培养与保障等措施,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问题被逐渐提到了重要位置。

综观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50余年的发展历程,该制度的实施培养了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锻炼了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可以肯定地说,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它的实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但该制度建设的道路还很长,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和专家化的目标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元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89.

[2]李材栋.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72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25.

[4]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2-04-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21-322.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79,600.

[8][9][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62,362,58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9.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刘 刚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3:

谈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创新的途径

摘 要:目前,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探讨成人高等教育中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很有意义。

关键词: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李养民(1962-),男,陕西户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赵和选(1961-),男,陕西长武人,馆员,从事高教管理研究;邢楠(1975-),女,陕西咸阳人,助理管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一、成人高等教育中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问题

人们普遍把成人教育简单地看成是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人把素质仅仅理解为业务素质,不重视政治思想素质在人才构成中的统帅地位,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片面地认为政治思想工作是党团部门的职责,只是在教学计划中按照有关规定开设了极少量的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将政治思想工作当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经常性工作。

2管理上的问题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都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理性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但是,却轻视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建设,把政治思想工作当做上级部门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加之政治思想工作考核是“软指标”,因而基层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缺乏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形成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化的长效机制。

3社会影响问题

市场经济利的益观念对政治思想工作有不小的影响。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第一,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往往将成人教育的政工岗位和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当做为提高办学效益需要精简的对象,出现了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少、力量弱的尬尴局面;第二,成人学生过多地接受了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对个人政治思想修养的提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人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第三,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上有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第四,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成人学生创造经济效益的社会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对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却不高。特别是我国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以学历文凭取人的做法,导致了成人学生为学历文凭而学习的倾向特别突出。这些现象在客观上给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4队伍素质问题

从事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致使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由于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应专业。因此,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党团干部、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都没有接受过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专门培养和训练。他们由于缺乏对成人教育规律的系统研究,不能把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成人心理特点、成人教育规律和社会价值观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5课程教材问题

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一是,存在在着重知识、轻思想品德修养的倾向,致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益较低;二是,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偏重专业课程,轻视政治理论课程,政治理论课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不开设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三是,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政治思想内容渗透的问题;四是,政治思想教育类教材以老面孔为主,缺乏时代感和时代特色,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枯燥无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难以达到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成人学生政治思想的特点

1职业性

从事职业的类型对成人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多数成人学生在个性、习惯等心理品质方面带有职业特点[3]。一方面基于工作与行业特点,使成人学生形成了具有工作和行业倾向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由同事关系构成的工作、生活氛围,对成人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人的性格本来就是环境的产物。

2自修性

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时间较短。按照教育部关于函授教育的规定,函授教育学生的自学时间为课程计划课时总数的60%左右;面授学时为40%左右。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来学习教育教学内容,集体接受统一教育教学的学习时间比较短,而且主要集中在双修日、节假日和学校的寒暑假等公共休息日。平时成人学生既要工作,又要自学,在校集中面授的时间非常短暂,这就给成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很多实际困难。

3排他性

成人学生的政治意识比较淡漠,基本上丧失了政治敏感性和参与政治活动的锐气,加之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长期磨炼,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直接,也更为具体。多数成人学生是因为在工作中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才产生了通过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或者取得学历文凭的动机的。因此,在学习期间,他们片面追求个体学习动机的实现,而且这种学习动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3]

4复杂性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较大,成人学生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人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较集中地表现为集体意识淡化、作风散漫、讲索取、不愿奉献等等。这使得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面临困难的局面,而不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那样,像在“白纸”上写字作画。

5城府性

成人学生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者政治倾向经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历练,已基本定型。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以书本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或政治倾向的易变性完全不同,成人学生的思想很难通过简单的政治思想工作加以改变。

三、探索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途径

1实现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制度的创新

各级成人教育机构都必须把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各级各类办学水平评估中,必须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评价指标加以量化。一方面使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基本工作模式等方面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建立健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制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考核指标,把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效果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不断完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制。通过测试和考试的方式,把政治思想修养和表现纳入学生的考核内容,强化学生个人政治思想修养和表现的自查自评与组织鉴定工作。

2构建“两条腿走路”的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模式

根据成人学生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就职单位的实际,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机构和人员要建立与学生就职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学校与学生就职单位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定期不定期地交换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的看法,交流学生政治思想修养和表现的信息。这样,一方面,利于增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另一方面,借助学生就职单位政治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力量,构建“两条腿走路”的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模式。

3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成人学生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及特点,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和素质的能力[2],针对现阶段“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意理论深度,又要贴近成人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空谈大道理,杜绝一贴“膏药”治百病的现象,把理论教学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密切联系起来;深入分析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以达到明事理、辨是非的效果。

4把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学校应想方设法发挥专业课教学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发挥专业课教学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构建公共理论课和专业课联手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良好格局;利用人文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利用自然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修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与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5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聘请具有成人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成人教育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行家,强化专职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同时,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人品,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2]专兼职政工人员,要深入到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沟通感情,加深相互理解,把政治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发挥自身的人格的示范效应,用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

6搭建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信息平台

要根据成人学生在校面授时间短、课程重,又经常远离学校的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信息平台,消除空间距离给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带来的不便与障碍,建立学生与政治思想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师生之间的远程互动,解答学生遇到的实际难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借助网络做专题讲座,聘请先进人物做先进事迹报告,聘请英雄人物做英雄事迹报告,或将政治思想工作材料或资料利用网络传输给学生,督促学生及时收听收看,认真自学;通过点击记录,统计学生参与网络教育活动的情况,借助网络测试题的方式检测每一次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收获与效果;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与时代的特点和国内外时局变化结合起来;把成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普遍规律与学生个体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和成人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信息流和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政治思想工作知识的线性排列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把枯燥的政治思想工作变成愉悦的人机交流的活动,为社会培养具有丰富信息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中外爱国主义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和选,李养民,朱函娟.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函授教育模式[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李养民 赵和选 邢 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经济战略比较论文下一篇:国际税收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