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2022-04-2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建设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1: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与布局优化

摘要: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其发展潜力与合理布局对区域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从资源禀赋、经济区位、生产条件、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作布局优化。评价结果显示,郑州市、驻马店市发展潜力评价为高等级;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信阳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中等级;焦作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济源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低等级。布局优化结果显示,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以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规模设施农业;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经济区位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因其生态问题严重适合发展有机设施农业;其他地市发展一般设施农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布局优化;河南省

收稿日期:2020-01-09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BJJ05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20-ZZJH-189);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8210211007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编号:SM201710028009)。

作者简介:胥慧敏(1995—),女,河南鹿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xhmin8848@qq.com。

通信作者:王秀丽,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E-mail:wangxiuli0614@163.com。

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创造局部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1]。全球设施农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主要有荷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韩国等[2]。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生产方式,其经济效益高,加之我国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1世纪以来我国蔬菜栽培为主流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0万hm2[3]。但是由于我国设施农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经营回报差;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设施规模小;经营主体管理能力不足,风险承受能力低;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4-6]。

目前,众多学者对设施农用地的研究主要有设施农业空间分布[7-8]、设施农业生产效率[9-10]、设施农业土壤污染[11]等,但对于粮食主产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与布局研究较少。河南省地處中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但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各地市资源禀赋情况各异,加上各城市之间发展定位不同,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不同。因此,本试验以河南省为例,在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农用地的布局优化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区域,下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管县级市,辖区面积16.7万km2,至2016年辖区总人口共10 788万人。河南省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年平均降水量为500~900 mm,水资源丰富;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涵盖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 ℃,全年无霜期为180~240 d,设施农业发展的资源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第3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至2016年底,河南省温室占地面积1.40万hm2,较10年前增长了2.2倍,大棚占地面积5.40万hm2,较10年前增长了87.6%。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常见的公司或者农户单独建设经营,还出现了公司加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和政府投资建设公司经营模式。但整体来看,河南省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设施农业用地的违法和低效使用;设施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不强,无法形成规模经营;设施农业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产业链不完善,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相关研究与河南省实际情况,本研究根据指标选取的综合性、科学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原则,从资源禀赋、经济区位、生产条件、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

2.1.1 资源禀赋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由于各级政府均有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但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在耕地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部分种植大田作物耕地可调整为经济效益高的设施农业,因此,区域耕地资源是否充裕对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河南省设施农业种植类型大多数是蔬菜和花卉,属于高耗水作物,为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量不断压缩,因此,水资源量是评价一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地区已有的农产品品牌资源对设施农业的辐射带动与营销具有巨大作用,将地区农产品品牌数量也作为资源禀赋的一个重要指标。鉴于人均资源指标是衡量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的重要尺度之一,本研究最终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农业用水比重、农产品品牌数量4个指标来反映区域设施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潜力。

2.1.2 经济区位

经济区位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方面,需求越大,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农地在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农产品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与休闲功能。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农地资源紧缺,农业的生态休闲价值需求增加,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设施农业的多功能刚性需求更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对设施农产品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量,对设施农产品的品质和种类多样化有着更高的需求,促使设施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在此选取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居民消费水平3个指标来衡量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潜力。

2.1.3 生产条件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相比较于普通大田农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机械化程度高、投入大、回收期长等特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反映了地区科研力量状况,充足的科研力量储备,不但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也可为优质农产品的研发推广、提高设施农产品品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反映了地区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越高,说明区域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对社会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越有利。设施农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其发展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方面反映农户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户的投资能力,投资比例越大,越能保障设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选择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4个指标作为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潜力的评价指标。

2.1.4 生态保护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设施农业的高回报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由于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远不及其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为追求高产量,经常出现用肥用药过量、施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导致设施农业用地土壤出现板结、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11-12]。除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2016年仅河南省使用的塑料薄膜量就达到了16.31万t。由于难以回收,大量塑料薄膜进入到土壤中,降解速度缓慢,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加上塑料薄膜不透水、不透气的特性,破坏土壤养分输送通道,致使作物减产。基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本研究选择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农业使用强度这3项指标作为生态保护准则层的评价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大,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难保障。

2.2 指标数据的处理

由于各项指标数值存在量纲不统一的问题,在计算之前须要对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标准化值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运算。比较常见的数据标准化方法有极大值标准化、标准差标准化、极差标准化、离差标准化等方法。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各项指标数值进项标准化。极差标准化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标性质有不同的数据处理公式。

(1)正效应指标:

Yij=xij-xminxmax-xmin。(1)

(2)负效应指标:

Yij=xmax-xijxmax-xmin。(2)

式中:Yij为i准则层j指标层数据值的标准化结果;xij为i准则层j指标层数据值;xmin为i准则层j指标层数据值中最小值;xmax为i准则层j指标层数据值中最大值。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TOPSIS模型、信息熵法、因子分析等方法,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确定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系统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逐层次比较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为分析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的方法。

2.4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

2.4.1 准则层分值计算

Fi=∑nj=1(Fij×Wij)。(3)

式中:Fi为i准则层现状评价分值;Fij为i准则层j指标的现状评价分值;Wij为i準则层j指标的权重值。

2.4.2 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总分值

F=∑ni=1(Fi×Wi)。(4)

式中:F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评价总分值;Fi为i准则层现状评价分值;Wi为i准则层权重值。

2.4.3 分值计算

通过对各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确定,标准化数值与权重的加权求和分别得出资源现状、经济区位、科学技术、生态保护等准则层的分值结果,进而得出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的总结果(表2)。

考虑河南省各地区区域特征,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标准(表3)。

3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3.1 资源禀赋发展潜力

结合表2、表3来分析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从资源禀赋条件(图1)来看,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为高等级,这几个城市资源禀赋条件整体较高。从人均耕地上来看,依次为913.38、1 046.72、1 306.73、973.38、1 353.40 m2,均高于省人均耕地面积820.04 m2;从人均水资源量上来看,依次为2 024.18、3 527.30、16 017.08、2 451.25、5 526.47 m3,其中信阳市、驻马店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高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 452.36 m3,南阳市人均水资源量略高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从农业用水比重上看,依次为58.18%、57.09%、58.52%、69.36%、63.81%,均高于全省平均农业用水量比重53.31%;从农产品品牌数量来看,依次为26、20、17、27、28个,均高于全省平均数量15个。洛阳市、新乡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资源禀赋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中等级。其他8个地市资源禀赋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低等级,从总体来看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中资源约束的影响较大。

3.2 经济区位发展潜力

从经济区位条件(图2)来看,郑州市、焦作市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高等。从城镇化率来看,郑州市、焦作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71.0%、56.5%,均超过全省平均49.7%的城镇化率;从人口密度上看,

郑州市人口密度为1 313.51人/km2,焦作市人口密度为865.85人/km2,远高于全省689.65人/km2的平均水平;从居民消费水平上来看,郑州市居民消费水平为28 988元,焦作市居民消费水平为21 238元,高于全省平均15818.28元的消费水平。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其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居民消费水平等指标都居于各地市首位,表明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对设施农产品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对郑州市和周边城市的设施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濒临郑州市的开封市、许昌市、漯河市经济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他地市经济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低。

3.3 生产条件发展潜力

从生产条件(图3)来看,郑州市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高等。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集聚着河南省的教育资源,数据显示,郑州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为944个,占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总数量的30.63%;科技活动人员为114 570名,占全省总量的30.85%;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33.10万kW,低于全省平均数量547.50万kW;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2%。郑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户固定投资比例偏低的原因与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城市发展定位不同于其他各地市有关。其他地市生产条件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低等。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条件准则层评价结果中没有评价为中等的城市,这也体现了河南省内设施农业生产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现象。省会城市郑州市集聚着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活动人员,而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又是影响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省内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差距悬殊的局面。

3.4 生态保护发展潜力

从生态保护压力(图4)来看,安阳市、商丘市发展潜力评价等级为低等,周口市评价等级为中等。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都是农业大市,属于河南省核心农产区,作物的连年种植不断地从土壤中汲取大量养分,使得土壤贫瘠甚至退化,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农户们为了追求作物的稳产高产只能不断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给当地的土壤和生态带来巨大压力。相关数据显示,安阳市农药使用强度为 15.58 kg/hm2,化肥使用强度为1 138.93 kg/hm2,塑料薄膜使用强度为51.34 kg/hm2。其中,化肥使用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2倍,塑料薄膜使用强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68倍。商丘市农药使用强度为28.43 kg/h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8倍;化肥使用强度为1 172.46 kg/h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6倍;塑料薄膜使用强度为18.88 kg/hm2,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16 kg/hm2。周口市的生态保护压力评价等级为中等,其农药使用强度为 21.09 kg/hm2,化肥使用强度为957.82 kg/hm2,塑料薄膜使用强度为23.11 kg/hm2,各项指标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15个地市评价等级均为高,从总体来说,河南省发展设施农业的生态保护压力比较小。

3.5 发展潜力评价综合等级

从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综合等级(图5)来看,郑州市、驻马店市发展潜力评价为高等,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信阳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中等,焦作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济源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低等。

4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布局优化

根据以上各地市的发展潜力评价结果,结合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调研,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进行布局优化。将河南省设施农业分为4种不同发展类型,分别为规模设施农业、都市设施农业、有机设施农业、一般设施农业。

4.1 规模设施农业

对于资源禀赋发展潜力评价较好的地市,选择发展規模设施农业,如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其区域内自然条件好,居民对设施农产品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且没有很大的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可以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设施农业除了满足本地区居民对设施农产品需求以外,还可以对资源匮乏但居民需求量大的城市进行设施农产品输出,如郑州市、焦作市等城市。借助资源的优势集中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并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设施农业,不仅能带来规模效益,相对于农户零散的经营也更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连片土地和大量资金投入去建设基础设施的,还需要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所以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推进、缺少资金支持、缺少技术支撑、产品销路等问题是发展规模设施农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正确规划引领,推进土地流转的进行,鼓励金融业对农业的扶持,加大农业科研的基金支持,培训新型从业人员,完善规模设施农业产业化体系等一系列措施。

4.2 都市设施农业

对于经济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相对较好的地市,选择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如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其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对设施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大而且对其质量和种类要求也很高。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几个城市分布形状大致呈现出以省会郑州市为中心的辐射状,郑州市的人口聚集效应带来了对设施农产品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会向周边城市辐射。因此,此类城市应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在郑州市及周边城市适当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范围,满足居民对设施农产品的各方面需求。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应主要以满足都市内人群对设施农产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拓展都市设施农业的一些功能。在距离城市郊区的设施农业不仅可以向市区提供农产品,还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文化、自然环境等特点提供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休闲观光市场,以此来拓展都市设施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这样不仅满足了都市人群的休闲消费需求,也给都市设施农产品带来附加值。

4.3 有机设施农业

有机设施农业相比较于一般设施农业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的优点,发展有机设施农业是解决一般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破坏以及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所以对于生态保护等指标评价结果为差的地市,如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其区域内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匮乏,经济水平和居民需求低,且生态保护压力很大,因此此类城市可以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有机设施农业,以减少设施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至2016年底,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16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有机产值、销售额分别达到1 323亿、450.6亿元[13],可以说低污染高品质的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世界上设施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发展生态友好型的有机设施农业的趋势,其中无土栽培是现代温室作物生产的主要形式,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其中美国是最早应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国家,荷兰是无土栽培技术最发达的国家[2]。此外,采用生物、生态、物理防治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小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设施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发展有机设施农业不仅可以解决一般设施农业带来的问题,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但是有机设施农业对经营主体的生产技术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认证费用较高,阻碍了一般设施农业向有机设施农业的转化。这就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包括前期建设和认证费用补贴等资金支持、建全认证监管制度、加大生产技术等科研投入、提供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等。

4.4 一般设施农业

对于其他潜力评价等级为中或者低的城市,其区域内各条件的发展潜力处于中或低等,对于发展其他类型设施农业不具有优势,针对这类地市以发展一般设施农业为主,这些地市包括洛陽市、平顶山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主要以供应当地需求为主。

5 结论

从资源禀赋、经济区位、生产条件、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作布局优化,主要结论如下。

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别为:资源禀赋准则层评价结果显示,信阳市、驻马店市、开封市、南阳市、周口市为高等,商丘市、洛阳市、新乡市、漯河市、三门峡市为中等,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濮阳市、济源市、鹤壁市、焦作市、郑州市为低等;经济区位准则层评价结果显示,郑州市、焦作市为高等,漯河市、许昌市、开封市为中等,济源市、安阳市、洛阳市、鹤壁市、平顶山市、新乡市、濮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商丘市、三门峡市、信阳市为低等;生产条件准则层评价结果显示,郑州市为高等,南阳市、驻马店市、新乡市、洛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焦作市、信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濮阳市、漯河市、鹤壁市、三门峡市、济源市为低等;生态保护准则层评价结果显示,驻马店市、洛阳市、鹤壁市、许昌市、济源市、信阳市、郑州市、漯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南阳市为高等,周口市为中等,商丘市、安阳市为低等。

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郑州市、驻马店市发展潜力评价为高等,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信阳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中等,焦作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济源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低等。

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各地市实际情况,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布局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以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规模设施农业;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经济区位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因其生态问题严重,适合发展有机设施农业;其他地市发展一般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高 峰,俞 立,卢尚琼,等. 国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2):279-285.

[2]郭世荣,孙 锦,束 胜,等.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5(5):43-52.

[3]刘彩文.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探讨[J]. 现代园艺,2018(14):24.

[4]周 静. 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J]. 现代农业,2016(2):78.

[5]张 震,刘学瑜.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15,36(5):64-70,111.

[6]翟子鹤,贾邱颖. 浅析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园艺,2018(11):183-184.

[7]张凤荣,张小京,周 建. 都市区设施农业用地空间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资源科学,2015,37(4):637-644.

[8]孙 杰. 我国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研究与优化[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

[9]沈 虹,毛春皓.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J]. 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8):10-12.

[10]林榆深. 设施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5.

[11]张强斌. 加强北京设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J]. 北京观察,2013(4):41.

[12]史 静,张乃明,包 立. 我国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787-794.

[13]孟凡乔.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贡献与启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198-205.

作者:胥慧敏 王秀丽 李玲 石峡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2: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建设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向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其结构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郑州市设施农业,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初级的玻璃温室生产算起,距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不同的设施形式,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

郑州市塑料大中棚自1971年开始推广建设以来,历经3 个发展阶段。其中,1971~199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至1994年底,全市塑料大中棚生产面积仅3 万亩。1995~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8 年间新发展面积13 万亩。2003年至今为稳定发展状态,常年维持在11~12 万亩。

郑州市温室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些单面坡加温玻璃温室,生产面积一直很小。1990年,郑州建成了历史上首座全日照日光温室,揭开了全市日光温室发展的序幕,至1994年底,发展面积1.1 万亩,但此时是温室建设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以后,温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实施了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郑州市政府加强了对近郊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和各县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日光温室建设发展迅速。至1999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面积3.8 万亩,温室水果、高档花卉生产相继出现。2000年以后,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近郊菜田、设施基地消失殆尽,远郊县区菜农受到技术、效益等方面影响,温室生产积极性不高,全市温室生产面积逐年下降,至2008年底,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锐减至1.2 万亩,温室生产进入快速回落阶段。

2009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时期。2011~2013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设施农业建设列入了政府十大实事,提出了每年新增设施面积8000 亩的目标任务,出台了系列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增加新菜田开发项目对设施基地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以来,郑州市财政共下发奖补资金2.28 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我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2.3 万亩,大中小棚16.1 万亩。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4.5 万亩,占全市设施总面积的79.3%。

设施农业建设的作用

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强化农民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郑州市设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精细蔬菜、温棚小杂果、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食用菌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许多农民靠发展温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并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中牟县秋延后芹菜年后早春茬黄瓜生产模式、新密市黄瓜一大茬生产模式,每667 m2年收入均在3~5 万元。

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广大菜农、果农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配套设施、设备与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许多农民已经学会主动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示范效果。部分企业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温、光、湿和水肥精准控制,大幅减少了用工等投入。

四是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设施农业整体抗寒、抗旱、防灾能力较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设施农业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经营分散

目前,郑州市温棚设施生产面积18.3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14.5 万亩,仅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1.5%,市区冬季消费蔬菜80%以上还要由南方供应。除近几年发展的部分规模基地外,多数设施生产还由农民自主分散经营,种植作物种类、品种杂乱,管理粗放简单,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设施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

当前,郑州市温室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设,设计、建造不科学,升温、保温性能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达不到喜温性蔬菜生产所需的温、光条件,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且不适应于花卉、水果等作物生产。全市园艺队伍、机构混乱,技术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大大减弱。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很低,整体管理素质、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够活跃,加之银行贷款、贴息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和滞后性,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缺乏远期规划,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部分农户和企业对建设质量把关不严,对建成后的生产和产品销路没有明确的思路。一是部分温室结构未按标准建造,达不到保温蓄热、科学采光的要求。个别温室墙体质量、建材规格达不到要求,影响了温室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二是部分企业忙于打墙圈地,打好墙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缺乏统筹计划和安排。有些建成后没有配套育苗设施,空棚率高,影响了当年生产效益发挥。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设施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目前现有设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应适度扩大日光温室、大棚等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档花卉、水果等设施生产,努力打造本市无公害、绿色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达到4 万亩,大棚生产面积达到5 万亩,全部规范建设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以此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并严格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责任,科学谋划,审慎决策,抓好落实,搞好服务。要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及时组织项目申报,按时发放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业务部门要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搞好规划,优化结构,统筹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同时,规范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避免低档次重复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结合蔬菜、花卉等专业规划,大力发展名优特蔬菜及大粒樱桃、油桃、葡萄等小杂果生产和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在三个产业带之内,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设施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和规模优势。

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要集成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对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搞好设施农业项目示范

要按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装备精良、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做好示范区选址和规划。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加快对现有老式温室设施的更新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滴灌、自动卷帘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依托新建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点,建立和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窗口,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设施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使农民能“看”到,“学”到,“做”到,“挣”到,确保新建温室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同时,要加大与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适时召开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和推进会,发挥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效应。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促进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加强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强质量监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竞争力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规范“三级四层”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强化设施生产者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分级包装和净菜上市,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争取产品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

(注:15 亩≈1 公顷=10000 m?)

作者:赵建波 郭华婷 岳凤丽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3: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

摘要: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以突出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地方特色为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必要性;规模

1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位于固原市区以北40 km的头营镇境内,清水河西岸。涉及马庄村移民新村,设计配套设施农业灌溉面积40 hm2

1.1.2地形、地貌及土壤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为1710~1643 m,地貌类型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土壤为河谷平原淡黑垆土及湘黄土。

1.1.3水文气象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 mm,年径流深20 mm,年均蒸发量1 200 mm,干旱指数2.0,属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0 ℃,日照时间12 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0 m。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该工程受益区为原州区头营镇马庄生态移民新村和杨郎村589户、3 200口人,户均耕地面积0.20 hm2,农民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获得收入,人均纯收入2 100元,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原州区政府为了改善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在2009年确定的生态移民新村发展设施农业,已建成温室大棚100栋,面积13.33 hm2;发展一定规模的蔬菜基地,大力推广以蔬菜温棚为主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田间根据蔬菜种类可采用沟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1.2.2电力、交通状况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有银武高速公路、宝中铁路贯通,临近平银公路,交通运输极为方便,沿乡村道路相通,乡农电网改造早已实现,各村户通高、低压线路,电力设施齐全,线路四通八达。丰富能源和交通条件给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1.3水利工程现状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临近扬黄扩灌工程南城拐子支干渠,渠道为窄深式矩形断面,底宽0.50 m,边坡比降1∶0.75,上顶宽2.50 m,渠深1.30 m,过水流量1.50 m3/s,渠道比降1∶1 500。

由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水利设施落后,干旱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种植以蔬菜为主的温室大棚特色产业,现已经建成新居移民点489户,温室大棚100栋,面积13.33 hm2,没有渠道无法灌溉。为了有效的利用宝贵的扬黄水资源,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利用扬黄扩灌工程南城拐子支干渠处建泵站取水到高位蓄水池再通过输水管道送水到温棚,来满足设施农业灌溉要求。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1 工程建设是落实国家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原州区是属于干旱贫困的地区之一,实施设施农业灌溉工程,是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的需要,以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目的,搞好日光温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立足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2.1.2工程建设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以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供水工程位于固原市区北40 km,该地交通方便,土地相对平整,土质良好,利用扬黄水资源,满足当地设施农业灌溉要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原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紧密协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原州区政府计划在头营镇马庄移民新村发展日光温棚设施农业,利用扬黄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收入。工程实施将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增大灌地面积及灌区单位面积产出率,进一步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以水资源有效利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3工程建设是实现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通过利用扬黄水资源和铺设管道灌溉,增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使当地水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原来已建成100栋温棚的基础上,增加400栋温室大棚,1 000栋大中拱棚,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达到面积73.33 hm2,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主要解决移民新村的经济条件。因此工程实施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2.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土地资源丰富,地块相对平整,土质良好。地下水资源、光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所在地距三营镇近,交通方便,无论是施工条件还是今后农产品销售运输条件都很好,城郊经济发展对整个城镇建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地干部和村民对于配套输水管道工程,发展设施农业都有很高的期望。

原州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验体系完备,能保证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同时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群众对配套管道工程的积极性高,省工、节地、经济效益明显,因而实施该工程一定的可行性。

3工程建设规模

3.1发展规模

原州区扬黄灌区选择在有供水条件的三营镇团结新村。规划三营镇的团结新村建设施农业园区1处,建设施农业40 hm2,日光温室300栋。

3.2建设目标

新建泵站和蓄水池各1座,建设日光温棚300栋。完成40 hm2灌区的输水管道的配套。

逐步调整灌区农业产业结构,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全部调整为辣椒、西红柿、黄瓜、花菜等蔬菜。

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3.3灌溉水利用系数

根据规范,管道水的利用系数取0.97,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取0.9,蓄水池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78、0.57。

3.4灌溉制度

根据当地设施农业种植经验和灌溉现状,日光温室净灌溉定额为340~380 m3/667 m2,灌水次数24~28次,规划综合灌溉定额取340 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大中拱棚净灌溉定额为300~340 m3/667 m2,灌水次数22~24次,规划取320 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3.5灌水方式与灌水技术

日光温室内采用沟灌的形式,大中拱棚内小畦灌或沟灌的形式。

3.6灌水定额与灌水次数

日光温室净灌水定额规划取12~15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大中拱棚净规划取12~14m3/667m2,灌水次取24次。

3.7灌水周期

日光温室净灌溉周期为5 d,大中拱棚灌水周期为5 d。

3.8灌溉需水量确定

依据《固原市原州区2007-2011年设施农业园区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可知: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设施农业总规划面积86.67 hm2;其中已建成日光温室13.33 hm2,发展日光温室26.67 hm2,大中拱棚20 hm2,作物灌溉净用水量为44.42万m3,毛用水量为56.22万m3。根据作物灌溉制度对设计水平年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灌溉需水量预测如表1。

3.9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以蓄水池为单元系统进行灌溉,从上表看出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作物年毛灌溉需水量为56.22万m3,根据固海扩灌东线已建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报告得知,固海扬黄扩灌南城拐子支干渠年供水量4 500万m3,(但必须考虑在扬黄渠停水时期需要蓄水池贮存足够的水量来调节补灌蔬菜)能够完全满足86.67 hm2的设施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作者:马文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造价控制地铁工程论文下一篇:业主建筑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