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文化之新农村的广场设计

2022-09-14

一、课题背景的选择及思想来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使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铺农业、城市之车农村的方针,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本文是针对开封市杞县爱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广场及农民夜校的设计, 在做设计前要充分了解这个地区的地域性, 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从中找到当地的文化特色。乡村广场对整个村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整体面貌决定着村庄的精神面貌。农民夜校的功能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设计中要体现出乡村文化特点。广场与农民夜校在整个村落中起着只管重要的作用, 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与环境的相结合。

二、新农村农民活动中心的选址

农民活动中心是文化传播中心、是知识传播中心, 以多种形式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 向农民广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新风尚的场所。活动中心应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地域性特点。活动中心也可能是室外、也可能是室内的。室外的活动中心包括露天健身器材, 使人在空闲时间可以锻炼身体, 如果面积比较大也可以举行小型的晚会, 处近交流, 增强人际关系。室内活动中心可能包括可以阅读书籍的资料室、举办学习的报告厅, 举办晚会的场所等。

三、设计过程论述

1、新农村的广场景观设计

1) 自然环境的引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在进行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是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在很多情况下很多自然景观格局、特征、力量是人工难以改变的, 我们必须接受它、依自然而规划。

自然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在进行水道和水体有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时, 合理的目标是充分利用近水的优越性, 这些优势分为以下几点:

1、灌溉和排水

2、水利用过程

3、微气候的调节

4、休闲功能

广场的后院是起着辅助性作用的, 他的作用时强调突出前院的景观, 烘托出前院的文化景观。在实施设计过程中我曾多方面的考虑, 自然河流和水体的存在, 代表了许多起作用的动态力量如降水、地表径流、沉积、澄清、水流、波浪作用等。可以看出, 改变一条自然河流、池塘或湖泊会使整个作用链和相互联系发生变化, 然后恢复平衡。在一个有水文联系区域的场地规划中, 应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 加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河流堤岸为草本、灌木和树木覆盖, 他们稳固着土壤, 抑制应暴雨排水产生的坡面滑落。堤岸表面可用石头、圆木、和蔓生植物固定不动以抗流水的冲刷和腐蚀。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仅是植物本身产生游离氧气补充空气的过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蒸腾作用从叶中散发。他的冷却和湿润的功能有益于其他植物及动物的生存。

广场的后面有一座山, 山与广场之间隔有一条河流, 在保留原有河流两侧自然景观的同时, 我采用了当地的石材, 沿河流两侧放置并种植喜水性植物, 蔓生植物, 既能做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又能做到防止水土的流失。使水中微生物生物链系统能够不被破坏。

2) 园林引入

我国古代建造的园林景观很多闻名于世如苏州的诸园林等, 这些庭园, 原为私人游憩, 怡情休养之所, 常连于宅旁屋后, 故当时设计, 不崇庄严伟大, 但求静精巧, 计划不重对称, 免呆滞之感, 而须曲折, 有引人人胜之概, 常以建筑为主体, 以花木为培衬。

后广场的场所在整个农民广场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主要是用来给人门休息娱乐的。在后广场的西南靠近河流的地方, 设置了“回”字形花架长廊。运用中国传统景观手法——章景发, 对后广场进行景观设计, 当花架上爬满藤蔓, 走在里面欣赏整个后广场的景观, 在与没有任何修饰的前广场进行比较是完全不同的。

人是有亲水性的, 在后广场的东段河流宽度在八米左右,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伸到水面的木质平台, 整个平台用木架起来, 水可以从平台下面流过, 既不破坏水体景观, 又不破坏生态系统。伸出的木质平台的木材是采用真空加压防腐处理, 可以在水中之久不腐, 提高利用率。真空加压防腐处理木材是把被处理的木材置于一个封闭的耐高压圆筒形装置内, 加压处理时, 首先把空气从圆筒形装置和木材细胞中抽走, 然后, 把防腐处理药剂加入到压力容器中。在高压条件下, 处理药剂被充分地压入木材细胞中。这些处理完成以后, 要再一次抽真空以确保任何多余的保护药剂均被抽走。木材经过真空加压防腐处理后, 防腐和防虫蛀的效果能持续许多年。

3) 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 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 结合广场的性质, 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 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 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 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广场分为前后两个, 前广场的主要是由于村委会开大会及举办大型的村活动场所, 后广场在整个广场中起着辅助性的作用, 主要是停放车辆和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整个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采用环形路线。从主进入口进来后可以围绕农民活动中心绕一圈在从主入口出去。在进入广场行驶过程中广场的一切景观可以被完全的浏览一番。后广场的动线图和广场的主要动线图不一样, 采用的是曲折型通道, 使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的常用手法。

2、新农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1) 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 有山地、平原、丘陵、沿海之别, 所以省内各地气候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气候特点是:寒冷期长、平原风大、东湿西干、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爱林村在长白山脚下风景优美, 可是这里却并没有被很好的开发, 广场与农民夜校是整个村落的出发点, 他的建设代表着整个村的精神面貌, 在设计上应突出文化教育学习的特点。

在对农民夜校进行室内设计时构思一定要清晰, 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一定要协调统一, 我们应大处着眼为整个环境所考虑。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科学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建筑室内的个性化, 为村民提供一个能够学习的环境。报告厅、阅览室等。在一楼阅览室内可以有效的摆放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作物, 可以在室内种植的就在室内进行种植, 发挥当地的优势。既能提起人们的兴趣, 又能多整个空间进行装饰。

2) 室内文化元素的提炼

我认为室内文化元素, 是指对室内文化的定位, 对某种特定室内环境文化元素进行提炼, 然后再找出重点.进行反复的推敲, 再进行设计。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 应强调对其文化精华的吸收与提炼, 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 反对抄袭、照搬, 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大败笔。

农民夜校作为这个村的学习、工作地点, 在整体室内设计上一定要克服周边的环境问题。爱林村处在长白山脚下, 周边植物品种居多, 村民们一年四季都被树木所包围, 本身所处的环境就比较的压抑, 所以在室内色调上应采用鲜明愉悦的亮色调为主。一楼报告厅在设计时为了突出乡村原有的特点及村民朴实的文化素质, 顶棚运用了实用的石膏板作为吊顶、格栅灯, 除此之外还增添了仿制木梁, 以突出乡村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背景墙采用带有天然纹理实木板加以装饰。地面采用白色瓷砖铺地, 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大方朴实的视觉感受。

阅览室设置在一楼的东首, 其原因是因为该空间的采光性较好, 能够满足阅读书籍的光照亮度。顶棚也采用石膏吊顶、格栅灯。地板则采用木质地板, 整个阅览室从空间上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二楼的会议室继承了过去传统农民公社的特点。深棕色的连椅、铺有深绿色毛毯的会议桌, 墙壁上挂着最新农业生产科技的报刊和学习资料。这一切没有一处不能反映出农民的乡村文化, 当生活中最容易被遗忘的事务, 被从新发掘出来后, 人们才感到原来我们丰富的文化内竟被埋场了很久。

作为一名村长要时刻为村里的方方面面去考虑, 要与村民拉进关系, 所以在设计村长办公室时主题既不能太突出, 又不能太平常。考虑到以上关系我在村长办公室内设立了简单的会客区, 以方便交流。

3) 室内文化元素与建筑母体的和谐

做室内设计前, 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 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农民夜校的建筑外观很是普通, 甚至可以说是难看, 为了能够和周边环境相结合, 体现出乡村文化的特性, 在楼得外墙体距离地面高约一米五左右铺设了一圈文化石。最初我为了表现出当地室内文化特点, 将没有任何装饰的方形窗户上加入了方格。但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考虑到会破坏楼的整体效果, 也就放弃了。建筑的左右都留有窗户, 这一点很重要。

四、结果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相结合, 既要突出乡村的文化底蕴, 又要把现代设计运用到其中去, 体现出乡村精神面貌。广场与室内是紧密相结合的, 每一处的设计到要做充分的考虑, 真正做到环境服务于人。

摘要:现在经济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程中, 合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是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在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下, 对原有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尽管变化可以体现为着装、用品、住宅和言行的城市化, 人们应该怎样合理、完善的去规划所生活的环境始终是问题的所在。乡村广场对整个村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整体面貌决定着村庄的精神面貌。农民夜校的功能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设计中要体现出乡村文化特点。

关键词:文化内涵,自然景观,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王仲谷李锡然.

[2]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约翰.o.西蒙兹.

[3]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4] 《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著译者:张绮曼等1991年6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我国公共图书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下一篇:浅述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