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群众路线伦理学论文

2022-04-1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国梦群众路线伦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其与儒家传统心学既神韵相通,也有着本质区别。只有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以心学的视野和逻辑结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进行精准的“集成”和“总装”。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一个完整体系。

中国梦群众路线伦理学论文 篇1:

秉承“赶考”精神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摘要:从七届二中全会开始,“赶考”精神已经走过了近65个年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赶考”精神对党自身的一些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学习型政党和民主执政的要求等,成为这一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梦”的提出,两个“百年目标”的迫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目标,是一次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民福祉的新“赶考”。在这条新“赶考”路上,唯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赶考”精神 群众路线 两个务必

一、“赶考”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总结

中国共产党应以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赶考”,毛泽东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一个好成绩。”

首先,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又仓皇败出北京三百周年,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该文传到延安后,立即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会不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思考。从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由此可见,如何防止胜利时的骄傲,是当时党中央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次,从“窑洞对”看党的群众路线。这次对话起因于黄炎培的“周期律”说。在黄炎培看来,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集团,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乃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跳出这由兴旺走向衰败的周期。“历史周期律”提出,出发点在国民党,而落脚点却是在共产党身上。如何避免跌入“历史周期律”的泥潭。“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回应是十分信心的。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二、“赶考”精神的提出,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指明了方向

首先,以“两个务必”思想为标志,毛泽东给全党敲响了警钟。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村召开。会议为建立新中国做了直接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七届二中全会是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因为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党面临建设新中国的考验,面临人民群众的考验。面对即将到来的伟大胜利和即将承担的伟大而艰巨的重任,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用以告诫全党不要过分地陶醉于胜利之中,而要以清醒的头脑为即将承担的建设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历史转折,能否考一个好成绩,这是全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其次,提出善于学习的理念来克服我们的本领恐慌。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空,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当我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出现“慌”时,不能以“恐”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治慌”。怎么样来断定“治慌”的效果呢?要看“成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充分弘扬“赶考”的精神,要考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成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一再向全党指明新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代表党中央及时地向全党提出新的历史任务,这就给全体共产党人造成了一种历史责任压力。这个时候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要善于学习的理念,他告诫全党:“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因此,要善于学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三、新时期,“赶考”精神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首先,“赶考”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明确地揭示了“中国梦”看似宏大,但骨子里却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同时也表明了实现中国梦与贯彻群众路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发挥着根本性的重大支撑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了动员全民族力量,践行群众路线,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要发扬“赶考”精神,深入落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这一中国力量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中国梦。只有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保障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发扬“赶考”精神,才能使党自身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其次,“赶考”精神,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目标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5年,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35年,也是不断践行群众路线的35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新挑战,我们党只有走群众路线这一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道路,积极发扬“赶考”精神,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人民群众才能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后盾。

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大”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强,创新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就是要有一股子“闯”劲儿,有一股子“赶考”精神的“赶”劲儿。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开创性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开创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改革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走出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是世界对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的自我肯定,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周瑞峰,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讲师,哲学硕士。

徐秀娟,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讲师,伦理学硕士。

(责编 田彩霞)

作者:周瑞峰 徐秀娟

中国梦群众路线伦理学论文 篇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理论思考

[摘 要]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其与儒家传统心学既神韵相通,也有着本质区别。只有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以心学的视野和逻辑结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进行精准的“集成”和“总装”。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一个完整体系。只有始终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不忘共产党人在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的初心使命,才会真正认同赖以践行初心、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独特文化,才会真正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地“继续前进”,确保“中国梦”的圆满实现。这显然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心学;初心;中国梦;四个自信;主题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慈其子姓”“保身保种”“保世存宗”①的良知本能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植根于中国梦之中,知行合一的“四个自信”植根于初心之中;三者既同样基于“心之理”,又是一个不断激发和升华为“沛然若决江河”般的“心之力”的过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心包括民心、党心,实现中国梦关乎民心,“不忘初心”关乎党心;“向人心喊话”,以梦想和初心凝人心、以“四个自信”聚共识,汇集起移山填海般的实践伟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动力。
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和方法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只不过“初心”是针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国梦则是针对包括党员在内的每个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既和全国人民共同拥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又在实现这个梦想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担负着谋划者、引领者和主心骨的关键角色。那么,为什么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呢?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行合一”式的表达,初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使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如果将初心和使命作分别表述,那么“初心”的焦点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使命”的焦点则在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③这个初心使命曾经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动力,也是继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九大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同时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认为,这个主题教育实质上就是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心性涵养党性、提升党性修养水平的根本方向,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培根铸魂工程。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2016年1月,王歧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及全会发表的公报中,都对“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新提法作了重申和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由此我们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既然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那么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什么?它与儒家传统心学是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心学’”这样一个重大命题,应该把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体系贯通起来学习和理解,在搞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系列精辟论述的思想、理论、学术、历史内涵、方法论特征的基础上,用心学的视野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系列论述的真谛,并以此来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对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对创新党性修养、党性教育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时代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心”开始的。“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④我们党一直有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传统,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了党性教育路径的转换和方法的创新,意味着新时代的党性教育要以心学的视野和方法,注重从“心”开始、聚焦心灵塑造,“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⑤。这无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题中要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理论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⑥。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研究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特别是要以“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什么”“如何通过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来创新党性教育、党性修养路径”為问题导向,以“心学”的视野和逻辑框架,在“悟原理”的基础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及相关系列论述的“集成”和“总装”,做到忠于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守正创新。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集儒家传统心学之大成者,“心学”一词也是他所率先创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⑦如果说儒家传统心学之“心”指的是人的“赤子之心”,那么“共产党人的‘心学’”之“心”指的则是“不忘初心”之“心”。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个应然性概念,现实中的党员的“初心”则是一个实然性概念;如何化解实然性与应然性的差距,消融两者的矛盾冲突,把“日用而不知”的实然性逐步转变为自觉自为的“应然性”,使每一位党员的“初心”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吻合无间,正是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使命所在,从而也是党中央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的原因所在。对这一点,时下许多论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因而在研究阐释“共产党人的‘心学’”概念和体系时,无法充分利用儒家传统心学的学理资源,更无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从而难以从内涵上系统而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党性教育论的原创性、系统性。
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一个完整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⑧“动物社会对于推断人类社会确具有某种价值”⑨等启示,结合当代科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作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确实最具有利他性、协作性、相互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禀赋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要发扬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呵护它,使它发扬光大,那可能就是人了。”这里所说的“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指的是“赤子之心”“恻隐之心”等向上向善禀赋,人皆有之。显然,这与王阳明所说的“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神韵相通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阳明心学把“知行合一”之“知”严格限定在“良知”的道德范畴之内,从而无法展开对治平实践之“知”的探讨;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之“知”,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知”与确保“初心”实现的正确路径之“知”的有机统一体。只有清醒地把握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搞清楚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与阳明心学的继承和超越关系、真正搞清楚两者除了时代不同之外的本质区别。

阳明心学也叫“致良知之学”,就是要人们对自己本有的良知端倪“常惺惺”“常提不放”“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戒除“困忘之病”。如果把“不忘(初心)”的修养功夫类比为“致(良知)”的修养功夫,那么在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中,核心概念应该是“不忘初心”。这不仅是因为它与“致良知”有神韵相通之处,更在于它与“中国梦”和“四个自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党性教育论界定为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党性教育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的论述,则称之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或“不忘初心之学”;许多学者目前多以“习近平‘初心论’”概称之。当前理论界对“初心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由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文本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没有打通“不忘初心”与“中国梦”“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没有厘清“共产党人的‘心学’”与儒家传统心学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我们认为,正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三大纲领”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四个自信”“不忘初心”,则是构成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体系的三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党已提出多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创新概括为“中国梦”,为这个表述增添了哪些新的内涵呢?目前的相关论著大多没有明确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领悟是,前者主要是目标的表述,而后者既是目标表述,更是对发自内心的信念和精神状态的表述。“中国梦”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和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而且打通了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固有的“复兴情结”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国梦”是一个令“天下之心皆动”的具有“大本大源”的伟大思想理念,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构建新时代信仰大厦、重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路径,照亮了每一个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按照党校系统有关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两门主课”的说法,专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应该是属于理论教育课,要讲出真理的力量;而如果专门讲“四个自信”,则属于党性教育课,要讲出信仰的激情。这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微妙区别。我们虽然通常也只能合在一起讲,但一定要明确,前者重在增强理性认同;后者则重在强化情感认同和形成思维习惯,激发党员干部树立发自内心的信仰信念,借用阳明心学术语说,就是要解决“析心与理为二”的问题,让党员干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实现紧密的“凑泊吻合”;同时,“四个自信”既是一种“自豪的感觉”,更是一种“信仰的味道”,是无比自豪的情感体验与无比执着的理性信仰的有机统一。

“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本身蕴含着这样一个话语逻辑:大前提——“初心”人皆有之(如果没有“初心”,以“不忘”为起点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要“知其所有”);小前提——“初心”往往会被淡忘(“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以要“养其所有”);结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既是切实可行的(“顺性而修,愈修愈近”),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对个别入党动机不纯的党员而言,他们究竟有没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呢?如果不具备传统心学素养,是不可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的,更找不到对他们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揭示每个中国人都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来论证“初心”“人(每个共产党人)皆有之”这个“大前提”的(对这一点,很少有人真正从逻辑上讲清楚过):“中国人民是具有偉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原本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就在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之中,就在无数先烈救国救民的殉道激情之中,没有“有无”之疑,只有“显隐”之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所担当的谋划者、引领者和主心骨的这种关键角色和使命,决定了他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没有“有无”之疑,而只有“显隐”之别,其最深层的根基在每一个党员心中,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这就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前提——“初心”人皆有之得到了确凿的证明。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就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教育

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视野看,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首先要厘清“初心论”的理论逻辑:就“初心”的原始起点而言,它是对“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的发扬光大;就“初心”体现的具体信念而言,它是人类固有的良知端倪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就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工作任务而言,践行“初心”的具体路径也不同;就“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特点而言,要做到“不忘初心”就必须矢志不渝地守护初心。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执着追求和实现梦想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人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的最高典范,这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根源所在,也是我们党今后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其次要厘清“初心论”的实践逻辑:“不忘初心”的根本标志在于不断探索实现“初心”的有效路径。我们党的每一次伟大理论创新,都是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路径上的创新,我们党的每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实现“初心”的方法与路径的优化选择。“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在于始终坚信和践行实现“初心”的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人为夺取红色政权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和践行“初心”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笃行精神的最真实写照。“不忘初心”的根本途径在于矢志不渝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就是平时讲的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绝不是拿来标榜和冥想的,而是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的,这是每个党员干部人人可以践行、时时可以践行、处处可以践行、事事可以践行的。“不忘初心”的根本作用在于使我们党具有应对千变万化的天下之事的准绳。“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走着走着就变了味”,是“不忘初心”作为党性教育的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核心要义,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历史任务找到和践行“初心”的有效路径的根本前提,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凝聚“四个自信”的根本源泉。“不忘初心”的根本方法在于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心性修养而言,就是要强化党员干部“不敢贪”的畏惧感、“不能贪”的规矩意识和“不想腐”的内在动机——通过持续不断地强化外在的约束力与持续不断地激活内在的动力两者的交互作用,逐步达到“从心所欲无逾矩”的境界。这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旨归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使“中国梦”“四个自信”“不忘初心”三大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豁然贯通,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完整体系,启示我们绝不能仅仅只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论述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语录里寻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而必须把视野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党性教育论的创新性、系统性。

在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中国梦”是其逻辑起点;“四个自信”是其逻辑主题;“不忘初心”是其逻辑枢纽;“全面从严治党”“党章党规党纪”“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好干部标准”“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四个伟大”等则是其逻辑展开。“中国梦”“四个自信”“不忘初心”这三大要素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完整理论和方法体系——只有始终“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不忘”共产党人在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的“初心”和使命,才会真正认同赖以践行的“初心”、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獨特文化,才会真正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地“继续前进”,确保“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坚定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途径;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行动指南;坚定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底气;衡量一个党员是否真有“四个自信”,关键是要看他在践行“初心”、实现梦想的伟大事业中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形象地说,在习近平总书记构建的新时代信仰大厦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大厦里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激励全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是大厦里的顶梁柱,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始终担当好主心骨、谋划者、引领者的关键角色,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四个自信”是支撑大厦的四根牢固的柱石,确保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来之不易、弃之必败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和独特文化。这三者缺一不可,完整构成了新时代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明确地指明了创新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起点、路径和方法。

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传统心学深度融合而成的理论体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注重引导党员干部修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一条唤醒初心、感悟初心、涵养初心、升华初心、守护初心、始终知行合一地践行初心的有效路径,从而也是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有效路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要使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向党性标准看齐,真正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就必须按照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所启示的路径和方法,紧紧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明做人之理、修为官之德、养浩然之气,获得人生的大智慧、大格局、大担当,在坚守初心和践行信仰的激情与执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境界,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神圣事业中成就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生!
注释:

①参见托马斯·赫胥黎著,严复、杨和强等译:《天演论及其母本<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慈其子姓”“保身保种”“保世存宗”出自严复在该书中的一则按语。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②《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2019年5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2/content_5393815.htm.

③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7月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204538.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6页。

⑤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求是》2016年第9期。

⑦转引自中国文化院院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答记者问:《阳明心学是治疗今天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2016年10月13日,http://ent.cctv.com/2016/10/13/ARTIbWz5dMt6frMi7KDQAV0v161013.shtml.

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1页。所谓“社会本能”,指的是社会性动物所具有的利他性、协作性、相互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禀赋。

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4-35页。

⑩赵芊里:《德瓦尔论七种人猿界线说及人在动物界的地位》,《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7期。

吴章勇:《习近平澳大寄语青年:系好第一个扣子》,2014年12月20日,http://news.youth.cn/wztt/201412/t20141220_6307398.htm;另见《学习有方:习近平妙答青年四问》,2015年7月2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25/c99014-27359504.html.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二程全书》卷三十。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习近平:《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的讲

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韩庆余,陈守信:《我们的“校长”毛泽东——忆在毛泽东身边的学习生活》,《党史文汇》1995年11期。

(作者方绪银系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郭柳纤、谭文韬系该校教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作者:方绪银 谭文韬 郭柳纤

中国梦群众路线伦理学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

〔摘要〕本课题报告依据四川调研资料,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分三个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内在机理。本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分析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部分主要依据四川关于“增强三个自信”的调研情况以及对德阳市旌阳区、甘孜州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本部分在分析论证基础上,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方法途径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建设;四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胡锦涛同志建党90周年发表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和时代课题。在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织深度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迎来历史最好机遇的新形势下,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镌刻在执政党和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并且外显化为全社会自觉持久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国际交往符号?作为拥有巨大执政优势、同时又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能不对此有所大思考、大作为。围绕着这个重大时代命题,本课题以四川调查为依据,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途径问题展开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内在机理(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个政治定位决定了无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还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具体地看,二者在性质属性上具有同质性;在内容建构上具有同构性;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同向性。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二者面临着共同任务和艰巨使命,表现出十分緊密、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交互影响、共同推进的实践进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党的建设融入一起,才能提高执政能力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核”作用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和把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回答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回答的是走什么路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回答的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塑造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无一例外地都是一个超大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领导好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体系中,并通过政党在社会的领导和引导作用实现大众化。因此,它们必须与党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其中,以推动执政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承担起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党的建设融入一起,才能抵制国际国内的风险

当前,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更加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全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来说,至为关键和紧迫。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化解这四种危险?要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在全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化解能力不足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思考之风、创新之风,引领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要化解脱离群众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作风建设中,坚决消除政党与群众之间可能形成的“无形之墙”,构建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要化解消极腐败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科学高效管用的体制机制,塑造廉洁自律的政党文化,引领社会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否具备现实可行性?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实际上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的关节点就是科学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基本原则问题;提出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根本指向问题;提出的“四自”能力,即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自我净化,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基本路径问题;提出的“五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常态化渠道问题;提出的八大任务,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主要着力点问题。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基于我们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巨大组织优势,十八大的理论回答只要转变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躬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做法、问题和原因分析——基于四川的调查(一)主要做法:基于德阳市旌阳区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调查

总体上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潮,取得了很大成绩。那么,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哪些?本课题选择四川较为发达的“十强县区”之一的德阳市旌阳区和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分析,试图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获得有益启示。

1.德阳市旌阳区的主要做法

德阳市旌阳区,现为德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648平方千米,总人口656944人,市区建成区面积68平方千米,为四川单区建成区面积第一位。2012年旌阳区GDP 391亿元,同比增长11.8%,系四川“十强县(区)”之一。近年来,旌阳区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这五大工程分别是: 一是理想信念塑造工程。主要包括: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依托,以先进理论武装全区干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办好“旌阳讲坛’、组建“宣讲小分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文明礼仪、法制宣传、文化文艺等多支宣传小分队,定期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农家大院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活动,以“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广场文化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抓好“学雷锋示范岗”建设和“典型库”建设,以典型事迹带动广大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主要包括:抓好“文明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文明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文明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文明劝导队”建设等。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大力开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及形势教育;组织实施学校精品文化工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强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努力拓展并夯实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及德育培养阵地。五是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法律意识提升工程、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健康素质提升工程。

2.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主要做法

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0年11月24日,全州幅员15.3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2725个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党员总数65437名。州内有藏、汉、彝、回、羌等25个民族,总人口110万,其中藏族占78.3%,是典型的藏民族聚居区。设有13个维稳重点县、279个维稳重点乡镇,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全州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甘孜州委针对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宗教影响大、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地域辽阔且人口分散、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建设落后等实际情况,在党建实践中探索出“六千”全覆盖群众工作法。一是千山万水认亲戚,确保“结对认亲”全覆盖。全州5万多党政军企事业干部职工与20万余户农牧民“结对认亲”。二是千家万户铸爱心,确保“爱心帮扶”全覆盖。副县级实职以上领导干部与孤儿爱心结对。三是千言万语做工作,确保“同心同向”全覆盖。积极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真心拥护党的领导,主要领导干部逐步与所有寺庙(教堂)及宗教界代表人士结对联系,着力破解宗教插手司法、干预行政的难题。四是千辛万苦办实事,确保“幸福工程”全覆盖。五四是千锤百炼筑堡垒,确保“共建共创”全覆盖。运用机关支部党建工作经验和人才素质总体较好的优势,采取一对一、一对几的办法,由州县乡机关支部与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和未建支部社区结对共建,积极帮助农村支部党员提升党性修养,全力做好贫困党员和新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着力破解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的难题。六是千方百计聚心力,确保“宣传教育”全覆盖。以“爱国守法感恩”宣传教育为切入点,以广场、舞台、移动帐篷、文化流动车为载体,通过编印学习读本,开展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下乡活动,每村每寺每校一月一读报日等方式,使广大群众知国情、晓法律、懂政策、感党恩,构筑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的宣传阵地,着力破解基层群众听不到党和政府声音的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一项问卷调查分析

1.关于增强“三个自信”的调研分析

今年年初,四川省委宣传部成立“增强三个自信” 课题组,先后到9个市州,12个县(区),4所高校和部分省直机关,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笔者参与部分相关工作。对5000多名不同人员调查的情况表明:一是对“三个自信”知晓程度不容乐观。党政机关干部全知的占25%,一知半解的占69.3%,完全不知道的占5.7%;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全知的占21%,略知一点的占49.4%,完全不知道的占27.6%;普通群众全知的为零,略知一点的占12.1%。〔1〕(如图1所见)

图1干部群众“三个自信”知晓情况统计图(单位:%)

二是对“三个自信”理解比较肤浅。调查结果显示,对“三个自信”了解并理解,党政干部占43.9%,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28.1%,普通群众占2.1%。从座谈情况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少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搞得不太清楚,多数群众对中国搞社会主义可以说出一些道道,一旦加上“中国特色”就讲不清,道不明。三是对“三个自信”认同程度高低不一。当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党政干部占90.8%,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84.4%,普通群众占74.5%;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党政干部占81.2%,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49%;完全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政干部占89.8%,基本信仰的占11.2%,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完全信仰的占58.9%,基本信仰的占41.1%。(如图2、3、4所见)

图2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际

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认同度(单位 %)

图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

的认同度(单位 %)

圖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程度(单位 %)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情况,当前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归结如下:

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被“弱化”、“淡化”现象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现实紧迫性。〔2〕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 “弱化”、“淡化”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调查发现,有些党员干部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共同思想基础,但却把它当作政治宣传和政治口号,认为不起实际作用;一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部分党员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参加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这些不良倾向和错误认识很容易造成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由此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问题之二: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彰显了增强“三个自信”的现实紧迫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物质诱惑琳琅满目,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歪曲和攻击花样频现,社会丑恶现象的无限放大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信息传播日益即时和快捷的条件下,无疑给人们的信仰信念持续带来新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部分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三个自信”表现不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过多的关注个人生活和职业理想,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乏信心,由此彰显了增强“三个自信”的现实紧迫性。

问题之三:部分党员干部社会主义荣辱观知与行脱节严重阻隔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可持续性。一些党员干部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口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大相径庭,心里想的和行为表现相差甚远;少数人依然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更有手中握有权力的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不仅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违背党纪国法,丧失伦理和道德底线,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问题之四:党风政风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力度和广度。问卷显示,认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信心的主要因素是消极腐败的,党员干部占61.1%,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71.9%,普通群众占76.4%。不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作风深恶痛绝。座谈中有这种观点:“现在一些干部台上讲得好听,台下做得难看;工作耍滑头,办事看来头;跑官要官脸皮厚,为民办事很刻薄。”这些问题虽然只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但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条件下很容易被放大甚至妖魔化,由此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力度和广度。

问题之五: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制约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着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对我国短短30多年时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并认为归功于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医疗问题、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环境污染等问题感到纠结和不平衡。由此彰显出深入推进改革,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现实紧迫性。

问题之六: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不力凸显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任重道远。调查反映,这些年,一些地方把党的传统和优势搞丢了,埋头拉车不看路,抓经济的手硬,抓思想政治建设的手软,群众思想教育在基层几乎成了空白,特别是农村,人散魂更散。一些市县领导反映,现在舆论引导缺乏方法和技巧,负能量偏多,给党委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动。一些媒体为吸眼球,报道党内腐败现象时缺乏大局观,偏好奇闻炒作,无形中在社会造成“逢官必贪、贪官都有二奶”的不良印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对我们的根本制度产生困惑。

3.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认知层面看,对融入的意义和价值还存在认识盲点和误区。比如,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事情,而党的建设是党内的事情,缺乏一种统筹观、全局观和战略观。第二,从制度层面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党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彼此关联、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第三,从文化层面看,在党文化、官文化、民文化之间,实现交互影响、相互认同、话语转换还有较大障碍,特别是以微薄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的大量兴起,客观上对党的声音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冲击。第四,从社会心理层面看,党内和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精神懈怠和信仰危机交互影响,由此衍生的社会生活消极心理还广泛存在。第五,从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层面看,一些地方片面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有利于权利保障、公众参与、信息公开、道德自律的优良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第六,从技术层面看,党委宣传部门主管意识形态和宣传教育工作,而党委组织部门主管党的建设工作,这种职责划分客观上导致融入的渠道较为狭窄,效果不明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着力点和具体路径是:

(一)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价值追求,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国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由多要素构成,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等,但归根结底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样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党的建设目标价值提出的新要求。新形势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个价值取向。

(二)以增强“三个自信”为依归,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效能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要解决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就是要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感和政治效能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根本在于这条道路能够回答并且已经回答了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包括目标指引、总体布局、动力支持、人文依托、立足点、领导力量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指导性,根本在于这个理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节点而逐一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在于它最符合我国国情、最能支撑和保障中国未来发展,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进一步夯实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拓展了制度空间、释放了制度活力。因此,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三大自信”,引导教育全党全社会增强这“三大自信”,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点与实践依归。

(三)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重任,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软实力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不仅为各种力量进行网上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传播提供有利的平台,也为不同意識形态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展开竞争和攻击,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斯诺登事件”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鉴于我国在世界网络文化信息交流中尚处劣势,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成为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迫切工作。一是将意识形态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轴心之一。近年来,我们党把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这无疑是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软实力建设,应成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轴心之一。二是要把搞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显著位置。切实加强新时期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尤其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培养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共同塑造积极高尚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是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专门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在搞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门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承担起宣传、阐释和践行党的意识形态的重任。

(四)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主要抓手,引导党员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双重角色,由党内至社会释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育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引导党员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自觉承担其双重角色,即党员既是社会人又是政治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受众,又是主体。针对党员的这种双重角色:一是依托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党员公民意识教育,把党员首先培养为合格公民。二是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把党员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捍卫者、宣传者、传播者,通过他们带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三是依托基层党内民主,树立起党员权利本位,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正当利益追求,改变传统的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从而激发出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动力。

(五)以建设服务型政党为契机,紧扣民生为群众服务,夯实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的社会基础

建设服务型政党,一个逻辑前提就是着眼于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只有把服务与宣传、灌输结合在一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否则会变成空中楼阁。当前的着力点主要有:一是坚持基层化服务。基层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生活在基层,许多复杂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点在基层,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党的执政方式变革与核心价值实践的生动场景也在基层,因此,下基层、扎根基层、服务于基层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重要环节。二是坚持民生化服务。当前要以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等问题为重,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各环节,都要彰显民生化服务的价值和成效。三是坚持便民化服务。服务,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特性就要求服务方式一定要便民化、可操作化、化繁琐为简约。“一站式”服务、便民中心、下乡服务等,都是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在基层的实践载体。

(六)以改进作风为突破点,着力构建消除执政党与社会、党与群众的“无形之墙”的制度机制,为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机制

十八大以后强力推进的作风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亮点,也是一个化解脱离群众危险的突破点。2013年6月以来,中央部署了为期一年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清除和整治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重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够收到密切党群关系之现实效果,而且能够构建一批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机制,包括密切党群关系的领导体制、责任机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真正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七)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为导向,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需求伦理学、群体心理学、幸福体验学说、柔性管理、利益分析等现代理论和方法,不断推进基层党建方法创新,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实践的解释性、说服力和持久性

科学化的要旨就是凡事都要遵循逻辑、常识和规律。比如,不能简单的回避党性和人性问题,不能简单化认识和处理网络现象;不能一刀切地用一个价值标准要求所有人群,等等。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及时运用不断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有效运用报纸、刊物、书籍、电视、网络、广播等传统和现代传媒,有针对性地采用影视、报刊、书籍、音乐、戏剧、美术、讲坛、故事会等形式。要多运用改革开放涌现出的典型资源树立新时代的“好人”典型和道德模范;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技巧,春风化雨般地传达爱、责任、奉献、梦想等时代主题和永恒话题,等等。

(八)以理论探索和创新为牵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公民个人、阶级阶层和社会的关系变化,研究党员党内外交往、各阶层人士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课题,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认清现状求实效 打井见水强自信——关于增强“三个自信”的情况调查与建议〔R〕.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课题组,2013.4.

〔2〕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作者:裴泽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古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健全新药开发激励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