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

2022-11-12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我国的识字教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学者来研究它的教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这固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如何给识字教学以更广阔的天地,增强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笔美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数的效果。

美国当代美学家h.c.布洛克在他的《美学新解》中谈到:“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件审美对象,或者说都可以对其作审美的观照。只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任何事物(不管是一棵树,一个用轮胎或一只墨水瓶)中包含的审美性质都被人感受到。”

对,只要我们对识字教学采取积极的审美态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有它透着的、蕴含着的美。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字从图形表意到符号表意,再到音、形、意为一体的表意文字的历史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提示其美的因素,让学生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领略字形结构之美和蕴含的意义。如最具创造力的形声字,教师通过读其声、绘其形、写其意,使学生认读和书写时体会其独特的美质。

那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笔者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如教学“日”时,在黑板上出示彩色画片:

1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教学“日”,先画一个太阳如图(1)。提问:这是个怎么样的太阳?(圆圆的太阳)古时候我们就根据太阳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如图(1)。后来慢慢地

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日”字了。如图所示。然后再教学“日”的读音及笔顺。教学“月、水、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方法。这样教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减小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形美、意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汉字内在的字义,可以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如看见“日”字便可想像太阳,它的光与热。

当然每个汉字的读音又有独特的情态,可以组成高低回旋的韵律,如毛泽东七律诗《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支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双句押韵,各句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交错,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使诗句读起来朗朗爽口,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于语调中的那种特有的韵味的欣赏,还往往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从而产生联想和想像,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更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字组成的语言的音韵美。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三者相结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和认识到汉字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集形态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于一身的文字系统。

二、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是美

识字教学中渗透美教育,这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朝着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趣,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

1、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事物纵有万千情态,它的美总让人陶醉。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使他们真正去体会自然界的美。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大部分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特别是象形字更是“画成其形,随体诘屈”直接以自身的形体概括而抽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汉字的这一个特点,大胆地去尝试。在识字教学中有意制造汉字与学生脑海中有的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进而体会自然界的美。

如笔者在教学“山”时,围绕“山”这一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或出示有关图片。使“山”这个字具体到雄伟壮阔的泰山,高大挺拔的黄山,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把它具体到延绵不断地群山,此起彼伏的山陵,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淋漓酣畅通、活泼跳宕的情态;或者可以具体化为高低不平的丘陵,农家大小不一的土堆,体验到山的清纯活泼。在这样的细致品味中,自然界山的万种情态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山”字。来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之美,从而掌握“山”字。

2、学生感到社会之美

自然美通过具体的自然界景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形式美。而中国的汉字也有一大部分所内含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在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是要让学生看到某个汉字,脑中反映的有仅有它的字表意义,还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即审美价值。如“松”作为一种树的指称;但是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1)可以想到松树的挺拔与遒劲;(2)生活环境的恶劣;(3)生命力强;(4)具有奉行精神……等等。又如“鸟”本是一种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但是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就可使学生想到轻快灵捷、春天、欢乐等。这样,一方面汉字的意义清爽透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把握自己的意愿、情感。这就要让学生通过识字美育,来体会整个社会带给的美。

三、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之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如《司马光砸缸》中的纯朴美;“低头思帮乡”中的思情美等等。但是这些蕴含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理解字、词的含义。那就有必要加强识字教学的力度。

把识字教学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既能识字又能解字,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来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艺术美。如笔者在教学《爸爸回来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冬冬、毛毛、亮亮三位小朋友看见爸爸回来了,都……(学生自己说)。有谁上来做“迎”这个动作?

(请一位小朋友面对大家做“见到妈妈回来了”,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生:非常开心,满面笑容……

师:你是怎样理解“迎”的?

生:看见爸爸回来了非常高兴,就扑上去……

师:客人来了要“欢迎”

生:谁要来,我们去“迎接”。

……

这样,把认字、理解字放在实践表演中,使学生对“迎”的意思理解得丰富细致,印象深刻,还感受到“迎”的动态之美。体现课文中冬冬、毛毛、亮亮见到爸爸时表现出来的喜悦美。

在实践表演中以情促知,推动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兴味盎然地学习。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大有帮助。这样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地中掌握、理解更多的生字,而且能体会到课文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以便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四、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识字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文字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文字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文字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文字美和创造美文字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字美的过程。学生再现文字美的要求,则来源于对文字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因此,这个实践不是枯燥乏味地认读生字,强记字形,而是令学生倾心、愉悦的趣味活动。如教学了《鹅》这首古诗,就让学生自己配乐读,看图读,画画读等,这就是让学生用口头表现文字美的极好形式。又如教师在教“远方”这个词中生字时,指导启发学生造一句句子,有学生这样造“远方的小树穿起了碧绿的衣裳。”多美的句子。又如教学“爸爸、妈妈、我”这些词中生字时,让学生串起来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分角色有情味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再现文字美的实际活动中,拓展想象力,丰富领悟内容,完善对美的感受,使获得的美感得到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创造性思维是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字教学应该有天真烂漫的异想天开。

总之,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系统除了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记载着大量的表意信息外,还涵有丰富的审美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如果教师能够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那汉字的美会在学生面前显示的淋漓尽致。心理学认为,如果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越长久,事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也就越牢固,保持得也越长久,而以审美的方式去掌握客观事物,正是着眼于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学生如果能自觉对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体会和感受,充分把握了汉字各方面的特性,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也是就越准确越深刻。

参考资料: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著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徐汝智主编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呢?本文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现成功喜悦这四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育;语文;审美情趣;创造意识;审美想象力

现今教育的趋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也忽视、马虎不得。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情感是儿童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揭示文章的内在美,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欣赏、感悟作家塑造的美,让作家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构构成文章的一大特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特别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榕树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这一整节的语句,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欣赏榕树的静态美。

又如《第一场雪》中,下雪后的景色美不胜收,“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还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来描绘大雪后柳树、松树、柏树的美丽景色。通过品味,学生能对静态的美如痴如醉,这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在身边有哪些静态美。

(二)欣赏作品的动态美

景物的静态固然很美,但如果有景物的动态加以衬托,就更加美不胜收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静态美外,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其动态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让学生随作者第二次游经“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那热闹的情景,与第一次看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许多作品都会运用语言这个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进入角色中想象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

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像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定会身临其境,接着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些山的外貌。

(二)身处现实里想象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学生们大多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答案也肯定多彩多样,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使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表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荡气回肠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而这种崇高所产生的精神美便会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创造是使学生将前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进行分析,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造美。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高兴:“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在指导朗读这句时,可能会有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老师这时候可以问原因,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如在教完《小珊迪》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帮小珊迪》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珊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

(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社会之大,无处没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深处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在班上举办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将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而且对养成学生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胆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增长财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3]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49页 [4]刘勰,《文心雕龙》,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凤岗清英学校:黄秀燕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 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综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2011年秋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拄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苏州园林》、《地下森林断想》等课文,就展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地理、历史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 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审美教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美教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只有当学生有了感知美和理解美的能力,才能逐渐掌握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只有学生长期的开展阅读鉴赏,使语文外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性融于一身,并不断积累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才能日益提高。

第五篇: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中美两国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所存在的差异,找出我国体育经纪人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炼出向美国体育经纪人制度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完善和改进我国的体育经纪人制度。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制度;比较

随着2008奥运会日益临近我们回首中国体育的发展,发现我们在竞技体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真正体现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体育产业上所取得的进步还很有限。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的改革速度很快,而体育的改革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速度,这就造成我国的体育产业的落后。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体育产业制度的落后。而中介产业是构成体育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经纪人作为收集、处理、传输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对建立体育市场信誉机制,促进体育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体育经纪人制度依存于体育产业制度,是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完善和改进我国的体育经纪人制度,使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而美国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体育经纪人制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美国的体育经纪人以其特有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为运动员、体育组织和体育比赛主办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使美国的体育市场繁荣,体育产业兴旺发达。同时美国的体育经纪人还能以其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高超的营销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体育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充分拓展了大众对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我国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民族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我们的体育事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适应我国体育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将以“中国和美国的体育经纪人及体育经纪人制度”等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等,主要涉及到体育社会学、经济学及哲学等,在写文章中严格遵守逻辑分析法则,合乎逻辑推理。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体育经纪人的最新资料和培养动态。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研读经纪学、管理学、体育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10多部。并查阅了美国在线图书馆及国内外的资料文献百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市体育局等河南省知名体育专家,听取专家的建议为本文提供可靠的知识理论基础。

1.2.3比较法

通过对所获取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在对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现状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对两国的体育经纪人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国体育经纪人制度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2 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发展概况

2.1 美国体育经纪人发展概况

20世纪初是美国体育经纪人的萌芽阶段,这时职业体育开始在美国兴起,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体育经纪人随之产生。从美国第一个职业体育一全国棒球职业甲级联盟诞生。职业比赛的竞争性在客观上要求运动员形成一种流动机制,从而为体育经纪人开启了服务空间。于是1926年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体育经纪人查尔斯?派利,他当时为棒球运动员格兰吉谈成了一项价值10万美元的劳务合同。但由于职业球队对每个运动员持有保留权,多数情况下,运动员不能随意在球队之间流动,也不能改动薪金数额。即使是名气很大的球员,球队老板也往往是直接与他们讨价还价,与经纪人谈判只是极个别的例子。因此,当时只有少数运动员雇用过经纪人,且体育经纪人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经常受到限制和排斥。美国体育经纪人真正发展并走向繁荣是从7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是自由转会制度的确立。自nba(全国篮球协会),nfl(全国橄榄球联盟)、nhl(全国冰球联盟)和mlb(棒球甲级联盟)先后实行球员自由转会制度以来,体育经纪领域迅速扩大。自由转会制度赋于运动员设定薪金数额的主动性及在俱乐部之间自由流动的权利。这时候体育经纪人开始发挥作用,代理运动员谈判雇用及转会合同。为了争取好的比赛成绩,各俱乐部纷纷招兵买马。为吸引优秀运动员入盟,他们放宽政策给运动员更大的谈判权力和更为优厚的条件,使体育经纪人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

2.2 中国体育经纪人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经纪活动和体育经纪人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纪活动的整体发展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1983年国务院在批转原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问题的请示》中明确指出:“体育是全民的活动,不能只靠体委办,必须依靠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社会力量。”明确提出要加快体育社会化的指导方针。社会化是当前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并把体育社会化作为体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84年,我国体育健儿第23届奥运会获得15枚金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也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波澜的作用。

1994年中国准职业足球联赛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足球经纪人和足球项目活动成为中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的先锋,并为其它项目体育经纪人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经纪人数量有21人,其中14人获得了国际足联颁发的足球经纪人证书。随后,中国准职业篮球联赛开始启动,1994年中国篮协与国际管理集团(lmg)组织了一个主客场赛制的篮球联赛,即cba联赛。在img买断联赛经营权后对联赛进行了包装和市场运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1995年全国男篮甲级联赛(cba)正式出台,参赛球队由8支扩大到12支,cba联赛的启动带动了篮球经纪人的发展。国内篮球经纪人也应运而生,中国篮协2003年公布的篮球经纪人名单中共有14人获得篮球经纪资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学转促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学生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