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业务体制机制创新

2023-01-01

第一篇:产业业务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镇蔬菜产业示范带地处镇宁自治县**镇西北部,距黄果树瀑布10公里,距离镇宁县城20公里,是**镇重点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园区。近年来,**镇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有关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突出我镇蔬菜产业特色,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决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继续深化“三权”促“三变”改革,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立足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

**镇地处黄果树5A级旅游景区和夜郎洞4A级旅游景区之间,沪昆高速、六镇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耕地多处于山槽之间和河流沿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镇党委、政府通过研判,确定把蔬菜和精品水果作为主打产业,并聘请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为我镇编制蔬菜产业和精品水果发展规划,规划在可布河沿岸、夜郎洞公路沿线发展蔬菜种植和精品水果种植,打造集采摘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格局。

二、筑巢引凤,完善生产销售链条

2017年5月至今,**镇政府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通过申报产业扶贫、一事一议、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建设机耕道53.5公里、整治土地8000余亩、配套配管设施1000亩,修复灌溉排洪沟渠13公里、整治山塘1个,疏通河道3条8公里,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园区建设环境,切实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两年来,**镇政府已成功引进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贵州惠农达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贵州盛泰绿源农业科技发有限公司、镇宁同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镇宁粤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五家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分别对全镇流转的15000余亩土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并利用企业人脉和资源优势,把农产品直销贵阳、重庆、长沙等地农产品交易中心,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和生产风险等问题,增强群众种植信心。

三、整镇推进,规模发展农业种植

由镇级平台公司统一流转土地,龙头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组织协调,采取“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股联营、合作生产的方式,实施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园和蔬菜产业示范带建设,整镇推进蔬菜、精品水果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四、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镇大力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可获得保底租金,在扣除生产成本后利润按比例分红,同时可以“返租倒包”的形式发展产业,也可在蔬菜产业园区内务工,实现了“生产投入零成本、经营管理零风险、劳动就业零距离”,有效解决了农户就近就业和增收问题。

五、产业转型,打造扁担亮点

一是实现土地资源向市场资本转变。**镇政府平台公司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并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统一进行经营、管理,为规模化、节约化、集约化、现代化种植提供了用地保障,使**镇以前零星低效益耕作和撂荒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二是加速农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通过在流转的土地上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把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及蔬菜产业带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引领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整镇推进蔬菜、精品水果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四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通过采取“平台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生产后,农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在园区学到了现代农业耕种技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收益鼓了腰包;另一方面还能照顾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闲置问题、脱贫增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加强政策宣传,转变群众观念。加大对群众的政策宣传力度,在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将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二)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及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农业经济资源,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

(三)依托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依托我镇资源禀赋,加大力度扶持优质蔬菜、精品水果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镇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产业链条。

(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挖掘培养农村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经济自身“造血”功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模版]

调查与决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总第183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72期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湖南广电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近年来,湖南广电在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该省广播影视业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学忠书记、中伟省长也于今年带队考察了湖南的广电体制。近日,我们专赴湖南调研,听取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广电集团)及各台情况介绍,考察了湖南广电集团和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感到他们富于创新的精神和围绕发展抓改革的做法,对我们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有借鉴价值。

一、“电视湘军”异军突起

湖南广电改革始于1993年,在湖南省广电局(原广电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13年的改革与探索,摆脱了以前设备陈旧、事业滞后、有钱吃饭、无钱发展的困境,成为一家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担当起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湖南广电的迅速崛起引起全国关注,被誉为“电视湘军”,其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产业主体地位突出。湖南广电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文化产业50强,在全国省级广电集团中名列前茅,是湖南省国有文化的主体和产业发展的先导之一。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在省级卫视中位居第一。控股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被业界称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

集约发展优势明显。湖南广电下辖10个电视频道(其中两个上星频道)、1个电影子集团、5个广播频率、3家公开发行的报刊、1家综合性新闻网站、十几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到2005年底,集团的节目生产能力突破5700小时,比13年前增长了15倍;总资产81亿元,增长了19倍;集团总收入超过18亿元,增长了35倍。

3.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湖南广电以其文娱类节目策划新颖独特、栏目贴近生活、主持风格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精品原创栏目相继产生轰动效应;推出了李湘、何炅、汪涵等极具明星效应和市场号召力的主持人。在2004年央视电视收视调查机构开展的最受欢迎的50个省级卫视栏目评选中,湖南卫视占了14个。在名主持人、名牌栏目的带动下,湖南卫视成功塑造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品牌,其省内和省外的观众量比达到1∶9,省外广告客户逐步成为其广告收入和增量的主要来源。

4.

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湖南广电具备了向全国广播影视市场扩张的竞争优势,发展空间大大拓展。数据显示,湖南卫视收视率从2004年的全国第六,上升到了2005年的全国第四,并成为连续三年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的中国省

级卫视,广告收入2005年达到6.5亿元,今年可望突破8亿元。在湖南省内收视市场的前10个电视频道中,湖南广电占据7席。湖南广电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诱人前景吸引了国内外金融界的关注,世界投资银行排名第二的高盛、排名第七的贝尔斯敦以及联想鸿毅投资等都表示出与湖南广电的强烈合作愿望。

二、“五大抓手”力促发展

湖南广电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经验在于始终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广电改革的核心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和要求,不断冲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抓好资源整合、体制创新、规模扩张、品牌塑造、领军人物。

(一)抓资源整合,构建系统竞争优势

湖南广电紧紧围绕广电市场发展的要求,坚持最大范围、更深层次整合各类资源。首先,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从1993年改革伊始,就高度重视行政资源在改革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组建了完全按市场要求运作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在2000年底组建广电集团时,没有简单地搞“一刀两断”,而是根据湖南广电实际实行了“局管集团,适当分开”的管理模式,省广电局主要履行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研究重大决策、承担公共服务,管宣传、管事业建设和安全播出、管主要干部、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广电集团在局党组领导下重点抓经营,各台在集团领导下按照自身规律办好节目;局党组领导和集团领导实行交叉任职,局与集团职责、机构、财务适当分开,局和集团的人事、党务、纪检部门分别合署办公;待遇上,局机关和集团工作人员同级同酬。这样局机关和集团既做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又有效避免了一些地方局台分离后存在的“两张皮、互拆台”现象。湖南广电发展也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湖南省“十五”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广电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金鹰影视城选址征地遇到困难时,省委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2005年“超女现象”在社会上引发争议,省委、常委会还专门作出决定支持这一市场反响好的栏目。其次,整合频道、广告和节目生产资源。通过财务集中管理,成立了集团广告管理中心;组建新的节目生产公司和营销中心,将原来各频道分散的低水平生产转变为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并从自产自播转向生产与营销并重,扩大影视节目的专业化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创建播出、生产、营销三大平台,集团职能实现了四大转移,即在体制上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移、在生产方式上由自给自足的作坊式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大生产转移、在结构上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移、在产权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移,消除了内耗、增强了合力,形成湖南广电面对竞争迎接挑战的系统优势。目前,湖南广电在电视节目方面的竞争已开始由栏目的竞争优势向打造更高层次的影视剧、栏目剧等整体制作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发展。

(二)抓体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

湖南广电始终把重塑市场主体地位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把创新运行机制、突破体制障碍作为改革的重点,在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湖南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1994年,湖南广电以组建经济电视台为突破口,实行全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省厅充分放权,业务上只管宣传导向,人事上只管台长一人,台内人事聘用权、干部任免权、节目设置权、收入分配权全部下放给台长,最大限度地摈弃了行政权力对于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干涉,使经济台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济台以100万元开办资金起步,1996年1月1日正式开播,第一年就实现收入3000万元,第二年收入6000万元,第三年收入1个亿。经济台的改革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湖南广电管理模式开始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也为湖南文化产业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和事业型运

行机制的壁垒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目前,湖南广电集团7个电视频道实行“1-3-3”的管理模式。卫视作为湖南电视宣传的旗舰,以一个独立的平台运行;经视、都市、生活三个频道组成新的经济电视台,其中重点办好面向全省电视观众的经视品牌,形成与卫视在省内与全国呼应的格局;而娱乐、体育、影视频道则是松散型的联合,虽然播出分开、班子分开,但所有节目生产都归口一个生产公司,实行集约化经营。

(三)抓规模扩张,以产业支撑事业发展

湖南广电把产业发展作为事业繁荣的前提和支撑,在坚持“导向金不换”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追求经济效益。湖南广电厅早在1993年就确立了“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为了“集中财力办大事”,1994年省广电厅成立了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从1995年开始,由“发展中心”下属的湖南广播电视广告总公司对省厅直属各媒体的广告创收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保证了广告经营的整体效益,为改制上市创造了基本条件。湖南广电集团控股公司电广传媒在深交所上市后,迅速扩大主营业务,成为湖南广电产业经营的“旗舰”,两次从股市融资共21亿元投入到广播电视中心、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建设以及电视栏目开发、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中,为湖南广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还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融资和产业多元化,延长产业链。在金鹰影视文化城投资建设了世界之窗、海底世界、会展酒店、骏豪花园等相关产业,使之成为集影视、娱乐、休闲、会展、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基地;参股合作的湖南三辰卡通节目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动画集团企业之一,年产动画占到国产动画量的56%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产业群。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湖南广电事业发展得到强力支撑,节目生产能力和网络覆盖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力越来越强,始终牢牢把握着全省广电舆论导向,占据了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四)抓品牌塑造,拓展省外市场

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通过亚洲二号卫星播出。电视节目上星以后,由于其覆盖面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本省范围,一方面电视竞争态势发生变化,省级卫视台“省内独大”的优势荡然无存,面对着其他省市卫视台和中央台、境外卫视台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为每一个省级卫视台进军全国市场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湖南电视台敏锐地抓住这一变化趋势,提出了“立足湖南、占领全国”的市场定位,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实施“锁定全国、锁定娱乐、锁定年轻”的战略,全力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相继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引发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模仿热潮。2005年“超级女声”再度火爆,栏目收入达3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省级电视台全年的收入。《梅花三弄》、《还珠格格》、《非常公民》、《绝对权力》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走向全国。近4年来,湖南广电共有40多部广播影视作品获得50多项国家级政府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湖南广电已形成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

(五)抓领军人物,激发队伍创造活力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湖南广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层层发掘领军人物、培养领军人物、抓住领军人物、信任领军人物。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广电局班子高度信任和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一直放手支持其探索与实践。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湖南广电始终由省广电局主导改革并具体实施,保证了省广电局对广电系统的管理不因改革而削弱,而是更加到位和有效。湖南省委、省政府还积极帮助解决广电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湖南广电改革的领军人物魏文彬坦言,政治信任是对改革最大的支持。湖南广电在改革中同样实行层层抓一把手的管理模式,如1994年创办经济台时,从70多名竞聘者中破格选拔出时任湖南电视台外宣部副主任的欧阳常林担任台长,赋予其组建班子、自主经营所需的一切权力,保证其改革主张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对各栏目的负责人以及策划、主持方面的领军人物或专业、专门人才,采用高薪酬、高度自主性等激励方式支持其创新、激发其活力。经过积极探索,湖南广电已形成局党组抓集团、集团抓台长、台长抓栏目主持人制片人的格局,各级领军人物、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带出了一支富于创新、敢于拼搏、能打硬仗的广电队伍。

三、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湖南广电改革在全国起步不是最早,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已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我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比较滞后,离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加入WTO后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内强势文化集团跨地域发展的竞争压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认为,要尽快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遵循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规律,以改革促发展,制定完善分门别类、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切实加强行政资源对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应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培育领军人物、鼓励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破除体制性障碍的新办法、新路子,使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负责人:任 丁

成 员:周黎明 刘 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6-08-1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下决心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2008年,市权范围内仅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1个、核准事项49个、告知承诺事项10个,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62个。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努力破解用地难题。全市共新增挂钩周转土地11861亩,占全省的1/4以上。全力深化金融改革,市区信用联社组建为民丰农村合作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宿迁市分行及3家县支行挂牌营业,沭阳县成立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3家获批筹建。全市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9.7亿元、比年初增长26%,贷款余额323.6亿元、增长28.2%,其中工业贷款余额61.4亿元、增长51.1%。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户减少损失1862万元。改革招投标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工程开标、评标资金平均节约10.5%,政府集中采购资金平均节约16%。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难题。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民生议题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和基层干群代表参加,并通过《网上宿迁》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第四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机制创新 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人才找出来,用好,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为国家、社会和军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这才是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

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拨任用机制。

2、创新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以专业技术为主体,多元化为辅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要建立人才成果业绩的奖惩机制。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讲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满足各项基础需求上的”。四是以事业成就 激励人才。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赢得尊重,体会归属感。

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发挥作用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部队是所大学校,培养人才也培育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工作新格局,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重点抓好党管人才、强军兴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重点人才的培养、先进典型的宣传。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

和各级部门单位方方面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

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

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

“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

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

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

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

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

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

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一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初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