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

2022-11-20

第一篇: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生轶事

同性情谊

赫菲斯提安(约公元前356年-前324年秋),马其顿贵族Amyntor之子,因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亲密朋友而盛名于史。他是亚历山大的右辅大臣,而且是亚历山大的同性恋人。

无人知道赫氏和亚历山大何时初识,但是两人很可能在和贵族子弟一起在„Mieza村‟接受亚里斯多德教育时相识。可确信的是赫氏和亚里斯多德一定见过面,并且曾有书信往来,因为亚里士多德曾有一本书信集留传于世,里面记载了他写给赫氏的全部信件。

自亚历山大进军亚洲的第一天起,赫氏就陪伴在其左右,并担任他近卫兵团的一员。牛津大学的一位历史权威Robin Lane Fox曾提出赫氏是亚历山大的„另一半‟的证据来。另一个著名的传说则提及,当亚历山大的军队经过特洛伊(Troy)古城的旧址时,亚历山大在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墓前朝拜,而赫氏则往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墓前朝拜,因为阿喀琉斯和Patroclus是古希腊有名的同性恋人,亚历山大和赫氏此举无异于向亚历山大的军队公开了他们两人的情谊。

在Issus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和赫氏曾一同巡视来自波斯国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包括了大琉士三世(Darius III)波斯帝王的家眷。在这次的巡途中,传说Sisygambis(为马其顿军所擒的波斯太后)曾误以为高大的赫氏就是亚历山大本人,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谁,只是告诉她说:“赫菲斯题安也是亚历山大。”后人提出这句暧昧语有可能是史家想像出来的,因为在希腊语中,“亚历山大”的真义是“人民的守护者”,所以这句话可能是历史学家们用双关语所开出来的一个玩笑。但是无论如何,这故事仍代表了亚历山大和赫菲斯定两人之间公开的亲密程度。

历史学家Robin Lane Fox所著的《亚历山大大帝传》:“亚历山大深爱着赫菲斯提安。从他们见面开始,他们就注定一辈子亲密无间。亚历山大死后不久,古希腊哲学家们说,亚历山大大帝一生战无不胜,但他打过一次败仗:败在赫菲斯安的两腿之间。”

“亚历山大大帝在三十岁时仍为赫菲斯安的恋人,虽然大多数希腊男子到那年岁已经离开自己的同性恋人了。一般希腊男子在而立之年会选择一个更年轻的爱人,但是亚历山大和赫菲斯安没有这么做--他们的爱情非常坚定。赫菲斯安陪伴亚历山大一生,成为亚历山大的左膀右臂,至死不渝。”

“亚历山大的近卫兵团由他最亲信的贵族所组成,比如说擅长运动的 Leonnatus和智慧善变的托勒密(Ptolemy)都是他自幼认识的朋友;然而赫菲斯安无论如何都是这所有人中最接近亚历山大的人,而且一直非常支持亚历山大亲近外族文化的所有政纲。” Mary Renault之作《亚历山大大帝其人》:“亚历山大一直爱着赫菲斯安;他们的爱如此之深,以致于超越了肉体上的情爱。亚历山大一度有过男宠,但赫菲斯安与亚历山大的情感并没有被影响。”

所罗门王结

公元前32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西亚的弗吉尼亚城是,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的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难解之结。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 亚历山大仔细的观察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这是,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的被解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所罗门王结”(也有称“高尔丁死结”)。 死因 中毒说

当时(普鲁塔克说)无人怀疑他是遭人下毒而死,但有一说谓5年后出现一些讯息,其母奥林匹亚丝因此处死多人,并命人将安提帕特之子(斟酒官)艾欧拉斯(Iolas)的骨灰散入风中,因推断是他下的毒。若干史学家指出,向安提帕特献计谋害国王者是亚里士多德,毒药完全乃由他所提供。

曾统治大半个已知世界的君王死后,各种传言到处流传,实不足为奇。下毒者是艾欧拉斯的说法很快就传遍雅典,雄辩家狄摩西尼提议大家表决向艾欧拉斯致谢。有些传到今天但极缺乏佐证的故事,或可支持亚历山大和赫菲斯蒂安不是死于自然死因的说法。有一则是说有个马其顿军官,他曾目睹哈马丹及巴比伦发生的事。到亚历山大自印度归来时,他怕自己是下一次整肃的目标,便去请教算命者,他该怎么办?算命者要他不必担心;赫菲斯蒂安和亚历山大将不久于人世。

没过几天赫菲斯蒂安果然死了,一年内亚历山大也撒手人寰,两人均在饮下纯酒之后,死于原因不明的高烧。(有位医师自药理学角度提出看法,认为慢性番木鳖碱中毒是最可能的解释。无论是否事出巧合,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兼友人植物学家锡奥夫拉斯特斯,曾提及此物的用途及剂量,并说“掩盖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于纯酒中”。)

后来也有些说法,说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动的手,因为他发现自己协助制造了一个祸害,但普鲁塔克最多只肯说:“初时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评价极高,敬爱他超过其父……但最后几年渐渐对他产生怀疑。他从未实际害及他,但其友谊已丧失原有之热情与爱,显见两人已渐行疏远。”与许多有关亚历山大的事迹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真相如何。

因酗酒和因中毒造成的肝衰竭,症状当然有相似之处。今天多数的学者否定中毒的说法,但也有人不排除亚历山大和赫菲斯蒂安是被毒死的。一群感到幻灭而愤怒的高级军官,密谋毒死亚历山大并不是不可能。他的许多昔日好友及亲信,如今因亲眼的见闻、东方化的奢糜作风、动辄杀人的暴怒,以及也许是最糟糕的自封为神,而感到胆寒。他们觉得他已变成暴君、为所欲为、喜怒无常。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自己就说过:“无人可自由地忍受如此统治。”

激光照射说

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引起世人的瞩目。许多人收集资料,调查分析,认为他的真正死因是:长期受激光的照射。

两千多年前,是谁掌握了激光技术,并且还能用来杀人呢?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原来,亚历山大占领波斯的一座城市后,城中的贵族向他贡献了一顶王冠。王冠上镶嵌着一颗特大的,发出紫色幽光的红宝石。亚历山大戴着它,到处炫耀自己的威严和权力。

科学家发现,红宝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一种特殊的自然激光。由于亚历山大长期戴着这顶镶嵌红宝石的金王冠,所以成了自然激光的牺牲品

第二篇:王中之王亚历山大的历史故事

1812年6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和他的随从人员们冒着闷热的天气到达了维尔纳。他这次出巡的公开意图是检阅部队和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法国人,都知道亚历山大是为了对付拿破仑才来的。这时,法国皇帝拿破仑和他的大军,就在几英里外的涅曼河对岸安营扎寨。

眼看一场大战就要发生,可沙皇身边的将军们仍在为采取什么战略应敌争论不休。法尔将军主张兵分两路,一路由托里将军指挥,准备在德里萨附近利用巩固的阵地与法军作战;一路由巴格拉吉昂亲王率领,负责偷袭扰乱敌人的后方。然而,阿拉克契耶夫和托里将军强烈反对法尔将军的理论,认为这将给俄国带来一场大灾难。还有人建议沙皇收回指挥权,直接指挥这场战争。另外一些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沙皇的弟弟康斯但丁大公,则主张尽早同拿破仑签订和平条约,以避免这场战争,他们认为,拿破仑已经打败了欧洲所有的强国,俄国也不会是他的对手。

亚历山大沙皇把圆滑的外交手腕也用到了国内事务上,他故意迟迟不做出决定,让人们每天在他周围爆发新的争吵,而他却耐心地听取每个人的意见,把有益的部分汲取进他逐渐形成的计划中。

亚历山大的计划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一定要诱使拿破仑发起进攻,这样,发动这场战争的责任就落到拿破仑的头上去了。因此,法国使者纳尔蓬将军在沙皇这里受到了盛情的接待,但是沙皇的答复态度却很强硬,他说,沙皇并不希望流血,不过,也决不会同意有损于俄国尊严的任何事情。沙皇强调说:即使欧洲的全部刺刀都集中到俄国边境上来,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法国使者回去了。接连几天里,俄国边境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法国人和俄国人都在做最后的等待。大家都明白,这已是战争之前预兆不祥的沉寂了。

6月24日晚上,亚历山大正在参加一个宴会,这时,他的警察头子巴拉晓夫挤过人群,走到沙皇身边,悄悄地告诉他,法国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渡过了涅曼河,进入了俄国境内!亚历山大沙皇脸色苍白地站了起来,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宴会厅。接着,他的将军们也一个个被叫走了。

这时,涅曼河上已经架起了3座浮桥,50万法国大军正在渡河。当法国皇帝拿破仑骑马踏上俄国领土的瞬间,他的士兵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拿破仑决心把俄国从地图上抹掉。

但是,法军在俄国境内接连行进了几个小时,却没有见到俄国的一兵一卒。这一带全是荒凉的沙漠,既没有可供牲口放牧的草场,更没有能让皇帝和士兵们休息的房子。法军无法停留,只得继续缓慢地向维尔纳前进。他们确信,沙皇将在那里同他们决战。然而,当他们抵达维尔纳时,才发现俄国人又已经撤退了。

法军的先头部队一直挺进到里贡迪村,才遇上了沙皇的使臣巴拉晓大。

他向拿破仑递交了亚历山大沙皇的抗议书,抗议法国皇帝对俄国不宣而战的侵略行为。拿破仑向这位使臣大发雷霆,巴拉晓夫却双眼瞪着地面,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的沉默使拿破仑更加怒不可遏。拿破仑突然叫道:哪条道路通往莫斯科?巴拉晓夫抬起头来,毫无表情他说:我想,法国人一定也知道那句占老的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到莫斯科去,你喜欢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

当年查理十二世走的是波尔塔瓦那条路。拿破仑懂得他的意思。100年前,瑞典国玉查理十二世就是在波尔塔瓦城下被彼得大帝打败的。他强压住心头的怒火,把巴拉晓夫赶回了俄军阵地。

按照预订的计划,亚历山大和托里将军率领俄军主力在向德里萨阵地撤退。而巴格拉吉昂亲王率领一支4万5千人的部队则守候在伏尔希尼亚州,等机会袭击法国的后方。一路上,俄军焚烧庄稼,毁灭村庄,填平水井,杀尽牲畜,赶走老百姓,什么东西也不留给入侵者。亚历山大沙皇说:留给法国军队的将是一片荒芜,既无植物,也无动物。法国军队决不可能从俄国的土地上取得给养!如果有必要,他宁愿毁掉整个俄国,也不会把一粒小麦或者一堵完整的墙留给侵略者!托里将军是一个倔强而又谨慎的人,他不住地劝沙皇放弃法尔将军的计划。他认为拿破仑决不会盲目地去进攻德里萨,而让巴格拉吉昂从后面包围他。拿破仑一定会先去消灭巴格拉吉昂的军队,然后再来追击俄军主力。托里将军希望沙皇马上下令让巴格拉吉昂将军前来与主力会合。

第三篇:《亚历山大的将道》读后感

不是极端的仁慈就是极端的残忍,可能是让战争的残酷性相对降低的一种做法,在二战中美国人的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人的投降,这于日本很多普通百姓来说是极端的残忍,但是于整个战局来说,却提前结束了这旷日持久的战争,避免了更多人的伤亡。纵观《亚历山大远征记》全书,实际上采取极端残忍手段的城市是不多的,极端残忍的例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三例之外不多见了,而更多的地区,只要有一丝怀柔的可能性,则是采取的怀柔政策。严厉使人害怕,仁慈使人和解,然也。而能良好的运用怀柔与暴力,则是高明的为将之道了。

在欧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若论将道、影响力、地位以及传奇色彩,恐怕人数不少,而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个,当数马其顿王——响彻千秋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马其顿王菲力普十几个子女中最优秀的后代,他的启蒙老师是著名的底比斯才女,在他13岁的时候,他拜希腊著名的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为老师学习哲学、医学、动植物学和地理,培养了他好学的精神以及科学推理和逻辑分析的思维能力。亚历山大是幸运的,在文化修养上,他继承了希腊世界的文化精髓;在军政才能上,他继承了菲利普一生纵横巴尔干半岛所向无敌的军政经验;同时,他还继承了一支伟大的军队——集希腊世界数百年的战争经验之大成(菲利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来自于他早年师从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而后由菲力普父子发扬光大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马其顿军队。

当然,亚历山大之所以如此之杰出,能在十年之内建立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除了他本人的幸运和波斯帝国的衰落外,还在于他个人强烈的使命感、钢铁般的意志、非凡的自制力,他很少贪图享受,而总是把精力不知疲倦的投入到征服事业当中,在他心中,只有能够与古希腊神话英雄相提并论才能满足他的征服欲望;唯有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勋才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他不仅要做人中之龙,还梦想成为为人类所赞颂和敬仰的神。

在任何战争中,军队的统帅都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对付眼前的敌人?对于已战败的敌人,该如何处理?对于投诚的敌人,该如何处置?对于俘虏,该如何对待?因为并非所有的敌人都是负隅顽抗者,并非所有的敌人都对自己所属的军队有同样的忠诚度,等等,还有其它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曾经的敌人是可以转化为我方的力量的;同理,曾经的盟友也是可以转化为敌人的。因此,这几个问题处理得好,将对我方的军事行动十分有利,处理得不好,又将对我方的军事行动造成莫大的阻碍。

对待敌人,到底是应该仁慈还是残忍?亚历山大在10多年的征战生涯中攻城拔寨无数,他将比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统帅更多的面临如何合理的对待所面对的敌人的事情。作为马其顿帝国的缔造者,西方四大名将之一,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拿破仑说:“我对于亚历山大特别感到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艺术”。

波斯帝国虽然庞大,但是其民族矛盾问题十分突出。亚历山大东征首先面对的是波斯人统治不够牢固的地区,从小亚沿地中海南下一直到埃及,都属于这种地区,这里的绝大数居民,都是波斯人统治下的希腊人。亚历山大除非特殊情况,一概奉行怀柔政策,只要是对他示好或者有示好可能的地区,他都不放弃一丝怀柔的机会。对于主动投诚者,他一般派一小部分军队前往接管,并任命其中一军官为最高长官。对于采取寡头政治的城市,他取消寡头政治,恢复民主,甚至允许他们制订自己的法律。命令当地居民交纳和过去交给大流士同样数量的捐税,允许他们保持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对于那些被迫帮助波斯打仗的城市,他一般也既往不咎,他的慷慨仁慈使他深得民心,例如接受埃菲萨斯城投诚的时候,他把所有因为他而被放逐的人都找回来,取消了寡头政治,恢复了民主。命令居民为阿提米斯庙捐款,数目跟他们过去捐给波斯人的一样。埃菲萨斯人由于解除了对寡头政治的恐惧,马上就开始惩戒那些与波斯有关的人,并杀死了不少重要人物。亚历山大听闻后马上禁止他们进一步追究和惩办,他知道此戒一开,有些人就会借机公报私仇、谋财害命,他们就会把某些无罪的人跟有罪的一起处死。亚历山大对埃菲萨斯人这样处理极得人心,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这种种的仁慈政策使大量城市纷纷倒向亚历山大,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亚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我们将不难发现亚历山大在地中海沿岸所获取的绝大多数城池都是对方主动献出的。这种仁慈的政策同时让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大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控制,而不需要浪费有限的兵力去过多的投入后方的巩固中。因为他深知仁慈使人和解。至于负隅顽抗的城市,亚历山大几乎采取了毫不留情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极端的残忍。

元前335年,也即远征波斯的前一年,亚历山大为免除远征波斯的后顾之忧,北上讨伐多瑙河附近的民族。在当时全希腊军事实力数一数二的城邦底比斯(Thebes),一小部分反对亚历山大的人趁机**,他们假称亚历山大已战死它乡,以此得到民众的支持。亚历山大得到消息后,急行军15天到达底比斯城下,他起初并不进攻,只是将大军驻扎在城下,等待底比斯人悔改,他希望能够采取仁慈的手段而非残忍的围攻,当他看到底比斯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意向后,马其顿全军便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经过艰苦的战斗,底比斯人抵挡不住英勇善战的马其顿人的进攻,最终全军崩溃,城市沦陷。马其顿部队,尤其是由福西亚人、普拉太人和包欧提亚地区其它各族组成的部队,怀着愤激的情绪,到处屠杀停止抵抗的底比斯人。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妇女,儿童,兵锋所向,一个不留。这种恐怖的行为简直就如同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战后全城邦幸存者一律沦为奴隶。

这次希腊大劫,由于遭劫的城邦之大和屠杀之残酷性,以致引起参与者和希腊其它城邦极大的恐惧。远征记的作者亚里安把这次大劫与希腊历史上的历次大劫做了比较,他认为,不要谈希腊历史上的历次战祸,即使是跟雅典人在西西里岛遭受的惨祸比较,这次惨祸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次西西里惨祸还没有使人们感到象底比斯这次浩劫这么惊心动魄;对希腊各城邦来说,也不象这次这样使他们感到大难临头,惊惶失措。

亚历山大把底比斯问题如何解决交给参加攻城的盟军决定。大家决议在底比斯卫城驻军,但把全城夷为平地,底比斯的领土,除圣地外,由各盟邦瓜分,所有妇孺和幸存的男子一律贬为奴隶。这种极端的残忍迅速让全希腊都感受到了亚历山大的力量,那些希腊城邦有的把原先教唆他们去支援底比斯的人判了死刑;有的接回了原先是因为和亚历山大要好才逃亡的逃亡者;有的部族陆续派使者来乞求饶恕,阐明他们是受了底比斯的唆使才造反的。亚历山大这种极端的严厉让全希腊都感到了害怕,为其远征波斯免除了极大的后顾之忧。虽然后来有斯巴达国王阿吉斯起兵的事情,但是那已经是公元

前331年的事情了,波斯帝国已经覆没,留守马其顿的安提帕特用从波斯帝国夺取的大量金钱募集四万大军在米加罗波利(Megalopolis)击败两万斯巴达军队,阿吉斯在战役中阵亡。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暴力只有在人们相信暴力会持续下去的时候才起作用。而亚历山大的征战则是这一准则的最好写照。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伊苏斯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为了在陆地上消灭波斯的海军,兵锋直指地中海东岸沿岸的城市,绝大多数城市主动投诚,但是地中海东岸中部的腓尼基城市提尔(Tyre)凭借其强大的城防不肯屈服,提尔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公元前6世纪初,古巴比伦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围困这座四面高墙的城市长达13年之久,提尔顽强不屈,巍然屹立,不愧是金城汤池。

对于提尔的态度亚历山大非常气愤,他认为要想安全的进军埃及,必须拥有制海权,而要掌握制海权,必须攻破提尔,他认为一旦战胜提尔,就能占有整个腓尼基;那么波斯海军中最强大的腓尼基这部分就有很大可能转到己方。再进一步,塞浦路斯或者主动向他投降,或者他用海军袭击把它占领。到那时,如果以马其顿舰队加上腓尼基海军控制海面,而且塞浦路斯这个良好的海军基地又已在掌中,他将稳操制海权。对于这种坚决抵抗的城市,亚历山大就坚决要将其摧毁,经过7个月的艰辛攻城战斗,在腓尼基归顺战船的帮助下,马其顿人终于打开了提尔的城门。为了报复提尔的坚决抵抗以及7个月来马其顿人的牺牲,尤其是时间的耽搁,让后来者不敢如此,马其顿人万丈怒火,足有八千提尔人被砍倒在血泊里。除了少数贵族外,其它的人则都当奴隶出卖。连提尔人带外籍人,被俘后卖出去当奴隶的共约有三万人!这种极端的做法很快震慑了其余的城市,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其余部分很快站到亚历山大这边来了,亚历山大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制海权。

在攻占提尔不久,亚历山大决心远征埃及,兵锋指向了加沙,加沙距海约4千米,通往这个城市的道路是很深的沙土,城对面的海分散成许多水坑。加沙城很大,建在高岗上,四围的城墙很牢固。它是从腓尼基通往埃及路上在沙漠边缘上的最后一座城市。亚历山大满以为凭借他的威望可以不战而下,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宦官巴提斯,他征募了一支阿拉伯雇佣兵,并作好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准备依靠他所坚信不可能被攻破的坚城加沙对抗亚历山大的大军。加沙的顽固顿时让亚历山大下定决心要将其无情的摧毁。在战斗中连他本人也负了伤,有一颗从弹弓射来的石弹穿透他的盾牌和胸甲,一直打进他的肩膀。但是这丝毫动摇不了他摧毁加沙的决心,亚历山大一边调来大量的擂石器,一边在好些地方的城墙下掏了洞,凭借马其顿人的勇敢,加沙终于被攻下。对于坚决抵抗的加沙市民,马其顿人一个不留,至于妇孺则都贩卖为奴,让他们彻底知道负隅顽抗者,除了死路一条,别无出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历山大在提尔和加沙所展现的极端的残忍为他以后兵不血刃的进入埃及这么大一块国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政治支持。

当亚历山大彻底打败大流士,攻克巴比仑后,亚历山大所面对的不再是波斯统治不够牢固的国土,而进入了波斯人的腹地,按照常理来说,波斯人的抵抗应该比以前更为激烈,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其中的关键在于亚历山大已经彻底击败了大流士。马基雅维利在其经典著作《君主论》的第四章《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其死后没有背叛其后继者》中对此专门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把君主国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所统治,第二种是君主和诸侯统治。马基雅维利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第一种君主国不容易被打败,但是一旦将其打败,保有它却是容易的。而波斯则与第一种君主国相似,大流士战死后,波斯人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亚历山大恰如其分的对波斯

帝国疆土的保卫者采取了怀柔拉拢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是非常适时恰当的。他优抚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起用他们继续担任地方长官。最典型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在其最后的辉煌吉达斯浦之战中击败了印度人波鲁斯后,对他以礼相待,不仅让他继续作国王,还把比原有国土更大的地区划分给他。除了拉拢波斯上层人士外,他还努力促进民族融合,积极提倡希腊人与波斯人联姻,以缩小民族矛盾。

亚历山大大帝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牢固的稳定了已占领地区,而不需要在这些地区浪费过多的兵力,否则,以波斯帝国的庞大,凭借亚历山大区区数万部队,早就分散在这广袤的国土上为后方的叛乱而疲于奔命了,那里还有什么力量继续向前推进呢。

战争,本来就意味着流血与牺牲,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一再强调:“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纵观战争史,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手段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为谁也无法承担国家战败而遭受屈辱的责任。在战争中的仁慈总是让人容易接受,则战争中的残忍而让人感到战争的无情,其实这是战争的本来属性决定的,它本来就是一种使用暴力的行为。如果要避免暴力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避免战争,而不是在战争开始后指责其残忍性。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谢尔曼曾如此诠释战争中的暴力:“如果人们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博得人们的好感!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这一切,想要和平的话,你们和你们的亲人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争!”

不是极端的仁慈就是极端的残忍,可能是让战争的残酷性相对降低的一种做法,在二战中美国人的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人的投降,这于日本很多普通百姓来说是极端的残忍,但是于整个战局来说,却提前结束了这旷日持久的战争,避免了更多人的伤亡。纵观《亚历山大远征记》全书,实际上采取极端残忍手段的城市是不多的,极端残忍的例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三例之外不多见了,而更多的地区,只要有一丝怀柔的可能性,则是采取的怀柔政策。严厉使人害怕,仁慈使人和解,然也。而能良好的运用怀柔与暴力,则是高明的为将之道了。

第四篇:彼得大帝与俄国的崛起

----大国崛起观后感 「摘要」彼得一世用极其野蛮粗暴的手段强制性地把愚昧落后的俄国带进现代世界的门槛,他的丰功伟绩永彪春秋。改革结束了俄国长期的孤立状态,建立了通往西方的通道,基本确定了此后近200年俄国面向先进西方的发展趋势,海洋化 和西方化的俄国历史由此开始。从此,俄国的历史就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并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俄国参政院在 致彼得的贺词中强调:彼得已经领导着俄国人民,"由混沌无知的黑暗时代,走上了光明的世界舞台"。

「关键词」彼得 改革 发展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进行的。1700年彼得下令实行义务兵役制。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国外去学习军事,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彼得一世还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海军章程》。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彼得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

设3个省。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彼得还下令建立参政院,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第

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运河,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彼得一世改革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彼得一世改革 - 个人体会

彼得大帝永垂俄罗斯的史册,没有他,或许就没有后来俄罗斯的繁荣。他非凡的气魄,卓越的眼光,令人敬仰。年轻的他,没有俄罗斯人固有的盲目的民族优越感,远渡西欧,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他吃住与平民无异,试想,一个大国的储君,放下自己的架子,诚恳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纵观历史,屈指可数。这一点令我敬佩。我想,正是年轻时留学的经历,让他看到西方的先进,本国的落后,回国后才会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当时的俄国,还是一

个内陆国,他放眼未来,要为俄罗斯打开通往西欧的海上通道,发动战争,建立圣彼得堡。这场战争,意义深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建立起通往西欧文明的门户,为俄罗斯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长远的眼光,也只有走出国门的他才会有啊!回顾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确少不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有一种感召力,让人民团聚在他的周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上,还是缺少邓小平的眼光。邓小平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出过国,留过学,看到过西方的文明,亲身体会到国家的落后,才有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才会有现在中国和朝鲜的差距。而毛主席身在农村,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带领人民解决了矛盾,而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缺少彼得大帝一样的远见,缺少小平的眼光,所以中国一直远远落后,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再说说我自己,彼得大帝学习西方文明,为后来的俄罗斯发展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改革开放,有了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思想里也离不开早年留学的感悟。还有阿里巴巴的马云,也是在美国看到电子商务的前景,回国后才抓住商机,建立阿里巴巴,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只有放下身价,走出国门,多学,多看,多思考,抓住机会,放眼未来,才能拥抱美丽的明天。温家宝总理不是也说嘛,一个国家总需要几个仰望星空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我说的眼光问题。我们能力有限,即使不出国,也要到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走走,看看,思考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差距,也许商机就在这些思考中。

第五篇:洪武大帝

洪武大帝——朱元璋——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使我不禁感觉作者文笔的美妙。用通俗的语言把人物分析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而在英雄辈出的明朝三百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明朝的开国大帝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极力反贪的人。由于他的童年在元朝的腐败统治下,家人们相继死去,自己也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童年的痛苦,是他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于是,在他的统治下,贪官污吏被杀掉无数,而且实现了大众化向老百姓普法(《大浩》就是一本反贪普法著作),而且允许私人扭送贪官进京受审。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据吴晗先生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之中,天下各衙门所上奏章达一千一百六十件,所言之事有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以每件奏章一千字计,也要有一百一十六万字,这样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批阅二十余万字,处理四百二十三件事。此外,他还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见各地来京上告的耆民,处理百姓击登闻鼓直接告状的事,定期接见朝觐的官员,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而且还废除了宰相,一个人挑起了国家的重担。他事无巨细,必定亲躬几乎不需要休息。真可谓是劳动模范啊!

虽然朱元璋先生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他也有许多缺点。

他是一个残忍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杀掉大批功臣,徐达、刘基、蓝玉。他们并不想谋反,相反,他们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只不过功高盖主罢了。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杀了他们也就罢了,毕竟人数少,但是朱元璋又发动了明朝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其杀人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将近九万人死于非命!

是时候给朱元璋一个评价了。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家破人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依靠,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后继续前进。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 。他虽然有过不朽的功勋,但也有过严重的过失。

少贫贱兮壮志扬!千军万马怒弦张!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幽默搞笑的自我介绍下一篇: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