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2023-03-17

通过工作汇报,上级能迅速掌握下级的工作完成情况,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的支持。同时,汇报也是下级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作汇报,那么工作汇报要如何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大湖镇农村改革和发展工作汇报

中共大湖镇委员会

大湖镇人民政府

大湖镇,位于永安市西北部,距永安市区11公里,总面积19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95万人,国家4a级风景名胜--福建鳞隐石林坐落境内。近年,大湖镇围绕“矿产资源求延伸、农林资源求壮大、旅游资源求发展”产业发展新思路,着力打造“工业强镇、旅游旺镇、文明新镇、双拥重镇”,成效明显。下面,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镇农村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

一、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

央一号文件工作情况 今年来,我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学习贯彻全会和文件精神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和推动当前各项工作;把贯彻落实全会和文件精神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贯穿在各项工作中;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把全会和文件精神转化为谋划农村发展的正确思路、措施,转化为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能力,把学习贯彻落实全会和文件精神转化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动力,认真抓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1-10月份,实现工业产值16.26亿元,比增30.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64亿元,比增4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比增32%;引进市外资金7003万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比增8.1%;一般预算收入1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0.9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200

亩。

二、农村改革创新和农村各项制度建设情况

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工作正式启动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镇上下各级干部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镇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落实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1、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方面:对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经费,我镇始终坚持做到专款专用,即上级下拨的款项全部按农村人口及种植情况直接从信用社打入农户存折,上级所拨的补贴款全部在信用社设立专户,经各村确认、公示、审核后报镇财政所,并由镇财政所汇总后上报有关部门审核后在由信用社直接打入农户存折。今年来,已发放农资综合直补152.8万元。

2、农机具购置补贴方面:需购置

农机的用户到镇农机站领取申报表,并由镇农机站向市农机站报送、审核后,补贴金额由农机具经销商直接兑现给购机农户。今年来全镇共购置农机136台,合计补贴15.6万元。

3、家电、摩托、农用车等补贴方面:农户凭购置发票复印件、户口薄复印件、家电下乡标识卡、农户个人存折,到镇财政所办理,经审核后,由工作人员上网录入到家电下乡管理系统,并上报财政局,15个工作日内把补贴款直接打入农户存折。截止目前,已办理家电474台、汽车摩托车178台,兑现补贴27.9万元。

4、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补贴方面:镇年初下发了《大湖镇2014年农村沼气工作意见》,09年户用沼气池每户市级以上补助1500元,联户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按每户补助1800元,镇政府相应配套补助400元,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一台补助300元。农户建设完工后,经农业局检查、

验收,补贴款直接兑现给农户。截止目前,已新建沼气池12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台。

5、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方面:全镇能繁母猪共750头,每头保险补贴48元,个人出资12元,已落实。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基础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25.39万元,解决10个村不安全人口2570人自来水系统改造,为群众的安全饮水提供保障;总投资150万元烟建工程竣工,共新建河堤250米、铺设管道2500米、修建机耕路2.5公里,现浇水渠2014米;总投资400万元瑶田—坑源—大湖2014亩土地平整项目完成项目设计及招投标。

2、环境卫生建设。投资20万元,新增垃圾转运车2部,垃圾简易中转站1座,垃圾筒36个,垃圾收集池3个。同时为了积极落实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成立“市场与环境卫生管理站”,聘请4名管理人员,对全镇的环境卫生进

行监管。如今,我镇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3、社会救助体系。医疗卫生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年来的平均参合率均达99%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向二女户家庭发放补助资金2万元、升学奖励资金1.4万元及免息贷款1.3万元;向171户496名城乡低保户发放补助资金28.6万元,发放各种救灾救济款3.2万元;兑现医保理赔923人次122.6万元。

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情况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在强化大湖鱼、新冲茶、岭后果、增益菜“一片一品”特色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种养农业

向品牌农业、基础农业向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向旅游农业“三个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市委、

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目标,我镇积极响应,今年上半年,在该片区逐步引进了100亩仙草、200亩百香果等农业新产品种植,建起了首批蔬菜大棚,完成了上甲沼液集中供应工程,并出台了扶持兰花产业发展贷款贴息政策,鼓励大面积种植兰花。

2、加快劳动力转移。提高务工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现实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大湖镇本地及周边镇工矿企业务工人员2014余人,登记在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66人,共计2266人,占劳动力总数19%,还有一大批人员从事商贸流通和亦工亦农,劳动力转移空间巨大。加大劳动力组织化、专业化、目标化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托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镇劳动力服务站,着重免费培养具有纺织、笋竹制品初加工、机械加工操作等技能的劳动者,以同市发展纺织、旅游、竹业、汽车等重点产业对接,同时有组织地向外推介劳动力。

四、换届后基层组织建设及运转情况

为切实加强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工作的水平,加快推进富民强村进程,我镇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一是抓制度。完善村级各项工作制度,解决村级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工作制度进行全面分类梳理,出台了《大湖镇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的通知》、《大湖镇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议事、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党员议事表决制度、村财务开支联合审批制度、镇党委考察培养村主任制度。制定实施《村主干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提取村主干工资每月400元,对村主干实际工作进行量化后按千分制考评兑现奖惩,促进村级工作运

作规范化。二是抓规划。各村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认真制定

了三年任期目标,明确了今后三年发展经济、为民办实事、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目标任务。三是抓培训。为使班子每个成员尽快进入角色,镇党委重点围绕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如何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内容分别举办了村书记和村主任培训班,组织学习并引导村级干部按照“六步工作法”要求,规范村级事务的议事、决策、实施过程,为开展好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是抓维稳。党委、政府对换届期间的群众来信来访进行分析排队,落实人员调查处理,对选举中发现的问题,做到思想统一,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处理及时,确保社会稳定,让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尽快集中到村级各项工作中来。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将芒砀山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茴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情况情况做以简要汇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全局,谋划长远

为使全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市专门制定了《永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把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日月湖、芒砀山风景区和茴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区纳入总体规划。芒砀山风景区规划建设起步较早,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汉源旅游小镇规划,确立了“一心两轴三圈层”村镇体系规划结构,“一心”即中心镇区建设,包括新镇区建设和老镇区汉式改造,“两轴”即南北发展主轴、东西发展辅轴,把整个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三圈层”,即镇区、景区、农区。茴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则是刚刚起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易同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参与规划设计,目前总体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市规委会即将研究批准。

二、抓特色,提升品位

综合分析芒山的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把芒

山的园区发展定位为“汉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产业定位在“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生态农业”上,把文化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着力营造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着力打造具有浓郁汉风汉韵格调的风情小镇。一是建“汉”城。把汉代风格作为城镇建设出发点和着力点,大力推进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二是造“汉”园。开工建设了富有汉文化气息和艺术品位的景观大道,主要干道全部进行绿化,增设了仿汉路灯,建成汉式小游园三个,引资建设了3000亩生态园,环山各村基本取消传统种植,形成生态产业基地近万亩。三是塑“汉”风。成立芒山镇汉兴文化挖掘与“慈爱贤孝和睦村”建设科研攻关项目组,深入整理发掘了汉兴文化与汉礼仪文化资源,向广大游客陆续推出“祭祖”、清明节“开山礼”、端午节“祭奠礼”、汉家射礼、宴礼、成童礼和揖礼等汉礼仪体验与感受活动,发掘了唢呐等民间艺术,推进了父慈子孝、邻里相敬、充满古朴民风的“礼仪之乡”工程建设。目前,雨亭社区和汉风街二期建设。社区一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汉兴家苑小区完成20000平方米主体工程,明德雅苑小区完成10000平方米主体建设,预计到10月完工,民生花苑小区和戏山名苑小区在5月份启动。其他项目。四星级悬崖酒店已经举行奠基仪式,开始进入建设阶段。汉兴佳苑、先帅广场等其他招商项目均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景观大道

绿化工作基本结束。

为突出茴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区书法文化这一特点,方案设计引入笔墨纸砚及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为总体规划的灵感构思,以“砚”为总体布局结构中心,一心,两轴,四区、一公园为功能结构(一心--墨池文化广场;两轴--书法艺术产品贸易街轴、书法艺术景观大道景观轴;四区--书法艺术入口展示区、书法艺术居住区、农贸交易中心区、行政管理中心区;一公园--书法艺术主题公园等)。目前,永城市规划、土地部门已经完成项目建设用地的地籍图和土地现状图测绘工作。土地附属物的测量和登记工作也已完成,与群众之间的赔偿合同已经基本签订完毕,等项目建设设计规划批准后,即可进行附属物清理工作。同时,我们已向省财政厅、文化厅等上级部门提交了文化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争取资金扶持。

三、抓改革,激发活力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抓好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上级精神,我市撤销了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文物旅游局,组建了永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整合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网吧管理办公室、新闻出版办公室,组建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理顺了执法管理体制。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和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对影剧

院、电影公司等经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隶属永城原广播电视局的有线网络经营事业改制为企业已完成。市剧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关键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保证6月10前完成改革任务。“四馆两中心”投入使用后,成立了文化科技体育艺术发展管理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提高了场馆使用率,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争取尽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使园区建设出效率,建成后出效果,投入使用后出效益,成为拉动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建设文化改革先行区的新亮点。

第三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推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发改委主任 ¥¥¥ 2011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的重点任务。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一会儿,申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情况,并就做好2011年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市经济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急转直下,2010年一季度全市GDP仅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是近几年同期最低水平,部分企业出现了停工限产、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在严峻挑战面前,市

— 1 — 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措施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结合我市实际,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整振兴重点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扩大消费、稳定外需、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下滑势头,主要指标逐月逐季回升,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GDP达到335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0亿元左右,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0亿元,增长1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700元和7770元,增长9.2%和8.2%。应当说,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战略部署是切实有力的,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是正确有效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考验面前,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职能,为有效应对危机、促进经济持续回升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在当好参谋助手上取得新进展。一年来,进一步强化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有关部门一起,加强调研,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 — 2 — 行分析报告及相关对策建议,完成了向市委市政府的汇报。去年四季度以来,又会同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编制了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了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同时,立足于应对危机保增长,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全运后省会经济建设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着力抓投资促增长,在扩大内需上取得新进展。一年来,紧紧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把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消费规模和水平,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基本形成了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协同拉动的格局。一是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市开展了“项目推进年”活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推进的233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左右。全运会场馆设施项目全部顺利完工,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投产见效,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省会城市群城际铁路、沿黄湿地等13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国家、省确定的投资方向,会同有关部门科学选择和申报项目,全年共争取四批新增中央投资支持项目200个、新增中央投资4.7亿元,争取省扩大内需调控资

— 3 — 金24.1亿元,城投债券15亿元。组织开展了上海、江苏、赴港、赴台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引进市外投资81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8.8%;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外优惠贷款,4个项目列入备选规划,争取贷款1.4亿美元。三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高度负责地抓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管理,配合中央、省检查组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多轮检查,截至目前,前三批178个投资项目全部实现了项目开工率、地方资金配套率、问题项目整改率“三个百分之百”。按照“行政效能年”要求,抓好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AB角”、限时办结和公开承诺等有关制度规定的落实,积极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去年全年,窗口共受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45个,其中新备案、核准、批复项目135个,答复各类咨询700余件次。四是努力提升城乡消费水平。全面落实国家、省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汽车、住房、旅游等热点消费规模扩大。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过程中,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施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着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上报申请国家第一批资金补助7000万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省高 — 4 — 技术产业扶持资金6500多万元,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各2个。加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和验收工作,为齐鲁制药、神思电子等10多家企业争取了国家专项资金补助。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目标,全面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进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企业、品牌“四大载体”和“双百”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筛选和衔接汇报,争取上级支持资金3100多万元。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争取中央、省涉农资金支持,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养业良种工程、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48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3座大中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研究提出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秸秆综合利用、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思路重点。

(四)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共建共享上取得新进展。全市发改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在前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共争取社会事业项目33个,落实到位资金6031万元,争取金额和所占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年初确定的9

— 5 — 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二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省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36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222所,覆盖了287万社区居民,覆盖率达到98%,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五)积极开展重大战略研究,在谋划长远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坚持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与谋划长远发展并举,在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同时,围绕继续保持建设、投资、发展的强劲势头,深入开展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第一批10项重点前期课题研究,66个专项规划、3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开展了一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是委托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我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配合铁三院编制了省会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济南市秸秆发电规划(2010-2011年)》等。启动了《济南市新能源发展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

(六)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深化改革、对口支援等 — 6 — 工作上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协调做好章丘市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配合做好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二是定期调度加快商河县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各类支持资金3.1亿元。帮扶成武县工作顺利推进,引进的17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4个,完成投资16亿元。协调安排援藏资金820万元,争取省安排援藏资金500万元。落实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忠县援助资金110万元。三是积极做好援川工作,省下达我市的8个援建擂鼓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部竣工;5个新县城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已完成投资1.6亿元。争取省级资金支持5040万元,协调市财政资金4070万元,争取社会各界捐赠资金615万元。

二、关于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市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回升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内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面临的外部需求依然严峻,内生动力还不强。我市转方式和调结构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还比较多。但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一是整体发展环境继续宽松。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中央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

— 7 — 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着重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这有利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结构调整。二是在多年发展中,我市产业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内在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今年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和小清河两岸三大新区建设将全面推进,以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全市规模以上在建项目计划投资900亿元,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700亿元以上。国家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将继续实施,效应会更加明显,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消费市场将持续向好。四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城市面貌、行政效率和社会民生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市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着眼于推进济南的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和全面突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继续保持建设、投资、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8 —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到账外资7亿美元,万元GDP能耗、SO2和COD排放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还对几项主要指标提出了工作目标,其中GDP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应该说,今年主要指标的安排,是留有一定余地的,一方面是考虑到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社会民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多的空间。各县(市)区在指标安排上,务必要与全市的目标做好衔接,原则上不低于市里的安排。

三、关于2011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重点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关键是做好“四个结合”,即把促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推进城市建设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支撑能力;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城

— 9 — 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下面,我主要结合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实际,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经济遭受了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的冲击,是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暴露。围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中央、省、市均强调,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广州市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8%。南京市到2012年将培育形成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为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通过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的首位经济和主要支柱,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左右。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发展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服务全省、面 — 10 — 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在具体工作上,一是要抓重点产业。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基础较好、市场空间广阔的金融服务、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着力把特色做优、把精品做强、把品牌做响,加快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信息软件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二是要抓载体和项目建设。继续推进7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和30个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三个一百”工程,集中力量支持100家规模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提升100个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抓政策落实。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上还不到位。要对近几年出台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没有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链延伸发展,出台、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另外,今年国家、省将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配合做好争取工作。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市受到冲击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是工业。虽然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企稳回升,但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下一步,要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关键是要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在产业的转型升级

— 11 — 上下功夫。一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新特优”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三三四”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加快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做强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确保今年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2年分别达到1500亿元、1500亿元和1200亿元。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完善公共技术与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重点支持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快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尽快形成几个大的工业基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纷纷推出发展规划,以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实际,今后重点是立足于我市比较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做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今年国家将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省里也将研究出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我们要提前研究,及早谋划,做好项目的策划与对接,争取获得更多支持。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我市拥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品牌,创新资源比较丰富。下一步,关键是把这些品牌利用好,加大技术创新和 — 12 — 研发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做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争取国家发改委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争创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城市发展和满足市民多层次需要,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畜牧、林果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重点打造10个品牌基地和20个都市农业园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关于增强内需拉动作用。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由于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多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拉动为负值。今年国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扩大内需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1.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今年的投资工作,重点是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从中央、省政策导向看,今年投资力度并没有减弱,全国投资计划增长20%,全省计划增长18%。结合国家、省安排,我市计划增长20%,工作目标定为24%。各县(市)区要准确把握中央、省政策导向,在安排计划目标和工作目标时不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要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筛

— 13 — 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加大考核和调度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长效机制。尤其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策划储备好一批大项目,与国家、省有关部门搞好对口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增强投资发展后劲。二是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除了加快存量调整外,关键是在增量上下工夫。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关于今年投资的重点,国家提出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省里确定了社会民生、农林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交通环保、能源、服务业、房地产业八个关键领域。这些领域也是我市投入的重点,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对资金投向的管理与引导,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三是要继续加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管理。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央1.18万亿元新增投资已安排5800亿元,今年还将安排6000亿元。围绕落实好今年的新增中央投资,中央、省反复强调,对不落实配套资金的地区,将适当调减今年的投资计划。我市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个别地方也确实存在地方配套不到位的问题。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合规建设。同时,继续策划 — 14 — 一批符合中央、省投向的项目,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获得更多支持。四是要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相对于国有投资而言,民间投资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去年我市民间投资增长13%左右,低于国有投资近1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针对民间投资比重低、增速慢的问题,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各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我市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和办法,加快放开相关投资领域,从市场准入、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的跟进投入。

2.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去年全市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但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平均仅增长15%左右,低于全市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规模仍然偏小。下一步,要扩大消费需求,除了要继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外,关键就是要在扩大农村消费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能够带动城镇投资50万元。如果我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即大约6万人口进入城镇,可以带动投资300亿元左右。从消费的角度,目

— 15 — 前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支出相差约1.09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每年增加6.5亿元。因此,要结合三大新区的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城镇建设行动,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二是要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市政府明确要求,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的集中改造建设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范围内宜改造村庄的改造建设任务和危房改造任务。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协调解决好资金、土地、技术等难题,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环境。要继续加强农村销售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的各项政策,扩大活动覆盖范围。统筹安排农村道路、邮电、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耐用消费品进入农家创造条件。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难度很大: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二是“十二五”规划是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省会建设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三是从现在开始到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明年人代会审议,只有一年的时间,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 16 — 目前,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既定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密切协作,共同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做好。

1.强化前期研究。前期研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根据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需要,我们已经筛选确定了第一批研究课题,会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究。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的规划编制任务,在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2.突出规划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六个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等。

3.加强沟通衔接。“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县(市)区规划,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总体规划纲要主要体现综合性、纲领性和指导性,其他有关规划是总体规划纲要的延伸和细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沟通衔接,建立联合攻关制度。

— 17 — 4.确保规划进度质量。按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安排,今年8月底前要形成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并做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相互衔接。9月份进入规划起草和论证程序,经滚动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完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编制。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调度,同步做好规划的起草、论证和审议工作,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水平。

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发挥好部门职能作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努力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18 —

第四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进

(2008年元月25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探讨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推动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刚才,谢杰同志就全市2007年发展改革工作作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008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任务,我都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午,市县发改系统还要召开工作座谈会,深入研究探讨发展和改革工作。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分析认识市情,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初步统计,2007年我市GDP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29.05亿,增速14.8%,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第四的地位。二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快速增长。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5亿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3亿元,同比增长17.6%;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26.37% 。三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3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9元,同比增长21.02%;农民人均纯收入3926元,同比增长17.86%。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国内经济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指导下,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08年是深入实施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并将迎来奥运会的举办,国内经济将继续运行在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上,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市总体有利,一是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明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望获得更多支持;二是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与特色产业培育带来的良好机遇;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快速融合、金沙江流域开发全面启动,为区域互利合作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现实机遇;三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投资、消费持续扩大,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一是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二是从国内看,在以“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转变,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向明显通胀转变)为主要任务的调控目标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从紧,土地政策更加严格,产业准入门槛提高,进出口政策面临调整,一系列宏观

经济政策的组合出台将加剧各项发展要素制约,使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三是从市内看,发展总量不足、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结构不优仍是我市最大的实际,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优,对外开放不够,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等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

认真分析当前我市经济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和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提升期,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为艰巨,对内对外开放的要求更为紧迫,改善民生的责任更为重大。我们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市情,以新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新的举措推动发展,大力破除内陆观念、自满观念和休闲观念,不断强化开放意识、前沿意识、进取意识和爬坡意识,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质量,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九届四次会议确立全省经济工作总体取向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民心所向,科学发展是本质要求、根本途径,又好又快发展是奋斗目标、检验标准,三者有机统一。市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新宜宾战略目标和“强工、重农、壮旅、活商、兴城、富县”的经济发展思路符合省委的发展要求,切合宜宾发展实际。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对市情的科学分析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措施和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上来,在发展和改革工作中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美好新宜宾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我市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化纤等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优势支柱企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加快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尽快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五粮液、阳春坝、罗龙、福溪等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平台作用,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抓住省上将我市列为川南四市中唯一重点发展的特大城市的契机,加快调整已有的城市发展规划,将柏溪、罗龙、南溪、长宁、庆符、新发等纳入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尽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川南及川滇黔结合部的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小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实力,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吸引更多要素和人口集聚。三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做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

惠。

(二)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要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方针,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突出抓好三江流域重点污染源监管治理,确保人民饮水安全。认真巩固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成果,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生水利用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面推进城市煤改气工作。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突出抓好宜宾县、五粮液、丝丽雅、江安阳春坝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着力加快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创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积极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密切川南、金沙江流域区域的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

(四)着力构建和谐宜宾

建设和谐宜宾,要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改善民生民本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一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加社会事业投入,提高政府投资用于社会事业比重,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重点加大对农村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状况。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落实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对文化、体育等非公益性产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要努力扩大就业。当前,我市正处于就业人口高峰期,就业形势严峻。要加大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就业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就业主体和创业主体。

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济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亲民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

民生工程,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全力组织实施,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三、采取综合措施,扎实做好2008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美好新宜宾建设的重要一年。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履职尽责,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

一是编制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沿江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沿江经济带地域空间,坚持整体开发、保护开发的原则,科学规划沿江产业发展、经济布局、城镇发展、社会事业、人口分布格局,使沿江经济带成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和人口经济集聚的重点地区。

二是加快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市化工、水泥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省上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参与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川南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规划衔接,积极开展政策对接研究,争取国家省上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是搞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依照法定程序,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工作,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前发展实际,更好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突出抓好项目和投资

一要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坚持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并重,重大工程和改善民生项目并举的原则,编制和实施2008年重点项目计划。争取国家尽早核准开工珙县电厂一期工程和福溪电厂一期工程;支持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优势企业技改投入和产业链拓展延伸,加快海丰和锐阳春坝二期、普什醋酸纤维、丝丽雅6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宜宾纸业搬迁技改等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向家坝电站、向家坝±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乐宜高速、长江航道整治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志城港一期工程,积极开展宜宾机场迁建、峨宜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环线、西环线、滨江环线道路工程、中坝组团综合开发、赵场组团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杨湾污水处理厂、区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进程,深入实施亲民惠民行动各项工程,抓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项目、涉及民生民本和社会协调发展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全年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08亿元。

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借助信贷、直接融资、更多吸引社会资本”的要求,加快研究组建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促进项目、资金有效对接。鼓励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重点抓好天原集团企业债券发行工作,争取在市场化融资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安排用好省市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整合政府性投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广泛推行BOT等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和外来资本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

信贷资金,争取利用国外贷款。

三要优化投资结构。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有保有压,调整结构的契机,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保持我市投资规模、速度、效益持续增长,确保全年投资增长20%以上,突破250亿元。

(三)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关键是大通道的建设。围绕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与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衔接、与全省物流业发展布局相配套、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一要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乐宜高速、宜泸渝沿江高速、长江航道疏浚,突出加强志城港、峨宜铁路、宜宾机场等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巩固强化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步伐。二要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体系规划建设。统筹规划志城、象鼻、天柏、旧州物流园区,尽快启动江安、巡场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以中心城市为主枢纽,江安、巡场为次枢纽的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建设承接成渝经济区、连接长江经济带、辐射川滇黔、服务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一要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按照省上制定《2008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关闭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在机械、能源、化工、建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等6大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示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二要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重点投资项目计划,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节能减排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

三要加强节能减排源头控制。抓紧开展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工作,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工作,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

四、加强自身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各级政府及发改部门要按照市委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理解、统筹把握、牢固树立战略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发展战略。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努力实现工作新突破。

一要加强学习。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同时要主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专家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要服务大局。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准确领会,快速反应,狠抓落实。强化全局性的意识,做有预见性的工作,研究有针对性的办法,采取带根本性的措施。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措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

三要不断创新。要推进观念创新,善于用新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

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拓新局面。推进体制创新,坚持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务实和务虚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努力形成工作新机制。推进方法创新,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经济社会事务,在改革投资管理方式、项目审批方式、完善产业政策、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四要求真务实。大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五要廉洁从政。要时刻做到警钟长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正确对待和用好手中权力,维护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发展改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握时代主题,乘势而进、迎难而上,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宜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在全市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2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省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部署全市林业工作,进一步明确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办法,制定落实更加得力到位的政策举措,动员上上下下合力开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会议表彰了全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四个县市区政府作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借鉴、锐意创新、共同提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把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连年实施林业建设系列重点工程,突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深化林业各项改革,推动了全市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市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265万亩、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镇20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镇113个,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6.5%。二是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兖州、嘉祥两个省级试点县和12个市级试点乡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既定任务目标,1518个试点村的34万亩林地陆续确权发证,签订承包合同16万份。三是林业产业提速发展。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林业旅游、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林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到16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余人,林业总产值达70亿元。太阳纸业等7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跻身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98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5亿公斤,85处果品基地获得“三品”认证。种苗花卉发展到23万亩,年出圃苗木1.2亿株。建成森林公园13处,年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四是林业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内“两退三还”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新建湿地公园7处,面积增加到15万亩,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林业执法、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有效,林木资源安全获得可靠保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林业改革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森林资源总量偏小,人均林地面积0.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11亩;林业产业链条较短,林果产品加工转化方式还较为粗放;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快,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尚未完全确立;林业资源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毁坏林木、破坏生态的违法现象仍未禁绝。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林业改革发展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环境质量,离不开林业的承载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森林整体生态功能,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离不开林业的支撑和拉动。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效益稳定持久等特点,兴林富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深度调整农业结构、促使现代农业体系加速形成,有利于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有利于依托资源优势兴办二三产业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离不开林业的助推和激活。即将全面推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延伸,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务林兴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总之,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关系“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中央、省最新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抓实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推动林业改革发展不断上新水平。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去年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晰,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区和谐的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工作责任,细化政策措施,集中精力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

一要把握核心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核心就是要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落实到改革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确保改革合要求、顺民意、不走样。要坚持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一方面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林业成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

二要坚持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依法办事,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相一致,确保改革规范有序,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把政策和办法交到农民手中,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要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情施策,确保改革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尊重历史、重视现实,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兼顾各方利益,妥善进行处理,不搞一刀切、不打乱重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留下隐患。

三要科学规范运作。首要的是科学制订改革方案,组织专门力量,搞好调查摸底,制订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具体改革方案,村级林改方案要经法定程序通过后组织实施。其次是抓好确权到户,对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严格按政策做好确权到户工作,落实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归属。再就是依法勘界发证,对产权已经明晰的林地林木,由县级林业部门按照林权人的申请逐地块实地勘界、公示,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书,确保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内容规范、数据准确、四至清楚、权属明确,切实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还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通过均分或均股均利以及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使用集体林地的,要本着权责对等的原则签订规范的林地承包合同,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彻底放活经营权,切实落实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责任,实现集体林地由少数人代表集体管理到多数人看护自家林的转变。

四要完善配套政策。重点是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林农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也可以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依法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建立林权流转市场,完善林权交易规则,搞好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科技、法律咨询等服务,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流转市场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全面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紧完善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健全林业投融资机制,利用信贷、担保、抵押、政策性保险等形式,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还要积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乡镇林业服务力量,保持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稳定。

三、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当前林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发展、确保生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带来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林业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营造了良好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展开,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增添了强大动力。可以说,生态建设、林业

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各级务必抓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思路,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推动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争取到2015年全市新增造林9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29.5%。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建设。我市有山有水,路网密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要着眼于拓展空间、强化承载,以林业六大工程为总抓手,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一要大搞山区绿化。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荒山绿化方案,继续落实部门包山头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充分利用春季、雨季黄金时节,集中力量兴起植树造林热潮,力争到2015年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二要建设生态家园。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统筹城乡绿化美化。农村要搞好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为重点的村庄绿化,保护好独特的乡村风貌。乡镇、街道要切实做好区域内统一规划,重点抓好乡镇驻地、主要道路、关键区域的绿化美化。城市要做到见缝插绿,大力营造环城林带、穿城林带和城中森林,创造更多省市级绿化示范村镇和绿化模范单位,为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三要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是加快推进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继续实施退耕、退池、还林、还湿、还湖,尽快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功能。在保护天然湿地的基础上,规划新建一批人工湿地,对入湖河流进行二次净化,确保自然保护区内水质安全。力争2015年全市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发展到30个,面积60万亩。四要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产田创建,大力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积极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和供应安全。

(二)突出抓好水系生态建设。我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西部水系发达,东部水库众多;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和省级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贯南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市在全省水系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紧扣省里的总体规划目标,大力实施水系生态建设六大工程,以水系为依托,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综合运用各项生物工程措施,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强大的市域水系生态体系。要高起点编制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分级负责,市里负责制定全市总体规划、市重点工程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抓好“两湖两带两区一环”建设。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实际,编制本地水系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措施。对列入国家、省、市的重点水系生态建设项目,必须确保资金投入,明确标准时限,严格按工程设计、按项目运作。对涉及土地利用、生态补偿、造林补助等方面的政策,必须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严格落实,充分调动各方投入水系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有效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系生态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发展。要优化林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以西部平原为主的木材生产加工、以东部山区为主的果品贮藏加工、以北部李营为主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的湿地森林旅游四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集群。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做大一产、提升二产、繁荣三产,通过实施林业和水系生态“双六”工程,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形成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等主导产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集团,辐射带动林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升经营规模和质量效益。今年市里将重点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和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木本粮油、果品加工、生物质能等支柱产业;提速推进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凸显、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工程,构建有机衔接、联动互促的生态旅游圈,打造林业产业新增长点。要健全完善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重点在林产品主产区高标准建设一批开放度大、辐射面广、吞吐能力强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提升我市林产品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林业对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林业招商引资,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地乃至海外开拓林产品市场。

(四)突出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形势,加快职能转变,切实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不断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和林木凭证采伐、运输、经营加工制度,规范各项审批的受理条件和审核程序。积极开展林业专项治理和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防止林地非法流失、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要切实抓好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全民安全防火意识。加强护林瞭望、执法巡查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深入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切实做到防患未然。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三方责任,落实指挥部成员单位对口包片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格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抓好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周蛾防控工作,科学制定方案,加强预警监测,强化物资储备,实行综合防治,全面提高防控水平,确保疫情不反弹、不成灾。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林业改革发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现在,我市林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目标已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改革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具体负责,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要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及时会商

解决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林业部门要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做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推进水系生态建设和其它林业重点工程的具体措施;发改、财政部门及金融单位要完善林业扶持政策,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保证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需要;新闻宣传部门要把握正确导向,强化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林业、支持林业,努力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兴林的良好局面。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参与,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把我市林业改革发展推向深入。

三要严格监督考核。各级要把林业和生态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大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林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察,重点抓好林农负担监测和涉林收费监管,确保各项惠林惠民政策不打折、不走样,严格落实到位。

四要着力倾斜扶持。加大政府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增加对公益性、社会性林业工程项目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将高速公路绿色通道、荒山荒滩绿化、重点河流、湖区、库区绿化纳入县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并根据实际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支持担保机构兴办林业贷款担保业务。坚持以科技引领林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林业教育,组织开展林业技术培训,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同志们,做好林业改革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机遇难得,使命光荣。希望大家深入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为把济宁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绿色家园而共同奋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七上美术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七上语文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