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

2022-09-10

一、专研课程标准, 把握课程性质和目标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从两个方面决定了课程性质, 一是从课程目标看, 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 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的类型看, 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

新的课程目标, 在以前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大的修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将“热爱祖国, 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 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将“关爱自然, 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将第一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 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 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 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 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目标: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作了调整, 以简化内容。

二、回归孩子生活, 结合孩子已有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就应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去观察社会, 感受社会, 研究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 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从而使教学收到实效。

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结合学生了解的跳绳、跑步、听音乐、打麻将、灰色儿歌等等, 让学生讨论哪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不文明的, 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的空间也拓展到了社区, 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的社会知识不断积累, 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 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 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的计划和步骤, 避免学生盲目而低效的探究和活动。如:在调查探究前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表, 让学生根据表册内容区调查。如《不能忘记的屈辱》, 让学生调查收集, 在什么时间, 在什么地点, 列强所干的让中国人屈辱的事件。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 讨论, 寻求有关的答案。如《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让学生去收集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里变化。我们也可以布置让学生去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谈活动中体会和感悟。作为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要转变教学观念, 尤其要注重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几种教学活动方式的运用,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实效。

四、采用多元评价,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三方面。明确把学习态度、能力和方法列为评价内容, 是为了确保全面实现本课程目标的要求, 也是与这次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的, 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关注。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 开放性的评价。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描述性的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改变过去评价只看学习结果。

作为教师, 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只有蹲下身来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 以人为本, 以心为源,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 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收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效果?现就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谈谈自己的看法。1、专研课程标准, 把握课程性质和目标。2、回归孩子生活, 结合孩子已有经验。3、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采用多元评价,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关键词: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 版[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成本核算背景下的成本控制策略探究——以M公立医院为例下一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