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移动电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第一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移动互联时代电视媒体移动端入口研究

摘 要 以电视媒体借力移动互联网技术布局移动端入口为研究对象,提出电视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强调移动端技术应用App对于电视媒体嵌入观众收视产业链的必然性,通过满足观众“痛点”需求的工具性服务实现观众导向用户导向的迁移。以移动端应用和电视端播出联合构建观众服务平台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所在。希望这一思考能为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提供一些思路,为其巩固主流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话语权建言献策。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入口;人际互动;平台战略

技术催生人类飞快地进入移动互联网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产业重要分支的媒体行业,其内部发生了深刻变化。据调查,上海交大日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而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大学生媒介接触率在持续下滑,不接触的比例分别为47.7%、44.5%、39.3%和26.5%,数据的差距并不是传统媒体内容质量降低造成,而是人类对于媒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即时互动性的本能需求,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做得更好。即便被誉为“第一媒体”的电视媒体注意力缺失直接导致媒体影响力、引导力、营销力乃至商业模式的整体没落。

1 宣传导向和用户导向的博弈

2016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到上海报业集团调研时指出:“报纸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守好阵地,丢掉了市场,也就丢掉了阵地。这段话生动地说明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传播时代,媒介传播以谁为本的问题。

宣传为本强调的是注重宣传者的利益,以宣传者利益为出发点,向受众传播经过传者议程设置好的信息,以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传达给受众,不需要太多受众的反馈,只需要受众接受宣传者的信息并且贯彻落实,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比如互联网产生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媒体基本上是采用宣传为本的模式。

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传播时代下的用户,或者说大众,已经开始习惯接受一种平等、互动式的媒介传播模式,电视媒体发展到今天,从媒介生态上与新媒体生态可能有一定的落后,缺少互动,这就更需要我们具备用户为本的意识,以观众的需要和接受习惯来与他们沟通,更重要的是增加互动,增加用户参与电视媒体的途径与深度,使观众不仅“观”,还要“用”,成为真正的电视用户,建立观众与电视之间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产生难以割舍的用户“黏性”。这才是用户为本的应有之义。

2 电视媒体移动端入口价值

电视媒体移动端入口是电视屏屏“线性直播”中,发现电视发烧友群体即时参与、发表言论等强烈需求,在移动端开发的社交应用App。它包括用户之间的“直播聊天室”,用户与节目生产者之间的“社区、论坛”,用户与节目之间的“投票系统”等,是电视媒体大众传播中专门针对用户“参与感”“存在感”潜在需求的“杀手级”应用。

2.1 参与价值

通过入口,媒体内容与用户互相交互,这里的媒体内容包括节目、节目嘉宾、制片人、节目编导记者,使需求方与供给方直接交流,用户真正参与和体验节目,并产生情感依赖;满足用户对大众媒体即时发表言论的需要,增加用户“存在感”。

2.2 内容价值

内容价值是移动屏屏入口价值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电视媒体长期以来生存发展的立足之本,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媒体资产,是吸引用户长期与入口保持互动关系的核心价值,是整个媒体产业链经营的基础。

2.3 流量价值

流量价值是用户对于参与电视媒体的沟通需要而主动汇聚到电视媒体移动屏入口所产生的价值。流量价值是移动屏入口的基础性价值,没有流量,其他价值无从谈起。

2.4 平台价值

平台价值是在移动屏屏入口打造一个媒体生态圈系统,构建用户、媒体、媒体产品生产者、商家互动运转机制,通过彼此之间的需求满足效应,实现多方共赢,这个入口所体现出的价值就是平台价值。

2.5 营收价值

作为多屏互动中的重要一屏,具有独立商业价值和商业回报是验证多屏互动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3 电视媒体屏移动端入口模式

如图1所示,电视屏和手机屏是我们平台化战略的双屏闭环平台。由平台模式搭建而起了双屏互动的生态圈,在平台上聚集了三个群体:用户、电视媒体制作人(制片人、编辑记者、明星嘉宾、事件当事人等)、广告商和增值服务供应商。同时配套了参与啪啪键、媒资IP资源、电视节目生态群等链接应用及产品。他们将三个群体联系在一起,吸引他们入驻到平台内,与其他群体互动。

在这个平台上,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流动的信息链和价值链,而是基于互相需求产生的两个群体双向流动、三个群体网状联系的三边模式。让这个三边模式的平台圈运转起来,平台就需要一个“启动键”,激发某一群体的网络效应,从而带动另外两边群体的产生网络效应,所谓网络效应就是当某一边群体的用户规模增长时,将会影响同一边群体和另外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应。通过产生的网络效应,使各边群体增加使用意愿和满足感,从而长期驻留在平台内,进而推动信息流动及盈利。这就是三边平台的运行机制。

具体到本文提到的电视端入口平台生态模式,笔者分析发现用户深藏已久的同时参与电视屏互动的潜在需求,根据这一需求,我们的“启动键”选择了社交互动应用“参与啪啪键”,该功能具有投票、点赞、选择红蓝键、摇一摇等节目即时参与系统,还具备论坛、聊天室等用户之间及与制作人群体直接沟通的人际社交系统,通过“参与啪啪键”吸引用户流量进入App平台入口,用户可以参与节目也可以观看视频,或者双屏互动,随着用户流量增加,产生更多PGC和UGC,增加用戶黏性,同时平台获得用户数据沉淀,积累用户大数据及后续分析,获得精准用户属性及需求,促进更多定制式参与功能与节目内容,吸引广告商及增值服务商入驻平台,投放广告及增值消费。

4 结论

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行业趋势,梳理传播学理论,借鉴市场营销学理论,挖掘用户深层需求及行为轨迹,比较两类媒体长板短板,得出以下结论。

1)广大用户一直存在与“官媒”互动、在官媒表达意愿和平等交流的强烈需要。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急需“基因变革”,从理念到执行需互联网化改造,进入移动端,开创新媒体,拥抱新用户。

2)按照互联网产品规律开发社交参与型App平台,包括适合与电视媒体特殊行业需要的互动功能、基于电视台资源的创新视频内容平台、开放共享的增值服务功能等。

3)通过技术开发电视媒体移动端人际互动应用App产品,形成用户-移动屏-电视屏双屏互动,实现用户与官媒即时互动,迅速聚合用户流量和各种大数据。

4)创新多屏经营商业模式。创新即时互动类广告产品,开发双屏整合营销广告产品及移动端广告产品,实现广告增值新途径。开放增值服务平台,开拓垂直创收渠道及衍生产品收益模式。实现大数据分析、即时互动常态下电视、移动双屏宣传价值和市场价值长期增长,打造新型主流“官媒”。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鸿铎.传媒产业机构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卜彦芳.传媒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5]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闫征

第二篇: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前瞻

[摘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关键词]媒介 形态 公交 移动 电视

一、媒介形态变化的理论阐释

媒介形态即媒介的生存状态、生存依据、媒介的传播方式方法以及由此展开的媒介功能与特征。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态变革: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数字媒介。随着媒介形态变革的深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继展开。

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多个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由于社会需要,新技术才会慢慢被接纳和采用,加上竞争和政治压力,才促使媒介形态发生慢慢的变化。因此,他总结出了考察传播媒介形态变化的六条主要原则:

——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走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它现存形式的发展。

——形态变化。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的出现,他们都是从已有媒体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

——增殖。新出现的传播媒体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

——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及媒体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他们仅有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

——机遇和需要。新媒体并不是仅仅因为技术上的有时而被广泛的采用的。开发新媒体技术总是需要有机会,还要有刺激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上的理由。

——延时采用。新媒体技术要想商业成功,总是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从概念的证明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类一代人(20~30年)的时间。

从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技术革命带来媒介形态变化,是从一种旧的媒介形态逐渐积累、转化,进而产生一种比较新的媒介。在这种变化当中,旧的媒介不会消亡,而是继续“演进和适应”,是某种媒介较早形式的延伸,并逐渐演变到自身独特的存在形态当中。这种变革和适应的连续性,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堪与物种演变相媲美的复杂过程。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共同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现实”。

二、公交移动电视对媒介形态的推进

移动电视的出现,既是电视媒介在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更是媒介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旧媒介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焕发生机的结果。作为一种媒介新形态,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融合了传统电视媒体和户外媒体的特征,具有时空移动性的优势和独特的受众价值。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上的变革,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一)传播方式的改进

公交移动电视采用的是以数字方式发送、传输和接收图像信息。其传播终端是移动的,可以一改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的传统接收形式,使受众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接收成为可能,弥补了传统电视的缺陷。

(二)传播内容的改变

公交移动电视为了适应受众的分散性及短暂接受的特征,其节目根据自己的特定要求从各种渠道集纳节目资源,慢慢使得公交移动电视向内容集纳者转变。他们采取滚动播出的形式,满足不同的人群在不同场合的需求。节目以短小精悍、及时实用为特征。采取“化零为整”的传播形态,使得信息更易为受众接受。

(三)传播功能的扩展

公交移动电视除了能让受众获取及时新鲜的资讯,得到轻松愉快的休闲和享受以外,还具备“疏导人群,指导避险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公交移动电视每个时段都有较大规模及范围的流动人群在收视,播放的及时性新闻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

(四)新媒介文化的产生

移动电视消减了传统电视的客厅休闲性,其移动观赏心态,所带来的短、频、快文化消费方式,不是休闲享受,而是为了打发暂时的无聊时间以获得短暂的信息满足。而公交移动电视利用人群被动空间集结和公交车的封闭性“罐头”文化传播的特点,使得影院的强迫观赏得以回归。此外,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以公交车厢为移动载体的电视传媒,在其传播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移动的公交文化,反映受众对公交文明的诉求。

三、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前瞻

“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媒介,公交移动电视不可避免地处在与传统媒体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中。面对不断改变的复杂的媒介环境,它需要与传统媒体在不断竞争与合作中自适生存和进化。在媒介文化的塑造中,将显示出重构、整合的趋势。而这些也将是公交移动电视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其目前的情况而言,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一)改进现有的技术系统,求得生存

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体及媒体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媒介形态变化的生存原则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移动电视的技术优勢。去适应和进化不断变化的媒介市场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否则仅有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因此,作为以移动为优势出现的公交移动电视,需要从技术本身寻求突破,求得生存。

技术瓶颈的突破。移动电视在传输技术上有插卡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插卡传输,在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等独特优势,画面清晰、接受稳定,但这种技术无法做到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一旦有突发或紧急的信息需要发布,无法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反应。无线传输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其本身还不够成熟。遇到楼群、高架桥等建筑物阻挡,移动电视在公交车行驶中会出现黑屏和信号中断的现象。所以技术瓶颈的突破和改进,保证较高的好屏率,是目前移动电视发展的当务之急。

加强辅助技术系统的开发。移动电视除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瓶颈的制约,还要加强辅助技术系统的开发。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发的“延时技术”,就是过渡时期很好的办法。该技术是改电视直播为分段直播。把精华节目进行融合。虽然在时效性比传统电视直播稍逊一筹,但是基于受众

流动性的特点,很多人不可能看满30分钟的直播,相反牺牲一两分钟的时效性,却换来了资讯的最新整合,满足了广告插播的要求,也使得移动电视更有效地利用了电视直播。

(二)融合可资借鉴的媒介形态,求得增殖

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长年累月地和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它现存形式的发展,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作为新媒体的公交移动电视更是如此,它与现有的传统电视不能彼此独立的存在,而只能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在复杂系统中自适生存。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传统电视的延伸和补充,起到的是电视媒介“二次传播”的作用。因此,它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媒介形态,借鉴其他媒介的优势,来求得自身的增值。

1 明确渠道商的定位,与传统媒体变竞争为互补

面临自身有限节目制作条件和经验,传统内容商不可比拟的内容制作优势,公交移动电视更应该做内容的渠道商,而不是内容提供商。因此,采取与传统内容商连横的方式,来变竞争为互补,对公交移动电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所以,明确了渠道商的定位后,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实现与传统媒体互补:

帮受众向内容商“定制”节目。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制定出自己的节目标准。然后向传统内容商定制“符合标准”的节目。在这中间,运营商在内容选择、节目形态选择、播出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收视环境和收视心理,和自身以移动为载体的特点,围绕该定位进行传播。

打造传统电视的“搜索频道”。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受众市场优势,和自身以移动为载体的特点,对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融合,对电视台的节目精加工。可以通过把电视台的节目进行预告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传统媒体的“搜索频道”,实现与电视台的互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带动自己的品牌建设,改变在受众心中仅是“广告播出器”的印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

利用“时间差”捕获受众的“近因效应”。由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时间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互补性,所以可以引进电视台黄金时间以后的节目,进行整合加工,放到第二天自己的黄金时段播出。这种“打时间差”的办法,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节目内容,并且可以捕获受众的“近因效应”,在“第一时间”与受众进行接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美誉度。

2 借助网络、手机等互动平台,加强受众互动

移动电视可以联合网络和手机等互动性较强的媒体,实现互动,来弥补自己单向传播的缺陷,这里不仅包括受众的反馈信息,还包括设置更多的互动节目。这样可以提高受众的卷入度,也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比如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和手机结合,提前公布哪几路车上会有什么信息,抽奖,提前让受众在乘车的时候去关注。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形成情感上的交流,进而为媒体形成品牌形象,促进信息传播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

3 借鉴其他媒介优势,跳出盈利模式单一化的局限

公交移动电视的商业发展模式相对简单,主要是依靠广告投放。但是公交汽车嘈杂、拥挤、颠簸、人员构成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得其广告效果无法获得监控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广告商投放的积极性。所以公交移动电视应当跳出广告创收单一的模式,从产业的角度考虑移动电视可能具有的潜力,可将频道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来开发,收取频道的租用费或使用费;也可与传统媒体或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体合作,打造广告媒体共同体,实现广告传播的最佳效果。

(三)塑造移动电视媒介文化,求得创新

罗杰·菲德勒站在媒介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审视媒介形态变化,承认技术革新与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由技术变革产生的新媒介,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新技术带来的信息革命,引发的是电视传媒领域中关于人们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生活交流方式等方面全新的社会文化革命。面对这样的社会宏观环境,作为新文化媒介的移动电视,不仅要使得其媒介文化与传统媒介文化在自适中融合演进,更需要塑造自身独特的媒介文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 注重打造高品位的节目内容,提高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文化内涵

根据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资讯和娱乐类的节目应加大信息量,新闻节目播放应该更加及时,广告比例要适当,制作上追求精良和优美,依据移动的特性特别制作。在制作上应尽量安排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并且可尝试方言节目,突出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节目不仅使观众产生对品牌的亲切感,而且提升了公交移动电视的文化内涵。

2 加强信息服务,做好公益宣传,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

树立“绿色传播”理念,做好公益宣传,发挥城市应急服务功能。随着移动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独特功能。這些对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提升其电视文化内涵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营造温馨的公交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流动媒介文化景观

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媒介,不应该仅满足于用所谓“快餐文化”和游戏娱乐去充斥观众的休闲时间,更应当承担一种文化使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应该结合传播环境的特点,营造欢愉的受传气氛,形成一种用心关爱,以人为本的公交文化为特点的流动媒介文化景观。在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上,要注重情感的营造。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感知,使乘客建立比较清晰的“角色认同”与“自我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电视与乘客之间的“深度心理沟通”。

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虽然有它的一些缺点,但它实现了人们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的愿望,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相信只要能够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在与其他媒介的竟合中求得生存、增值和创新,公交移动电视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黄 鹤

第三篇:移动电视的文化忧虑

正如技术进步促进了电影美感变迁一样,技术也给电视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的无线、有线、卫星、数字电视到当代的手机、网络、楼宇、移动电视,电视革命兴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媒介浪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移动电视,指的是在任何安装接受装置的移动交通工具上以及各类人流移动聚集的区域能收看到清晰画面,让处于等待状态的人们享受视听影像的乐趣,消除等待的乏味和疲劳。

有人认为以“移动”为主要特征的走出家庭的电视将成为城市居民获取信息的最佳资讯平台,会很快地突破纯技术范围,将导致媒介文化的大变革,可能会成为继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后的“第六媒体”。移动电视确实会使我们发现电视新优势,但也因此引发我们对其精神文化生态方面的忧虑,和对电视性与传媒文化的新思考。

电视客厅休闲性的崩溃

移动电视拓展了电视作为传媒的优势,至少在目前而言,是最大程度地在接受环境的泛化上,实现了“远距离看到图像”的电视文化理想。其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不同首先是移动性,改变了电视固定播出和接收的形态,弥补了传统电视的缺陷;其次是移动交通工具内潜在的庞大受众群诱惑。在没有移动电视时,乘客可能听广播、看报刊、接触其他携带方便的媒体,现在就有了所谓的“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情形。

但电视的收看惯性是在家庭电视化(曾成功地实现了对影院电影的文化颠覆)观念上发展起来的。阿伯克龙比将之归结为电视的家庭特色,认为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量涉及家庭的电视节目,面对家庭观众“直接说”,在“可视的谈话”中以口语化的方式缓解日常生活的紧张感,打破公众领域和家庭领域界限〔1〕。而移动电视的介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最基本的电视家庭娱乐休闲观念,导致对电视性概念的改写。

电视最大文化功能在于在客厅享受“文化代理”的信息服务,从而在休闲化的心态中,引发电视崇拜和文化想像。移动电视的收视方式改变了其文化特点,导致了电视崇拜和全球化效应的丧失,家庭性文化幻想的丧失,集体和共同记忆的丧失,使电视艺术美学特征和文化特征、传播特征全方位变化。尤其是对客厅休闲性的影响。

休闲心态一直是电视接受的文化基点。于光远先生很早就从学术意义上提出现代社会的休闲特性,指出文化意义的休闲是由闲情导致的,为不断满足多方面需求而形成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诸方面的一种生存状态。电视文化无疑具备了休闲文化的特征,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也以娱乐电视节目形态创建了独特的休闲效果和产业效果。据休闲文化学家们研究,电视展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个无限制的社会,能使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有重要的作用” 〔2〕。托马斯·古德尔也说:“电视不仅拒绝人生的悲观态度,而且担负着快速吸引的责任。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电视节目要找到摆脱诸多困境的方案,电视中的合法剧院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减少了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要求被采访者提供简要的具体回答,而不需深思熟虑,也不能有所迟疑,电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小、更快、更为简单。电视广告向观众展示出具有诱惑力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商品。电视还使我们成为观察家,而不是参与者,我们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自由时间,一旦打开电视机,你就能过上一种被动的、替代性的生活。” 〔3〕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看电视是为了休闲,几乎所有的电视观众都能从电视中获得心理上的放松和抚慰。言情电视剧让人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天马行空地幻想一番;烹调节目让家庭主妇们学上几招,等丈夫和孩子回来露一手;中小投资者通过经济类节目了解经济热点,确定投资动向,增加对未来事业的信心、得到成功的暗示;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在时尚节目中了解流行趋势。观众为在电视中得到快乐,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忍受节目被系列的广告打断。

只有休闲文化的背景下,在电视“三大主义”(客厅集体主义将电视和家具融为一体,卧室享乐主义将电视完全个人化,角落自由主义不让电视成为主宰生活的羁绊)的休闲本体意味中,传统家庭电视才营造了如此庞大的文化世界。家庭电视是使“年轻一代通过电视的崇拜建构他们这一代的身份”,是解释世界的媒体,是以微观文化的方式构成了电视的共同记忆〔4〕。

而移动观赏心态直接影响到节目制作形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的“快捷”性、“信息”性、“短暂”性、“偶然”性和“强迫”性。这样的“短、频、快”文化“特快餐”,不是休闲享受,更多是信息的短暂满足。如以公交的站点时间来设计节目,每段节目经常是10-15分钟,新闻节目播音员的语速要快很多,内容除了新闻、娱讯外,不能播较长的电视剧,而是3-5分钟的短剧,如上海东方数字移动媒体公司推出的系列剧《防范白招》就是每集5分钟〔5〕。

移动电视毫无疑问会打乱人们的文化情绪。简单比较就会发现,移动电视和传统家庭电视是有“质”的区别的。在交通工具上随意观看,观看场所和环境杂乱,观看无选择性,交通成为主要目的,客厅休闲性在移动中无处藏身乃至走向崩溃。即使只是把电视移入客厅边上的工作间成为时髦的网络电视,有了强大的互动性和点播的个性化,“变大家的电视为我的电视”,可以无限制地看连续剧和多角度自由地看腾空扣篮动作,也会因为手忙脚乱而失去客厅换频道的悠闲。

影院观赏强迫性的回归

当然,移动电视也在另一种意义上具备公益性的大众服务功能,即对零余时间的高度利用。很多媒体公司都敏感地意识到,移动电视的最大可利用之处,就是其目标受众在移动过程中因短暂停留而产生的零余时间。比如在公交车上,比如在机场候机室里,比如在私家车堵车的时候,处于等待过程中的受众大多无事可做。人们对移动电视明显的广告目的的无限度容忍,就在于他们对零余时间被利用没有反感,甚至带了感激的心情,从而掩盖了许多文化性弊端。其实这种服务是有极端性代价的,那就是观赏强迫性。

观赏强迫性曾是电视竭力批判电影等传统视听艺术的重点所在。影院电影为了艺术梦幻和仪式文化的需要,利用黑暗环境、心理暗示和特写技巧,实行影院观赏强迫性,正如《西洋镜》中的台词:“都说因为黑的,才是真的。”客厅电视则通过遥控器解放了受束缚的观众。而移动电视为了经济利益,在方便观众的幌子下,利用人群被动空间集结特点,收回了遥控权利。

从传媒比较理论角度看,电视遥控器的发明,主要是针对广播空间分配竞争的。遥控器有效地解决了受众在客厅范围内开启和选择节目的“伴侣性”需求。对于视力正常又有时间坐下来的受众,固定电视节目的娱乐性、现场感和选择性都很强,室内广播的地位必然边缘化。虽说广播有用言语调动想像力的优势,但依靠的只是望梅止渴的想像。如果能看电视,没有人愿意听广播,这是图像对声音的胜利,是读图文化的胜利。

但室内电视只是解决了“伴侣性”需求,未能解决“伴随性”需求。而“伴随性”恰恰是广播的特色,使电视时代的广播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据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收听广播的比例仍然可能高于电视。上海著名广播人左安龙就曾说:广播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双方、多方交流,可以深入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技术手段简单,信息传递极快,越是发达地方,越有广播听众,如面对轿车听众,比看画面更方便;广播的优势之二是亲切,与电话结合,增加了观众参与性,从中可以自由方便地表达个人观点,可起到安慰、避免孤独的作用;广播的优势之三是放松和随意,电视主持由于要考虑形象问题,很难真正地放松,广播无这方面的顾虑〔6〕。

移动电视追求的是室内电视不具备的“伴随性”。在实际情形中,移动电视的伴随收视效果不理想,尤其在公车、地铁和火车上,收看环境恶劣,影响传播效果。“伴侣性”和“伴随性”无法两全,就只能强制“伴侣性”,以达到强制“伴随性”,让大家收看预设节目内容,受众的审美或休闲心态无法保证,就演变成媒介道德问题了。典型的如近年才在高级写字楼电梯口出现的移动电视衍生物——楼宇电视,名义上是以清晰的传播分众化定位,聚集白领精英们的注意力,充分利用社会资讯资源,强化受众对家庭电视广告的记忆,而实际上,在未来300-400亿的市场空间诱惑下,它的唯一性(只有一档节目)、终端性(中国商业楼宇联播网载体)和排他性(只以生动化的短节目附带了名车、豪宅、金融产品和奢侈品消费广告,为白领服务),就是内在的强迫性文化空间侵犯了。

电视传媒道德问题的凸现

在2004年中国电视业走入低谷后,电视广告商机在新传媒环境下的乍显,使移动电视成了电视产业的新亮点。自2003年广电总局批复移动电视试验项目后,全国多数省市上马了以公交、地铁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电视。2002年以来,上海已为1500辆公交车配备了移动电视,号称上海“第12频道”,是继新加坡之后全球第二个建成移动电视的城市。北京已为2160辆公交车配备了移动电视。由于其强制传播的目标到达率非常高,收视率几达100%,是文化产业领域里一个全新的超值空间。据统计,全国的列车年运载量2003年是13亿人次,北京的移动电视每天可影响300万乘车市民,收入达1300—1400万〔7〕。据杭州市公交总公司的数据统计,杭州市区现有3500余辆公交车辆,300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长度为3669公里,年客运量达到6.4亿人次,杭州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开通,意味着平均每日将有170多万观众收看公交车载移动电视节目。

但移动电视在媒体经济增长上的优势,掩盖了电视传媒的道德忧虑。纯商业性的侵入,某种程度上的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监管,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侵犯是否符合现代文明规范?能否体现对他人利益和生活方式的尊重〔8〕?如在整个公交车辆运行的16小时内,不间断地播出,移动电视永远不厌其烦地在你耳边喋喋不休,这种有信息的声音是容易使人疲劳的,只能“睁着”耳朵受折磨。

更进一步看,移动电视的节目内容决不是乘客们花钱乘车有意取得的服务。乘客需要的是舒适与快捷,应有接受与不接受的自由。移动电视与在车窗上专门挂在乘客视线高度上的挂旗广告一样带有强迫性质,是对乘客权益的损害,有损于城市文明形象。

垄断性传播破坏了收看心情和电视美好形象,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和少人性化,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卫生问题。移动电视一方面为乘客提供文娱节目,为政府的宣传工作出力,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遵守文明与法律。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都成为有声广告的噪音天下,这个社会的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正因移动电视的道德缺陷和强迫性收看,“移动电视”已成“穷人的电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生存。相比之下,手机电视就是“富人的电视”了。为了实现真正的移动性,为了洗漱、早餐时能及时看到新闻,为了边走边看的时尚,甚至为了5分钟的足球射门集锦和3分钟的明星电视短片,就要使用最昂贵的手机和支付高额通信费,不小心就成社会道德灾难了。如果说广告商更多的在考虑节目定位,对社会学家来说,就要考虑社会公正问题了。

电视文化生态的错乱重组

从文化生态正效应看,移动电视确实拓展了新颖的户外文化空间。一是覆盖广泛性,从移动交通工具,延伸到人群密集的固定场所,如社区、广场、步行街、医院、超市、银行等;二是电视黄金时间在白天的泛化;三是稳定、庞大的非固定潜在平民化受众群体出现,如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特点是:上班族,收视时间保持在日平均240分钟左右(上下班时段),收视高峰时段基本集中在7:30至9:30和16:30至18:30之间,对节目类型的喜好基本稳定在短新闻、气象、道路交通、菜(商)场行情、相声、小品、音乐电视等节目上〔9〕;四是公益性宣传阵地拓展,据《北京日报》报道,《反扒秘笈》在公交车上的播放效果直接有效,等等。

但电视生态的文化效应是有规律的。当我们把环境、均衡和系统的生态思想移植到人类文化生活领域时,就会发现,“文化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人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需求,既要文化环境去促进文化发展,又要在文化的发展中培育文化环境,在两者之中形成生态文明,能对文化生活进行生态化改造,也能促进生态性思维和意识的觉醒。在电视文化中,就意味着在一类电视培育了一类观众的同时,观众的需求又更促进电视的发展,电视和观众共同维系着电视文化的繁荣。其核心就是生态的精神关怀问题。1866年,当博物学家海克尔最先提出生态学这个词时,德语写作Oecologie,是将希腊文的Oikos(意为家或家园)和Logos(也是希腊文,意为各种学科研究)拼在一起,才创造了英语“Ecology”这个词的,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生态学是对家园的研究”,引申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所以,移动电视文化生态的负效应,表现为在现有电视资源外建立了新的完整电视频道,“高度”地利用了受众的零余时间,在受众心理需求中加入了强迫性的因素,本质上是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侵犯,是典型的非生态,是对电视生态功能的错乱重组。如长沙在繁华的五一路夜空“升”起圆形电视自动播放节目〔10〕,表面上成为独特夜景,实际上是巨型电视广告。又如侵犯广播的生存空间,打破广播的将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恰当结合起来的和受众相和谐状态。如北京“境界人文社区”,号称首个移动电视社区,以此作为售房卖点〔11〕。甚至像手机电视以“超级链接”方式侵犯了央视节目在电信领域的专用权,引发了官司,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电视“杀手”。这些区域性媒介在公共场所的群体传播,是媒介暴露闯入性现象,以群体传播冲击个体传播,影响了日常生活,是对“电视三大主义”的拓展性破坏。

1 〔英〕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23 〔美〕托马斯·古德尔等:《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224-233页。

4 〔法〕弗朗索瓦·若斯特:《电视的崇拜、电视文化和全球化》,《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第163页。

5 邹懂礼:《扫描中国移动电视》,《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第2期,第10页。

6 《上海文化报》,1997年2月7日。

7 邹懂礼:《扫描中国移动电视》,《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第2期,第10页。

8 祁建:《移动电视产业让你欢喜让你忧》,人民网,2005年3月。

9 《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优势分析》,auto.dayoo.com,2005.2.6。

10 www.xinhuanet.com,2005.2.26

11www.soufun.com,房地产门户—搜户,2004.3.24。

作者:蔡贻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下一篇:贮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