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2022-04-2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和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实践。

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篇1:

从“治未病”理论视角 谈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养成

[摘 要]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在治病救人上作用巨大,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异曲同工。我们试着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治未病”理论讨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养成,从“未病先治”,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有病医病”,及时解决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缺失问题;“病好预防”,加强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再教育三个层面寻找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治未病”;大学生;廉洁意识

[

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的重要工作。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出现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落在年轻一代身上。而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統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在治病救人上作用巨大,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理念有相似之处,我们试着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治未病”理论讨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以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未病先治”与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目前最早的记载是在《黄帝内经》中将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完整的“治未病”思想还包括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救急方法。这在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养成上同样适用,未病先治,意味着在病起之前先预防,抓住大学生在校学习这个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廉洁意识的重要性。

(一)“固本培元,以从其根”——明确廉洁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廉洁意识,是否能够坚持廉洁,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政治清明、经济强大、文化昌盛、社会发展,因此在2005年1月,党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00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指出“从200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富有拼搏意识、挑战精神、创新活力,他们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起和谐社会构建的重任。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走进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也会有一些同学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他们是否能够做到廉洁从政,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但是要坚定他们的廉洁意识,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引导,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三因制宜,益气养阴——巧妙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

中医学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上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中,同样要因事因地因人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

因时——积极探索线上无间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育之外,网络也成为开展大学生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当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网络人,积极运用好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效果的提升作用有重要意义。虽然课堂授课与面对面交流仍然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但是网络授课等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也更易于开展互动,通过设立红色网站等方式开展廉洁教育,受众更广,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还可以发挥网络教育的隐蔽性特点,设立私密聊天室,针对学生有关于廉洁方面的困惑,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教育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定时推送廉洁教育相关内容,表扬先进、鼓励后进、通报惩治违反者等,做好“红色”公众号,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

因地——加强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当下,课堂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需要积极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如:通过“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廉洁教育,让学生能够转换角色,作为教育者,要主动关注廉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动研究,提升教育效能。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采用采访式、小组讨论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理论教育方法往往让人感觉深奥、枯燥,实践教育则能够用更直接、活泼、显而易见的方法令受教育者得到视觉、听觉方面直接的影响,更容易收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育之外的具体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参观廉洁教育基地、与廉洁先进人物近距离接触,开展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方式,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打动学生,优化教育效果,除了正面激励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反面教育的方式,比如到监狱中听取腐败分子的反思、忏悔心得,进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因人——对特殊群体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为了有效避免他们受到社会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关系至上等腐败亚文化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廉洁教育。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出现的问题敏感性不够,处理方法不多。近来网上频频曝光的学生会“微腐败”现象如:某高校学生会一位不知名的学生干部发出消息,对其成员称:中秋节到了,让大家每人给学生会主要领导干部发一条祝福,展示他们部门的风气。并且特别提醒,发短信时要注意称呼。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高校学生“微腐败”的形式,更是廉洁教育缺失的后果。在高校中,学生会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是学生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会成员或多或少地会获取一定的资源,在其成员的选择上,应当以德为先,选择品行良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先期的有效教育,导致有的学生组织演变为学生“权力”等级意识的启蒙地,这是十分危险的。要加强对大学生自律、诚信、俭朴、正直、诚实、守信、重义等良好品格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取向,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干预,从源头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杜绝大学生“微腐败”。

二、“有病医病”与解决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缺失

(一)望闻问切——大学生廉洁意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廉洁意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对廉洁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很多大学生认为廉洁是政府行政人员应该注意的,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或者认为廉洁就是不贪污不受贿,自己肯定没问题。实则不然,廉洁应当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认识到廉洁的重要性,在将来从业的时候就不能有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廉洁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不贪污受贿就是做到了廉洁,比如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走上医生岗位,对所有病人是否能够一视同仁就是对其廉洁观的考验。二是当前廉洁教育的内容陈旧、分散,廉洁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目前,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往往是在思政课程中讲授,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教育体系,同时教育手段也过于单一,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三是大学生对廉洁认知失衡,很多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了廉洁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往往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对自己的原本认知产生怀疑,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辨病施治——大学生廉洁意识缺失的原因

找到了问题,想要解决,就要对症下药,还要深挖原因,目前,大学生廉洁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队伍至少应该包括专业教师、职业化的学工队伍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干部,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学工队伍更是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学生干部团队也没有接受完整的廉洁意识的教育。第二,廉洁教育的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廉洁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加之教育方式陈旧,严重影响教育效果。第三,对廉洁教育的成效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效果如何,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是否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没有一个可以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导致难以发现廉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病好预防”与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再教育

(一)功在日常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反复教育

廉洁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之功,而牢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反复教育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的重要方法。所谓反复教育,就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不同的活动反复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从而达到强化他们廉洁意识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可以通过辅导员专项辅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廉洁方面的困惑,及时解惑;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点开展对先烈的缅怀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引导教育;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廉洁教育警示基地,以达到增强大学生廉洁意识的效果。

(二)功在环境培育,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环境对人有影响作用,人从出生以后,其成长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优秀的灵魂,廉洁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廉洁环境,我们可以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所面对的三个环境中相对宏观的,从国内社会环境来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廉洁的社会环境、清正的政治环境、透明公平有序的经济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这些环境的营造,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净化,也需要物质形式的熏陶。“廉洁环境通过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园艺等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物质形式和故事、录音等非直观形式,向人们展示廉洁文化的精神之美。”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社会环境趋于廉洁,使得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润物无声的廉洁教育,最终得到自我廉洁意识的提升。

家庭环境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似乎成了一个并不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实则不然。原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早有公论,中国亦有古语称“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家庭正是大学生接受廉洁教育的启蒙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勤俭持家的教育、重视路不拾遗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可以成为廉洁意识教育的起点。现代家庭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倡导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优秀成果,更应该积极发挥家庭环境作为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起点作用,营造廉洁的家庭氛围,以廉洁家风为荣,自觉在家庭中树立防腐防线。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廉洁意识提升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就是学校,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显而易见。校园廉洁环境的营造既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文化部分,更应当有物质文化的建设,在具体、生动的生活中给学生以廉洁意识教育。学校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大学生集中活动之地就可以通过廉洁文化宣传长廊、廉洁人物生平事迹介绍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廉洁,将廉洁文化蕴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欣赏文化景观的同时,大学生就接受到了廉洁教育,达到强化廉洁意识的目的。

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增强需要有多方面的合力共同作用,但是一旦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得到普遍提升,就是我们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的教育中,通过“未病先治”,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有病医病”,及时解决大学生廉洁意识缺失的问题;“病好预防”,不断加强大学生廉潔意识的再教育,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阐释[J].人民论坛,2018(28):92-93.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53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责任编辑:刘洁)

作者:孟复 位艳敏

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和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精辟阐述和科学概括,同时也对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德”,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筑牢中医思维,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现状

在国外,很多医学高校采用“全人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德育素质。“全人教育”由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首次提出,它的培养目标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1]。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对国内而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2],表现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人才培养上,各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3]。归根结底是“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和大思政教育体系没有树立起来,因而不能及时、有效、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

二、做法

(一)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

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之遗传基因,控制着中医药文化之传承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论证实践的基础上,筛选2—3门前期工作基础好的中医经典课程开展试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等)研究,挖掘中医药理论、方剂、药石、名医名家背后的故事、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润物无声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思想上的“承重墙”[5],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及时梳理、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由点及面推广延伸至更多课程。

(二)逐步构建“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统筹规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学院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从战略高度和全面把控上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在课程建设、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材编写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设置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现“价值引领”;在学情分析、第二课堂中发挥隐性育人作用。

2.强化教学设计、突出课堂育德。通过集中备课、教学观摩、强化教学设计等方式,集体挖掘、利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感知现实、体悟价值,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探索角色体验、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教法,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依托线上慕课形式开设《品掌故,话中医》课程,介绍中医掌故、名言、警句,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为重点,纳入听课、督导等“育德效果”评价中。

4.提升师资水平、树立育德典型。举办“教学设计大赛”,从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且思政教育作为情感目标之一列入计分标准,以此引导广大教师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树立、宣传育德典型,如李具双老师,结合《医古文》课程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通过实例讲解、事实分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导向与激励作用,如此以点带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先进经验。

5.拓展“第二课堂”、夯实制度保障。成立“人体结构科学”协会,举办“解剖学绘图大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道德观和健康观,开展“尊重大体老师,善待实验动物”征文比赛,宣扬“博爱”精神和人文关怀;设立“专业课程德育实践”课题,鼓励研究创新,并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关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三、小结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然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及课堂这一主渠道,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欠佳,触及不到灵魂,解决不了问题;而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德育意识,仅仅充当“教书匠”,离“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相去甚远。为彻底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引入“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通过专业课教学有效“嫁接”思政教育,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取了一定的成效。如《医古文》获得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品掌故 话中医》,通过线上慕课的形式面向全国开放,数百万人参与选课、听课,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后我们将着力制定科学的建设標准、建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防止“课程思政”陷入“标签化”和“形式化”的困境,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创新高校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包学敏.“全人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途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9):125-127.

[2]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01):102-107.

[3]沈娟凤.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若干思考[J].高教学刊,2019,(01):180-182.

[4]崔明超,孙文珠,夏苗芬,郭慧,董珂,陈少军.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中药专业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医药导报,2016,22(19):120-122.

[5]张其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J].中医杂志,2018,59(22):1895-1900.

作者:张妍 李根林 李宁 李姗 刘文礼 高爱社 王丽

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篇3:

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为例,对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与实现路径进行探究。认为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起点在于信息流动传播的内在需求属性,依附于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实现路径在于内涵化、主题化、原真性的符号化传播,借助媒介渠道承接,符号化的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得以扩散传承。

关键词:阅读推广;文化传承;中医药;传播路径;符号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3.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Promo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 Taking TCM Culture as an Example

SHI Zhi-hui

(Guangzhou Library, Guangzhou 510623, China)

Key words: reading promo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TCM; transmission path; symbolic

目前,图书馆功能已由最初单一的知识存储转向多元服务,阅读推广即是这种转向的具体实践之一。图书馆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在倡导“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行动,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下[1],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已成为落实新时代图书馆职责使命的必然行动。

1  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

1.1  文化传承是阅读推广的使命

图书馆具有历史记忆、知识存储等重要作用,也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和载体。阅读推广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是图书馆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手段[2],因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1.2  传统文化是内容,阅读推广是途径

流动、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天然需要和内在属性。文化是社会相关意义活动的总集合,文化傳承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递。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演进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保存并传给后代,文化才能创新和发展。

传承也是文化元素符号、文化系统、文化内涵得以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为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建立联系提供了逻辑支撑:传统文化为阅读推广提供了元素符号和内容,闪耀着民族历史的智慧光芒,阅读推广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3]。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史验证、凝聚民族智慧的文化精髓[4]。儒道百家、易经文化、中医药、戏曲、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也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来源。经过挖掘、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成为其传承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2  阅读推广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路径

2.1  符号化是阅读推广文化传承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和节点

传播是文化传承的需求和属性,文化传承的内在需求和图书馆阅读推广所承担的责任使命之间存在着联系,大众传播的优势、职责为这种联结落地提供了媒介渠道和实现路径: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文化遗产传承功能[5],阅读推广借助大众媒介进行宣传推广[6],通过大众传播实现文化传承。

符号是传播不可或缺的要素和载体,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人类之所以可以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传承,原因在于能够运用符号进行创造活动[7]。从实践来看,符号参与的阅读推广内容更容易被读者识别和接受,进而在知晓、态度、行为等层面产生推广效果,尤其是网络符号繁盛、符号消费成为时代特征的当下,读者乐于在文化符号解读中感知传统文化[8]。因而阅读推广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传播。

符号化是传统文化被传播的前提和关键。传受双方借助符号进行文化信息编码-解码的象征互动。在象征互动中形成如春节、端午、龙、云纹图案、“杏林”等符号系统,传统文化进而被群体解读,并在传播扩散中得以传承。

2.2  阅读推广中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传播过程

符号化过程主要包括内涵挖掘、归纳提炼、形成概念符号、意义赋予、纳入解释体系、象征固化、外延勾连、内化解读[7]。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具体表现为,通过研读文化素材,挖掘内涵并归纳提炼,形成具体的如“葫芦”等象形符号,赋予其“福禄”等意义,并纳入到大众对于中医药、健康祝福等“约定俗成”的解释体系中,成为普遍共识,并上升为“悬壶济世”的延伸意义,使读者将“葫芦”自然与“悬壶济世”等产生联想,为以后有关文化推广提供了符号选择和推广便利。读者在符号接受中消费文化内容,符号化成为受众感知和接受传统文化的中介桥梁和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推广,实现了受众读者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读者在文化符号接触中,感知体验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阅读推广者是文化符号运用和传播的推动力量,而读者受众则在解读文化符号的同时,参与文化生产和传承。

2.3  阅读推广的符号化原则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内涵化、主题化、原真性与读者主体性是符号化推广应遵从的原则。

2.3.1  内涵化  传统文化符号化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文化内涵提炼。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受众尤其是年轻读者对其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关注、浅层认知或刻板印象,无法深入内涵,触及精髓。同时,多数阅读推广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传统文化内在解读,难以吸引读者关注,因而需要凝练传统文化内涵、要义。

就中医药而言,仁爱、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尊重自然规律等是中医药文化思想精髓,也是传统文化符号化的落脚点。如经典阅读推广中,在提炼《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关于循环、阴阳五行观、辨证论治思想内涵的同时,解读当前对流行健康养生的现实理解,解答养生误区,引起读者兴趣,达到推广传承的目的。

同时内涵化并非照搬经典原文,而是将传统文化进行转换,形成象征符号。如药王孙思邈卡通形象、本草书偶、神农尝百草漫画等在阅读推广中的呈现,提炼简化了形式,使中医药知识科普化、趣味化、易传播化,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内涵有机融入阅读推广中,成为接地气、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符号形象,增强了文化传承效果。此外,近年来影视剧不顾规律,一味地夸大、神化中医药,冠以“神医”“神药”“天然无任何副作用”等符号而被广为诟病。因而符号化应立足内涵,理性推广,辩证认识,避免脱离实际“刻板印象化”过度“神化”。

2.3.2  主题化  阅读推广中符号化降低受众接收难度,提高传播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阅读推广内容面面俱到。当前阅读推广呈现“富媒体化”,如“真人图书馆”“图书馆影院”等使用的符号形态丰富多样。即便如此,阅读推广活动中符号化都应遵循主题化原则,围绕主题,亮出特色符号,使推广活动主线清晰、主题鲜明,传输信息简明易懂,让受众在有限的信息接收范围内清晰地获得活动信息。如阅读推广活动“在图书馆发现敦煌”,无论是活动标题、内容、形式还是符号选用都紧紧围绕“敦煌”主题,呈现莫高窟文化艺术,删繁就简,主题鲜明。再如阅读推广活动中常见的漫画、一图读懂等,简明扼要,主题突出。

2.3.3  原真性  原真性强调商品、服务消费之外,原始本真的文化体验。符号化是原真性体验和文化传承的必要过程和实现路径,为受众接触和体验文化原真性提供了可能。青睐和关注文化原真性的读者将是否地道、是否原汁原味作为观赏和评判阅读推广内容的标准。具体而言,阅读推广者应根据受众特点,对活动形式、推广嘉宾等进行地道选择(如选用道地药材,中医经典推广嘉宾选择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体验和成效。

2.3.4  读者主体性  阅读推广内容符号化应充分考虑读者特性、文化主体适应规律、接收信息习惯,多选用易于辨识、生动活泼、便于理解传播的符号,如带有家乡特色道地药材的文化符号,原真亲切,增加亲切带入感和辨识度,在“共通的意义空间”内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共鸣,在轻松舒适的认同中,将推广内容传递给读者,而非生涩难懂、曲高和寡的自娱自乐。此外,还应避免过度符号化和对符号的盲目迷戀、过度依赖,如刻意追求3D打印机、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空壳,流于表面,而非将其文化要素、内在原理、科学伦理等有关内涵挖掘推广。

3  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案例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化在中医药等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应用广泛,如中药典籍推广中,将经典符号“李时珍”融入,在形式上传播的是公众知晓度高的千年中医药文化集大成者,在内容上传承的则是医药双圣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中医药思想,仁者爱人、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念。又如以诺贝尔奖为契机,以葛洪、青蒿、屠呦呦为符号,推出诺贝尔奖与中医药发展史、《肘后备急方》古籍版本展、青蒿知识竞赛、重读经典葛洪《肘后备急方》等专题,跟随热点将公众注意力顺势导入阅读推广活动之中。此外,针灸、拔罐、推拿、把脉、本草、药王孙思邈、《黄帝内经》等同样可成为符号化的中医药元素,在阅读推广中简单明了地发挥符号化作用,吸引读者关注,增强阅读推广效果。

3.1  悬壶济世——广州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示体验活动

该活动在广州图书馆举办,活动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结合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疫情防控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活动主题明确,通过再现疫情防控战线上传统医药类非遗的身影,对陈李济中药文化、小柴胡制剂方法、西关正骨等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进行推广,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内涵化、主题化、符号化、原真性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再现了广府生活的特点和人文精神,传递了广式健康生活理念。

3.2  “我哋广式——通草画广州一日”展览

广州图书馆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举办的该项活动以清代通草画为视觉媒介,以“广州人的一天”为时间主线,解码广式生活。沿着时间线,设置的中午主题即为“医馆?中医养生”,该展区呈现了针灸等中医药文化符号,对多种针灸疗法、《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潘高寿中药文化进行了推广。

4  结语

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构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能丰富推广内容,增强思想内涵,还能提升推广效果,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      见[EB/OL].(2019-10-26)[2020-04-26].http://www.gov.cn/zhengce/ 2019-10/26/content_5445336.htm?trs=1.

[2] 张怀涛.阅读推广的概念与实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1):2-5.

[3] 杨晓农,史丽婷.话语权视角下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乡贤文化为例[J].图书馆,2018(1):65-69.

[4] 王作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运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2):106-107,112.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6.

[6] 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5):4-13.

[7] 卢珊珊.符号、符号化与符号异化释义[J].晋中学院学报,2008, 25(1):49-53.

[8] 赵毅衡.符号学的文化意义管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14(B05).

(收稿日期:2020-06-21)

(修回日期:2020-08-12;编辑:魏民)

作者:史智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教学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