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2022-04-27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1:

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那个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那个人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说话了,说那个人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李广不能二次射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有收录)。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这位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中。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中有写:“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说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在周瑜病故前两年,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编辑/张烨

作者:王佳伟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2:

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朋友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打小报告了,说他朋友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了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 李广不能二次摄入石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李广将军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而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入石中。

▇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是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诸亮气死的,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周瑜病故前的两年时间里,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摘自《知识窗》)

作者:王佳伟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3: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构成历史课程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帮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选择合理的历史故事,结合学生的身边事并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应用

历史课程是进入初中后新开设的一门课,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没有专门教授历史的课程。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内容,历史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初中历史教师决定的。初中历史课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概念化和条理化的把握,将之前拥有的较为零碎的历史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并对每个阶段的重点历史事件有清晰的掌握。为了做好这部分的过渡,教师们需要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来加深学生对各部分历史时期的印象,并且将它们链接起来,让学生拥有完整广阔的历史视野。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构成历史课程的一部分

翻开初中历史课本,在每一个章节的课程中,都能看到一些与课本正文字体不同的文字,这些文字多用较小的字呈现,这一部分就是讲述有关于这一个章节的历史故事。可以看出,历史故事本身就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是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任何忽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都没有真正理解历史课程的含义。假如在讲到宋朝建立这部分历史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的话,很难想象这部分内容该如何进行。只有年份和人名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是萧索的,只有有血有肉的历史才动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也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课堂训练和科目考查的过程中,许多题目都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进行命题,在这个层面上说,如果课堂中没有历史故事,那么学生很难在作答题目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正确理解题目内涵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二)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故事,而历史课有这种优势,这是其他课程老师想要达到而又捉襟见肘的部分。语文课程的老师在讲课文时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提到作者的一些轶事,这无非是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历史课中的故事对历史老师来说肯定是手到擒来,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用来解释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的话,那肯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历史课堂变的灵动、活泼。如果这样的方法能够持续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可以肯定的是不仅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会无聊乏味,还会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不断成长,在历史故事中获得人生经验,增长见闻。

二、如何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故事与历史课程有着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历史课程中落实下去,不能只停留在嘴边。那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又该如何将历史故事融入到历史课程中呢?

(一)合理选择历史故事

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有着各式各样的版本和形式,有时候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历史故事上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或者是在同一章节的课程中,可供选择的历史故事数量众多。这个时候就牵扯到一个历史故事选择的问题,选择合理的历史故事来配合课程有着一定的特点。

首先,历史故事要有代表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配合课本知识,要能充分说明这个章节的内容,如果选择的内容无关紧要,只存在趣味性,那么所达到的目的也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产生愉悦的氛围,并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比如,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出现跳跃性和跨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关于圈地运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补充,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很难理解,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选择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进行讲解。

其次,选择历史故事要遵循真实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选择一些野史在课堂之上夸夸其谈,虽然这样课堂氛围看似活跃,但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掌握不了什么知识。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只有在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上才能让人明白一些道理,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预判。历史如果丧失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历史。

最后,选择历史故事要与学生的身边事相结合。历史课程教学存在地域上的不同,许多中国历史的发生地在当今社会都有对应,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学习中国的历史是最有利的。如果教学地点在西安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古都,那么老师就可以发挥地域优势为学生讲解与当地息息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果教学地点在山东,那么教师在讲解春秋战国文化历史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当地的历史故事可以为学生讲述。

(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选择了合理的历史故事后,就需要教师考虑表现历史故事的方式方法了。一般来说,主要是教师进行现场讲述,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带进历史的长河,有一种身历其境之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配合学生上台讲述的方法,既学习了历史故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在历史故事的表现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影像的放映,视频材料可以是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片段等,用视觉、听觉的全方位感官影响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的投入。教师还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这个过程对于让学生融入历史有着非常有效的帮助。

(三)课堂中故事时间的把握

在一堂历史课中,什么时候插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时刻插入的历史故事达到的作用和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正课开始之前讲述历史故事作为导入内容,这样的历史故事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在课堂中间引入故事,并对故事的讲述有一个技巧性的把握,引导学生层层进入,完成对课本内容的教学;也可以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引入故事,这个时候的故事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回味这节课学习到的内容。不同的时间运用不同的故事,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节课有整体性的把握,在历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俩是故事。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感知、积累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对知识不断地感知来积累知识,最终达到在积累的基础上理解知识的目的。”只有在教师合理利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感性的认知,只有当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才是真正起到了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

作者:罗龙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下一篇:情境创设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