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事迹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柴生芳事迹范文

柴生芳事迹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

柴生芳196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宁县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聪颖勤奋的他,是四乡八里十分有名的好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激励他更加发奋地读书,1986年高考,他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在那里,他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大学时光,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积极、刻苦、朴实,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好学生。

毕业后,柴生芳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迅速成为重要的业务骨干,参加过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97年5月,柴生芳从考古所停薪留职,赴日本自费留学。到日本后,他边辛苦打工,边刻苦学习,凭着顽强和勤奋,获得了神户大学艺术史学专业硕士和文化结构专业博士学位。其间,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这在日本极其罕见,因为,一般需要3到7年。

在日期间,即便学习非常紧张,生活十分艰苦,柴生芳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参与社会活动。1998年他当选为神户地区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副会长,2000年当选为会长,以及神户地区华侨总会理事。他先后成功组织了长江流域大水灾、台湾地区大地震的募捐活动,组织了留学生集会抗议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重大活动。他发起开展了“敦煌·丝绸之路的伙伴们”植树活动,组织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中国西部大开发考察团”赴甘肃考察。

在日本,文化结构是研究前景非常看好的学科之一。加上柴生芳在神户中国留学生时期的工作成绩显著,毕业前夕

1 邀请他继续留在日本就职的朋友很多,神户大学也希望他留校。但是柴生芳心里放不下祖国,更放不下家乡。面对同样来自北京、上海、澳门、香港等地的邀请和优厚待遇,柴生芳不为所动,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2002年10月,在留学回国后不久,柴生芳进入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工作。在调研处,他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上,紧紧围绕办公厅工作部署和调研处具体安排,兢兢业业,尽心竭力,经常加班加点,高效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作风朴实,团结同志,光明正派。2003年被省委办公厅评为优秀工作者。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这里,他实现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有了更加直接而广阔的空间。他沉下心来,一干就是八年。

做普通人,主动融入百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百姓,知其所想、急其所急。这一点,柴生芳倾其全力去做了。当选县长的第一天,他就立下规矩:开门办公。每天八点钟,只要在办公室,就敞开屋门,请老百姓随便进入。对他来说,群众来说事情,这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在开门办公的同时,柴生芳更多的时候是主动走出去,一有空闲就奔赴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记下了所走过的每一个乡镇、村2 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建议和他对发展的思考。他围绕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根据调研情况将所有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地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研究、时时琢磨,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正因为他的努力,临洮县被省上确定为“精准扶贫示范县”。

他常说,“干公事,民生是底线”。为此,柴生芳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针对多年来城区供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上访人数多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项目。这是临洮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总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惠及城区住户3万多户、10多万群众,得到了全县一致好评。

他心里装着全县的民生大事,也装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帮扶对象的“小事”。苟家山村是临洮县北部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子之一,人均收入仅有1500多元。最初确定县领导联系村时,柴生芳自己“挑”了这个村。两年下来,他帮助联系村硬化道路5.3公里,改造修缮了村小学,新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室,修建了拦水坝,改造危房21户。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几十座养殖暖棚修起来了,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增加到上千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他是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

在定西的八年,柴生芳先后在陇西县、安定区、临洮县担任领导职务,分管过工业、交通、商务、文化、旅游、城建、执法、环保、开发区建设等工作。最多的时候在安定区,

3 他分管17个部门和单位,工作异常忙碌。但无论多忙,他总是践行着“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方法,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在陇西,他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引进了总投资13.5亿元的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安定,他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促成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远梦建材城等项目的签约落地。在临洮,他主持推进百万亩土地整理、城区管道燃气输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临洮军民合用机场、洮河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市规划。一个个项目,就是一个个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就是一条条造福百姓的福泽之水。

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临洮县政府多人回忆说,经常能看见柴县长办公室里凌晨12时以后还亮着灯。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外出考察、下乡调研和公务接待以外,其他时间他始终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干在单位,单位安排的集体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

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临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副县长到县长几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在他的努力下,临洮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的总和。在他的带领下,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达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入户率70%以上,基本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为了解决贫困群众4 贷款难问题,他反复协调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造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抓危旧房改造,到中小学听课,解决低保发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为他赢得了“实干县长”的美誉。

作为县政府党组书记,柴生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白天干工作、晚上集中学”的要求,先后组织县政府党组集中学习13次。他带着虚心广泛征求对政府工作和自己“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坚持自己逐字逐句撰写修改对照检查材料,累计修改14稿。在查摆问题环节,他针对大家对县政府工作提出的176条意见建议,带头深入剖析,主动揭短亮丑,列出了详实而又可行的整改措施。他下乡进村调研更多了,项目建设一线督导更勤了,开会时间更短了,工作节奏更快了,他把整改的承诺无声而又自觉地落实到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在他的亲自协调推动下,一批群众反映上来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柴生芳经常强调,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不要以会议落实会议。秉持着这一理念,8月14日夜,柴生芳将两个月的县政府常务会议合并在了一起。这次连夜召开的会议,研究了全县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重点帮扶单位帮扶情况进展、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筹建综合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成立县第三实验小学等22个重大议题。“这些事情都要抓紧办,不能拖,拖了影响全县发展,拖了对不起全县老百姓的期望。”柴生芳就是这样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全然不顾自己当天已连续工作17.5个小时,也全然不顾10天前医生已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告诫他病情严

5 重一定要立即治疗。

他是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

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柴生芳反复叮嘱妻子祁雪莉:“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是柴生芳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住过。他说,“一个人,一张床,吃住在单位,工作生活都方便。住那么大房子,太浪费了。”

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和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

在生活中,他是个十分朴素的人,习惯于让妻子把破了的衬衫袖口、领子修补了再穿。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

在柴生芳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写着“此木生芳”四个字。他曾多次向周围朋友说,此木生芳,那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这个看似朴素,却折射出对自身使命很高定位的追求,就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要求,做得朴实无华却又轰轰烈烈。

他去世后,多家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作了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分别做出6 重要批示,要求深度挖掘先进事迹,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对做好这一典型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宣传部确定他为全国“时代楷模”,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优秀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及时做出批示,要求树立典型、深入挖掘、广泛宣传。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7

第二篇:柴生芳事迹

平凉十中党支部学习柴生芳先进事迹资料

(一) 用生命诠释信念——追记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柴生芳在孜孜求学的同时,也关心着国家、关心着世界。他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从事多种志愿服务,自觉将风华人生汇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青年时代的教育与自我塑造,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培养至关重要。北大的经历,给柴生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生烙印。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心里。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的优良学风也植入了柴生芳的脑中。毕业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迅速成为业务骨干,参与了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敦煌悬泉臵遗址抢救发掘期间,柴生芳在戈壁滩一干就是两年。住的是没门没窗的简易房,吃的是洋芋白菜,喝的是当地人都不喝的咸水。就是这一次发掘中,他们发现了第一张西晋纸质文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受大学同学影响,1997年,柴生芳停薪留职,东渡扶桑,自费到久负盛名的日本神户大学留学,投入著名敦煌学家百桥明穗先生门下。

从一句日语都不会讲的预科生,到先后取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柴生芳仅仅用了5年时间。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3到7年时间,而他仅仅用了2年。一提起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百桥明穗先生就赞不绝口。

异国他乡,柴生芳的手头极为拮据。他干过搬家工、洗碗工、清洁工、超市收银员,做过汉语家教、兼职讲师、研究助手等。但是,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以一名‚中国人‛为荣。

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柴生芳组织留学生冒雨集会,进行强烈抗议。 长江流域大水灾、台湾地区大地震,柴生芳都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募捐活动。

他还发起成立了以‚敦煌〃丝绸之路的伙伴们‛命名的日本国际绿化组织企划委员会,倡议‚向甘肃献一棵树‛。

神户市兵库留学生会馆里,中国留学生大约占三分之一,是个很大的群落,但往往被会馆的管理人员小看。一次,会馆的管理人员说了句‚中国人脏‛,柴生芳就怒气冲冲上去质问:‚谁脏就谁脏,不能说中国人!‛并发出警告,‚再这样,我就去告你。‛事后,会馆一名副馆长出面向他道了歉。缘于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组织能力,柴生芳被推选为神户地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理事,同时当选为神户地区华侨总会理事。以留学生身份进入华

侨总会当理事,柴生芳是唯一的一个。

为祖国的强大出力流汗,柴生芳的心里,放不下祖国,更放不下家乡。‚甘肃穷,关键是缺技术、缺人才,我愿把自己全部的本事使出来,让家乡用得上。‛毕业前夕,他对友人说。

这是心迹的表白,也是追求的方向。

留学结束后,他婉言谢绝了神户大学的盛情挽留,毫不犹豫地启程回国。

‚留洋博士‛的光环,学富五车的才华,让上海、江苏、香港、澳门等地的大学、企业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还是不改初衷。

‚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条无比艰苦却无比光辉的道路。‛他在日记中写道。 2002年10月,柴生芳踌躇满志,回到甘肃 使命

——‚出门招商,回家下乡‛

他被分配到了甘肃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调研处工作。

调研处的主要职责是为省委有关领导和办公厅领导起草各种文稿,写稿任务十分繁重,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交稿时间催得很紧,通宵达旦几成常态。

为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柴生芳如饥似渴地向领导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一有空,他就趴在办公桌上用笔记本摘抄笔记。大家加班散去或逢周末节假,他还待在办公室里阅读钻研。

柴生芳还经常主动承担任务。2004年国庆长假,7天时间他都没有休息,在办公室编写《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2005年除夕前夜,他主动加班起草一份紧急报告,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才回老家过年。

由于表现出色,2004年6月,柴生芳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有着爱国情怀和富民梦想的青年,加入到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那种个人微薄力量汇入磅礴洪流、找到更为广阔平台的感觉,让柴生芳感到极为兴奋和幸福。

在对改革、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深入了解后,柴生芳对省情、国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认为,‚郡县治,天下安‛,同样适于当代中国。县一级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

到基层去!2006年4月,柴生芳向组织主动请缨,离开省委办公厅,到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市工作。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本世纪初,甘肃这片贫瘠的黄土地,终于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但是,怎样让这里的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依旧是一道难题。

柴生芳深知定西生活的艰苦,也并非不知道远离新婚不久的妻子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投身这里的扶贫开发,让自己实现理想抱负有了更加直接而广阔的空间。

他施展才华、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在定西,柴生芳一干就是8年。他先是到陇西县任正县级的副县长。3年后,又辗转任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2011年9月,他赴临洮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2013年9月,柴生芳任临洮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同年12月当选为临洮县县长。

无论是在陇西,还是在安定,或是在临洮,柴生芳不管职务如何变换,唯一不变的是为民富民的理想和追求。黄土地养育的他,有着这块土地所赋予他的厚重与坚韧。自从踏上定西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块贫瘠的土地。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定西,年降水量两三百毫米,蒸发量却在两三千毫米以上。

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唯一的钥匙——发展。

可是,发展靠什么?定西一没资源,二缺资金。除了摸清底子,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路子外,当务之急,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上项目,打造资金集聚‚洼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柴生芳8年来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天下李氏出陇西‛。一到陇西,柴生芳就动起了用‚李氏文化‛拉动经济的念头。当年,便从福建招来了‚金凤凰‛——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今天,这已成为陇西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安定区,柴生芳积极推动,促进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百森家居汇展中心、远梦建材城等8个总投资近70亿元的物流项目签约落地。如今,这些项目已陆续建设,他播下的致富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喊了多少年且形成共识、行之有效的东西,却始终没有惠及贫困地区。‛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的柴生芳,为此先后6次赴京汇报衔接,终于使临洮今年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

两年时间,临洮将修建各类农村公路1119.9公里,而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的65年,全县一共才硬化了400多公里通村道路。到明年底,临洮将在全省县区率先实现通村道路百分之百硬化。 责任

——‚我要跑遍全县323个村子,把每个村的村情吃透‛

尽管离省会兰州仅90公里,但有着兰州‚后花园‛之称的临洮县却一直顶着‚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新时期,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2012年2月20日,省委召开大会,决定创新扶贫方式,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对此,一个月后,2012年3月19日,柴生芳欣喜地在日记中,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感触。 他敏锐地发现:‚现在大家在一起,除了谈本职工作外,都多了一份牵挂,什么我的联系村行路难,他的联系户看病贵等等。往日不曾有过的情景,现如今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相互‘攀比’,各显神通、各尽所能,变着法儿为联系村联系户谋福祉。一场干部带头、全民投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就此在陇原大地拉开了序幕。‛

他情不自禁地写道:‚双联行动,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行动之迅速,效果之好,受欢迎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贫困地区和特困家庭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不再是梦想,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

柴生芳全身心地投入了双联行动。

他联系的村子是辛店镇苟家山村。

海拔3600多米的苟家山村,挂在马啣山的半山腰上,是临洮县北部最偏僻的村子之一。村里的地全是山旱地,靠天吃饭。2011年底,这里202户人家,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多元。

2012年3月,柴生芳第一次来到苟家山村。

头一次见这么大的领导,33岁的双联户苟胜利非常紧张。可看到柴生芳一屁股就坐在他家的烂沙发上嘘寒问暖,‚没一点官架子‛时,苟胜利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家里6口人,共有18亩山地,10来亩种了马铃薯,其他的种了小麦,一年下来,收入不到1万元。‛柴生芳耐心地扳着指头,帮苟胜利算账。

苟胜利告诉柴生芳,自己的父母过世多年了,他和妻子既要伺候瘫痪了十多年的奶奶,又要养活生过大病、无法种地的哥哥,还要拉扯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很是艰难。逢年过节,他们才能吃点肉。

地里能不能种些黄芪、党参,种药材收入好些。‛柴生芳鼓励苟胜利大胆地换条‚路子‛。当年,苟胜利半信半疑地种了2亩黄芪、党参,还养了几只小尾寒羊。年底,药材收入1万多元。现在,他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亩。

那次,苟胜利还请柴生芳帮他哥哥找个打工的活儿干,柴生芳爽快地答应了。很快,柴生芳就给苟胜利的哥哥找了一个建筑公司看管材料的活儿,一个月工资3600元

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柴生芳给包括苟胜利在内的苟家山村民开出了脱贫的‚方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是发展中药材产业,二是改良养羊品种,发展设施养羊,扩大养殖规模。

两年多的时间,柴生芳到苟家山村11回。伴随着他深情的脚步,如今,苟家山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有1000余亩,全村养羊900多只,日子上了个大台阶,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省委决定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如何把双联行动同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柴生芳认为,其中一大关键点,就是改变过去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指向不准等老大难问题,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当上县长后,柴生芳的‚头把火‛,便奔着‚精准扶贫‛而去。

扶贫开发,这种打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柴生芳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年,我要跑遍全县323个村子,把每个村的村情吃透,建立精准扶贫机制。‛2014年初,临洮县扶贫攻坚大会上,柴生芳公开承诺。

一有闲时间,他就下乡,车能去的地方车去,车到不了的地方步行去。今年,他已经跑遍了全县80%的村子。

一次,柴生芳到中铺镇下乡。尽管已是5月初,背阴处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路崎岖难走。乡镇负责人建议说,附近村子情况大体相同,最偏僻的王家沟村太远了,路又窄,没有必要去。下乡,就是为了了解贫困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现状。‛柴生芳执意要去。

一到村里,柴生芳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嘘寒问暖,聊了半天。临走,老人听旁边的人喊县长,急忙主动上前,握住柴生芳的手紧紧不放,‚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来的第一位县长。‛

在实地调研中,柴生芳觉得,易地搬迁应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环节。他劝说王家沟村全村148户人家实行易地搬迁。如今,村里已经有111户村民搬到了中铺镇镇政府所在地附近。在整个临洮,总人数高达5万人的易地搬迁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之中。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今年3月,临洮县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新开展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临洮成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

每次下乡返程途中,柴生芳还会有意识地给工作人员‚考试‛——刚调研的村子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低保户?

事实上,凡是柴生芳走过的村庄,他都把山川沟壑装进了大脑。在柴生芳第28本工作日记的最后几页,有8张手绘的乡镇村组地图,全是柴生芳走过的地方。

从山区的韩家寨子、曹家岭,到坪区的宋家坪、岚观坪,再到川区的店子、杨家台、白塔……临洮县玉井镇19个零散的村落,被他用黑色中性笔清晰地‚串联‛成了地图。

日记本里画的是线路,装进大脑的是思路。柴生芳不仅仅是搞清村组的地理位臵,关键是要准确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将全县乡村分为示范村、潜力村,也就是强村、弱村两大类,并提出了‚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产业培育思路,给全县323个行政村全部确定了主导优势产业。

在柴生芳的办公室里,挂了两幅‚作战图‛——《2014年临洮县产业示范村分布示意图》《2014年临洮县产业潜力村分布示意图》。图上,临洮县每个乡村分别都标记了形形色色的图形符号。有的画的是牛、羊、猪、鸡;有的画的是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瓜果;有的画的是花卉、苗木……

柴生芳用全新精准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贫困发起了总攻,将一颗颗致富的火星,洒在了临洮村民的心中。

真情

——‚忘我地为群众谋福祉、谋利益,就会忘掉自己是个官‛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柴生芳经常用这类格言勉励自己。

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作官,更没有把自己当‚父母官‛。他心中,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公仆‛。‚当官,就要学会忘我。忘我地为群众谋福祉、谋利益,就会忘掉自己是个官。‛他说。

漫洼乡三岘村,是临洮县东部最偏远的山村。2014年4月29日,柴生芳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村里调研扶贫攻坚工作。他们先去村委会办公室了解情况,走访了只有20多名学生的村小学,然后坐上车,准备走访农户。

忽然,一辆摩托车停在了路中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一位30来岁的青年妇女双手叉着腰,拦住了汽车。随行人员还不知如何是好,柴生芳已经开门下车,急速朝青年妇女走去。

见她怒气冲冲的样子,柴生芳连忙问她是怎么回事。还没等问清楚,在山坡上干活的一些村民也朝这边跑来。一时间,男男女女,聚集了20来人。

一看来者不善,随行人员急忙上前挡住。‚咱们党的干部,哪有怕群众的!‛柴生芳拨开他们,走到乱哄哄的人群中,问大家有什么问题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嚷了起来。柴生芳放大嗓门说:‚乡亲们,不要急!我就站在这儿听。大家不要乱,一个一个说。‛

‚村里的低保不公平,享受低保的人生活条件比我们还好。‛ ‚村民的退耕还林款,发放有问题。‛ ‚修兰渝铁路拉沙子的补助款,分配不公开。‛ ‚ 村支书慌忙赶上前来:‚你们这是胡说八道……‛ 柴生芳厉声喝道:‚让大伙儿说话,你别插嘴!‛

村支书讪讪地退到后边,村民们一个个地诉说着心中的不满,柴生芳认真地做着记录,气氛慢慢地缓和了下来。

‚走,你领着我们到你家看看。‛柴生芳拍拍那位怒气最大的村民,村民们前呼后拥地向山村走去。

走访了三四户村民后,柴生芳止住脚步,转过身来,斩钉截铁地说:‚乡亲们,今天你们反映的情况,我都记下了。我马上安排调查组来,按照程序尽快解决。‛

‚以前镇干部也来过,说的也挺好,可问题一直没解决。你走了,就没人管了。‛村民们不放心。

‚我是县长,能跑到哪里去?我还要来!‛柴生芳宽慰着大家,挥手告别。

当天是星期五,一上车,柴生芳立刻给县民政局局长打电话,说周末不能休息,立刻到村里核实情况。

第二天调查组就进了村,入户摸底,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三榜公示,重新确定了低保户。

回到县里,柴生芳就向县委汇报,由县纪委成立了调查组,立案调查村支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久,根据调查结果,漫洼乡党委调整了村支书。村民们没有怨气了。

‚开门办公、马上就办‛,是柴生芳工作的一条原则。平日,只要他在,他办公室的门始终敞开着。找他汇报的县直、乡镇单位部门工作人员随便进,来访、上访的群众也随便进。

来上访的人,都有一肚子冤屈,一股子怒气。不管信访群众哭诉,还是质问,柴生芳从没有不耐烦地打断过信访群众说话,也从没说过一句类似‚这件事我知道了,你赶紧回去‛的话语。

每次,柴生芳都是先热情地给他们让座,像亲人一样给他们泡茶,然后认真地听他们把心中的话讲完。能当面答复的,他就依据政策、法律、法规,耐心解释;不能的,则要求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寻求解决办法。

有的同志说,人来人往乱哄哄的,怎么工作呀!何不让上访户找相关部门和分管领导? 柴生芳说,老百姓能找到我们门上,不容易,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怎么能随便打发出去呢?开门办公,就是要让群众能走进咱的门,找到咱的人。

那些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人,经常被他的坦诚、恳切、和蔼所打动。他们说:‚有了柴县长对咱的这态度,不管问题解决没解决,心里先不堵得慌了。‛

一边倾听、一边解释,柴生芳听到了群众的疾苦,听懂了群众的期盼。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不管多难、多复杂,他都要去办、去解决,而且办起来不遗余力、实实在在。

去年7月22日,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临洮县部分乡镇也遭受了灾害。洮阳镇双联村小洼山村组康进福的7间房子全塌了,住进了救灾帐篷。地震后不久,柴生芳看望了他。

从此,柴生芳惦记上了这家人。去年国庆节前,他专门给洮阳镇镇长杜玲打电话,询问康进福家的灾后重建情况,叮嘱她一定要帮助解决康进福无房可住的困难。

村支书连任十几年了,办事不公道。‛

很快,在镇里的帮助下,康进福一家住进了活动板房。入冬时,他又给杜玲打电话,落实康进福家的冬季取暖问题。今年4月,雨季来临前,他再次询问康进福家房子的修建情况。现在,依靠相关政策的扶持,康进福终于搬进了新家。

临洮县洮阳镇居民张文卓做梦都没想到,2013年4月的一天,柴生芳来到他家,诚恳地说:‚我要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

前些年,因为城市道路建设拆迁,政府承诺给张文卓一套协议面积77平方米的安臵房。可他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拿到的房子,实际面积却少了10个平方米,而且合同还存在欺诈行为。

看到柴生芳亲自来家里解决自己的问题,张文卓多年冰冷的心融化了。当认真听完他的讲述后,柴生芳二话没说,立即找到开发商过问,与相关部门一道商量解决方案。短短3个月时间,他反映多年的问题就解决了。

张文卓忍不住给柴生芳打了个电话,表达感激之情。令他没想到的是,柴生芳就将他的电话记下了。今年大年三十,他意外地收到了柴生芳发来的祝福短信。

逢年过节,柴生芳不仅仅是给张文卓发短信。许许多多与柴生芳原本素昧平生的干部群众,在与他接触过一两回后,过年之时,都会提前收到他的祝福短信。

爱是一种心贴着心的情感。柴生芳对人民群众的爱,就是这样一种心贴着心的爱。他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欢乐着他们的欢乐。

清廉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柴生芳做官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

去年,柴生芳四哥的儿子大学毕业,托他找份工作。可得到的回答是,让孩子去考公务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今,这个孩子在打工。

二哥的女儿、三哥的儿子,这两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均没找到正式工作,柴生芳也都没管。 不光是不管侄子们的工作,柴生芳的二哥、三哥、六弟至今都在老家宁县务农。柴生芳在定西担任县级领导职务后,家里人也曾似乎看到希望‛,和他商量,看能否帮他们安排个工作、揽上些活儿。

柴生芳拒绝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柴生芳认识老家的一些领导。前几年,四嫂因为工作上的一件事情,想让柴生芳给县领导打个招呼、说个情。

柴生芳没有答应。

82岁的老父亲,每次从老家来兰州,也是坐大巴车。

老人在老家住的房子,仍然是30多年前修的。有时,雨下得一大,还要拿脸盆接雨。乡下的亲戚、朋友来时,都会感叹:‚这是县长的家吗?‛

柴生芳把对家人的愧疚压在心底。他一直关心、帮扶着下一代刻苦读书,鼓励他们积极进取。2006年,两个侄子去日本留学,一向勤俭的他将自己当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20万日元(当时约合人民币近1.6万元),给两人送了个‚大礼包‛,一人分了一半。

‚从政,要干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着眼点必须体现在一个‘公’字上。‛柴生芳在日记中写道。

现在,柴生芳办公桌抽屉的一个角落里,仍然有一沓上万元的餐饮发票。刚开始整理他的遗物时,工作人员还以为,他没来得及报销。

可仔细一翻,他们傻眼了,这些发票的时间跨度从2011年到2014年——譬如在中央八项规定前的2012年,‚1月12日,兰州的一张餐费发票,2040元;6月27日,810元;9月7日,265元……‛显然,在柴生芳眼里,这些都是私人请客的饭钱。

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2011年,柴生芳在安定区任区委常委、副区长时,他的宝贝女儿甜甜诞生了。42岁得女,喜出望外的柴生芳趁一个周末,在兰州为‚千金‛办了‚满月酒‛。他只请了亲朋好友,没有请司机,没有请秘书,没有请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区里有几位政府部门的局长闻讯后,要来参加,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当时,家人觉得他太没人情味了,还与他发生了‚争执‛。柴生芳忙笑着向他们解释,上班后,一定补请。但后来,就没有下文。

2011年9月,柴生芳刚到临洮不几天,有人给他的司机说,跟领导打过招呼了,在车上放了一件小礼品。结果,柴生芳很严肃地批评司机,并‚约法三章‛:‚从今往后,车上绝对不容许放别人送的礼品。‛

自此,他车里的后备箱,常年只放着四样东西:雨鞋、雨衣、草帽、铁茶杯。

柴生芳坚持开门办公,还有一个原因,送礼的人进了门就不好意思送东西了。有的人进来,想把门关上。这时,柴生芳都会急忙阻止,并用他习惯性的大嗓门喊道:‚有啥咱们商量,没啥见不得人的。‛去年有一次,有人拿了两条烟,柴生芳硬是搡了出去。

‚随便收受别人东西,老婆,咱们就离婚。‛柴生芳时常地对妻子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人只要健康、快乐就好。

今年春节前,小区门房的师傅告诉妻子,有人给他们送了两箱水果。当柴生芳从电话得知此事后,让她赶紧送回去。结果,门房的师傅一个劲抱怨:‚放在这里,咋办?‛

一路求学,柴生芳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工作后,他在省委分了一套房子。到现在,家里仍有40多万元的外债没还清。

按照时下一些人的眼光,柴生芳有着很多‚发财‛的条件与机会,他完全可以‚脱贫致富‛。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人,久胜靠修。如同扫地,常扫常有,常扫常新。‛……他在日记中经常用这样的格言来告诫自己。

‚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日本回来了。‛他一直对别人说。

柴生芳为官做人的标准很高,但是在个人生活上,他的标准却很低。

柴生芳走时,工作人员给他整理遗容,惊讶地发现这个县长的右脚袜子破了一个核桃般大小的洞。他们找遍了宿舍,也没找见一双完好的袜子。

柴生芳一向穿着‚寒酸‛。平日,他穿的,就是一套西服、几件夹克、几条裤子、一双皮鞋、一双运动鞋。西装袖子破了,他还会让家人找个裁缝补一下。

这些年,他与家人两地生活期间,一直吃在食堂,住在办公室。

出差在外,他吃饭也非常简单。今年以来,临洮县扶贫办主任和柴生芳到省扶贫办协调过十多次扶贫项目。好几次,他都想好好请县长吃顿‚大餐‛,可最终,柴生芳只和他在兰州吃过3顿饭,两次是牛肉面,一次是快餐。

今年1月的一天,柴生芳到北京,约留日同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在省政府驻京办事处见面,希望这位同学助他一臂之力,为临洮的文化事业做些事情。话越谈越投机,不觉已是中午,柴生芳请杜晓帆吃饭。

一人一碗面片,外加一盘甘肃特产酿皮,就是柴生芳‚招呼‛许久没见的老同学的饭菜。同行的人觉得在省政府驻京办事处的包厢里,吃这么简单的饭,甚是难为情,一再向服务员解释。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在日记中,柴生芳特意抄录了明朝于谦的这首《入京》诗,以表自己的坚贞情操。

呼唤

——‚爸爸去哪儿了‛

对职责的忠诚,对事业的开创,对人民的奉献,对信念的恪守,让柴生芳激情四溢。几乎马不停蹄的他深知,他亏欠家人的太多了。

2006年,新婚不久,柴生芳就奔赴定西。从此,便与在兰州工作的妻子祁雪丽聚少离多。 他太想她和孩子了。妻子坐出租车,他提醒她要注意安全;妻子身体不好,他叮嘱她多吃水果。自打用上微信后,他老给妻子发养生、育儿的知识。去世前一个多月,他几乎每天都用微信发给妻子一大捧艳丽如火的玫瑰,祝福她开心快乐每一天……

女儿3年前出生时,柴生芳请了他在定西工作唯一的一次假。7天时间,从早到晚陪护着爱人,连胡子都顾不上刮。

柴生芳的手机里,珍藏着女儿平日嬉戏时的许多照片和视频片断。出差途中、吃饭间歇……他老是忍不住欣赏这些图片,然后给身旁的人‚炫耀‛爱女多么可爱、多么懂事。他还得意地告诉他们,虽然他见女儿次数少,但一到家,女儿更喜欢黏他。

每次从定西回家,柴生芳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女儿面前逗她开心。他会有点溺爱地让女儿爬在他身上,然后将孩子高高地举到空中,也会陪孩子搭积木、讲故事、玩游戏……

饭后,一家三口常去附近公园散步。他总是抱着女儿亲了又亲。有时,还会趁着旁边没人时,将瘦弱的爱人背在身上。在柴生芳的指挥下,一家人会围成小圈,唱起‚熊爸爸、熊妈妈‛,跳起韩国的小熊舞,其乐融融。

1996年,柴生芳在省考古所工作时,母亲突发疾病去世。因忙于工作,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他,伤心不已。结婚后,他经常将老父亲接到兰州,让爱人伺候着。

只要回到家中,他都会打来洗脚水,用手试好水温后,把父亲的双脚放进去,一边慢慢地搓揉,一边和父亲拉家常。

自古忠孝难两全。柴生芳好几本工作日记的扉页上都写有‚父爱如山四个字。字迹很粗,看得出来,是他一遍又一遍描画的结果。

但是,柴生芳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对脚下这片大地深深的爱。在他的生命中,工作已然成为本能。

今年8月4日,他在北京出差时,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医生建议立即治疗。可他停不下脚步,像一团火,为自己心中的使命炽热地燃烧着……

直到8月15日那个黎明。那天一大早,柴生芳原本去辛店镇开民主生活会,但一向守时的他到点却没有出现。7时40分,感觉不对的工作人员打开房门,柴生芳的生命之钟已经停摆了。

他太累了,太累了!

他还有那么多不舍——帮助全县11.21万贫困人口率先脱贫;明年改造完城区那些坑洼不平的主干道路;10月底完成集中供热,让全城居民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他又怎么舍得深爱的家人?

‚爸爸去哪儿了?‛在告别仪式上,女儿挣脱亲人的怀抱,凑到柴生芳的遗像上,轻轻地吻着他的脸庞。

今年6月,女儿都3岁了,可因他一直忙于工作,一家人还没有一张全家福。原本柴生芳允诺,那个周末,也就是8月16日,一定会回去照的。现在,这张合影成了永远的奢望。

柴生芳曾经对妻子许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她和孩子好好出去游玩一下。现在,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成了永远的遗憾。

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82岁的老父亲来说,情何以堪?

谁将老百姓举过头顶,老百姓就把他揣在心里。柴生芳用无私的心底,换来了干部群众对他的亲近、敬重、佩服和信服。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临洮整座县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赶往殡仪馆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

八里铺镇80岁的牟正孝老人专程赶来,在他的灵前叩头上香,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个好官,给老百姓做的好事多得数不清‛。

上访十多年的梁玉莲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老是‚大姐长、大姐短‛的柴生芳生命怎么会戛然而止?她给柴生芳送去了花圈,以表哀思。

灵车经过的街头,有人打出了黑色横幅——‚柴县长,一路走好‛‚人民的好县长‛‚柴县长,临洮人民不会忘记您‛……

时隔多日,记者采访时,许多干部群众提起他,还是热泪长流、哽咽难言。他们都说,总觉得他没走,好像还活着。

是的,大爱永生。哪里有比写在人民心里更悠久的历史,哪里有比立在百姓心头更坚固的丰碑? 9月18日,他走后的第35天,俗称‚五七‛,又一个祭奠的日子。

当亲人来临洮为他扫墓时,墓地前,已有一些不知道姓名的人送来了一束束鲜花…… 是怀念,是追思,更是呼唤。

此木生芳。‛柴生芳在定西期间,记了30本工作日记,每本扉页上都写下的这4个字,不仅是对自己名字的诠释,更是内心的独白。

现在,他枕着临洮县东山那一面寂静的山坡,永远不走了。柴生芳的坟茔,正对着临洮县城,仿佛他在天际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回眸。

第三篇:柴生芳同志事迹简介

柴生芳,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1997年5月至2002年10月,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后,相继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委办公厅调研处、陇西县政府、安定区政府、临洮县政府工作,历任副县长、副区长、县长。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休息时不幸去世,年仅45岁。

从贫寒出身到踏入燕园,从西北考古到东渡求学,从省城工作到赴定西基层,柴生芳的人生轨迹,是来自群众又走向群众的过程,是学成后离老百姓越来越近、最终融入其中的一条回归线。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饱含着一个农民儿子和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

他是胸怀抱负的爱国青年

柴生芳196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宁县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聪颖勤奋的他,是四乡八里十分有名的好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激励他更加发奋地读书,1986年高考,他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在那里,他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大学时光,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积极、刻苦、朴实,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好学生。

毕业后,柴生芳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迅速成为重要的业务骨干,参加过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97年5月,柴生芳从考古所停薪留职,赴日本自费留学。到日本后,他边辛苦打工,边刻苦学习,凭着顽强和勤奋,获得了神户大学艺术史学专业硕士和文化结构专业博士学位。其间,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这在日本极其罕见,因为,一般需要3到7年。

在日期间,即便学习非常紧张,生活十分艰苦,柴生芳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参与社会活动。1998年他当选为神户地区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副会长,2000年当选为会长,以及神户地区华侨总会理事。他先后成功组织了长江流域大水灾、台湾地区大地震的募捐活动,组织了留学生集会抗议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重大活动。他发起开展了“敦煌·丝绸之路的伙伴们”植树活动,组织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中国西部大开发考察团”赴甘肃考察。

在日本,文化结构是研究前景非常看好的学科之一。加上柴生芳在神户中国留学生时期的工作成绩显著,毕业前夕邀请他继续留在日本就职的朋友很多,神户大学也希望他留校。但是柴生芳心里放不下祖国,更放不下家乡。面对同样来自北京、上海、澳门、香港等地的邀请和优厚待遇,柴生芳不为所动,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他是知民意暖民心的海归博士

2002年10月,在留学回国后不久,柴生芳进入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工作。在调研处,他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上,紧紧围绕办公厅工作部署和调研处具体安排,兢兢业业,尽心竭力,经常加班加点,高效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作风朴实,团结同志,光明正派。2003年被省委办公厅评为优秀工作者。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这里,他实现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有了更加直接而广阔的空间。他沉下心来,一干就是八年。

做普通人,主动融入百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百姓,知其所想、急其所急。这一点,柴生芳倾其全力去做了。当选县长的第一天,他就立下规矩:开门办公。每天八点钟,只要在办公室,就敞开屋门,请老百姓随便进入。对他来说,群众来说事情,这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在开门办公的同时,柴生芳更多的时候是主动走出去,一有空闲就奔赴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记下了所走过的每一个乡镇、村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建议和他对发展的思考。他围绕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根据调研情况将所有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地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研究、时时琢磨,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正因为他的努力,临洮县被省上确定为“精准扶贫示范县”。

他常说,“干公事,民生是底线”。为此,柴生芳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针对多年来城区供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上访人数多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项目。这是临洮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总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惠及城区住户3万多户、10多万群众,得到了全县一致好评。

他心里装着全县的民生大事,也装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帮扶对象的“小事”。苟家山村是临洮县北部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子之一,人均收入仅有1500多元。最初确定县领导联系村时,柴生芳自己“挑”了这个村。两年下来,他帮助联系村硬化道路5.3公里,改造修缮了村小学,新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室,修建了拦水坝,改造危房21户。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几十座养殖暖棚修起来了,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增加到上千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他是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

在定西的八年,柴生芳先后在陇西县、安定区、临洮县担任领导职务,分管过工业、交通、商务、文化、旅游、城建、执法、环保、开发区建设等工作。最多的时候在安定区,他分管17个部门和单位,工作异常忙碌。但无论多忙,他总是践行着“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方法,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在陇西,他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引进了总投资13.5亿元的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安定,他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促成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远梦建材城等项目的签约落地。在临洮,他主持推进百万亩土地整理、城区管道燃气输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临洮军民合用机场、洮河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市规划。一个个项目,就是一个个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就是一条条造福百姓的福泽之水。

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临洮县政府多人回忆说,经常能看见柴县长办公室里凌晨12时以后还亮着灯。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外出考察、下乡调研和公务接待以外,其他时间他始终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干在单位,单位安排的集体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

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临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副县长到县长几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在他的努力下,临洮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的总和。在他的带领下,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达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入户率70%以上,基本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他反复协调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造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抓危旧房改造,到中小学听课,解决低保发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为他赢得了“实干县长”的美誉。

作为县政府党组书记,柴生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白天干工作、晚上集中学”的要求,先后组织县政府党组集中学习13次。他带着虚心广泛征求对政府工作和自己“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坚持自己逐字逐句撰写修改对照检查材料,累计修改14稿。在查摆问题环节,他针对大家对县政府工作提出的176条意见建议,带头深入剖析,主动揭短亮丑,列出了详实而又可行的整改措施。他下乡进村调研更多了,项目建设一线督导更勤了,开会时间更短了,工作节奏更快了,他把整改的承诺无声而又自觉地落实到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在他的亲自协调推动下,一批群众反映上来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柴生芳经常强调,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不要以会议落实会议。秉持着这一理念,8月14日夜,柴生芳将两个月的县政府常务会议合并在了一起。这次连夜召开的会议,研究了全县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重点帮扶单位帮扶情况进展、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筹建综合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成立县第三实验小学等22个重大议题。“这些事情都要抓紧办,不能拖,拖了影响全县发展,拖了对不起全县老百姓的期望。”柴生芳就是这样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全然不顾自己当天已连续工作17.5个小时,也全然不顾10天前医生已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告诫他病情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疗。

他是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

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柴生芳反复叮嘱妻子祁雪莉:“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是柴生芳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住过。他说,“一个人,一张床,吃住在单位,工作生活都方便。住那么大房子,太浪费了。”

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和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

在生活中,他是个十分朴素的人,习惯于让妻子把破了的衬衫袖口、领子修补了再穿。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

在柴生芳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写着“此木生芳”四个字。他曾多次向周围朋友说,此木生芳,那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这个看似朴素,却折射出对自身使命很高定位的追求,就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要求,做得朴实无华却又轰轰烈烈。

他去世后,多家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作了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度挖掘先进事迹,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对做好这一典型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宣传部确定他为全国“时代楷模”,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优秀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及时做出批示,要求树立典型、深入挖掘、广泛宣传。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原载9月24日《甘肃日报》) 张树俭先进事迹材料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白银监狱狱政管理科原副科长(主任科员)张树俭同志在值班期间因脑干出血,经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51岁。张树俭,男,汉族。祖籍山西五台,1964年12月出生于甘肃平凉。1983年1月参加工作,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人民警察一级警督警衔。

张树俭同志参加工作32年来,长期奋战在刑罚执行工作一线,由于长年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始终坚守在刑罚执行岗位上,在白银监狱,他被尊称为刑罚执行的“活字典”,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淡泊名利的“真心汉”,恪尽职守的“实干家”,法情并重的“大善人”,他用平凡中的坚守凝练了监狱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铸就了高尚的警魂,体现了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优良品质和职业操守。

一、信念坚定、牢记宗旨的政治品德

张树俭同志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当作严于修身的主课来抓,2002年,他报考了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在职学习,取得了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学历,全面丰富了自身的法律知识。学业虽然结束了,但他的学习始终没有停止过,多年来,他的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柜、卧室的床头边,基本上都是有关法律法规的书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他不仅对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烂熟于心,还对司法部随时出台的各种条例规定以及上级文件、各类规章制度信手拈来。监狱管教岗位的民警都说,“许多修订了的法律知识,我们最早都是从张树俭那里学到的”,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积累,长期的总结与提炼,张树俭成了大家公认的刑罚执行工作的“活字典”。近5年来,张树俭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案件9422件、暂予监外执行94件,复核罪犯释放证明书7888份,发现和协调纠正刑期计算错误案件65起,依法稳妥处理了许多罪犯正常死亡案件,无任何差错。在近年来的各级各类的案件评查中,张树俭办理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全部符合法定程序和实体条件,2014年,白银市检察院遵照中央政法委和省局有关精神,对白银监狱近三年办理的“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进行专项评查,无一例违规,受到上级管理机关和白银市人民检察院好评。

二、坚守公正、依法办案的民警本色

从当监狱警察的那一天起,张树俭就把公正执法做为自己人生的目标。他常说:“监狱执法工作是保证法律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执法者,如果不依法办事,不仅损害的是个人形象,而且损害的是监狱形象,甚至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5年4月,九监区管教干事给张树俭送去了该监区529名罪犯3月份的计分考核材料,在核对结束后,他拿出了罪犯王某的计分考核表,指出考核表合计栏里的数字跟罪犯每天日考核的得分差了0.1分,立即要求重新填写,并语重心长地对该民警说:“干工作一定要严谨、细致,你写到这张表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执法文书的一部分,你是代表监狱在执行刑罚,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张树俭虽然走了,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这位青年民警的心里。张树俭不但坚持原则,公正执法,依然法情并重。

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张树俭同志从警32年,始终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作为人生箴言。和他一起工作或共事过的同志有的已经到了领导岗位,有的已享受副处级待遇,可他在主任科员副科长岗位一干就是19年,从未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并多次将荣誉让给青年民警。张树俭负责的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释放等工作,是既繁杂又敏感的工作,面对同学、朋友多次对个别罪犯的说情和罪犯家属的送礼,他都是婉言谢绝和拒绝了。他80多岁的母亲在平凉生活,由于平时工作忙,他只能利用每年春节或国庆放假不值班的几天回去陪陪母亲。2011年春节,张树俭完成值班任务后正月初二回到平凉老家陪母亲过年,可在正月初三,一名罪犯突发心脏病死亡,监狱便打电话叫他回来处理善后工作,怀揣着对老母亲的愧疚立即赶回了监狱,及时妥善处理了罪犯死亡事件。他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兰州打工近一年,他经常去兰州出差,都没有顾得上去女儿单位看看孩子的工作、住宿情况。在张树俭的心中,工作的事最大,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工作需要他,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同事劝他“这次病好了,和领导谈谈,换个岗位把你的工作交给别人”,他艰难地说:“这项工作我干惯了,我喜欢这项工作”这是他留给同事们的最后一句话。

四、敢于担当、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

白银监狱是全省押犯最多的大型监狱,张树俭始终将刑罚执行这项重要而庞杂的工作揽在身上、扛在肩上,并像电脑一样将每个面临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情况输在脑海里,信手拈来。张树俭同志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每天早晚注射胰岛素两次,除了正常的上班外,还有监狱安排的总值班、周未科室值班、其他临时性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理,他从来没有因为身体有病或处理了突发事件而提出给他少排班或不值班;2015年5月16日的值班,他完全有理由提出换别人去的,因为从5月12日13时开始,为了妥善处理九监区罪犯苏某的正常死亡事件,他和苏某的家属进行了37个小时的艰苦“谈判”,直到5月14日凌晨2点妥善处理了该事件,才回家休息。罪犯在服刑期间患严重疾病,需要办理暂予监外执行,但个别罪犯亲属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担保,推诿不要,对此,张树俭总能耐心地和罪犯亲属沟通,最终让罪犯获取更好的治疗条件;对暂予监外执行即将期满的罪犯,他又逐一带到指定医院进行病情鉴定,对已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又一次艰难地做通其家属的工作,及时予以收监执行,有效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罪犯因突发疾病在监狱死亡,很多罪犯亲属往往对监狱有极大的误解和不正确看法,张树俭在无数次处理罪犯死亡的事件中,多次经历了罪犯亲属的撕扯、推搡、吐口水、扔矿泉水瓶、辱骂等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对此,张树俭同志都能保持冷静,耐心解释,劝解沟通,最终都取得了家属的理解,妥善处理了死亡罪犯后事,而其中所受的屈辱很少向别人诉说。

张树俭生前先后6次被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被白银监狱评为“先进工作者”,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被白银监狱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被甘肃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2015年1月被省监狱管理局评为全省监狱系统“先进工作者”。张树俭同志因公牺牲后,省司法厅党委于6月12日追授张树俭同志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月19日追记个人一等功;并于7月入选2015年甘肃省“最美人物”;2015年11月5日被省委追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黄继龙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2012年5月16日晚7时,庆阳市环县木钵镇二合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继龙同志,在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贫困户送化肥返回途中,因农用三轮车机械故障坠入山谷,不幸殉职,年仅48岁。

黄继龙同志生于1964年1月,2006年入党,1987年担任二合塬村周台组组长,2002年当选二合塬村委会主任,2010年担任二合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担任村组干部的25年里,黄继龙同志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修道路、建学校、打水窖,一心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种苜蓿、搞养殖、促增收,带领群众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帮孤寡、助残困、解民忧,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特别是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他坚持把为民谋利益、为村谋发展作为己任,把每个贫困户视为自己的帮联户,把兴办实事、帮解民忧,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贯穿于工作始终,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是我省创先争优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6月29日,在省委召开的全省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黄继龙同志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第四篇: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14年8月15日,甘肃省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最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柴生芳同志是一位好党员,也是一位好干部,是新时期优秀党员干部的代表。他的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他的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他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的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首先,我们要学习柴生芳崇高的精神。他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上。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安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柴生芳正是这样一位始终心系人民的好干部。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又是留日博士,它拥有广泛的学识和能力,很多优秀的大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让他去担任大学的教授,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自己的家乡甘肃,又主动申请到全国重点扶贫对象的甘肃定西工作。他曾经说:“去知名大学当教授,可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让自己的亲人过上安逸舒心的日子,但这只是小爱,是独善其身,只有帮助像我的家乡那样贫困的地方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大爱,才是我的理想。”这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只以人民群众为重的坚定信念为我们树起了学习的标杆。

其次,我们要学习柴生芳高尚的品质。他的高尚品质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他出身农民家庭,经常告诉大家自己是老百姓的儿子,到定西工作八年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真心实意地与农民交朋友、为群众办实事,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吃水、行路、上学、发展产业等具体困难。在他上任的两年时间里,临洮县修建道路1115公里,村里面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垃圾箱、健身设备、文化广场等便民设施;他先后6次赴京与交通部衔接协调,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在他亲力亲为协调争取下,“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百万亩土地整理、城区管道燃气输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实施,临洮军民合用机场、洮河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市规划„„他给百姓带来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上任期间,他几乎跑遍了临洮大大小小的323个村庄,临别时群众送别的场景,正是他一心为民的情怀在群众心中树起的丰碑。

第三,我们要学习柴生芳优良的作风。他的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扶贫开发啃得是硬骨头,躺的是深水区。定西是全国重点的扶贫对象。然而,他却用自己的真性情开始了这一攻坚战。他亲自下乡参与调研,了解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他创新扶贫方式,为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行动。在柴生芳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作战图”——《2014年临洮县产业示范村分布示意图》、《2014年临洮县产业潜力村分布示意图》。图上,临洮县的每个乡村都被标记上了形形色色的图形符号,有的画的是牛羊猪鸡,有的画的是蔬菜、中药、瓜果、花卉。这是他全新精准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作战战略,他向贫困发起了总攻,他立志要克服群众贫困的面貌。他为全县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作出了突出贡献。

最后,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的情操。他的高尚情操集中体现在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上,在陇西、安定、临洮工作期间,他一直住在办公室,吃在机关食堂,不搞特殊,不摆架子。他严于律己,在定西工作的这几年,他一共写了30本日记,每一件事他都尽量做到亲力亲为。他清正廉洁,为官多年,他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从政,要干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着眼点必须体现在一个‘公’字上。”这是他在日记中勉励自己的一句话。“此木生芳润陇源”,柴生芳是我们党的优秀代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关键阶段,柴生芳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教材,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大力弘扬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旋律,广泛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2014年9月28日

第五篇:学习柴生芳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总书记这样说过:“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柴生芳同志就是这样,他以饱满的激情和忘我的精神,用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理想,他的信念生动的诠释了做为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

近日全站党员、干部对柴生芳先进事迹进行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对大家的触动很深。他胸怀祖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热爱人民的公仆情怀,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范。柴生芳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工作之中,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在发扬光大,他的事业仍在继续前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以旅客为服务对象,在柴生芳同志忠诚无悔精神的激励下为人民服务,对旅客负责。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将时刻不忘。恪尽职守、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自身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本领,从一点一滴做起,心系百姓,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为建设全面现代化新型客运站付出不懈努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承诺书公司范文下一篇:朝阳区人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