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2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以推进医疗改革、完善医院内部管理为目标,深入分析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生物学“特应性免疫”机制间的相似及具体作用原理,着重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在单位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信息系统四大重点领域应关注的常见风险“抗原”及其“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1:

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摘要】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2008)在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也是一个新的理论。本文对审计“免疫系统”中的几个新名词,如“疫”、“免疫”、“系统”等的含义加以探讨;同时,针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问题、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等问题一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社会审计;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2008)在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也是一个新的理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笔者就这一新理论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对审计“免疫系统”中“疫”的认识

免疫系统首先讲的是免疫。那么,免什么“疫”?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疫指的是疾病或病毒。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是指什么呢?刘家义审计长(2008)指出:“审计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起到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这段话,笔者的理解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指的就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社会运行中,都必然会出现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好比人生在世,必然会生病一样。既然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消除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也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国家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让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可以自动消除或实施一些手段后得以化解。

关于什么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王立彦(2008)认为,“从制度角度看,当前最严重的‘疫’就是‘屡查屡犯’”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被审计机关查出了经济问题或财务问题,审计机关并没有根治的职能,因此,只能做到查“疫”,而不能做到“治疫”。 其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中的“障碍”和“矛盾”。

二、对审计“免疫系统”中“免疫”的认识

从人的角度看,所谓“免疫”就是免除疾病或病毒对人体的侵害。人的免疫能力,既有先天性的即人体固有的,也有获得性的即通过注射疫苗或治好某种疾病后而产生的“抗体”。所以,一个人免疫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以及以后个人有意识地获得一些免疫能力。一个国家在其诞生以及以后的运行中,与人一样,也会遭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国家体制正常运行的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矛盾。国家必须通过调整国家管理机制,来获得一种合理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从而抵制这些“疾病”对国家体制的侵害。由此可见,国家体制本身也存在先天性的“免疫”能力(创立时就要考虑的)和获得性的“免疫”能力(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经济发展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经济涉及到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在经济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十分尖锐。国家不能等到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或不可调解时才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需要有一种机制,可以在矛盾和问题出现之初或在出现之前就加以解决,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能够通过一种机制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这种化解能力就是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需要的一种“免疫”能力。人体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获得一种免疫能力,而国家则可以通过设立一种机制来获得“免疫”能力。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这种机制,就是审计。这里的审计是指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至于审计是否能够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从而发挥免疫系统中最好的作用,则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性建设来达到,这在后面加以讨论。

三、对免疫系统中“系统”的认识

所谓系统,是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审计免疫系统中“系统”二字的含义,个人认为,可以从国家、审计、经济实体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

(一)国家是一个系统

国家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由此可见,国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严格地讲,国家设立这些机构,既有本身各自的功能作用,同时也具有相互制衡的作用。这种相互制衡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内生性(或先天性)的“免疫系统”。

(二)审计行业是一个系统

国家机构开展活动,都需要资金。同时,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本身就掌管着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权力。这些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安全保险,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保障。这个机构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国家这个系统有多大,国家审计机关就要有相应的配置。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审计机关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但国家的经济运行包括了国家机关和各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各个经济实体是国家系统的组成细胞,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或鉴证,这就促成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诞生。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系统。

(三)每个经济实体是一个系统

实体是指社会上独立的组织,有的实体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如企业),有的实体虽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但要发生资金的收支(如机关、社团组织等)。无论如何,每个实体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因此,通常将实体称为经济实体。所有经济实体的共性都是要开展经济活动,开展经济活动的实体,无论大小,都必须实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经济实体都可以称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在经济活动中运行得如何,是否合法、合理、安全,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鉴证,这些专门的机构就是组成审计的三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

结论: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大系统,各自有独立的功能,各自成为一个体系在运转,但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国家由所有的经济实体构成;国家对所有的经济实体要实施控制,控制的方式之一就是审计。因此,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个独立的系统,又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要正常进行,要能够不出现“疾病”和不受“病毒”侵害,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的监控功能发挥好,整个大的系统就能够正常运行,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样,审计的“免疫”功能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了。

四、对审计“免疫”功能发挥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的“免疫”功能,严格地讲,应当包括这三种审计的“免疫”功能,或者说,这三种类型的审计,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免疫系统”。三种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免疫”的功能,但这种免疫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或发挥作用的大小,又需要从各自的特点来加以探讨。

(一)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问题

在我国,国家审计又被称为政府审计,个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在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各级审计部门又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所以,审计部门始终是在各级政府的管辖之下。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审计对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是一种对平行级别部门的审计;国家审计对政府的审计,则是对“领导者”的审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国家审计都只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而没有处治的职能。而一个部门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经济权力和处治权力。在目前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处治权力具备不充分或发挥不够,这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国家审计机关能够超越政府的管辖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审计机关”,而不是“政府审计机关”,那么,国家审计作为国家这个大系统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会大大发挥。当然,这涉及到国家和政府体制的改造,工程比较浩大,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至少为这种改造提供了一点理论上的支撑。

(二)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与“免疫”功能的发挥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这种审计的关键点在于“独立”二字。社会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进行独立的审计(当然也可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从事一些国家审计的工作,但这已不是独立审计了)。独立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监督和鉴证,因此,理论上也应具有“免疫”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需要从委托方收取费用,委托方与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天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大量事实证明,只要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关系,就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尤其是在社会审计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关系就更能影响到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审计在独立性方面打了“折扣”,它本身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也就会大打折扣或荡然无存。所以,当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社会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特别是由于审计收费所带来的对独立性的影响问题。

(三)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内部审计是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认为,内部审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内部审计是指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审计;广义的内部审计则已经摆脱了财务领域的局限,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领域。由此可见,从空间来看,内部审计已经从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或单位的各个领域;从时间来看,已经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从工作手段来看,已经从单一的审计手段发展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手段。以上都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些特点和变化。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内部制衡,也就是一个单位内部各部门在职能上相互牵制或制衡,这种相互牵制或制衡,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然的“免疫系统”。由此可见,在企业或单位中,强化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强化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企业或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各个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了,自然整个国家的免疫功能也就增强了。所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 刘战平.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速审计工作转型[J].中国审计,2009(3).

[3] 钱啸森,汪璐.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09(4).

[4] 王立彦.审计“免疫系统”与“屡查屡犯”——听刘家义审计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有感[J].中国审计,2009(5).

[5] 廖洪.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理论思考[J].中国审计,2009(9).

潘学模教授简介

潘学模,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现代审计研究所所长,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从1988年起,先后在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并从事审计及资产评估实务10多年。曾去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新会计制度实用手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西方通用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学》等著作。

担任的研究生课程有:《资产评估研究》、《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研究》、《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和《公司价值评估》。

担任的本科生课程有:《资产评估学》、《管理会计学》。

作者:潘学模

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2:

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研究

[摘要]本文以推进医疗改革、完善医院内部管理为目标,深入分析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生物学“特应性免疫”机制间的相似及具体作用原理,着重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在单位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信息系统四大重点领域应关注的常见风险“抗原”及其“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特异性免疫

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决策部署,自2010年起,我国启动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并向着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体制、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等任务目标不断前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医院内外部各方通力协作与积极探索。而作为医院内设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积极履行其治理与监督职能,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医院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一、内部审计职能与生物学免疫机制的相似性比较

(一)生物学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生物学上的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免疫系统包括三道防线:体表屏障、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主要指皮肤及黏膜,該道防线可以阻挡或抑制一部分病原体的入侵及生存;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防线,是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普适性抵御防线,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免疫等,同时非特异性免疫还肩负着区别并分析有害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环境变化与各类“抗原”(即外来侵害物质)的入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该类防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淋巴的免疫等。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共同保卫生物机体的健康与稳定,构成生物学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二)生物学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一是作用范围不同。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范围较广,作用对象不特定,具有普适性;而特异性免疫的针对性强,作用对象特定,往往只针对入侵机体的某种特定“抗原”进行“免疫应答”。二是反应速度不同。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是先天存在,故反应速度较快;而特异性免疫由于是后天激发,故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三是作用强度不同。由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范围广、普适性强,故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的作用强度则会相对较弱;而特异性免疫由于其正是针对某种特定“抗原”的入侵而产生的,故其一旦产生则作用强度较强。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存在不同,但特异性免疫实际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又能够加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三)内部审计职能与生物学特异性免疫机制的相似性

类似于生物学免疫机制中的三道防线,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中,前人也总结出了关于单位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与生物学免疫机制三道防线的对应比较,如图1所示。

第一道防线,即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其作为单位风险的直接接触与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报告并阻挡部分风险因素,类似于生物学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

第二道防线,即风险管理部门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对单位内外部潜存及已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详细分析、整体应对与统筹管理,类似于生物学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即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于其是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审查、监督与评价机构,更侧重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治理的眼光综合考量单位内外部各类风险因素,评价并改善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因此,较之前两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单位风险的把握,更侧重于对重点性风险的关注。在前两道防线完成基本风险防范任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综合考量本单位所处内外部风险环境及风险等级,并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审计,有的放矢地选取单位内部影响程度较大或影响范围较广的特定风险因素,进行重点审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督促业务部门积极改进完善,类似于生物学免疫系统理论中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二、内部审计“特异性免疫”机制的表达

明确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与生物学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的相似性,就可以从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内部审计“特异性免疫”职能机制的具体表达。图2 以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特别是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在应对单位风险入侵时“特异性免疫”职能的作用原理与机制表达。

由此可见,风险“抗原”在入侵组织后,首先会受到职能部门及业务单位、风险管理部门两道“免疫”防线阻拦。但当出现的风险为新型“抗原”,或其影响范围较广、影响强度较大,导致前两道防线的“免疫”阻拦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抗原”时,“非特异性免疫防线”会将识别出的“有害风险抗原”信息继续呈递,并激发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特异性免疫”防线,从而进行进一步风险应答与防御。此时,经过前两道风险防线的缓冲与分解,“有害风险抗原”对于组织的影响强度已有所减弱,同时对于“有害风险抗原”的构成要素也逐渐清晰。前两道防线虽未能完全阻拦“有害风险抗原”入侵,但已为接下来内部审计第三道风险防线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三道风险防线,即内部审计“特异性免疫”防线进行“风险应答”时,首先会从已建立的审计风险库中比对是否曾经审计过类似风险案例,如对比成功,则调用已有“抗体”(风险应对方案),并结合此次“抗原”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应用;如对比失败,则启动审计“特异性免疫”职能机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措施对新型风险“抗原”进行全面“应答”,形成新的风险“抗体”并及时归纳总结、更新储存在组织的审计风险库中,以便下次快速调用。

三、内部审计应关注的风险“抗原”及“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工作实际,选取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信息系统四大重点领域,分析三道风险防线的应答过程,并重点分析当前两道风险防线无法完全抵御风险“抗原”时,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将激发出的具有更强针对性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职能机制。具体归纳如表1所示。

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特异性免疫”职能拓展

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机构,应从以下方面拓展“特异性免疫”的职能作用。

(一)开展风险管理与内控审计,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从单位整体层面出发,积极开展公立医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通过对医院内控制度设计与运行健全性、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医院潜存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以实现对单位内部经营活动的主动性、预防性审查与监控,持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二)推进各类型专项审计,建立多维度立体化审计防范体系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与工作模式,逐步向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审计模式过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过渡;由单纯查错纠弊及财务审计向多维度、纵深化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过渡;由管理型、监督型行政角色向治理型、服务型职能角色转变。尤其要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信息系统、医疗设备(耗材)及药品采购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专项审计,客观反映并评价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时揭示业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风险领域,构建出一套多维度、立体化的审计防范体系,实现对组织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全方位监督与保护。

(三)挖掘大数据资源,做好重要业务环节及高风险领域的预警

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和舞弊案件频发,作为医院内设监督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明晰自身职能定位,运用最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对大数据资源及云平台技术的综合利用与开发,结合最新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模型,从定性、定量双维度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潜藏的审计线索,实现对医院重要业务环节及高风险领域的及时、准确预警。通过实施全流程、多维度的审计监督与控制,与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协同配合,从源头上杜绝贪污舞弊问题出现,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确保医院利益不受损害。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可以通过自研或依托外部专业机构的数据建模能力,实现对医院医疗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如利用大数据平台信息集成分析优势,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为医院其他管理部门提供有用信息;对医院医疗数据、特别是耗材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建模,将采购信息与收费信息相比对,并结合耗材使用效率及病人负担状况,为医院降低耗占比找到有力管控点。

(作者单位:南京鼓楼医院,邮政编码:210008,电子邮箱:lili29623@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李章,张承军,魏贤达,孙昊旸.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增加内部审计价值创造:首创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之道[J].中国内部审计, 2015(6):21-25

刘家义.深入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審计研究, 2010(3):3-4

吕彩荣,朱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J].会计之友, 2016(2):115-119

徐志培.从新内部审计准则思考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 2015(4):22-24

周蔚萱,谢俊峰,吴尧.医改新形势下的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建设[J].卫生经济研究, 2017(4):70-71

作者:李力

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3:

“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探讨

2007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2008年3月,他又在我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他指出,犹如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预防病害侵蚀、能够揭示病害侵蚀所带来的危害、能够抵御病害的侵蚀一样,审计机关应通过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来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审计协会倡导的审计新理念,它对推动我国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应体现的本质

其一,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Frink和Klimo ski(2004)認为,“受托责任是将各种社会系统联系起来的粘合剂”,现代组织已经建立了各种促使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正式机制,如正式的报告关系、业绩评价、雇佣契约、行为监控、报酬制度、规范程序、管理层领导能力训练、员工手册等。此外,还有众多非正式机制,如群体规范、公司文化规范、对上级及同事的忠诚、强调对客户的尊重等。显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属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机制之列,在维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内部审计自诞生时就与受托责任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从奴隶制工坊到复杂的现代组织,内部审计的性质一直随着组织内部受托责任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发展而变迁。其核心是在受托责任关系中,只要委托人无法亲自了解资源或权力的使用情况,就必然需要受托人向委托人解释、说明和报告其使用资源与权力活动过程和结果(Laughlin,1990),进而必然产生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其二,免疫系统理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重大创新。“免疫系统”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把握审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对审计本质与目标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表述。它回答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靠谁审计、如何审计以及审计的标准如何等有关审计的关键问题。“免疫系统”理论是对“查账理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查账理论”理论强调的是被动、单一、静态的审计,强调对问题的查处;“免疫系统”理论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要求对问题的查处,还强调向两头延伸,强调审计的预警功能与分析完善政策制度功能,强调将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三种,即预防、提示和抵御,其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调动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对于内部审计受托关系的审计本质而言,是具有同一目的性,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因此在修订指导内部审计实务的内部审计准则时,应充分利用“免疫系统”新理论的观点来指导内部审计的修订。

二、“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准则理念发展比较分析。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从独立性到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旧定义体现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1990修订本)中:“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通过新旧定义的比较,在新的定义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更强调了客观性。第二,将审计视野扩展到组织外部。按常人理解,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人员和机构进行,但这是一种误解。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内部”一词被抛弃。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业务,是一种范围性概念,不同于“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业务”的主体性概念。第三,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独立评价功能”论。第四,将风险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在审计领域,“风险”一词仿佛较多地与独立审计相联系。传统的内部审计也着重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机制,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风险也普遍增大,例如内部的有财务和经营信息不足、政策计划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外部的有消费者偏好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及控制、治理过程的效果,故而在新定义中加进了风险管理的内容。

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明显反映了依法审计的要求。第二,考虑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实务发展水平,某些内容暂未采纳“IIA”的最新成果。第三,准则制定借鉴西方现代内部审计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起步晚但起点高。我国的内审准则一经出台直接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将传统财务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都纳入了规范的范围。第四,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应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标志着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新发布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与以往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有着重大区别,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程序还是具体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等部有全面修订。

其二,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的建议。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要注意预防和发现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的独立的、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评估、组织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率,从而把帮助实现其目标。而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内部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McNamee和Selim,1998)。在这种新范式的指导下,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负责人一旦感知一些倾向性强的风险因素,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

其次,在审计程序实施阶段要注意揭露和消除风险。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能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所以在审计程序实施阶段,必须查处一些违法舞弊的行为,并依法进行惩处;必须揭露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控制缺陷、制度方面的障碍,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从而保护经济运行的安全。由于风险是复杂的,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是可能存在的,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存警惕,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及时地揭露和消除风险。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应依法处理,这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回避、接受、降低、分担等内容。这四个风险应对措施可以做到将风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通过揭露这些影响风险的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免疫系统观的揭露功能,对发现的风险进行处理是直接发挥审计作为“免疫系统”揭露功能的重要方式。

最后,在审计程序结束阶段要注意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抵御功能。内部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还要对产生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系统,促进体制完善、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组织的“免疫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审计结束时,这样的分析和提醒对整个企业实现其企业增值的目标起到很重要的抵御效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免疫系统观的抵御作用在于对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分析,防止消极的因素入侵整个系统,增强组织的“免疫力”。而在审计程序结束出具审计报告时,并没有体现要总和考虑分析各总的风险因素,而是笼统地强调风险水平。

总之,制定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在新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应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相通处,更好地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同时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内部审准则贯穿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也体现了免疫系统论所提倡的功能,但是在具体准则制定和技术方法上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纲要——上》,《财会通讯》2005年第7期。

(编辑杜 昌)

作者:汪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