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流行病学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伤害流行病学范文

13章伤害流行病学-讲稿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讲稿 吴云凤

各位同学,今天给大家介绍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伤害流行病学。我们都知道流行病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其研究层次也已经扩大,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 伤害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与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其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什么是伤害流行病学,它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定义得出答案。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和防制措施,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研究伤害流行学的意义;

(2) 掌握伤害流行病学的概念、分类、测量指标、分布特征;伤害发生的条件;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生活中伤害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很多例子“大到人类面临的死亡、小到感冒发烧、手指破了等等”。 首先看一下伤害的定义:

伤害是指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

我国的伤害诊断标准

(1) 经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类损伤 (2) 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一日以上

伤害的分类:

(1) 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

a) 故意伤害: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害或加害于他人所造成的伤害 b) 非故意伤害:无目的(无意)造成的伤害 (2) 按照伤害的性质,详见课本P229-P233 a)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b) 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 :ICECI c) 中国疾病分类 :CCD 伤害的种类很多,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下面我们看一下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尽管伤寒的类型很多,预防和控制措施也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致病机制---伤害能量交换模型。该模型源自流行病学的三角模型,因此,伤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能量、宿主和环境三个方面。

(1) 致病因子:包括动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

(2) 宿主:即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宿主对能量交换的耐受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人口学特征、心理行为特征、其他如疲劳、疾病等。

(3) 环境:十分复杂,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二节 流行特征与研究现状

我们看一下伤害的流行特征,实际上是描写伤害的三间分布。 (1) 全球流行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伤害造成的死亡约500万人,1500万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800万人终生残疾。2008年的资料显示,全球伤害总死亡率约为76.1/10万。

a) 地区分布: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伤害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b) 人群分布:伤害的发生有年龄依赖性,表现为0~14岁伤害发生率较低,1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攀升,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6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则再次攀升。其中0~14岁的儿童期,伤害死亡率变化规律呈现反向趋势,即0~1岁最高,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c) 时间分布: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 (2) 我国的流行特征

a) 地区分布:在城乡分布上,城市与农村的伤害死亡均排在死因顺位的第5位,农村高于城市。城市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坠落、中毒、他杀、溺水、火灾和烧伤;农村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坠落、中毒、他杀、火灾和烧伤。

b) 人群分布:除自杀外,其余死因均是男性高于女性。以交通事故致死的差别最大,农村和城市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93∶1和2.56∶1。女性的伤害死亡率以自杀为首位,农村和城市分别达12.64/10万和11.13/10万。不同年龄阶段,主要的伤害致死原因各异。

c) 时间分布:1995-2008年间中国伤害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自杀率的下降比例最高;中国前5位伤害死因排序为道路交通伤害、自杀、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

(3) 伤害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a) 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伤害 b) 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

c) 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d) 其中自杀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大

(4)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有关伤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大规模的开展伤害流行病学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近年来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 由个别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预防与控制

正在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2) 建立各类各级监测系统 (3) 研究呈现一般死因分析和伤害描述扩展到各类伤害研究的趋势 (4) 多学科交叉 (5) 开展社区伤害研究 我国伤害流行病学的进展: (1) 萌芽期(1986-1998年)

(2) 形成期(1999-2005年)

(3) 发展期(2006-至今)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样,伤害的研究同样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收集资料,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收集的资料包括死亡资料和发病资料。 其次,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测量指标包括伤害发生频率的测量指标如伤害发生率和伤害死亡率和造成损失程度的测量指标如潜在减寿年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 最后,进行伤害的监测。

伤害监测是指长期不间断地收集不用人群伤害发生、死亡、伤残和经济损失等资料,目的是寻找环境、人群和成本-效益相关的伤害预防与控制方法,确定与三间分布相关的伤害类型,结合Haddon模型对伤害进行系统评价,从根本上减少伤害的发生。

伤害的监测除了伤害监测外,还包括伤害监测系统,两者不同。 伤害监测系统的目的: a) 提供病因分析资料

b) 观察暴发或聚集的发生趋势

c) 提供干预成功资料

d) 确认伤害发生最危险度的人群

e) 进行预防活动的指导

研究方法应用:

在伤害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研究中,最常用的还是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随着方法学的发展,近些年来一些新的流行病学方法开始被用于伤害研究领域。 ① 病例交叉设计

② meta分析

③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④ 捕捉-标记-再捕捉法(CMR) ⑤ 伤害的社会经济学研究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通过对伤害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害是能够预防的。预防伤害可以可以减低伤害的严重性、预测伤害的发生以及对所有危险因素的积极控制。

伤害的因子通常是可知且可以被测量,能量由环境到宿主的转换机制也可以被描述,某些特殊的例子除外,因此伤害控制的主要步骤是明确促使伤害发生的能量形式和人类的暴露机制,在伤害的自然史中详细定位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伤害的预防策略和预防措施。

(一) 预防策略 (1) 三级预防

① 一级预防:伤害发生前,预防其发生。包括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

② 二级预防:伤害发生时,减少伤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③ 三级预防:伤害发生后,控制伤害的结果。 (2) 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3) 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①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

②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

③ 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④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 ⑤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 ⑥ 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分开

⑦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

⑧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⑨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⑩ 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措施

(4) “5E”伤害预防综合策略

a) 教育预防策略 b) 环境改善策略

c) 工程策略 d) 强化执法策略 e) 评估策略

(二) 预防措施

(1) 四步骤公共卫生方法 ① 搜集数据

② 确认问题的原因及修正风险因素

③ 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估干预措施 ④ 更大规模上实施评估干预措施 (2) Haddon模型

① 根据伤害发生的阶段,Haddon提出按伤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之后三个阶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② 根据发生的不同阶段,针对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开展针对性的预防。

(3) 安全社区

定义:具有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和伤害预防项目,并且作为国家制定的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的地方社区。

宗旨:为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伤害的发生。

创建安全社区、积极开展安全社区活动能够通过创建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伤害的隐患。

下面看一下我们对待伤害的一些政策方针。 (1) 伤害预防控制的政策法规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⑤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2) 伤害预防控制具体措施

①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积极预防伤害的发生 ② 进一步加强对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

③ 加强伤害预防有关的社会动员,提高全社会预防伤害的意识

④ 伤害预防与医疗急救、康复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伤害防治网络

(3) 我国伤害预防控制存在的不足

① 认识不足

② 无独立的组织机构,专业队伍缺乏,经费投入少

③ 部门间没有建立相互协作关系

④ 理论与实践脱离,学术研究的成果很难应用于现实工作中

⑤ 救治体系不完善

第二篇:校园意外伤害伤害主题班会教案5

环城中学安全教育(第5周)

防止校园意外伤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电白区环城中学一(3)蔡立坤

教学目的:

1、了解校园意外发生后带来的伤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条例,了解如何防止意外的发生,明确意外发生后的责任界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流程:

一、网上案例引出:

案例: 北京高三学生体育课自由活动摔成脑震荡

2003年11月20日下午,北京市某中学高三(2)班在学校操场上体育课,20分钟后,体育老师安排同学们自由活动,便离开操场。张力与同学苏强在足球场边玩起了摔跤游戏,张力被摔倒时头部着地,当场感觉头昏脑胀。送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脑震荡。治疗数月,花费三万,有所好转,但未能参加当年高考。

二、同学们在校内意外受伤的原因及分析:

1、在走廊、楼道里踢球、追逐打闹。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静”的学习环境。走廊又比较狭窄,在走廊、楼道里踢球、追逐打闹容易撞倒,刚才我们提到的第二个事例就是属这种情况。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学校里玩耍了,在学习之余我们应该放松,只是游戏、玩耍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安全第一。

2、集体上下楼时,不讲秩序、互相拥挤。我们一直在强调:上下楼梯的时候要靠右行走,那么你做到了吗?我们有些同学可能会想:不就走楼梯嘛,我随便那边走会怎样?别小看走楼梯,这可是发生过很多的悲剧。

(1)2005年11月1日下午4:30,亳州市估衣小学上完体育课上楼的学生与上完电脑课下楼的学生在楼梯发生拥挤,10人受伤。

(2)2005年11月17日清晨,陕西咸阳渭城第二初中近百名学生急着从三层教学楼涌向操场集合。原有的两条下楼通道有一条被锁住,学生只能拥到一条通道上,有人被挤倒,造成12人受伤。

(3)2006年11月18日晚8:20,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下晚自习后,同学们争着下楼,十分拥挤。有几个同学停下系鞋带,后边同学挤上来压下去了,这时又有人恶作剧喊:“地震了!”大家拼命往前挤,前边人走不动,后边人就拼命打前面的人。踩踏惨剧发生,6死11重伤。事故地点在一楼二楼之间,死的6个孩子全是初一年级的。

„„

难道这些悲剧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就因为在楼梯上拥挤,导致了这么多年轻的生命的消逝。我们学校又何尝没有这样的现象:中午放学时,一些班级刚刚体育课结束,大家都往楼梯上赶;一些班级的同学又往食堂冲,于是大家挤到了一块,如果等到同样的悲剧发生就来不及了。所以,我郑重地建议同学们:在上下楼梯的时候一定要靠右,如果人多,请你让一让。只是简单地让一让,却使我们的生命加上了保险。

3、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丢着玩,或者打来打去。这样的场面你一定不陌生吧,尤其是几个小孩子,一开始都趴在操场上玩,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扔起石头来了,没扔到人还好,扔到了呢?有些同学在教室里把书本扔来扔去,把文具盒扔来扔去,你觉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思考一下。

4、打扫卫生时用劳动工具打闹。劳动工具指哪些?扫把、拖把、畚斗。这些都是劳动工具,但是我们同学却把它们当成了武器打来打去,这样的场面你一定也不陌生吧。你觉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好了,希望大家做之前都能想一想

5、攀高并从高处往下跳。我们有些同学喜欢从楼梯上跳下来;还有些同学喜欢从楼梯上滑下来;甚至有同学还在上操场上爬树、翻越围墙„„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

6、趴阳台,从阳台上往下扔东西,高空抛物。所谓高空抛物,就是从楼上扔东西到楼下,如:篮球、书本等。后果和我刚才说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丢着玩差不多:万一砸到同学的头上呢?还有同学趴在二楼的阳台上,把跳绳放下来,另外一个同学站在下面拉,万一力气大一点,楼上的同学都有可能被拉下来。像这样的危险举动我们都应该避免做。

7、进食堂、电脑室拥挤;进出校门拥挤。或许你会以为学校是个安全的港湾,根本不会有什么交通事故发生,而恰恰在我们学校门口往西300米就是省道,车辆比较多,我们的同学又往往不顾车辆,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其实也是非常危险的。

8、爬墙、玩铁门、教室门。我们同学都是很好玩的,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开同学的玩笑。比如关上教室门,不让其他同学进来,人多一拥挤,可能会发生挤踏事件,后果就严重了。

9、上体育课时在教室里逗留。当你生病或者身体不适不能参加体育课时,一定要请假。当你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时,可以多看一些有益的书,不要做危险的举动。

说了那么多,那么如何排除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使我们在学校的生活真正地快乐、无忧无虑呢?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任何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 (2)自觉维护校园秩序,不在课余追逐打闹;

(3)不爬高(含爬墙、窗、树、栏杆、阳台、篮球架等);不在校园内骑车;不登上窗台擦抹课室无走廊一侧的玻璃窗户;

(4)不扔石头、木块、玻璃球等硬物件;不从高处往下抛扔东西; (5)进出校门注意安全:让一让,等一等; (6)上下楼梯不要拥挤。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学习的乐土。可危险的陷阱也可能就隐伏在其中某一角落。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遵守纪律,规范行为,提高警惕,让安全隐患从我们身边消失,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只有快乐!

第三篇: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率是表示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发生的实际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比也相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短期波动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指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一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抽样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队列研究指某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这些因素、特征和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危险因素只能使疾病发生率增高的因素 匹配过度指如果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将导致匹配过度 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级和所接受处理的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指研究对象和观察者者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三盲指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类实验即非随机对照实验,是一类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或完全没有平行对照组的实验研究。

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金标准亦称标准诊断,指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或排除某病最可靠的检测方法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感染病原体对宿主寄生现

冰山现象指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罕见。此种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称之为

感染谱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谱。 为危险因素;RR<1暴露组为保护因素。(2)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AR=暴露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③确定接触者免疫接出病原体的人动物 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种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影响疾病流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病率(*RR—1)。表示如果去除该暴露因素,行特征 的这段时间。 就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数量,具有疾病预经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尘埃)①传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4)①归因危播广泛容易,发病率高②儿童多发③季节所能波及的范围 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AR%=(暴露性发病多见于冬春季④与卫生状况,特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暴露组发病是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和易感者比例关系密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率*100%=(RR—1)/RR*100% ,>75%可切①②③④⑤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认为找到了主因。②人群归因危险度,经水传播:饮用水①病例范围与供水范围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PAR=全人群的发病率—非暴露组的发病一致,具有引用同一水源水历史②除哺乳公共健康的事件。 率;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100%=婴儿外,发病无年龄职业性别差别③水源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有关疾病(全人群的率—非暴露组的率)/全人群的经常受到污染,病例终年不断④停水或净的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率*100% ③标化比适用条件,研究对象数化水源流行平息;接触疫水①病人有接触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最疫水史②呈季节性或地方性特点③大量易施并评价其效果。 常用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④对留验又叫隔离观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亡数/全人口预期死亡数。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者,将他们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队列研究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发生 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息偏倚;混杂偏倚。 经食物传播①病人有进食同一食物历史不医学观察指乙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队列研究优点①资料可靠回忆偏倚相对较食者不发病②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作、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小②可直接计算RR等指标充分而直接的者中可呈爆发,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③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往往较重③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很快平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①描述较强④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自然史⑤可以息④持续时间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性研究a病例报告b生态学研究c现场调分析一种原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也可以经接触传播①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②与查②分析性研究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分析多种原因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之间关个人卫生习惯和条件有关③防治主要靠加究(2)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系;缺点①不适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病因强管理和卫生宣教 ③社区干预实验(3)理论性研究①理论研研究②随访时间较长已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虫媒传播①地方性②季节性③职业特点④究②方法研究 费人物财力时间较多④对设计要求严密,年龄差别⑤无人传人的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①群体②对比③概率论不易实施⑤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的引入和还有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④社会心理特征⑤预防为主特征⑥发展的已知变量变化使分析复杂化。病例对照研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新生儿增加、特征 究优点①适于研究罕见潜伏期长的疾病结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减退、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局②省力时钱易组织实施③适于多种暴露免疫人口死亡降低主要因素:计划免疫、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发病率=一定时期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多种因素间交叉作用的研究④应用于病因形成疫源地的条件①有传染源存在②病原人口数*k;意义:衡量某时期地区人群发探讨及其他方面研究。缺点①易发生各种体能够继续传播 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偏倚②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较低的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如的一种指标。 因素③难以确定暴露于疾病的先后顺序④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态。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计算:患病率=特定度 彻底清除(消毒、杀虫)。③所有易感接触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病例对照研究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人口数*k。 ②设立对照③由果到因追溯调查④一般不证明未受感染。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能确立因果关联。研究类型(1)非匹配病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例对照研究(2)匹配~ ①成组匹配~②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死于所有原体匹配~实施步骤①复习文献提出假设②传染病针对传染源病人要早发现诊断报告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制定研究计划③收集资料④资料的整理和隔离治疗,五早。对接触者:留验、医学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分析⑤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偏倚(1)选择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对易感者:年平均人口数*k。 偏倚①入院率~②现患病例-新发病例~③免疫预防(五苗防七病,卡介苗、脊髓灰疾病的三间分布:地区分布:从国家(国检出症候~(2)信息偏倚①回忆~②调查~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家间、国家内的分布)到城乡分布 (3)混杂偏倚 乙型肝炎疫苗,结核病、~~~)、药物预防、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具有实验性研究的个人防护。 长期趋势 特性、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考虑医学伦消毒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性别~、职业~、种理学问题、科学评价临床疗效 消毒和终末消毒) 族和民族~、婚姻和家庭~、社会阶级、行实验性研究设计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机化初级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增进健康、预为、流动人口;如年龄、性别、职业、种原则③盲法原则④重复原则⑤均衡原则 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服务 族、民族、婚姻情况、文化水平、收入 随机对照试验特点随机分配、设立对照、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行年龄分布研究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前瞻性研究、人为施加干预,最好采用盲为习惯、人类生物学因素 列分析。 法观察结果。常用对照方法标准对照、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突然发生、影响面移民流行病学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慰剂~交叉~相互~自身~广、对人和环境危害大,造成政治、社会、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 诊断试验评价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三心理紧张与恐慌。 生态学研究基本单位是群体。局限很容易方面评价。评价指标①灵敏度真阳性率Se,慢性病特点①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产生生态学谬误。 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控制率低②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死亡队列研究基本特点①在时序上由前向后,的百分比,反映了检出病例的能力。假阴率高③终生性疾病,需长期管理④慢病病属于前瞻性研究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性率FN=1-Se②特异度真阴性率Sp,实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特点⑤导致沉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无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重疾病负担 “果”的研究。 分比,反映了排除非病例的能力。假阳性慢性病防治关键点:三个环节(控制危险队列研究研究人群(1)暴露组的选择①职率FP=1-Sp③阳性预测值+PV,诊断试验结因素、早诊早治、规范化管理)三个人群业人群②特殊暴露人群③一般人群④有组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的概率。阴性预测(一般、高危、患病人群) 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①内对值-PV~ 三级预防:一级又称病因预防,包括健康照②外对照③总人口对照④多重对照。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队列研究中率的计算①累积发病率,CI=某观察者变异、试验方法的差异; 监测)和健康保护;二级又称临床前期预观察期内发病人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使评价可靠性指标变异系数、准确度、诊断防,早发现诊断治疗三早预防;三级又称用条件: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试验的一致性分析 临床预防,使病人达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较稳定,固定人群。②发病密度,ID=某人提高诊断试验效率方法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在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期内的观察群、采用联合试验 对象人年数。分母即观察人数和观察时间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的乘积。适用条件:无限制,非固定人群。 研究、实验性研究 队列研究中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R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的推法、排除法 发病(死亡)率。表示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的时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死亡关联强度的常用指标,只具有病因学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意义。RR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 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越大。RR>1暴露组潜伏期意义①判断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

第四篇:流行病学 空白

1.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基本原理: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病的过程,病因论,

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预防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3. 实际应用: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止效果的评价,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

研究,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4.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特征,预防为主的特

征,社会心理特征,发展的特征

5.

6. 疾病分布的意义: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的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

信息;为合理的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7.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

8. 出现散发的原因:该病在该地区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

性感染的疾病;长潜伏期传染病;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疾病

9.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0. 流行:发病率超过该地历年发病率水平

11. 大流行:发病率超过某一历史条件下的发病率水平

12. 短期波动:同暴发,适用于大数量人群

13. 传染病季节性特点:严格的季节性,季节性升高

14. 周期性:疾病发病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现象

15. 疾病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频率高于周围地区

16. 地方性疾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各类居民,任何民族都可发病;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发病率

低;迁入一段时间后发病率一致;迁出后发病率降低;易感动物也可发病

18.

19. 描述性研究的内容:历史性常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随访研究

20. 描述性研究目的: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评价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21.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普查的优点:三早,多种疾病,不存在抽样误差缺点:患病

率低不可以,容易漏查,不能统一化抽样调查:省钱省力省时间,患病率低不可以,设计复杂

22. 抽样方法的特点: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3.

24. 队列研究: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分为不同的亚族,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

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大小的观察性研究

25. 队列研究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26. 队列研究的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新药上市后的监测,研究疾病的自然

27. 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28. 结局: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29. 自然终点:结局

30. 暴露人群:职业人群,一般人群,特殊暴露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31. 对照人群: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2. 计算样本量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33. 队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34.

35. 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36. 衍生的研究类型:巢式病例研究:先选病例,匹配选择对照病例队列研究:先选对照,

再选病例病例交叉研究:急性事件单纯病例研究: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病例时间研究:慢性病

37. 确定样本量:暴露率,相对危险度和暴露比值比,把握度,显著性水平

38. 暴露:研究对象曾接触过某种因素,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39. 常见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从多个地方选择病例奈曼偏倚:新发病例

检出症候偏倚:早中晚期病人时间效应偏倚:敏感的早期检查技术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0.

41.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有干

预措施

42. 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对照,重复,盲法

43. 设计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临床医从性,临床不一致性,安慰剂效应,向均数回归,沾

染和干扰问题,不良事件观察记录和分析

44. 临床试验: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现场试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疫苗社区实验:评

价防治措施效果

45. 结局的选择:相关性,可行性,客观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可接受性

46.

47. 筛检: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测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

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区别开来

48. 串联提高特异度,并联提高灵敏度

49. 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海量资料需要整合;客

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链接新旧知识的桥梁

50. 偏倚:系统误差部分

51. 选择偏倚:由于对象选择的方式问题,导致入选对象与为入选对象之间存在偏差

52. 信息偏倚:由于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现问题,使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53.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54.

55. 病因:能够引起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56. 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

57. 统计学关联:狭义上是分类变量的相关,广义上等同于相关

58. 因果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

的因果论证强度

59. 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事件监测

60.

61.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2. 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

的监测传染病全球化控制

63.

64. 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和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耐受水平引起组织损伤

或由于缺氧引起的窒息,以及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损伤的统称

65. 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能量宿主:人口学特征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心理

行为特征:饮酒,安全带,心理因素环境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社会环境

66. 伤害的预防策略:三级预防 主动干预 被动干预

67. 四项干预措施:强制干预,工程干预,教育干预,经济干预

68. 疫苗评价:保护率,效果指数

69.

7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食物中毒或其他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7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群体性,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社会

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7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

73. 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较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突然出现具有相同临床

症状的多个患者,而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但又暂时不能明确病因的疾病。

74.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准备:制定策略和措施,建立信息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危

险评价,物资储备,教育培训,监督评价,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制定预案

75. 处理措施:处置病员,公共卫生管理,稳定群众情绪,寻求援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

息后的工作

76.

77.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健康相关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

体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制定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策略和措施。

78. 生物标志物: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

79.

80.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类疾病分类: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基本上由遗传因素

决定的疾病,多因子遗传病,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81. 家族聚集性的原因:遗传因素,共同暴露的环境因素,教育传递

82.

83.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心肿

瘤的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84. 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幼年高峰型,持续升高型,升高后下降型,双峰型

85. 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环境理化因素,遗传易感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危险因素 86.

87. HBV感染者的三种颗粒:大球形颗粒:感染标志小球形颗粒:有抗原性无感染性管

形颗粒

88. 大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 nbeag hbchbsag hbc hbe

89. 表面抗原阳性可见于:注射乙肝疫苗,隐性感染,恢复期

90. 异抗原阳性见于:慢性感染,传染性强

91. HBV预防策略和措施: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控制HBV传播;管理传染

源;加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第五篇: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09临床C班流行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整理:成玄璇

结语:以下内容为老师在最后一次课上强调的内容加之前上课所讲的重点。本科目考试为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至此我也为各位完成了总共六门课的复习重点整理,感谢大家五年的支持和理解!祝各位一切顺利!祝愿09临床的每一位有所收获、继续奋斗。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P1)

▲流行病学的工作步骤(三大任务与此类似):揭示现象(对应描述性研究)、找出原因(对应分析性研究)、干预措施(对应实验性研究)。

▲按设计类型分类:

┍描述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永远不能下因果结论!实验性研究可以下因果结论,但可能不合伦理! ▲队列研究难以避免失访偏倚;病例对照研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适用于罕见病研究,按目的分两类——探索性、检验性。

▲健康工人效应在队列研究出现;入院率偏倚、奈曼偏倚是选择性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出现。

▲一个完整的实验性研究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特点: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P6)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病因观、社会医学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书P6-7上老师修正后的五点)

▲流行病学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

▲疾病的分布(三间分布):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P11)

▲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1-12)

▲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可直接用于病因研究!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或1000‰)(P12)

▲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P12)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2)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综合,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P12)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联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13)

▲实际应用中,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并不大(P13)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P13)

▲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P13)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4)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P14)

▲当用病死率作为指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入院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医院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P14)

▲生存率反映死亡危险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P15) ▲做题时请注意构成比和率的误用!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P15)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P15) ▲大流行:有时某病的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P15)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P15)(特点:短时间、小范围、大量相似病例)

▲出生队列分析:所谓出生队列分析是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从书上P21的图2-4这条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出生年代越晚,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越快,表明这些出生者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时间可能更早,暴露量可能更大,所以出生对列分析法能更正确地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并澄清了横断面分析曲线中男性肺癌死亡率从70岁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假象。(P21)

▲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P23)

▲移民流行病学中如何判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哪个因素更大?

eg1:研究表明,胃癌在日本高发,而在美国低发。在美国出生的美籍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低于日本本土居民而逐渐接近美国当地白人,说明胃癌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即在日本有胃癌的高发因素,移民一旦离开日本的环境,不再受这类因素的影响,死亡率即下降。肠癌表现为美国白人的死亡率远高于日本人,而日本移民中该疾病的死亡率同样高于日本本土居民而接近于美国当地白人,也说明环境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eg2:对移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人调查发现,15岁以上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而美国人为0.57/10万。华人第一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34倍,第二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21倍。我国鼻咽癌高发的广东人移居上海多年后鼻咽癌死亡率仍然显著高于上海当地人,显然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上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概率就下降。(P25)

▲病因模型之三角模型: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轮状模型:最中间是遗传内核,往外一圈是宿主,最外圈有三点——社会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P26)

▲偏倚:又称为系统误差,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P31-32)

▲偏倚一般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P32)

▲混杂偏倚:指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P33)

▲常用的控制混杂的方法包括:限制条件、配比、随机化和多因素分析等。(P33)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则研究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可能性就越大)、关联的时间顺序(“因”一定先于“果”)、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P34-35)

▲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研究,由于其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P40)

▲样本足够代表整体需要满足:1.随机抽样方法2.足够大的样本量

▲现况调查研究类型包括: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P41-42)

▲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在群体的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P51-52)

▲生态学谬误: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是粗线条的描述,因此会削弱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会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产生了生态学谬误,它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P53) ▲暴露: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发病密度: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P64)

▲RR值: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P64)

▲AR值: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强度。(P65)

▲RR值和AR值的区别:如上。另外,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发生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亦即消除该暴露因素,所能减少的疾病发生率,它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更大。(P65)

▲队列:表示具有某种共同暴露的一组人群。(P54)

▲队列研究的特点:时间上是前瞻性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P54-55)

▲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资料可靠,回忆偏倚较小;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能对一种暴露因素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进行观察,分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也相当艰巨,不易实施;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P69)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回顾性、由果到因的研究、观察法、一般不能验证病因。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按照设计要求,根据是否患有所要研究的某种疾病或出现研究

者所感兴趣的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核查病史,收集两组人群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或)暴露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例或暴露程度的差别。(P70)

▲匹配:又称作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P72) ▲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代表性、诊断明确。(P73-74)

▲OR值: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P78)

▲回忆偏倚是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偏倚之一,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主要依据研究对象对过去暴露史的回忆而获取信息。(P84)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研究;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也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局限性: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易发生各种偏倚;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P84-85)

▲国际上关于新临床试验的分期:Ⅰ期——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Ⅱ期——疗效的初步临床研究;Ⅲ期——全面的疗效评价;Ⅳ期——销售后的监测。

▲关于安慰剂对照:或称阴性对照,药物常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效应,为了排除后者的干扰,常用安慰剂作对照。安慰剂常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淀粉、乳糖、生理盐水等制成。使用安慰剂对照时要注意两点:要求安慰剂的剂型和外观尽量与试验药物相同,而且对人体无害,以利于盲法试验;要掌握安慰剂的使用指征,此种对照由于患者未得到治疗,故应局限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的疾病,或在使用安慰剂期间,对病情和预后基本没有影响,否则不应使用安慰剂对照。(P91)

▲临床依从性:指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执行医嘱的程度。(P94)

▲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均是以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研究,但前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后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或某一人群的各个亚人群。(P95)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

目的不同:前者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及健康人,后者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对象不同:前者健康或表面健康的人,后者患者或可疑患者;

要求不同:前者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后者科学、准确;

费用不同:前者一般应使用简便、价廉的方法,后者一般在医院内进行,花费较高; 结果处理不同:前者阳性者须作进一步的诊断或干预,后者阳性者要给予治疗。(P99) ▲基本条件:1.筛检方法2.确诊方法3.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导致卫生资源浪费。

▲诊断试验检测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关系:

诊断试验金标准合计

患某病未患某病

阳性真阳性a假阳性ba+b

阴性假阴性c真阴性dc+d

合计a+cb+dN(P105)

▲真实性——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P105)

▲灵敏度(Se)=(a/(a+c))×100%(P105)

▲假阳性率=(c/(a+c))×100%(P106)

▲特异度(Sp)=(d/(b+d))×100%(P106)

▲假阳性率=(b/(b+d))×100%(P106)

▲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a/(a+c)]/[b/(b+d)]=Se/(1-Sp)(P106) ▲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c/(a+c)]/[d/(b+d)]=(1-Se)/Sp(P106) ▲约登指数(r)=(灵敏度+特异度)-1=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P106) ▲约登指数也称正确诊断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P106)

▲一致率和Kappa检验既可以评价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又可以评价其可靠性(P107) ▲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将会降低;反之,提高特异度,灵敏度将会降低。(P107) ▲可靠性——稳定程度(P108)

▲变异系数CV=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P108)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降低特异度。(P112)

▲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特异度。(P112)

▲领先时间偏倚:是由于筛检的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因为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P1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市场营销范文下一篇:守纪律爱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