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从自制性的培养、顽强毅力的培养、果敢性的培养、主动自觉性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渗透七个方面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 篇1:

篮球队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之浅探

摘 要 基于良好心理素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篮球基本功的训练、自信心的训练、提高抗干扰能力、加强意志力训练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探讨了篮球队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良好心理素质 篮球队员 途径 培养

现代篮球运动向着高强度、快节奏的方向发展,在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战术运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身体素质是基础,技术全面是保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术与运用战术的先决条件。为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球员充分利用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重视篮球队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篮球队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篮球基本功是指诸如手、脚、腰、胯、视野等方面是否能做到熟练自如、得心应手的程度。基本功是篮球队员在掌握与运用各种篮球技术时带有共性的环节,主要分为手的基本功、脚的基本功、腰的基本功、视野的基本功等四个方面。良好的基本功是篮球技、战术发挥的保证。由于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球比赛充满了高强度的对抗和立体感的竞争,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投篮的情况是罕见的,攻防技术动作往往都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如果没有良好的篮球基本功,球员很难有良好心理素质,那么在对抗中就很难发挥出技战术水平。为此,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使球员通过篮球基本功练习,为提高篮球比赛水平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是当前篮球界教学与训练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篮球训练工作已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与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为提高心理素质开始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使球员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和未来篮球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球员终身受益。

二、加强运动员自信心的训练

篮球自信心是球员在比赛中自我心理调节和对动作判断与控制的一种能力。球员在参加正规比赛时要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如果这一心理特征培养的不够抓实,其他个性特征都将失去作用,并导致赛场上的低级失误发生。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和树立是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为此,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应经常对球员进行事业心和进取心的教育,以提高队员的拼搏精神。要多讲球员的优点,多进行积极的鼓励,使球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在比赛中发挥球员自己应有的水平。当然,为己助威加油的喊声有助于提高本队的士气;但在客场,对方啦啦队的声势必然会加大对己队的干扰。因此,在平时训练时应注重球员的心理疏导,要用自信心来控制自己,培养己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抗挫能力。

三、提高球员的在场上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篮球比赛具有公开性,因其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NBA、CBA的主场球迷在客场球员罚球时用彩色拉拉棒制造的超常噪音,或是教练员语言、动作流露出来的焦急情绪和不信任感,以及裁判在比赛中做出的不利于己方的误判等,都会对球员产生干扰。有些球员就会因此而严重影响自己技术水平的发挥,在比赛中表现为急躁、自信心缺失、心理负荷增大,生理和心理失衡、体力下降、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和犯规次数增多,乃至比赛失败;而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球员则会对这些不利因素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沉着冷静,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战术水平[1]。

四、加强意志力训练

意志力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品质,是一种人为设定某个目的,并根据所设定的目的不断尽力调节自身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为了实现所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力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项通过后天训练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技能。较强的意志力可以帮助球员突破障碍,在艰难的逆境中迎难而上。由于篮球比赛训练强度较高,训练量大,竞赛条件紧张激烈,那么要较好地完成训练及竞赛任务,在需要具备较好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意志力,只有具备了较坚强的意志品质,球员才能在特别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从而取得较好赛绩。由此可见,在日常篮球运动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球员的意志力训练。首先,要训练球员克服逆境的能力,训练确保完成任务的刻苦精神。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对训练质量和运动量进行严格要求,杜绝出现娇馁等情绪[2]。

五、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身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他念头所分散的一种自控能力。为了训练这种能力,就要设法阻断自己的思想与其它无关事物的联系,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到指定的事物之上。一般来说,在训练中主要采用视物法。即选择一个目的物,对其仔细观察几秒钟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如果回忆的物体形象不太清楚,就睁开眼睛再看一遍,然后再闭上眼睛回忆。如此重复数次,直到头脑中能清晰地回忆出被观察物体的形象为止。这是改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也是在比赛时能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最能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力以赴顽强拼搏,打好每一个球的重要因素[3]。

参考文献:

[1] 于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 付前勇.篮球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武汉船舶职技学院学报.2014.3.

[3] 刘慧丽.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才智.2013(32).

作者:黄连杰

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 篇2:

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

【摘 要】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从自制性的培养、顽强毅力的培养、果敢性的培养、主动自觉性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渗透七个方面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道德素质    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的意志品质有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人为培养与锻炼而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育。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优良的品质,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而引起的,包括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有个正确的认识,即通过上体育课不仅能增强体质、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及多种多样的运动技巧,还能培养一个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毅力,以及果断性、勇敢性、自制性、自觉性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各项运动的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真正达到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性的培养

自制是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意识地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如在足球或篮球比赛中,教师可故意错判、漏判等,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自制的能力。

二、顽强毅力的培养

顽强毅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教学中学生在已经疲劳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再布置一定的内容让其完成,或在气候、场地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三、果敢性的培养

果敢是在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即使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也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的一种行为。教学中可通过增加器械高度,如撑竿跳高、跨栏、鞍马、跳水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果敢性。

四、主动自觉性的培养

主动性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接受它,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困难任务的一种表现。而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所从事的行为,并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意义。高度的自觉主动性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具备了这一品质,就能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些课后作业,使其对课堂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复习,对动作难度自行揣摩,以此达到自觉主动锻炼的目的。

五、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共同努力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而只顾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就不会顾全大局,从而影响集体荣誉。同时,如果持有狭隘的个人主义,缺少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个人的学习、 工作及事业上也就难取得进步。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小至个人成就,大至民族强盛,都与集体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或在各种教学正规比赛中,诱导学生排除场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以此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材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各种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活动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自己所用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把道德品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体育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体育与健康知识教材,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真挖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抓住各种适宜时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民族传统体育和我国的体育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等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意志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切随意运动的完成都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参与。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品质。只有优良的品质与强健的体魄相结合,学生才能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不断进取,从而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由此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黄亚军

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 篇3: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摘 要:初中体育课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能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首先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具体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初中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且普遍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心理素质指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度较低,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让体育课切实成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是否存在较强的影响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在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特别是目前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自我认知的觉醒和对世界的不完全认识,容易让学生陷入思想和心理误区,进而产生厌学、自卑等心态,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针对这一问题,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帮助学生度过心理成长的难关[1]。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形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可以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动作协调性,这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帮助。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接受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指导。(2)体育锻炼具有一定强度,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力,比如进行长跑训练,绝大多数学生的身体条件都能够满足完成初中长跑训练任务的条件,完不成任务的学生通常是心理问题在作怪。通过经常开展长跑训练,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成训练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挖掘自身潜能,这对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重要帮助。(3)内涵丰富的体育锻炼精神包含心理指导的内容,无论是公平的体育竞争精神,还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成长提供积极的指导。因此,应充分利用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渠道,让体育锻炼发挥出更多的积极影响作用[2]。

二、关于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

(一)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关注

虽然初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这种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开展体育教学就是完成体育知识、技能教学方面的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学习,掌握体育常识、体育运动规则,学会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认识过于片面,没有深刻理解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讲解体育运动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以发现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在此情况下,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积极作用自然难以发挥。因此,必须提高思想层面的重视,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放在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上[3]。

(二)体育教学缺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决定的,比如上篮球课,就采用篮球运动的相关训练方法进行教学;上田径课,则采用田径训练方法。在较为固定的知识和规则讲解环节、热身运动环节,也缺乏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再加上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关注,难以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有效渗透。体育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效果,就必须实现体育锻炼内容与心理素质锻炼内容的有效融合,并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方法。由于教学方法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体育锻炼兴趣。因此,必须尽快对体育教学方法做出改进。

(三)体育教学缺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吸引力

如果在初中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喜爱程度,体育课通常会排在前列。但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课的理由不是真正热爱参加体育锻炼,而是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更加放松。从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现象,要么课程内容过于紧凑,训练强度较高,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畏惧心理;要么课程内容过于宽松,难以达到相应的体育锻炼目的,自然也难以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体育精神。从本质上来看,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丧失兴趣。要想发挥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还要从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着手。总之,就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并找到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4]。

三、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具体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兴趣

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心理引导作用,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基础体育运动水平的差异和性格差异等。切实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这一代初中学生的个体意识普遍较强,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运动爱好,比如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通常对NBA比赛和球星较为了解,与学生谈论此类话题,学生总是非常感兴趣。良好的沟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跨越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对学生产生足够的了解后,可以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设计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运动水平和运动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合理控制不同分组的训练强度和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通过采取趣味性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了解體育运动规则,掌握体育运动小技巧,并开展难度适宜的训练,帮助其快速提高运动能力,让学生收获自信心。对于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斗志”,从而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育锻炼

在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丧失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心理素质指导方面的需求,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思考和感悟,主动走出思想和心理误区。比如在学习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一堂精彩的多媒体课,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该项运动的发展历史、著名运动员等,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新运动的认可和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对新运动项目有所了解的学生,上台为大家介绍这个运动项目,并谈谈自己对该项运动的理解和感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成就感,为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而自豪。在接下来的教师演示过程中,则可邀请对新运动不熟悉的学生与教师一同做动作,充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做好这些铺垫工作后,再组织学生来到运动场上,利用相应的体育器材开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游戲环节,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情调节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快乐,减轻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烦躁情绪。

(三)采取挫折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当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采取挫折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磨炼意志,迎难而上,并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进步和产生的感悟,使学生可以将体育锻炼精神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谓挫折教育方法,就是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具有完成的潜力,从而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素质的锻炼。比如在400m跑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采用适中的速度完成任务,教师站在终点处,当学生快要完成任务时,教师发布新的任务:“加油!不要停!继续冲刺50m!老师在终点等你们!”学生在听到新的任务时可能会产生“怎么又加任务”的想法,教师应继续对学生进行鼓励:“老师知道400m跑根本难不住你们,现在拿出你们的真本事,让老师看看你们还有多少潜力!”此外,以比赛的方式开展体育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抗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比赛的紧张气氛下,尤其是处于劣势时,最能看出学生的抗逆能力。教师通过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反败为胜,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胜利的喜悦。

(四)有计划地增加体育锻炼强度,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要实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影响,必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并控制好体育锻炼强度。只有在学生获得充分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才能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教师应通过加强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开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从而合理增强体育锻炼强度。应保证体育锻炼强度稍稍高于学生能够承受的强度,从而激发学生潜力,获得进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有计划地增加体育锻炼强度。这种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帮助。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同时提高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锻炼效果和心理素质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其作用价值和目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设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引导的内容,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并切实在锻炼过程中,获得心理素质的磨炼,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力,形成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谷美荣.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N].发展导报,2017-11-14(B31).

[2]冯强.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69-70.

[3]王成.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159-160.

[4]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73-74.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徐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取证课程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