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与体育锻炼

2023-01-23

1 动机程度与成绩水平

1.1 体育学习动机的分类

体育学习动机分为内在运动动机与外在运动动机;直接运动动机与间接运动动机;个体性运动动机与社会性运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体育学习的主观需要程度、积极愿望以及学习的兴趣等。外在动机则是在外界条件对体育学习的诱发性, 如由于教师的鼓励、观众的希望、物质上的奖赏等等所激发出来的动机。直接运动动机是指由对运动员本身的内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 间接的动机是指由运动结果引起的动机, 有机体进行运动活动的需要, 是人从出生就具有的生理需要, 运动后因肌肉活动而感受到愉快, 满足或不满足的特殊体验, 在学习运动技术时因克服困难与危险而产生的意愿等等, 都是来自机体的生活活动的直接需要。间接的体育动机实际表现是为了获得祖国与集体的荣誉与成绩的需要。个体性动机是指在体育学习中, 与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 发展智力等心理品质, 提高个人名誉、地位等需要相一致的运动动机。社会性运动动机是与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需要相一致的动机。

1.2 体育学习动机的作用

体育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 对学习效果, 运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越大, 学习效果、运动成绩就会越好。研究证明:在体育运动中, 当运动动机是和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相联系时, 就能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有人对6名中学生 (10~17岁) 进行过实验研究, 他们的原有100米成绩是13~14秒之间, 几乎相同, 方法是每周进行两次训练, 一次成绩测验。训练共进行4周, 计划测试4组, 第一、二次测验是单个进行, 了解训练中的成绩如何?第三次是6人同时参加, 互相比赛能看出训练效果, 在这次测验后, 把6名学生按平均成绩分为两组, 每组3人, 甲组成绩为40.2秒, 乙组为40.4秒。然后进行第四次测验, 两组进行比赛, 要求每个人不仅要考虑个人成绩, 而且还要为本组争取荣誉, 个人成绩好坏, 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 最后的测验结果是甲组总成绩为39.9秒, 乙组是38.8秒, 两组成绩都有了提高。可见比赛下的运动动机, 对提高成绩影响更大。这是由于维护集体荣誉的动机所起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 动机可以促进并加强学生的运动行为, 激发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同时动机又是行动的内部心理调整力量, 起着改变、强化与修正行为的作用。

1.3 动机与成绩

体育运动成绩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混合结晶”。获得成就的迫切要求和能力大多数是属于许多被认识到的无形过程, 包括运动员先前和现在的动机作用状态。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 感觉的敏锐, 知觉和做决定的过程, 后天获得的技能以及培养出来的能力, 一起构成人为比赛作准备的系统。最佳状态的激发能促使这种系统结构按照需要起作用, 可是由情绪和态度转化而来的动机作用则比这还要大。成绩优秀也能起到影响行为的作用。这些行为包括态度、感情、激发程度和期望。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努力行动。学习的最好和用得最普遍的指正是成绩。然而成绩的起伏受着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健康、营养、疲劳和药物作用。成绩还随着动机作用的程度而波动。有强化手段或报酬, 期望能实现、或者有其它动机来源, 成绩就能更真实地指示学习水平。我们常利用目标、竞赛、奖罚、领导、榜样等激励方式来增大动机的强度, 来提高成绩水平。

关于动机与成绩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1) 志向水平:情境设定一产生的期望一成绩。任何一次努力中所期待、希望或者所接受的目标的高低都代表一个运动员的志向水平。 (2) 对获得成就的需要:某项特殊活动中的成就需要动机作用的力量和能力, 这种需要的程度影响运动员的冒险性、坚持不断的长期训练和一时的成绩。 (3) 对避免失败或避免成功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能产生焦虑, 都与动机作用和成绩有关。害怕失败能促使改进技能, 但也能限制在运动中为成功而冒险和发挥最大潜力, 同时害怕成功也限制成绩的获得。 (4) 未来的方向:一个人是否继续进行一项活动取决于他将来的目标。着眼于长远, 成绩能鼓励人去练习, 最后实现获得成就的目的。 (5) 外在的和内在的动机作用:以物质奖励为目的作为主要动机去训练和获取成绩, 或者为个人满足和自我实现为主要动机。 (6) 文化影响:我们生长的环境很明显地或很细致地形成我们一定类型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文化, 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活动的爱好和成就。 (7) 社会影响:社会以它自己的环境来影响居民的行为, 即使是家庭或朋友也能对人的行为起作用。

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 是实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 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前、课间和课余所进行的自我身体锻炼。主要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后运动、体育课课外辅导、校运动会和体育节及有组织的旅行和郊游等。《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做了有关规定, 课外体育活动是综合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方面, 按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表现评分。除特殊情况外, “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 “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三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形式应多样易行, 以不过于疲劳为原则, 本着有利于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调节身心, 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课余体育训练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课余体育训练是把具有体育才能的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系统训练。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设置, 由学校的师资、体育场馆设备, 传统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条件来决定。课余训练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教育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及运动成绩, 必须在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下, 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运动基础, 作息制度及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专门的训练计划, 采用有针对性的科学方法进行训练。

摘要: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锻炼中, 既要遵循体育锻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还要参照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 可以确定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合理的负荷量, 有助于科学地制定体育活动的密度、强度和运动量。所以了解我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情况, 有助于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体育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新课标下中学生物探究性教学论文下一篇:AVO技术在港西地区浅层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