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显著。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主张。为充分保证城市公共空间植物设计的效果,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以增强景观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健康与福祉目标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思考

摘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与思考,如何使其在城市面对突发卫生事件时发挥作用,提升城市空间的健康水平成了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健康与福祉目标下的城市空间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的高密度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公共空间的休闲建设。基于此,本文从生态规划、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韧性社区三方面解读健康城市。

关键词:健康城市;生态规划;慢行交通;韧性社区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合理性越来越受关注。如何最小干预地纠正城市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心城市该如何发展?“健康城市”这一概念于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即希望让更多的市民在健康城市中享受到最优的政策扶持,对健康生命致以最高的尊重。一个健康的新型都市,从其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开放到城市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切实做到以全体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为服务中心,保障广大城镇居民健康地生活和工作,保障整个新型都市的健康与发展。这一点既是我们构筑健康城市的根本要义,也是我们实现城市空间治理制度体系和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1]。

中国健康小镇化城市体育活动始于1989年,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和家庭健康的关心远超对社区和城市健康的关心。但非典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和生活跟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一直都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以及城市和社会自然如何相处。而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本文从城市的公共空间、慢行交通、韧性社区三个角度分析未来健康城市规划的方向[2]。

1 生态规划空间

生态系统就是由数以万计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及其所产出的或所需的化学、物质与能源(包括泥土、空气、太阳光)物质而组成的稳定的综合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数量、组织架构、空间分布等均是决定生态系统性组织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生物体系,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3]。它可以作为粮食、医疗用品、燃油等的原材料,作为一种农作物、牲畜而进行繁殖,以维持整个生物圈的机械性、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同时,还可以维护我国的生态系统稳定,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外来植物的入侵,从而保障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各类事件的开展。但人们受到认知与意识限制,严重地破坏了生物体系,乱砍滥伐,猎杀动物,导致各种濒危物种的數量骤减、植被覆盖率锐减、资源急速流失等,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一直都是决定整个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而城市的建设规模、规划布局、污染程度、人工和生态系统的状况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生物的保护非常重要,应将其研究列为我国城市自然生态体系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只有一个新型的涵盖自然生物生态规划的城市自然生态体系规划才是完善的,符合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4]。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我国的人居环境和自然条件之间关系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人与自然界中的各种有害生物之间长时间的对抗使得双方都遭受了损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狭义的以人为本观念,营造一个人和生物和谐共生的现代人类社会环境,这也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5]。

2 慢行交通系统

20世纪初,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居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城市中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匮乏,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这种资源的缺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显著。20世纪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将高密度的建筑及便利的交通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人们心目中的“城市”,用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基础建设解决交通流线问题,合理且严谨的功能划分让整个城市的不同角落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时,原先街道的美学与人性化的小巷已然不可改变,环境、社会、资源的问题也频频出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规划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的高度文明,将文化丢失。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与回归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这对于“健康城市”来说,也算是迈进了新的征程[6]。

绿色慢行交通网络的建立及其今后的运营维护在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慢行交通网络是为了实现驾驶员之间便利的沟通,绿色慢行交通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人性化,只要言语流畅通达,就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慢行这一类的活动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影响,其中个人意志的支配范围相对比较大,对于同一条慢行网,有的人在通勤方面的要求较高,要求其路况好、通达度高;而在远行或健身锻炼的时候,人们又将其适宜度、气候的舒适度、空间的丰富性等作为环境优越的先决条件。绿色慢行网络中的低倍速活动方式能体现网络系统的多样性,人们在界面中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对应的需求,它具有全年龄段的设计特点。绿色慢行网络设计需在引导不同类型的活动前提下进行规划,以体现设计的兼容并包、差异性以及对于人们需求的关注,从而在高密度且快节奏的城市中营造一个绿色慢行空间,让人们在忙碌之余细细品读这座城市的“慢节奏”,使人们更加有归属感[7]。

3 韧性社区营造

在规划编排方式层面,建议大幅增加对项目用地的混合使用,改善单个型社区的经济和就业问题。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混合型社区由于受到城市人口流动、城市更新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城市功能往往比其他混合型社区更具特色,而许多社区不重视市场中的风险,应对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其他混合型社区需要开发的外部效益缺乏认识,导致其用地的布局结构单一,形成了众多简单的住宅小区聚集。在这种条件下,规划者们普遍建议尽量充分利用这三类存量的土地,通过大型城市更新等方式将其植入商业、零售、商务办公等大型社区范围,乃至植入与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用地完全兼容的三类大型产品和工业、农村用地。在混合用地规划的执行和实施这两个方面,需要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高层角度出发,树立“健康”“可持续”的思想观念与意识,使其发展形成一种“共识”,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将其有效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部门,从而保证混合开发用地规划的顺利实施,才能加强地方政府内部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以及地方政府与各个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土地所有权、后期运营和管理等多个角度实现这些方面的协调[8]。

合理地选择以及联合利用学校的地址能实现学校资源的整合并行,发挥学校的社会效用。学校的规划和地点的选择也是社区建设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它所涉及的群体极其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在校上课的孩子,就职的教授、技术人才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1929年佩里在其以邻里为中心的思想中首次明确提出,学校应该选址于这个小镇和社区的中心,儿童每日只需要走0.5英里左右的小径,即可直接到达学校,同时应尽量避免这条小径穿过主要道路的交汇处。随着佩里的美国城市规划体系理论的快速进步和不断发展,佩里的城市邻里关系集团论的核心概念理论遭到了许多美国专家和学者的强烈反驳,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核心理念很容易造就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宜居社区,缺少对整个社会、文化和居住人群多元化的充分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这座大型城市向外围不断扩散和蔓延,这个中心地区逐渐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活动意义的大型公众活动场所。而我国目前已基于各类民办学校的资源共建和对外联合体育管理的基本特点正式提出了关于实行各类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管理资源对外共享的优惠政策,即各类民办学校可以在规定的课余时间内将羽毛球馆等体育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这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体育资源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校园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是属于美国政府提出的第一种服务模式,在今后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做法和经验,对校园内基础设施的资源进一步公开和共享,使得学校能够真正融入这个社区,并且融入这个城市[9]。

该社区主要的资源来自煤炭、天然气、饮食、食物和其他可再生垃圾。在社区建设规划中,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排放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如交通运输组织、土地开发利用等)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整个城市的能源政策紧密相连[10]。我国城市能源政策研究范围内的新一代能源发展政策[11]在对于天然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上,主要强调对洁净水的有效供给以及对天然循环水的综合处理,明确水资源是如何被使用的,在什么阶段会造成浪费,提倡用软质材料进行铺装,减少对天然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特别明确了生态型的水处理方式应当逐渐進入应用阶段,以大大降低我国水处理工业中的大量人力资源和技术原材料的成本与消耗。

4 结语

城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文明集中表达和体现的地方,而城市化则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健康的城市建设是一项倡导人类自身建立文明卫生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健康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健康也有了新的意义。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大,逐渐以健康发展观为政策导向、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走健康的城市化之路,解决城市化带给人类的问题,成了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唐燕,梁思思,郭磊贤.通向“健康城市”的邻里规划——《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引介[J].国际城市规划,2014(6):120-125.

[2] 周向红.欧洲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4):65-70.

[3] 肖扬,钦莫伊·萨卡尔,克里斯·韦伯斯特.建成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来自香港大学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的探索性研究[J].时代建筑,2017(5):29-33.

[4] 赵强.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 沈乐.浅析景观植物造景配置——以情侣园之牡丹岛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6-107.

[6] 回钰.生态视域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技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97-98.

[7] 熊瑶,张建萍,严妍.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苏州留园景观要素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1):145-153.

[8] 熊瑶,严妍.基于人体热舒适度的江南历史街区空间格局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01):219-226.

[9] 熊瑶,张秀,严妍.公园城市视域下的郊野公园游径系统规划设计——以汪溪郊野公园为例[J].装饰,2020(10):132-133.

[10] 金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旅游区景观设计——以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87-188.

[11] 骆皓伟,金晓雯.基于生态理念的古运河景观设计——以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93-194.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作者:江缇 丁山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摘要: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显著。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主张。为充分保证城市公共空间植物设计的效果,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以增强景观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1.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主要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与艺术原理,采取多种不同植物组合的方式打造优良的景观效果,以此全方位展现植物形体、色彩和线条打造的独特美感,凸显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空间效果。

2.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2.1形态美

园林植物的形态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改善体验效果。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植物呈现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苍劲雄厚,有的俊秀柔美,再加上设计师的精心处理,使得园林的空间感官得到明显提升,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据现有资料数据统计,植物的树形可分为25个基本树形,如尖塔状、圆锥状、球形、圆柱形,前两种会呈现出一种庄严之感,后两种呈现雄伟浑厚之感,另外还有垂枝状,能够体现优雅柔美之感。

2.2色彩美

园林植物色彩美的体现多数情况下是进行氛围渲染及四季变化特征的凸显,色彩美的展现多是通过叶、花的形式实现,如,银杏叶通常以绿色为主,在进入秋季后会逐渐向金黄色转变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季节变化,领略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美感。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3.1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植物景观设计中,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是其重要目的和功能,以此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突显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特点,首先,务必高度重视植物空间的布局及立体排布;其次,准确把握植物树种搭配与共生间的关系;最后,植物形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质。

3.2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特征

高质量的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环保性和科学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3.3彰顯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理念和精神

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够全方位体现人本理念,该理念深度考虑了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意义和深层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高水平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也融合了和谐共生的理念,改善了植物景观的设计水平,二者也可充分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3.4创新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城市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城市发展面貌,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软实力,有效激发城市内部生命力,为现代城市的更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1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市政广场通常设于城市主轴线上,雕塑和建筑物通常坐落于主轴线的中心位置,且广场的面积相对较大,视线效果较好,具有优良的可达性。在节日期间,为彰显气氛,时常设置临时性的花坛组合,结合广场轴线布局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中轴对称则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现标志性建筑物,也可彰显建筑的特点和气势。纪念性广场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较为常见,可在广场上设置大型的雕塑,以此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且车辆无法通行,营造了更加安静的氛围。

4.2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中设计植物景观的作用尤为显著。首先,可改善城市环境,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释放的废气。植物景观能够过滤和净化空气,也可增强环境的美观性。高层建筑和硬质地面间合理种植植物与花卉能够增强空间的观赏性,为周边的居民打造优良的视觉体验。植物景观的安全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优质的植物景观能够起到引导车流、防风防雪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全方位考量街道的功能和用途,选取不同的植物景观设置模式。

4.3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生态交错带状景观,凸显绿地的开放性和生态性。滨水植物景观是在水岸线区域,基于艺术构图原理,不同植物依据特定的形式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滨水空间植物设计平面布置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不同的空间,设置不密度的林带,以此创建滨水绿化架构,科学设置密林群落和疏林草地,形成明与暗、疏与密的鲜明对比。

4.4科学利用植物造景技术

(1)将植物造景与科学理念融合起来。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在绿化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就是第一视觉影响,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造景的效果应能够在第一时间刺激到人们的视觉感官。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植物造景技术的融合运用,科学使用视觉原理、透视变性原理,对远近景的植物、比例划分及关联内容加以分析及规划,确保设计的创新性、美观性及合理性。而在植物造景技术融合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既定原则要求,坚持科学的制作流程,以多样化的造景手段和方式,营造不一样的视觉感官效果,以此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视觉刺激的目的,提升园林景观的绿化水平。

(2)将植物造景与多元化技术融合起来。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带来的限制,促进了园林内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种方式在应用前,需先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展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栽植和生长过程中,在适当的时间施加磷肥,使植物四季都能够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如,紫荆、梅树、花桃等植物,就是运用该方式做到四季开花的。另外,在植物开花前,可将枝干部位实行环割处理,让植物提前进入分化期,或者直接在早秋时节内将叶片全部摘掉,施加一定量的氮肥,以此来促进植物的发芽生长,提高其观赏价值。在该方式下也可运用形象法完成植物造景要求。模仿不同自然景观或动物形状,打造优美的园林景观环境。如将藤本花缠绕在园林小路上,营造一种盘龙出洞的效果,从而突显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独特性特征,提高艺术价值。

(3)因地制宜落实植物造景技术。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花卉种类加以选择和运用,尽可能的以本土植物为主,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空间景观的观赏效果。如果当地植物生长较为茂盛,种类较多,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加以规划,凸显区域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打造良好的自然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文化的宣传,凸显差异特色。

总结

总之,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艺术;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现代环保型城市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在准确把握城市公共空间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植物特点及生态学原理,加强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式,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以此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婷,迟苗苗,任震.德州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景观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2,37(01):125-134.

[2]王冰泽.顺应气候特征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与预算,2021(12):56-58.

[3]谢婉月,董丽,郝培尧,唐令,李珊珊,张烨,谭铃千.城市公共空间——街景设计中的植物景观[J].景观设计,2021(06):118-121.

[4]彭鸿坤,刘云飞.现代城市商住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1):113-114.

作者:王晓杰 卢泽蓝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公共空间是人们在城市中在生活、游憩、交往的主要场所,被喻为城市的“会客厅”,对一个城市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在满足基本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外,还应该具有其应有的人性化考虑和独有的地域性特征,以及生态低碳效应。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城市功能的渐趋完善,以广场、公园、生态廊道等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愈加成为城市的标志,成为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区域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必然。各地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但建成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城市景观建设者,如何通过科学规划,营造出既符合居民使用需求,又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景观空间是值得研究的。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城市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服务大众。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在此探讨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人工环境的景观空间。

1.2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1)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服务于人的场所应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需要为标准。在设计中要将形式美与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相统一,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与人类需求同构的形态特征和美学意境。

(2)公共性:公共性的实质内涵是社会大众的公众参与性,这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核心。城市居民是公共空间的活动主体。

(3)地域性: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城市特色,每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应该能够唤醒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例如,旅居在外的西安游子,以望见古城墙,便像望见了家门,那是属于家乡特有的符号和记忆。城墙就是古城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

(4)艺术性:城市公共空间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艺术品,是综合性艺术。和书画、音乐等其他艺术一样,也有色彩和调子,也有节奏和旋律,能产生美好的艺术气息。

(5)文化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设计者去挖掘并表现出来。例如,日本枯山水景观中所蕴含的禅意,使人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

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照搬西式的景观建设风格,没有很好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缺失。

2.2在工程建设阶段,往往以使用功能为主,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场地的精神诉求,缺少文化内涵。

2.3景观作品借鉴较多,创新意识缺乏,难以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经典之作。

2.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理论层次上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2.5过于看重外观效果,而忽视了景物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的要素,缺乏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3、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三个切入点

3.1人性化景观营造

(1)营造合宜的尺度

公共空间景观的尺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游园的心理感受。以人的角度出发,营造合宜的尺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场地的尺度,二是景观雕塑的尺度。

场地应该能够使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场地尺寸太大会产生空洞感,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是空间缺乏活力和亲和力。对于铺装面积过大的广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点缀和分隔空间。常用的方式有增加绿化、景墙、雕塑、艺术地形等。

城市公共空间中除了设置以广场为尺度的主题雕塑外,还应该布置近距离“亲和型”的、以人的尺度作为考虑的小型雕塑,与人体等大的尺度能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

(2)以人的行为规划交通路径

公共空间交通规划应尊重人的行为习惯,使行人能够便捷的到达周围的功能区域。在空间规划设计时进行人性化考虑,可以避免行人“抄近道”行为对绿地景观的破坏。为保持景观完整性也可以采用汀步等方式为行人提供穿越绿地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城市活力的体现。

(3)提高场地绿化比率

人们天生有亲近绿色的本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有绿色植物的地方往往是人们最喜爱逗留的地方。所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以绿化种植为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生态性和亲和性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建议在休息区域种植冠大荫浓的阔叶乔木,为人们提供凉爽舒适、绿色温馨的休息空间。

(4)人性化的小品设施

座椅、标识牌、游乐设施等是人性化景观设计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因素,公共空间要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用的功能,包括休息、游乐、健身等。设计中应注意人性化设计,如座位的布置、材质的选择、儿童游乐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5)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

场所精神是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能给人一个场所特定的“气氛”,它可以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景观空间营造的最高境界。

3.2地域性景观营造

(1)入口标志设计点明空间主题:景观入口处,是园区景观的门户已对外展示的窗口。好的门户景观彰显园区魅力,吸引游人走入探究。因此在公共空间的入口处可以设置醒目、特色的入口标志,点名空间的主题和风格。

(2)主题广场展示空间文化:主题广场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在主题广场可以通过雕塑、景墙等手法来表现空间主旨。例如:大雁塔广场的民俗园内,利用各式的陕西民俗雕塑将陕西民俗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

(3)广场铺装体现区域历史:在广场铺装上,可以运用铺装的纹样展示地域文化,如以蓝色铺装表示水流弥补北方部分小园林中没有设置水景的缺憾。也可以以地雕的形式作为历史文化的平面展示,丰富人们游览的足下空间。

(4)小品布置彰显城市活力:景观小品主要指位于通行空间的艺术小品,通行空间是人们往来最频繁的地方,需要布置能够彰显城市活力的雕塑进行布置。可以以城市居民共同的记忆作为城市景观艺术作品,摆在城市的“会客厅”里,给人带来无限的意趣和遐想。

(5)家具设计形成城市风格: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基本使用功能,同时也成为场地中另一种景观小品而存在。家具设计要形成样式、色调、风格统一的体系,展现地域文化,渲染景区的文艺氛围。

3.3低碳景观营造

(1)加强绿化的生态效应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大原因是由于城市绿地的减少,因此低碳的景观首先要尽可能的增大绿化面积,控制不透水铺装面积。此外,宜采用乔、灌、草有序结合的复层种植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固碳效益最高,最接近自然林的生态效益。

(2)使用透水性铺装

透水性铺装按材质不同可以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铺装、嵌草砖、鹅卵石、碎石拼铺装、防腐木地板铺装等。它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因此,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更多地使用透水铺装,更加生态环保。

(3)积极打造下沉式绿地

打造更多的下沉式绿地、下沉式广场、下沉式水系,平常是城市优美的景观,当极端天气来袭时,又可以发挥蓄洪功能,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可以汇积渗透,通过净化、蓄存,补充到绿化用水中。

(4)实施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分为墙面绿化和屋顶绿化。立体绿化使整个空间通过植物的配置将立面与平面相融合,增大绿化面积,同时起到放氧、吸收 CO2,降低噪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绿化需要占据大面积的空间,在有限的面积中来提高绿化率是当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立体绿化的方法来集中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圣泓.城市公共空间[J].景观设计,2005(3):5-9.

[2]丁南,赵彬.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建设,2011(6):73-74.

[3]刘颖.景观设计与低碳[J].现代园林,2010(8):9-10.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6]罗艳林.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1(02):15-19.

作者简介:

宋颖,1985年生,女,陕西西安人,就职于西安市阎良区城市管理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作者:宋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天然气行业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