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

2022-05-0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当前追求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深港经济、文化、教育等整体发展的趋势,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大有可为。目前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基于深港两地高等教育的不同基础与发展需求,深圳要在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要积极创设合作条件,创造合作机会,夯实合作基础,增加合作筹码。

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 篇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述评

摘   要:为提高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s Program)。该计划鼓励这些机构开展团队合作,调整高等教育研究体系,并提供专项资金帮助其建立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使这些机构在合作中共同获益。这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部分,其选择机制、申请程序、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

作者单位:黄非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邮政编码:730070;电子邮件:huangfei116@163.com)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由澳大利亚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Education, DIISRTE)发起并实施,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在该计划下建立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鼓励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团队合作,促使这些机构调整研究体系,在合作中共同获益。该计划在2009-2010年的预算中宣布,2011年5月,澳大利亚政府将提供6150万美元建立12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2012年7月,政府拨出1960万美元建立了另外3个项目[1]。这15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遍布澳大利亚各个地区,合作研究范围涉及教育、心理健康、环境治理、区域发展、运动科学、人类遗传学、疾病治疗、土著发展等众多领域。[2]

一、背景

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将澳大利亚建成更强大、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国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等教育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培训,高等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并且多样化的研究可以开发个人潜能,使社会从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受益。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范围、质量和表现是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鉴于此,澳大利亚政府开展了由丹尼斯·布拉德利(Denise Bradley)教授主持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和由特里·卡特勒(Terry Cutler)博士主持的全国创新体系研究。这两项研究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创新奠定了基础[3]。之后,澳大利亚政府着手对全国高等教育和创新系统进行了改革。在2009-2010年的预算中,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在之后四年中投入57亿美元用于高等教育和创新系统的改革,并在之后10年提供大量的额外资源[4]。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部分,是澳大利亚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提升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的重要举措。

合作研究能够将分散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发挥集体优势。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合作研究,早在1990年就推出了合作研究中心计划,以期通过合作研究提高综合竞争力。历次评估也证明了合作研究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培养澳大利亚高端科技人才。高等教育机构是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合作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高等教育的合作研究大多在重点大学开展,那些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大学常被排除在合作研究之外。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澳大利亚制定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

二、概述

(一)目标和期望

1.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致力于帮助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研究体系,鼓励这些机构将研究活动聚焦于其优势领域;促进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帮助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解决与研究相关的难题;提高创新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大学间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研究服务地区的优先发展事项。[5]

2.愿景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网络计划制定了长期和近期愿景。长期愿景是在高等教育机构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实现各机构的研究目标,提高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促进国家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近期愿景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水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局限于此):增加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数量,改善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的情况,增加研究活动或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人数,提高研究管理的效率等。[6]

(二)申请资格和申请程序

1.申请资格

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时便有资格申请资金建立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并成为项目的领导机构。具体要求是: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250万美元,或者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1200万美元,且距离州政府100千米或者更远。依据这些条件,16个机构具备申请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资格,分别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巴彻勒土著高等教育学院、邦德大学、堪培拉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查尔斯特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墨尔本神学院、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南昆士兰大学、阳光海岸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7]。此外,《2003高等教育援助法》中表A和表B列举的其他学校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但领导机构必须限定于上述16所大学。另外,私立研究机构、国际机构和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机构也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国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

2.申请程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想要参加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获得项目资金,必须通过以下步骤。

第一,合作机构提交项目意向书。项目意向书包括:项目描述,内容涉及拟参与的合作伙伴、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简短陈述,阐述拟议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达成目标,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如何满足项目目标和选拔标准;制定参考预算,明确资金的数额、主要支出方向及每个参与机构可获得的资源;指出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支持该项目的必要性;明确项目所需成本,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说明从每个合作伙伴处获得的支持[8]。每个符合资格的领导机构只能提交一份项目意向书,但是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多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第二,管理者和合作机构讨论项目意向书。合作研究网络项目提案必须与参与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合作研究网络中的合作关系要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并且能够提供潜在的长期利益。鉴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重要性,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会与领导机构讨论合作研究项目的策略和期望。此讨论可能会修订拟议项目的范围、结果、资金数量等,但任何一项修订都要获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管理者认同项目意向书后,申请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领导机构提交详细的资金支助申请。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包括:最终讨论后的项目描述;简单陈述拟定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项目如何满足目标和选拔标准;提供详细的项目预算;列出项目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资金、员工、学生、基础设施等;提供详细的时间安排;预测项目和各种重要的绩效指标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利益;制定事务管理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四周内提交。

第四,管理者对申请项目进行评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需参加竞争评选,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的官员和相关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估的标准主要有:项目如何满足拟定目标,项目如何支持参与机构的任务和战略方向,项目在研究能力建设方面预期的结果和效益,参与机构特别是领导机构的研究能力,参与机构提供的支持措施,合作项目是否能够长期持续,项目对政府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战略和结构改革的支持程度,项目对提升各机构研究质量的作用等。通过评估,管理者会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三)资金管理和使用

1.资金管理

每一个申请成功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要和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签署资金协议,获得相应的资金支助。资金协议的内容包括项目合作伙伴、项目总资金、约定的项目绩效指标和结果、约定的时间表和相应支出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领导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年度报告,说明费用支出情况、项目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如果项目没有满足资金协议中的要求,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有权力中止项目资金的投入。

2.资金使用

合作研究项目的资金可以用于保障该项目顺利进行,比如,为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支付的工资;为项目设立的奖学金;用于职工和学生的学术交流,联动监管或职工的发展计划,共享研究设施,购置研究设备;建立和加强合作经费等。领导机构一般获得项目资金,但也可能会转让一部分资金给合作伙伴。

三、启示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综合其目标和期望、申请资格和程序、资金管理和使用,该计划对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启示有三方面。

(一)设立专项资金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为提高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设立了合作研究专项资金,鼓励这些机构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各自的科研水平,完善相应的研究系统。这一举措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机构间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由于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信息以及优秀人才无法实现交流共享。因此,我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二)支持科研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重点关注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地理位置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常常制约着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的发展。鉴于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主要帮助这些机构提高其科研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科研创新似乎成了重点大学的专利,很多地方高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科研竞争中缺少优势。然而,这些高校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快速提高这些高校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这些高校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应给予特别支持,鼓励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科研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成立管理合作研究项目的专门机构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由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监督和管理,该部门对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申请资格和程序进行严格要求,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密切监督。此外,该部门对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即项目能否给澳大利亚创新体系、社区、企业、工业以及整个国家带来利益。在这一专门机构的管理下,避免了权责不清造成的各种问题,保障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间合作不充分的现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促进合作的开展和进行很有必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时代的动力源,不仅能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其本身就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基地,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创造者,担负着科技创新的使命。然而,这一重任非单个机构能够担当。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利用各机构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促进研究结构和研究层次的调整,丰富研究成果,最终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s (CRN)[EB/OL].http://education.gov.au/collaborative-research-networks-crn, 2014-03-12.

[2]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s Projects [EB/OL].http://education.gov.au/collaborative-research-networks-projects, 2014-03-01.

[3][4]Australian Government. Future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Reviews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EB/OL]. http://www.budget.gov.au/2009-10/content/ministerial_statements/deewr/html/ms_deewr-05.htm, 2014-04-02.

[5][6][7][8]Depart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s Program Guidelines [R]. Depart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Education, 2012:2-15.

编辑 王俊烽 李广平

作者:黄非非

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 篇2:

深圳视阙下的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摘要:在当前追求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深港经济、文化、教育等整体发展的趋势,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大有可为。目前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基于深港两地高等教育的不同基础与发展需求,深圳要在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要积极创设合作条件,创造合作机会,夯实合作基础,增加合作筹码。

关键词:深圳视阙;深港;高等教育;合作

注重高等教育区域与国际合作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在当前追求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深港经济、文化、教育等整体发展的趋势,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大有可为。然而,合作的成效归结于深港两方面的因素,取决于双方的努力程度。由于深港两地高等教育的不同基础与发展需求,相对而言,深圳对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意愿更强,期望值更高。在深港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发展的进程中,深圳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深圳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特区的实验精神,开拓进取,为双方有效合作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

一、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趋向和粤港合作的大背景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初期的合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一)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政策层面上的推进

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指引。近年来,涉及支持深港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在不断增多。2005年9月,深圳市政府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007年5月,深圳市与香港签署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8年11月,深港两地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双方拟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同年底出台《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教育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2009年颁发《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与港澳和国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引进港澳和国外知名学校来深圳合作办学;2010年4月,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政府正式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表示支持双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双方同意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规划以高等教育为主的跨界人才培育与知识科技交流区。这些政策协议的制定,从政策层面为深港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实践层面上的表现

近年来,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与实践,目前两地高等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两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比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金融财务硕士、“EMBA”硕士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金融学硕士。二是两地高校在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香港高校依托深圳高新区虚拟大学园开展以科研课题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咨询等为主的校企合作,以及研究生层次以上的继续教育。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城市大学落户高新区,建立了独立的产学研基地大楼。目前,香港有6所大学都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展科研活动。三是合作办学。2009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专责小组,开始探讨在深圳办学,201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签署了《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协议》。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筹建当中,计划于2013年建成招生,首期招生7,000人,最终学校的招生规模将达到1.1万人。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问题

在深港一体化推动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进一步实践推进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政府层面注重经济区域的合作,轻视教育区域规划与合作

一直以来,深港合作的主线是经贸合作。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仍处在较低层次,在一些政策协议里,虽然涉及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内容,但仅为合作构想或合作意向协议,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仍没有详细规划。深港经济合作的步伐要大大快于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步伐。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制度化缺失

近年来,深港两地的高等教育一直有着交流与合作,但这种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没有具体的合作制度支撑。已有的一些两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协议多是表明合作的意向,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从总体来看,两地高等教育合作仍多为自发性、局部性、短期性、非制度化的合作,虽然近年来有制度化合作的趋势,但仍没有完全上升到制度化合作的层面,因此也较难形成综合的、突破性的合作效应。

(三)深港双方高等教育水平不对等

香港的高等教育属世界高水平行列,而深圳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不仅无法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教育强市相抗衡,就是与经济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香港高校选择合作院校的层次和期望显然比广东要高。调查发现,香港高校一般首选和欧美高校合作,其次是和内地的一流院校合作,再次才是与广东高校合作。因此,在高等教育不对等而且有其他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竞争下,如何使香港高等教育选择与深圳高等教育合作,深圳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三、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

基于内外因素的考量,深港高等教育合作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深圳方面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要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寻找双方合作的共同点和互通点,扩大高等教育合作的层面,提高合作的质量,深化合作的效果。

(一)制定和优化相关政策,为合作创设条件

两地政府的帮助,统一合理的政策扶持,是两地高等教育实现有效合作的前提之一。只有在两地政府的配合下,才能解决“一国两制”条件下的相关教育问题。为此,政府应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方面,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和最大的便利。要突出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香港的特殊性,适当对香港高等教育进入深圳作出特殊的制度安排,将香港从参照中外合作条例办理的惯例中分离出来。通过两地政府的协作和沟通,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创建良好的办学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创造宽松和良好的深港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环境。

(二)积极开拓与推进,为合作创造机会

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深圳也应拿出在经济领域合作的激情与干劲,积极和香港高等教育互动与磨合,进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一要积极开拓,努力磨合。深圳应拿出改革开放之初欢迎外资企业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胸襟和谋略,在与香港高校的碰撞与磨合中,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构建深港两地之间的协调机制,深入推进深港高等教育合作规划和衔接。二要充分落实,大力推进。深圳应着力推动深港双方已有的合作项目,将签订的合作协议具体实施。要加大执行的力度,要大胆地去试验,去探索;要主动地去落实,去推进。

(三)主动联络与协调,为合作夯实基础

深圳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主动争取与香港高校的联络和合作。各高校要利用各自的资源和特色,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将已有的合作常态化,稳固化,将两地高等教育校校合作做好,夯实合作基础,起到积极效应,为未来更多的合作提供可能。

(四)做大做强深圳高等教育,为合作增加筹码

为了增加合作筹码,一定要提升自身实力,将深圳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一是提升现有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深圳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和角色,巩固和提高办学能力,形成自身的优势特色,打造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二是新增高校和科研院所,壮大深圳高等教育规模和整体水平。一方面,要夯实合作平台,增强和扩大现有合作平台或项目的持续效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新增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壮大深圳高等教育力量,增加合作筹码,拓展合作平台。

【责任编辑:李养正】

作者:刘颖

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 篇3: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中外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前景,探讨中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借鉴国外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能力和重视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等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对不同的教学体系、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将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经验,达到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2],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前景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纷纷积极对外开放教育市场[3]。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探索、开始发展和迅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格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散见于报纸杂志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并未出版专门书籍。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和发展过程[4]。

从发展过程看,中外合作办学要经历引进、嫁接、本土化和国际化四个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国际交流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在新时期面临更加艰巨和复杂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任务仍十分繁重。因此,要针对新问题和挑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把挑战变成机遇,迎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广阔前景。

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国外高校学制短(如英国高校硕士教育一年,本科教育三年),专业和课程设置因社会需求而设;国外高校教学内容更新较快,教学方法灵活;国外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创新能力,教师在评分时主要视其是否有创见;国外高校学生实习比例大。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我国在了解国外教学的同时,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感触更深,通过对国外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不但了解了国外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还认识到要使我国学生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需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更好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具有实用性,现就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谈以下几点。

(一) 课程设置改革

1.压缩和减少课时。我国高校课时多,学生疲于上课,整天来往于教室之间,没有太多时间预习、复习、看课外书、独立思考。在国外,学生普遍感到虽然上课时间不多,压力反而很大,因为教师留下大量的参考书目要到图书馆去查,去读,做笔记,写理解。而在国内学生虽然天天上课,压力却不大,因为只是被动地听讲,不需要思考。高校只有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和学生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减少课时势在必行。鉴于学时已固定多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非轻易改动,建议可在个别专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加大实习实训课的比例。国外大学对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常常是几个学校共享资源,共用实习基地,既节约资源,又使基地的硬件更具有优势。我国高校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内容不丰富,效果不大,流于形式。在国外,大学要求学生在二年级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互相了解,四年级再实习一段时间,就可确定就业去向。这种“三明治”式的实习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内高校不妨试用。

3.实行定制班试点。定制班是在一个专业或一个班中,针对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学生就业率将近100%。在定制班中,学生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与企业紧密相关,整个学习过程与企业一同进行。在这方面,国内有些大学已有先例,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业建立定制班,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前景。

(二) 教学方法改革

1.加大讨论课和案例课的比例(Seminar and Tutorial)。大学教育不能再延续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因为应试教育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后无法面对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授课模式应采用授课 、讨论课和案例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讨论课和案例课前进行大量的阅读,独立思考和归纳,课上进行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提倡小组合作(team work)。小组合作是指教师布置的作业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所做工作的比例和表现不同,教师给出的分数也不同。

3.完成小论文(essay)。学期中布置几次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畅所欲言,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思考和表达机会。

4.角色扮演。适用于文科和语言类课程,如模拟法庭、外语教材中的角色分配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角色转换。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即给学生更多上讲台的机会,让学生上台讲解、做题,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就业中尤为重要。学生上讲台,不会代替教师,教师应做更详尽地备课,对学生的表现,教师作点评、指导、总结,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6.课程设计(Project)。高校应重视 Project,它分为小组设计(Group Project)和个人设计(Personal Project)。低年级学生做小组设计,高年级学生做个人设计,国外理工科的课程都有这种课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拓展。黑龙江大学各专业大多使用统一教材,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内容缺乏新意,严重束缚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某些专业,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新教材,就不用固定的教科书和统一教材,教师可以自己编写讲义或选用国内外最新科研文章或成果作为教授内容。这种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接触前沿知识的能力。

2.课外参考书目。开放式的思维对大学生尤为重

要,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机敏,知识功底扎实,应对自如,必然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而这些素质来自于在大学时的培养和训练,过多的被动听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量的课外阅读才是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基础。因此,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教师应给出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思考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考核方式改革

1.减少闭卷,增加开卷。

2.增加口试。

3.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避免死记硬背,开拓自主思维。

4.增加平时成绩,注重学习过程。阶段性测试是不错的选择,避免学生期末突击复习和作弊行为。

5.毕业论文个性化。改变毕业论文千篇一律的文字形式,可以是设计成果、学术成果等实践能力的展现。

(五)专业的改革

1.开创新专业。通过作社会调查,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定向培养。

2.缩减或增加专业人数。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进行评估,就业率持续不好,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可缩减招生人数,反之增加。

3.取消个别专业。社会无需求、就业率不好的个别专业无须维持,经过严格论证取消后,师资和设备可转型到其他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4.专业选择时间延后。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分文理两科,在学习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种专业的选择使专业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致,更容易使学生成才。

(六)增加第二学历的招生人数

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倾向性强,但有些专业的学生数量有限,第二学历将是学生不错的选择,学校应扩大第二学历的招生数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第二学历的专业,将大大拓展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空间。

(七)学制改革

我国本科教育四年,硕士教育三年。国外本科教育三年,硕士教育一年(专业课+论文,不学公共课)。我国高校如能借鉴国外教育缩短学制,尤其是硕士教育学制,将大大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革需要魄力,改革需要勇气,改革面临挑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能付诸实践,取得效果,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朱永新.反思与借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邬志辉.教育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杨爱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央行分拆证券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