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

2022-04-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较高的粗放程度,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缓慢。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与对策

[摘要] 本文从科教、产业化、生态环境、出口、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关键词] 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其中之一提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在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加快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有必要对转变的途径加以研究,以加快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一、走科教興牧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世界平均2%,而我国仅占0.2%,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要实现畜牧科技的不断进步,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扶持和引导自主创新的积极政策;要加大创新研究投入,鼓励发展畜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建立国家、集体、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特别要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先进思想,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动态联盟的发展战略,加强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开展大规模的自主创新活动。

2.强化畜牧科技教育,加速培养畜牧科技人才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做好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通过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瞄准国际畜牧新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交流合作、出国深造、科研攻关等形式,培养一批前沿科技人才。其次,要加强技术推广系列的人才培训,采取到教学科研单位深造、生产实践等形式,使他们既掌握国内外畜牧技术的最新进展,又具备对最新科研成果引进、试验推广的能力及畜牧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技术队伍培训,要通过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班、远距离教育等形式,重点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操作技能,建立从业上岗制度,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队伍。

二、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之路

1.大力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

发展现代化养殖生产必须要有相应的设施设备相配套,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小规模生产是难以分摊现代化养殖成本的。因此,要积极推进养殖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通过发展养殖小区、规模畜禽场等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家庭养殖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设施设备利用率。减少单位产品的设施设备费用摊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产品竞争力。

2.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切实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三要素建设。主导产业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是一个地区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龙头企业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三、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模式

充分挖掘潜力,广开饲料来源,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改变种植业结构,将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化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充分利用农牧业的副产品,变废为宝;控制草场载畜量,保护恒定的生产力;组织畜牧业季节性生产,推广肉畜异地育肥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生态关系,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注重降低和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畜牧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致的畜牧业法规、规定和标准,建立起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监测体系和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集约化养殖,实行全程绿色安全饲养。在畜禽饲养过程中,采用无污染、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物制剂作为促生长剂和防病药品,不得滥用药物,严格遵守停药期,把药物残留控制在安全量以下。

四、走“外向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1.强化行业协会和政府在组织畜产品出口方面的服务职能

通过建立各种畜产品的行业协会,来克服我国畜产品生产平均规模小、微观主体决策高度分散的弊端,有效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进行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市场信息搜集、结构优化,增强他们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强化其服务职能:一是研究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准确信息;二是为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利用WTO的协议规则,签订多边、双边畜产品贸易协定,消除贸易壁垒,排除动植物检疫障碍等;三是培育市场,扶持和促进畜产品市场的发育。

2.以培育加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延伸外向型畜牧业产业链

积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外贸龙头企业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同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创汇畜产品生产基地,并提供配套服务;养殖户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畜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

五、走“科学管理”之路

针对畜牧业企业的情况,其管理工作应主要从下述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与畜禽生长发育特点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证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共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三是要有严密的技术规范,使畜禽饲养、疫病防治等严格地按科学要求进行,以保证畜禽生产性能的发挥和畜禽生长发育的安全,以标准化管理带动现代畜牧业。

作者:朱玉涛 赵君彦 赵慧峰

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 篇2: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难点与路径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较高的粗放程度,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缓慢。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使得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增长方式相关理论的阐述,对影响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快农业增长的路径给出了自己浅略的见解。

关键词:农业增长 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了我国农业政策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分析就是因为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就必须通过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新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如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只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才能加快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农业增长方式与其转变的含义

1.1农业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即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1]。简而言之,对农业增长方式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哪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营方式起到了作用。根据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营方式的不同,农业增长方式分为了两种模式:一是粗放型增长,二是集约型增长。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增长。

1.2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指通过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现代工业机械设备、现代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通过不断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稳定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形成农业优良结构、良性循环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济等目的。

2、影响农业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

2.1土地规模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对农民拥有的土地经营权缺乏全面的规定,就使得农民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产生模糊观念,这些在经营权上面出现的限制和约束就使得农民的最终效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农民在种植等上面的经营与生产获得的收入非常低。目前的农村土地出现的不可转移性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他们的身上仍然背负着土地,土地的不可转移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也不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2.2劳动力素质

一方面,农民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比较弱,就使得他们普遍呈现出素质较低的情况,对发展向现代农业没有任何益处,但是,科技是兴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本,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这对相关研究人员在农业上面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的领悟能力较低,不能够快速的将农产品的这些高端技术快速的进行传播、推广,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并对整个地区农民的收入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会种田、会种地就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由于农民的素质不高就让他们无法精确的把握整个市场经济的变化态势,对市场上行情的变化以及对市场的需要等不能够做出较为精确的判断,在竞争加剧的21世纪,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显处于弱势,让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的损失

2.3技术投入

这里的技术投入主要就表现在中央对农业的投入非常少,支农的程度较为浅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各异,资金的用途较多,没有一定的规划与合力,加之支农资金在其它开销上面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且资金落实到位的情况比较少,商品粮建设以及部分干部的政权维护是国家进行大力关注与整治的内容,而在农民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中的力度非常薄弱。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金融信贷还不够完善,农村目前还没有完善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也比较落后,并且农村的农业信贷资金发生大规模转移,使得“非农化”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农民的收入情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农民的新增投资里面,将其资金用来进行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发展的较为明显,因为随着农村环境卫生的恶化,农村的土质发生了变化,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值得农民的收成减少,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在继续发展农业,但是又不希望完全摆脱农业的束缚。使得农业的技术投入缺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究其原因,可以知道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在农业技术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增长幅度不高、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2.4生产成本

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在农作物的种植需要购买的种子、化肥等价格也向上提升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农民进行了粮食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但是与物价的上涨程度相互抵消,农作物生产成本普遍偏高使得农民收获的粮食出售的价格上涨,这在国际市场上是不占据优势的,这种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让农民的收入根本无法提升,最终获得的利润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近几年,在粮食、猪肉、水果等方面普遍出现堆积现象,最终腐烂,究其原因,由于我国的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农产品在国内与国外市场上的销路都不顺畅,致使农民运用农作物来增收的希望落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地区农作物出现了大量的增产增收情况。

2.5农民负担因素

2003年国家在召开会议时指出,要把减轻农民的压力与负担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原则,这三点中的第二点就是指减轻农民肩上沉重的负担,最后在2005年之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又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农民的农业税进行减免,农民就能够在进行土地种植的基础上免征长期以来实施的缴纳“皇粮国税”,

不过从2003年提出之后至今仍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农民的负担依然相当沉重,来自各种情形与因素进行费用的缴纳是农民负担的根源,很多相应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收费规定的同时他们都具备各种理由,倘若引起民愤,这种制度得以取消,在时间的推移下,明天的各种制度又重新出现,尤其是在2005年的农业税得以免除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明显不足,就通过各种手段来征收农民的费用填补这些资金不充足现象,除了上述因素,农民还要支付必要的计划生育、文化设施建设与教育等方面的资金,已经让农民不堪重负。

2.6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有学识、有能力、有作为、较年轻的人都想在发达城市发展,并且农村的部分年轻力壮的人员也都去外面打工谋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遗留在家的都属于一些劳动力缺乏、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年人。

2.7农业产业结构因素

一方面,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消费、出口矛盾异常明显,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从传统的供过于求向需求过盛的形式上转变,使得农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不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普通商品偏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较少,高档商品非常少、深入进行加工的商品也非常少,这些技术的落后与结构的不合理就使得农民在农作物的种植上面普遍呈现出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随意的扩大生产成本,加大生产规模与产量,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价格下跌,收入不高。

3、转变农业增长的路径

3.1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针对这里的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意思就是指将整个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阶段全面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强联合、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模式,以便最终能够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社会化,从多种环节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开展的农业产业化是将现代农业以及市场农业相集合,并全面运用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以及销售途径等各个方面来给予农民的增收效能。

由此可见,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升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让这些农户与部分大型龙头企业建立起相互合作、利益共享的经营效能,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对商品的需求问题,还能够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在这方面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这些龙头企业就应该鼓励他们与农民签订一些农产品的销售与购买合同,保证这些农产品都能够在适时的时间内通过龙头企业销售出去,也保证这些龙头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在这过程中,国家政府还应多鼓励龙头企业对农民的销售模式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并适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次,对于与农民签订合同的龙头企业,国家对这些企业要适当的减免一些税收。以鼓励他们与农民共赢的积极性。最后,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在龙头企业与一户农民签订合同之时,还应鼓励这些龙头企业与多位农户之间形成利益联结,这些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农村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重点就应该放在粮食上面,提升粮食作物的产业链不断加深,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行加销一体化,以此来保证农民在农业方面能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经营化发展。

3.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3.2.1完善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农业技术就应该被大力宣传和推广,从方方面面树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可以通过创建农函大学办学模式,运用这种手段来对部分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传播,让这些科学技术来带动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增收收入,另外,还可以有相关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员组成农业科技特派组,这些特派组可以从农村的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水产业等各个产业着手,特派组成员就应该竭尽所能的对高技术、新品种进行传播、推广,让农民摒弃过去的耕作模式,另外,农民还应该加大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积极的学习来自外界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进行学习和借鉴,以此来达到快速增收的效果。

3.2.2调整农业结构

在我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相差很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过多,就可以在其面积范围内大力发展水产业,提高水产业的发展力度,让其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调查显示,在西方国家,种植业占据了整个人均收入水平的60%以上,所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发展水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大对绿色食物的重视,并不断地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并加大对无公害制品、绿色、有机等食物的供应程度。最后,明确粮食生产与粮食种植的关系,在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在农民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质量高、产量高的粮食种植,让农产品结构步入精细化、集约化等轨道,以便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3.3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增收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农民本身拥有较高的素质、较高的农作物管理技术和较高的农作物经营技术等,以此来保证农作物稳定快速的发展,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不过,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应该培育新型农民的产生来跟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素质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认真开展农村职业技能研讨,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等一定要加强对其的发展力度,多鼓励一些具备一定学历的人员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加大对农村的一些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另外建立一个农村青年组织培训机构,广泛招收一些具备一定农产品种植实践经验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者大专毕业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农业综合知识的教育、培训等,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树立起一支有组织、有文化、有素质的“乡土人才”,并对其深入灌输科技兴农、科技致富观念。

其次,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的着重点就是要遵循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来对农民的思想素质进行提升,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提升的内容就包括了,让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破除迷信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具有较强社会公德心、在家庭中树立较好的美德观,对他们灌输相应的优生优育、禁止赌博、生活积极等思想,并为他们讲述一些关于赌博成性而最终走上歧途的事例,来让农民提高其警觉性,这从侧面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提供了保证。

3.4大强农惠农支持政策

首先、增强关注力度、完善补贴法律法规。

对农业进行政府干预是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主要手段,虽然在《农业协定》里面对每个国家进行农业补贴的标准与要求都给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仍然没有间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这农业的补贴,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且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民的生活方式大都是以农业为主,就应根据我国的国情,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农业快速发展推到最顶端,在农业生产上面深入推进投资力度,完善落实农业补贴。 健全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则需要对这些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与落实,健全农业补贴相关体系,让国家在涉及农业补贴的相关部门都能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此来讲我国农业补贴的相关任务与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落实完善“绿箱保护“系统,将黄箱支持体系的运用进行到最大化,我国在农业补贴上面应该充分的利用绿箱政策所带来的益处,对于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的提高关注力度,对于从事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研究队伍的建设,对于农村的一些主要农作物(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物)进行重点关注,将将这些农产品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农村建构完整的农业支持体系,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黄箱政策,来提升对农业的支持,将农业的各种目标支持与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农民的补贴方式最好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直接补贴,减轻他们的各种负担和压力,将“黄箱”空间的优势运用到最大化。

最后,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管理效率,对于农村的金融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目前运用在农业补贴上面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针对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不健全、落实的程度不到位等要进行反思,对农民希望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让农村经济增长的计划真正实现。

3.5农业保险政策

首先,对于农业中的补贴政策,就应该加大补贴力度,另外,最好的就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划进入常规的农业财政预算,清晰的了解到进行财政预算对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有着限定性的作用,针对农村的农业保险类的补贴投入的实际比例,应该逐渐在原基础上进行提升,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西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应该加大部分以产粮为主的地区与一些龙头产品的投资力度,增强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途径等要进行全面的改善与优化,将国务院规定的对农村的补贴比例逐渐提升,对于这类补贴,除了对农民进行市县农民的补贴,还要大力关注乡镇农民的补贴情况,另外对补贴的落实程度也务必要引起重视。对于农村的各种种植业以及养殖业、农牧业等的发展,要尽量免除农民的税收,减轻农民的负担,对于农村的教育行业中的各种附加所得税也应该给予适量的进行减轻,对于农业保险业务中出现的亏损也应该由相应的其它收入进行填补来达到以险养险的最终目标。

其次,完善与健全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国家开展提高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进行农业再保险体系,就应该摒弃过去的单一保险体系,将其分散为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国家在建立再保险的同时,应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设置相应的驻扎点,另一方面,国家还应该设置财政较丰厚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巨灾风险金额,对于环境等引起的天灾等一定要保证有一定的实力进行灾后补助工作。弥补这些毁灭性的打击带来的损失。

总之,影响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还比较多,要从根本上就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改善农业增长的路径全部落实,让农业能够稳定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夏祖萍,刘承兴.安龙县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89-390.

[2]张熙青,刘成文.青海省化隆县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98-99.

作者:何军林

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 篇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观点综述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期国内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的研究文献,重点主要集中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难点及途径等方面,本文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

当前,理论界与决策层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难点及途径等方面,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将其中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陈锡文指出,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从原有资源投入的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转而依靠增加投入、科技进步、培养新型农民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危朝安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要在五方面实现根本转变: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三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五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潘盛洲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的状况;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的状况。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包括大力发展节水、节肥农业,加快建立促进农业节约资源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鼓励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

(一)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杨承训指出,目前我国农业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状态,仍是“小农户对大市场”的格局。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农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许多陷于自生自灭状态。在我国尚未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大型组织,目前的供销合作社尚待完善。范东君认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形成了农户分散经营的惯性,特别是一些地区受土地资源状况的影响,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加大,更强化了农业经营制度的约束,导致农业组织化、集约化提升缓慢,进而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落实。

(二)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

韩俊认为,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原因。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农业支持和保障水平低,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不完全匹配,农产品价格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适合农村特点;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养老保险、医保、低保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张新光认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因素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它不仅造成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资源单项转移为城镇国有土地,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和资源优化配置。农村改革30多年来,在农村搞的“大包干”虽然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至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8亿亩耕地的产权问题,尤其是耕地之外广大的国土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权责不清、主体不明、利用不够、经营粗放的状态。这已严重制约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步伐。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种植业在农业中占较大比重,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而且种植业内部保持粮棉油为主的格局,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脆弱,质量结构不合理。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少。农产品安全性保障水平低,安全事故频发,存在冲击农业生产的隐患。姜长云指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突显。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营利性、非营利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很落后,不利于形成网络化、集群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难以得到有效引导。

(四)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贾利认为,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如此低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导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另外,我国

一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农村科技成果一。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并使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这些因素是农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重要因素。田维波等认为,我国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另外,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近些年,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市场意识缺乏,造成后劲不足,效益难以提升。

(五)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明显

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发展资源约束也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点。如,周玉新认为,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已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逐年减少,人口、耕地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而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又加重了资源短缺的局面。由于多年的掠夺式开发,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环境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地区的土地和水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针对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张月瀛认为,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实现农业

经营方式的转变

韩俊指出,加快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以大规模农场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改造传统农业的现实途径是大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而不是片面追求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应鼓励农户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保证农民是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另外,健全农业统一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并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沈贵银认为,应鼓励多种方式的农业规模经营。第一,发展土地要素规模经营。将土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实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形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承包大户经营和产业化基地经营。第二,发展劳动要素规模经营。主要通过两种经营形式来实现:一是由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入社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并获得规模效益;二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户扩大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第三,发展资本、技术要素与销售服务规模经营。将分散经营农户的主要生产经营环节、技术推广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二)加快推进农业经济体制创新

张征认为,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在重点环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包括修订《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农民承包土地“长久不变”的政策法律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公开招标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李秋斌认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重大决策。由于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难度较大,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积极统筹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综合改革试点等。

(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韩俊指出,应进一步拓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开发,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林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开发新型能源作物,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培育农村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孙景淼认为,推动产业结构从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要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发展,一手抓产业链条延伸,加快构建战略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协调发展和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产后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市销售市场为龙头、农村产地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

韩长赋指出,应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曾业松认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就要转变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各地应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推广的投人,加大对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补助。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创业,把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地、直接地运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国家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促进农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潘盛洲认为,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要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占用向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转变。第一,发展节水农业。推进节水型灌排体系建设改造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支持丘陵、山区、干旱地区建设农村水窖。加强节水耐旱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推广。第二,发展节肥农业。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支持力度,增加补贴资金,扩展作物品种,扩大推广面积。大力促进有机肥产业化,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第三,加快建立农业节约资源的技术体系。加强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攻关,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提供技术支撑。第四,加快建立农业节约资源的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投入、价格、补贴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节约资源。_22’尹昌斌等认为,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源约束问题的必然选择。循环农业的重点除了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外,还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等方面。其中,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研究种植业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及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研究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及相应的技术创新,探索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新方式。在农村生活环境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引进绿色能源、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等。

(责任编辑:李琪)

作者:张春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体系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