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2022-12-3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象型病害, 且在年度间具有暴发流行的特点[1]。该病不仅引起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 而且收获的小麦籽粒中还含有DON等镰刀菌的有毒代谢物[2], 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现在主要是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多菌灵,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明显抗性[3]。

近几年, 常熟地区小麦赤霉病呈大发生趋势, 尤其是2014、2016年, 常熟市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大流行。本文就近几年常熟市小麦赤霉病的多种药剂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筛选高效药剂, 为今后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常熟市大义管理区五新村种粮大户麦田, 田块平整, 土壤肥力均匀, 小麦品种为扬麦16号, 长势均衡。

1.2 试验设计

1.2.1 供试药剂

2013-2016年试验药剂见表1~表4。

1.2.2 小区设计

每个小区面积33.3 m2, 每个处理重复2次, 随机排列小区。

1.2.3 施药方法

施药时间选择在小麦扬花初期 (扬花株率5%左右) , 电动喷雾器施药, 用水量40 kg/667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药后5、10 d观察, 各处理小区小麦生长正常, 无明显药害, 供试药剂安全性较好。

单位:667 m2

2.2 防效分析

2013年试验结果 (见表1) , 25%氰烯菌酯的病穗率防效和指数防效最好, 均达100%, 28%烯肟·多菌灵100 g、60%多·酮的病穗率防效和指数防效也较好, 均在90%以上。

2014年试验结果 (见表2) , 40%多·酮、25%氰烯菌酯的病穗率防效较好, 分别为63.08%和61.54%, 25%氰烯菌酯、40%多·酮、30%戊唑·福美双的指数防效较好, 分别为75.11%、73.08%和72.07%。

2015年试验结果 (见表3) , 50%吡·多·酮、60%多·酮的病穗率防效较好, 分别为75.50%和70.13%, 25%氰烯菌酯200m L、50%吡·多·酮的指数防效最高, 均为79.87%, 60%多·酮的指数防效也较好, 为76.04%。

2016年试验结果 (见表4) , 42%咪鲜·甲硫灵的病穗率防效最好, 达85.57%, 42%咪鲜·甲硫灵、30%戊唑·福美双的指数防效较好, 分别为88.06%和82.6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2013、2015年赤霉病发生程度较轻的年份, 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烯肟菌酯·多菌灵、多·酮、吡·多·酮都对赤霉病表现出较高的防效, 但在赤霉病发生程度较重的2014和2016年, 含多菌灵成分的吡·多·酮和多·酮的防效不理想。这与多菌灵的长期使用产生抗药性有密切关系,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加大用药量。氰烯菌酯在2013-2015年的试验中对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 可进一步做大田间示范验证其防效。在2016年的试验中, 42%咪鲜·甲硫灵对赤霉病的防效最好, 下阶段要继续做好对其的试验工作。氰烯菌酯、咪鲜·甲硫灵可作为将来多菌灵抗性不断增强后的替代药种。

摘要:近年来, 常熟地区小麦赤霉病呈重发趋势, 主要原因是气候适宜病害发生, 田间菌源充足, 小麦品种不抗病, 抗药性增强。分析近几年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 筛选防效较好的药剂。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防效,防治措施,常熟市

参考文献

[1] 杨荣明, 吴燕, 朱凤, 等.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2) :16-19.

[2] 罗雪云, 李玉伟, 温世凡, 等.赤霉病麦引起的食物中毒及镰刀菌毒素的测定[J].卫生研究, 1987, 16 (4) :33-37.

[3] 邵振润, 周明国, 仇剑波, 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药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 2011, 50 (5) :385-3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琴教学中的“默奏”论文下一篇:数字媒体中的动态版式设计视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