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数学上册

2022-09-29

第一篇:鲁教版初三数学上册

鲁教版初三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5

初三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孙裴江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80分,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 、教材分析:本学期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章 因式分解

;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第三章

数据的分析;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期考试前两章,后半学期后三章。

因式分解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符号感. 分式既是前面学习的数与式的知识的引申,又是后续学习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教学.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教科书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例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学生能够在教材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展开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还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

三、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约为19周,分配如下:

第一章 因式分解

3周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4周

第三章 数据分析

期中复习考试

2周

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周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3周

期末复习考试

3周

四、教学进度:期中前:

1、

2、3章,期中后:

4、5章

五、作业优化设计:位似中心的确立;课题研究围绕初中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方式关系进行展开;课堂教学围绕“深入学习洋思经验,深化问题意识教学,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展开教学。

六、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与旧知的联系,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观察与欣赏中体会知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

2、恰当地把握扎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认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不流于形式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统一性。

3、恰当地把握实际背景题目的难度,关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在设计与创造中应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4、积极探索,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活动和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

第二篇: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为了搞好本期教学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促进派。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1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41人。六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六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六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四、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具体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开学准备周

第二周: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共12课时)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课时) 1.2展开与折叠 (2课时) 第三周:1.3截一个几何体 (1课时) 1.4从不同方向看 (2课时)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课时) 第四周: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第一章测试 (3课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 (共21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1课时) 2.2数轴 (1课时)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2.3绝对值 (1课时) 2.4有理数的加法 (2课时) 2.5有理数的减法 (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第七周: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2.7水位的变化 (1课时) 2.8有理数的乘法 (2课时) 2.9有理数的除法 (1课时) 第八周: 2.10有理数的乘方 (2课时)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课时) 2.12计算器的使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九周: 第二章测试 (2课时)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共12课时)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1课时) 3.2代数式 (1课时) 3.3代数式求值 (1课时) 第十周: 3.4合并同类项 (2课时) 3.5去括号 (1课时) 3.6探索规律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十一周:第三章测试 (2课时) 第十四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共15课时) 5.1你今年几岁了 (2课时) 5.2解方程 (3课时) 第十六周:5.3日历中的方程 (1课时) 5.4我变胖了 (1课时) 5.5打折销售 (1课时) 5.6“希望工程”义演 (1课时) 5.7能追上小明吗 (1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复习与考试

第三篇:鲁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单元测试(最终版)

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

1.sin45°的值等于( )

A. B.

C.

D.

2.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AB的长为m,∠B=40°,则直角边BC的长是( )

A. msin40° B. mcos40° C. mtan40° D. 3.如图,在Rt△ABC中,∠C=90°,AB=5,AC=2,则cosA的值是(

)

A. B. C. 如图放置,则

D.

4.正方形网格中,的值为(

)

A. B. C. D. 2 5.用计算器验证,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sin18°24′+sin35°26′=sin54° B. sin65°54′-sin35°54′=sin30° C. 2sin15°30′=sin31° D. sin70°18′-sin12°18′=sin47°42′ 6.四个规模不同的滑梯A , B , C , D , 它们的滑板长 250m , 200m , (平直的)分别为300m ,200m;滑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30°,45°,45°,60°,则关于四个滑梯的高度正确说法(

)

A. A的最高 B. B的最高 C. C的最高 D. D的最高

7.(2015•巴彦淖尔)如图,一渔船由西往东航行,在A点测得海岛C位于北偏东60°的方向,前进40海里到达B点,此时,测得海岛C位于北偏东30°的方向,则海岛C到航线AB的距离CD是(

)

A. 20海里 B. 40海里 C. 20海里 D. 40海里

8.若cosα=, 则锐角α的大致范围是(

)

A. 0°<α<30° B. 30°<α<45° C. 45°<α<60° D. 0°<α<90°

9.如图,在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m,∠A=35°,则直角边BC的长是( )

A. msin35° B. mcos35° C. D.

10.(2014•泰州)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 )

A. 1,2,3 B. 1,1,

C. 1,1,

D. 1,2,

二.填空题(共8题;共24分) 11.如图,当太阳光与地面成55°角时,直立于地面的玲玲测得自己的影长为1.25m,则玲玲的身高约为________ m.(精确到0. 01m)(参考数据:sin55°≈0.8192,cos55°≈0.5736,tan55°≈1.428).

1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想测量一棵树CD的高度,他们先在点A处测得树顶C的仰角为30°,然后沿AD方向前行10m,到达B点,在B处测得树顶C的仰角为60°(A、B、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请你根据他们测量数据计算这棵树CD的高度是________ 米.(结果保留根号)

13.如果α是锐角,且tanα=cot20°,那么α=________ 度.

14.小虎同学在计算a+2cos60°时,因为粗心把“+”看成“﹣”,结果得2006,那么计算a+2cos60°的正确结果应为________

15.小明乘滑草车沿坡比为1:2.4的斜坡下滑130米,则他下降的高度为________ 米.

16.在△ABC中,∠A=120°,AB=4,AC=2,则sinB的值是________

17.(2016•荆州)全球最大的关公塑像矗立在荆州古城东门外.如图,张三同学在东门城墙上C处测得塑像底部B处的俯角为18°48′,测得塑像顶部A处的仰角为45°,点D在观测点C正下方城墙底的地面上,若CD=10米,则此塑像的高AB约为________米(参考数据:tan78°12′≈4.8).

18.cos240°+cos2α=1,则锐角α=________度.

三.解答题(共6题;共42分) 19.(2015•泸州)如图,海中一小岛上有一个观测点A,某天上午9:00观测到某渔船在观测点A的西南方向上的B处跟踪鱼群由南向北匀速航行.当天上午9:30观测到该渔船在观测点A的北偏西60°方向上的C处.若该渔船的速度为每小时30海里,在此航行过程中,问该渔船从B处开始航行多少小时,离观测点A的距离最近?(计算结果用根号表示,不取近似值).

20.如图,某人在一栋高层建筑顶部C处测得山坡坡脚A处的俯角为60°,又测得山坡上一棵小树树干与坡面交界P处的俯角为45°,已知OA=50米,山坡坡度为12(即tan∠PAB=12,其中PB⊥AB ),且O、A、B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此高层建筑的高度OC.(结果保留根号形式.);

(2)求坡脚A处到小树树干与坡面交界P处的坡面距离AP的长度. (人的高度及测量仪器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21.已知,如图Rt△ABC中,AB=8,BC=6,求sin∠A和tan∠A.

22.如图,为了测量河宽,在河的一边沿岸边选取B、C两点,在对岸岸边选择点A.测得∠B=45°,∠C=60°,BC=30米.求这条河的宽度(这里指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2≈1.4,3≈1.7)

23.如图分别是某型号跑步机的实物图和示意图,已知踏板CD长为2米,支架AC长为0.8米,CD与地面的夹角为12°,∠ACD=80°,(AB‖ED),求手柄的一端A离地的高度h.(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12°=cos78°≈0.21,sin68°=cos22°≈0.93,tan68°≈2.48)

24.小明想测量位于池塘两端的A、B两点的距离.他沿着与直线AB平行的道路EF行走,当行走到点C处,测得∠ ACF=45°,再向前行走100米到点D处,测得∠ BDF=60°.若直线AB与EF之间的距离为60米,求A、B两点的距离.(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解析】

【分析】根据

即可求解.

【解答】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答案】B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答即可. 【解答】∵cos40°=,

∴BC=AB•cos40°=mcos4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

3.【答案】B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直接解答即可. 【解答】∵Rt△ABC中,∠C=90°,AB=5,AC=2, ∴cosA=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4.【答案】A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作EF⊥OB,则求cos∠AOB的值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边的比的问题. 如图,作EF⊥OB,

则EF=2,OF=1,由勾股定理得,OE=.

=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5.【答案】D

【考点】计算器—三角函数

【解析】【解答】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各个三角函数的数值,进行分别检验 .sin70°18′-sin12°18′=sin47°42′ .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加减法运算 .

6.【答案】B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解析】【解答】A.的高度为:300×sin30°=150(米) .

B.的高度为:250×sin45°=125 ≈176.75(米) .

C.的高度为:200×sin45°=100 ≈141.4(米) .

D.的高度为:200×sin60°=100 ≈173.2(米) .

所以B的最高 .

正确的是

故选:B. 【分析】利用所给角的正弦值求出每个滑板的高度,比较即可 .

7.【答案】C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CAD=30°,∠CBD=60°, ∵∠CBD=∠CAD+∠ACB, ∴∠CAD=30°=∠ACB, ∴AB=BC=40海里,

在Rt△CBD中,∠BDC=90°,∠DBC=60°,sin∠DBC=∴sin60°=,

=20(海里).

∴CD=40×sin60°=40×故选:C.

【分析】根据方向角的定义及余角的性质求出∠CAD=30°,∠CBD=60°,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CAD=30°=∠ACB,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AB=BC=20,然后解Rt△BCD,求出CD即可解答.

8.【答案】C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解析】【解答】解:∵cos30°=∴cos45°

∴锐角α的范围是:45°<α<60°. 故选C.

【分析】理解几个特殊角的度数以及余弦值,根据余弦函数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即可作出判断.

9.【答案】A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sin∠A= ∴BC=msin35°,

∵AB=m,∠A=35°, , cos45°=

, cos60°=, 且<<

, 故选:A.

【分析】根据正弦定义:把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正弦可得答案.

10.【答案】D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22【解析】【解答】解: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B、∵1+1=(

2)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C、底边上的高是 =

,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能构成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B、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C、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二.填空题

11.【答案】1.79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解答】玲玲的身高=影长×tan55°=1.25×1.428≈1.79(m)。 故答案为:1.79。

【分析】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正切的概念、计算器的使用。

12.【答案】53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CBD=60°,∠CBD=∠A+∠ACB, ∴∠ACB=∠CBD﹣∠A=60°﹣30°=30°, ∵∠A=30°, ∴∠A=∠ACB, ∵AB=10, ∴BC=AB=10,

在R△BCD中,CD=BC•sin∠CBD=10× 32=53 . 故答案为53 .

【分析】首先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ACB的度数,得到BC的长度,然后在直角△BDC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解.

13.【答案】70

【考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tanα=cot20°, ∴∠α+20°=90°, 即∠α=90°﹣20°=70°. 故答案为70.

【分析】根据一个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即可求解.

14.【答案】2008

【考点】计算器—三角函数

【解析】【解答】解:∵a﹣2cos60°=2006, ∴a=2007.

∴a+2cos60°=2007+1=2008. 故答案为:2008.

【分析】根据错误的运算先确定a的值,然后求出正确的结果.

15.【答案】50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坡比为1:2.4, ∴BC:AC=1:2.4, 设BC=x,AC=2.4x,

则AB=AC2+BC2= x2+2.4x2=2.6x, ∵AB=130米, ∴x=50,

则BC=x=50(米). 故答案为:50.

【分析】根据斜坡的坡比为1:2.4,可得BC:AC=1:2.4,设BC=x,AC=2.4x,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然后根据题意可知AB=130米,求出x的值,继而可求得BC的值.

16.【答案】2114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过C作CD⊥BA,交BA延长线于点D, ∵∠BAC=120°,∴∠CAD=60°, 在Rt△ACD中,∠ACD=30°,AC=2, ∴AD=12AC=1,

根据勾股定理得:CD= AC2-AD2=3,

在Rt△BCD中,CD=3 , BD=BA+AD=4+1=5, 根据勾股定理得:BC= CD2+BD2=28, 则sinB= CDBC=328=2114. 故答案为:2114 .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作CD垂直于BA,交BA延长线于点D,在直角三角形ACD中,利用邻补角定义求出∠CAD=60°,进而确定出∠ACD=30°,利用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D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的长,由AD+DB求出DB的长,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即可求出sinB的值.

17.【答案】58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CE⊥AB于点E,BE=DC, ∵∠ECB=18°48′, ∴∠EBC=78°12′,

则tan78°12′= ECBE = EC10 =4.8, 解得:EC=48(m),

∵∠AEC=45°,则AE=EC,且BE=DC=10m, ∴此塑像的高AB约为:AE+EB=58(米). 故答案为:58.

【分析】直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EC的长,进而得出AE的长,进而得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根据题意得出EC的长是解题关键.

18.【答案】50

【考点】互余两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22【解析】【解答】解:∵cos40°+cosα=1,

∴α=90°﹣40°=50°.

【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余弦平方和等于1.

三.解答题

19.【答案】解:过点A作AP⊥BC,垂足为P,

设AP=x海里.

在Rt△APC中,∵∠APC=90°,∠PAC=30°, ∴tan∠PAC=CPAP, ∴CP=AP•tan∠PAC=33x.

在Rt△APB中,∵∠APB=90°,∠PAB=45°, ∴BP=AP=x. ∵PC+BP=BC=30×12, ∴33x+x=15, 解得x=153-32, ∴PB=x=153-32, ∴航行时间:153-32÷30=3-34(小时).

答:该渔船从B处开始航行3-34小时,离观测点A的距离最近.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可得PC⊥AB,然后设PC=x海里,分别在Rt△APC中与Rt△APB中,利用正切函数求得出PC与BP的长,由PC+BP=BC=30×12,即可得方程,解此方程求得x的值,再计算出BP,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

20.【答案】解:(1)∵∠OCA=300

, ∠COA=900

, OA=50 ∴OC=503 (2)作PD⊥CO 设PB=x,则AB=2x,OB=DP=50+2x,CD=503-x 00∵∠PCO=4

5, ∠CDP=90

∴CD=DP 50+2x=503-x, x=

AP=5·503-13=5015-53≈27.3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解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21.【答案】【解答】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AB2+BC2=10, sin∠A=BCAC=610=35;

tan∠A=BCAB=68=34.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可得答案.

22.【答案】解:过点A作AD⊥BC于点D.如图所示: 在Rt△ACD中,∵∠C=60°, ∴tanC=ADCD=3, ∴CD=33AD,

在Rt△ABD中,∵∠B=45°, ∴tan∠B=ADBD=1, ∴AD=BD,

∵BC=BD+CD=30米, ∴AD+33AD=30米, 解得:AD=15(3﹣3)≈19.

答:河的宽度约为19米.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分析】作AD⊥BC与D,由三角函数得出CD=33AD,AD=BD,由已知条件得出关于AD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23.【答案】解:过C点作FG⊥AB于F,交DE于G.

∵CD与地面DE的夹角∠CDE为12°,∠ACD为80°,

∴∠ACF=∠FCD﹣∠ACD=∠CGD+∠CDE﹣∠ACD=90°+12°﹣80°=22°, ∴∠CAF=68°,

在Rt△ACF中,CF=AC•sin∠CAF≈0.744m, 在Rt△CDG中,CG=CD•sin∠CDE≈0.42m, ∴h=0.42+0.74=1.156≈1.2(米),

答:手柄的一端A离地的高度h约为1.2m.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分析】过C点作FG⊥AB于F,交DE于G.在Rt△ACF中,根据三角函数可求CF,在Rt△CDG中,根据三角函数可求CG,再根据FG=FC+CG即可求解.

24.【答案】试题解析:过点 A作AM⊥EF , 过点B作BN⊥EF , 垂足分别为点M、N

在Rt ΔACM中

, ∠ACF=45°

, AM=60米 则CM=60米 ∵ CD=100米 ∴ MD=40米

在Rt ΔBDN中

, ∠BDF=60°

, BN=60米 则DN= 603=203 米 ∵ AB //EF ∴∠ BAM= ∠ AMB= ∠ BNM=90 °∴四边形AMNB为矩形 ∴ AB=MN=40+ 203 米

∴ AB ≈74.6米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过点 ,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

第四篇: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 化学的概念

2、 化学研究的范畴

3、 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 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 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 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 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 计量仪器

4、 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 分离物质的仪器

6、 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 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 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 仪器的连接

6、 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 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 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 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 水资源的现状

2、 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 自来水生产过程

4、 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 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 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0.25-3分)

2、 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1-12分)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高频)

1、 原子的结构:(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2)原子结构

2、 原子质量的计算:概念、公式、单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考点二构成物质的微粒(高频)

1、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 离子

(1) 概念 (2) 分类

(3)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4)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定义、本质区别、相同点、联系

4、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三元素与元素周期表(高频)

1、 元素与元素符号

(1) 元素的概念

(2) 元素的含量:在地球、海洋、人体等 (3) 元素的分类 (4) 元素符号的书写 (5)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2、 元素周期表简介

(1) 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理解

考点四单质与化合物

课时2 物质组成的表示(2-11分)

考点一化学式及意义(高频)

1、 化学式的概念

2、 化学式的意义

3、 化学式的书写 (1)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非稀有气体。

(2)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书写原则、书写方法:运用交叉法书写,口诀:正左、负右、标价、交叉、化简、复查。

考点二化合价(必考)

1、 化合价的表示

2、 化合价的计算

(1) 计算原则 (2) 化合价规律

(3) 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考点四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高频)

1、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 计算组成物质中的各种元素质量比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 计算物质中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总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化学式量*100%

4、 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15分)

考点一空气的组成(高频)

1、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用途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0.5-7分)

(1) 实验装置(铜粉、磷) (2) 实验原理(反应消耗氧气) (3) 实验步骤 (4) 实验现象 (5) 实验分析 (6) 实验结论

(7) 改进装置及其评价 考点二关注空气质量(高频)

1、 污染成分

2、 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防治措施 考点三氧气的制法

1、 氧气的工业制取(物理方法)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化学方法)

A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

(2) 发生装置的选择(固液发生装置) (3) 收集装置的选择:排水法、排空气法。 (4) 实验步骤

(5) 氧气的验满和检验 (6) 注意事项 (7) 装置的评价 B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化学方程的书写 (2) 发生装置的选择:固固加热 (3) 收集装置的选择 (4) 实验步骤

(5) 氧气的验满和检验

3、 催化剂

(1) 概念:质量和性质反应前后不会变 (2) 催化作用

考点四氧气的性质(高频)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和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个别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考点五氧化物

1、 概念

2、 举例: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考点六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2、 缓慢反应

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2-21分)

考点一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高频)

1、 内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2、 实质:原子个数不变

3、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4、 质量守恒定律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前提:化学反应 (2) 条件:参加反应 (3) 核心:质量守恒

(4) 强调“各物质的总量和”

5、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确定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2) 推断物质组成

(3) 推算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重难点) (4) 进行化学计算

考点二化学反应的表示

1、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考)

考点三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必考)

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课时一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0.5-10分)

考点一燃烧与灭火(高频)

1、 燃烧、

(1) 定义

(2) 燃烧的条件

(3)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观察 (4) 促进燃烧的方法

2、 灭火

3、 爆炸的发生

考点二化石燃料的利用(高频)

1、 三大化石燃料

2、 化石燃料的燃烧

3、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4、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课时2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18分)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

(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 (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高频)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与水反应 (3) CO2的溶解性

考点三二氧化碳的制取(高频)

1、 工业制取:高温加热石灰石

2、 实验室制法(0.25-4分)

(1) 实验用品 (2) 反应原理

(3) 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发生装置 (4) 收集装置的选择 (5) 操作步骤 (6) 检验和验满

(7) 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

第五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长行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连霍高速公路洛三段下一篇:老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