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2022-08-03

第一篇: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大通科技文化体育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汇报材料

大通科技文化体育局文化旅游

融合发展的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下面我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做一简单交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大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有明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惠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156个,有“舞蹈纹饰彩陶盆”、汉代木简等馆藏文物1060件,现有景区(点)16个,其中国家级景区(点)2个,省级3个。我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灿烂古代文明和以回族土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以老爷山花儿会、朝山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皮影戏为代表的河湟农耕文化、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明长城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奠定了大通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目前列入县级非遗保护项目50项,省级7项,国家级2项。全县有109名县级传承人,16名省级传承人,1名国家级传承人。

二、主要做法

(一)以战略化的高度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县委、县政府将此课题作为大通县2012年调研重点课题,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通文化旅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起草制定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实施方案。

(二)以品牌化的打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实现金名片效应。老爷山“花儿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闻名于西北乃至国内外。为进一步打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会”为龙头的民俗文化艺术品牌,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了以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工程,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建成了一个“花儿文化”主题公园,编辑出版了一部花儿词曲专集《花儿大通》、编排了一部花儿风情剧《花儿唱红老爷山》、创作了脍炙人口、讴歌纯朴生活的《花海放歌》、《欢迎您到大通来》、《彩陶故里》等歌曲,培养了一批花儿专业人才,我县9名花儿歌手进入青海省电视花儿大赛并获奖。向外界展示了以老爷山“花儿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了文化品牌。2011年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活动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634.75万元,品牌效应日益彰显。2012年7月将举行中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6月3日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次活动以“大通世界 花儿之乡”为主题,进行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策划设计,高水平准备大型文艺演出,高规格举办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走品牌之路。

(二)“明长城遗址公园”极具旅游潜力。大通“明长城”是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遗存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壮观的明代长城,被誉为“青海八达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近年来,我县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将明长城保护与利用开发作为一

2 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得到了国家、省、市部门的高度重视,明长城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抢险加固工程项目,目前项目勘探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1.766亿,已完成投资1780万元。拟建大通明长城遗址公园以明长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使明长城遗址公园迅速融入到“中国夏都”旅游圈之中。

(三)河湟皮影产业初见成效。河湟皮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挖掘其潜在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县及时成立了大通皮影艺术协会,设立皮影表演厅、展览厅,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大通皮影》进行商标注册、产品设计,精心包装,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大型文化活动平台和“大通皮影”艺术展演等活动进行推介。参加了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各类国内外博览会,把大通皮影作为纪念品用于全县各类重大活动,使之逐步实现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积极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我县上孙家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开发彩陶盆纪念品进一步扩大了宣传,展示了大通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以精细化的调研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为给大通文化旅游融合把脉,找出大通文旅融合的制约因素,提供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文旅产业融合调研组,成员单位涉及面广,以县人大、科技文化体育局、旅游局、林业局、住房保障建设局、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县委党校、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景阳镇、塔尔镇、东峡镇、青山乡组成。

3 二是调研工作扎实有序,召开了涵盖企业、文化、旅游、乡镇、景区、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10余次,实地考察了大通四大景区及四个乡镇,赴互助县、甘肃省永靖县学习考察,完成调研问卷300份(县内100份,县外旅游行业200份),完成调研信息报送工作。

(四)以坚实化的基础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夯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长足发展。共投资469万元修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投资144.5万元全面完成289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广泛。十支电影放映队在全县289个村委会放映电影3468余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为130个村农家书屋发放了价值260万元的图书、书柜等设备。文化进社区工程有序实施。投资210万元为全县21个社区文化室配套文化设施,投资90万元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文物普查工作稳步开展。全面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开展“非遗”保护调查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了省、县级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督查工作。二是“三下乡”活动广泛化、惠民化。在全县2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20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参与群众达十万余人。两节活动规模化、特色化。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两节”群众文化活动,组队参加西宁市2011年春节优秀社火巡演活动,举行了县2011年社火巡游活动,举办了第十七届元宵节灯展及迎春书画展、建国62周年书画展,参加了全省庆国庆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花儿专场演出。

(四)以产业化的开发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4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开发大通皮影雕件,大通文化馆皮影传习所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通皮影雕刻为手工制作,造型古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进行了精包装,形成高、中、低档的皮影产品,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产品开发采用“个体户+园区”模式,目前皮影收入达20万元。二是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仿制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1000套,制作明信片2000张。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到这件珍贵历史文物,充分体现大通璀璨古代文化的神奇。三是扶持农民画产品,大通农民画粗犷直白、色彩浓烈,目前大通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获奖,具有开发的潜力。四是扶持开发砂罐产品,大通桥尔沟砂罐工艺独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及各地。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扶持资金,开发桥尔沟砂罐产品,取得了一定效益。

(五)以高效化的宣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动员和组织全县旅游、宣传、文化、广电、交通等部门,借助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利用节庆活动、会议展览等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了大通旅游知名度。编辑出版了散文集《印象大通》、风光摄影集《山水大通》、花儿歌谣集《花儿大通》、书法作品集《翰墨大通》,皮影图集《河湟皮影图集》。编辑出版了《老爷山》文学季刊。编制出版了《亚洲旅游—大通深度之旅》、《神奇的大通》、《大通旅游指南》等旅游丛书和旅游风光画册,制作了《瑰丽大通》、《奇山秀水大通游》风光DVD光盘,参加了2011大型真人秀节目《冲刺!中国》摄制组在大通的摄制工作。举办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国际乡村旅游长跑赛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申报成功“2012年中

5 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称号,并积极做好前期宣传、品牌打造及后续相关产业开发工作。

(六)以无缝的对接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凭借大通自然风光、民族民间文化及特色民族文化体育资源,依靠鹞子沟优美景色,积极申报建设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建成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分为户外拓展训练设施和室内“团体辅导”训练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文化旅游双赢。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及思路

在今后文化旅游融合工作中,我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一是突出一个主题,即: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二是树立一个世界性品牌,即:老爷山花儿会。三是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六个一”工程:一只碗——舞蹈纹饰彩陶盆;一段墙——明长城文化公园遗址;一座山——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一条沟——大通国家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一朵花——老爷山花儿会;一口泉——黑泉水库察汗河景区。四是建设六大文化旅游功能区,即: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河湟农耕文化功能区;清真餐饮文化功能区;花儿文化河湟皮影传承区;以北川健身大道、鹞子沟健身步道为主户外健身旅游区;次级旅游服务功能区;农家乐服务功能区。五是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主题,在宁张公路沿线、街区、广场建设塑立一组反映大通历史、人文、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群。

(一)突出文化主题,加快文化旅游区建设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大通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文化旅游产业

6 发展。

1、以休闲娱乐为主题,建设鹞子沟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老爷山、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文化公园、农耕文化园区等资源,开发文化创意、娱乐演出业、休闲康体产业等综合性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休闲、登山、滑雪、滑草、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进一步提升鹞子沟文化品牌价值,把鹞子沟打造成为休闲文化旅游胜地;

2、以文化遗产为主题,充分发挥大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以香山文化公园、明长城遗址公园和苏家堡古城为依托,建设大通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民族民间文化旅游。

3、以乡村旅游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东峡镇、塔尔镇农业民族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东峡镇、塔尔镇采摘基地等资源,放大农业旅游示范区效应,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成为集农业产业化、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区;

4、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鹞子沟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广惠寺、东部新城文化体育园区等资源,把鹞子沟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宜居、森林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产业区。

(二)突出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构建以大通“彩陶舞韵、丝路通衢、朔山雄峙、花海揽胜”为特点的多元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全面挖掘整理打造以老爷山花儿会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品牌。

1、充分利用舞蹈纹饰彩陶盆、柴国柱、明长城、古羌文化和丝绸南路等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2、充分利用广惠寺藏文化、清真寺伊斯兰文化、太元宫道教文化等资源,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3、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四片瓦舞、老秧歌、

7 回族宴席曲、大通民间曲艺等资源,打造民间文化旅游品牌;

4、充分利用后子河、塔尔镇回族饮食资源,打造清真餐饮文化旅游品牌;

5、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艺术节、土族安召纳顿节、杜鹃花文化旅游节、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节、青海清真食品节、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广惠寺观经会等节会资源,打造节庆会展文化旅游品牌;

6、充分利用老爷山、鹞子沟、察罕河自然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品牌;

7、充分利用大通皮影、大通农民画、砂罐、刺绣、盘绣、根雕、剪纸、铜器、剁口袋等民间工艺资源,打造民俗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品牌。

8、充分利用国际长跑赛、国际徒步赛、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鹞子沟体育拓展项目、鹞子沟、察汗河穿越赛等项目,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创意旅游品牌。

(三)突出文化聚合,加速旅游要素整合

大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加快旅游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下大力气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中的文化含量,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确立大通旅游优势地位的根本途径。

1、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大通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推进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通的山“名”起来,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丰富、提升大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继续打造大通精品文化品牌,老爷山花儿会: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规模“的要求,对花儿会进行全方位升级策划,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2012年中

8 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在前两届花儿会成功基础上,以大型综艺节目及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活动为重点,通过民俗文化展演,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村“大通模式”高层论坛、地方特色产品展示会、大通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大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通皮影,进一步开发皮影艺术,推进大通皮影原生态手工雕刻艺术产业的发展,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设立非物质文遗产展示区,让非物质文遗产进景区,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3、引导和支持各乡镇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区。

4、完善文化功能区,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大通文化旅游增添亮点。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民间业余剧团优势,开发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资源,重点打造独具大通特色的文化精品剧目。

6、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全面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

7、精心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舞蹈纹饰彩陶盆、农民画、民间手工艺品是我县有特色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保持着原生态的古朴风貌,被称为“河湟老皮影”,形成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色彩浓艳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舞蹈纹饰彩陶盆是大通最有代表的文化象征,以此设计研发适合旅游商品,其开发潜力巨大。

9 大通农民画有色彩艳丽、明快简洁、风格粗犷、装饰性强,非常适合于装饰。大通黑陶、砂罐、铜器制作等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具有收藏、馈赠、装饰作用,非常适合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

8、推进六大文化旅游产业链:统筹规划全县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链聚集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拓展演出市场,盘活文化市场经济。二是加快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演出,努力开拓创新农民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和手段。三是大力扶持演艺中介机构,鼓励和引社会资本投资大通文化旅游节目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四是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者建成一批集风情民俗、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五是提升农家乐的文化档次和服务水平,开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吸引力强的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基地。六是加快建设大通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

四、意见建议

1、经费投入不足,需要相关项目大力支持;

2、缺少国家级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我县有“老爷山花儿会”和“大通皮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品牌,其他文化有待深度挖掘和精深打造开发。该活动应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文化活动之中。

3、旅游和文化结合力不够强,彰显不突出,有待于整合资源和和进一步理顺管理和发展体系。

第二篇:云南跨境民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流融合与分析

云南跨境民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

流融合与分析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是一个多民族、多跨境民族

聚居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各跨境

民族间本土共有文化,也是边疆地区跨境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的建设,进一步增进边疆地区各民族间的关系,从而为边疆地

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本文从边疆多民族聚居区着笔,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个案

研究法等,从跨境民族、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现状(以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为具体案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特征

等方面研究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对建设和谐边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了

边疆的和谐建设;扩大与邻国的对话空间;提升了边疆地区的政治软实力(增强了各

民族间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民族关系亲和化、

提升了民族地区民众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促进了各

民族间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为和谐边疆凝聚精神动力;创

造了和谐的边疆政治环境,为和谐边疆创造基础条件;推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建设和谐边疆提供源动力;促进了边疆各国各民族间的和谐,为构建和谐边疆夯实

社会基础,提出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的和谐,并成为了建设和谐

边疆的一种有效途径。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精神文化大餐,但从长

远的角度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

养、建立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部门,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保

护与传承,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从而推动边疆的和谐建设,为

边疆地区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通过文化交流推进了中国西南 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同时使各民族间更加团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跨境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谐边疆II 1 引言

1.1 跨境民族的概念及形成 1.1.1‚跨境民族‛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形成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国家发

展过程的相互交错和重叠,造成了国家的疆界与民族分布地域的普遍不一致。在当今

世界上,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个国家,一个国家包括若干民族的现象相当普遍。正如

恩格斯所言:‚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相吻合的‛。这种国家疆

域与民族分布地域的交错重叠,使民族与国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一个国

家一种民族、一个国家多种民族和一个民族多个国家,而后两种形式更为普遍,而且

往往存在于同一区域,即相当一部分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域被国家政治疆界所分割,成

为跨国界而居的民族。伴随现代国家建立的全过程,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时有发生,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大。这些因素都在加剧着同一民族

跨国界而居的现象。

1982年范宏贵教授在其论文《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关系》一文中明

确提出了‚跨境民族‛这一概念。此后‚跨境民族‛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较

大范围的使用。主要文章有范宏贵的《中越两国跨境民族》,姜永兴的《我国南方的

跨境民族研究》等。随后,各种以‚跨境民族‛为题的论文频频见诸于国内各种期刊,

如胡起望的《跨境民族探索》,黄惠焜的《跨界民族研究论》等。在论著方面,1988 年

申旭、刘稚合作出版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1998年出版了由赵廷光主编

的《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究》、《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

还成立了由政府官员和学者联合组成的‚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课题

组。‛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又将1986年设置的‚跨界民族‛研究专业改名为‚跨境民 族‛研究 ① 。

对跨境民族这一概念有很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跨境民族又与‚跨

界民族‛、‚跨国民族‛、‚跨国界民族‛等诸多概念的内涵既有一致性的地方,也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用起来较为模糊。而我认为主要依研究者的侧重点来选择不同

概念。

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地域相邻,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一般在边界线两

侧或附近地区,在族源、语言、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而在国家归

王清华,彭朝荣.‚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J].云南社会科学,2008,(4):19-21.2 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认同要求,被现有政治地理(领土)边界线所分割,分属

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 ① ‛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居住在本国和邻国的同一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

同一地区,以后由于迁徙和国界变动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但目前

主要分布区域仍然相连或相邻,且语言和文化基本相同者,可称为‚跨境民族‛。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一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跨国界居住的

民族。它是各民族集团之间的自然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这

两种相反趋势交互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是国家分隔力的产物 ③ 。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一般是指具有共同族源,此后由于迁徙和国界的变动

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或群体,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基本相同。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这些民族或族

群内部都有较为通行的自称,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又有不同的他称‛ ④ 。

我认为跨境民族的概念以胡起望教授的观点最为确切。所谓跨境民族就是分别长

期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却又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有着民族认同感的

同一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分居在不同国家,受当地本土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不同的变化,但是在他们传统文化的底层,却与原来的民族传统文

化保持着一致。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例如汉民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跨境民

族,他不仅在中国周边的各国居住。而在美洲和欧洲的大城市中也形成了自己小聚居

区(在世界各国具有较大规模的唐人街共有59个,其中美国就占12个,如华盛顿、旧

金山、芝加哥、纽约等地的唐人街就是汉民族在海外的一个集中居住区)。所谓对华

侨的研究,对海外客家人的研究等等,实际上这都是对跨境民族的汉民族研究的一个

重要部分 ⑤ 。

从更细的角度来看跨境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跨境民族,就是同一民族分居在不同国家,他们的民族称法、生活习俗、

语言文字等基本上保持着密切联系,世界上有很多跨境民族都属于这一类。

广义的跨境民族指在迁出数百年或更长时期以后,迁出的部分在当地有了一定的

发展变化,他们或者受当地主体民族影响,或者在发展中与原来的部分在某些方面产

生了差异,在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以至于习俗、服饰、直至民族名称等方面,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96-98. ②

何 跃.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界民族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学报(哲社版),2006(5):57-58. ③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④ 和少英,李 闯.桥头堡建设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J].云南民族在学学报,2011,28(5):221-222. ⑤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报,1994(4).3 都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只是他们存在着同一民族起源,互相认同的民族意识。

广义的跨境民族与狭义的跨境民族,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跨境民族的涵义而做的

一种解释,而‚跨境民族‛研究是以‚跨境民族‛与毗邻或相近国家的政治、经济、

外交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为主要目的,比如中国与缅甸提倡的绿色替

代毒品工程即为‚跨境民族‛研究的一个典型,因此‚跨境民族‛侧重于这类群体在

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性及同一民族的认同感,即侧重于其社会文化属性。

1.1.2 跨境民族的形成

跨境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有两类:一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跨境民族。这类跨境民

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某些民族在现代民族国家边界勘定前就活动于多个国家境内,如

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二是非自然形成的,这些跨境民族或者是因为战争、谋求生存

发展等因素导致的迁徙而分布于不同国家境内,如东南边陲的彝族。或者是如同蒙古

族那样受外国势力干预而分布于不同国家境内。

就居住在云南边界的跨境民族而言,主要是以下原因形成:一是由外向内迁入

的跨境民族,如景颇族主要聚居于缅甸东北部克钦邦、毗邻印度的阿鲁纳怡尔邦和

川口兰以及云南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二是由内向外迁徙的跨境民族,如

哈尼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江与澜沧江之间,境外主要聚居在越南、老

挝北部边境 ① 。

我国跨境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因此,边疆地区和跨境民族的

发展对于社会安定和国家间正常交往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

国诸多跨境民族的存在,因其处在对外交流前沿,总体上能够有力地维护国家稳定,

创造和平环境,但是也潜伏着诸如民族分裂与独立,或是并入其它主权国家等不稳定

因素。为此,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使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各跨境民族内部和各跨

境民族间增进了解,以文化作为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自觉地维护和平环境,制约那

些破坏稳定的行为。并通过跨境民族文化的交流从而推动边疆和谐发展,在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前提下以跨境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先导,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

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推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

1.2 选题依据

首先,2011年10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黄惠娓.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24-25.4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

掘,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这一决定为云南边疆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

名江城。有‚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其辖5乡2镇50个村(社区)民委员会524个

村民小组,总人口12.1万人。与老挝、越南直接接壤的有4个乡(镇)。沿国境一线

有10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

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也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

接壤的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25个民族中24个是少数民

族。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是世居民族。跨境民族有:哈尼族、彝

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布良族、苗族、壮族、克木族等。云南以跨境民族

居多,跨境民族问题也是云南省边疆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

题。在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

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

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①

。建设稳定繁荣边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事业,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建设和谐边疆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文化‚走

出去‛战略,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与建设桥头堡结合起来,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传播,

全面推进文化开放合作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

政预算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在这样的

大环境下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

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使各民族间相互团结、

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它对减少与化解各

种矛盾、消除潜在的冲突、对抗不和谐因素等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尤其在云南江城哈

尼族彝族自治县发挥的作用更为宽泛 ② 。由于体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既广泛又复杂,

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体育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体育交流已成为建设和

谐边疆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途径,并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体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天然要素,从宏观意义上说,

两者是一种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体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

刁殿伟.推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http:///html,2010–12–24/2012–09–26. ②

李晶晶.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10.5 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①

。当今,体育的交流与竞争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 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形象、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充当着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繁荣发展的沟通纽带,尤其在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为突显。要跳出体育看体

育,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体育可以促进与邻国间的关系、边疆关系、跨境民族关

系等,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充当先进文化的排头兵,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再次,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了同一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了丰

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维护了民族自

尊、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和谐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边疆的建设。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具

有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和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化活动,它是消除对

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布良族、苗

族、壮族、克木族等民族跨境而居,所以跨境民族问题也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边

疆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屹

立于东方、成为东方强国的积极推进因素,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与邻国交

流的信息,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手段。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广受西方人的喜爱。

民族传统体育中观赏性和娱乐性项目内容丰富,各种球戏和杂技仍广为流传,被保留

在民间与艺术的大舞台上,为跨境民族与各国人民带来了视觉文化大餐,这也是跨民

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一大文化交流资源。同样也在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走出去‛的战略中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边疆、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吴声光,张绍强.体育:构建社会和谐的纽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213-214.6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是一个多民族与多跨境民族

聚居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各跨境

民族间本土共有文化,也是边疆地区跨境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交流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与邻国的对话空间、创造和谐的边疆政治

环境、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民族文化认同,为我国与邻国

间提供了一种和谐友好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提升了跨境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层

次,提高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与繁荣,进一步为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

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边疆的和谐夯实了基础。 1.3.2 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和谐边疆的研究涉及到民族

学、体育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这将会有效地推进体育学与其它学科间的交融、渗透

与综合发展,不断推进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从实践的角度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

汉、布良族、苗族、壮族、克木族等民族跨境而居。跨境民族多,与周边国家的人民

增添了一种亲戚关系,由于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间的文化相似。因此积极开展跨境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推

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水平

的提升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相结合并不断推进与戍边、睦边、富边、强边有机结合,推

动边疆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运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方式在该区域内构

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邻国间关系是建设和谐边疆的有利条件。 1.4 文献综述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跨境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外交、边疆和谐等

方面作了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和谐边疆建设方

面的研究较少。通过 CNKI 检测检索,输入‚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并‚文化交流‛并 ‚和谐边疆‛共有论文 600 多篇,对其文献归类,共分为四类:

1、民族传统体育研7 究;

2、体育外交方面的研究情况;

3、跨境民族文化研究;

4、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

研究。

1.4.1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献从2007年至今有近300多篇,主要

有:

王岗的《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概括出民族传统体育喜忧参半,

受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挤压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在现状和问题

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思

考。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目前表现出一种有其外壳,而少血脉的文化贫瘠状况。

今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超市的新的

体育超市,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超市 ① 。 陈青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一文中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全球体育文

化的根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属性(即地域性、民族性、生产性、生活性、

封闭性、认同性、娱乐性等)这些属性是长久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 。

饶远等的《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中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体

育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更有助于云南形

成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大好局面,从而促进边疆的繁荣与稳定

③ 。

王琼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从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

族主要开展的体育项目、少数民族理论研究现状、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开展现状、少数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状况、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建立训

练基地,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构建资源库 ④ 。

邓伟、李会明等的《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认为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在于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

展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

原生态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体性等特征,其发展策略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和

学习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20):2-3. ②

陈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2. ③

饶远,等.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7(5):62-65. ④

王琼.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4):45-478 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创新和拓展 ① 。

芦平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认为:现代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在

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多功能的

凸现,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② 。

以上论文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起源、特征、价值功能、项目分类、发

展趋势、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与措施、区域研究、个案研究以及运动会等研究主题入

手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研究,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跨境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本论文将从这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研究。 1.4.2 关于体育外交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体育外交方面的文献近 50 篇,李忠华《论体育外交在和谐

世界构建中的价值》认为:‚外交是人类解决冲突、加强合作的重要手段。外交在处

理国际关系上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外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发

生了很大的改变。体育外交就是外交的一种新形式。体育外交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

大,由于较少受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③ 。

正是这些特点,体育外交经常能够起到其他外交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外交对于

各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经济的扩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外

交在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史国生的《体育外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认为:‚体育的共性是开拓国际

社会‘对话空间’的前提;体育活动是重要的国际社会外交手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

献;国际性体育外交活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具有特殊的作用‛

④ 。

胡逢清、曾利亚在《论邓小平体育外交的思想与实践》中谈到:在我国体育外交

工作中,邓小平指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难题,贯彻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理念,坚

持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观点,使我国的体育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⑤ 。

吴声光、张绍强的《体育: 构建社会和谐的纽带》在全面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基础上,概括了奥林匹克宪章中和谐定义的内涵及外延,其理念与社会和谐具有一

致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体育有其

独特的广泛性、教育性,也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① 邓伟,李会明等.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2(4):3-4. ②

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39. ③

李忠华.论体育外交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价值[D].河北:燕山大学,2010:13-15. ④

史国生.体育外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2:48 ⑤

胡逢清,曾利亚.论邓小平体育外交的思想与实践[Z].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外,2011.9 和辐射功能。

以上论文,着重从体育的外交发展历程、功能、特点、价值等理论实践与国际社

会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分析,阐述了体育在国家交往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但通过民族

传统体育的交流促进文化发展、边疆和谐发展的论述甚少。 1.4.3 关于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近 200 篇,1982 年范宏贵教授在

其论文《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跨境民族‛

这一概念。此后,‚跨境民族‛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较大范围

的使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范宏贵的《中越两国跨境民族》阐述了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中国确定的民族有

12 个,还有 2 个民族成分未定;越南确定的民族有 26 个。这种差异是因两国划分民

族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所致。这些民族可分为四类:一是从中国迁入越南的民族;二是

居住原地的土著民族;三是从越南迁到中国的民族;四是从中国经老挝进入越南的民

族。他认为重视跨境民族的工作,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 。

姜永兴的《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阐述到:‚同一民族分别居住在国境线两

侧系称跨境民族。在五大洲各个国家的民族地理分布上,普遍存在着跨境的民族,有 些民族还分居在数个国家境内,如亚洲的库米德人,居住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四国的交界地区;而非洲的富尔贝人,则分散在十个国家境内。跨境民族是世

界民族问题的一大难点。跨境民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共同族源,但居住在不

同地域的民族,另一则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社会制度下在与不同民族长期交往

的历史变迁中,发展成为两个或数个单一民族‛ ② 。

胡起望的《跨境民族探讨》主要阐述了跨境民族的概念和跨境民族的形成。跨境

民族具有‚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和复杂性。因此,跨境民族不同于一般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族问题。‛ ③

刘稚在《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中阐述到‚跨境民族在云南的对外开放

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他认为:‚从经济贸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边民互市、参与贸

易、跨境民族个体商人、民族节日期间的贸易‛ ④ 。

陈文清、陈永香在《跨境民族共振效应与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以云南跨境民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J].民族研究,1999(6):14-15. ②

姜永兴.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1):31-32. ③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49-50. ④

刘 稚.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J]思茅师专学报,199(5):15-17.10 族为例》中指出了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 16 个民

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

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共振效应,而这一效应往往影响

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① 。

翟云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探究》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进行回顾,

对开展中俄本币结算情况及制约其开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及促

进其发展的建议 ② 。

夏显泽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国家安全研究》中指出云南是全国沿

边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这些跨境民族地区各类宗教信徒的总数占全省信徒的绝大部

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反渗透力量相对薄弱,宗教渗透严重,危害着

国家安全。因此,必须提高人们对宗教渗透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宗教管理工作机

构建设,在加强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抵制各种邪教势力的渗透 ③ 。 何跃的《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云南沿边境地区逐渐兴起了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流动现

象,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不出国门的束缚,出现云南沿边境地

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门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跨

境民族教育的全面研究,这对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意义重

大‛ ④ 。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跨境民族的政治、经济、

宗教、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4.4 关于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文献从 2007 年至今有近 40 篇,主要有:

王士录《‚和谐边疆‛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中缅边民大联欢》50 周年纪念,

他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精神,以‚中缅边民大联欢‛

50 周年为契机,对这次大联欢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其对促

进中缅友好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和回顾

⑤ , ①

陈文清,陈永香.跨境民族共振效应与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以云南跨境民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25(11):57-61 ②

翟云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探究[J].黑河学刊,2011(7):67-69. ③

夏显泽.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国家安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94-96. ④

何 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128-129. ⑤

王士录.‚和谐边疆‛建设的成功范例——中缅边民大联欢 50 周年纪念[J].云南社会科学,2007(2):100-102.11 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最终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和发展中缅‚胞

波情谊‛,建设中缅‚和谐边疆‛进行了认真思考。

张红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生性因素》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建设是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点、难点部分。‚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要针对内生性因素加强建

设,在众多内生性因素中要率先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民族关系、宗教和经济建设几个

关键方面的问题。 ① ‛

马丽萍的《新中国 60 年来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经验述要》等文章对和谐

边疆建设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基层党组织关系、宗教活动等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边疆建设的任务特点等。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和谐边疆建

设的文章并不多,在和谐边疆建设中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理论方面

的文献 ② 。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进行了阐述,

但就研究云南与周边国家体育文化交流方面形成的文章还不多见,因此我做这方面的

研究也是对这一方面的补充与探讨,旨在为跨境区域与建设和谐边缰提供一些理论依

据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金宇祥的《体育与东北亚和平繁荣外交》(上、

下) ③

阐述了体育与外交的关系,而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和谐边疆的文

章甚少。 1.5 研究对象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跨境文化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方针、政策;阅读 CNKI 上关于民族传

张红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生性因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31-32. ②

马丽萍.新中国 60 年来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经验述要[J].新乡学学报,2011,(25):21-3. ③

金宇祥.体育与东北亚和平繁荣外交(上、下)[J].社会经济展望,2006.12 统体育、跨境民族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大量文献,并了解云南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接壤国家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

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的把握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

基础。

1.6.2 专家访谈法

按照拟定的调查提纲,走访了玉溪师范学院的教授和从事边疆体育对外交流研究

的专家以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体局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

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征询、探讨与分析。此次访谈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和

研究思路。(附录:附件

一、二) 1.6.3 实地调查法

为了全面的掌握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到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学习了三个多

月。在这期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我们一行前往云南边疆地

区(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宏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

查,并详细了解了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

现状,收集整理了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和数据资料。(附录:附件三) 1.6.4 个案研究法

通过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的‚三国丢包节‛案例的研究、分析、整理与归

纳,进一步体现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价值。13 2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 现状

2.1 民族与自然资源概况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李仙江、曼老江、

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

接壤的县,国境线长 183 公里,中越段 67 公里,中老段 116 公里,沿国境一线有 4 个乡(镇),10 个村委会,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有 25 个民族 24 个少数民

族(在 25 个民族中有 24 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是

世居民族,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江城哈尼族彝族

自治县‚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属红河水系的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

腊户河、土卡河等 30 多条江河及 200 多条溪流形成的内环三江、江河纵横的水文地

理特点,造就了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及山林奇境,这也是跨境文化交流的自然因素所在。

同时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曲水乡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 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郁郁葱葱的万亩胶园和牛洛河万亩茶园;中老边境的 7 号界

碑;整董镇的傣家竹楼。李仙江上的龙马电站等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色,‚龙

马跳进江、金鸡飞亮山‛,‚啊妹婼丢包传情‛的美丽传说,可使旅游者饱览边疆壮

丽山河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地理。本县旅游资源丰富与两

国接壤,跨境民族多,有一定的自然联系,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淀下了丰富的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每年举行的体育文化节上各民族参与度非常广。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跨境交流理念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众多。由于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多,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以其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认同性、娱乐性、传承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代

又一代自我传承中得以保存,由于以上的属性使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各不相

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地型划分坝区、半山区、高山区三

类。坝区主要有秋千、赛马、武术等,主要族群有是傣族、壮族;河谷区主要有赛龙

舟、赛马、武术、丢包、东巴武术、霸王鞭等,主要族群是彝族。半山区主要有射弩、

秋千、扭棍 、摔跤、拔腰、藤球等,主要族群是哈尼族、瑶族、布良族、拉祜族、

彝族;河谷区主要有吹枪、爬杆、光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芦笙舞等,主要族群是14 苗族、彝族。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这与本县民

族组成成份有着很大的关系,江城县少数民族众多,也是云南唯一的一县接两国的边

境县,在边境县的别国住着很多与江城县同民族而不同国籍的居民即跨境民族,主要

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布良族、苗族、壮族等民族,他们之间有着

共同的传统文化语言(词汇、语音、语法)、习俗、服饰、民族名称等等,这在一定

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性。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客观因素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仅在

江城县的各民族中开展,在异国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他们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内

容,并相互参与邻国举行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如:2008年江城‚信合杯‛

陀螺邀请赛,邀请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参赛、2006中国应邀参加了老挝全国少数民族

运动会陀螺和射弩项目的比赛等等。共同的文化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族群里流传,在平

日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为邻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

供了共同发展的平台,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是跨境文化的一部分,积极开展跨境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

提升跨境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水平,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助推器,成为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与云南桥

头堡建设相结合并不断推进与戍边、睦边、富边、强边有机结合,以便维护边疆安全、

建设和谐边疆,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交流的。 2.3 文化交流现状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文体局对和谐边境县的建设非常

重视。当地居民多年来与邻国关系相处融洽,这一切与全县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文化体育部门对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参与度非常广,在早晨与傍晚,公园随处可见打陀螺的运动者。可见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很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近几年来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行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交流活动主要有:

2006年12月,由县人大主任方艾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尹洪祥带队,率县外办和

文体局领导及队员共22人到老挝丰沙里省参加了老挝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和射

弩项目的比赛。15 2007年末,老挝丰沙里省和越南奠边府市应邀参加了我县举办的全县第十三届文

明运动会。老挝丰沙里省省长率党政代表及运动员和文艺工作者一行22人,参加了陀

螺项目的比赛和民族风情表演。越南奠边府市市长率党政代表及运动员和文艺工作者

一行30人,参加了网球项目的比赛和民族风情表演。 2008 年在江城举行的‚信合杯‛陀螺邀请赛第一名:中国江城县人事局代表队;

第二名:中国江城税局代表队;第三名:中国江城县邮政局代表队;第四名:中国江

城县公安局代表队;第五名: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第六名:中国江城县老年体协代

表队;第七名:中国江城县信用社代表队;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国江城县养护段代表

队。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成绩突出。

2009 年 10 月第一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交流有三个

板块:

第一:‚新大新杯‛中老越三国陀螺团体比赛,有中国江城县一队、二队、三队,

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丰沙里县代表队、本怒县代表队,越南奠边府市代表队、勐念

县代表队、勐谍县代表队共 9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6 名,共 54 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共有 35 名裁判员、工作人员参加组织比赛。最终中国江城县一队获得第一名,中国

江城县二队获得第二名,中国江城县三队获得第三名。 第二:‚大过岭茶厂杯‛中老越三国丢包团体比赛,有江城县一队、二队、青天

队,老挝丰沙里省一队、二队、约乌县代表队,越南奠边府市代表队、勐念县代表队、

勐谍县代表队共 9 个队参赛,最终老挝丰沙里省二队获得第一名,越南奠边府市代表

队获得第二名,老挝丰沙里省一队获得第三名

第三:藤球表演项目是由越南奠边府市的 6 名运动员进行表演,共进行了 6 场表

演赛,共有 6 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比赛。藤球表演观赏性较强,备受观众的欢迎。

2011 年 11 月在江城举行‚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此次活动是一次大

规模的跨境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涉及文化范围广,实效性强。 从总体上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较为广泛,纵观江

城县民族文化交流来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较为乐观,交流状况从起初的单一民

族运动会发展到了多源化的各种体育文化节,在邻国已经建立了体育交流圈,也有自

己交流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同时江城县的文化、经济发展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成为了交流的主要形式,并为本地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些活动的具体参与者是以中、越、老三国边境省市人民为主,主要开展方式是以民

族传统体育交流的方式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6 3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个案分析—— 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的‚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 节‛为例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具有独特的‚一县连三国‛

‚一县接三地州‛的地缘优势,有着对内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因李仙江、曼老

江、勐野河环绕流过,故名江城。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又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县,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

瑶族、拉祜族等,民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哈尼族的哈尼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

杀鸡、杀猪、祭山神树、祭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献 祖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的火把节,节日期间

的主要活动有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公历四月中旬傣族、彝族、佤族、布朗族

的泼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泼水、丢包、龙舟、赕佛、赶摆、傣拳、击鼓、打

芒、堆沙、插花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与邻国的同族,在

这些民俗活动中始终贯穿着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文化。

3.1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介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努力打造面对东南亚、南亚开

放桥头堡建设黄金前沿门户,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会议精神,完成‚十二·五‛

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与老挝、越南的合作,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边

境文化、跨老和跨越文体交流,进一步加快江城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提升文化设施

建设水平,带动物质、非物质形态建设。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于 2011 年 11 月 11 日在江城县举行,活动规 格高、影响大、涉及面广,由团中央、省政府主办;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委外宣

办、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外事办公室、普洱市市委、市政府、江城哈尼族彝族自

治县县委、县政府承办;老挝丰沙里省政府、越南奠边省政府、越南莱州省政府协办。

节日以迎新晚会、丢包风情活动、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民族方阵巡演、中老建交

50 周年友好交流活动江城大联欢、三国团拢古宴、三国文艺展演、三国单身摇滚音

乐会、三国‚边地之花、边地之树‛选透大赛、三国特色体育比赛、三国边境商品交

会即中老越边境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边地探秘旅游等系列活动组成,其中迎新晚会

以‚绚丽风情、和谐边境‛为主题其以: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块地、同顶一片天、同17 唱一支歌、同在一起乐、欢聚在江城为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文化带动下的和谐边疆

景象。从晚会的主题及内容来看本次活动围绕民族文化、和谐边疆以‚同‛、‚一‛为

主充分体现以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的和谐共同发展在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块地、同顶一 片天、同唱一支歌、同在一起乐的文化交流下所带来的和谐。三国特色体育比赛以‚三

国丢包比赛、三国陀螺比赛、中越网球友谊赛和三国藤球比赛‛四个活动内容为主,

彩牛、民族方阵巡演借助彩牛展现江城绚丽多姿的民族特色,利用方阵展现三国各民

族的特色及江城各族人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以浓烈的色彩和浩荡的队伍

来增添活动氛围,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中老越三国的文化交融。

3.2 三国丢包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规则与要求 3.2.1 三国丢包比赛 ①比赛队数及人数规定

邀请各国报名 3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10 人,其中男运动员 5 人,女运动员 5 人。各参赛队报领队、教练员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比赛采用一次性决赛的办法进行。以本队 10 名参赛队员的得分累计计算。比赛

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对丢比赛,第二阶段进行投准比赛,两个阶段的比赛

得分合计为最终成绩。如果出现两队或两队以上之间比分相等,再进行一轮投准比赛,

依此类推,直至决出胜负。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丢包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穿本国民族服

装。

3.2.2 三国陀螺比赛 ①比赛队数及人数规定

邀请各国报名 3 个队参赛,每队男运动员 3 人。各参赛队报领队、教练员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比赛分为 A、B、C 3 个小组进行小组赛,每个小

组 3 个队。为了更好的相互交流学习,每个国家的 3 支代表队通过抽签的方式,分别

抽到 A、B、C 不同的组别中进行小组赛,小组赛采用单循环制进行。第二阶段比赛采18 用同名次决赛的方法进行,小组赛各小组的第一名决出冠、亚、季军;第二名决出

4、

5、6 名;第三名决出

7、

8、9 名,决赛阶段采用单循环制进行。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陀螺、鞭杆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服装统一。

3.2.3 三国藤球比赛 ①比赛项目、队数及人数规定

男子团体赛:邀请各国报名 1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3 人,各国报领队、教练员

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男子团体赛采用单循环制进行决赛。比赛采用亚洲藤球联合会最新审定的《藤球

竞赛规则》,《规则》另附。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藤球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比赛服装统一。

本次‚三国丢包狂欢节‛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8×8米世界上最大的丢包,3万

余人同时将丢包丢上天空的盛大场面。此外丢包节还举行了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方阵

巡游、三国文艺表演、三国丢包团体赛、三国陀螺团体赛、三国民歌节等多彩的文艺

体育活动,进一步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国丢包狂欢节‛扩大了江城知名度、美誉度,活动组中文艺民族体育组将全

面带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丢包文化、打陀螺等民族体育文化

为基础的特色江城文化,展现江城传统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江城的传统民俗

和民间体育项目。在本次活动交流中各国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为文化为先导,从而为边疆各族人民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中老越三国

丢包节‛的举办带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邻国间关系进一

步友好化。在以‚同饮一江水,共创新和谐‛为主题的贯穿下,在江城边境县的地域

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及跨境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和谐发展,为边疆地区营造良好

的生活环境,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和谐边疆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3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交流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民俗等19 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而这些民族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相互

交流并形成了固有的跨境项目,这些项目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已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举行了两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

欢节‛是一次三国文化交流的盛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3.3.1 和谐性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个安定的边疆环境,国家建设是无法进行的,第

二届中‚在老越三国丢包节‛就是本着‚同饮一江水,共创新和谐‛的主题来开展,

不同的国家应用共同的自然资源,各个国家均有着共同的民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

和谐共处才能促进边疆的和谐发展。例如在三国文艺展演中老、越展演的节目,就以

反映各自文化和三国睦邻友好为主,在三国共同文化项目的比赛中以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腾球、陀螺、丢包)为契机来促发展,从而起到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求发

展的积极作用。 3.3.2 经济性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

第三篇: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感到课越来越难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融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1.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

2.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象、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足球局部进攻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足球局部进攻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做”足球局部进攻战术”课件来展示其实际意义;我们还可以采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文版足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象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2.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象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象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象机,摄下云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象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

2.4便于自学、因材施教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体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比如,受伤运动员就可以安排多媒体进行表象教学最好。

2.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象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师素质

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入,整个融合将无从谈起。首先是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在教学设计准备中,体育教师是策划者、引领者、协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实践的支持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协调者、参入者。

其次是教学观念的挑战,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要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彻底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和教学观念的转换。

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体育教师要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能力,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课程融合能力,促使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通过留言板、论坛等进行论文交流、体育课件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等,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并且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整理,充分利用,为教学服务。目前国内有许多网络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2002年5月

3.《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峤洪中主编

清华大学

第四篇: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从中式洋节浅析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摘要] 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碰撞。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独立。本文首先从中式洋节来展示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对将中式洋节视为文化入侵的片面看法进行反驳。然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衰落的真正原因,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其次针对中华文化独立提出相应策略,最后分析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式洋节,文化独立,文化融合,和而不同

Abstrat: The western culture comes into our life, so that there will appear cultural shock. The cultural fusion is the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mise of which is the ccultural independent. This paper firstly show the cultural shocck through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in order to refute the one-sided opinion about that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are regarded as cultural invasion.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ue reasons about the delin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t. It is followed by the stratagies to Chinese cultural independent.The effect of cultural fusion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Key words: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cultural independent,cultural fusion, Harmony in Diversity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几年在中国,西方快餐,好莱坞电影,洋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产生新的火花--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也必将对中西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可是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复制,同一。对文化融合的片面看法莫过于文化入侵,这种看法过于绝对,因为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将保持独立,秉持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且融合的结果是和而不同。 1.0中式洋节与文化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节日也日益增多。仅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不胜枚举。同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洋节”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走近中国人。西方许多节日的庆祝方式与中国节日都有所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刺激的,因此人们现在比较乐于过西方的节日。例如,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大家在一起挂圣诞树、吃烤火鸡聚餐,大人们还会把孩子们向往已久的节日礼物装在一个大袜子里,在平安夜悄悄放在孩子们的床头送给他们。甚至在大街上有穿着红色圣诞服、头戴圣诞帽、脚蹬圣诞靴的圣诞老人背着大布袋分发礼物,这对孩子们说是新奇的、新鲜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过圣诞节。而在中国只要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就高兴。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马上就要全部被西化了,洋节就是文化入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它忽略了“洋节”已经在我们身边被本地化、中国化,发挥着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脱离了其原本的宗教性质,仅仅保留了其“狂欢”、“个性”、“新奇”、“张扬”的娱乐性质。有些圣诞产品是专为迎合中国人的品味而定制的:比如,吹奏萨克斯管的圣诞老人是一种常见装饰品——只因为萨克斯和圣诞老人都源于西方,中国人就顺理成章地3将两者放在一起。今年,有些商店摆出了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羊:明年2月份的农历新年将是羊年。有专家把中国人过洋节看做“集体无意识”,这就将节日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中国人过洋节无非是一个消费放松的借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 、一个增强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工具、一个聚会狂欢的理由(中国人喜欢节庆)、一个浪漫表白的机会”。 2.0中华传统文化衰落与保护 有专家抵制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能通过抵制西方文化来实现,那么中国就又回到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在文化竞争的浪潮里,保护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可取的做法。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文化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比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其次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国民的文化教育让人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民族文化渗入百姓日常生活。最后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创新。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车轮下,传统文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3.0文化独立

文化独立就是指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独立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与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个性,那么中华文化将不复存在。只有坚持文化独立,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否则文化融合就变成了文化入侵。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立可以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第一,坚持文化自觉原则。“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要做到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于文化背景,文化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要理解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合。最后在各种文化都实现了自觉之后,多元文化各展其长、共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就是要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性意义的精神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化转型中具有自主能力。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原则。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比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寄托着整个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人应该秉持着自信的信念,让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再铸传统,有所创造性的改造,始终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4.0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一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二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三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21世纪的人类文化将是一种全球性的综合文化。这种综合不是实体性综合,不是东方文化归属西方文化,也不是西洋文化统摄东方文化,这种综合是文化生态功能意义上的综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比如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而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感恩节给中国人一个去表现爱与感恩的契机。当然,洋节入土中国,并不是说多多益善,因为这一种文化渗透也有着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对洋节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的日常消费等。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洋节,既不能一味崇尚洋节,也不能盲目排外。在理性接受西洋文化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要运用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去糟粕,充分彰显我们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和民族的包容与心胸。 5.0结语

文化全球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挑战,对于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要秉着文化自信,屹立于多彩的文化盛会。同时全球化也是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借机取长补短,永葆活力。在同一文明空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竞争、相互激荡中相互依存、相长。

参考文献

[1]常启云.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J].传播与版权,2013. [2]毕文波.圣诞节庆文化之擅变[J].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蒋夫尔.别让传统文化的“脉”断裂闪[N].中国教育,2013-02-23. [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D].炎黄春秋,1999(3). [5]李晓明.文化结构文化心态文化势能与文化冲突的图景—关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一[D].湖北社会科学,1988(1).

第五篇: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李鸿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题教育,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夏区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意义重大。

比学习,在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等的论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要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为先导,在加快文化事业方面下工夫,在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在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竞争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比能力,在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银川市西夏区拥有沿贺兰山地带的优美的生态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但由于基础设施差、规划建设投资大、整体开发打造难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艰巨而长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以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等为主的“五种文化渊源”,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旅游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区域性特

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民族、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劲,在攻坚克难、重点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重点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影视创意文化、酒庄文化和旅游三产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创意企业合作,更广泛地传播西夏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将基础建设、旅游发展、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带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资源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文化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比活力,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王牌旅游景区,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检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改变我区文化旅游行业条块分割和“擦边球”的状况,努力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区、贺兰山宁夏西线黄金旅游(线)中心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核心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加快推进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项目等大项目带动,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设,彰显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产品开发,引进大型休闲

娱乐项目,积极发展会展旅游、赛事旅游和宿营地等特色旅游,构建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奉献,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发展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巩固“五比五看”争先进位活动成果,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为建设宜业怡游逸生活和谐幸福新西夏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和休闲娱乐场所,继续打造自治区“周末社区欢乐大舞台”等广场文化品牌,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广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我还记得你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