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2023-02-25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实践研究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教育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自觉守纪,作业和考试求真求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纪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实施方法:

1.实践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

2 .经验总结法: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挖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将课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4.文献研究法:研究组成员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03年以来国内主要教育杂志有关诚信教育等五十多篇文章,两份关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研究生论文,从而对于本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本课题中的“诚信”和“诚信教育”等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界定。

5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的调查对初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作了必要的调查与分析,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依据。

6.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组织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并开展诚信考试签名仪式,设计了诚信专题教育活动,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黑板报等,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

五、活动安排:

实验周期定为6个月(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12—2014.2)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确立申报,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调查小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4.3—2014.4)实施阶段。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深入课题研究,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2014.5—2014.6)课题总结及成果鉴定阶段。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收集课题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撰写结题论文。

第二篇: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概况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是2011年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课题立项以来,在南通市、如皋市的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精心制定每阶段研究方案,定期组织乒乓文化展示活动和研究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开展专题沙龙、阶段成果的交流与评比活动,进行学生成长个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围绕课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各项内容开展研究,及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每阶段工作和研究成果,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完成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整理汇编课题研究的论文集和案例集等相关成果成册。

我们学校立足“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宗旨,构建开拓进取,拼博向上的人文校园,“乒乓文化”已经成为何庄小学响亮的教育品牌。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照耀下,尽情沐浴着提升心智的灿烂“阳光”。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乒乓文化”必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学校乒乓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深入挖掘学校乒乓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推进乒乓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展各种乒乓文化活动,让乒乓文化进课堂、进课间、进社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丰富乒乓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经验,探索“乒乓文化”对于学生的育德功能、启智功能、健体功能、传情功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主要观点和重要结论

(一)乒乓文化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是农村学校打造特色的有力抓手。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运动在我国有良好的基础和传统。我国是世界乒乓运动的强国,在世界乒乓运动史上,我国书写了极为辉煌的篇章。开展乒乓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勇敢拼搏,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乒乓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它可以强健学生的身体,砥砺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和机敏灵活的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这对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我校教职员工中有不少人都喜欢乒乓球运动,当中也不乏水平较高者,这为创建乒乓球特色学校奠定了教练员基础;我校地处农村,经费有限,体育设施不足,而乒乓球设备设施占有资金相对较少,容易开展。经过对学生的意向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乒乓球运动,这也为乒乓球运动在我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学校提出了“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开始了学校特色建设之路。

针对特色教育建设要求,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校长专家化和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乒乓文化教育目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学校乒乓特色建设中,校长的教育思想与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乒乓特色建设的成果,因此,校长只有结合乒乓特色的需求,不断自我提升,才能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校长,作为校长首先应该认识以乒乓球提升兴校,以国球精神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学生在乒乓文化的熏陶下,身心都会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对“校本研究”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教师的研究为主体做出诊断、总结、研究,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中。“乒乓文化”课题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感悟“乒乓文化”的内涵,优化他们的综合育人能力,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推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乒乓文化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 乒乓文化特有的育德、启智、健体、传情功能,能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它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课程资源。

乒乓育德——乒乓球运动彰显出“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在运动过程中考验选手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宣传我国乒乓健儿和学校乒乓球队取得成就,同学们了解到我国乒乓球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集体荣誉感。

乒乓启智——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乒乓球对智力的启发,首先是发展人的肢体运动技能;其次,乒乓球运动考验的是选手

的手脚协调、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在乒乓运动中通过手、脚、眼、脑的协调,乒乓球运动中战术的多变组合,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使人的思维更加灵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其次,通过组织乒乓球比赛,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发挥乒乓球对学生智力促进作用,我们开展了乒乓球趣味运动创新竞赛、乒乓球技战术创新研究等,通过此活动使我们的乒乓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学校乒乓球运动水平得到提升。

乒乓健体——乒乓球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和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乒乓球运动要求选手眼明手快,手脚、手眼、手脑全面协调,经常打乒乓球,能使人上下肢关节运动更加灵活,腰背肌肉更加健壮,身体的灵活性、各方面协调性都得到发展。我们学校将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特色阳光运动项目,开展阳光乒乓“三个一”工程,既:每天一小时乒乓运动,每周一节乒乓球课,每学期一次乒乓运动节。为全面发展乒乓文化,我们开展“花样端球比赛”、“乒乓球课间操”活动,让乒乓球运动彰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风采,促进学校阳光运动的发展。

乒乓传情——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被传为一段佳话,它对建国之初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乒乓球运动成为一个传统国际友谊的桥梁。我们学校通过乒乓文化“进班级、进社区、进学校”的“三进入”活动,促进班级与班级、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友谊。为弘扬乒乓文化,促进乒乓文化交流。我们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乒乓文化系列活动:乒乓知识竞赛、球星卡搜集展览、乒乓小报制作、乒乓摄影绘画、乒乓小专题研究等。定期开展班级友谊赛、师生乒乓球比赛、社区乒乓球赛,并组队开展业余训练,参加校外比赛。

乒乓文化代表运动的智慧——乒乓球运动是一项轻体力、重技术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老少皆宜,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快速多变”,乒乓球运动过程中战术变化多段,考察选手的反应速度,技术的灵活性,是一种心智的较量。乒乓球技术离不开四要素: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乒乓球的力度通过球的前进速度和旋转速度表现,一记猛力扣杀或者强力的旋转,都体现出选手对力量运用的巧妙;乒乓球的较量,要争取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反击,反应一个人的思维和身体运动的快速灵活;旋转球增加对手接球的难度,迫使对方失球;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前后左右运动,需要讲究落点。因此说乒乓文化代表运动的智慧。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战术的运动项目,在乒乓运动过程中,多种技战术的组合应用反应一个选手的综合能力。乒乓运动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乒乓教学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乒乓运动中加强技战术组合的创新,同时大胆探索新的技战术打法,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我们学校在加强乒乓球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一项“乒乓趣味运动”项目,编排乒乓球操。乒乓球操作为学校每天大课间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的乒乓球文化,让学生在课件操活动中不断强化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训练。

通过乒乓文化的熏陶,学生成长为个性张扬、意志坚强、活力彰显的个体,成为校园中最为精彩的生命主体。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照耀下,尽情沐浴着提升心智的灿烂“阳光”。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乒乓文化”伴随他们的一生,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三)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必须走课程化道路。

我校校本系列课程《乒乓之旅》《快乐乒乓》《乒乓·文化》分别从思想品德教育、乒乓球技能训练以及与学科教学融合形成校园文化三个序列。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两节活动课对学生进行乒乓文化教育教学,体育老师要备好每节乒乓球教学课,循序渐进,扎实提高全体学生乒乓运动技能。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特点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以对学生各阶段进行乒乓球知识、技术的指导,重点落在课程的实施保障质量上及个案研究上。自创乒乓操,将乒乓标准动作融于体操之中,为普及乒乓打好基础,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

“乒乓文化”特色自主课堂,学科融合,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探求新域,激发创新,启迪生活智慧,发展学习智慧,激励创新智慧,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启迪生活智慧,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让孩子们看乒乓球比赛,布置观战经典赛事的作业,带孩子们一起聊一聊精彩比赛,体验高手间较量的争分之险和取分之智。课题组开发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多计并举,胜券在握》,引领孩子们从古典战例和现实乒乓战例两个角度解读“三十六计”,使孩子们充分领略到古代中华智慧的魅力所在;设计了《如何组织班级乒乓球挑战赛》的班会课,让孩子们自主探索赛前的一切细节准备,包括技能提高、战术设计、助战氛围、后勤服务等,形成详细的分工协作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反馈其方案效果,实实在在地启迪了孩子们自主

管理的智慧。

发展学习智慧,即让孩子们在综合处理乒乓信息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建构学习方法。马燕老师设计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乒乓比赛中的趣味数学》,让孩子们从乒乓比赛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奇怪的“比”、循环比赛的场数、选手技术成功率统计等。因为对乒乓的兴趣浓厚,孩子们自然对这类数学问题也兴致盎然,总能不断发现新的数学趣例。徐晓灵老师设计的英语情境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乒乓比赛情境中,学习相关乒乓比赛的单词和词组,活动效果良好。课程开发小组还组织了“乒乓小选手常问的问题征集活动”,征集到诸如“乒乓球的旋转是怎样产生的?”、“国际乒联为什么要频改乒乓规则?”等问题,再组织相关社团进行探索研究,让孩子们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激励创新智慧,即让孩子们在活动或课堂中感知创新的魅力,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乒乓文化”各项活动的策划,本身就具有多样的创新要素,如:我们自编的乒乓操和乒乓歌、舞蹈社团自创的舞蹈《乒乓帅小子》,我们创设了“乒乓游戏开发社团”,组织了“何庄小学乒乓文化LOGO设计征集大赛”,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对“乒乓文化”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乒乓文化必须坚持立体构建的原则。

1.活动文化:丰富多彩的乒乓文化活动,以灵活的方式、多重的角度、全员参与的热情演绎着乒乓文化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韵味,成功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正常开展乒乓比赛活动,班级每半月一赛,年级每两月一赛,校级每一学期一赛。每年4月和12月开展“乒乓文化月”活动,举行乒乓运动比赛、乒乓技能考核、乒乓知识竞赛、乒乓精神演讲比赛、乒乓手抄报比赛、乒乓书画比赛、乒乓征文比赛、乒乓操比赛、乒乓故事大赛、乒乓歌曲联唱等活动,将弘扬国球精神活动贯穿于学校德育活动始终,宣传乒乓英雄,号召全体师生向国手学习,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拼搏进取的精神。利用学校乒乓文化网站发布活动通知,公示基地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及竞赛评比结果,展示各项特色创建活动成果,分享乒乓文化资料。开通乒乓文化论坛,实现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联盟学校的网络交流通道。

乒乓球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乒乓运动项目的喜爱,使学生从小有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球技,强身健体,有水平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球技更自信、更出色,所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特长明显加强,并且扩大了知识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无时不刻都在以外显的方式展示着学校文化的内涵,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大胆地进行着物质文化的经营,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乒乓文化。

乒乓文化广场——学生最主要的课间乒乓文化活动场所,广场正中24张室外乒乓球台,分两排排列;东边世界冠军大幅海报,伴着学校荣誉墙,鼓励学生学国球精神做最好的自己;西边绿化带8个灯箱,正面和反面都是学生对乒乓文化的深刻感悟;南边橱窗陈列乒乓技能知识、乒乓明星成功故事、乒乓征文展示、学生成果展览等,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喜悦;北边手抄报墙展示学生乒乓文化手抄报优秀作品,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乒乓文化园——乒乓文化园长达60米的室外广告喷绘从健体、立德、启智、兴校四个维度,讲述学校全体师生建设乒乓文化的过程,分享劳动成果,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弃、为国争光。

乒乓球训练馆——内有发球区、训练区、比赛区以及球队队员“名人堂”、江苏乒乓球队“名人堂”、学校乒乓文化成果展示厅,设备一流,环境布置独具匠心,告诉学生“我们是冠军,永远争第一”。

教室、走廊、过道等校园文化载体——班班都建有“乒乓文化角”,各中队以乒乓明星命名;楼梯过道每层均有乒乓世界冠军大幅图片,配以典型事迹介绍;各班走廊陈列本班优秀学生典型事迹自述介绍,乒乓精神激励自己快乐成长。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陶冶学生情操,释放教育之美的正能量,开拓环境育人的新境界。

3.制度文化:乒乓文化方面的各项制度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乒乓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乒乓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学校乒乓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制定各学段全体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基本标准,对达标水平和达标率作一定的要求,每学期定期现场考察考核,作为考核相关体育老师、班主任、学校分管领导、校长的依据之一。

制定“乒乓球段位评定”评段制度。2011年初,制定了《何庄小学学生乒乓球段位评定制度》,学生人手一册《乒乓球段位评定证》,分为九个段位等级。

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依据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一次乒乓球段位评定,以此对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阶段性重新评定。促进学生对乒乓球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

4.社团文化:建设“乒乓文化”特色学生社团。依托学校创建的龙腾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拥有全如皋市农村小学最好的乒乓球训练馆和敬岗爱业的乒乓球教练队伍,组织和开展与乒乓球相关的比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培训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俱乐部创办至今,连年组队参加如皋市、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先后荣获如皋市小学生乒乓球赛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亚军,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少年乙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儿童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章牧野因乒乓运动成绩突出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小健将”。

以我校龙腾俱乐部创建的龙腾学社为核心社团,课题组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社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争班班有社团。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健康向上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保证会员交流思想、开展工作的质量,把社团活动进一步引向正规化。通过学校制定比赛、评定制度的开展,全校人人会做乒乓操,人人会打乒乓球,人人会唱乒乓歌,人人具有乒乓精神,学生乒乓球技术不断提高,身心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几年,我校特色建设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乒乓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南通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如皋市三星级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依托学校创建的龙腾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健康指数明显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历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何小孩子们的整体视力状况明显改善,孩子幸运告别“小眼镜”的案例不胜枚举。此外,4年多的课题研究产生的系列成果——开发的乒乓操、乒乓歌、校本课程等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省市体育局等各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省内外多家教育考察团现场观摩,国家级体育杂志、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电视台、如皋电视台等纷纷报道成功经验,何庄小学乒乓文化特色教育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熏陶下,快乐健康成长。

五、反思和展望

1.走特色兴校之路是推动普通小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展示学校的窗口,能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乒乓文化”课题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优化了我校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推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3. “乒乓文化”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学生发展潜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乒乓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学习中国乒乓健儿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 创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使我校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掌握乒乓球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依托“乒乓文化”创建特色学校,倡导“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败,为国争光”的乒乓精神,达到“以乒乓育德,以乒乓启智,以乒乓健体、以乒乓治校”的育人目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三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海盐县教科所联合课题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是海盐县教科所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99年度基教课题。本研究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立足本地实际,以实践研究为主,通过各试点学校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和科学总结,探索在起步阶段符合本县实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工作重点,并以心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唤起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关注,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县全面、深入开展积累经验,架桥铺路。

[课题的提出]

1、信息革命已将人类载入社会生活的快车道,竞争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日新月异的变化昭示人们,要想在竞争社会中占据优势,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合作、进取、抗挫、创新等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让他们单纯地接受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国务院、教育部一系列“决定”、“意见”的出台,已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由于“应试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因而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种教育功利主义的倾向,不仅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变窄缩小,造成了他们人格依附、心理危机四伏的不良现象,而且戕害了学生的心灵、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协调发展。一个协调发展的学生,应该是既能满足现时的需要,又能形成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基本发展力,有连绵不绝的后劲。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现代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3、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生活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调查显示,我县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现象客观存在(分报告阐述)。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疏导策略,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与方法。

4、综观学生中暴露的大量问题,大多与心理问题有关。但我们以前习惯于从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行为两方面去归因,强调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政治方面的教育。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后,又比较注重整齐划一的求同训练,或多或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发展。由于对学生心态缺少了解,在教育工作中常常出现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混淆了思想、道德和心理问题的界限,因“误诊”而容易作出不科学的教育对策,容易引起师生情绪对立、矛盾加大,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各种“师源性”心理问题,使传统的德育工作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充分理解、尊重、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推动其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因此,它对问题的分析更为系统、科学和准确,它的教育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课题的界定]

一、研究范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技术,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观念。同时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它又具有多重的教育目标、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依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把握,我们对所开展的第一轮研究作如下界定:

有针对性地变革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意图、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人际交往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人际沟通渠道等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所存在的一系列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从而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形成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开放的系统,应包含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和过程中。它必须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多渠道实施,形成教育合力。

2、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爱心和事业心为条件,以改善人际情景为基础,它要求教师放下其主观立场,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理解与接纳学生。

3、作为一种助人的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诊断分析、讨论沟通和助人自助的过程,教师必须掌握必备的“心育”能力与技巧。以发展性辅导为主要目标,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是其基本的工作取向。o:p>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作用。内容的选取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二、研究内容

1、调查与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3、从发展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适,发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4、科学地分析与诊断学生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系统地思考学生不当行为方式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并给予积极的辅导与协助,帮助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在起步阶段适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展开作好准备。

2、引导教师积极探讨学生心理特征,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对象

元济中学等不同类型的中、小学15所。

三、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采取总课题带动子课题运作的研究形式和“总体设计,多端切入;统一要求,分题研究;多方合作,协同攻关;多题结合,优势互补”的研究策略。第一轮研究分三个阶段:

1、调查构想阶段

抽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初步形成研究的总体构想,确定成员学校和子课题群。

2、试点实施阶段

组织培训,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落实阶段研讨和观摩活动,积累研究案例与经验,注重反馈调节和资料的分析、整理。

3、研讨总结阶段

在各子课题完成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筛选、提炼各有效因子,形成总课题研究报告集,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实施途径]

一、加强师资培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心理行为的指路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自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试点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专家讲座、办班培训、下校宣讲、专题讨论、参观考察、资料宣传等形式,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心理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为主要内容,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培训学习,旨在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包括: ①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

②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 ③对学生施加影响并有效控制学生行为的能力; ④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

⑤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 ⑥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 ⑦善于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二、开展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以发展性辅导为主要目标,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中不少试点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设了每周或隔周1课时的“心理教育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欢迎,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特点与魅力。

1、心理知识教育课。重在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通过心理知识的讲解和系统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行自我修养。具体形式有:

A.以讲授为主的教育形式,即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知识;或从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入手说明一个心理学原理和观点,并引导他们用来认识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现象。

B.“活页式讲座”,可以年段或全校师生为对象,每学期确立1——2个专题,由教师或校外人士讲授,必要时还可请学生来讲,可面对面、也可广播、墙报,形式不拘一格,力求解决问题。 C.以活动为主的教育形式,即教师在较短时间里简明扼要地讲完有关心理知识,用较长时间组织学生在多种模拟的情景中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加深理解,学会自助。形式有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游戏小品、心理测验训练等。

在选择心理知识教育内容时,应针对学生主体的发展性需求,也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选择。

2、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形式有:

A 、团体辅导,是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而相互启发、自我教育、纯清认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六环节,形式有集体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小品、心理训练、心理体验等。

B、小组辅导是班级辅导的基本形式。辅导小组以

六、七人自愿结合为宜,刚开始时教师可对活动的开展作些具体的统一的规定,以后辅导小组应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活动方式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如讨论法、游戏法、宣泄法等。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不仅从小组活动的内容中学习,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助人,增强了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心理辅导活动类似于学校主题班队会,每次活动基本上需要4项内容:①确定活动主题;②明确活动目的;③进行理论分析;④提出具体操作步骤。同时还必须确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双方只有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学生才能开放自我。

三、开展个别心理教育活动

每个班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个体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隐蔽、保密的特点。个别心理教育就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等途径,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纠正心理偏差的过程。个别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1、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找出自己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

2、帮助学生增强自知之明,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纠正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3、为来访者实现更高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

4、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信息,指导他们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个别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有:

`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目的是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材料信息,及早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心理档案”是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我、自我教育的依据,也是教师针对性教育、辅导的“参谋”。

2、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研究中有条件的学校成立了咨询室,配备了固定的兼职咨询教师。尚未具备条件的,则在班级或年段任课教师中确定一名教师(一般以女教师、非班主任为宜)作为本班或本年段的兼职咨询者,咨询地点不作固定,可据情况选择。相对固定的咨询教师应精心选择,为广大学生所信赖,并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对学生则应宣传、鼓励,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咨询教师应遵守尊重、通情、保密、疏导的原则。当然我们更提倡人人都能成为学生的“真心朋友”、“知心朋友”,能应用一定的心理咨询策略、方法,重视和学生的交流、谈心,

3、设置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不便启齿的问题,教师则通过回信或讲座、黑板报、墙报等手段解决其中典型问题。心理热线则采用公布一名学生信赖的教师(或已有的咨询教师)的电话,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来电学生以沟通与协助。

4、“个案心理教育”是由教师主动找出存在典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讨论、设计方案,进行教育和疏导。

5、开展“心理健康沙龙”,充分利用自助小组的集体辅导力量,解决每个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

四、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挖各种教育因素,采取不同方式来融合和体现心理教育的教学意图。

1、文化学科协同教育。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贯彻教学的兴趣性、创造性和激励性原则,要创设和谐、合作的课堂心理气氛,要重视学习策略训练和习惯培养,要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班、队工作有机结合。根据本县实际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队工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班、队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把班、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在工作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生观、工作方式上重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多一点讨论和沟通,少一些灌输和说教;活动内容上多关注学生的各种成长问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3、活动课程协同训练。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显示才能与爱好,培养自信和抗挫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阵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来达到自我优化。

五、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与发展,这有赖于学生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优化。

1、创设良好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包括①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校风校貌建设、人际环境、活动开展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温馨的校园环境;②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优良的班风是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它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影响着集体的生活;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④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的交流。

2、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与场所。与各学科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学校应为他们创设各种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开设“心理教育图书阅览角”,开展读书征文活动;③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活动;④编撰心理教育小报,出刊心理教育墙报、黑板报等。

3、创建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改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安全的家庭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六、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同步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提高整体教育功能,必须变学校的“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形成合力,同质、同向、同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1、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家庭教育要建立孩子与父母和谐的亲情关系与健康的家庭范围,家庭应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安全港湾,为此,各实验学校在实践中,努力使家长明确并做到:①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②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③采用民主管理方式;④善于倾听和观察。在对家长的宣传引导的方式上主要采取: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家庭档案、家校联系卡,密切教师与家长关系,互通信息;②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印发学习资料,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特征,介绍典型家教方法;③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教成功经验交流;及时家访,抓住家校结合教育的最佳时机;④开设“开放日”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成立家教咨询信箱或热线;⑤邀请家长参加班级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向家长叙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内心的苦恼、期盼等,并组织家长发言,引起共鸣和理解。

2、组织社会协同教育,可采取建设德育基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参与社区建设与活动、社会问题专题讨论等措施,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和社区环境,变社会的消极影响为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研究成效]

尽管本课题至今仅开展了第一轮研究,而且由于师资、课时等因素的制约,也仅在一定领域或一定层面上开展了一定的专项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模式,但整个研究过程对试点学校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展开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扩充和完善了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主要以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为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做人”的基本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过问甚少。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学校、教师在关注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问题,在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行的同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它使学校的德育内容得到了合理的扩展与延伸,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具有针对性。

2、推进了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改革

心理教育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它是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更多的是理解、接纳,而不是说教、劝告,使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和被接纳、理解的心态中获得道德、情感的内化。在实践中,各试点学校都十分注重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来反思和改善传统的德育手段、方法,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把学生当作道德灌输的容体,从而进行苍白无力的简单说教、灌输的德育方法。

二、增强了广大实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取决于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观念已被广大实验教师所接受,教师不仅注重自身的心理修养,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杜绝了因教师心理失误、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方法失当,教育效果失败,甚至挫折学生心理的现象产生。

2、教师培养学生心心理素质、发现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教师开始注重从学生心理上去寻找原因,进行过程分析,科学地进行归因,并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深刻地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而不是简单斥责。

3、实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行为疏导ツ实践中,逐步了解并掌握了初步运用心理科学知识认识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能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且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试点学校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1、二年的学习宣传和实践探索,学校领导的观念得到转变,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既结教师提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不少校长自己带头实践。做讲座,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逐步形成了在校长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班团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和校园氛围。

2、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拓宽了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渠道。广大教师通过心理教育的实践更新了教育观念、懂得了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朋友,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权益,从而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和友谊,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心事有处可诉,也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果。

3、逐步形成了心理教育的“四结合”模式:心理常识教育与心理训练、环境熏陶相结合;集体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相结合;学校心理教育与学生自主参与、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班队工作渗透相结合。

4、通过对家长的学习、宣传、指导,帮助家长改进教学方法和亲子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激励、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

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

1、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普遍的认可。研究前学生对心理教育知之甚少,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及心理调整方法。很多同学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称为“心的车园”、“良师益友”,也更容易向老师敞开心扉。

2、学生产生了心理困惑与障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各种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适应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要,也能及时地从教师身上得到协助与帮助,得以倾诉和合理宣泄,降低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不少试点学校通过《SCL——90自评量表》、《MHT》或其他一些单项或自编问卷测试表明,学生心理素质有较明显的提高。(分报告详述)

3、不少学校比较科学地制定了解心理教育的目标,如“自知、自悦、自信”目标、“厌学、合群、自我”目标等等,并围绕目标开展了系列的发展性教育与训练,使学生统一的人格、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习惯等方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一部分心理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应用,学生开始开成主动调适的意识和行为。

4、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信心。实践证明,把教育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舆论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要不断鼓励、引导其进步,学生就会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进自我教育的信心。

5、心理辅导增强了“后进生”的个性品质,通过心理辅导寻找“后进生”的原因,寻找他们的特长和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道德和强强,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五、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成果材料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学校或分年级(段)的心理教育的成果材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各试点学校分线、分项初步积累了一些教育材料。包括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案设计;②主题活动设计;③“活页式”讲座材料;④学生阅读材料;⑤个案分析;⑥心理档案材料;⑦家长学习材料;⑧咨询案例;⑨自编调查量表等。这些材料虽还不够系统,还有待于在下一轮研究中进行收集、筛选和综合整理,但者凝聚着实验教师的劳动和智慧。(详细材料选编附后)

[认识与体会]

1、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但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并非易事。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若再不转变,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如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2、要重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研究如何优化社会、家庭教育环境,克服不利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大环境。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需要上级科研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活动的正确方面和较高质量。

4、目前开展心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学校外部技术力量的引入,但学校师资是关键,要保证工作的持久、连贯工作,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学校自身的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教育专兼职队伍。要研究如何培养一支相对固定的辅导队伍,又要依靠全体教师,重视全员普及。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发展优先重于治的策略,不要只盯住“后进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从小抓起,认为小学生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6、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不能简单测试下结论。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关注和科学的过程分析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

7、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我完善功能,教师要相信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人都有积极成长、自我完善的潜能。在活动方式上应知行结合以行为主,活动性、实践性是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8、要摆正学校心理咨询的位置,它既是一种技术性服务,又是一种教育影响。它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学校心理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咨询教师应有一定的专业训练,但也不同于“医学模式”,严重的心理疾病应交心理门诊及早诊治。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明确规定: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诚信教育虽然已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但综观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忽视,部分家长不讲诚信成为学生诚信美德教育的难题,部分家长重文化知识,轻道德情感教育,造成学生诚信的缺失;它们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预期研究目标、内容:

总体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拥有诚信”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能做到用真诚的态度处置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诚实守信。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设师生的平等地位,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同时让诚信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扎根,让诚信的鲜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具体目标: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端正考风考纪,作业和考试独自完成,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法规教育方面: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培养学生诚信、守纪、公正、文明等良好习惯。

研究内容: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培育策略的行动研究,它包括如何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小学生的诚信意识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学校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品德与生活课堂,结合“做诚实的好孩子”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力求让思品科课堂成为学生掌握、形成“诚信意识”的主阵地。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

3、调查研究法:争取街道、社区的支持,在社区建立活动基地,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小学生诚信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到培育的切入点。同时与社区一块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只有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活动,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在课题研究中,将采用收集汇编格言、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阶段测试免监考等塑造学生诚信美德的特色活动,真正使学生做到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XX年9月——11月,主要任务为:确立课题,对课题进行论证,对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实验前的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XX年12月——XX年6月,本阶段按着实验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搞好调查摸底,对实验班学生的原有品德状况及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实验班学生档案。

(2)实验中对学生的道德知识及道德行为进行定期测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3)定期开展以“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生”为主题的活动,如主题班队会、诚信故事比赛、诚信格言抄写比赛、制作诚信手抄报比赛等。

(4)通过家校共育,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5)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XX年7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成果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教师的论文、经验总结、优秀教学设计、个案等。

3、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及文化环境的展示。

4、学生的有关作品。

一、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为个人微课题。本人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有从事生本教育课题研究的经历,对课题实施操作有一定的研究。

(2)围绕此课题我校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早年开始学校就启动了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本学年拟进行“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生”的主题活动,对本课题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完成任务的保障条件:我校的领导对教科研工作历来重视,特别对于德育科研格外重视,在研究经费的筹措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课题的研究时间有保证。

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二小学 刘黄珍

XX年9月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乳山市乳山寨小学课题组 王志刚

一、课题的理论启示

1、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

1、研究目的

(1)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3)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假设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核心概念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分析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研究背景分析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问题根源何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缺位就是制约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教育内容脱离生活、难在教育手段单一老土、难在学生情感缺位。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养成教育该如何抓?尤其是教育内容,具体有哪些?即便出台了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总感觉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驾驭。我们认为,什么阶段实施什么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虽然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为养成教育的“三难”所困惑,为尽早走出“三难”困境,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是从研究现状来看,有研究的余地。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的参考。但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层面,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还篇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

西峡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 评 书

课 题 名 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主 持 人 姓 名: 骆恒涛 主持人所在单位: 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中心小学 通 迅 地 址: 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中心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2月

西峡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填表说明

一、申报表各项内容须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语言要准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辩。

二、申报表需报送一式二份。复印件一律用a4纸复印,左侧装订。

三、每项课题主持人限1名,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

四、每人最多只能参与两项课题(限主持申报一项)。

五、凡不能按期完成上个五年规划或上立项课题者,不得主持申报本次课题。

六、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联系电话: 0377-69680020(西峡县教科所)

一、简表

二、课题论证 篇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 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 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油站副站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教育实习自我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